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表方向反射特性对AOD反演误差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冀哲 李正强 +3 位作者 马䶮 姚前 张鹏 陈震霆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2-862,共11页
分离地表贡献是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关键步骤。传统针对单角度载荷开发的反演算法通常假设地表为均一朗伯体,忽略了地表的各向异性,从而带来了误差。然而,由于信息量不足考虑地表特性会产生病态反演问题,因此需要引入先验知识刻... 分离地表贡献是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关键步骤。传统针对单角度载荷开发的反演算法通常假设地表为均一朗伯体,忽略了地表的各向异性,从而带来了误差。然而,由于信息量不足考虑地表特性会产生病态反演问题,因此需要引入先验知识刻画地表各向异性参数。通常使用一定时间范围内均值作为地表参数的先验值,但地表情况随时间变化,使用平均值会造成地表贡献估计的不准确。为了评估使用平均值对反演精度的影响,该研究基于2022年的MODIS双向反射分布函数产品(MCD43C2)进行了分析,并结合MODIS地表分类产品(MCD12C1),对全球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各向同性散射核系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该参数在以林地为主要覆盖的场景下一般低于0.05,在草地、耕地以及城镇为主要覆盖的场景下有近90%的情况低于0.1。根据统计的经验值,模拟了不同地表类型下表观反射率可能出现的误差,并基于模拟结果反演AOD;经与预设的AOD“真值”对比发现,相对于植被覆盖较少的亮地表,在植被覆盖较高的地表处,以季度平均值作为该位置处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形状参数产生误差较少。即当太阳高度角为50°,AOD真值为0.4时,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平均反演绝对误差最大为0.053;近90%的草地、耕地以及城镇区域平均反演绝对误差最大分别为0.089/0.083/0.113。但在亮地表区域,AOD平均反演绝对误差显著增加,最大值达到0.145。这表明使用季度平均BRDF形状参数作为AOD反演中的地表约束的可靠性随着地表反射率的升高而降低,即使用地表信号占主导的标量卫星观测进行气溶胶的反演,存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因此,使用多角度偏振观测实现BRDF和AOD的协同反演是未来提高气溶胶反演精度的重要方向。研究结果可以对全球不同地表类型区域的BRDF核系数分布提供先验知识,且进一步探究了基于非朗伯前向辐射传输模型反演AOD的误差来源,并给定了可能的误差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辐射传输模型 MODIS
下载PDF
南京市景感生态学绿视率指标量化研究
2
作者 刘丹丹 张永霖 赵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607-10618,共12页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形成生态缓冲区来提升环境质量,还能保障居民的健康与福祉。随着城市区域的持续扩张,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对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基于景感生态学的原理,提供了一种评估城市街区内...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形成生态缓冲区来提升环境质量,还能保障居民的健康与福祉。随着城市区域的持续扩张,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对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基于景感生态学的原理,提供了一种评估城市街区内绿化覆盖尺度的定量方法和景感绿视率指标(Landsense Green View,LGV)。这一指标用于捕捉影响环境和心理健康结果的绿化程度。研究聚焦于南京市的中心城区,使用包括人工智能和街景大数据在内的先进手段来精确量化LGV并评估其空间分布。此外,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来分析空间模式,并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来识别和辨析该地区LGV值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869,所采用的模型在预测和理解城市中LGV具有可靠性。GIS分析揭示了几个关键结果:1)街区尺度的自然景观显著提升LGV,相反,人工景观则成为阻碍,显著降抑制LGV。2)城市街区内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多样性对LGV值有显著影响。3)揭示了LGV在南京的分布表现出内外不均衡的现象,具体呈现从城市中心向农村地区递减的城乡梯度。这种梯度揭示了获取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在不同区位存在显著差距,可能会影响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通过理解城市LGV的空间影响因素和规律,城市规划者和环境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绿化资源配置,并优化城市布局从而增强居民可获得的生态服务和社会福利。本研究加深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现有生态绿地在当前状态和空间模式的理解,突出了在城市绿地规划中整合先进的定量工具和空间分析技术的重要性。提出的研究框架,可支持精细化的城市规划和绿色管理策略,旨在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和功能性,有助于实现绿地配置的可持续性和城市韧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感生态学 绿视率 人工智能 城市绿化 空间计量经济学
