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9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三叠世脊椎动物生物地层的高精度时间校准:铀-铅锆石法测定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群和永和鳄年代(英文) 被引量:9
1
作者 刘俊 Jahandar RAMEZANI +4 位作者 李录 尚庆华 徐光辉 汪衍胤 杨嘉声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4,共9页
四足动物组合带是全球陆相三叠系对比的有力手段,但是迄今为止中三叠世的四足动物组合尚没有可靠的时间框架。报道了5个采自二马营组和铜川组,与四足动物化石共同产出的火山凝灰岩样品的锆石化学剥蚀-热电离质谱法年龄。结果表明中国肯... 四足动物组合带是全球陆相三叠系对比的有力手段,但是迄今为止中三叠世的四足动物组合尚没有可靠的时间框架。报道了5个采自二马营组和铜川组,与四足动物化石共同产出的火山凝灰岩样品的锆石化学剥蚀-热电离质谱法年龄。结果表明中国肯氏兽动物群时代为安尼期晚期,而永和鳄的时代为拉丁期早期。通过生物地层对比,这一结果还为其他中三叠世的四足动物组合,如南非的犬颌兽带上部、俄罗斯的引鳄动物群以及新疆的克拉玛依组提供了准确的年龄。鄂尔多斯盆地下中三叠统界线应低于二马营组底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世 二马营组 铜川组 中国肯氏兽动物群 永和鳄 铀一铅锆石法测年
下载PDF
节甲鱼类(有颌脊椎动物干群)系统发育多样性的衰落与泥盆纪重大环境-生物事件耦合
2
作者 薛钦元 余逸伦 +2 位作者 潘照晖 朱幼安 朱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节甲鱼类是盾皮鱼类(具颌的有颌类干群)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以占据较高营养级而著称,特别是在它们演化历史的后期。尽管节甲鱼类的化石记录相对完整,但以往对节甲鱼类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统计每个地质历史阶段的分类单元数量(原始多样... 节甲鱼类是盾皮鱼类(具颌的有颌类干群)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以占据较高营养级而著称,特别是在它们演化历史的后期。尽管节甲鱼类的化石记录相对完整,但以往对节甲鱼类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统计每个地质历史阶段的分类单元数量(原始多样性),其结果与泥盆纪重大环境-生物事件耦合程度较差。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包括219个属、450个种的详尽的节甲鱼类数据集,并根据之前许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将其中大部分属种整合置入一个人工超树中,以进行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幽灵支系的存在之后,节甲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变化曲线与原始多样性曲线截然不同。节甲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呈现出典型的早期爆发的模式,在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布拉格期界线)达到峰值,随后伴随一系列事件发生下降。在前4个事件的附近,节甲鱼类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都只经历微弱的下降,总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在后3个事件,特别是弗拉期-法门期界线和泥盆纪-石炭纪界线两大事件发生时间附近发生急剧下降,并且直到该类群在泥盆纪末完全灭绝之前,都未出现恢复迹象。而节甲鱼类的原始多样性除了在弗拉期-法门期事件的时间出现下降,在所有其他事件中下降都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盾皮鱼类 节甲鱼类 分类多样性 系统发育多样性 生物事件
下载PDF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形态与演化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绿洲 倪喜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2-357,共16页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对其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高精度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石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研究。通过测量对比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或估计动物的运动方式。从演化的角...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对其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高精度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石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研究。通过测量对比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或估计动物的运动方式。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内耳迷路的半规管部分、前庭窗和前庭水管都是非常稳定的结构,自四足动物首次出现以来,这些结构的基本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一直保持不变。相反,内耳的压力释放机制经历了复杂的趋同演化过程,不同脊椎动物类群中被称为蜗窗、外淋巴孔、蜗水管等的结构并不一定都是同源的。耳蜗的延长和弯曲也发生了很多次,发育有骨螺旋板和第二螺旋板、并呈蜗牛状卷曲的耳蜗只发生在树掠兽类+文氏掠兽+后兽类+真兽类这一支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 迷路 形态 演化 运动方式
下载PDF
文化现代性与行为超级适应性之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系列课程纪要
4
作者 Nicholas J.CONARD 韩芳(译)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9-445,共7页
本文是康纳德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做系列讲座的内容概要,包括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方法的介绍,及其团队通过对四处重要遗址(群)长期发掘所研究的人类演化重要学术问题的成果:1)Schoninge遗址及相关问题;2)南非Si... 本文是康纳德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做系列讲座的内容概要,包括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方法的介绍,及其团队通过对四处重要遗址(群)长期发掘所研究的人类演化重要学术问题的成果:1)Schoninge遗址及相关问题;2)南非Sibudu遗址和其他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及早期现代人行为;3)Tonchesberg,Wallertheim等遗址的发掘与尼安德特人石器技术的多样性;4)Swabian Jura洞穴发掘和艺术、音乐的起源。通过此次系列讲座,他与中国学者分享国外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掘方法、旧大陆西部不同区域遗址的考古学材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并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共同推进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 发掘方法 人类演化 国际合作
