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气溶胶采样器采样效率计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文成 傅博强 +6 位作者 刘乃毓 李曼莉 牛春艳 王晶 伍义行 李茹 程环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17-1625,共9页
对生物气溶胶中微生物的采集、种类鉴别与浓度监测是评估生物气溶胶风险性的关键步骤。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对气溶胶中活性微生物粒子的有效采集,是进行气溶胶危险因子分析的前提。通过对生物气溶胶采样器性能、采样物理效率和采样生物效... 对生物气溶胶中微生物的采集、种类鉴别与浓度监测是评估生物气溶胶风险性的关键步骤。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对气溶胶中活性微生物粒子的有效采集,是进行气溶胶危险因子分析的前提。通过对生物气溶胶采样器性能、采样物理效率和采样生物效率的不同计量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和综述,以期为评价方法的规范一致和标准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生物气溶胶 采样器 采样效率 计量评价方法
下载PDF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及风味品质研究进展
2
作者 崔宏春 赵芸 +4 位作者 黄海涛 李红莉 余继忠 张建勇 吴云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茉莉花茶是茶叶和茉莉鲜花拼和、窨制加工而成的再加工茶,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风味品质独特,已有1000多年历史。综述了茉莉花茶的加工技术和窨制机理,以及茉莉花茶风味品质特性和品质形成机理,为茉莉花茶的加工技术水平提升和风味... 茉莉花茶是茶叶和茉莉鲜花拼和、窨制加工而成的再加工茶,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风味品质独特,已有1000多年历史。综述了茉莉花茶的加工技术和窨制机理,以及茉莉花茶风味品质特性和品质形成机理,为茉莉花茶的加工技术水平提升和风味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加工 窨制 风味 品质评价 形成机理
下载PDF
猪肉滋味主效物质分析及其用于滋味评价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秦凯鹏 陶新 +2 位作者 刘淑杰 徐子伟 门小明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0-377,共8页
本实验旨在感官品尝评定基础上,对不同品种猪肉进行主要滋味物质含量比较、呈味强度及其多元统计分析,筛选猪肉滋味特征形成相关的主效物质,并探讨验证这些主效物质对2种猪肉的区分评价作用。以培育中优质猪“绿嘉黑”(LJH)与瘦肉型商... 本实验旨在感官品尝评定基础上,对不同品种猪肉进行主要滋味物质含量比较、呈味强度及其多元统计分析,筛选猪肉滋味特征形成相关的主效物质,并探讨验证这些主效物质对2种猪肉的区分评价作用。以培育中优质猪“绿嘉黑”(LJH)与瘦肉型商品猪杜×长×大(DLY)为对象,各采集19头阉公猪个体的背最长肌冷却肉样品,所有样品-80℃真空保存用于17种游离氨酸和3种核苷酸(肌苷酸、腺苷酸、鸟苷酸)含量测定,每种随机选择3头猪的新鲜肉品立即经100℃煮制45 min后进行感官品尝评价。结果显示:LJH猪肉感官品尝的滋味综合评分、鲜味感与回味感(P≤0.05)及甜味感与多汁性(P≤0.01)均优于DLY;LJH猪肉中芳香族(苯丙氨酸、酪氨酸)、苦味(亮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甜味(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鲜味(谷氨酸)及肉香味(组氨酸)氨基酸含量以及腺苷酸含量均高于DLY(P≤0.05);呈味强度(TAV)分析表明,在2种猪肉滋味物质中肌苷酸、鸟苷酸、谷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腺苷酸的TAV均大于0.1;赖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分析中投影重要性(VIP)大于1且具有Kruskal-Wallis检验显著性;利用筛选的9种主效物质可以将2种猪肉进行聚类区分,也可以采用因子分析进行综合判别区分。上述研究结果丰富了滋味特征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期望能够为猪肉风味遗传改良与营养调控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滋味 呈味核苷酸 游离氨基酸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自主研制四极杆-线形离子阱质谱仪测定血清中甲氨蝶呤
4
作者 刘粮泽 谢洁 +9 位作者 屈子裕 易可可 张谛 黄泽建 鄢丹 戴新华 方向 时正媛 江游 俞晓平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374,I0002,共12页