下载PDF
中法海洋卫星微波散射计青藏高原土壤水分反演研究
3
作者 段潘 赵天杰 +6 位作者 郎姝燕 姚盼盼 吕海深 彭志晴 白瑜 郑景耀 曾业隆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4期54-63,共10页
中法海洋卫星(China-France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搭载国际上首个扇形波束旋转扫描微波散射计(CFOSAT SCATterometer,CSCAT),其丰富的观测几何信息为青藏高原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提供了新的机遇。此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适用于CS... 中法海洋卫星(China-France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搭载国际上首个扇形波束旋转扫描微波散射计(CFOSAT SCATterometer,CSCAT),其丰富的观测几何信息为青藏高原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提供了新的机遇。此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适用于CSCAT的土壤水分变化检测算法,不需要复杂机理模型和查找表的构建,利用后向散射系数的变化差值和植被经验函数构建土壤水分反演算法。将变化检测算法反演结果与地面实测结果比较,发现CFOSAT反演结果与实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本算法的精度较高,能够准确反映土壤水分的变化。同时,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中北部土壤偏干,西部和东南部偏湿,局部区域存在复杂的空间特征,且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法海洋卫星(CFOSAT) 青藏高原 后向散射系数 变化检测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响应特征: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牛振国 景雨航 +1 位作者 张东启 张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9-518,共10页
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之一,连接了高原不同的地理圈层,对于维持高原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湿地固有的系统特征和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已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湿地... 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之一,连接了高原不同的地理圈层,对于维持高原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湿地固有的系统特征和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已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湿地类型多样,但研究间差异大;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了显著的时空差异和类型差异;高原湿地的综合生态功能有待于深入开展科学评估;湿地相关专题数据产品的缺乏等问题限制了对湿地在碳循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未来需加强多源技术综合、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湿地变化的环境效应模拟和生态功能的定量评估研究等建议,为高寒湿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湿地 湿地遥感 湿地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时空协同的农业种植结构遥感精细制图
5
作者 张冬韵 吴田军 +6 位作者 骆剑承 董文 孙营伟 杨颖频 海云瑞 孟博文 刘巍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14-2029,共16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精准地掌握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是精细化农业应用的基础。本文挖掘不同源遥感数据的时空特征互补优势,设计了一种时空协同的农业种植结构遥感制图方法,考虑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的耕地地块作为基本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精准地掌握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是精细化农业应用的基础。