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5篇文章
< 1 2 1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及民族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楚克访谈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楚克 许春慧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6,共6页
中国的形成史及当代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和发展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是重新认识民族和民族发展的活的灵魂,应当科学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 中国的形成史及当代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和发展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是重新认识民族和民族发展的活的灵魂,应当科学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把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目标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民族理论研究 社会分工理论
下载PDF
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俗学——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林继富教授访谈
2
作者 林继富 杨文 刘晴晴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161,共7页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格局,着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俗学,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研究中发展出一套新的民俗学研究话语。共同体的民俗学建立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民俗生活...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格局,着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俗学,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研究中发展出一套新的民俗学研究话语。共同体的民俗学建立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民俗生活之上,其内涵要义和发展方向有助于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文科建设具有唤醒激活民俗传统知识和民俗学理论创新的力量。民俗学的人才培养,坚持宽口径、精专业的道路。在未来中国民俗学建设中,加强历史民俗学、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俗生活实践研究及其理论建设;充分利用民俗学学科优势,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阐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民俗学 以人民为中心 交往交流交融 理论创新
下载PDF
田野调查,立身之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五届研究生论坛会议综述
3
作者 罗红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8-103,共6页
2010年11月18~20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五届研究生论坛召开,14位专家学者围绕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考古与博物馆专业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学科视野中的社会问题与发展以及如何做好学术研究等内容进行了14场讲演与讨论。
关键词 田野调查 学科理论 论坛
原文传递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4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F0003-F0003,F0002,共2页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的基础上,集中了原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平研究院等单位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史和民族语言等方面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的基础上,集中了原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平研究院等单位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史和民族语言等方面的权威学者而建立。这是新中国创建的最早的民族学教学与研究中心,也是当时中国项尖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民族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最集中的地方,如翁独健、潘光旦、吴文藻、闻宥、翦伯赞、杨成志、费孝通、林耀华、冯家升、王钟翰、傅乐焕、汪明璃、陈永龄、宋蜀华等都曾在研究部工作。研究部成立初期,许多学者参加了1953年的民族识别工作,为我国的民族识别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在政务院和全国人大民委组织下,开始进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研究部的许多成员参加了各民族的调查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成为社会历史调查队伍的中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社会学家 民族识别工作 民族史学家 调查队伍 人类学家 社会历史
原文传递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5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前身是成立于l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翁独健先生为研究部主任。1980年,研究部改称民族研究所,林耀华先乍任所长。1983年,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民族学系,林耀华先生兼任系主任。
关键词 中央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社会学 民族研究所 林耀华 部主任 系主任
原文传递
两岸社会工作本科生自我专业认同的比较与思考——基于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台湾Z大学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林刚 邹松 秦广强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年第6期52-58,65,共8页
以中央民族大学和台湾Z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专业认同量表和专业情境量表,从适切性认同、认知性认同、行为性认同和情感性认同四个方面来测量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从专业前景、专业价值、学习环境和培养目标... 以中央民族大学和台湾Z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专业认同量表和专业情境量表,从适切性认同、认知性认同、行为性认同和情感性认同四个方面来测量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从专业前景、专业价值、学习环境和培养目标四个方面来测量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情境。结果表明,两岸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在专业认知性认同上有显著差异,专业情境则在前景地位和专业价值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相比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学生的专业认同更有可能受到专业情境的影响;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最重要的因素是专业价值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认同 专业情境 两岸对比
下载PDF
“民族”“宗支”“族群”及其他——中央民族大学潘蛟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7
作者 潘蛟 徐杰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25,共5页
时间:2012年12月 地点:北京湖北宾馆客房 徐杰舜教授(下称徐):非常高兴,你能接受我的聊天邀请。知道你当过工人,很感兴趣。把你的青少年时代介绍一下吧。 潘蛟教授(下称潘):是,1979年进入了中央民族大学。 徐:你是彝族,一... 时间:2012年12月 地点:北京湖北宾馆客房 徐杰舜教授(下称徐):非常高兴,你能接受我的聊天邀请。知道你当过工人,很感兴趣。把你的青少年时代介绍一下吧。 潘蛟教授(下称潘):是,1979年进入了中央民族大学。 徐:你是彝族,一直生活在凉山吧,哪个县城? 潘:是彝族,越西,一个很古老的县城,在县城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民族大学 访谈录 族群 宾馆客房 青少年 县城 彝族
下载PDF
在社会转型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郭伟和教授访谈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伟和 潘琼阁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7,F0003,共6页
近年来郭伟和教授在国内提出"转型社会工作"。郭伟和教授一直在思考中国当下发生的快速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当中的逻辑、动力,从传统中可以传承、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之处,探讨新的方案、更宽广的社会建设思路来回应中... 近年来郭伟和教授在国内提出"转型社会工作"。郭伟和教授一直在思考中国当下发生的快速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当中的逻辑、动力,从传统中可以传承、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之处,探讨新的方案、更宽广的社会建设思路来回应中国社会转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理论与实务的融合点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新的发展。郭伟和教授从学术传统、理论、策略、实践案例、专业技巧等方面对上述问题做了具体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学科建设 移民 族群 中国研究
