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安全管理实践
1
作者 张海龙 童广勤 郭棉明 《中国水利》 2024年第22期36-40,共5页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是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2020年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转入正常运行期。通过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制度体系、加强风险管控、落实政府监管等,...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是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2020年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转入正常运行期。通过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制度体系、加强风险管控、落实政府监管等,三峡大坝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以来连续3次获得甲级注册等级,2021年顺利完成大坝安全首次定期检查;对三峡工程的安全监测不仅为指导大坝施工、验证设计和进行运行安全评价等提供了数据支撑,更极大推动了我国安全监测管理水平。聚焦深化大坝安全新技术融合应用,推进监测感知、分析预警、三峡枢纽安全监测在线监控系统、三峡升船机数字孪生工程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力提升大坝安全性态管控水平,确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结合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从持续强化大坝安全管理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推动三峡枢纽工程关键部位安全监测数字孪生建设等方面,对进一步提高三峡工程安全能力和水平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大坝安全 北斗 数字孪生 风险管控 动态监测
下载PDF
面向新时期新需求的三峡水库运行方案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郭生练 王俊 +3 位作者 谢雨祚 钟斯睿 胡挺 李帅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9-388,共10页
本文回顾三峡水库设计洪水、特征水位、运行方案变化调整过程,综述三峡水库运行调度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和分析来水来沙变化情况。分别采用最可能洪水地区组成法和非一致性洪水频率分析两种途径,推求考虑上游水库群调蓄影响的三峡水库运行... 本文回顾三峡水库设计洪水、特征水位、运行方案变化调整过程,综述三峡水库运行调度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和分析来水来沙变化情况。分别采用最可能洪水地区组成法和非一致性洪水频率分析两种途径,推求考虑上游水库群调蓄影响的三峡水库运行期设计洪水及特征水位。结果表明:近10年三峡入库泥沙量比初设成果减少了84.4%,宜昌站水文情势IHA-RVA综合指标为74%、发生了重度改变,三峡水库运行期1000年一遇7~15 d洪量减少了约81.5亿~142.8亿m^(3),初设确定汛限水位的主要制约因素(防洪、泥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单站设计洪水及确定的三峡水库175-155-145 m运行方案,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需求。建议把三峡水库运行方案调整为175-160-155 m,主汛期水位在155~160 m区间动态控制运行,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后应考虑提前蓄水,8月底蓄至163 m左右,9月底蓄至165 m,10月底蓄满。该方案在保证大坝和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汛期减少弃水并增加枯水期补水量,预计可增发10%左右的发电量;抬高运行水位也有利于库区航运和减少消落带;9月份尽量不蓄水或少蓄水,可减少蓄水期对下游河道及两湖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效益。当预测预报长江流域可能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时,尽快将库水位消落至汛限水位145 m,确保大坝和下游防洪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设计洪水 特征水位 运行方案 动态控制 提前蓄水 洪水资源 高效利用
下载PDF
三峡集团流域管理模式及优化建议
3
作者 马婕 周凌 黄斌 《经济管理文摘》 2021年第17期67-68,共2页
2016年,三峡集团批准了流域枢纽管理中心三定方案,正式迈出了大型水电站流域管理的步伐。2017年,三峡集团又批准了流域管理中心向溪分中心三定方案,流域管理从三峡水电站延伸至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时隔3年,三峡集团流域管理发展如何... 2016年,三峡集团批准了流域枢纽管理中心三定方案,正式迈出了大型水电站流域管理的步伐。2017年,三峡集团又批准了流域管理中心向溪分中心三定方案,流域管理从三峡水电站延伸至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时隔3年,三峡集团流域管理发展如何,流域管理的方向又在何方?本文重点对三峡集团流域管理中心的组织机构、组织部门化进行调研,选取三峡流域管理模式、向溪流域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引出目前流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组织设计上提出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管理 三峡 组织机构 组织治理
下载PDF
高洪水期运行水位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成潇 米博宇 +3 位作者 吕超楠 赵汗青 高宇 任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7,35,共9页
