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象学视域中的阳明心学研究--《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引言 被引量:8
1
作者 耿宁(著) 倪梁康(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4-131,共8页
本文是瑞士伯尔尼大学哲学系耿宁教授2010年出版的关于儒家心学的一部巨著《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巴塞尔,2010年,约100万字)的引言部分,介绍了该书的论题、它要讨论的基本内容——儒家心学,以及它所... 本文是瑞士伯尔尼大学哲学系耿宁教授2010年出版的关于儒家心学的一部巨著《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巴塞尔,2010年,约100万字)的引言部分,介绍了该书的论题、它要讨论的基本内容——儒家心学,以及它所采用的特殊方法——现象学的直观与描述,此外也谈及东西方思想的基本差异与这部著作的比较研究性质。全书正由译者译成中文,计划2012年交由商务印书馆于"现象学文库"中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现象学 致良知
下载PDF
直观的原则,还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德里达《声音与现象》中的现象学诠释与解构问题导论 被引量:10
2
作者 倪梁康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54-73,共20页
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声言 ,他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研究中所做的符号分析立足于一种内在批判的基础上。他对先验意识与先验还原的批评、对先验意识与心理意识之平行性的强调、对生命与声音概念的引入 ,都是用来导向胡... 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声言 ,他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研究中所做的符号分析立足于一种内在批判的基础上。他对先验意识与先验还原的批评、对先验意识与心理意识之平行性的强调、对生命与声音概念的引入 ,都是用来导向胡塞尔的“符号现象学”或“纯粹表述现象学”问题的手段。“纯粹表述”在这里是指一种无需借助感性符号的、类似于私人语言的表述。德里达以此来置疑为胡塞尔所确定的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之间的奠基与被奠基关系 ,甚至试图最终消解胡塞尔的观念论基础。但这里的分析表明 ,德里达忽略了为胡塞尔所确立的一个现象学分析结果 :即使我们不需要被感知的符号、也仍然需要被想象的符号。就此而论 ,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顺序并未因此受到动摇。因此 ,这里的论证和分析最终确定 :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符号现象学乃至整个现象学方法的解构 ,总体上还是外在的 ,只有少数几处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声音与现象》 导论 先验意识 心理意识 符号现象学 纯粹表述现象学 胡塞尔 形而上学 直观行为 内在批判
原文传递
历史现象学与历史主义 被引量:9
3
作者 倪梁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共8页
与波普所反对的"历史决定论"意义上的"历史主义"不同,胡塞尔反对"历史相对论"意义上的"历史主义"。历史哲学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历史是否具有一个本质结构和这个本质结构可否被把握到这两个问... 与波普所反对的"历史决定论"意义上的"历史主义"不同,胡塞尔反对"历史相对论"意义上的"历史主义"。历史哲学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历史是否具有一个本质结构和这个本质结构可否被把握到这两个问题,胡塞尔不仅从内容上认定历史有一个本质的意义结构,而且从方法上提供了对此意义结构进行纵向本质直观的可能性,并以此为依据对历史相对论进行批判。同时,本质直观或者观念化在与观念对象的另外两种实现方式,即理想化和语言化的区分中得到进一步的澄清。总之,胡塞尔的历史观着重于内历史与历史的关系,否认概念、命题的发生、发展是偶然随意的,强调在命题意义背后的真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现象学 历史主义 内历史 纵向本质直观 理想化 语言化
下载PDF
“亲亲”何以“为大”?——对“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一种现象学—生存论的阐释 被引量:6
4