下载PDF
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区域连续性与多样性的化石证据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武 吴秀杰 邢松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3-490,共18页
以往,在东亚大陆发现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被分别归入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化石形态特征以及年代。魏敦瑞对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化石研究描述的一些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特征通常被作为判定直立人的标准。根据这些化... 以往,在东亚大陆发现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被分别归入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化石形态特征以及年代。魏敦瑞对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化石研究描述的一些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特征通常被作为判定直立人的标准。根据这些化石的年代分布,一般将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作为划分直立人与古老型智人的大致年代界限。近20年来,在非洲、欧洲和东亚新发现了一些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目前古人类学界对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特征及演化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最近对大荔、许家窑、盘县大洞、许昌、华龙洞等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近30万年以来东亚大陆人类演化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将这一时期人类全部归入古老型智人难以准确反映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及规律。本文结合近年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演化研究进展,选择部分具有演化及分类价值的形态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在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做了尝试性探讨。本研究发现,周口店、和县、沂源、南京等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呈现有较多的区域性特征,形态特征表现相对稳定;而大荔、金牛山、许家窑、许昌、华龙洞、马坝、盘县大洞等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在化石形态特征表现复杂多样,变异范围大。此外,在这一时期人类化石上发现较多与生存活动、健康、环境适应有关的证据。根据这些发现,作者认为中国中更新世早期组人类演化以形态连续性为主;进入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演化区域性特征减弱,演化模式以多样性为主。一系列新的化石发现和研究证据提示中更新世晚期东亚大陆可能生存有不同的古人类成员。根据目前掌握的化石形态和年代证据,大约30万年前是中国更新世中期演化变化关键时间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中期 直立人 古老型智人 区域连续性 多样性 中国
下载PDF
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地层和脊椎动物概述(英文)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元青 李传夔 +1 位作者 李茜 李丁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120,共32页
潜山盆地中、新生代红层由一套单斜的碎屑岩组成,划分为上白垩统高河埠组、古新统望虎墩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和痘姆组(分上、下两段)。1970年以来,在潜山盆地的持续调查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迄今为止,潜山盆地古新统共报道了45... 潜山盆地中、新生代红层由一套单斜的碎屑岩组成,划分为上白垩统高河埠组、古新统望虎墩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和痘姆组(分上、下两段)。1970年以来,在潜山盆地的持续调查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迄今为止,潜山盆地古新统共报道了45属61种(含9个未命名的种)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其中哺乳动物最为丰富,共有33属46种(含7个未命名种),分属10个目16个科。根据化石产出的层位,可以在潜山古新统中识别出7个化石层位。基于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证据,望虎墩组下段至上段下部可以大致与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和江西池江盆地狮子口组对比,对应于亚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上湖期;望虎墩组上段上部和痘姆组可以与南雄盆地浓山组以及池江盆地的池江组对比,与浓山期相对应。综合我国几个古新世盆地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上湖期可以大致与北美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Puercan和Torreionian对比,浓山期则与Tiffanian早中期(Ti1-Ti4a)相当。上湖期和浓山期还可以进一步与国际地质年表中的丹尼期(Danian)和塞兰特期(Selandian)对比。因此,潜山盆地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代属于早、中古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潜山 古新世 脊椎动物 地层 对比
下载PDF
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形态多样性及其演化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武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3-575,共13页