本研究基于自主研制的QLIT-6610MD液相色谱-四极杆-线形离子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准确测量血清中甲氨蝶呤的同位素稀释质谱法。采用甲醇沉淀血清样品的蛋白后测定上清液。通过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定量,在10~5000μg/L浓度范围内,甲氨蝶呤... 本研究基于自主研制的QLIT-6610MD液相色谱-四极杆-线形离子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准确测量血清中甲氨蝶呤的同位素稀释质谱法。采用甲醇沉淀血清样品的蛋白后测定上清液。通过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定量,在10~5000μg/L浓度范围内,甲氨蝶呤的线性系数R^(2)>0.9990,定量限为10μg/L,质控品精密度优于6.94%,血清样本添加回收率为86.39%~97.84%,变异系数(CV)≤8.04%。应用QLIT-6610MD与AB QTRAP 6500+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同时测定70例临床血清样本,并采用Pearson系数与BLand-ALtman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台仪器所测结果一致,QLIT-6610MD可达到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定量测定血清中甲氨蝶呤的水平,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为临床质谱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国产仪器选择。此外,本研究还初步探讨了多级碎裂技术(MSn)测定血清中甲氨蝶呤的可能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同位素稀释质谱 四极杆 线形离子阱 甲氨蝶呤(MTX)
下载PDF
基因编辑及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展望
5
作者 梁楚炎 巫明明 +6 位作者 黄凤明 翟荣荣 叶靖 朱国富 俞法明 张小明 叶胜海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长期以来水稻的育种目标是以产量为导向。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协同攻关实现了水稻育种技术突破,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利用促进了水稻产量两次大的飞跃。随着我国消费者生活水平...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长期以来水稻的育种目标是以产量为导向。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协同攻关实现了水稻育种技术突破,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利用促进了水稻产量两次大的飞跃。随着我国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极端天气出现的频次上升,水稻育种对品质、抗性与耐逆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生物技术正在不断革新,特别是基因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产优质多抗耐逆的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强有力支持,推动着我国水稻生产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基因编辑技术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水稻高产优质、抗病虫、耐逆及杂种优势育种应用中的新进展进行简述,旨在为高效培育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一些育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育种技术 基因编辑 全基因组选择
下载PDF
基于LC-MS/MS测定人体类固醇激素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万薇 谢洁 +7 位作者 屈子裕 江游 张谛 黄泽建 王一楠 戴新华 方向 叶子弘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15,共15页
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具有环戊烷多氢菲结构的化合物,由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形成,在调节机体代谢、促进性器官发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将类固醇激素水平作为肾上腺疾病、精神类疾病等的诊断指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联用技... 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具有环戊烷多氢菲结构的化合物,由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形成,在调节机体代谢、促进性器官发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将类固醇激素水平作为肾上腺疾病、精神类疾病等的诊断指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联用技术因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和高专属性的特点,已成为类固醇临床测定的首选方法。本文综述了LC-MS/MS在内源性类固醇激素测定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样品前处理、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上类固醇激素的诊断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固醇激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样品前处理 色谱条件 质谱条件