作者 朱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首先不是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而是对"仁"的本质的揭示,或不如说是对"仁"的形式显示。这是一个由"仁—人—亲亲"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组建而成的实事整体...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首先不是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而是对"仁"的本质的揭示,或不如说是对"仁"的形式显示。这是一个由"仁—人—亲亲"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组建而成的实事整体。它是对"仁者,何也"这一隐含问题的回答。这一回答显示出,"仁"构成了"仁之问题"的"问之所问"。"人"作为"仁"之所呈现处,则构成了"仁之问题"的"(首先)被问及的东西"。在"人"这一"被问及的东西"上,"亲亲"又是其首要的"去在"或"生存"方式,是人之"原本"且"本真"的实际生活经验,并因而构成"仁"的首要"意义"。在此意义上,"亲亲"构成了"仁之问题"的"问之何所以问"。对"亲亲"进行现象学—生存论的还原将显示出:"亲亲"的本质绝非在其自然血亲性,而在其本原的、构成性的相与共在性。在这个意义上,人首先不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而是"在—亲亲—之中—存在"。人首先是"亲在":以"亲亲"的方式去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亲为大 亲在 共在
下载PDF
现象学的动态意向分析及其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倪梁康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0-86,共7页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的意向分析带有一个基本的划分:静态的和动态的意向分析的划分。在第六研究中,胡塞尔在总体上转向对“意指”与“充实”之间的“动态”相合关系研究,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在这里才被提出并得到一定的回答:真正的...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的意向分析带有一个基本的划分:静态的和动态的意向分析的划分。在第六研究中,胡塞尔在总体上转向对“意指”与“充实”之间的“动态”相合关系研究,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在这里才被提出并得到一定的回答:真正的认识是在意向(意义的给予)与直观(意义在直观中的充实)的动态统一中产生的。因此,胡塞尔也把“充实”等同于(狭义上的)认识。“充实”成为现象学的动态意向分析的核心概念,“充实”的最终理想,它意味着思想与事物的完美相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意向性 静态 动态 胡塞尔 《逻辑研究》
下载PDF
现象学的历史与发生向度——胡塞尔与狄尔泰的思想因缘 被引量:7
6
作者 倪梁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98,共13页
历史在何种意义上是理性的?狄尔泰(Dilthey)面临这个问题,而且通过他的影响,胡塞尔(Husserl)后来也将这个问题摆到了自己前面。对历史理性的批判在狄尔泰与胡塞尔那里都徘徊于历史认识论与历史理解论之间,它们构成历史解释学的两极。历... 历史在何种意义上是理性的?狄尔泰(Dilthey)面临这个问题,而且通过他的影响,胡塞尔(Husserl)后来也将这个问题摆到了自己前面。对历史理性的批判在狄尔泰与胡塞尔那里都徘徊于历史认识论与历史理解论之间,它们构成历史解释学的两极。历史认识论是狄尔泰本人后期和胡塞尔的相关思考特点,它也可以被称作科学的解释学或精神科学;而历史理解论则是海德格尔(Heidegger)后期和伽达黙尔(Gadamer)的相关论述风格和思考方式的写照,它更多是一种艺术的解释学或解释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理性 历史认识论 历史理解论与历史解释学
下载PDF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历史问题——历史哲学的现象学—存在论向度 被引量:7
7
作者 倪梁康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52-63,共12页
如果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称为是一种历史哲学的话,那么,对于胡塞尔而言,历史问题则是构成了他思考的三个方向之一。在胡塞尔1905年结识狄尔泰后,他便开始越来越关注历史问题,开始逐步展开关于时间—发生—历史的... 如果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称为是一种历史哲学的话,那么,对于胡塞尔而言,历史问题则是构成了他思考的三个方向之一。在胡塞尔1905年结识狄尔泰后,他便开始越来越关注历史问题,开始逐步展开关于时间—发生—历史的纵意向性的反思。他的基本思想是在反思的目光中以对意识之纵意向性的纵向本质直观方式去把捉历史的可能性条件。然而,由于胡塞尔并未在自己的公开发表的著作中阐述自己的历史思想,导致胡塞尔通常被视为"非历史的"哲学家。实际上,胡塞尔与狄尔泰一样,都试图将历史启蒙与认识批判结合在一起,甚至应当说,是狄尔泰——约克、胡塞尔、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共同开创了施奈德巴赫所说的第一个历史哲学流派。只不过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狄尔泰一样,都没有抵达"历史的存在结构",从而根本上与传统形而上学一样,仍然停留在存在者的历史思义的领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海德格尔 历史性 历史现象学
下载PDF
关于空间意识现象学的思考 被引量:11
8
作者 倪梁康 《新建筑》 2009年第6期4-7,共4页
