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应力状态和摩擦系数对综合P波辐射花样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3
1
作者 万永革 盛书中 +1 位作者 许雅儒 吴逸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94-1001,共8页
为研究不同应力状态(包括主应力相对大小)和摩擦系数对大量地震P波初动辐射化样(综合P波辐射花样)的影响,首先给出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剪应力、摩擦应力和库仑破裂应力在断层面法向上的三维分布.表明即使在不考虑摩擦的情况下,剪应力在... 为研究不同应力状态(包括主应力相对大小)和摩擦系数对大量地震P波初动辐射化样(综合P波辐射花样)的影响,首先给出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剪应力、摩擦应力和库仑破裂应力在断层面法向上的三维分布.表明即使在不考虑摩擦的情况下,剪应力在不同取向断层面上的分布也有很大差别,摩擦应力也在不同取向断层面上造成一定影响.其次,根据库仑破裂应力与单个地震产生的P波辐射花样大小成比例的原则,假定地震断层面均匀取样整个方向空间,将各种取向断层面产生的P波辐射花样叠加,给出了不同应力状态和摩擦系数情况下产生的大量地震综合P波辐射花样的空间分布.发现主应力的相对大小和摩擦系数同时影响综合P波辐射花样的空间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辐射花样从一种形态改变为另一种形态可通过改变任一参数进行,表明同时反演此两种参数是困难的.但通过其他手段确定摩擦系数后,可以采用P波初动信息得到较为合理的应力相对大小.该研究为考虑摩擦系数、采用大量P波初动资料精确确定应力场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相对大小 摩擦系数 库仑破裂应力 综合P波辐射花样
下载PDF
晶体大小分布对高压下岩石纵波速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文戈 谢鸿森 +4 位作者 赵志丹 李玉文 郭捷 许祖鸣 徐济安 《高压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7-211,共5页
对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矿物含量及矿物定向性相近的4块新生代粗面玄武岩样品进行了橄榄石晶体大小分布和高压条件下纵波速度测量,讨论了晶体大小分布对高压条件下岩石纵波速度测量的影响。初步认为,如果岩石中有94%的矿物颗粒小于0... 对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矿物含量及矿物定向性相近的4块新生代粗面玄武岩样品进行了橄榄石晶体大小分布和高压条件下纵波速度测量,讨论了晶体大小分布对高压条件下岩石纵波速度测量的影响。初步认为,如果岩石中有94%的矿物颗粒小于0.54mm,那么,在高压条件下使用谐振频率为1MHz的换能器(PZT)测量的岩石纵波波速不受岩石中矿物晶体大小分布的影响,所得的岩石纵波速度实验测量结果可以严格地与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大小分布 高压 纵波速度 岩石 弹性波
下载PDF
过去一百年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有机质来源变化的多参数指标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葛田田 李大伟 +3 位作者 赵宗山 陈蔚芳 邢磊 赵美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7,共8页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具有明确的陆源及海源端元值。BIT指标是基于陆地土壤厌氧细菌生标Branched GDGTs与泉古菌生标Crenarchaeol的比值,TMBR指标是基于陆源高等植物生标和海源藻类生标的比值。本文利用C/N、BIT和TMBR指标,对济州岛西南泥质区DH11站位过去一百年以来陆源有机质和海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总有机碳(TOC)、陆源和海源生物标志物的分析结果显示:近50a来,该站位的总有机质、海源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的沉积通量(Mass Accumulation Rates,MARs)一直在增加。C/N指标通过二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陆源有机质占总沉积有机质的比例在0.22~0.30之间,BIT与TMBR指示的陆源有机质贡献分别在0.05~0.11,0.08~0.22之间,所得相对贡献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指标的指示意义不同造成的。3种指标的结果表明该研究海域海源有机质在沉积有机质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从1950s开始陆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海源有机质沉积通量增加的比例大于陆源有机质,这可能是由东亚季风、黑潮、河流输入、大气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 陆源有机质 海源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东海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
下载PDF