三峡水库泥沙问题直接关系到水库库容的长效保持。选取典型高洪水期,基于数值模型探究入库水沙量级、水沙异步及运行水位对三峡库区沙峰输移和淤积排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库洪峰的增大抑制了涪陵沙峰比的衰减,并导致更多泥沙输运至坝前... 三峡水库泥沙问题直接关系到水库库容的长效保持。选取典型高洪水期,基于数值模型探究入库水沙量级、水沙异步及运行水位对三峡库区沙峰输移和淤积排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库洪峰的增大抑制了涪陵沙峰比的衰减,并导致更多泥沙输运至坝前,使得坝前沙峰降幅受运行水位的抬升更为显著;变动回水区较常年回水区更易受到入库水沙异步影响,且随着来沙系数的增大,由低水位抬升时淤积占比更高;水库排沙比受入库水沙异步影响有限,且随着入库洪峰、沙峰的增大,排沙比增加的同时对运行水位抬升导致的衰减更为敏感。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入库水沙异步及运行水位对库区沙峰运动与淤积的影响,可为三峡水库汛期优化沙峰排沙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淤积 高洪水期 沙峰衰减 运行水位 沙峰输移 水库库容 三峡水库
下载PDF
三峡大坝抗滑稳定渗流—应力耦合反演分析
5
作者 童广勤 张海龙 +3 位作者 何军 黄书岭 张雨霆 董志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6,共5页
大坝处于高水头差下,保持其运行稳定至关重要。掌握大坝运行期抗滑稳定状态,是大坝安全定期检查的重要内容。基于三峡大坝14年运行期监测数据,采用渗流—应力耦合反分析,深入研究其控制性坝段运行期抗滑稳定性。采用各项异性渗流,反演... 大坝处于高水头差下,保持其运行稳定至关重要。掌握大坝运行期抗滑稳定状态,是大坝安全定期检查的重要内容。基于三峡大坝14年运行期监测数据,采用渗流—应力耦合反分析,深入研究其控制性坝段运行期抗滑稳定性。采用各项异性渗流,反演获得了基岩渗透系数,并基于位移监测成果,进一步反演获得了基岩力学参数;再模拟分析了库水位上升对大坝及坝基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分析了库水位上升后坝基的深层抗滑稳定性。结果表明,库水位上升后,大坝增量变形较小,坝基岩体及结构面仍处于弹性状态,大坝强度储备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大坝经过长期运行后其稳定性仍有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坝 抗滑稳定性 参数反演分析 渗流—应力耦合 运行期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水沙通量时空变化及河床冲淤分布特征
6
作者 郭率 刘鑫 +1 位作者 周美蓉 关见朝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运用后长江中游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河床持续冲刷调整,因此有必要研究干支流水沙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河床冲淤分布特点。基于干支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水沙资料与平滩河槽冲淤量数据,详细分析了长江中游及各子河段水沙... 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运用后长江中游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河床持续冲刷调整,因此有必要研究干支流水沙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河床冲淤分布特点。基于干支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水沙资料与平滩河槽冲淤量数据,详细分析了长江中游及各子河段水沙通量及冲淤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来看,三峡工程运用后中游干流年径流量变化不大,输沙量减少68%~92%。径流年内均呈汛期减小,枯水期增大的规律。除仙桃站年径流量和湖口站年输沙量增大外,其余支流和通江湖泊的水量和沙量均减小;(2)从空间尺度来看,径流量沿程变化未发生显著调整,但输沙量由三峡工程运用前的沿程减小调整为沿程增加,且泥沙来源由三峡工程运用前的上游输入为主(占比约为120%)调整为运用后的河床冲刷补给为主(占比为53%);(3)2002-2020年长江中游干流平滩河槽累计冲刷26.3亿m^(3),约占中下游总冲刷量的54%,尤以荆江段冲刷幅度最大(占比为47%),且冲刷重心由宜枝段向汉湖段移动;(4)建立了分河段累计冲淤量与对应控制站前5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函数关系,决定系数(R2)均高于0.8,定量反映了坝下游河床纵向调整对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响应关系,可用于定量估算不同水沙条件下各河段的河床冲淤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水沙通量 河床冲淤 时空变化 长江中游
下载PDF
三峡大坝运行期深层抗滑稳定研究
7
作者 陈兴 耿峻 +2 位作者 张海龙 汪昌港 梅晓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0-228,共9页
三峡大坝左厂1~5号坝段和右厂24~26号坝段分别位于左右岸山体缓坡地段,坝后式厂房布置形成了临时坡高67.8 m、永久坡高39 m的高陡边坡,岸坡坝段深层抗滑稳定一直是三峡工程的重大工程问题之一。在梳理上述岸坡厂房坝段工程地质条件和前... 三峡大坝左厂1~5号坝段和右厂24~26号坝段分别位于左右岸山体缓坡地段,坝后式厂房布置形成了临时坡高67.8 m、永久坡高39 m的高陡边坡,岸坡坝段深层抗滑稳定一直是三峡工程的重大工程问题之一。在梳理上述岸坡厂房坝段工程地质条件和前期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运行期大坝及坝基变形、渗压等监测成果,分析多种工程措施下的运行效果;并基于渗流实测数据,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参数反演、非线性有限元法等对大坝深层抗滑稳定进行了复核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大坝岸坡厂房坝段的坝基变形、渗流等监测数据均在设计允许安全范围内;坝基岩体缓倾角结构面基本处于疏干状态;基于实测扬压力,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和非线性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层抗滑稳定复核表明坝基是稳定和安全的。工程从2008年试验性蓄水至今已正常运行16 a,结合最新的大坝监测成果对大坝的深层抗滑稳定进行复核及评价,可为同类重力坝工程建设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抗滑稳定 原型观测 刚体极限平衡法 三峡大坝