空间意识现象学所要讨论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有空间意识,客观空间是如何在空间意识中被构造起来并且被客体化的。建筑与空间、场所以及空间意识、场所意识是内在相关联的。现象学把空间意识的研究视为自己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在这... 空间意识现象学所要讨论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有空间意识,客观空间是如何在空间意识中被构造起来并且被客体化的。建筑与空间、场所以及空间意识、场所意识是内在相关联的。现象学把空间意识的研究视为自己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在这个意义上,空间问题显然是联结建筑学与现象学之间的一条重要中介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空间意识现象学 空间意识 现象空间 客观空间 直观空间 几何空间
下载PDF
历史哲学的发生现象学视角--兰德格雷贝与胡塞尔和狄尔泰的思想关联 被引量:3
9
作者 倪梁康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10,共7页
作为胡塞尔的弟子和手稿的主要整理者,兰德格雷贝在发生现象学和历史现象学被凸显为胡塞尔后期最核心工作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通过将狄尔泰的历史世界的分析纳入到超越论现象学的语境以及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的关联... 作为胡塞尔的弟子和手稿的主要整理者,兰德格雷贝在发生现象学和历史现象学被凸显为胡塞尔后期最核心工作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通过将狄尔泰的历史世界的分析纳入到超越论现象学的语境以及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的关联中,他不仅深入阐发了现象学对精神科学所可能具有的奠基意义,而且在沟通超越论现象学与基础存在论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德格雷贝 胡塞尔 狄尔泰 发生现象学 历史现象学 超越论现象学
下载PDF
二十世纪数学基础论争中的现象学--从胡塞尔、贝克尔与外尔的思想关联来看 被引量:4
10
作者 倪梁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114,共11页
20世纪的数学基础论争,不仅在希尔伯特和胡塞尔两位老师之间进行,也在希尔伯特与胡塞尔的学生贝克尔之间、在胡塞尔与希尔伯特的学生外尔之间以及在两位学生之间进行。这个争论不仅涉及数学中的形式主义与直觉主义的分歧,也涉及现象学... 20世纪的数学基础论争,不仅在希尔伯特和胡塞尔两位老师之间进行,也在希尔伯特与胡塞尔的学生贝克尔之间、在胡塞尔与希尔伯特的学生外尔之间以及在两位学生之间进行。这个争论不仅涉及数学中的形式主义与直觉主义的分歧,也涉及现象学哲学中的观念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语言现象学的差异与分歧。最后,专业数学家的态度与专业哲学家的态度之间的基本区别与对立,也通过对数学基础的讨论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基础 直觉主义 形式主义 现象学直观
下载PDF
关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倪梁康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81,共5页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翻译出版,使得胡塞尔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被比较完整地引人了汉语学术领域,这个部分是理解胡塞尔的一个重要视角。尽管如此,由于胡塞尔的思想资源极为丰富,这个视角也只能提供窥视他的思想大厦的少数几个窗口...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翻译出版,使得胡塞尔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被比较完整地引人了汉语学术领域,这个部分是理解胡塞尔的一个重要视角。尽管如此,由于胡塞尔的思想资源极为丰富,这个视角也只能提供窥视他的思想大厦的少数几个窗口。好在现在有许多致力于胡塞尔翻译的学者而且成果卓著,因此自己也就偷得借口,不准备再每每攀上胡塞尔的肩膀,首先借他的高度、从他的视角出发来思考问题。而是意图沿着自己的问题线索往其他可能的方向再走一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意识 胡塞尔 现象学 翻译出版 学术领域 思想资源 学者
下载PDF
人格存在,或人格生成--论舍勒现象学中人格的存在样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任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119,共9页
我们从舍勒研究中有关人格是否是实体的争论开始,进而将人格存在规定为"行为实体",并通过对作为"爱的秩序"的"行为实体"的进一步讨论来规定人格的存在样式,即"人格生成"。这种"人格生成&q... 我们从舍勒研究中有关人格是否是实体的争论开始,进而将人格存在规定为"行为实体",并通过对作为"爱的秩序"的"行为实体"的进一步讨论来规定人格的存在样式,即"人格生成"。这种"人格生成"与人格的"个体规定"和"自身之爱"紧密关联在一起,或者说,只有通过人格的"自身之爱"和"个体规定","人格生成"才得以可能。人格最本真的存在样式,并非某种静态的"人格存在",而是动态的"人格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生成 行为实体 爱的秩序 个体规定
下载PDF
从同感现象学到现象学神学--埃迪·施泰因与胡塞尔的思想关联(上) 被引量:3
13
作者 倪梁康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1-15,共15页