本文挖掘不同源遥感数据的时空特征互补优势,设计了一种时空协同的农业种植结构遥感制图方法,考虑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的耕地地块作为基本单元,再结合高时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光谱时序信息,在深度学习技术支持下实现地块尺度的作物分类识别和种植结构精准制图,进而可分析主要作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宁夏引黄灌区的试验案例结果表明:(1)本实验共获取研究区耕地地块149万个,总面积约54万ha,总体分类精度为0.80;(2)相比于利用传统的制图单元和机器学习方法,基于RCF网络从高分影像上获取的耕地地块形态信息更准确,与实际农业耕作管理单元更匹配,基于Bi-LSTM网络进行作物分类能够将时间序列特征的上下文信息考虑在内,且能保证更高的分类识别精度;(3)玉米、水稻、小麦和蔬菜是研究区的主要作物,其中玉米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优势作物,空间分布最为广泛,菜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永宁县和青铜峡市,水稻集中分布在灌溉便利的区域,而小麦大规模种植面积较少,其中小麦夏季收割后种植其他作物的情况主要集中于青铜峡灌区,且复种指数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作物种植结构 时空协同 深度学习 耕地地块 NDVI时间序列 宁夏引黄灌区
原文传递
基于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的区域人工林郁闭度反演
6
作者 杨欣慰 曹春香 +1 位作者 徐敏 王凯民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9,共13页
森林郁闭度是描述森林结构的一个重要因子,传统的森林郁闭度遥感反演经验模型对地面样地数据要求较高,且反演难以推广至区域尺度。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结合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与线性光谱分解技术的区域人工林郁闭度反演方... 森林郁闭度是描述森林结构的一个重要因子,传统的森林郁闭度遥感反演经验模型对地面样地数据要求较高,且反演难以推广至区域尺度。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结合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与线性光谱分解技术的区域人工林郁闭度反演方法,以小班为基本单元利用不同优势树种的平均树高与平均冠幅半径等几何光学模型输入参数,基于混合像元线性光谱分解提取的光照地表分量丰度,实现郁闭度参数的反演。基于该方法分别在北方赤峰以及南方南宁研究区开展区域人工林郁闭度反演,并通过野外样地实测数据对估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北方赤峰研究区平原区域反演的均方根误差为0.08、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9.45%,山地区域反演的均方根误差为0.1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4.04%;而南方南宁研究区平原区域反演的均方根误差为0.1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8.68%,山地区域反演的均方根误差为0.13、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3.27%。上述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郁闭度遥感反演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区域人工林郁闭度的估测精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闭度 几何光学模型 线性光谱分解 人工林 遥感影像
下载PDF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探究机载高光谱激光雷达的植被垂直生化组分探测能力
7
作者 郝一硕 牛沂芳 +1 位作者 王力 毕恺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83-2092,共10页
自然环境下的植被群落,由于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间的竞争与选择,常呈现出一定的垂直结构,对于同一植株的不同生长阶段,在垂直方向也有着不同的生理生化参数。对这种三维立体分布特征进行探测,能够进行生态环境立体化定量评价,对森... 自然环境下的植被群落,由于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间的竞争与选择,常呈现出一定的垂直结构,对于同一植株的不同生长阶段,在垂直方向也有着不同的生理生化参数。对这种三维立体分布特征进行探测,能够进行生态环境立体化定量评价,对森林碳储量估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被动光学遥感以及激光雷达在植被生化参数垂直探测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而高光谱激光雷达(Hyperspectral LiDAR,HSL)这一新型探测仪器的出现为探测植被生理生化参数垂直分布提供了新的手段。但由于受到硬件方面的限制,HSL在机载平台下对森林复杂立体场景的适用性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故首先基于HSL原型样机在实验室开展小尺度的室内测量,以火炬花植株为目标,验证其对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的一体化提取能力;随后进一步使用三维辐射传输模型构建具有垂直异质性特征的森林场景,模拟机载HSL设备实现森林的高光谱三维点云提取,结合植被指数和随机森林模型对场景中三种不同植被冠层的叶绿素浓度和类胡萝卜素浓度进行反演。