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季降雨分配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优势种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英锋 贾文丽 马澍 《山东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36-42,共7页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固碳速度更快,被称为地球上的“蓝色碳汇”,该生态系统拥有高初级生产力及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气候改变情况下,湿地土壤的水分与盐分含量因为大气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匀而发生变化,进而干扰植株代谢...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固碳速度更快,被称为地球上的“蓝色碳汇”,该生态系统拥有高初级生产力及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气候改变情况下,湿地土壤的水分与盐分含量因为大气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匀而发生变化,进而干扰植株代谢,最终改变该地植株的生理特性。2019-2020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春季大气降水增多时,2019与2020年芦苇与白茅的生长指标(株高、株数、盖度)会增大,而碱蓬的植株高度则会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降雨分配 水盐运移 植被特征 滨海湿地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淹水深度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周英锋 于洋 《山东林业科技》 2022年第1期17-23,共7页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逐渐加剧。生态补水作为修复湿地的重要措施,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该措施会使湿地呈现不同的淹水深度,进而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分布以及生物量。为了解不同淹...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逐渐加剧。生态补水作为修复湿地的重要措施,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该措施会使湿地呈现不同的淹水深度,进而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分布以及生物量。为了解不同淹水深度对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我们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模拟不同淹水深度实验(对照、淹水0 cm、淹水5 cm、淹水10 cm、淹水20 cm、淹水30 cm、淹水40 cm),发现淹水深度显著降低了物种丰富度;在淹水处理中,淹水0 cm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而淹水5—40 cm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差异。另外,淹水深度增加了地上总生物量和地下总生物量,且地下总生物量占比显著高于地上总生物量。此外,淹水深度显著增加了粗根和细根生物量,且细根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以上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管理优化和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深度 物种丰富度 生物量 黄河三角洲湿地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展航 张树岩 +6 位作者 侯玉平 朱书玉 王立冬 施欣悦 李培广 韩广轩 谢宝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60-1369,共10页
互花米草入侵(Spartina alterniflora)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为了探究不同入侵年限互花米草对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选择黄河口盐沼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采集不... 互花米草入侵(Spartina alterniflora)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为了探究不同入侵年限互花米草对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选择黄河口盐沼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采集不同入侵年限互花米草湿地(SA3,2016年入侵;SA8,2011年入侵;SA13,2006年入侵)及邻近未入侵的光滩(SA0)的0—100 cm土壤,测定其总碳(TC)、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入侵显著提升了0—10 cm土壤TC和0—20 cm土壤TN含量,但对土壤TP含量影响很小;(2)SA3、SA8和SA13的0—10 cm土层TC含量分别比光滩高18.9%、27.6%和57.6%,TN含量分别比光滩高1.39、2.37和3.66倍;(3)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w_((C))/w_((N))的影响很小且没有明显规律,使浅层土壤的w_((C))/w_((P))和w_((N))/w_((P))增加,但降低了深层土壤的w_((C))/w_((P))和w_((N))/w_((P)),在0—10 cm土层,土壤w_((C))/w_((P))和w_((N))/w_((P))由大到小排序均依次为SA13>SA8>SA3>SA0,而在0—100 cm土层,土壤w_((C))/w_((N))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SA0>SA8>SA13>SA3,w_((C))/w_((P))依次为SA13>SA8>SA0>SA3,w_((N))/w_((P))依次为SA13>SA0>SA3>SA8。在0—100 cm土壤中,pH、电导率、容重、含水量是影响碳氮磷含量的重要环境因子,w_((C))/w_((N))与土壤环境因子没有显著相关性,而w_((C))/w_((P))和w_((N))/w_((P))受环境因子影响显著。综上,互花米草入侵改变了黄河口盐沼湿地土壤碳、氮含量,进而影响土壤养分资源配比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黄河口 营养元素 生态化学计量 全碳 滨海湿地 入侵年限
下载PDF
春季降雨分配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马澍 陶宝先 +3 位作者 韩广轩 王晓杰 李培广 初小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94-2103,共10页