下载PDF
三峡大坝泄洪坝段下游冲刷发展趋势研究
8
作者 耿峻 李麒 +3 位作者 张海龙 汪昌港 梅晓龙 董宗师 《人民珠江》 2025年第3期16-24,共9页
三峡大坝汛期出库流量大、泄洪设施多、调度运行难,不同时期泄洪坝段下游冲刷情况复杂。根据工程蓄水运行以来不同时期泄洪设施的调度运用情况,进行典型年份泄洪坝段下游冲刷地形分析,对比不同时期实测下游冲刷区、左导墙右侧、下纵段... 三峡大坝汛期出库流量大、泄洪设施多、调度运行难,不同时期泄洪坝段下游冲刷情况复杂。根据工程蓄水运行以来不同时期泄洪设施的调度运用情况,进行典型年份泄洪坝段下游冲刷地形分析,对比不同时期实测下游冲刷区、左导墙右侧、下纵段防冲墙左侧冲刷位置、形态和冲坑高程情况,分析研究泄洪坝段下游冲刷的发展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泄洪坝段下游冲坑整体形态基本一致;正常运行期泄洪坝段下游中部冲坑最低高程较围堰挡水发电期抬高约4 m,冲刷总体较前期有一定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洪坝段 下游冲刷 冲坑 发展趋势 三峡大坝
下载PDF
水电站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初探——以长江三峡水电站为例
9
作者 张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2年第8期29-32,共4页
长江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之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党员与群众共同努力建设的大国重器,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最早建设的一批水利工程设施,需要做好工业遗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使其重要的... 长江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之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党员与群众共同努力建设的大国重器,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最早建设的一批水利工程设施,需要做好工业遗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使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依然能够发挥,为此需要全面强化调查与保护工作质量。因此,本文以长江三峡水电站为例,对水电站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一些措施,以期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工业遗产 调查工作 保护措施 长江三峡水电站
下载PDF
长江上游近61年来水文干旱演变特征及归因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帅 曾凌 +3 位作者 熊斌 曹瑞 龚文婷 朱文丽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5,共13页
水文干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揭示变化环境下水文干旱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有助于提高防旱抗旱能力。基于长江上游1960—2020年长系列气象水文数据,采用多模型集合模拟重建天然径流并计算标准化径流指数,采用广义可加模型构... 水文干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揭示变化环境下水文干旱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有助于提高防旱抗旱能力。基于长江上游1960—2020年长系列气象水文数据,采用多模型集合模拟重建天然径流并计算标准化径流指数,采用广义可加模型构建时变标准化径流指数,通过指数对比定量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水文干旱自然演变总体呈加剧态势,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旱情;长江上游水文干旱演变驱动因子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气候变化是金沙江、沱江和乌江流域年尺度水文干旱演变的主导因子,人类活动是岷江、嘉陵江和整个上游流域年尺度水文干旱演变的主导因子,季节尺度主导因子与年尺度并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干旱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集合模拟 非一致性 长江上游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行对近坝区水质时空变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宇波 潘婷婷 +2 位作者 杨霞 范向军 郭棉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78,共8页