结果表明:室内实验证实了HSL回波信息可以有效区分植株不同高度处光谱曲线的差异,火炬花上部红色叶片和下部绿色叶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别小于和大于0.5;基于三维辐射传输模型成功构建了虚拟森林场景的机载HSL高光谱三维点云,在得到的24组植被指数中,有17组指数表现出良好的探测精度(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13%);植被叶绿素反演模型R^(2)达到0.93,上层、中层和下层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6.26、3.40和2.81;类胡萝卜素反演模型R^(2)为0.91,上层、中层和下层的MAE分别为1.59、2.58和0.39。该研究显示出HSL设备是一种立体化提取植被光谱信息的有效手段,在探测森林等复杂植被场景的生化组分垂直分布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立体场景 机载高光谱激光雷达 三维辐射传输模型 植被生化组分
下载PDF
熔岩管探测的定位方法
8
作者 寇玉珂 万文辉 邸凯昌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8-345,共8页
针对月球熔岩管内定位,选取海南省海口石山火山熔洞作为模拟月球熔岩管实验区域,利用立体视觉、激光雷达和IMU传感器进行模拟月球熔岩管环境下的定位实验,应用立体视觉定位、激光扫描点云定位、视觉融合IMU定位、激光点云融合IMU以及视... 针对月球熔岩管内定位,选取海南省海口石山火山熔洞作为模拟月球熔岩管实验区域,利用立体视觉、激光雷达和IMU传感器进行模拟月球熔岩管环境下的定位实验,应用立体视觉定位、激光扫描点云定位、视觉融合IMU定位、激光点云融合IMU以及视觉激光融合IMU定位等方法进行定位处理,对各类方法在不同光照与地形条件熔岩管环境下定位结果的平均误差与稳健性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立体视觉在长距离行走模式下平均误差可达3.59%,但平均误差与稳健性受制于光照条件;激光雷达平均误差同视觉水平接近,局部区域平均误差为1.89%,但稳健性受数据采集率与视场角影响;立体视觉、激光雷达与IMU集成的定位在光照与地形起伏十分恶劣的熔岩管区域内取得了稳健定位结果,是进行长距离连续定位的优先选择。研究结论为后续月球熔岩探测定位传感器配置与定位方法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熔岩管 导航定位 多传感器 深空探测
下载PDF
一种基于静止卫星观测数据的实时降水识别方法研究
9
作者 崔梦圆 姬大彬 +2 位作者 贾立 郑超磊 蒋卫国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0-1012,共13页
极端降水的准确、实时监测对于提高洪涝灾害的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基于静止卫星降水产品普遍存在降水识别精度较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在洪涝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基于Himawari-8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的红外波段亮温数据、ERA5再分析大... 极端降水的准确、实时监测对于提高洪涝灾害的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基于静止卫星降水产品普遍存在降水识别精度较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在洪涝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基于Himawari-8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的红外波段亮温数据、ERA5再分析大气廓线数据以及地面雨量计观测数据,通过实时、动态地建立基于随机森林的降水识别模型,开发了一套适用于静止气象卫星的实时降水识别方法。该方法一方面通过引入实时的地面雨量计小时降水数据,用于实时训练降水识别模型,解决了静态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降水识别精度随时间衰减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加入与降水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大气廓线数据,有效提高了基于静止气象卫星红外数据识别降水的精度。采用中国内地地区2157个地面雨量计站点的小时降水观测数据进行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降水识别算法在小时尺度上的击中率(POD)为0.73,虚警率(FAR)为0.49,成功系数(CSI)为0.43,各指标表现情况均优于实时降水产品GSMaP_NOW和FY4A官方降水估计实时产品Q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遥感 降水识别 静止气象卫星 红外亮温观测 ERA5
原文传递
联合极轨和倾斜轨道被动微波传感器的青藏高原土壤水分变化监测
10
作者 张浩杰 薛华柱 +3 位作者 赵天杰 袁占良 彭志晴 姚盼盼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4-1416,共13页
