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路智能车站室内定位关键技术研究
1
作者 陈瑞凤 史天运 +3 位作者 李超 刘小燕 张亚伟 吴首蓉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0-168,208,共10页
铁路智能车站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旅客便捷出行、车站温馨服务、客运高效管理,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提升客运管理工作效率。为满足智能车站旅客便捷出行、客运高效组织的精准定位需求,首先归纳了几何测量法、位置指纹... 铁路智能车站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旅客便捷出行、车站温馨服务、客运高效管理,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提升客运管理工作效率。为满足智能车站旅客便捷出行、客运高效组织的精准定位需求,首先归纳了几何测量法、位置指纹识别法和临近关系定位法3种室内无线定位原理及方法。然后综合对比和分析了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不同类型无线定位技术的特征和性能,包括5G通信、低功耗蓝牙、UWB、Wi-Fi、RFID等多类型无线定位技术。最后面向智能车站客运管理场景提出了基于5G融合新型反向散射技术的定位方案,采用更小体积、更广连接、更低功耗、更长使用周期的反向散射移动标签,实现亚米级高精度定位;面向旅客服务场景提出了基于低功耗蓝牙融合Wi-Fi/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位方案,满足旅客只使用一部手机便可实现站内无盲区精准定位的需求,实现便捷出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智能车站 无线定位 便捷出行 客运管理
下载PDF
智能高速铁路“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理论研究及应用
2
作者 王同军 李平 王万齐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当前围绕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智能高速铁路体系架构1.0内容,国内多条新建高速铁路线路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并投入到实际工程应用中。为进一步推进中国高速铁路智能化建设,从智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运营宏观层面,以智能高速铁路... 当前围绕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智能高速铁路体系架构1.0内容,国内多条新建高速铁路线路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并投入到实际工程应用中。为进一步推进中国高速铁路智能化建设,从智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运营宏观层面,以智能高速铁路多专业全要素为研究内容,以整体综合能效为目标,提出“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的智能高速铁路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理论,设计包含多专业协同、需求为中心、与外部环境互动、全生命周期动态最优等多种要素在内的系统最优化方法,形成模数一体化驱动、全生命周期协同、全要素管理的系统管理机制,构建基于“模数一体、轴面协同”的系统总体效能最优化模型,为智能高速铁路设计、建造、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分析福厦高速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在“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理论指导下构建的业务应用体系架构,总结最新的实践应用成果,为大量既有运营高速铁路的智能化升级提供指导和借鉴,以提高国内整个高速铁路网的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高速铁路 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理论 复杂巨系统 智能化应用
下载PDF
面向智能高铁2.0的数据资产管理成熟度评估模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栾中 李平 +3 位作者 张雪 邵赛 李国华 李瑞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7-214,共8页
科学评估数据资产管理成熟度、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最大化已成为当前智能高铁领域的重要需求。分析智能高铁2.0体系下数据资产的构成、管理架构和管理成熟度评估需求,构建包含8个领域36个能力项的数据资产管理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以... 科学评估数据资产管理成熟度、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最大化已成为当前智能高铁领域的重要需求。分析智能高铁2.0体系下数据资产的构成、管理架构和管理成熟度评估需求,构建包含8个领域36个能力项的数据资产管理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融合三角模糊数-TOPSIS方法的智能高铁2.0数据资产管理成熟度评估模型,该模型采用最优最劣法(BWM)进行指标权重的赋值和优化,构建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权重矩阵,采用最优解相似度排序(TOPSIS)方法选取最优评分来确定最终的成熟度等级。在实验阶段选取某典型高铁公司开展评估应用,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高铁 数据资产管理 评估模型 数据成熟度
下载PDF
基于BIM技术的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
4
作者 李平 李瑞 +1 位作者 张雪 陈延君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4年第11期44-48,共5页