近年对许家窑、许昌、华龙洞、澎湖、夏河、哈尔滨等人类化石开展的系统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分类的不同认识。基于对相关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分析,作者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1)以中... 近年对许家窑、许昌、华龙洞、澎湖、夏河、哈尔滨等人类化石开展的系统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分类的不同认识。基于对相关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分析,作者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1)以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共有特征为主;2)以原始特征为主;3)以现代特征为主;4)独特形态组合。多数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前三种类型,而许昌和许家窑这种以硕大的头骨和巨大颅容量构成的独特形态组合在其他同时期化石还没有发现。化石形态的多样性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对现代人的形成贡献不同。作者认为在该时期的人类化石形态多样性规律还未阐明的情况下,将具有混合或镶嵌特征的相关人类化石归入分类地位不确定的人群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晚期 古老型智人 形态多样性 分类 演化
原文传递
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中出现及其演化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武 周蜜 邢松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9-175,共17页
欧洲与亚洲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演化研究的关注点。基于对化石形态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在更新世中、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提供了支持基因交流的系列形态证据,但古人类学界对其中一些形态特征的人... 欧洲与亚洲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演化研究的关注点。基于对化石形态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在更新世中、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提供了支持基因交流的系列形态证据,但古人类学界对其中一些形态特征的人群属性、功能意义及形成机制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采用釉质外表观察和CT扫描方法对卡氏尖在98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化石的出现和表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与非洲和欧洲古人类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现率(27.6%-62.5%)和多种形态表现。此外,在多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发现两个通常只出现在在黑猩猩和非洲早期人类的原始卡氏尖表现:齿带-原尖脊和齿冠舌侧横行沟及屋檐状结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支持卡氏尖是从猿类,经过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一直延续到现代人的一个古老特征的观点。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特点提示出现在中国古人类的卡氏尖更有可能是古老原始特征的残余。本研究显示,卡氏尖在中国与欧洲古人类都具有较高出现率,而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程度较同时期欧洲古人类更为显著。因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可信证据支持卡氏尖是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基因交流的造成化石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尖 牙齿 化石 人类演化 基因交流
下载PDF
江苏宿迁嶂山地点晚更新世脊椎动物化石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曦 伍苏明 +2 位作者 王平 王宣波 晁剑虹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9-331,共13页
嶂山化石地点位于淮河下游、马陵山南端的人工河——新沂河的河床上。该化石点最早报道于1953年,是淮河下游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之一。本文报道了嶂山化石点近年新出土的一批动物化石,动物群包括:龟鳖类、扬子鳄(相似种)、虎、淮河... 嶂山化石地点位于淮河下游、马陵山南端的人工河——新沂河的河床上。该化石点最早报道于1953年,是淮河下游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之一。本文报道了嶂山化石点近年新出土的一批动物化石,动物群包括:龟鳖类、扬子鳄(相似种)、虎、淮河古菱齿象、蒙古野驴、梅氏犀、李氏野猪、河套大角鹿、葛氏斑鹿和草原野牛。嶂山的扬子鳄(相似种)是该物种在更新世化石记录中分布最北的,而草原野牛则是该物种最靠南的化石记录。嶂山的古菱齿象被归入淮河古菱齿象,因其齿板数多于纳玛古菱齿象,而牙齿尺寸大于诺氏古菱齿象。嶂山河套大角鹿的下颌提供了该物种仅有的下颊齿列长度数据,证明晚更新世的河套大角鹿具有相对弱的角枝、纤细的下颌和延长的齿列,支持了中国大角鹿属(Sinomegaceros)在角枝粗壮度、下颌肿厚度和齿列长度之间的演化关联性。嶂山动物群中蒙古野驴、河套大角鹿是典型的晚更新世物种,且成员多为绝灭种,推断年代很可能为晚更新世的早段。嶂山动物群组合反映了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显示当时的骆马湖一带兼有湿地、森林和草地。嶂山化石点也为马陵山地区旧石器遗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地层学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沂河 淮河下游 晚更新世动物群 扬子鳄 河套大角鹿
原文传递
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与现代人群的表现及其演化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武 惠家明 +1 位作者 何嘉宁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9-750,共12页
