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四“新”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
40
1
作者
齐文浩
赵晨
苏治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4,共10页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四“新”维度,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是依靠技术突破创新而产生的生产力跃迁,是以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和新基础设施为核心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依靠...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四“新”维度,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是依靠技术突破创新而产生的生产力跃迁,是以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和新基础设施为核心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推动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但其依靠持续的技术突破,摆脱了资源驱动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是更清洁、更高效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能源转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条件呈现出逐年向好的态势,但也存在新劳动者储备不足、新劳动工具发展受限、新劳动对象应用场景欠缺、新型基础设施协调性较差等问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是要着重培养新科技人才、数字技术人才和“卡脖子”关键技术人才;二是要以基础研究为依托,推动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三是要尽快建立起数据大市场;四是要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建用并重,强化以用促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推动
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四“新”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
40
1
作者
齐文浩
赵晨
苏治
机构
吉林农业
大学
经济
管理
学院/
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
研究
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经济数据研究中心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4,共10页
基金
长春市社会科学院(长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东北全面振兴”专项研究课题“长春市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进路”(ccssdbzx0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农业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证研究”(21CJL018)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吉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20240701007FG)。
文摘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四“新”维度,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是依靠技术突破创新而产生的生产力跃迁,是以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和新基础设施为核心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推动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但其依靠持续的技术突破,摆脱了资源驱动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是更清洁、更高效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能源转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条件呈现出逐年向好的态势,但也存在新劳动者储备不足、新劳动工具发展受限、新劳动对象应用场景欠缺、新型基础设施协调性较差等问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是要着重培养新科技人才、数字技术人才和“卡脖子”关键技术人才;二是要以基础研究为依托,推动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三是要尽快建立起数据大市场;四是要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建用并重,强化以用促建。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推动
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etu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erging industries
future industries
分类号
F014.1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四“新”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齐文浩
赵晨
苏治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4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