榴辉岩形成过程中石榴石生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文戈 谢鸿森 +3 位作者 赵志丹 郭捷 徐济安 白武明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1-246,共6页
在2.0~3.0GPa、860~980℃、加温时间0.57~13.07h的条件下,研究了粗面玄武岩、安山岩—榴辉岩相变过程中的石榴石生长。这一过程中的石榴生长为正常晶体生长。石榴石粒径随时间而增大,其生长速率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粗面玄武岩—榴辉... 在2.0~3.0GPa、860~980℃、加温时间0.57~13.07h的条件下,研究了粗面玄武岩、安山岩—榴辉岩相变过程中的石榴石生长。这一过程中的石榴生长为正常晶体生长。石榴石粒径随时间而增大,其生长速率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粗面玄武岩—榴辉岩相变过程中的石榴石生长速率大于安山岩—榴辉岩相变过程中的石榴石生长速率,实验样品的初始化学成分及挥发份含量的不同造成了这一差别。在变质作用初期,界面是控制晶体生长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面玄武岩 榴辉岩 石榴石生长 晶体生长
下载PDF
珊瑚锶温度计的初步研究——锶-钙温度计中钙的免测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敏 李太枫 +3 位作者 邱景星 沈川洲 孙亚莉 聂宝符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2000年第9期858-861,共4页
采用微量切割技术取样,超微量天平准确称重,热电离质谱仪测定样品的锶、钙浓度后,发现全部分析的49个样品中钙含量几乎没有变化,与钙的测定精度相比,样品中钙浓度的变化可以忽略。这意味着珊瑚锶-钙温度计的研究可以免去钙的测定,即锶-... 采用微量切割技术取样,超微量天平准确称重,热电离质谱仪测定样品的锶、钙浓度后,发现全部分析的49个样品中钙含量几乎没有变化,与钙的测定精度相比,样品中钙浓度的变化可以忽略。这意味着珊瑚锶-钙温度计的研究可以免去钙的测定,即锶-钙温度计可简化为锶温度计,从而大大提高分析速度,并且该方法在许多实验室均能得到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 锶-钙比值 古气候 海水 古温度 锶温度计
下载PDF
基于湖积物硅藻与地球化学记录的古环境变迁反演——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汪良奇 张强 +3 位作者 萧良坚 扈治安 李红春 谢运球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29-135,共7页
通过对狮子潭柱状沉积物的放射性定年、地球化学与硅藻分析,反演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全新世的古湖沼演替,与其响应的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记录。放射性^(210)Pb、^(14)C定年结果显示该湖在6 400 cal BP开始有湖积物保存,在2 700 cal BP—公元... 通过对狮子潭柱状沉积物的放射性定年、地球化学与硅藻分析,反演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全新世的古湖沼演替,与其响应的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记录。放射性^(210)Pb、^(14)C定年结果显示该湖在6 400 cal BP开始有湖积物保存,在2 700 cal BP—公元1943年间有沉积间断事件,且于公元1943年再度沉积。在6400—5 200 cal BP,高比例的浮游型硅藻反映高水位状态,可对应到气候暖湿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在5 200—2 700 cal BP,沉积物内稀酸可溶相Ca、Mg、Sr浓度降低,Mg/Ca、Sr/Ca值明显增加,且浮游型硅藻几乎消失,显示当时湖泊水位显著降低,气候逐渐变干。在公元1943年沉积物再度沉积,可能与战争造成人口迁徙与废耕有关。自公元1973年以来,硅藻壳片大量堆积,反映人类过度活动造成藻华的现象。湖泊沉积物内硅藻组成及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演古气候、环境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多指标分析 硅藻 全新世 岩溶湿地 稀酸可溶相元素
下载PDF
天山0.9Ga新元古代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3
7
作者 胡霭琴 韦刚健 +3 位作者 江博明 张积斌 邓文峰 陈林丽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7-212,共16页
天山造山带的中天山隆起带中广泛出露着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获得了东天山星星峡和西天山温泉地区片麻状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U-Pb年龄,分别为(942±7)Ma(2σ)和(919±6)Ma(2σ)。这些花岗岩以特有的粗粒、巨大的眼球状片麻... 天山造山带的中天山隆起带中广泛出露着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获得了东天山星星峡和西天山温泉地区片麻状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U-Pb年龄,分别为(942±7)Ma(2σ)和(919±6)Ma(2σ)。这些花岗岩以特有的粗粒、巨大的眼球状片麻结构为特征。