魏敦瑞在研究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化石时发现,位于上颌骨硬腭表面的门齿孔位置在周口店标本靠后,而在现代人靠近齿槽。此后,门齿孔位置作为具有演化意义的形态特征被用于古人类学研究。迄今,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表现的专门研究仅... 魏敦瑞在研究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化石时发现,位于上颌骨硬腭表面的门齿孔位置在周口店标本靠后,而在现代人靠近齿槽。此后,门齿孔位置作为具有演化意义的形态特征被用于古人类学研究。迄今,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表现的专门研究仅有周口店一件标本,而在现代中国人的数据尚属空白。鉴于此,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以及现代中国人标本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数据资料,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及其演化意义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发现,从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晚期,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呈现由后向前的总体变化趋势。更新世早期和中期直立人(郧县曲远河口、周口店)的门齿孔位置都比较靠后;中更新世晚期的部分中国古人类(大荔、长阳、华龙洞)的门齿孔位置前移,并与现代人接近,而金牛山和巢县门齿孔位置比较靠后,位于直立人范围;在更新世晚期,所有中国古人类都比较靠前,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本文对现代人标本的观测显示,门齿孔位置在现代中国人比较靠前。现代人门齿孔大小及形态存在较大变异,这种表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门齿孔位置及演化意义的判定。几乎全部现代人标本门齿孔前缘呈开放状态,门齿管从开口处的门齿孔向后上方呈不同程度倾斜走向。这一发现与魏敦瑞提出的现代人门齿管垂直走向的观点不同。综合本文采集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现代中国人标本门齿孔位置数据,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门齿孔位置数据资料,我们认为门齿孔位置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呈现较规律的变化,门齿孔位置靠后应该是一项相对原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齿孔 中国古人类 现代人 人类演化
原文传递
朝向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共业:古人类学、考古学与遗传学的交叉与整合 被引量:11
11
作者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对于方兴未艾的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在遗传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三个领域内进行。学者们提出了"多地区进化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出自非洲说"、"融合说"... 对于方兴未艾的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在遗传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三个领域内进行。学者们提出了"多地区进化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出自非洲说"、"融合说"等观点与假说,有的学说针锋相对,南辕北辙。究其原因,除了相关研究还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只是在局部问题与材料上做分析和解释,尚无法得出全面、能被普遍接受的结论外,由于不同学科存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思路的不同,学科间缺少了解、沟通与协作,出现一些学术语言和研究结论不被彼此理解和接受的情况,存在一定的误解与无谓的争论,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借鉴、互动和成果的共享,进而妨碍了跨学科的整合研究并达成学术共识。其实,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每个学科也有难以克服的弱点,在解决人类起源与演化这样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包打天下,独享其成。因而,开展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传统的古人类学、考古学与新兴的分子生物学之间的交叉与协作,明确彼此的关注点、需求和专长,凝练共同的学术问题和目标,整合现有的研究问题、资源与成果并向着共同的学术方向一道前行,是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并破译现代人起源这一重大命题的必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学 考古学 遗传学 现代人起源 学科交叉
下载PDF
中国古人类颅内模及脑演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秀杰 张玄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1-383,共13页
颅内模保存有脑表面的形态结构,是脑演化研究的直接证据。中国最早复原和研究的颅内模来自20世纪20年代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的3号猿人头骨;此后虽然中国境内也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的头骨化石,但由于古人类标本非常珍贵,不允许对其进行... 颅内模保存有脑表面的形态结构,是脑演化研究的直接证据。中国最早复原和研究的颅内模来自20世纪20年代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的3号猿人头骨;此后虽然中国境内也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的头骨化石,但由于古人类标本非常珍贵,不允许对其进行实体解剖,加上多数头骨破碎或者内部附有地层胶结物,导致颅内模无法成功复原。受技术水平及研究手段的限制,研究者一般只是侧重于化石外表形态结构的研究。高分辨率工业CT和3D软件的应用,可以在不损坏标本的情况下,虚拟复原出化石的内部解剖结构,使得一些重要的古人类化石标本的颅内模被复原出来,促进了脑演化的研究。近年来,本文第一作者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复原了南京直立人、柳江人等一些重要的中国古人类头骨的颅内模,通过对其颅容量、脑沟回特征、脑不对称性、脑表面的动、静脉血管压迹、各脑叶的大小、形状及比例的研究,获取了中国古人类脑形态特征变化的数据,为探讨东亚地区古人类的演化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演化 颅内模 古人类化石 更新世 复原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哺乳动物破碎长骨反映的古人类行为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敏 刘连强 +3 位作者 陈国鹏 李锋 谢飞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5,共15页