针对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接触网在设计、制造、施工和运营维护(简称:运维)各阶段业务数据共享共用及业务系统协同不足的问题,根据接触网工程管理需求,结合智能高铁“模数一体,轴面协同”管理理念,开展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 针对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接触网在设计、制造、施工和运营维护(简称:运维)各阶段业务数据共享共用及业务系统协同不足的问题,根据接触网工程管理需求,结合智能高铁“模数一体,轴面协同”管理理念,开展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通过BIM模型和数据一体化传递、BIM模型传递转化与轻量化等关键技术,构建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模数一体化平台,并在渝昆(重庆—昆明)高铁建设过程中进行多阶段的应用验证,全面推进接触网工程智能化提升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高铁 接触网工程 全生命周期 BIM 数据流通
下载PDF
智慧重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及编制实施路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边利平 王新平 +3 位作者 闫颖 李平 杨柳 邵赛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3-112,共10页
铁路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在铁路体系建设过程中是一项不可缺少且有挑战的工作。智慧重载铁路具有跨多种业务、联动紧密、连续性强、协同性高等特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做好智慧重载铁路标准体系构建工作,通过分析铁路智能化国内外应... 铁路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在铁路体系建设过程中是一项不可缺少且有挑战的工作。智慧重载铁路具有跨多种业务、联动紧密、连续性强、协同性高等特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做好智慧重载铁路标准体系构建工作,通过分析铁路智能化国内外应用实践和标准现状,结合智慧重载铁路技术创新成果及标准化需求,围绕智慧重载铁路标准体系的内涵,遵循需求引领、高效适用和动态开放等原则,从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智能运维和智能安全管理专业领域设计分层、分级、分类的智慧重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架构,构建基于优先矩阵的标准编制优先级方法,规划智慧重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编制实施路径,研究成果能够为重载铁路各专业领域标准编制提供借鉴,为铁路等相关行业标准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重载铁路 技术标准体系架构 优先级矩阵 标准优先级 标准编制
下载PDF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智能铁路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平 杨柳 邵赛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3年第8期1-8,共8页
传统的体系架构构建方法侧重于从复杂系统整体角度开展自顶向下的设计,缺乏对系统中多层级主体智能行为及主体间协同联动机制的细粒度研究。文章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研究智能铁路体系,以满足智能铁路系... 传统的体系架构构建方法侧重于从复杂系统整体角度开展自顶向下的设计,缺乏对系统中多层级主体智能行为及主体间协同联动机制的细粒度研究。文章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研究智能铁路体系,以满足智能铁路系统中各类主体之间高协调性、高聚合性、高交互性等要求。通过分析智能铁路系统的CAS特征,提出智能铁路系统的CAS主体构成及其结构,进而构建智能铁路的技术体系和数据体系,为智能铁路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智能铁路系统 体系构建 技术体系 数据体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工务安全指数体系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游 蔡培尧 +2 位作者 柴雪松 王卫东 张文达 《中国铁路》 2020年第10期29-34,共6页
工务安全是高铁安全重要一环,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指数科学地评估我国高铁工务安全的总体状况,可为高铁安全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在梳理工务设备安全现状的基础上,从覆盖范围、具体指标、参数确定、测算方法等方面,研究提出构建工务安全... 工务安全是高铁安全重要一环,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指数科学地评估我国高铁工务安全的总体状况,可为高铁安全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在梳理工务设备安全现状的基础上,从覆盖范围、具体指标、参数确定、测算方法等方面,研究提出构建工务安全指数体系的方法。并利用构建的工务安全指数体系,对典型高铁线路的工务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工务安全 安全指数 安全评估 指数体系
下载PDF
模数一体化平台赋能下的智能高铁2.0关键技术展望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同军 王万齐 +1 位作者 李平 卢文龙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共6页
依托京张高铁重大工程,中国铁路融合应用多项数智化技术形成智能高铁1.0成套技术,并推广应用到多条新建线路。随着建造、装备、运营等领域智能化应用的不断深入,对模型、数据一体化共享和分析的需求日益迫切。分析模数一体化的内涵及关... 依托京张高铁重大工程,中国铁路融合应用多项数智化技术形成智能高铁1.0成套技术,并推广应用到多条新建线路。随着建造、装备、运营等领域智能化应用的不断深入,对模型、数据一体化共享和分析的需求日益迫切。分析模数一体化的内涵及关键,提出由模数汇聚层、模数存储层、模数管理层、模数计算层、模数聚合层等构成的模数一体化平台总体架构,并展望工程智能勘察及生成式设计、全专业智能施工、铁路工程数字孪生、CR450智能动车组、新一代铁路专用移动通信(5G-R)、多源信息感知、传输与融合分析的运营安全防护、基于位移的全行程智能服务(MaaS+)、区域路网的智能综合调度、动车组轮轨一体化智能维修等领跑型关键技术和多项创新型关键技术,可为数字铁路建设、智能高铁2.0科技攻关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高铁2.0 模数一体化平台 数智化 数字铁路
