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为公共管理学视角下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机制:“一提两抑”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书维 申翊人 周洁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0-256,共17页
公共管理的本质是公共决策。“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指当地民众对于公共决策的持续接受和支持程度,是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石。本研究借助“行为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两个调查实验(N=354+354),一个现场调查(N=520),全面考察公共决... 公共管理的本质是公共决策。“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指当地民众对于公共决策的持续接受和支持程度,是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石。本研究借助“行为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两个调查实验(N=354+354),一个现场调查(N=520),全面考察公共决策透明(过程透明和内容透明)与社会许可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明确这一关系的作用边界。结果发现:1)决策过程透明与内容透明正向影响社会许可;2)政府信任调节决策内容透明与社会许可的关系;3)结果依赖调节两类透明与社会许可的关系。基于这些结果,作者总结出正性的“决策透明效应”以及“谨慎的不介意”和“有选择的忽视”之双缓冲作用,即“一提两抑”,以更好地理解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公共管理学 内容透明 过程透明 政府信任 结果依赖 社会许可
下载PDF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能提升政治参与吗?——基于政策反馈理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雨 朱亚鹏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96,共18页
中国已进入社会政策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代,然而学界对社会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所带来的政治影响和后果关注较少。本研究运用政策反馈理论,以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为例,利用微观调查数据CSS2017分析了中国社会政策对大众政治的影响及其... 中国已进入社会政策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代,然而学界对社会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所带来的政治影响和后果关注较少。本研究运用政策反馈理论,以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为例,利用微观调查数据CSS2017分析了中国社会政策对大众政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升了高制度化和低制度化政治参与,最终显著促进了公众的整体政治参与;(2)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对高、低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通过解释效应实现,资源效应不显著。即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未对参保者的政治参与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能够通过增强居民的社会地位认知和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等方式塑造参保者的认知和态度,进而促使高、低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增加。(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无明显影响,资源效应和解释效应均不显著。本文的结果证实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撑了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法性;同时也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所提供的资源及其产生的政治影响仍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保险 政治参与 政策反馈理论 资源效应 解释效应
下载PDF
多层级任务型组织的结构特征、运作机制及其制度功效——基于W国家级功能区的研究
3
作者 李萌 叶林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8,共11页
任务型组织因特定任务而设置,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显示多重形态及其制度功效。国家级、省级的议事决策型任务型组织、市级的协调型任务型组织和区级的执行型任务型组织,其结构特征、运行机制和制度功效各具特点,根据多重任务属性及所需... 任务型组织因特定任务而设置,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显示多重形态及其制度功效。国家级、省级的议事决策型任务型组织、市级的协调型任务型组织和区级的执行型任务型组织,其结构特征、运行机制和制度功效各具特点,根据多重任务属性及所需制度功效,各级政府会选择不同的任务型组织类型。这些任务型组织根据任务需求,形成临时性或常设性的任务组织的形式,将不同层级政府以灵活的方式组织起来构建具有“多层级科层矩阵”特征的决策、协调、执行系统,共同推动功能区重大事项决策、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型组织 功能区 议事协调机制 领导小组
下载PDF
预期治理: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视角
4
作者 朱亚鹏 张丽霞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55,共11页
