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05篇文章
< 1 2 2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山大学哲学系学生开展“真理是否可能隐藏着错误”的讨论
1
作者 潘正文 《学术研究》 1981年第2期112-112,共1页
中山大学哲学系七七级、七八级学生,结合学习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关于真理问题的论述,开展了“真理是否隐藏着错误”的讨论。会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真理隐藏着错误,另一种意见则相反。这两种观点主要围绕... 中山大学哲学系七七级、七八级学生,结合学习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关于真理问题的论述,开展了“真理是否隐藏着错误”的讨论。会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真理隐藏着错误,另一种意见则相反。这两种观点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一、对真理的定义应如何理解的问题。持真理不隐藏错误的同学认为,真理是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错误则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不正确的或歪曲的认识。真理和错误是相互排斥的。持真理隐藏错误的同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真理 错误观 隐藏 正确认识 中山大学 客观事物 哲学系 主观意识 经验批判主义 规律性
下载PDF
中山大学哲学系七七级学生讨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
2
《学术研究》 1979年第5期128-129,共2页
中山大学哲学系七七级学生结合教学和学术活动的开展,采取专题讨论会和自编刊物等多种方式,积极探讨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问题。同学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解放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热烈争论,活跃了学术气氛,提高了学习效果... 中山大学哲学系七七级学生结合教学和学术活动的开展,采取专题讨论会和自编刊物等多种方式,积极探讨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问题。同学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解放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热烈争论,活跃了学术气氛,提高了学习效果,对解决大学文科学生如何结合四化建设的需要进行专业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等问题取得了一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矛盾 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中山大学 生产力水平 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 哲学系 阶级斗争 生产资料
下载PDF
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哲学系第一届博士生论坛综述
3
作者 高松 陈壁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辅仁大学 中山大学 哲学系 博士生 论坛 综述 会议室 开幕式
下载PDF
“‘西方哲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成立大会”综述
4
作者 张任之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0-122,共3页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现代化 西学东渐 中山大学 成立大会 西方哲学 文献馆 综述
下载PDF
关于中山大学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叶兴仁 谢舜源 +1 位作者 邹萍 詹莹莹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年第12期119-121,共3页
文章从制度角度探讨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对社会实践各职能部门的调研及针对4个校区学生的问卷调查,初步形成了建立校党委领导下的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其协调整合各单位资源,由校团委具体负责各单位年度社会实践... 文章从制度角度探讨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对社会实践各职能部门的调研及针对4个校区学生的问卷调查,初步形成了建立校党委领导下的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其协调整合各单位资源,由校团委具体负责各单位年度社会实践工作的直接指导的社会实践机制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大学 社会实践 机制
下载PDF
论现代中国哲学的文化使命与汉语哲学的文化机制
6
作者 秦际明 《人文杂志》 2024年第1期16-27,共12页
西方哲学传入中国百年之后,中国哲学界自身的哲学创造意识日益强烈,提出了建构汉语哲学,为哲学的发展贡献汉语学界之力量的思想任务。由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反传统,社会文化相对空虚,20世纪上半期的知识精英有引入哲学替代中国传统文化以... 西方哲学传入中国百年之后,中国哲学界自身的哲学创造意识日益强烈,提出了建构汉语哲学,为哲学的发展贡献汉语学界之力量的思想任务。由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反传统,社会文化相对空虚,20世纪上半期的知识精英有引入哲学替代中国传统文化以建构中国社会文化,重塑中国人之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文化意图。哲学能否承担起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塑造之责任,这是一个值得辨析的问题。哲学是对一切思想与文化的自由探索,是对文化的深刻反思,而社会文化的塑造需要凝聚价值共识,二者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哲学反映文化的底层逻辑,不过并不塑造现实的文化内容。当然,文化需要反思,以增进其合理性。中国固有之文化传统在现代风雨飘零,中国社会需要文化反思,更需要文化供给。汉语哲学如何协调其哲学观念与中国社会文化需要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与自主知识体系,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汉语哲学 文化反思 文化供给 文化共识