埃迪·施泰因(Edith Stein)是胡塞尔最喜爱的学生之一,既在哥廷根又在弗莱堡追随胡塞尔研习现象学,也是胡塞尔的私人助手之一,在1913—1938年期间,她一直是胡塞尔在场的现象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密切关注者。作为现象学运动最有影... 埃迪·施泰因(Edith Stein)是胡塞尔最喜爱的学生之一,既在哥廷根又在弗莱堡追随胡塞尔研习现象学,也是胡塞尔的私人助手之一,在1913—1938年期间,她一直是胡塞尔在场的现象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密切关注者。作为现象学运动最有影响力的核心成员之一,施泰因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对同感问题的研究,对人格、交互人格的共同体、社会行为以及国家学说的分析,以及对现象学与神学的考察。尽管施泰因没能成为胡塞尔意义上的超越论现象学的同路人,但是她思想的敏锐性和独立性及其在具体领域的实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施泰因 莱纳赫 同感现象学 现象学神学
下载PDF
胡塞尔与普莱斯纳--从现象学到哲学人类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倪梁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6,共9页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与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普莱斯纳之间有一段不太长的师生关系。由于普莱斯纳在他学习的一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因而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持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胡塞尔对普莱斯纳的首要影响在于撇开所有理论,...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与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普莱斯纳之间有一段不太长的师生关系。由于普莱斯纳在他学习的一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因而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持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胡塞尔对普莱斯纳的首要影响在于撇开所有理论,面向实事的要求;其次在于意识的意向性和先天本质方面的主张。此外,胡塞尔的哥廷根讲座"自然与精神"也对普莱斯纳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形成有启示作用。尽管哲学人类学曾受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批评,从现象学到哲学人类学的发展也仍是《逻辑研究》发表以来胡塞尔现象学及随之形成的现象学运动的两个主要展开方向之一。这个方向带有舍勒、普莱斯纳的思想踪迹;另一个方向则带有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思想踪迹,即从现象学到解释学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普莱斯纳 现象学 哲学人类学
下载PDF
从现象学角度看佛教因明中的遮诠问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倪梁康 《逻辑学研究》 2008年第1期103-119,共17页
笔者在此提出并尝试论证以下三个命题:其一,应当区分佛教因明中与为他比量相关的"遮诠"方法以及可以运用在整个量论领域的"遮遣"方法。具体地说,"遮诠"只是"遮遣"的一种,即专指运用于概念语言... 笔者在此提出并尝试论证以下三个命题:其一,应当区分佛教因明中与为他比量相关的"遮诠"方法以及可以运用在整个量论领域的"遮遣"方法。具体地说,"遮诠"只是"遮遣"的一种,即专指运用于概念语言领域的遮遣方法。其二,现象学本质直观思想的提出,消解了量论中现量与比量的严格区分,并可以导致对感知、思维、判断、推理、自相、共相、概念、语词等范畴的重新理解。其三,表诠-遮诠方法、连同整个因明,在中国佛教史上乃至在整个佛教史上始终发展不兴,很大原因在于它们被人为地限定在语言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诠 因明 现象学
下载PDF
从同感现象学到现象学神学——埃迪·施泰因与胡塞尔的思想关联(下)
16
作者 倪梁康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1-14,共14页
施泰因的任职资格的计划与实施在她的哲学生涯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尽管她的两次申请最终没有成功,但在为此目的而付出的努力中至少产生了她的两部重要著作:《心理的因果性》和《潜能与显行》。还在1918年初结束了胡塞尔助手工作后不... 施泰因的任职资格的计划与实施在她的哲学生涯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尽管她的两次申请最终没有成功,但在为此目的而付出的努力中至少产生了她的两部重要著作:《心理的因果性》和《潜能与显行》。还在1918年初结束了胡塞尔助手工作后不久,施泰因就开始有了在大学担任教职的想法。在1919和1932年之间,她一直尝试在某一所德国大学申请任教资格考试。在1918年12月27日从布莱斯劳写给英加尔登的信中,施泰因首次提到:若有可能,她会有兴趣尝试撰写任教资格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 神学 同感 任职资格 德国大学 资格考试 因果性