下载PDF
桑黄类大型真菌中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7
作者 阮馨颖 宋婷婷 +3 位作者 张作法 金群力 陈春 蔡为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4-718,共15页
桑黄类真菌是隶属于锈革孔菌目的一类具有相似外形与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的总称。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保肝、抗炎等功效,深受消费者特别是亚洲人的推崇。多酚类物质作为桑黄类真菌中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其关键活性物质之一,一直是... 桑黄类真菌是隶属于锈革孔菌目的一类具有相似外形与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的总称。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保肝、抗炎等功效,深受消费者特别是亚洲人的推崇。多酚类物质作为桑黄类真菌中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其关键活性物质之一,一直是医药保健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在明确桑黄类真菌类群的基础之上,综述了桑黄类真菌中不同多酚物质及其药理活性、提取方法与代谢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桑黄类真菌多酚类物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真菌 桑黄类真菌 多酚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莲藕解酒功能软糖的制备及功效评价
8
作者 杨紫瀚 吴伟杰 +4 位作者 高原 刘瑞玲 申屠旭萍 郜海燕 陈杭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15,共12页
为了探讨了莲藕解酒成分的提取工艺条件及其制备的软糖的解酒功效。本研究以莲藕为原料,以乙醇脱氢酶(ADH)体外激活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进行研究。对最优提取工艺下的莲藕提取物进行... 为了探讨了莲藕解酒成分的提取工艺条件及其制备的软糖的解酒功效。本研究以莲藕为原料,以乙醇脱氢酶(ADH)体外激活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进行研究。对最优提取工艺下的莲藕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并以此作为原料制备解酒功能软糖,测定软糖中添加不同浓度莲藕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建立小鼠醉酒模型评价莲藕功能软糖的醒酒功效。实验结果表明,莲藕解酒成分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选用100%甲醇,料液比1∶4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5 h,此工艺下得到的莲藕提取物对ADH体外激活率为(19.60±2.10)%。UPLC-QTOF-MS/MS分析此工艺条件下莲藕提取物有433种成分,主要物质为酚酸和黄酮类物质。莲藕解酒功能软糖对ABTS+自由基、·OH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14.59、101.96和5.54 mg·mL^(-1)。动物实验证明莲藕解酒功能软糖可以显著提高(P<0.05)饮酒后小鼠肝脏ADH活性并显著降低(P<0.05)小鼠饮酒后血液中乙醇的含量,同时延长小鼠平均醉酒潜伏时间并缩短醉酒后翻正反射恢复时间。表明莲藕解酒软糖具有一定的解酒效果。本研究结果为开发具有解酒护肝功效的功能性食品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藕 解酒 凝胶软糖 工艺优化
下载PDF
猪肉鲜味物质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9
作者 秦凯鹏 门小明 徐子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9-728,共10页
鲜味是猪肉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滋味特征,解析猪肉鲜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和鲜味物质生成机理对猪肉风味品质改良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食品鲜味与感知过程切入,综述了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和呈味肽及其互作效应对猪肉鲜味形成的贡献,... 鲜味是猪肉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滋味特征,解析猪肉鲜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和鲜味物质生成机理对猪肉风味品质改良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食品鲜味与感知过程切入,综述了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和呈味肽及其互作效应对猪肉鲜味形成的贡献,从活体和宰后2个层次解析了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与肌纤维类型等对猪肉鲜味物质生成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控制基因与分子通路,期望为优质猪肉风味育种与营养调控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鲜味物质 能量代谢 信号通路
