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配体形状对多吡啶铜(Ⅱ)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5 位作者 张培新 任祥忠 李翠华 洪伟良 刘建忠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4-348,共5页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平面配体的Cu髤多吡啶配合物[Cu(IP)2]2+、[Cu(PIP)2]2+、[Cu(DPPZ)2]2+和[Cu(HPIP)2]2+,用吸收光谱、CD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及配体的平面性对这些四面体配...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平面配体的Cu髤多吡啶配合物[Cu(IP)2]2+、[Cu(PIP)2]2+、[Cu(DPPZ)2]2+和[Cu(HPIP)2]2+,用吸收光谱、CD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及配体的平面性对这些四面体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强弱产生一定的影响。[Cu(DPPZ)2]2+与DNA的结合较强,而[Cu(HPIP)2]2+与DNA的结合较弱。CD光谱显示配合物[Cu(DPPZ)2]2+、[Cu(PIP)2]2+和[Cu(HPIP)2]2+的加入会导致DNA的CD光谱减弱。而[Cu(IP)2]2+的加入则会使DNA的CD光谱增强。同时,[Cu(IP)2]2+与DNA结合后,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DNA构型转换,即DNA从B型转换成Z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配体 CD光谱 影响 作用 减弱 体形 铜(Ⅱ)配合物 吡啶 取代基
下载PDF
新型双核配合物的形成、与DNA的作用机制及荧光性质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6 位作者 任祥忠 张培新 李翠华 王芳 徐宏 刘建忠 计亮年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68-974,共7页
利用紫外、荧光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含不同配体的钌(II)配合物[Ru(phen)2CImP]2+(CImP=3,4-二羟基-咪唑并[4,5-i][1,10]邻菲咯啉)和[Ru(phen)2TPPZ]2+(TPPZ=四吡啶[3,2-a:2',3'-c:3'',2''-h:2''',3&... 利用紫外、荧光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含不同配体的钌(II)配合物[Ru(phen)2CImP]2+(CImP=3,4-二羟基-咪唑并[4,5-i][1,10]邻菲咯啉)和[Ru(phen)2TPPZ]2+(TPPZ=四吡啶[3,2-a:2',3'-c:3'',2''-h:2''',3'''-j]吩嗪)与DNA的作用机制,并研究了配合物与Zn2+配合后荧光性质变化.结果表明[Ru(phen)2TPPZ]2+与DNA以插入模式作用,而[Ru(phen)2CImP]2+与DNA则以沟面结合模式作用.向配合物溶液中滴加Zn2+后,配合物[Ru(phen)2TPPZ]2+和[Ru(phen)2CImP]2+均可以与Zn2+形成双核配合物[Ru(phen)2(TPPZ)Zn]4+和[Ru(phen)2(CImP)Zn]4+,配合物的荧光减弱.与DNA作用后,配合物仍可以与Zn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但[Ru(phen)2(TPPZ)Zn]4+保持插入模式与DNA作用,配合物的荧光减弱.而[Ru(phen)2(CImP)Zn]4+与DNA则由沟面结合改为插入结合,配合物的荧光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钌(Ⅱ)配合物 DNA Zn2+ 荧光 插入结合
下载PDF
新型双核配合物的形成及荧光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5 位作者 任祥忠 张培新 王芳 李翠华 刘建忠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05-1810,共6页
利用光谱学方法研究了[Ru(bpy)2TPPHZ]2+(TPPHZ=四吡啶[3,2-a:2′,3′-c:3″,2″-h:2,3-j]吩嗪)和[Ru(bpy)2ODHIP]2+(ODHIP=3,4-二羟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Ni2+的配位情况及配位后的荧光性质变化,探讨了配合物与Ni2+配位形... 利用光谱学方法研究了[Ru(bpy)2TPPHZ]2+(TPPHZ=四吡啶[3,2-a:2′,3′-c:3″,2″-h:2,3-j]吩嗪)和[Ru(bpy)2ODHIP]2+(ODHIP=3,4-二羟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Ni2+的配位情况及配位后的荧光性质变化,探讨了配合物与Ni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后与DNA的作用机制变化.结果表明,[Ru(bpy)2TPPHZ]2+和[Ru(bpy)2ODHIP]2+均可与Ni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Ru(bpy)2(TPPHZ)Ni]4+和[Ru(bpy)2(ODHIP)Ni]4+,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随着Ni2+浓度的增加而减弱.与DNA作用后,配合物仍可与Ni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Ru(bpy)2(TPPHZ)Ni]4+的荧光几乎完全消失,同时配合物与DNA保持插入模式作用,而配合物[Ru(bpy)2(ODHIP)Ni]4+与DNA的作用则由沟面结合改为插入结合,同时配合物的荧光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钌(Ⅱ)配合物 DNA NI^2+ 荧光 插入结合
下载PDF
