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口腔颌面外科护士开展面神经功能训练的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淑连 李云 +10 位作者 毕小琴 叶扬 李红玉 黄秋雨 赵芳 王烨华 罗姜 吴红梅 吴玲 黄冬荷 陈芸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7期189-194,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口腔颌面外科护士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开展面神经功能训练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面神经功能训练规范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2023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全国47家医院的612名口腔颌面外科护士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目的了解我国口腔颌面外科护士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开展面神经功能训练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面神经功能训练规范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2023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全国47家医院的612名口腔颌面外科护士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收到612份有效问卷。知识培训维度:54.74%(335/612)护士接受过相关培训;知识条目回答的正确率为2.29%~29.0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科室学习、医院培训、文献自学、继续教育是护士培训效果的正向影响因素。护士态度维度:99.02%(606/612)的护士赞同开展训练,综合性医院护士的态度条目得分均高于专科医院,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知情同意、医护的临床判断、护士接受的培训、训练的临床疗效是护士开展态度的正向影响因素。临床应用维度:93.62%(44/47)的医院有收治面瘫患者;61.70%(29/47)的医院已开展训练,均为三级医院;在训练方法方面,开展辅助训练、主动训练及抗阻训练的护士占比分别是74.18%(454/612)、75.00%(459/612)及61.44%(376/612);多重响应分析结果显示,护士开展训练主要依据是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面神经功能训练相关教材、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其累计百分比为67.90%。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护士认可面神经功能训练的疗效,开展训练态度积极,但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缺乏相关培训及临床实践指引,导致训练方法繁多、水平参差不齐、护士相关知识水平薄弱。因此,亟须形成统一的面神经功能训练规范,为临床的培训和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外科护士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功能训练 知识培训 护士态度 临床应用现状
下载PDF
前臂梭形皮瓣在口腔颌面部中、小型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2
作者 李晓高 邓华 何倩婷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73-477,共5页
目的:改良传统前臂皮瓣的设计方式,探索直接关闭前臂供区缺损的方法。方法:收集25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及非肿瘤术后的颌面部缺损患者,设计前臂梭形皮瓣进行修复重建。对于颌面部中型缺损,将梭形皮瓣对折缝合,术后前臂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目的:改良传统前臂皮瓣的设计方式,探索直接关闭前臂供区缺损的方法。方法:收集25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及非肿瘤术后的颌面部缺损患者,设计前臂梭形皮瓣进行修复重建。对于颌面部中型缺损,将梭形皮瓣对折缝合,术后前臂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25例前臂梭形皮瓣,术后仅1例出现皮瓣坏死,其余全部成活。术后随访皮瓣外形适宜,恢复良好。前臂供区无需植皮,术后愈合良好,瘢痕小。患者对前臂供区美观度的主观评价调查问卷平均值8.56分,术后患者未出现手部运动或功能障碍。25例患者中,满意24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6%。结论:应用前臂梭形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术后外形、功能恢复良好,皮瓣制备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术后可直接拉拢缝合前臂供区,无需植皮,创伤小,术后手部及腕关节运动功能正常;而且术后瘢痕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皮瓣 梭形皮瓣 供区关闭 皮瓣设计
原文传递
口腔颌面头颈部鳞癌超声热化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
3
作者 鞠侯雨 郑家伟 +14 位作者 孙沫逸 唐瞻贵 杨道科 冉炜 步荣发 尚伟 孟箭 武和明 席庆 杨凯 王军 邹建明 吴云腾 任国欣 郭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93-198,共6页
口腔颌面头颈部鳞癌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单纯化疗难以使晚期患者总生存获益。超声热化疗是常规治疗手段之外,目前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针对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目前超声热化疗在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中尚未普及,为推广和规... 口腔颌面头颈部鳞癌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单纯化疗难以使晚期患者总生存获益。超声热化疗是常规治疗手段之外,目前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针对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目前超声热化疗在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中尚未普及,为推广和规范超声热化疗在此领域的临床实践,特制订口腔颌面头颈部鳞癌超声热化疗专家共识,以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头颈部 鳞癌 超声热化疗 综合治疗 空化效应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时期口腔外科门诊诊疗的专家建议 被引量:1
4
作者 薛洋 韩冰 +8 位作者 潘剑 周宏志 周青 赵吉宏 陈松龄 张伟 邹多宏 刘昌奎 胡开进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99-203,共5页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及蔓延,口腔诊疗过程中带来的感染风险也迅速被人重视。在可择期的口腔诊治项目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全面暂停的当下,口腔外科医护人员仍坚守一线,担负着口腔颌面部外伤、感染及造成患者极大痛苦且无法保留...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及蔓延,口腔诊疗过程中带来的感染风险也迅速被人重视。在可择期的口腔诊治项目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全面暂停的当下,口腔外科医护人员仍坚守一线,担负着口腔颌面部外伤、感染及造成患者极大痛苦且无法保留的患牙拔除等必须急诊处置的工作。本文围绕口腔外科急诊处置的原则、适应证、风险评估、患者准备、医护防护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疫情期间开展口腔外科诊疗的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口腔外科 感染防护