马圈沟遗址是东北亚地区年代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现已发现并确认距今1.76~1.26 Ma之间的17个不同阶段的文化层,为探讨早更新世东北亚地区最早人类的扩散与生存适应方式提供了关键材料。本文以距今1.... 马圈沟遗址是东北亚地区年代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现已发现并确认距今1.76~1.26 Ma之间的17个不同阶段的文化层,为探讨早更新世东北亚地区最早人类的扩散与生存适应方式提供了关键材料。本文以距今1.66 Ma的马圈沟遗址第3文化层2001~2003年出土的大、中型哺乳动物长骨为研究材料,开展骨骼破碎方式的分析。研究表明,这批长骨化石以残段及残片为主,通过对它们的断口形态和质地,特别是破裂断口的角度进行测量、统计以及分析,发现大多数长骨是在新鲜状况下破裂的,而古人类很可能是敲碎骨骼和取食骨髓的主体;食肉类动物也造成了一些骨骼的破裂,但应该发生在古人类的行为之后。本文是首次对中国北方早更新世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破碎方式进行的系统分析,为讨论早更新世古人类与食肉类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泥河湾盆地 埋藏学 破碎长骨 人类行为
原文传递
早、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年代序列与区域演化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陆莹 孙雪峰 +1 位作者 王社江 鹿化煜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1-426,共16页
我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的背景信息,建立精确的遗址年代序列是分析古人类活动的基础。近二十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测年研究为建立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年代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分... 我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的背景信息,建立精确的遗址年代序列是分析古人类活动的基础。近二十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测年研究为建立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年代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已发表的95个有独立测年数据的早、中更新世遗址,将其纳入黄土-古土壤年代框架,初步建立自200多万年至末次间冰期的古人类活动年代序列,根据它们的时空分布,进一步阐释了古人类在不同区域活动强度演变的时空特征。总体来看,这些遗址在泥河湾-周口店、秦岭山地、长江下游及长江流域以南(南方)四大区域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区域古人类活动强度主要表现在从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周口店、中更新世的秦岭山地、到中更新世晚期的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区域的时空序列上。此外,仍有较多已发掘遗址缺少年代研究或存在测年问题,今后需要加强遗址的精确测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更新世 旧石器时代遗址 测年 黄土-古土壤序列 区域古人类演化
原文传递
早-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演化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石霞 裴树文 邓成龙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6-453,共18页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研究的发展,我们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材料和数据。尽管个别遗址的年代、文化性质和化石人类分析及鉴定仍有争议,但如此长时间的积累依然为构建序列性认识和思考提供了基础。目前的研究多集...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研究的发展,我们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材料和数据。尽管个别遗址的年代、文化性质和化石人类分析及鉴定仍有争议,但如此长时间的积累依然为构建序列性认识和思考提供了基础。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遗址或者区域的古人类化石、石器打制技术和气候环境背景的个案分析,对早-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演化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尚缺乏系统探讨。本文选取过去百万年里地球气候冰期-间冰期旋回经历的两次显著转型事件: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和中布容事件作为时间节点,讨论伴随气候转型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秦岭及周边地区和中国南方地区出现的早期古人类演化特征的变化。具体从遗址分布、石器技术变化、早期人类化石特征等方面入手,尝试构建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 中布容事件 人类化石 石器技术
原文传递
国内外古脊椎动物数据库综述 被引量:5
16
作者 潘照晖 朱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443,共20页
近20万年来地球生物多样性及地球环境经历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尤其是过去11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加剧了地球环境的恶化和物种的快速消亡,有部分学者提出人类正经历地质历史上的第六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古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融通,将现代生物... 近20万年来地球生物多样性及地球环境经历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尤其是过去11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加剧了地球环境的恶化和物种的快速消亡,有部分学者提出人类正经历地质历史上的第六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古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融通,将现代生物多样性问题放进地质历史的框架中分析,是认识生物和环境协同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预估人类、生态系统以及地球环境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依赖于数据积累的一门新型学科:保育古生物学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化石数据资料的积累,并建立了多种门类和不同用途的数据库,如启动于1998年的PBDB(Paleobiology Database)等。这些优秀的数据库提供了高质量的在线免费服务,并已产出不少重要成果。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古脊椎动物学领域的相关数据库及数据驱动下的重要研究实例,希望借此为深时数字地球计划(Deep-time Digital Earth)整合和共享开源的古脊椎动物大数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脊椎动物学 数据库 大数据 保育古生物学