主元素数据表明它们属于过铝质的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70%)、高K2O+Na2O(7%~≥8%),且K2O>Na2O。这些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具不同的REE含量,但它们有近于平行的REE分布曲线和明显的Eu负异常,同时代的星星峡混合岩具有较高的REE含量,明显富集LREE。它们的微量元素蛛网图几乎完全相同,均有明显的Nb、Sr、Ti、P负异常。基于Nd同位素组成研究,其εNd(t)在-4至~0之间,Nd模式年龄tDM为2.0~1.6Ga。由于放射成因Sr同位素组成非常高,不可能得到精确有意义的Sr同位素初始值。上述特征均表明这些新元古代花岗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由古元古代地壳重熔并经历了高度的结晶分异作用而形成。综合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天山各地段,诸如温泉、赛里木湖以东、拉尔敦达坂、巴仑台和星星峡等地区较为可靠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我们认为天山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主要形成于960~910Ma。结合塔里木盆地周边古老地块年龄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在早新元古代时期塔里木周边和天山的古老地块可能曾组成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花岗岩类 SHRIMP U—Pb年龄 Nd同位素组成 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 被引量:27
8
作者 王永 李德贵 +4 位作者 肖序常 迟振卿 闵隆瑞 王军 王彦斌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1-47,共7页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地貌与沉积特征记录了西昆仑山及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过程。利用沉积学、地貌学、古地磁研究结果,对西昆仑晚新生代构造活动进行了探讨。约25Ma,西昆仑山前沉积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反映西昆仑山整体开始隆升;约5Ma时,...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地貌与沉积特征记录了西昆仑山及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过程。利用沉积学、地貌学、古地磁研究结果,对西昆仑晚新生代构造活动进行了探讨。约25Ma,西昆仑山前沉积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反映西昆仑山整体开始隆升;约5Ma时,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发育,表明西昆仑山开始快速隆升。古地磁结果表明:始新世—中新世西昆仑有显著的旋转运动,而第四纪以来水平挤压造成的垂直运动为主,没有明显的旋转运动。河流阶地发育显示,西昆仑地区约在1.2Ma时河流下切开始形成阶地,第四纪中晚期以来西昆仑地区构造抬升幅度与频率加快,全新世中期(约5kaB.P.)有一次快速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隆升
下载PDF
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测量 被引量:14
9
作者 谢鸿森 周文戈 +4 位作者 赵志丹 李玉文 郭捷 许祖鸣 徐济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29-337,共9页
详细介绍了本世纪60年代以来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度测量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有代表性的三个研究小组(德国ChristianAlbrechts大学Kern领导的研究小组... 详细介绍了本世纪60年代以来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度测量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有代表性的三个研究小组(德国ChristianAlbrechts大学Kern领导的研究小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Christensen领导的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谢鸿森领导的研究小组)采用的实验方法,举例说明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测量在推测深部地质过程和构筑区域岩石圈结构及物质组成模型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岩石弹性波速 深部地质过程 岩石圈结构
下载PDF
地表探槽断裂岩岩石磁学揭示汶川地震断裂带不同滑移机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栋梁 李海兵 +3 位作者 李德贵 孙知明 司家亮 王焕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50-2265,共16页