原文传递
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型髓系抑制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志国 钟丽梅 +4 位作者 燕王翔 陈宇 陈丹 丁学强 张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3-620,共8页
【目的】评价口腔鳞癌(OSCC)患者外周血中髓系抑制细胞(MDSC)变化及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的58例口腔鳞癌患者(OSCC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 【目的】评价口腔鳞癌(OSCC)患者外周血中髓系抑制细胞(MDSC)变化及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的58例口腔鳞癌患者(OSCC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对照组和OSCC组术前外周血中MDSC的表型及比例,比较分析20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后3天、7天、30天外周血中MDSC的动态变化;分选CD11b+CD33highHLA-DR-细胞,采用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精氨酸酶活性检测,以及一氧化氮含量检测验证该群细胞功能;检测血清IL-6含量及与外周血CD11b+CD33highHLA-DR-MDSC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OSCC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CD11b+CD33highHLA-DR-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68±0.21)%和(0.65±0.05)%,OSC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中CD11b+CD33highHLA-DR-细胞是一群CD14+CD15-的有免疫抑制功能单核细胞型髓系抑制细胞(M-MDSC),可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3)M-MDSC的变化与患者临床分期有关,临床Ⅲ、Ⅳ期口腔鳞癌患者与临床Ⅰ、Ⅱ期患者外周血M-MDSC比例分别为(3.01±0.35)%和(2.19±0.1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MDSC的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患者外周血中M-MDSC比例在术后3天内明显升高(7.46±0.57)%,7天后逐渐下降(2.56±0.20)%,至术后30天可逐渐下降接近健康者水平(1.07±0.0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患者外周血中M-MDSC变化与IL-6含量呈正相关性(P<0.001)。【结论】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M-MDSC的变化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针对M-MDSC的治疗可能成为加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髓系抑制细胞 免疫抑制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内固定系统在颌面骨折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冉炜 陈松龄 +2 位作者 冯崇锦 黎炽彬 匡代军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5-387,315,共3页
【目的】研究观察生物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夹板与螺钉 )植入人体后的各类反应及对机体内环境的可能影响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对 16位颌面部骨折的病人在植入可吸收夹板与螺钉内固定后的 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均检测血常... 【目的】研究观察生物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夹板与螺钉 )植入人体后的各类反应及对机体内环境的可能影响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对 16位颌面部骨折的病人在植入可吸收夹板与螺钉内固定后的 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均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和血清酶学指标并按时间段总结 ,同时复查病人的伤口愈合、骨端固定、咬合关系恢复等情况。【结果】 16位病人术后 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和血清酶学指标均无异常发现 ,临床检查局部伤口、骨段愈合均恢复良好 ,咬合关系正常。【结论】生物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夹板与螺钉 )具有良好的骨断端内固定作用 ,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可满足颌面部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 ,完全达到临床治疗上的生理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用品 内骨折固定术 颌骨折 外科学
下载PDF
经颌下或颧弓入路的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冉炜 王海军 +4 位作者 舒大龙 陈松龄 冯崇锦 李佚 田智慧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4-367,F00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底及近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应用经颌下及颧弓入路对11例颅底及近颅底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5年。总结分析了3种不同的手术径路与方法、适应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采... 【目的】探讨颅底及近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应用经颌下及颧弓入路对11例颅底及近颅底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5年。总结分析了3种不同的手术径路与方法、适应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入路使侵及颅底的几类肿瘤都能获得足够的暴露,术野清楚、操作方便,均能清晰完整地摘除瘤体。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3.5年,所有病例均健在,至今未出现颅脑症状和神经损伤以及肿瘤复发。【结论】颅底及近颅底肿瘤根据其所在部位、性质及瘤体大小采用适当的入路可获得足够的显露,并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颌下或颧弓入路 颅底肿瘤 外科治疗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口腔黏膜相关疾病免疫功能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安训 《口腔疾病防治》 2021年第2期73-80,共8页