为监测青藏高原区域大范围、长时序土壤水分变化,基于极轨卫星被动微波传感器AMSR2(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和倾斜轨道卫星被动微波传感器GMI(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Microwave Imager)的微波亮温,以多... 为监测青藏高原区域大范围、长时序土壤水分变化,基于极轨卫星被动微波传感器AMSR2(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和倾斜轨道卫星被动微波传感器GMI(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Microwave Imager)的微波亮温,以多通道协同反演算法(Multi-channel Collaborative Algorithm,MCCA)获取的极轨卫星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高精度土壤水分为目标,建立精细化的逐网格机器学习模型。将MCCA SMAP数据优势由AMSR2转移至GMI,以反映青藏高原日内土壤水分变化。训练期平均皮尔逊相关系数R达到了0.82,均方根误差RMSE为0.050 m^(3)/m^(3)。测试期的平均R为0.81,RMSE为0.055 m^(3)/m^(3)。重塑的GMI土壤水分显著增加了有效反演个数,与地面观测数据高度一致,平均R为0.81,无偏均方根误差ubRMSE为0.039 m^(3)/m^(3)。同时,GMI与SMAP的联合可为青藏高原短期极端气候变化及长期变化趋势的监测提供了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R2 MCCA SMAP GMI 青藏高原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嫦娥六号着陆点高精度视觉定位
11
作者 刘召芹 彭嫚 +8 位作者 邸凯昌 万文辉 刘斌 王晔昕 谢彬 寇玉珂 王彪 赵晨旭 张一凡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8-1655,共8页
嫦娥六号着陆点的精确定位对于工程任务顺利实施和科学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嫦娥二号正射影像、月球勘测轨道器窄角相机正射影像、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图像等数据,利用图像仿真和特征匹配方法确定了嫦娥六号着陆点在嫦娥二号正射影像的... 嫦娥六号着陆点的精确定位对于工程任务顺利实施和科学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嫦娥二号正射影像、月球勘测轨道器窄角相机正射影像、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图像等数据,利用图像仿真和特征匹配方法确定了嫦娥六号着陆点在嫦娥二号正射影像的精确位置为(153.9780°W,41.6252°S),同时确定了在LROC NAC正射影像中的精确位置。嫦娥六号着陆点精确定位结果直接支持了工程任务的实施,对于结合着陆区高精度地形和嫦娥六号样品深入开展着陆区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嫦娥六号 视觉定位 降落相机图像 图像仿真 图像匹配
原文传递
月球可见光和SAR影像特征匹配方法比较研究
12
作者 王晨旭 彭嫚 +2 位作者 谢彬 邸凯昌 芶盛 《遥感学报》 2025年第2期389-401,共13页
多模态影像匹配方法已在地球多源遥感影像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月球多模态影像的匹配尚缺少对比性研究。为了实现高分辨率月球光学图像与SAR图像的高精度匹配,本文选择月球中纬度、低纬度、南极、北极等多个实验区影像,使用SIFT (Scale-I... 多模态影像匹配方法已在地球多源遥感影像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月球多模态影像的匹配尚缺少对比性研究。为了实现高分辨率月球光学图像与SAR图像的高精度匹配,本文选择月球中纬度、低纬度、南极、北极等多个实验区影像,使用SIFT (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基于区域的CFOG (Channel Features of Orientated Gradients)、HOPC (Histogram of Orientated Phase Congruency)和基于结构特征的RIFT (Radiation-variation Insensitive Feature Transform)、 HAPCG (Histogram of Absolute Phase Consistency Gradients)、 HOWP(Histogram of the Orientation of the Weighted Phase descriptor)和深度学习SuperGlue、 LoFTR (Local Feature TRansformer)共8种特征匹配算法进行实验比较研究,通过正确匹配点数、均方根误差、重复率和覆盖度4种指标对匹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HAPCG算法使用了各向异性滤波并结合绝对相位方向梯度直方图构成特征向量,匹配效果最优。LoFTR算子使用了自注意层和互注意层机制,对纹理贫乏的月球影像效果次之。HOWP和SuperGlue匹配效果居中。CFOG、HOPC和RIFT效果最差。SIFT未能实现匹配。匹配点的分布和成像光照条件、影像重叠区域相关,中低纬度地区匹配效果优于南北极地区。对HAPCG匹配结果的Stokes第一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雨海和高地实验区的匹配点的散射特性参数的平均值高于南极北极实验区,和地形特征相符。散点图显示出HAPCG匹配点对应的Stokes第一参数和光学影像灰度值存在相关性,证明了HAPCG对非线性辐射差异较大的月球光学影像和SAR影像匹配的稳健性。本研究为月球光学影像和SAR影像匹配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有助于月球多源数据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 多模态匹配 SAR影像 光学影像 Stokes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