岩石磁学能揭示岩石的磁性矿物组合,通过断裂岩不同的磁性矿物组合可揭示地震过程中磁性矿物变化、地震摩擦温度及地震滑移机制等基础地震地质问题。2008年Mw 7.9级汶川地震使两条断裂带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包括映秀-北川和灌县-安县断裂... 岩石磁学能揭示岩石的磁性矿物组合,通过断裂岩不同的磁性矿物组合可揭示地震过程中磁性矿物变化、地震摩擦温度及地震滑移机制等基础地震地质问题。2008年Mw 7.9级汶川地震使两条断裂带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包括映秀-北川和灌县-安县断裂地表破裂带,破裂带上地震断裂岩为岩石磁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上两个探槽内断裂岩为对象,包括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上的八角庙探槽和灌县-安县地表破裂带上的九龙探槽,结合目前已发表的地表及WFSD-1孔的研究成果,从岩石磁学角度探讨汶川地震断裂带经历的地震滑移机制:1综合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上八角庙探槽和其它位置的断裂岩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地震断裂带附近断层泥的高磁化率源于新生的亚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等,故映秀-北川地震断裂曾经历高温快速热增压地震滑移机制;2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上九龙探槽内断层泥略低的平均磁化率源于其铁的硫化物含量比断层角砾及侏罗纪砂岩多,铁的硫化物可能源于地震过程或断裂岩抬升到地表后的地表作用,如果断层泥中铁的硫化物多含量源于地震过程,则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曾经历低温慢速机械润滑地震滑移机制;3两条断裂经历的不同地震滑移机制可能受控于断裂深部结构,如断层产状,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的陡倾角易产生高温快速地震滑移,而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的缓倾角更易产生低温慢速地震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映秀-北川地震断裂 灌县-安县地震断裂 岩石磁学 地震滑移机制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高精度相速度层析成像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田原 C.P.Legendre +4 位作者 周彤 韩建刚 吴梦羽 赵里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59-1675,共17页
本文利用均匀布设于中国东北地区的48个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固定台站所收集的5年期宽频带远震数据,利用双台法手动挑选出68642条高质量的面波频散曲线,并合成为1088条纯路径平均频散曲线.结合东北地区的密集流动台阵得到的背景噪声相速度... 本文利用均匀布设于中国东北地区的48个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固定台站所收集的5年期宽频带远震数据,利用双台法手动挑选出68642条高质量的面波频散曲线,并合成为1088条纯路径平均频散曲线.结合东北地区的密集流动台阵得到的背景噪声相速度频散曲线,本文反演得到了东北地区瑞利波各向同性相速度及方位角各向异性图像.长时间搜集并经过严格筛选的相速度频散数据有效地提升了结果的分辨率.短周期各向同性相速度结果主要受控于浅部结构,各大盆地均明显地表现为相对低速,而山区则为相对高速.40 s左右的相速度图像显示松辽盆地西北角有明显的高速.60 s以上图像中,松辽盆地分为较为明显的南北两部分:北部各向同性相速度值略低,且有明显的北西—南东向方位角各向异性;南部各向同性相速度值偏高,且方位各向异性不明显,可能说明盆地北部100 km以下存在速度较低、流动性较强的地幔,而南部该深度范围似乎对应高速、流动性较弱的地幔.结果似乎表明,松辽盆地西北角可能仍然存在不太厚的完整的岩石圈,但其他区域均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区域内各大火山区在相速度图像中均显示为相对低速,长白山下方在短周期到长周期图像中均显示为较强的低速;五大连池火山群从25s到60s存在较明显低速;大兴安岭—带哈拉哈和阿巴嘎火山群的低速可延伸至120 s.同时,五大连池、哈拉哈和阿巴嘎火山在60~100 s的范围内的低速"根"通过松辽盆地下方各向异性为北西—南东向的低速结构与东部长白山火山的低速"根"相连,显示区域内的新生代火山活动很可能与长白山下方热物质的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相速度 各向异性 岩石圈 软流圈
下载PDF
西沙珊瑚锶温度计:便捷高精度海洋古水温代用指标 被引量:15
12
作者 孙敏 李太枫 +1 位作者 孙亚莉 聂宝符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2-105,共4页
西沙群岛现代滨珊瑚 1976~ 1994年生长期间 Sr含量的高精度热电离质谱测定结果表明, Sr含量随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并与当地同期实测海水月平均温度变化相吻合,其 Sr含量与实测海水温度相关系数为- 0.94。这 18年冬夏季极端 Sr含... 西沙群岛现代滨珊瑚 1976~ 1994年生长期间 Sr含量的高精度热电离质谱测定结果表明, Sr含量随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并与当地同期实测海水月平均温度变化相吻合,其 Sr含量与实测海水温度相关系数为- 0.94。这 18年冬夏季极端 Sr含量与同期月温的相关系数可高达- 0.98。 Sr温度计误差小于 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温度计 珊瑚 西沙群岛 海洋 古水温 相关系数