梨不同DNA提取方法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乌云塔娜 张党权 谭晓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98-101,共4页
以 7个梨品种为实验材料 ,比较分析了SDS法、CTAB法、SDS CTAB法、改良的CTAB法、高盐低pH值法、分步离心法对梨总DNA提取的效果。结果表明 :利用以上 6种方法提取的梨总DNA在纯度和量上有很大的差别。所得到的平均DNA量从大到小依次为 ... 以 7个梨品种为实验材料 ,比较分析了SDS法、CTAB法、SDS CTAB法、改良的CTAB法、高盐低pH值法、分步离心法对梨总DNA提取的效果。结果表明 :利用以上 6种方法提取的梨总DNA在纯度和量上有很大的差别。所得到的平均DNA量从大到小依次为 :分步离心法、SDS法、SDS CTAB法、改良的CTAB法、CTAB法、高盐低pH值法。DNA提取纯度依次为分步离心法、SDS CTAB法、改良的CTAB法、高盐低pH值法、CTAB法、SDS法。RAPD和自交不亲和基因 (S基因 )特异性引物扩增实验结果都比较理想 ,但分步离心法和SDS CTAB法提取的DNA双酶切效果较好。分步离心法提取的梨总DNA更适用于后续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提取方法 提取效果 自交不亲和
下载PDF
手性钌(Ⅱ)配合物对DNA的立体选择性断裂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芳 张黔玲 +5 位作者 刘剑洪 张培新 刘毅 任祥忠 刘建忠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001-2003,共3页
Two enantiomerically pure polypyridyl ruthenium(Ⅱ) complexes Δ- and Λ-[Ru(bpy) 2HPIP](PF 6) 2{HPIP=2-(2-hydroxyphenyl)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DNA-binding studies indi... Two enantiomerically pure polypyridyl ruthenium(Ⅱ) complexes Δ- and Λ-[Ru(bpy) 2HPIP](PF 6) 2{HPIP=2-(2-hydroxyphenyl)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DNA-binding studies indicated that both enantiomers bound to calf thymus DNA by intercalation, the Δ- enantiomer exhibited a stronger binding affinity than the Λ- enantiomer. Upon irradiation at 302 nm, both enantiomers were found to promote cleavage of plasmid pBR 322 DNA from the supercoiled form Ⅰ to the open circular form Ⅱ, but the Δ-enantiomer exhibited a higher cleaving efficiency for DNA due to the different binding affinities to DNA. The cleaving mechanisms for Δ- and Λ-[Ru(bpy) 2HPIP] 2+ were identical, the hydroxyl radical(OH ·) was likely to be the reactive specie responsible for the cleavage of plasmid pBR 322, and the photoreduction of Ru(Ⅱ) complex with concomitant hydroxide oxidation was the important step in the DNA cleavage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钌(Ⅱ)配合物 DNA 插入 断裂
下载PDF
多吡啶钴(Ⅲ)配合物与Zn^(2+)形成的新型“关-开”荧光探针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4 位作者 任祥忠 李翠华 张培新 刘建忠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5-889,共5页
The formation of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Zn]5+ by [Co(bpy)2ODHIP]3+ and Zn2+ was investigated. The luminescent property of complex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onluminescent monom... The formation of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Zn]5+ by [Co(bpy)2ODHIP]3+ and Zn2+ was investigated. The luminescent property of complex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onluminescent mono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3+ could coordinated with Zn2+ to form the luminescent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Zn]5+, the emission intensity increased as increasing the amounts of Zn2+. The luminescence became the strongest at the ratio of CZn / CCo of 1. After binding to DNA, [Co(bpy)2ODHIP]3+ must change its binding mode from partial intercalation to intercalation to make the peripheral coordination site on the ODHIP ligand accessible