为探究三峡水库运行对近坝区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2015-2019年近坝区的溶解氧(DO)、pH值、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氨氮(NH_(3)-N)、总磷(TP)、总氮(TN)、粪大肠杆菌(FC)等8... 为探究三峡水库运行对近坝区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2015-2019年近坝区的溶解氧(DO)、pH值、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氨氮(NH_(3)-N)、总磷(TP)、总氮(TN)、粪大肠杆菌(FC)等8个水质参数,分析不同运行期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坝水域水质全年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高水位时期和消落期影响水质的主要参数为DO,坝上低水位和蓄水期影响水质的主要参数为TP和FC,坝下低水位期影响水质的主要参数为COD,NH_(3)-N,FC,TN,蓄水期为TN,TP,BOD_(5),NH_(3)-N,COD和FC.TN,TP,FC近5年来显著下降,但坝下NH_(3)-N质量浓度有升高趋势.控制三峡水库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近坝区域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加大船舶污染治理,是改善近坝区水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质 时空变化 主成分 趋势
下载PDF
正常运行期条件下三峡电站发电能力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谭政宇 胡挺 +3 位作者 周曼 张松 郭率 时玉龙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1-215,共5页
为复核正常运行期条件下三峡电站的发电能力、探究不同调度方式及上游水库调蓄对三峡电站发电能力的影响,以初设方案、优化调度方案、2015版调度规程方案、2019版调度规程方案为调度计算模型,选取初步设计测算所用1946~1975年宜昌站天... 为复核正常运行期条件下三峡电站的发电能力、探究不同调度方式及上游水库调蓄对三峡电站发电能力的影响,以初设方案、优化调度方案、2015版调度规程方案、2019版调度规程方案为调度计算模型,选取初步设计测算所用1946~1975年宜昌站天然径流系列,在考虑上游主要控制性水库的基础上进行还现计算以反映正常运行期三峡入库径流特征,并对比分析了天然、还现径流分别按照四种调度模型运行情景下的三峡电站发电能力。结果表明,正常运行期条件下三峡电站发电能力为1008×10^(8)kW·h,较设计值提高了14.3%;通过优化调度方式可显著提升水库10月蓄满率,相比初设方式,三峡电站发电能力提升约55×10^(8)~90×10^(8)kW·h;在上游水库调蓄作用下三峡年内入库径流系列明显坦化,水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三峡电站发电能力提升约8×10^(8)~28×10^(8)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度方式 水库调蓄 发电能力 三峡水库
原文传递
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库2023年联合调度实践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瑞 李帅 +3 位作者 龚文婷 徐卫立 朱文丽 孙志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库是治理和保护长江的关键性工程。为了进一步提高梯级水库应对持续枯水的能力,保障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全面发挥,结合2023年长江上游水雨情特点,全面分析了梯级水库应对持续枯水所实施的联合补水、汛期水位动态控... 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库是治理和保护长江的关键性工程。为了进一步提高梯级水库应对持续枯水的能力,保障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全面发挥,结合2023年长江上游水雨情特点,全面分析了梯级水库应对持续枯水所实施的联合补水、汛期水位动态控制、联合蓄水等优化调度措施,总结提炼了梯级水库联合调度的成效和经验。实践结果表明:枯水期梯级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约243亿m^(3),有效保障了长江中下游供水安全以及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通过汛期抬水位、蓄水期精细化预报调度,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了梯级水库实现蓄满目标。提出的调度措施和经验可为今后流域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方式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调度 防洪库容 供水安全 综合利用效益 金沙江下游 三峡水库
下载PDF
水工程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以三峡工程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云昌 任实 +4 位作者 张雅文 张业刚 徐浩 刘博 李贶家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2年第2期1-10,共10页
基于现代水工程管理“风险管理、精细调度、永续利用”的基本理念,需完善水工程安全管理和调度管理的制度体系,以规范管理过程。以三峡工程为例,论述了防洪调度管理、发电调度管理、航运调度管理、泥沙调度管理、补水调度管理、生态调... 基于现代水工程管理“风险管理、精细调度、永续利用”的基本理念,需完善水工程安全管理和调度管理的制度体系,以规范管理过程。以三峡工程为例,论述了防洪调度管理、发电调度管理、航运调度管理、泥沙调度管理、补水调度管理、生态调度管理、中小洪水调度管理、水库群(水工程)联合调度管理、跨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和应急调度管理的调度方式,并列举实例分析了三峡工程安全管理和调度管理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调水工程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以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并发挥持久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水工程安全管理 水工程调度管理