下载PDF
东海沉积物中微生物标志物GDGTs年代际变化及来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婷 邢磊 +4 位作者 张海龙 李莉 赵晓晨 陈蔚芳 赵美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5,共9页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基于GDGTs的各种指标以其在指示物质来源以及海洋和陆地古温度重建等方面显示出的巨大应用潜力,逐渐成为古海洋学、古湖沼学和...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基于GDGTs的各种指标以其在指示物质来源以及海洋和陆地古温度重建等方面显示出的巨大应用潜力,逐渐成为古海洋学、古湖沼学和古气候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对采自东海陆架区的DH5-1站位(29°28.118′N、123°06.639′E,水深63.5m)的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总有机质和GDGTs分析,研究了GDGTs化合物在东海陆架区柱状沉积物样品中的含量和沉积通量变化,并利用δ13 C、C/N以及基于GDGTs化合物的BIT指标讨论了该海区近150年来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变化。结果显示,近百年来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加强了冬季闽浙沿岸流对长江口沉积物的搬运,使得该海区陆源输入量呈增加趋势,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营养盐输入的增加,使得海洋生产力提高,沉积有机质中陆源有机质比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质 GDGTs BIT指标 陆源输入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内蒙古额济纳旗苏泊淖尔石制品的发现及当时的环境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迟振卿 姚培毅 +6 位作者 王永 刘训 宋圣荣 李德贵 王玮龙 王大宁 闵隆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5-169,共5页
在进行地质环境调查过程中,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苏泊淖尔Ⅰ级湖积阶地面上发现古人类遗存的石制品,包括石砧、石斧、石片、石核等,大致应属于全新世的遗存。天鹅湖剖面距地表70.5cm深处14C测年结果为4930a±152a,表明该剖面主要形成于... 在进行地质环境调查过程中,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苏泊淖尔Ⅰ级湖积阶地面上发现古人类遗存的石制品,包括石砧、石斧、石片、石核等,大致应属于全新世的遗存。天鹅湖剖面距地表70.5cm深处14C测年结果为4930a±152a,表明该剖面主要形成于全新世,与苏泊淖尔石器的时代相同,其中的记录可反映古人类活动时期的气候特征。据孢粉组合变化可以确定,该区气候总体处于干旱—半干旱状态。剖面下部在相对干旱的背景下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温湿气候环境,剖面中部则为干旱稳定发展期,成为全剖面干旱程度最强、温度较低的时期,而剖面上部又表现出温度和湿度略有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额济纳旗 古人类 石制品 环境特征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氧逸度的就位测量与控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和平 谢鸿森 +3 位作者 郭捷 张月明 许祖鸣 徐济安 《高压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7-102,共6页
通过在样品与氧库间置入一固体氧离子导体以及在样品与氧库间外加一直流电压,氧在该电压驱动下可独立于温度、压力自样品中就位抽出或灌入样品;通过在样品腔内置入一氧传感器,样品中氧逸度及其变化可得到就位监测。高温高压下样品中... 通过在样品与氧库间置入一固体氧离子导体以及在样品与氧库间外加一直流电压,氧在该电压驱动下可独立于温度、压力自样品中就位抽出或灌入样品;通过在样品腔内置入一氧传感器,样品中氧逸度及其变化可得到就位监测。高温高压下样品中氧逸度由此可独立于温度、压力进行就位控制。以镍氧体系作为样品的实验表明,该方法非常成功。无疑,该方法对日后的高压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逸度就位控制 镍-氧体系 高温 高压
下载PDF
高压下铝的Grūneisen参数的实验测量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筑明 谢鸿森 +1 位作者 郭捷 徐济安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4-59,共6页
采取突然加压的方法,测量在施压过程中产生的温度变化,从而直接决定物质的格留乃森(Grüneisen)参数。第一次在固体传压介质中进行该种实验,并在高达3.5GPa的压力范围内,直接测量了铝的格留乃森参数随压力的变化。
关键词 格留乃森参数 高压 金属铝 实验测量
下载PDF