下载PDF
《大学》之要,无意而已——邹元标对无意工夫的深化与展开
7
作者 胡志明 《船山学刊》 2024年第2期105-116,共12页
无意是儒家传统的修身工夫,嬗变至中晚明愈发精微邃密。邹元标在王阳明的基础上提揭无意为圣人之学、《大学》之要。无意不仅是诚意工夫的圆熟状态,蕴含着“诚”的本质内容,而且是良知无执不滞的自然流行,表现为“无工夫中之真工夫”的... 无意是儒家传统的修身工夫,嬗变至中晚明愈发精微邃密。邹元标在王阳明的基础上提揭无意为圣人之学、《大学》之要。无意不仅是诚意工夫的圆熟状态,蕴含着“诚”的本质内容,而且是良知无执不滞的自然流行,表现为“无工夫中之真工夫”的作用形式。邹元标通过将无意与慎独互释,凸显慎独作为本体工夫动静一贯、体用一源的意涵。他还提出知止为《大学》之功,以性正心,以至善性体扶正茫荡之心;以无化有,强调“止而无止”才是真知止。要而言之,邹元标的无意工夫以自然明觉、真诚恻怛为根基,以生生一体的至善境界为旨趣。相较于刘宗周标举未发之中,邹元标更为偏重已发之和,他在由心转性的思想背景下倡扬修悟双融、坚守心性合一,旨在彰明阳明之真义,救正良知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 邹元标 慎独 知止 诚意
下载PDF
探寻波爱修斯之人格概念的法哲学维度
8
作者 江璐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46,共7页
波爱修斯使用了古希腊哲学概念“ousia”和“hypostasis”来界定拉丁词“persona”。在他的《论位格和两个本性》中,“persona”常被译作“位格”,却是法权学和关于人的哲学中“人格”概念的基本出发点,因为此概念同时蕴含了三个核心内... 波爱修斯使用了古希腊哲学概念“ousia”和“hypostasis”来界定拉丁词“persona”。在他的《论位格和两个本性》中,“persona”常被译作“位格”,却是法权学和关于人的哲学中“人格”概念的基本出发点,因为此概念同时蕴含了三个核心内容,即个体性、理性和自存性,在这三个方面上“persona”均具有法哲学维度以及现实意义。波爱修斯对“persona”的定义和阐述,不仅延续了罗马法传统中对法律实体“人格”的用法,并且将人格概念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人之本性相结合,使得人格成为了法学理性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为通往康德的理性主义法权学铺垫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爱修斯 人格 本性 亚里士多德传统 罗马法
下载PDF
朱熹、王阳明哲学进路比较研究——从对《大学》文本的不同解释来看 被引量:2
9
作者 管丽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7-20,共4页
朱熹、王阳明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理学研究的进路上朱子用“心”在事事物物上穷不变之“理”;而阳明则是将“心”上自足之“理”放置于事事物物上。研究进路有差异,但并不在于观点的对立,而在于切入点的选择上。二人的哲学研究从... 朱熹、王阳明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理学研究的进路上朱子用“心”在事事物物上穷不变之“理”;而阳明则是将“心”上自足之“理”放置于事事物物上。研究进路有差异,但并不在于观点的对立,而在于切入点的选择上。二人的哲学研究从不同侧面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德 至善 格物
下载PDF
第一哲学何以成为存在论——对“存在论”学科的近代源起的概念史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裕伟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5,共9页
“存在论”学科在近代的诞生并承担“第一哲学”的角色,是多种哲学思潮对话的结果。本文先对“存在论”这一概念的诞生过程进行简要梳理,而后着重从存在领域的三分、建立普遍科学的诉求和“存在者”概念取代“实体”概念等维度,考察“... “存在论”学科在近代的诞生并承担“第一哲学”的角色,是多种哲学思潮对话的结果。本文先对“存在论”这一概念的诞生过程进行简要梳理,而后着重从存在领域的三分、建立普遍科学的诉求和“存在者”概念取代“实体”概念等维度,考察“第一哲学”被确立为关于“存在者”的普遍研究的过程。最后,本文将对“存在论”这门科学确立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勾勒。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本文主张以“存在论”来翻译近代的ontology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 第一哲学 存在者 沃尔夫
下载PDF
先验哲学的“客体”概念绎解——以康德对莱布尼茨主义存在论的反思为线索
11
作者 谢裕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9-156,共8页
针对莱布尼茨主义的学院存在论围绕“存在物”概念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康德进行了根本性的反思。这些反思的成果初步呈现在康德于1770年前后所写的笔记之中,它们展现出康德提出的“客体”概念与学院存在论的“存在物”概念的一些基本差... 针对莱布尼茨主义的学院存在论围绕“存在物”概念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康德进行了根本性的反思。这些反思的成果初步呈现在康德于1770年前后所写的笔记之中,它们展现出康德提出的“客体”概念与学院存在论的“存在物”概念的一些基本差异。这些差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被确立为围绕“客体”概念的三个先验哲学维度,即客体与感觉的内在关联、先验统觉作为客体的统一性之根据、知性原理作为客体之规定性的先天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客体 莱布尼茨主义 存在物