下载PDF
稻瘟病菌MoZds1的功能分析
10
作者 黄昌丽 朱学明 +3 位作者 李琳 鲍坚东 俞晓平 林福呈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9-568,共10页
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对中国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开展稻瘟病菌功能基因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稻瘟病菌致病机制,为稻瘟病的防治奠定基础。研究前期通过遗传学手段在稻瘟病菌中筛选到一个酵母ZDS1同源基因MoZDS1。通过基因敲... 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对中国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开展稻瘟病菌功能基因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稻瘟病菌致病机制,为稻瘟病的防治奠定基础。研究前期通过遗传学手段在稻瘟病菌中筛选到一个酵母ZDS1同源基因MoZDS1。通过基因敲除方法成功获得基因缺失突变体ΔMozds1,发现缺失MoZDS1严重影响稻瘟病菌营养生长。为探究MoZds1在稻瘟病菌中的具体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生长测定、产孢量分析、细胞壁胁迫分析以及自噬流检测等方法,分析了MoZds1在维持营养生长、产孢、应对细胞壁胁迫以及细胞自噬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MoZds1正调控稻瘟病菌菌丝生长,负调控孢子的形成。此外,MoZds1参与细胞壁完整性途径并调控孢子内糖原的降解速率,然而,MoZds1的缺失未表现出对细胞自噬途径的显著影响。该研究对稻瘟病菌MoZds1的功能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或为后续更深入研究MoZds1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气生菌丝 细胞壁完整性 细胞自噬
下载PDF
花期杭白菊植株引诱菊小长管蚜的嗅觉和视觉线索及应用
11
作者 曹原 韩善捷 +3 位作者 李捷 黄光政 韩宝瑜 王梦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09-2620,共12页
杭白菊是一类顶级的茶用菊,原产地是浙江省桐乡市。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是菊属植物重要害虫,常常在花期觅食于花上和匿于花内,随着菊花采摘、加工而残留在菊花产品中。冲饮菊花茶过程中,蚜尸或肢体就浮现在菊花茶汤中,... 杭白菊是一类顶级的茶用菊,原产地是浙江省桐乡市。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是菊属植物重要害虫,常常在花期觅食于花上和匿于花内,随着菊花采摘、加工而残留在菊花产品中。冲饮菊花茶过程中,蚜尸或肢体就浮现在菊花茶汤中,致饮者“倒胃口”。为揭示该蚜嗜好花朵原因和研制有效的防控手段以便在花期控制该蚜,分离鉴定了花期杭白菊植株的36种挥发性化合物,挑选其中含量大的、主要的17种用作味源,对该蚜做行为测定。发现a-蒎烯、反-2-己烯醛、(+)-4-蒈烯、顺-3-己烯乙酯、顺式-β-罗勒烯、γ-萜品烯、或者1-辛烯-3-乙酯7种成分的10-4g/mL的正己烷溶液显著地吸引该蚜雌、雄成蚜。依次将该7种成分的每种10-2g/mL正己烷溶液与蚜虫性信息素荆芥内酯的10-4g/mL正己烷溶液按照60∶10∶10∶2∶2∶20∶2∶1体积比配制成复合型蚜虫引诱剂,在菊园中与专利产品蚜虫引诱剂比较诱效,结果表明前者对于该蚜更具有引诱力。此外,在杭白菊园进行的该蚜趋色行为测定中,测得菊花黄对该蚜诱效稍强于芽绿色。随后,将每块菊花黄粘板附1个复合型蚜虫引诱剂诱芯,组成1个诱捕器,在杭白菊花期的菊园放置相互间距7 m×8 m的诱捕器诱杀成蚜。结果证实:不仅每个诱捕器诱杀了大量菊小长管蚜成虫,而且诱捕器的防效优于吡虫啉药液。认为:花期杭白菊植株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和花朵上雌蚜释放的性信息素(嗅觉线索)与菊花的黄色(视觉线索)叠加引诱了菊小长管蚜;研制的载有复合型蚜虫引诱剂的菊花黄粘板可用作花期有效诱杀菊小长管蚜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菊 开花期 菊小长管蚜 嗅觉和视觉线索 诱杀
下载PDF
一种灰茶尺蠖高效引诱剂的研制及其田间防效评价
12
作者 韩宝瑜 黄光政 +1 位作者 韩善捷 王梦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97-2608,共12页