降雨季节分配通过影响土壤水盐运移,可能对滨海湿地碳循环产生影响。春季是滨海湿地植物对降雨分配最为敏感的阶段,但春季降雨分配变化对滨海湿地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基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春季降雨分配控制试验平台,设置+73%... 降雨季节分配通过影响土壤水盐运移,可能对滨海湿地碳循环产生影响。春季是滨海湿地植物对降雨分配最为敏感的阶段,但春季降雨分配变化对滨海湿地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基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春季降雨分配控制试验平台,设置+73%、+56%、对照、-56%和-73%五个处理(年总降雨量保持一致),探讨春季降雨分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土壤含水量随春季降雨分配增大而显著增大,秋季土壤含水量则随春季降雨分配增大而显著降低,土壤盐度季节动态变化趋势与土壤含水量相反,其中春季盐度相对其他季节波动最大;地下总生物量及深层地下生物量贡献率均随春季降雨分配增多而增大,而浅层地下生物量贡献率则相反;年均土壤呼吸速率随春季降雨分配减少而降低,其中+73%与-73%处理差异显著(P<0.05);季节尺度上,春、夏季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随春季降雨分配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秋、冬季土壤呼吸速率则表现为随春季降雨分配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春季降雨分配增加对春夏季土壤呼吸的促进效应远大于对秋冬季的抑制效应;土壤呼吸年均值不仅与春季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盐度呈显著相关,而且与地下不同层生物量贡献率及地下总生物量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分配 土壤呼吸 水盐运移 地下生物量 滨海湿地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典型滨海盐沼湿地土壤CO_(2)和CH_(4)排放对水盐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雪 董杰 +6 位作者 韩广轩 张奇奇 谢宝华 李培广 赵明亮 陈克龙 宋维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4-446,共13页
滨海盐沼湿地是重要的“蓝碳”碳汇,研究水盐变化对土壤碳矿化(CO_(2)和CH_(4)排放)的影响,对理解滨海盐沼湿地的碳汇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盐沼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水盐梯度模拟实验,研究土壤碳矿化、理... 滨海盐沼湿地是重要的“蓝碳”碳汇,研究水盐变化对土壤碳矿化(CO_(2)和CH_(4)排放)的影响,对理解滨海盐沼湿地的碳汇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盐沼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水盐梯度模拟实验,研究土壤碳矿化、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对不同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的响应。主要结果:(1)水盐变化对土壤CO_(2)、CH_(4)排放量以及CH_(4):CO_(2)的影响均不存在交互作用,CO_(2)排放量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型变化趋势,盐分含量升高则显著抑制CO_(2)排放;水分含量升高对CH_(4)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盐分升高则显著抑制CH_(4)排放。(2)水盐变化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具有弱交互作用,在低水分处理下,DOC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呈减少趋势,但在高水分处理下呈增加趋势;CO_(2)排放与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CH_(4)排放与DOC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水分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盐分含量的升高则显著降低;且相比于CH_(4)排放, CO_(2)排放量与微生物生物量具有更高的相关关系。(4)水盐变化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细菌数量和α多样性指数均随水分含量升高而显著增加,随盐分含量升高则显著降低;同时发现土壤CO_(2)、CH_(4)排放均与细菌数量、α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在该地区气候暖干化背景下,土壤水盐条件变化将可能通过调控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等条件对该滨海盐沼湿地碳汇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盐度 土壤碳矿化 滨海盐沼湿地 黄河三角洲 蓝碳
原文传递
基于专利计量的互花米草研究进展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纤纤 徐浩 +4 位作者 荆辉 谢宝华 张晓龙 韩广轩 张桂萍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106,共18页
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沿海滩涂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但同时它体内又蕴藏着耐盐基因、生物质能等宝贵财富。本研究梳理分析了国内外互花米草专利,以便为互花米草防控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互花米草技术专利主... 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沿海滩涂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但同时它体内又蕴藏着耐盐基因、生物质能等宝贵财富。本研究梳理分析了国内外互花米草专利,以便为互花米草防控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互花米草技术专利主要包括监测技术、防治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类型。1995—2022年国内互花米草专利的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专利申请总量为360件,监测、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专利在互花米草专利中的占比分别为4%、22%、74%。互花米草监测技术专利主要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互花米草;互花米草防治技术专利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替代和综合防治技术等,其中综合防治技术的申请与授权数量均最高;互花米草的资源化利用技术虽然专利申请数量众多,但实际获得授权的比例并不高,这一现象反映出互花米草作为一种资源的潜在价值正逐步被认识和开发,但利用价值尚低。国外对互花米草关注很少,只查询到7件互花米草专利,申请国家有美国和韩国,主要是资源化利用技术,两国专利授权率分别为25.0%和33.3%。在未来互花米草的防控管理策略中,建议重点加大对互花米草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推动其技术成果向市场化转化,对初级技术进行深化改良,使之与国家政策、重点研发项目的目标相契合,以提升其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将互花米草从“有害草”变为“有益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专利 监测 防治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不同修复年限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奇奇 韩广轩 +8 位作者 路峰 周英锋 王晓杰 李培广 初小静 贺文君 于冬雪 宋维民 许景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49-1257,共9页