for Zn2+, the coordination occurred from the opposite side of helix with respect to the intercalated [Co(bpy)2ODHIP]3+, and the luminescent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Zn]5+ was formed. On the other hand, [Co(bpy)2(ODHIP)Zn]5+ bound to DNA by intercalation and situated the region of the intercalated [Co(bpy)2ODHIP]3+ between the base pairs of DNA, while the remained mono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3+ bound to DNA by partial interca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钴配合物 DNA ZN^2+ 荧光
下载PDF
黑曲霉过氧化氢酶发酵过程的数学模型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建忠 翁丽萍 +1 位作者 张黔玲 计亮年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9,共4页
研究了黑曲霉发酵生产过氧化氢酶的分批发酵动力学,并建立了发酵过程菌体生长、基质消耗及酶合成的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及与Luedeking-Piret方程相似的基质消耗方程能够很好地分别描述黑曲霉细胞... 研究了黑曲霉发酵生产过氧化氢酶的分批发酵动力学,并建立了发酵过程菌体生长、基质消耗及酶合成的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及与Luedeking-Piret方程相似的基质消耗方程能够很好地分别描述黑曲霉细胞的生长、发酵产酶过程及葡萄糖的消耗。过氧化氢酶的发酵合成是生长耦联的,研究中还将3个动力学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过氧化氢酶 发酵过程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耳壳藻内酯对肿瘤细胞的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擎 邓宁 +1 位作者 胡志毅 刘红霞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3年第5期13-16,共4页
目的:研究合成耳壳藻内酯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讨化学合成高效海洋药物前导化合物的可能途径。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 目的:研究合成耳壳藻内酯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讨化学合成高效海洋药物前导化合物的可能途径。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耳壳藻内酯-1能够显著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对突变体P^(53)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经(±)耳壳藻内酯-1处理细胞G_0/G_1期细胞数显著增加,且有量效依赖关系。(±)耳壳藻内酯-1经体内给药,S_(180)肿瘤细胞显示有DNA梯状分布。结论:(±)耳壳藻内酯-1能够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启动细胞自身的调控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调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壳藻对酯-1 细胞周期 BCL-2 P^53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油菜下胚轴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景雪 杜建中 +2 位作者 荣二花 李晓灿 孙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5,共4页
利用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外植体,对油菜农杆菌介导转化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建立了油菜下胚轴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发现,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转化中,较好的转化体系是:外植体在农杆菌侵染前进行3d的预培养。农... 利用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外植体,对油菜农杆菌介导转化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建立了油菜下胚轴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发现,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转化中,较好的转化体系是:外植体在农杆菌侵染前进行3d的预培养。农杆菌的浸染浓度为OD600=0.2~0.4。共培养时的pH值为5.2。在转化后的分化培养基中附加30μmol/LAgN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胚轴 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转化 遗传转化体系 甘蓝型油菜 分化培养基 外植体 预培养 pH值 共培养 MOL 侵染
下载PDF
耳壳藻内酯及其中间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擎 唐小江 +1 位作者 胡志毅 刘红霞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66-768,共3页