下载PDF
三峡地区流动重力网地震监测能力研究
15
作者 童广勤 张弛 +4 位作者 郝洪涛 刘少明 张新林 吕品姬 胡敏章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572,共10页
重力观测是三峡水库地区地震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分析了三峡重力网的空间覆盖范围、空间分辨力以及重力变化观测精度,结合现有重力变化异常空间范围和量级与地震震级之间经验指标,对三峡重力网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 重力观测是三峡水库地区地震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分析了三峡重力网的空间覆盖范围、空间分辨力以及重力变化观测精度,结合现有重力变化异常空间范围和量级与地震震级之间经验指标,对三峡重力网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三峡重力网在空间分辨力和观测精度方面均达到了4级以上地震的监测要求,空间覆盖范围介于5级地震重力变化异常场范围经验指标的上、下限之间,因此重力网对于4~5级地震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但对于监测5级以上地震存在无法获取重力变化异常完整形态的可能。此外,三峡水库水位变化引起的重力效应对重力观测具有明显的影响,在计算水位变化重力效应时,应采用与重力观测数据相同时刻的水位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重力网 空间分辨力 重力变化 监测能力
下载PDF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20年综合效益发挥与展望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兴娥 曹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三峡工程自2003年蓄水发电至今已运行20 a,初步设计主要功能全部实现,并适应运行条件变化和发展需求持续优化运行方式,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截至2023年底,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66次,拦蓄洪水超2 088亿m^(3)... 三峡工程自2003年蓄水发电至今已运行20 a,初步设计主要功能全部实现,并适应运行条件变化和发展需求持续优化运行方式,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截至2023年底,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66次,拦蓄洪水超2 088亿m^(3),确保了荆江河段防洪安全,极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累计发出清洁电能超16 600亿kW·h,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1亿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3亿t;极大改善了库区与长江中游航道条件,累计通过货运量超20亿t,有力促进了长江航运快速发展;枯水期累计向下游补水约3 400亿m^(3),有效保障了长江中下游供水安全;生态调度成效显著,四大家鱼资源量明显恢复。为了应对频发的极端水文事件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巨大综合效益,从推进气象水文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三峡水库调度运行方案优化、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智慧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综合效益 防洪 发电 航运 水资源利用
下载PDF
三峡工程安全监测多业务系统集成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2
17
作者 童广勤 耿峻 +3 位作者 徐化伟 刘顶明 秦维秉 梅晓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189,共8页
作为“国之重器”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应利用成熟的数据中心技术和资源,为现存多业务系统提供安全监测数据的存储、计算、分析和服务,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梳理并总结了三峡工程现有的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与运行现状,以问题与需... 作为“国之重器”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应利用成熟的数据中心技术和资源,为现存多业务系统提供安全监测数据的存储、计算、分析和服务,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梳理并总结了三峡工程现有的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与运行现状,以问题与需求为导向,提出了三峡工程安全监测相关多业务系统的集成方案,研究了如何优化升级原有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探讨了相关最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三峡枢纽工程安全监测智能化的合理近期目标及达成目标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以此为例,提出了基于数据服务中心思想的业务系统集成的需求、目标、方法、效果、优势和建议等,旨在探索数据服务思想在安全监测管理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成果可以为三峡工程安全监测管理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也可以为同类同阶段的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智慧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水利 三峡大坝 安全监测 系统集成 数据服务