在人类社会面临更复杂、不确定的风险背景下,预期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概念,受到学界关注。预期治理是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和交流、共同探索未来,在当下整合资源并采取预先性的治理行动,以回应未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的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在人类社会面临更复杂、不确定的风险背景下,预期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概念,受到学界关注。预期治理是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和交流、共同探索未来,在当下整合资源并采取预先性的治理行动,以回应未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的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具有面向未来的预见性、参与主体多元化、政府治理主动化的特点,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提前与主动治理的新视角。预期治理研究主要包括技术及风险、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制定三条进路,呈现实践导向性、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现状。未来,预期治理的研究可重点关注预期治理的理论建构、数据驱动的预期治理新模式、与政策过程理论的对话以及中国情境的预期治理实践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期治理 公共管理 预期政策制定
原文传递
“支付宝+公共服务”:一种新型公私合作关系——基于资源依赖与转化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3
5
作者 叶林 侯雪莹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33,124,125,共10页
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长期以来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广泛关注。公私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公私合作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电子政务发展... 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长期以来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广泛关注。公私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公私合作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电子政务发展迅猛。一种新型的公私合作模式兴起并逐渐发展,带来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化。以"支付宝+公共服务"为例,利用资源依赖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社会和经济资源,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利用其平台功能,与政府拥有的行政及组织资源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形成了新型的"盟友"关系。这种关系,固化了互联网企业平台带来的资源优势。因此,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主导地位及其标准如何得到贯彻,作为公共服务接受者的公众群体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这些都成为需要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公私合作 资源依赖 支付宝 盟友关系
下载PDF
社会公平感、机构信任度与公共合作意向 被引量:63
6
作者 张书维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4-813,共20页
社会公平从古至今都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对社会公平的感知即社会公平感直接决定着个体的机构信任,并影响其公共合作参与。本研究将社会公平感分为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将机构信任度分为工具信任和动机信任,采用实验室情境设计的方... 社会公平从古至今都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对社会公平的感知即社会公平感直接决定着个体的机构信任,并影响其公共合作参与。本研究将社会公平感分为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将机构信任度分为工具信任和动机信任,采用实验室情境设计的方法,引入最后通牒博弈和免责博弈范式,通过2个实验系统探讨"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的因果机制。研究发现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正作用于个体的公共合作态度与意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公共合作的双路径模型:外部路径由分配公平产生工具信任和动机信任,进而触发公共合作;内部路径由程序公平产生动机信任和工具信任,进而触发公共合作;二者结合构成个体参与公共合作的双动力系统。双路径模型的适用性在组织情境和社会情境下均得到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公平 程序公平 工具信任 动机信任 最后通牒博弈 免责博弈 公共物品困境
下载PDF
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三级台阶——以斯蒂芬·哈尔西、王柯和孔飞力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被引量:6
7
作者 肖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7,共13页
在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中,现代国家的诸多要素逐步配置到位,其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级台阶”。依照“三级台阶”的分析框架,斯蒂芬·哈尔西、王柯、孔飞力的相关论述为我们分析晚清时期中国探索如何构筑现代国家的三... 在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中,现代国家的诸多要素逐步配置到位,其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级台阶”。依照“三级台阶”的分析框架,斯蒂芬·哈尔西、王柯、孔飞力的相关论述为我们分析晚清时期中国探索如何构筑现代国家的三级台阶提供了精彩的范例,但全面把握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三级台阶需要在理论上更深入地揭示现代国家结构上的整体性、成长过程的顺序性、发展进程的紧张性和内外格局的约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国家 三级台阶 斯蒂芬·哈尔西 王柯 孔飞力
下载PDF
有限理性、公共问责与风险分配:台湾高铁市场化的失败与启示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5,共7页