下载PDF
铁路数字空间底座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聪旭 李平 +3 位作者 李樊 崔梦真 王雪影 李宗洋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5-206,共12页
随着铁路建造、装备、运营等领域智能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新型测绘和工程设计技术在铁路领域的广泛应用,形成海量新型多维多模态铁路时空信息数据,而在智能高铁2.0中的模数一体化平台也提出基于统一的表征模型库,实现对铁路设计、施... 随着铁路建造、装备、运营等领域智能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新型测绘和工程设计技术在铁路领域的广泛应用,形成海量新型多维多模态铁路时空信息数据,而在智能高铁2.0中的模数一体化平台也提出基于统一的表征模型库,实现对铁路设计、施工、运营等不同阶段时空信息模型的统一管理和发布。为此,以智能铁路对时空信息数据深入需求为导向,基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既有铁路地理信息平台,设计提出新一代高精度铁路时空信息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及技术组成,构建形成铁路数字空间底座,攻克全空间数据融合、轻量化处理、服务共享发布等关键技术,赋能铁路时空信息智能化应用,也可为智能高铁2.0模数一体化平台中表征模型库搭建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空间底座 表征模型库 高精度时空数据 数据融合处理 服务共享发布
下载PDF
智能高铁2.0成渝中线示范应用方案设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平 谭立刚 +3 位作者 邵赛 史天运 杨柳 严谨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0,共6页
针对成渝中线工程特点和建造、装备、运营等领域智能化需求,结合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遵循智能高铁2.0科技攻关任务的整体布局,提出智能高铁2.0成渝中线示范应用的整体目标,构建“3大板块、10大领域、20个方向、主要创新和1个平... 针对成渝中线工程特点和建造、装备、运营等领域智能化需求,结合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遵循智能高铁2.0科技攻关任务的整体布局,提出智能高铁2.0成渝中线示范应用的整体目标,构建“3大板块、10大领域、20个方向、主要创新和1个平台”的智能高铁2.0成渝中线技术体系框架,规划智能高铁2.0成渝中线示范的28项关键任务,并结合业务需求、技术成熟度、实施效果等多方面因素,提出2阶段实施路径,可为智能高铁2.0成渝中线示范提供顶层设计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高铁2.0 成渝中线 智能化 示范应用 体系架构
下载PDF
基于模数驱动的高速铁路线路设备状态检测评估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同军 蒋辉 +4 位作者 尤明熙 解婉茹 魏子龙 杨飞 李平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共14页
从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至今的十余年间,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八纵八横”铁路网即将实现。与此同时,铁路基础设施状态检测监测体系也逐步完备。随着检测运维技术智能化的不断深入,在现有评估技术的基础上,基于模数驱动形成了高速铁路线... 从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至今的十余年间,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八纵八横”铁路网即将实现。与此同时,铁路基础设施状态检测监测体系也逐步完备。随着检测运维技术智能化的不断深入,在现有评估技术的基础上,基于模数驱动形成了高速铁路线路设备全生命周期运维总体架构,实现了依托联调联试动态验收形成的包含轨道几何状态、钢轨短波状态、轮轨力响应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线路状态评估与验收技术;以周期性运营检测为基础,形成了包含线路长期服役状态跟踪、典型病害识别、关键设备状态评价等在内体系完整、覆盖全面的服役状态确认技术;针对长服役年限线路,提出多种维修决策技术,形成了包含轨道几何、钢轨短波不平顺、轮轨力、道岔等在内多角度、多维度的提质改造后线路服役状态确认体系。依托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的动态检测技术,覆盖新建线路状态验收、运营线路状态评估、线路提质改造后状态确认的高速铁路线路设备全生命周期状态检测评估技术已经形成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铁路基础设施 模数驱动 全生命周期管理 检测监测 评估技术
下载PDF
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车站领域应用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亿 栾中 +3 位作者 李平 封博卿 李聪旭 王虎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7-165,177,共10页
为推动数字孪生技术与铁路领域深度融合,在阐述数字孪生铁路现状及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数字孪生客运车站总体架构,分别从车站物理要素多维度分解及要素编码设计、“表征模型+机理模型”多粒度虚拟模型构建、多源多模态时空信息组织管... 为推动数字孪生技术与铁路领域深度融合,在阐述数字孪生铁路现状及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数字孪生客运车站总体架构,分别从车站物理要素多维度分解及要素编码设计、“表征模型+机理模型”多粒度虚拟模型构建、多源多模态时空信息组织管理、一体化孪生平台构建4个维度入手,详细介绍数字孪生车站系统构建过程,选取基础信息管理、车站安全管控、智能综合调度、设备状态监测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5个典型场景进行数字孪生系统应用展望,利用虚实交互、双向映射、实时连接等关键途径实现客运车站全息表达,实现车站风险隐患管控、有效提高车站旅服能力,为物理车站增加或扩展新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技术 数字孪生铁路 铁路智能化 智能车站 全生命周期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