为研制有效诱杀重要害虫灰茶尺蠖雌、雄成虫的性信息素/植物源信息物复合型性诱剂,选源自茶梢和茶花挥发物的30个主要成分,分别配成10^(-6)g/mL、10^(-4)g/mL和10^(-2)g/mL液体石蜡溶液作味源,检测其引起1日龄灰茶尺蠖雌、雄成虫的EAG... 为研制有效诱杀重要害虫灰茶尺蠖雌、雄成虫的性信息素/植物源信息物复合型性诱剂,选源自茶梢和茶花挥发物的30个主要成分,分别配成10^(-6)g/mL、10^(-4)g/mL和10^(-2)g/mL液体石蜡溶液作味源,检测其引起1日龄灰茶尺蠖雌、雄成虫的EAG反应值。结果表明:(1)每种味源的3个剂量处理皆引起明显的EAG反应;随着味源浓度增加,EAG反应值显著增大;(2)引起的雌、雄成虫EAG反应值相近,差异不显著;(3)芳樟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己醇、苯乙醇和6-甲基-5-庚烯-2-酮的每个剂量处理引起强烈的EAG反应。将这6种EAG活性成分与灰茶尺蠖2个主要的性信息素成分Z,Z,Z-3,6,9-十八碳三烯和Z,Z-3,9-6,7-环氧-十八碳二烯配成数个备选的复合型性诱剂,载于羊毛毡细条上、塑封、制成诱芯,在茶园中检测其引诱活性,发现诱效最优的复合型性诱剂在每个诱芯上组成为:6种EAG活性成分各2 mg、Z,Z,Z-3,6,9-十八碳三烯0.4 mg、Z,Z-3,9-6,7-环氧-十八碳二烯0.6 mg、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1 mg、正己烷100μL。此外,使用土黄、荧光黄、米黄、素馨黄、桔黄、土褐、墨绿、芽绿、草绿、荧光绿、天蓝、大红和纯白等13种色板诱杀灰茶尺蠖成虫,发现其偏嗜暗黄色,以土黄色效果最佳。遂将该诱芯载于土黄色粘板上组成诱捕器,诱杀防治灰茶尺蠖主害代——第3代,试验程序:在第2代羽化始盛期用诱捕器诱杀成虫以减少交尾几率而压低第3代幼虫数,在第3代初龄幼虫期喷施2.5%联苯菊酯、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10^(4)PIB·2000 IU/μL),接着定期调查三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型性诱剂的防效显著优于后两者。该研究为灰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提供了可敷应用的技术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蠖 复合型性诱剂 触角电位活性成分 性信息素 诱杀
下载PDF
基于拉曼光谱结合CNN-LSTM深度学习方法的铁皮石斛总黄酮含量快速检测研究
13
作者 刘宗溢 张彩虹 +4 位作者 蒋健康 沈斌国 丁艳菲 张雷蕾 朱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8-1024,共7页
铁皮石斛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营养价值,将云南文山、广西金秀、安徽霍山、浙江台州四个产地共130个样品作为研究样本,在785 nm激光下利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获得了铁皮石斛拉曼光谱,采用NaNO_(2)-Al(NO_(3))_(3)-NaOH比色法测定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营养价值,将云南文山、广西金秀、安徽霍山、浙江台州四个产地共130个样品作为研究样本,在785 nm激光下利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获得了铁皮石斛拉曼光谱,采用NaNO_(2)-Al(NO_(3))_(3)-NaOH比色法测定铁皮石斛总黄酮含量。以每条经过归一化后的拉曼光谱数据作为输入,利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G平滑)、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等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以偏最小二乘(PLS)、支持向量机(SVM)和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NN-LSTM)模型作为比较,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ARS)作为波长选择方法,对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比较研究。采用以下预测质量指标:校正集、测试集相关系数(R_(c)、R_(p)),校正集、测试集均方根误差(RMSEC、RMSEP),评价铁皮石斛总黄酮含量预测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光谱在经过SNV预处理之后,CNN-LSTM方法预测铁皮石斛总黄酮含量准确率最高,R_(c)、R_(p)分别为0.983和0.964,RMSEC、RMSEP分别为0.032和0.047 mg·g^(-1)。结合拉曼光谱建立的SNV-CNN-LSTM深度学习模型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优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PLS、SVM)。利用拉曼光谱结合CNN-LSTM模型对铁皮石斛总黄酮含量进行预测,克服了传统的理化鉴别法的缺陷,具有快速无损的特点。该方法能对铁皮石斛的品质进行区分,并加快药食同源植物市场铁皮石斛产业化,构建自主品牌并增加其影响力,同时此项技术也可应用于消费者和市场监管部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拉曼光谱 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总黄酮含量 快速检测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功能分析
14