目的 研究合成耳壳藻内酯及其中间产物抗癌和抗菌活性效应 ,探讨化学合成高效海洋药物前导化合物的可能途径。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体外分析合成化合物对LLC肺癌和H2 2肝癌细胞毒作用 ;小鼠肉瘤S180 体内移植 ,观察合成化合物体内抑瘤... 目的 研究合成耳壳藻内酯及其中间产物抗癌和抗菌活性效应 ,探讨化学合成高效海洋药物前导化合物的可能途径。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体外分析合成化合物对LLC肺癌和H2 2肝癌细胞毒作用 ;小鼠肉瘤S180 体内移植 ,观察合成化合物体内抑瘤率作用。通过试管倍比稀释法测定合成化合物最低抑菌浓度 (MIC) ,评价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 )耳壳藻内酯 1体外均具有一定的肿瘤细胞杀灭作用 ,IC50 为 5 .5~ 9.4 μg·mL-1,其体内抑瘤率明显大于中间合成物 (± )酮基内酯 5。(± )酮基内酯 5对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具有较明显的抗菌作用 ,MIC为 3.75 μg·mL-1。而对革兰阴性大肠杆菌抗菌作用较弱 ,对绿脓杆菌无抗菌作用。结论 化学合成耳壳藻内酯有望成为新型的抗癌和抗感染药物 ,对这些活性成分的研究为今后海洋药用资源的开发和新药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壳藻内酯 中间产物 药理作用 抗癌活性 抗菌活性
下载PDF
纤维素酶与碱性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颖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年第2期13-21,共9页
介绍了纤维素分子结构,综述了近年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纤维素酶的分子结构、纤维素酶分类、纤维素的降解机制和碱性纤维素酶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碱性纤维素酶 研究进展 分子结构 降解机制 微生物
下载PDF
耳壳藻内酯分子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12
作者 张擎 邓宁 +2 位作者 贺国安 刘红霞 唐小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体外肿瘤细胞株抑制试验,研究耳壳藻内酯合成过程中结构的衍化物和抗肿瘤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耳壳藻内酯对小鼠肝细胞癌(H22)、小鼠路易斯肺癌(LLC)、人宫颈癌(Hela)和人乳腺癌(MCF-7)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对...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体外肿瘤细胞株抑制试验,研究耳壳藻内酯合成过程中结构的衍化物和抗肿瘤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耳壳藻内酯对小鼠肝细胞癌(H22)、小鼠路易斯肺癌(LLC)、人宫颈癌(Hela)和人乳腺癌(MCF-7)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对正常小鼠胚成纤维(NIH3T3)和人肝细胞(L-02)的毒性较低。酮基内酯对各肿瘤细胞毒性差异较大,对上述正常细胞株的杀伤力也较大。体外结合DNA的研究表明,耳壳藻内酯芳香环上的羟基较酮基内酯上的酮基易于插入DNA分子中,造成DNA分子的断裂和解聚。标记代谢物前体掺入试验表明,耳壳藻内酯能够显著抑制DNA大分子的合成,阻滞肿瘤细胞的生长。推测耳壳藻内酯芳香环上的羟基是影响其抗肿瘤活性的主要官能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壳藻内酯 酮基内酯 细胞毒性 DNA断裂 DNA合成
下载PDF
激素组合等在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再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耿思宇 张姗姗 +1 位作者 徐培林 王景雪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730-733,760,共5页
激素和基因型对油菜外植体的高效再生具有重要作用。试验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4号、湘油15号和Y03-211共3种油菜基因型为材料,对不同浓度组合的6-BA,NAA,GA3,AgNO3组成的18种培养基在下胚轴植株再生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明确不同激素种类在... 激素和基因型对油菜外植体的高效再生具有重要作用。试验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4号、湘油15号和Y03-211共3种油菜基因型为材料,对不同浓度组合的6-BA,NAA,GA3,AgNO3组成的18种培养基在下胚轴植株再生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明确不同激素种类在外植体再生中的作用,进而建立甘蓝型油菜下胚轴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8种培养基中,所有材料都能获得80%以上的出愈率。但是不同培养基下胚轴再生率差异显著,其中,6-BA对油菜下胚轴再生植株的分化是必需的;6-BA与GA3组合优于6-BA与NAA组合;在培养基其他成分相同的条件下,添加AgNO3能够明显提高正常芽苗分化率;不同品种的再生植株分化能力不同。油菜生根使用生长素NAA比使用IAA诱导或不使用植物激素诱导的生根效果更好。基因型、激素组合以及培养基中AgNO3的添加对再生植株的分化具有重要影响,其中,MS+2 mg/L 6-BA+0.5 mg/L GA3+20μmol/L AgNO3培养基最有利于诱导再生植株分化;MS+0.2 mg/L NAA培养基最有利于诱导再生芽苗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下胚轴 诱导 分化 再生植株
下载PDF
油菜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姗姗 耿思宇 +1 位作者 徐培林 王景雪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1295-1299,共5页