下载PDF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学习动因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小岩 崔明玉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4-57,共4页
博士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生来源于中国各民族,在具备博士生好学上进的共性因素之外,他们在学习动因上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过广泛调查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的方式试图探索其特性因素,以期能够了解和掌握博士生... 博士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生来源于中国各民族,在具备博士生好学上进的共性因素之外,他们在学习动因上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过广泛调查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的方式试图探索其特性因素,以期能够了解和掌握博士生到中央民族大学深造的学习动因,为中央民族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和提高博士生培养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生 学习动因
下载PDF
关注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第三次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第二次青年民族理论学会学术讨论会综述
10
作者 金炳镐 熊坤新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7-124,共8页
关键词 学术研讨 西部大开发 民族问题
下载PDF
城市民族学何为
11
作者 丁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7-43,共7页
城市民族学的定位是“应用性”+“交叉学科”,服务社会及国家需要是该学科发展的目标,其建设内容既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更需要有符合学科发展目标的实证研究,特别是要围绕当前城市中的多民族现状、民族关系、流动人口、各民族宗教信... 城市民族学的定位是“应用性”+“交叉学科”,服务社会及国家需要是该学科发展的目标,其建设内容既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更需要有符合学科发展目标的实证研究,特别是要围绕当前城市中的多民族现状、民族关系、流动人口、各民族宗教信仰、城市民族工作与民族事务治理、文化多样性与城市和谐社会建设、国际移民与跨文化交流、城市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问题进行基础与应用研究。所谓“有为才能有位”,城市民族学只有把研究方向嵌合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民族学 学科建设 人口流动 和谐共生
下载PDF
开拓藏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西藏艺术研究工作坊会议综述
12
作者 普华西日布 《西藏艺术研究》 2019年第3期91-95,共5页
本文梳理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西藏艺术研究工作坊中18位学者关于西藏艺术研究的主题分享内容,并从西藏艺术的文本与图像研究、西藏岩画的题材与类型学分析、西藏艺术中的身体表达与文化记忆、西藏艺术的传统实践与当代转型以及作... 本文梳理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西藏艺术研究工作坊中18位学者关于西藏艺术研究的主题分享内容,并从西藏艺术的文本与图像研究、西藏岩画的题材与类型学分析、西藏艺术中的身体表达与文化记忆、西藏艺术的传统实践与当代转型以及作为理解人文社科、本土美学体系与国际学术话语的西藏艺术研究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汇总与提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艺术 文本与图像 西藏岩画 艺术实践
下载PDF
社会学的二重性与中国特色社会学
13
作者 陈心想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155,共16页
本文从社会学的二重性,即科学性与人文性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首先,通过回顾美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特征。接着,对由于范式挑战而引起的对社会学“科学性”的质疑进... 本文从社会学的二重性,即科学性与人文性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首先,通过回顾美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特征。接着,对由于范式挑战而引起的对社会学“科学性”的质疑进行梳理,进而从逻辑、实证与有限理性方面对社会学的科学性进行定义。最后,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可能的“特色”来源与“特色”自觉意识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要扎根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土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下的“人文性”共同发挥作用,发展出中国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俱强且和谐一体的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的二重性 科学性 人文性 中国特色社会学
下载PDF
我国民族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现状与反思——基于1998-2007年120篇经验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锦山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8-101,共4页
从1998年至2007年发表的民族社会学经验研究论文中,抽取120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内容分析,其结果表明:民族社会学经验研究主题以民族文化和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居多;论文作者的学科背景大多是民族学或人类学,但近年来有社会学背景者... 从1998年至2007年发表的民族社会学经验研究论文中,抽取120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内容分析,其结果表明:民族社会学经验研究主题以民族文化和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居多;论文作者的学科背景大多是民族学或人类学,但近年来有社会学背景者开始增多;在研究方法中,以实地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为主,统计调查法比重过小。针对存在的问题,应注意经验研究的理论取向,加强研究方法的规范性,重视追踪调查和定量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会学 经验研究 定量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引领
15
作者 青觉 曹高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忆和辉煌奋斗历程,在时间向度刻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在记忆向度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识。从场域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展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场域,在空间场域下循环往复催生观者的共同体意识,在符号场域下潜移默化地重塑观者的思维结构和意识生成,在传播场域下持续不断凝聚出共同体意识和行动力。从心理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以意识形态形塑整体意识倾向和心理定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立场,以文化认同凝聚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普遍性精神共识。从政治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厚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底色,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属性,也契合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记忆 生发场域 心理认同
下载PDF
文明韧性、国家韧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6
作者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40,共14页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韧性 国家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7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下载PDF
试述费孝通民族社会学研究的视野
18
作者 张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24-129,共6页
以民族社会学研究的视角,从学术简史的两条背景和线索,贯穿民族研究的关键词"社区、整体和文化"及贯穿其中的历史功能观,对费孝通先生的民族社会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借此丰厚中国本土民族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基础,推... 以民族社会学研究的视角,从学术简史的两条背景和线索,贯穿民族研究的关键词"社区、整体和文化"及贯穿其中的历史功能观,对费孝通先生的民族社会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借此丰厚中国本土民族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基础,推动中国民族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研究视野
下载PDF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19
作者 麻国庆 《实践》 2023年第9期14-15,共2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进程 新征程 共同特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0
作者 麻国庆 《新疆社会科学(维文)》 2023年第2期33-38,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 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推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