作者 何雪怡 雷雨欢 +7 位作者 宋仕月 夏露霞 王世宇 马成文 魏可欣 王梦馨 潘铖 韩宝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目的】探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分子特征、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PCR克隆获得4条EfML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检测EfMLP基因在茶小绿叶蝉... 【目的】探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分子特征、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PCR克隆获得4条EfML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检测EfMLP基因在茶小绿叶蝉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和初羽化雌雄成虫)及初羽化成虫不同组织(体壁、脂肪体、唾液腺、肠道、卵巢和精巢)中的表达量;通过饲喂法利用RNAi沉默茶小绿叶蝉5龄若虫EfMLP2和EfMLP4,生物测定分析EfMLP基因沉默后茶小绿叶蝉的存活率。【结果】获得4条茶小绿叶蝉EfMLP基因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EfMLP1(GenBank登录号:OR504428),EfMLP2(GenBank登录号:OR504429),EfMLP3(GenBank登录号:OR504430)和EfMLP4(GenBank登录号:OR504431),这4条EfMLP基因编码蛋白均具有O-联糖基化位点形成粘蛋白结构域(mucin domain, MD)且该结构域包含高度重复的串联重复序列,其中EfMLP3和EfMLP4的氨基酸序列含有保守的2型几丁质结合域(chitin binding domain, CBD)。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EfMLP被分到两个不同的分支上,属于两种不同的MLP类型,该结果与昆虫的分类地位无相关性,猜测可能与其功能分化相关。EfMLP1和EfMLP2在茶小绿叶蝉初羽化雌雄成虫和初羽化成虫唾液腺中均特异性高表达,而EfMLP3和EfMLP4的表达在卵、若虫和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和初羽化成虫脂肪体等多个组织中均可被检测到。与饲喂dsGFP对照组比较,饲喂dsEfMLP2和dsEfMLP4可分别有效抑制茶小绿叶蝉体内EfMLP2和EfMLP4的表达量,并可显著降低茶小绿叶蝉的存活率。【结论】EfMLP在茶小绿叶蝉取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作为开发基于RNAi的叶蝉防治技术的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粘样蛋白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 RNA干扰
下载PDF
乌牛早红茶对高脂饮食小鼠降脂功能和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
15
作者 叶江成 赵进 +2 位作者 张一帆 龚明秀 俞晓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8,共16页
为探究乌牛早红茶水提物对高脂饮食C57BL/6小鼠的降脂功能和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将3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组(NC)、高脂组(MC)和乌牛早红茶水提物组(简称红茶组,WBT),建立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肥胖模型,其中红茶组给... 为探究乌牛早红茶水提物对高脂饮食C57BL/6小鼠的降脂功能和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将3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组(NC)、高脂组(MC)和乌牛早红茶水提物组(简称红茶组,WBT),建立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肥胖模型,其中红茶组给与小鼠灌胃剂量设定为300 mg/kg茶水提取物。定期记录小鼠能量摄入量、体质量增加值、脏器指数和Lee's指数等常规指标,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如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葡萄糖耐受水平,观察HE染色肝组织病理切片。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小鼠肝脏组织脂质调控基因,如SREBP1c、PAI-1、FAS、ACC1、SCD1和CD36等6个基因的mRNA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研究脂质调控相关蛋白质表达水平情况;采用高通量测序(16S rDNA)方法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丰富度及其群体结构。结果显示:与MC比较,WBT干预9周后小鼠体质量平均值为27.5 g、肝指数为3.78、血清生化指标TC(4.31 mmol/L)、TG(0.71 mmol/L)、LDL-C(0.47 mmol/L)、AST(74.44 U/L)和ALT(23.93 U/L)均表现为差异显著性(P<0.05),HDL-C(2.68 mmmol/L)水平虽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小鼠肝脏病变程度有所改善,肝组织脂质调控基因SREBP1c、PAI-1、FAS、ACC1、SCD1和CD36等6个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性显著(P<0.05)。