台湾高铁项目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说明,市场化所倡导的风险在公私部门之间实现最佳分配的原则在现实中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实现:一是有限理性难以最佳分配风险;二是有限合约难以预防机会主义;三是政府作为公共服务被问责主体无法真... 台湾高铁项目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说明,市场化所倡导的风险在公私部门之间实现最佳分配的原则在现实中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实现:一是有限理性难以最佳分配风险;二是有限合约难以预防机会主义;三是政府作为公共服务被问责主体无法真正转移风险。以政府单一供给为模式的中国大陆高铁一直面临着投资紧缩、负债过高以及质量效率低下的问题,市场化的呼声不断。台湾高铁为大陆高铁的改革提供以下启示:高铁建设采用市场化模式可以转移各类政府不擅长的风险,但只有在政府培育充分能力以克服以上因素制约的情景下,才有可能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高铁市场化 有限理性 公共问责 风险分配
下载PDF
差序治理:基层警察事务的治理逻辑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倪星 姚喜蓉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4-144,共11页
警察行为一直是中国政府研究的空白。以A市公安局为案例,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当前基层警务运作呈现差序治理的组织特征,即将警务活动区分为前端、中端与末端,在权威承载、岗位分工和信息沟通等方面出现较大差别。差序治理是公... 警察行为一直是中国政府研究的空白。以A市公安局为案例,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当前基层警务运作呈现差序治理的组织特征,即将警务活动区分为前端、中端与末端,在权威承载、岗位分工和信息沟通等方面出现较大差别。差序治理是公安机关适应不确定环境和复杂任务的结果,通过组织动员机制、激励机制和技术治理机制等,较好应对了注意力和管理资源稀缺的现实约束,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非预期后果,导致常规治理能力的不足,经常陷于运动式治理的困境。在实践中,公安机关不断变革,力图由差序治理走向整体性治理,但受制度化压力、有限注意力和追求结果显著度等因素影响,这种走向尚缺乏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治理 警察事务 治理逻辑 基层政府行为
下载PDF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国际化道路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林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2012年第2期104-115,共12页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经过30年的重建与发展,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海内外学术界高度的关注。中国的公共管理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虽然还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目前更为迫切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吸收和...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经过30年的重建与发展,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海内外学术界高度的关注。中国的公共管理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虽然还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目前更为迫切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吸收和引进西方理论和实践经验,而是立足本土实践,实现本土关怀,建构本土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国际化 学科发展 学术评价
原文传递
党建引领如何破解中国基层治理的三重困境?——基于广州市南沙区的实践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亚鹏 易敏 崔雨鑫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8,158,F0002,共20页
中国基层治理存在资源、权限和激励三重困境,如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破解这些困境,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本研究借鉴组织变革理论搭建分析框架,基于广州市南沙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实践,发现党建引领利用信息化建设、流... 中国基层治理存在资源、权限和激励三重困境,如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破解这些困境,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本研究借鉴组织变革理论搭建分析框架,基于广州市南沙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实践,发现党建引领利用信息化建设、流程再造、结构调整、机制设计和文化重塑的系列措施,形成组织建设、权威协同和激励驱动三条机制路径,有助于破除基层治理中普遍面临的三重困境,推动了中国基层治理格局的整体变革。未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可以借鉴“创造性破坏”和整体性治理的基本逻辑,推进基层组织的服务流程与组织间协同,重塑中国基层治理的良好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 组织变革
下载PDF
私有财产的温和化:卢梭与平等的政治经济学
12
作者 赵雨淘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27,共31页
作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批评者,卢梭对文明社会的制度基础——私有财产的态度十分复杂,既批评财产与自尊的结合导致不平等和败坏,又承认财产是政治社会和个人自由的基础。实际上,卢梭的政治经济学思考源于他对“非社会的社会性”的系统批判... 作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批评者,卢梭对文明社会的制度基础——私有财产的态度十分复杂,既批评财产与自尊的结合导致不平等和败坏,又承认财产是政治社会和个人自由的基础。实际上,卢梭的政治经济学思考源于他对“非社会的社会性”的系统批判。针对文明社会中的自然人和公民,卢梭分别提出了救治方案。对于前者,要用自然必然性逻辑限制财产的道德和社会影响力,再通过对自尊激情的克制来培育普遍的人类之爱,最终在自然的“非社会性”和无私的“社会的社会性”之间建立平衡,塑造温和的财产所有者。对于后者,要通过个体与自然、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来阻断个体公民之间的比较和交往,构建“非社会性的社会”,也即一个温和的财产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私有财产 自尊 社会性 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社会公正与政治信任:民众对政府的合作行为机制 被引量:29