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为试验材料,对农杆菌转化体系中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培养基中AgNO3浓度、农杆菌侵染时的菌液浓度、共培养基pH值等进行了优化研究,确立了优化的遗传转化条件。结果表明,外植体在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前预培养3d,可明... 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为试验材料,对农杆菌转化体系中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培养基中AgNO3浓度、农杆菌侵染时的菌液浓度、共培养基pH值等进行了优化研究,确立了优化的遗传转化条件。结果表明,外植体在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前预培养3d,可明显提高子叶外植体和下胚轴外植体出愈率和抗性芽苗分化率,有利于获得较高的转化效率;在基因转化中,AgNO3的最佳使用浓度为30μmol/L,最佳的农杆菌侵染菌液OD600为0.4,共培养基pH值5.4是油菜农杆菌介导转化中优化的转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农杆菌 遗传转化 预培养
下载PDF
Mpl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的真核载体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彦球 张裕平 +1 位作者 徐培林 杨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9期1612-1615,共4页
目的:探索Mpl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共同转染哺乳动物细胞NIH3T3的方法。方法:采用PCR方法将GFP基因与Mpl基因构建融合荧光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介导转染NIH3T3细胞和筛选稳定细胞系,使用荧光显微镜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 目的:探索Mpl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共同转染哺乳动物细胞NIH3T3的方法。方法:采用PCR方法将GFP基因与Mpl基因构建融合荧光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介导转染NIH3T3细胞和筛选稳定细胞系,使用荧光显微镜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效果。结果:利用PCR方法有效扩增了Mpl基因,构建了融合荧光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序列分析表明所构建的含Mpl基因的质粒与设计相同,使用荧光显微镜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Mpl融合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成功转染NIH3T3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Mpl荧光表达载体,融合基因可以在NIH3T3细胞中稳定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pl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与hNUDC蛋白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L GFP NIH3T3细胞
原文传递
mNUDC基因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16
作者 陈彦球 魏明旭 +1 位作者 张磊 杨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10期1805-1808,共4页
目的:探索小鼠核迁移蛋白C(mNUDC)在毕赤酵母分泌表达的方法。方法:应用PCR扩增本实验室所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b-his-mNUDC中的mNUDC基因,使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毕赤酵母真核表达载体pPICZαA-his-mNUDC,电击转化酵母菌株KM71后,经摇瓶... 目的:探索小鼠核迁移蛋白C(mNUDC)在毕赤酵母分泌表达的方法。方法:应用PCR扩增本实验室所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b-his-mNUDC中的mNUDC基因,使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毕赤酵母真核表达载体pPICZαA-his-mNUDC,电击转化酵母菌株KM71后,经摇瓶发酵和甲醇诱导,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鉴定上清中重组mNUDC蛋白表达量。结果:经过PCR方法,有效扩增了mNUDC基因,构建了pPICZαA-his-mNUDC酵母表达质粒,序列分析表明所构建的含mNUDC基因的质粒与设计相同,mNUDC蛋白得到正确表达。使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可以检测到mNUDC的稳定、高效地分泌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了mNUDC基因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his-mNUDC,并在毕赤酵母中实现分泌型离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NUDC蛋白对小鼠的生物活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UDC 毕赤酵母 分泌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