下载PDF
面向鱼类产卵繁殖的人造洪峰生态调度实践——以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库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龚文婷 李帅 +3 位作者 姜伟 曹瑞 朱文丽 邢龙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5-72,共8页
2011-2023年,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库共开展了20次面向鱼类产卵繁殖的人造洪峰生态调度试验,在取得良好试验成效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系统梳理多年来的生态调度试验成效及经验,详细介绍了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库人造洪峰生态调... 2011-2023年,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库共开展了20次面向鱼类产卵繁殖的人造洪峰生态调度试验,在取得良好试验成效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系统梳理多年来的生态调度试验成效及经验,详细介绍了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库人造洪峰生态调度试验的原理、要点、监测评价方法,回顾了历年调度试验开展情况,总结了调度经验并对未来优化方向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金下-三峡梯级水库人造洪峰生态调度试验有效促进了长江干流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繁殖,其中三峡水库促进坝下代表性产漂流性卵鱼类——四大家鱼自然产卵繁殖效果最为显著。截至2023年,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累计总产卵规模达382.5亿粒。在多年生态调度和十年禁渔计划等工作的共同推动下,四大家鱼资源量基本接近20世纪80年代水平。然而,受气候变化、鱼类产卵及发育特性变化、产卵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人造洪峰生态调度试验需要在调度过程优化、调度效果评价、调度效果提升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地优化调整。相关结果可为变化环境下相似流域开展面向鱼类产卵繁殖的人造洪峰生态调度试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库 生态调度 产漂流性卵鱼类 人造洪峰 生态效益
下载PDF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下游近坝河段枯水位下降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柯兵 高玉磊 +3 位作者 朱玲玲 由星莹 樊咏阳 邓乐乐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0-1231,共12页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运行后,坝下游近坝段枯水位较建坝前下降明显,500~800 m^(3)/s流量下,2021年较运行前坝下水位累计下降2.47~2.55 m,对工程安全及效益发挥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水文、断面、水下地形等观测资料,对枯水位下降的原因进行深...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运行后,坝下游近坝段枯水位较建坝前下降明显,500~800 m^(3)/s流量下,2021年较运行前坝下水位累计下降2.47~2.55 m,对工程安全及效益发挥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水文、断面、水下地形等观测资料,对枯水位下降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兴隆水利枢纽的拦沙作用有限,皇庄以上沙量减少是兴隆以下河床冲刷加剧的重要原因,高水调平导致的年内枯水上滩几率下降和航道整治护滩工程是强冲刷过程中“滩淤槽冲”的核心因素。坝下游河段枯水河槽冲刷及汉口最低水位下降是造成兴隆近坝段枯水位下降的直接原因。随机森林算法分析显示,对兴隆坝下水位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兴隆站输沙率的锐减。此外,航道整治工程、河床边界条件对枯水位下降也有十分重要的驱动作用。兴隆坝址及下游河段的河床组成偏细,2012-2022年虽然河床剧烈冲刷,但床沙组成没有出现粗化的现象,预计河床仍将继续冲刷下切,枯水位尚未达到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 兴隆水利枢纽 河床冲刷 枯水位下降 随机森林
下载PDF
三峡大坝巴东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与强震监测比对研究
20
作者 童广勤 梁辉 +3 位作者 耿峻 涂劲 张弛 秦维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3,共11页
在混凝土坝抗震研究中,大坝强震监测与数值模拟的成果相互比对验证分析对于认识大坝抗震特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地震波动反应分析方法,将三峡大坝在2013年巴东5.1级地震的实测自由场强震记录作为输入,开展了不同阻尼比下的... 在混凝土坝抗震研究中,大坝强震监测与数值模拟的成果相互比对验证分析对于认识大坝抗震特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地震波动反应分析方法,将三峡大坝在2013年巴东5.1级地震的实测自由场强震记录作为输入,开展了不同阻尼比下的大坝地震反应分析,将不同阻尼比下的成果与泄2#坝段坝体不同高程的实际强震监测记录进行比对和分析,一方面证明了考虑辐射阻尼作用的地震波动分析方法能够合理反映大坝的地震响应,另一方面结果也表明对于远小于设计地震水平的较小地震动输入,混凝土坝结构体系的阻尼比应取为5%以下的较小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监测记录 地震动力响应 三峡大坝 巴东地震 辐射阻尼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