13
作者 张书维 许志国 徐岩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8-595,共8页
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上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社会公正的认知直接决定着民众的政治信任,进而影响民众对政府的合作。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非合作行为的典型表征。然而,国内外研究中至今没有直接探讨社会公正与政治信... 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上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社会公正的认知直接决定着民众的政治信任,进而影响民众对政府的合作。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非合作行为的典型表征。然而,国内外研究中至今没有直接探讨社会公正与政治信任影响合作行为的实证支持,更无法进一步揭示其作用于合作行为的过程和条件。鉴于此,本研究将社会公正分为分配公正和程序公正,将政治信任分为工具信任和情感信任,采用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社会公正对合作行为的过程机制,建立其通过工具信任和情感信任作用于合作行为的双路径模型;并进一步分析结果依赖性对这一路径模型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有望提出社会公正与政治信任影响合作行为的双路径模型及其调节变量,一方面在理论上深化和拓展本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实践中通过提升公正感、强化过程变量(政治信任)、干预调节变量(结果依赖性)等策略促进合作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正 工具信任 情感信任 结果依赖性 合作行为
下载PDF
中心工作下沉:基层治理结构的重组及后果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清 刘海超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121,172,共15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资源、任务与监督密集向基层社会强力输送。为了回应基层治理的需求,基层政府出现了中心工作下沉的新变化。与中心工作制相比,中心工作下沉中的权力配置、组织结构、动员机制与考评机制等都发生了相当的变化,其结果...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资源、任务与监督密集向基层社会强力输送。为了回应基层治理的需求,基层政府出现了中心工作下沉的新变化。与中心工作制相比,中心工作下沉中的权力配置、组织结构、动员机制与考评机制等都发生了相当的变化,其结果是从科层动员机制发展成为科层动员与社会动员的复合机制。基层政府中心工作下沉的新变化,展现了新时代以来基层政府面对组织任务与组织资源张力情况下的主动调适与机制创新。基层政府希冀通过动员和整合乡村资源来回应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进程,完成国家渗透的任务。然而,中心工作下沉也导致了基层形式主义的意外后果,出现“忙而不动”式执行空转、“甩锅”式任务与责任转移、“重完成轻质量”式信息汲取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中心工作 治理结构 国家政权建设 形式主义
下载PDF
理解中国扶贫的信贷路径:小额信贷政策变迁的测度、方向与动力机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亚鹏 张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7-67,共11页
小额信贷是缓解贫困的有效手段,20世纪90年代末成为国家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不同类型小额信贷机构与项目的运作情况,对政策本身及其发展变化关注不足。本文梳理了中国小额信贷政策的发展历程,并运用政策要素模型... 小额信贷是缓解贫困的有效手段,20世纪90年代末成为国家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不同类型小额信贷机构与项目的运作情况,对政策本身及其发展变化关注不足。本文梳理了中国小额信贷政策的发展历程,并运用政策要素模型分析政策变化的范围、内容与方向。研究发现,中国小额信贷政策发展呈现出不同于霍尔模型的复杂的政策动态与发展渐进的政策变化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抽象层次的政策要素保持长期稳定,而程序性和操作层次的政策要素发生渐进变化,改变了原本的政策均衡。促进小额信贷政策变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分别是政策学习、政治环境变化和焦点事件中的政策企业家。文章最后讨论了运用政策要素模型分析政策变迁的启发意义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额信贷 减贫 政策要素 政策变化
下载PDF
甄别性吸纳: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常态 被引量:48
16
作者 陈天祥 应优优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8-186,共9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逐渐放弃了限制社会组织发展的单一策略,寻求与社会组织合作。通过对国家的多种政策文件的解读和政府管理实践的考察,发现国家对社会组织既加强合作又强化监管的双重策略,并提出"甄别性吸纳"的国家与...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逐渐放弃了限制社会组织发展的单一策略,寻求与社会组织合作。通过对国家的多种政策文件的解读和政府管理实践的考察,发现国家对社会组织既加强合作又强化监管的双重策略,并提出"甄别性吸纳"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在这种关系模式下,国家以合法性偏好、功能偏好和能力偏好对社会组织进行甄别,将适宜的社会组织吸纳进合作筐,对它们赋权增能的同时加强控制,以达到放心合作的目的。国家试图通过精致的制度设计来塑造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因此,"甄别性吸纳"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新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社会关系 甄别性吸纳 国家偏好甄别
下载PDF
党建引领社区善治的逻辑——基于浙江省N街道的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岳经纶 刘洋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69,共11页