蛋白印迹结果显示WBT小鼠肝脏组织相关蛋白,如SREBP1c、FAS和ACC1表达水平降低,并伴随着ACC1磷酸化(p-ACC1)水平升高(P<0.05)。结肠粪便的16S rRNA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MC小鼠肠道中的拟杆菌门(B)和厚壁菌门(F)相对丰富度分别为显著减少和增加趋势,两种菌群丰度的比值(F/B)表现为显著上升。WBT通过改善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特别是调节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从而改善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肠道菌群的紊乱,进而有效调控小鼠脂质代谢通路的正常运行。研究结果表明乌牛早红茶水提物具有调控高脂饮食C57BL/6小鼠脂质代谢水平和改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水提取物 C57BL/6小鼠 脂质代谢 肠道菌群 干预机制
下载PDF
荷叶山楂杜仲叶复配提取物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协同调控作用
16
作者 任思敏 徐维佳 +3 位作者 陈昭闻 王详 侯欢 葛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4期10-17,共8页
通过与单一植物提取物相比,探究荷叶、山楂、杜仲叶复配提取物协同血脂调节作用及其机制。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得到荷叶、山楂、杜仲叶以及复配提取物,对高脂饲养的Wistar大鼠进行灌胃,并进行肝脏形态学观察和脂质代谢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通过与单一植物提取物相比,探究荷叶、山楂、杜仲叶复配提取物协同血脂调节作用及其机制。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得到荷叶、山楂、杜仲叶以及复配提取物,对高脂饲养的Wistar大鼠进行灌胃,并进行肝脏形态学观察和脂质代谢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表明,与单一提取物组和高脂模型组相比,复配提取物显著降低大鼠体质量(P<0.05),同时显著改善大鼠血脂代谢(P<0.05)。肝脏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复配干预组肝组织中脂滴空泡显著减少,与高脂模型组和单一提取物组相比,复配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细胞形态具有更明显改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与单一提取物相比,复配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大鼠肝脏PPARα和CYP7A1表达水平(P<0.05),降低小肠中NPC1L1表达水平(P<0.05)和显著升高ABCG5表达水平(P<0.05)。综上所述,荷叶、山楂、杜仲叶复配提取物可有效调控大鼠脂质代谢水平,其调节机制通过上调PPARα/CYP7A1基因表达,同时在小肠层面降低NPC1L1和升高ABCG5,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与单一提取物相比,复配具有显著协同调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 山楂 杜仲叶 复配提取物 脂质代谢紊乱 基因表达 协同作用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小黄鱼肝脏组织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17
作者 何雨 刘峰 +3 位作者 张天乐 楼宝 魏福亮 叶挺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6,共9页
为探究高温胁迫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肝脏组织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通过人工控温,按照2℃·h^(-1)的升温速率将水温从自然水温15℃升高至31℃(实验组)并维持此温度至96 h,同时设置15℃的常温对照组。分别于处理组... 为探究高温胁迫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肝脏组织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通过人工控温,按照2℃·h^(-1)的升温速率将水温从自然水温15℃升高至31℃(实验组)并维持此温度至96 h,同时设置15℃的常温对照组。分别于处理组水温达到31℃后的0、6、12、24、48、72、96 h时,同时采集处理组和对照组肝脏组织,进行组织切片观察肝脏组织的组织学变化,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肝脏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31℃处理0 h时肝脏组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与对照组相类似,无显著变化。但是,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肝脏组织损伤逐渐加重,96 h后肝脏呈现严重损伤,表现为水肿、细胞核消失甚至溶解和肝组织局部坏死,以及肝细胞原有结构破坏等现象。此外,随着高温胁迫的持续,肝脏细胞凋亡现象逐渐加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小黄鱼的肝脏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并诱导大量细胞凋亡。研究结果明确了高温胁迫对小黄鱼肝脏组织的影响作用,对于小黄鱼养殖管理避免肝脏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高温胁迫 肝脏 组织结构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蚁群算法的目标物流车辆路径优化