下载PDF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被引量:26
17
作者 倪梁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虽然我们的意识千变万化、流动不息,但仍然具有一个稳定的纵意向和横意向结构。也正是因为我们意识的流动性和时间性,我们才能够觉知时间化的感觉内容以及感觉内容的时间化,并进一步将这些时间化的内容立义为时间客体,再进一步感知到这... 虽然我们的意识千变万化、流动不息,但仍然具有一个稳定的纵意向和横意向结构。也正是因为我们意识的流动性和时间性,我们才能够觉知时间化的感觉内容以及感觉内容的时间化,并进一步将这些时间化的内容立义为时间客体,再进一步感知到这些客体的时间性,最终可以把时间本身当作客体,即构造出客观时间。这是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的一个基本思路和基本结论。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内时间意识是客观时间产生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意向性 内时间意识 内在时间 客观时间
下载PDF
意向性: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专题讨论)——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 被引量:38
18
作者 倪梁康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7-50,共4页
倪梁康探讨了现象学背景中意向性问题发端和展开的历史,指出其以意识分析的方式,折射出20世纪西方哲学史从知识论理论哲学向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实践哲学的过渡;张志林指出,分析哲学和现象学面对意向性这一相同的主题,以不同... 倪梁康探讨了现象学背景中意向性问题发端和展开的历史,指出其以意识分析的方式,折射出20世纪西方哲学史从知识论理论哲学向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实践哲学的过渡;张志林指出,分析哲学和现象学面对意向性这一相同的主题,以不同的概念构架和研究方法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孙周兴研究了早期海德格尔正是借助“意向性”才获得了真正的“实事域”,并从视域到世界、从理论化到生命体验、从关联意义到实行意义,在意向性问题上作了诸多推进;张志扬尝试从不囿于二值逻辑的检讨方式,即超出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第三种视角,解读意向性问题及其在元典中的表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性 现象学 分析哲学
下载PDF
孔子如何说“仁”?(笔谈) 被引量:3
19
作者 倪梁康 张祥龙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3-104,共2页
人们历来把仁学当成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色。但是,孔子究竟如何说"仁",同样众说纷纭。本期刊登中山大学倪梁康教授的《孔子论"仁"及其"相对主义"》,以及山东大学张祥龙教授的回应文章《孔子仁说为... 人们历来把仁学当成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色。但是,孔子究竟如何说"仁",同样众说纷纭。本期刊登中山大学倪梁康教授的《孔子论"仁"及其"相对主义"》,以及山东大学张祥龙教授的回应文章《孔子仁说为何"缺少普遍性诉求"?》,可为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现象学的解读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相对主义 “仁” 中山大学 山东大学 解读视角 普遍性 张祥龙
下载PDF
唯识学中“自证分”的基本意蕴 被引量:11
20
作者 倪梁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6,共11页
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the Yogachara Buddhism)都以心识的结构为观察对象,因此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意识哲学。佛教唯识学比西方哲学更早在心识结构中把握到了"自证分"(svasamvittibhaga)的存在与活动,尽管前者并未像后者那样赋予... 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the Yogachara Buddhism)都以心识的结构为观察对象,因此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意识哲学。佛教唯识学比西方哲学更早在心识结构中把握到了"自证分"(svasamvittibhaga)的存在与活动,尽管前者并未像后者那样赋予自证分在心识中之意义与作用方面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背景下,尤其是在现象学的背景下,可以从横向的(静态的)和纵向的(发生的)两个方面探讨佛教唯识学四分说中"自证分"的基本意蕴:横向考察是指对心识的"三分"结构中的自证分的分析,纵向考察是指对贯穿在"八识"(the eight kinds of consciousness)中的自证分的分析。这些考察最后导向对自证分在佛教中的主要理论功能和实践功能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证分 自身意识 唯识学 四分 八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