社区在2020年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彰显了作为微观治理单元的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角色。通过搭建组织构建、组织嵌入、组织动员的分析框架,并以浙江省N街道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梳理并分... 社区在2020年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彰显了作为微观治理单元的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角色。通过搭建组织构建、组织嵌入、组织动员的分析框架,并以浙江省N街道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梳理并分析在常态化时期作为枢纽型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如何有效发挥引领作用,研究发现:基层党组织通过对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有效嵌入,成功动员社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社区事务的治理中;组织嵌入在激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同时,还将制度优势成功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常态化时期社区自治力量的培育,不但推动了社区善治的实现,也有助于社区对突发公共危机的秩序化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善治 党建引领 组织嵌入 枢纽型组织
下载PDF
集权还是分权: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纵向权力分配研究与启示 被引量:10
18
作者 蒋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5,共11页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直被认为相当完善,然而近年来,美国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其食品监管体系遭受质疑。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在纵向权力分配上,一直采用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间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协同监管制度,造成了美国食品安全出现监...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直被认为相当完善,然而近年来,美国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其食品监管体系遭受质疑。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在纵向权力分配上,一直采用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间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协同监管制度,造成了美国食品安全出现监管不足与监管过度的问题。本研究发现,联邦主义体制与独立管制机构模式的宏观制度,以及食品监管缺乏府间协调、资金与信息的微观管理,是导致食品安全集权分权协同监管存在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保留集权分权协同监管的前提下,提高食品安全目标一体化、方法最低标准化并建立标准执行监督机制的方式,可较好地改良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这对中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监管 集权 分权 纵向权力分配
下载PDF
从行政控制、行政治理到政治引领:国家推动社会组织发展40年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清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8,共8页
以控制与培育作为分类标准,提出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社会组织的策略经历了两次转型。在第一次转型过程中,作为国家代理人的地方政府是推动转型的主体。弱激励、强压力和强风险推动地方政府借助社会组织解决治理困境,社会组织发展策略从... 以控制与培育作为分类标准,提出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社会组织的策略经历了两次转型。在第一次转型过程中,作为国家代理人的地方政府是推动转型的主体。弱激励、强压力和强风险推动地方政府借助社会组织解决治理困境,社会组织发展策略从行政控制转型为行政治理。在第二次转型过程中,国家通过中央统筹,实现从行政治理到政治引领的转变。国家通过强制策略和互惠策略,实现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从行政控制、行政治理转型为政治引领,国家实现了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型。本文是对分类控制、行政吸纳、国家与社会双轴理论的修正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政府购买服务 社会组织党建
下载PDF
中国地方改革的类型学:改革角色与共识基础 被引量:2
20
作者 倪星 梁维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9-135,共7页
近年来,中国各地方政府推动的试验性和创新性改革不断涌现,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得以全面推广。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为何出现如此多样化的局部性改革创新行为?学术界的争论有二:一是地方改革的动力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二是地方... 近年来,中国各地方政府推动的试验性和创新性改革不断涌现,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得以全面推广。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为何出现如此多样化的局部性改革创新行为?学术界的争论有二:一是地方改革的动力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二是地方改革的路径是渐进调适式的还是全面深化式的。围绕这两大分歧,地方改革可以归类为四种典型模式:孤岛现象、执行差距、渐进调适和创新扩散。类型差异背后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在改革中的角色和地方改革的共识基础存在区别。该类型学划分在理论上回应了当前海内外有关中国国家适应性和政权弹性的讨论,在经验上为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可预期的参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试验 地方改革 类型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