生态修复是遏制滨海湿地退化的重要手段。修复年限对湿地土壤化学性质、植物群落特征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效果及其潜在机制的长期监测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不同修复年限(0、3、7、10、19年)湿地为对象... 生态修复是遏制滨海湿地退化的重要手段。修复年限对湿地土壤化学性质、植物群落特征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效果及其潜在机制的长期监测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不同修复年限(0、3、7、10、19年)湿地为对象,探究修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修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减小趋势,土壤速效氮含量呈增加趋势;植物群落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随修复年限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土壤电导率是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主控因子;随修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稳定性指数也呈增大趋势,植物群落稳定性指数与电导率、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随修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环境与植物群落结构不断改善,修复工程能够促进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并提高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修复年限 物种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土壤化学性质
原文传递
模拟降雨量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侯雅琳 韩广轩 +3 位作者 朱连奇 李新鸽 周英锋 许景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0-1266,共7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变化能够深刻影响河口湿地土壤水盐条件,而土壤水盐条件是影响植物群落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为对象,依托野外降雨控制试验平台(减雨60%、减雨40%、自然对照、增雨40%、增雨60%),探讨... 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变化能够深刻影响河口湿地土壤水盐条件,而土壤水盐条件是影响植物群落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为对象,依托野外降雨控制试验平台(减雨60%、减雨40%、自然对照、增雨40%、增雨60%),探讨了经过6年降雨处理后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及机制。结果表明:随降雨量增加,土壤电导率显著降低,土壤湿度显著增大。降雨量变化影响了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增雨处理降低了碱蓬和盐地碱蓬的优势地位,提高了荻和白茅的优势地位。随降雨量增加,植物群落Shann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增减雨处理均降低了群落频度、多度和盖度,增雨60%处理群落频度显著降低54.9%,减雨60%、减雨40%、增雨40%、增雨60%处理群落多度分别显著降低38.9%、33.8%、35.8%和45.7%。随降雨量增加,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但可能受淹水胁迫的影响,增雨60%处理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增雨40%。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地上生物量、Shann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与土壤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降雨量变化通过改变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水盐条件显著影响了植物群落生长特征、物种组成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变化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生长特征 湿地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滨海盐沼湿地蓝色碳汇功能、形成机制及其增汇潜力 被引量:25
9
作者 韩广轩 王法明 +3 位作者 马俊 肖雷雷 初小静 赵明亮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3-382,共10页
盐沼湿地具有很高的碳捕获与存储能力,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蓝碳)。未来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可能增加盐沼湿地的固碳能力,其蓝碳功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该文重点围绕盐沼湿地蓝碳形成的关键过程、光合碳分配过程及影... 盐沼湿地具有很高的碳捕获与存储能力,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蓝碳)。未来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可能增加盐沼湿地的固碳能力,其蓝碳功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该文重点围绕盐沼湿地蓝碳形成的关键过程、光合碳分配过程及影响机制、碳沉积埋藏特征及其来源解析、盐沼湿地土壤碳库稳定性及其微生物机制、盐沼湿地蓝碳过程动态模拟及其增汇潜力等5个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盐沼湿地植被海陆梯度分布格局对碳吸收能力和碳分配的影响,土壤有机碳沉积和埋藏速率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盐沼湿地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及其横向碳流动,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盐沼湿地蓝碳模拟与增汇潜力评估,以及盐沼湿地蓝碳的增汇技术和途径。以期为深入理解盐沼湿地蓝碳形成过程与机制,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盐沼湿地蓝碳功能的潜在变化趋势和制定蓝碳增汇途径提供理论支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湿地 蓝碳 光合碳分配 沉积埋藏 有机碳稳定性 增汇潜力
原文传递
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口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于冬雪 韩广轩 +1 位作者 王晓杰 张保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49,共8页
互花米草大规模入侵滨海湿地,对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基于2008—2020年遥感影像,利用3S技术,结合回归分析与统计分析法,分析黄河口湿地互花米草入侵的演变特征,探究其对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互花米草大规模入侵滨海湿地,对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基于2008—2020年遥感影像,利用3S技术,结合回归分析与统计分析法,分析黄河口湿地互花米草入侵的演变特征,探究其对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黄河口互花米草面积增长迅速,增长速度为4.47 km^(2)·a^(-1);至2020年,互花米草分布面积占河口区的26%;随着互花米草的扩张,芦苇与盐地碱蓬分布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减少速度分别为0.72和0.39 km^(2)·a^(-1);在河口典型潮滩区域,潮沟长度和密度均呈下降趋势,分别减少了8.12 km和0.24 km·km^(-2);芦苇和盐地碱蓬群落分布面积、潮沟长度和密度与互花米草分布面积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湿地 互花米草 植物群落 潮沟系统 遥感