玄武岩-榴辉岩相变初期的石榴子石生长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文戈 侯渭 +3 位作者 赵志丹 郭捷 徐济安 白武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13-417,共5页
在 2 .0 GPa,86 0~ 10 2 0℃ ,加温时间 0 .6 6~ 13.0 7h的条件下 ,粗面玄武岩 -榴辉岩相变初期的石榴子石生长为正常晶体生长。石榴子石粒径随时间而增大 ,其生长速率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界面是控制玄武岩 -榴辉岩相变初期石榴子石生... 在 2 .0 GPa,86 0~ 10 2 0℃ ,加温时间 0 .6 6~ 13.0 7h的条件下 ,粗面玄武岩 -榴辉岩相变初期的石榴子石生长为正常晶体生长。石榴子石粒径随时间而增大 ,其生长速率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界面是控制玄武岩 -榴辉岩相变初期石榴子石生长的主要因素。这一变质作用过程中石榴子石粒径与时间及温度的关系如下 :G2 .4 5=5.6 5× 10 -15t· exp(- 2 7.4 0× 10 3 / RT)式中 G为石榴子石平均粒径 ,t为时间 ,R为气体常数 ,T为绝对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面玄武岩 榴辉岩 相变 石榴子石 生长动力学
下载PDF
铝在校正高压下物质弹性波速测量上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有生 谢鸿森 +3 位作者 张月明 徐济安 宋茂双 许祖鸣 《高压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5-150,共6页
自从在紧装式六面顶高压装置上建立了高温超高压下弹性波速的测量方法之后,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有关岩石矿物的波速数据,利用这些波速数据解决了许多地质问题。然而,其高压弹性波速数据的精度没有解决,一直无法校正上、下顶砧的真正走... 自从在紧装式六面顶高压装置上建立了高温超高压下弹性波速的测量方法之后,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有关岩石矿物的波速数据,利用这些波速数据解决了许多地质问题。然而,其高压弹性波速数据的精度没有解决,一直无法校正上、下顶砧的真正走时。根据弹性理论和标准物质铝的有关弹性参数,计算出铝的波速与压力的关系,然后,根据铝的波速与压力的关系推导出上、下顶砧的实际走时,校正后测量的较低压力下铁的波速与前人的资料吻合很好,并且铁的波速与压力也具有较好的非线性关系。因而,今后可以根据标准物质铝和铁来校正上、下顶砧的走时,从而获得物质在高压下更加精确的波速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波速 高压 金属铝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粗面玄武岩纵波速度异常原因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文戈 谢鸿森 +3 位作者 李玉文 郭捷 许祖鸣 徐济安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24,共6页
在1.0~5.0GPa,温度约1350°C条件下测量了福建塔庄粗面玄武岩的纵波速度。结果发现当p<3.0GPa时,随着温度升高,粗面玄武岩纵波速度逐渐降低。而在p=3.0GPa,t为529~816°C;p=4... 在1.0~5.0GPa,温度约1350°C条件下测量了福建塔庄粗面玄武岩的纵波速度。结果发现当p<3.0GPa时,随着温度升高,粗面玄武岩纵波速度逐渐降低。而在p=3.0GPa,t为529~816°C;p=4.0GPa,t为537~807°C;p=5.0GPa,t为607~802°C时,粗面玄武岩纵波速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升高,显示出异常变化。通过对p为1.0~5.0GPa条件下的最终实验产物及p=4.0GPa,t为587,724,887°C温度点上的实验产物观察表明,实验产物中形成的一种隐晶—微晶集合体是造成粗面玄武岩纵波速度异常的主要原因,而粗面玄武岩向榴辉岩的转变可能是弹性波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次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纵波速度 粗面玄武岩 玄武岩 隐晶
下载PDF
2.0GPa室温至1623K条件下粗面玄武岩的纵波速度与相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文戈 谢鸿森 +3 位作者 赵志丹 朱卫国 郭捷 徐济安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9年第1期58-63,共6页
利用YJ-3000 T压力机的弹性波速度测量装置,在2.0GPa室温至1623K条件下,测量了河南伊川粗面玄武岩的纵波速度,并在相应条件下获取了实验产物,经洋细观察表明,对应着岩石弹性波速度的变化,实验样品已经发生了相变.据此讨论了岩石相变(含... 利用YJ-3000 T压力机的弹性波速度测量装置,在2.0GPa室温至1623K条件下,测量了河南伊川粗面玄武岩的纵波速度,并在相应条件下获取了实验产物,经洋细观察表明,对应着岩石弹性波速度的变化,实验样品已经发生了相变.据此讨论了岩石相变(含水矿物脱水、固-固相变、部分熔融)与其弹性波速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地球深部物质过程提供高温高压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高压 纵波速度 相变 粗面玄武岩 玄武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