18
作者 曾胜 王兵 戴贤君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1-186,共6页
随着冷链物流发展,物流车的路径优化已逐渐显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但是运输成本与路径一直困扰着物流公司,针对此类情况,文中提出冷链物流车的路径优化。主要设计以下两个方面:通过建立冷链物流模型,从碳排放成本与车辆运输成本进行模型建... 随着冷链物流发展,物流车的路径优化已逐渐显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但是运输成本与路径一直困扰着物流公司,针对此类情况,文中提出冷链物流车的路径优化。主要设计以下两个方面:通过建立冷链物流模型,从碳排放成本与车辆运输成本进行模型建立;通过改进的蚁群算法研究,引入最优最差蚁群算法与启发因子算法对其路径优化建立模型。通过传统蚁群算法的研究与改进后的蚁群算法可以缩短车辆行驶路径,改进后的蚁群算法可以提升收敛性,优化了车辆行驶路径。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的蚁群算法可以优化路线、降低运输成本,优于传统的蚁群算法路径优化,提高了公司运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链物流 改进蚁群算法 优化路线 提升收敛性 降低运输成本 提高运输效率
下载PDF
冬季遮阳网茶园昆虫趋色性及其群落结构分析
19
作者 曹原 李捷 +3 位作者 兰建军 郭春伟 徐伟众 韩宝瑜 《茶叶通讯》 2024年第1期54-59,共6页
茶园建设固定遮阳网可助力干旱时节抗旱和冬季防冻,但茶园病虫害也常发。目前,有关固定遮阳网茶园昆虫群落缺乏研究。以浙江松阳县建有的固定遮阳网茶园为对象,冬季采用13种颜色的诱虫色板每隔10 d依次对5块遮阳网茶园内昆虫进行诱捕,统... 茶园建设固定遮阳网可助力干旱时节抗旱和冬季防冻,但茶园病虫害也常发。目前,有关固定遮阳网茶园昆虫群落缺乏研究。以浙江松阳县建有的固定遮阳网茶园为对象,冬季采用13种颜色的诱虫色板每隔10 d依次对5块遮阳网茶园内昆虫进行诱捕,统计24 h内捕获的种数和个体数。结果共捕获6个目37个科的2940个昆虫(蜘蛛);诱捕量最多的为双翅目,种数、个体数分别占总物种数、总个体数的29.7%和69.5%;聚类分析将13种色板中的荧光绿、芽绿、米黄、土黄、橘黄、草绿、荧光黄和素馨黄色板聚为一类,每种色彩的每块板平均诱捕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分别是(19.4±2.4)种和(286.9±55.4)个;墨绿、大红、天蓝、土褐和纯白5种色板聚为一类,每种色彩的每块板平均诱捕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分别是(11.8±3.3)种和(129.0±36.4)个;主要害虫有茶小绿叶蝉、茶蚜和黑刺粉虱等,主要天敌是尺蠖原绒茧蜂和单白绵副绒茧蜂。研究认为遮阳网茶园成为主要害虫和重要天敌的越冬庇护场所;芽绿、素馨黄、荧光绿和荧光黄等色板可作为监测茶园虫情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昆虫 趋色性 群落结构 遮阳网 冬季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有机绿茶贮存期评价方法探讨
20
作者 李佳 韩宝瑜 梅献山 《茶叶通讯》 2024年第1期68-77,共10页
有机绿茶香气的质和量与其贮存期密切相关。采用常温下逐年贮存1~16年的有机绿茶样,使用电子鼻(E-nose)分析其香气。以化学计量学方法以及机器学习方法,比如核岭回归(Kernel ridge regression,KRR)、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 有机绿茶香气的质和量与其贮存期密切相关。采用常温下逐年贮存1~16年的有机绿茶样,使用电子鼻(E-nose)分析其香气。以化学计量学方法以及机器学习方法,比如核岭回归(Kernel ridge regression,KRR)、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BPNN)等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电子鼻传感信号与茶叶贮存期之间的回归模型,并对各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BPNN模型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集中地验证进一步证实了BPNN模型的泛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金属氧化半导体(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MOS)传感器的电子鼻分析方法可作为有机绿茶贮存期评估中的替代方法,结合BPNN模型,为实际生产中长期贮存的绿茶品质鉴别提供有效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电子鼻 贮存期 回归模型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