原文传递
潮沟形态对潮滩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葛嘉欣 崔步礼 +8 位作者 王晓杰 谢宝华 赵明亮 于冬雪 于洋 宋维民 马海青 张孝帅 韩广轩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1,共9页
土壤有机碳是潮滩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以1条典型天然潮沟为研究对象,通过划分潮沟发育等级并计算潮沟形态特征指数,分析潮沟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特点;运用地统计学方法探究潮滩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点,及潮沟形态特征对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碳是潮滩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以1条典型天然潮沟为研究对象,通过划分潮沟发育等级并计算潮沟形态特征指数,分析潮沟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特点;运用地统计学方法探究潮滩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点,及潮沟形态特征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沟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点,潮沟在中潮滩比较发育,其密度、曲率与分汊率均大于低潮滩和高潮滩;潮沟长度随着潮沟发育等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潮沟曲率随着潮沟发育等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空间插值结果显示: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值出现在潮沟较发育的中潮滩,1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由海向陆逐渐增加的趋势,并呈条带状的空间分布特点。在低潮滩,三级潮沟土壤有机碳平均值显著大于一级潮沟;在中潮滩,二级潮沟土壤有机碳平均值显著大于三级潮沟和一级潮沟;高潮滩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潮沟发育等级无显著相关性。随着潮沟侧向距离的增加,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低潮滩与中潮滩逐渐增加;而中潮滩1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潮沟侧向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高潮滩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潮沟侧向距离无显著相关性。潮沟形态空间分布异质性是导致潮滩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潮滩湿地土壤碳库的精确估算需要关注潮沟形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潮沟形态 潮滩湿地 潮沟发育等级 潮沟侧向距离
原文传递
模拟增温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组分和化学结构的影响:进展与展望
12
作者 孙瑞丰 韩广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32-2444,共13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温度升高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收支平衡和稳定过程,进而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组分和化学结构产生影响。当前通过解析有机碳组分和分子结构,揭示增温对土壤有...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温度升高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收支平衡和稳定过程,进而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组分和化学结构产生影响。当前通过解析有机碳组分和分子结构,揭示增温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土壤有机碳含量、组分和化学结构三个方面综述了增温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总结了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特征、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等关键生态系统过程对增温的响应。建议未来应从系统阐明相关微生物机制、定量解析土壤有机碳来源和周转过程、建立长期动态的联网实验和挖掘优化碳循环模型中的关键参数等方面,加强前瞻布局和系统研究,为更好地理解全球变暖下的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与机制以及预测气候变化下土壤有机碳库的潜在变化趋势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化学结构
原文传递
不同潮滩生境互花米草的植被性状与治理技术 被引量:13
13
作者 谢宝华 闫振宁 +5 位作者 张树岩 梅宝玲 乔沛阳 王晓杰 刘展航 韩广轩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6,共9页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我国滨海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探索高效可行的互花米草治理技术对保护潮间带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黄河三角洲的长期野外调查与原位试验,总结了不同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的治理效果,...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我国滨海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探索高效可行的互花米草治理技术对保护潮间带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黄河三角洲的长期野外调查与原位试验,总结了不同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的治理效果,于2018年6月中旬开始进行2~4次贴地刈割(根茬高度<3 cm,相邻刈割的间隔时间为15 d左右),可清除99%以上的互花米草,且治理效果在第2年生长季末期时仍高达98.8%以上;在2016年10月中旬、2018年12月中旬对互花米草进行刈割+翻耕,其治理效果在第2年生长季末期时为99.7%。在由海向陆方向上潮滩高程逐渐增加,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随着潮滩高程增加而变化,互花米草密度、株高和生物量等植被性状随着高程增加先升后降。综合考虑互花米草生长特征、生境特征以及不同治理方法的治理效果,总结形成了适宜不同潮滩生境的互花米草治理技术体系,对于低潮滩、中潮滩和高潮滩的互花米草,建议分别采用贴地刈割、刈割+围淹、刈割+翻耕的治理技术,对于河道沟渠的互花米草,可根据河沟宽窄等因素采用刈割+翻耕或刈割+围淹的治理技术,对沟渠坡面的互花米草,可采用刈割+遮荫的治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 刈割 围淹 翻耕 克隆苗 实生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