下载PDF
哺乳动物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揭示早期人类演化与环境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哲 马姣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4-468,共15页
早期人类演化、扩散、技术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前沿与热点。本文梳理了环境变化与早期人类演化关系研究中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历史、原理以及取样方法,与此同时,介绍了不同学者利用哺乳动物牙釉质碳氧稳... 早期人类演化、扩散、技术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前沿与热点。本文梳理了环境变化与早期人类演化关系研究中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历史、原理以及取样方法,与此同时,介绍了不同学者利用哺乳动物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早期人类演化与环境关系探索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东非早期人类奥杜威技术向阿舍利技术转变过程的环境机制探索等案例做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我国华北地区作为早期人类扩散至东亚最集中的证据所在地,人类适应方式表现出多样化的应对方略。探求早期人类演化与适应行为方式产生的环境机制,一直缺乏来自遗址的有效气候与环境信息的佐证,因此,作者认为运用哺乳动物牙釉质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环境变化与早期人类技术演化关系,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前景,并对研究材料、研究区域及相关科学研究的潜力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演化 行为适应 牙釉质 稳定同位素分析 气候波动
原文传递
古基因组揭示青铜时代人类与乳酸菌的协同演化史
18
作者 孙元宏 平婉菁 +1 位作者 刘逸宸 付巧妹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6-910,共5页
食品发酵可能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利用微生物的行为。发酵食品的制作与摄入不仅与不同人群的生存策略和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而且参与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塑造。发酵奶制品可能是最古老的发酵食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西亚地区... 食品发酵可能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利用微生物的行为。发酵食品的制作与摄入不仅与不同人群的生存策略和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而且参与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塑造。发酵奶制品可能是最古老的发酵食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西亚地区的奶酪[1]。尽管人类利用微生物获得发酵制品的历史悠久,但由于发酵制品的出土实物极为少见,且受到从考古遗存中获取古代发酵微生物DNA的技术局限,目前对发酵微生物的应用驯化和交流传播历史,以及发酵微生物本身的进化和人为驯化选择压力下的功能性基因演变历程所知甚少,亟待明确的分子证据填补其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制品 发酵食品 食品发酵 饮食文化 发酵微生物 乳酸菌 青铜时代 交流传播
下载PDF
中国更新世古人类身高演化趋势
19
作者 杜抱朴 张立召 赵凌霞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1-357,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更新世古人类身高演变趋势。方法采用间接法复原中国更新世化石人类身高,先重建残缺长骨标本的最大长,然后依据长骨长度复原个体身高。结果中国直立人(4例)和早期现代人(12例)的身高变异范围分别是155.4~169.2 cm和155.2~... 目的探讨中国更新世古人类身高演变趋势。方法采用间接法复原中国更新世化石人类身高,先重建残缺长骨标本的最大长,然后依据长骨长度复原个体身高。结果中国直立人(4例)和早期现代人(12例)的身高变异范围分别是155.4~169.2 cm和155.2~171.7 cm,而早期智人仅有1例女性个体身高约166.1 cm。位于西南地区的柳江和丽江的古人类身高明显低于北方早期现代人。结论从直立人至早期现代人阶段,中国古人类身高变异范围相仿,而平均身高可能呈逐渐增长趋势;早期现代人展现出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早期现代人与新石器时期现代人群身高间差异并未表现出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骨 身高 更新世 回归公式 中国古人类化石
原文传递
黑龙江洪河遗址人类对狍的狩猎及利用
20
作者 梁琪瑶 岳健平 +1 位作者 张伟 陈全家 《人类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为了重建古代人类对狍的狩猎与利用策略以及和狍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以黑龙江洪河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狍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分析狍的死亡年龄结构、性别占比、季节性狩猎特征、各部位骨骼发现率以及骨骼的加工利用方式,发... 为了重建古代人类对狍的狩猎与利用策略以及和狍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以黑龙江洪河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狍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分析狍的死亡年龄结构、性别占比、季节性狩猎特征、各部位骨骼发现率以及骨骼的加工利用方式,发现狍的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3~7 a以及7~9 a的壮年阶段,且以雄性居多。狩猎活动贯穿全年各时段进行,骨骼发现率较高的单元为下颌骨、角以及四肢骨。遗址还发现了用狍骨制作的各类骨制工具,包括鱼钩、锥和匕首等。整体而言,洪河遗址先民对狍的利用较为全面,不仅将狍骨视为骨器加工的理想原料,还可能使用其皮毛制作御寒保暖的衣物。本文对狍的狩猎及利用方式的研究,为理解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渔猎-采集经济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了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晚期 洪河遗址 狩猎及利用 生业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