下载PDF
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观点差异
12
作者 饶琳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23,共7页
马克思与黑格尔都认为伊壁鸠鲁及其同时代哲学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但是在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具体观点上,二者却走向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立场。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只停留在感觉认识的层面,是肤浅和琐屑的... 马克思与黑格尔都认为伊壁鸠鲁及其同时代哲学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但是在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具体观点上,二者却走向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立场。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只停留在感觉认识的层面,是肤浅和琐屑的,他的自我意识观点表现出哲学对现实的逃避;而马克思却认为伊壁鸠鲁哲学达到了概念的高度,其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代表了对总体哲学必然规定性的斗争,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这种差别源自二者在哲学史的阐述中采用了不同的哲学底本,黑格尔的观点源自他的精神现象学,而马克思采用的是黑格尔逻辑学的论证方式。正是哲学上不同的角度形成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观点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伊壁鸠鲁哲学 自我意识
下载PDF
“正名”以“立言”--先秦政治哲学论证分析
13
作者 陈建洪 曾宪坤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8,共6页
从已有资料看,西晋鲁胜《墨辩注·叙》可算是第一篇先秦名学史的论文。文中准确地概括了先秦名学的特征,即名学有“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四大特征。“别同异”“明是非”是从名学内容来说的,即正名;后二是... 从已有资料看,西晋鲁胜《墨辩注·叙》可算是第一篇先秦名学史的论文。文中准确地概括了先秦名学的特征,即名学有“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四大特征。“别同异”“明是非”是从名学内容来说的,即正名;后二是讲名学的作用,即通过“正名”以“立言”。先秦诸子“别同异”各有偏向,“明是非”是他们说辩的目标,呈现先秦名学“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的双重作用,即先秦名学既是先秦诸子政治哲学论证的工具,又是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名学 正名 论证 政治哲学
下载PDF
费希特知识学关于存在问题的主体哲学方案
14
作者 周小龙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5,共9页
费希特的知识学不仅仅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它始终保持对存在问题的关注。主体哲学与存在问题的相互纠缠,构成知识学的复杂局面和内在困难。从早期浪漫派开始,对费希特主体哲学的攻击始终着眼于存在问题。为此,在知识学视野下理解存在的基... 费希特的知识学不仅仅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它始终保持对存在问题的关注。主体哲学与存在问题的相互纠缠,构成知识学的复杂局面和内在困难。从早期浪漫派开始,对费希特主体哲学的攻击始终着眼于存在问题。为此,在知识学视野下理解存在的基本意涵,就成为重要课题。知识学对存在问题的理解不断进行更新。在耶拿早期知识学中,自我被确立为存在,非我的实在性来自自我的转移,但独立的非我始终没有从费希特体系中消除。绝对自我为存在奠基的任务也没有实现。到了耶拿后期,存在与非我等同起来,成为自我的产物,使存在对自我的从属性更加突出,纯粹的自我意识成为经验意识的先验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主张主体“创造”存在,毋宁说是主体是以实践的方式“塑造”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希特 知识学 存在 主体性 耶拿时期
下载PDF
科学认识历史大变局及其转化趋势——论列宁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哲学原则
15
作者 户晓坤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39,共8页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是由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时代任务规定的,以唯物史观为科学指南,把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寻求能动的革命主体,构成了列宁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动力。通过透视《资本论》逻辑结构与改...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是由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时代任务规定的,以唯物史观为科学指南,把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寻求能动的革命主体,构成了列宁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动力。通过透视《资本论》逻辑结构与改造“概念辩证法以及它的唯物主义根源”,列宁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以科学的历史观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总体性矛盾及其向对立面的转化,为十月革命的胜利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与思想动员。无产阶级革命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改变20世纪历史大变局的决定性力量,正是在不断打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统一性的历史趋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大变局 列宁唯物辩证法 无产阶级 世界体系
下载PDF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如何以欧洲笔法刻画中国风貌
16
作者 张思远 《国际汉学》 2023年第4期19-22,共4页
1644年,清入主中原并在全境推行新历。此书“依西洋新法”编成,起稿于明末,经耶稣会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修订后上呈清廷,定名《时宪历》。《书》曰:“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清廷改历的同时,也把“释天之... 1644年,清入主中原并在全境推行新历。此书“依西洋新法”编成,起稿于明末,经耶稣会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修订后上呈清廷,定名《时宪历》。《书》曰:“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清廷改历的同时,也把“释天之权”托付外邦,冲击了本土学术“沟通天人”的文化理想。22年后,“康熙历狱”爆发,多位旅华传教士因之遣居广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若望 耶稣会士 康熙历狱 《书》 时宪历 传教士 孔夫子
下载PDF
意向性:以还原而超越——兼论现象学是否能被理解为一种内在主义哲学
17
作者 黄子明 《德国哲学》 2023年第1期119-140,263,264,共24页
“意向性”作为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表明意识与对象的本源的统一性,是对近代认识论二元论前提的破除。意向性作为意识的基本特征存在于直接进行把握的意识行为中,却为自然的反思所遮蔽,必须经过“还原”由现象学态度的反思揭示出来。意... “意向性”作为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表明意识与对象的本源的统一性,是对近代认识论二元论前提的破除。意向性作为意识的基本特征存在于直接进行把握的意识行为中,却为自然的反思所遮蔽,必须经过“还原”由现象学态度的反思揭示出来。意向性概念是破除自然思维之成见的出发点,这种自然思维试图在分离的意识和对象之间寻求一致性关系。还原并不改变现实意识的本质结构,只是纠正自然的反思中对意识关系的理解。实施悬搁的意义并不只是单方面对对象世界去实在化,而是根本上对意识与对象之关系的去实在化理解。悬搁的实际效果并不是消除对象世界,而是消除自然反思造成的两个世界之间的“隔阂”。“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张力关系取代自然实在意义上的“内在”与“外在”对立关系来解释意识本质。中止存在设定不是通过排除外在世界而封锁于内在世界中,而是通过解封超越的世界而实现解锁内在的世界。还原非但不会造成主体中心主义和内在主义,而且是克服它并通向超越性的必经之途。对现象学作内在主义误释的根源正在于固守在自然的思维中去理解还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性 还原 超越性 现象学 内在主义
下载PDF
一种“感”的描述哲学——《周易》“感”思想发微
18
作者 曲相儒 杨虎 《当代儒学》 2023年第1期180-202,共23页
在传统超越论哲学的概念机制下展开的解释进路,使那些需要通过原本感通而呈现的重要观念失去了其本真把握方式,为此,需要悬置超越论信念,建立一种指示性的描述哲学进路。就此而言,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这两大现代哲学的主流道路均体现了描... 在传统超越论哲学的概念机制下展开的解释进路,使那些需要通过原本感通而呈现的重要观念失去了其本真把握方式,为此,需要悬置超越论信念,建立一种指示性的描述哲学进路。就此而言,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这两大现代哲学的主流道路均体现了描述性的哲学特征。中国哲学感通论自始就具有这一特征,以《周易》之“感”为例,源始性的感不是对象化的认知活动,而是对世界意蕴和生活境遇的原本指示,在感中得到把握的是作为世界呈现基础的气和世界呈现境域的情,以及从身到居最后到体的感受过程及其整体意蕴;感通之通一方面强调对意蕴整体的居有,另一方面强调返回世界的生活要求。在这种整全的描述哲学进路中,感通论和现象学、分析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反身性的,亦即返回到“做”中保留感受整体;后者是反思性的,描述指向的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感通思想的意义正在于,解开理论的遮蔽,重新发现生活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描述的哲学 超越论 现象学
下载PDF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解读
19
作者 张一弛 《哲学进展》 2023年第7期1381-1385,共5页
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奠基人,在17世纪人的科学诞生之际,推动哲学进入现代,确定了17世纪后的主要哲学路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著名哲学命题,主要在《谈谈方法》和《第一哲学沉思集》中具体论证了这一哲学命题,本文将谈谈对“我思... 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奠基人,在17世纪人的科学诞生之际,推动哲学进入现代,确定了17世纪后的主要哲学路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著名哲学命题,主要在《谈谈方法》和《第一哲学沉思集》中具体论证了这一哲学命题,本文将谈谈对“我思故我在”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普遍怀疑 上帝存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