免疫功能的评估在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免疫功能检测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炎症标志物等。本文首先讨论免疫功能及其检测在各种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中的应用状况;然后结合文献资料和... 免疫功能的评估在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免疫功能检测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炎症标志物等。本文首先讨论免疫功能及其检测在各种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中的应用状况;然后结合文献资料和笔者课题组的研究,阐述免疫功能检测在3种常见口腔黏膜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包括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以及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笔者研究发现RAU患者呈现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和明显的炎症反应,OLP和OSCC患者呈现轻度的炎症反应和更为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由此可见免疫功能的联合检测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未来还必须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多指标联合检测的研究,从而更加完善地阐明免疫功能异常在各种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理,建立相应的诊断模型和预后预测模型,同时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扁平苔藓 口腔鳞状细胞癌 口腔黏膜 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炎症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表观遗传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安训 《口腔疾病防治》 2020年第10期613-622,共10页
近几十年来,尽管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5年生存率仍未有显著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发病机制仍未清楚、缺乏有效的针对侵袭转移及监测复发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目前的... 近几十年来,尽管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5年生存率仍未有显著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发病机制仍未清楚、缺乏有效的针对侵袭转移及监测复发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目前的观点认为OSCC的发生、发展存在着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异常,表观遗传是可调控和逆转的生物学行为,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评述结合笔者课题组的研究以及当前表观遗传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在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包括DNA甲基化、RNA甲基化、短链非编码RNA(miRNA等)、长链非编码RNA、环状RNA、组蛋白修饰(乙酰化和甲基化)、染色质重塑和基因组印记等;同时分析表观遗传研究在OSCC预防、诊断、靶向治疗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 口腔鳞状细胞癌 DNA甲基化 RNA甲基化 非编码RNA 组蛋白修饰 生物标志物 预防 诊断 靶向治疗
下载PDF
EphA2、FAK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昌伟 洪桂华 +5 位作者 刘志国 黄锦叶 肖亚芳 李良 果海娜 李海洋 《新医学》 2012年第8期549-552,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和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份口腔鳞癌组织的EphA2和FAK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作... 目的:探讨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和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份口腔鳞癌组织的EphA2和FAK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作比较,同时分析口腔鳞癌EphA2和FAK的表达和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EphA2和FAK在口腔鳞癌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口腔黏膜(P<0.05)。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期口腔鳞癌EphA2和FAK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hA2与FAK的阳性率呈正相关(r=0.431,P<0.05)。结论:EphA2和FAK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共同作用,对于两者的综合评价有望作为判断口腔癌恶性程度的指标及选择治疗新靶点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 局部黏着斑激酶 口腔癌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HSV—TK/GCV系统联合放射治疗口腔鳞癌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安训 黄洪章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丙氧鸟苷(GCV)自杀基因系统对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方法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细胞系)经HSV—TK/GCV系统治疗后给予放射治疗,采用LQ和单击多靶(SHMT)模型分析细胞存活曲线参数。结果细胞存活...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丙氧鸟苷(GCV)自杀基因系统对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方法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细胞系)经HSV—TK/GCV系统治疗后给予放射治疗,采用LQ和单击多靶(SHMT)模型分析细胞存活曲线参数。结果细胞存活曲线分析显示:单纯放射治疗组其α为0.1074,β为0.0158,D0为2.2576,Dq为3.5413;与单纯放射治疗组比较,HSV—TK/GCV治疗组α(0.2127)和α:β(9.496)值大,D0(1.4526)和Dq(2.2257)值小,其放射增敏率(SER)为1.55。结论HSV—TK/GCV系统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可提高放射治疗对口腔鳞癌的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V-TK/GCV系统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 自杀基因 基因治疗 口腔肿瘤 放射治疗 口腔鳞癌 增敏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时辰化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凯 郭伟 +18 位作者 孙沫逸 郑家伟 李龙江 唐瞻贵 任国欣 陈丹 吕晓强 张杰 韩正学 席庆 孙志军 陈晓品 张涛 车宗刚 冉炜 孟箭 黄桂林 唐洪 肖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7-12,共6页
化疗是口腔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也是口腔鳞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化疗药物在体内既杀伤癌细胞又杀伤正常细胞的"双刃剑"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基于人体昼夜节律变化规律进行的时辰化疗比常规化疗更... 化疗是口腔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也是口腔鳞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化疗药物在体内既杀伤癌细胞又杀伤正常细胞的"双刃剑"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基于人体昼夜节律变化规律进行的时辰化疗比常规化疗更安全和更有效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为了推广和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我们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并制定了专家共识。该共识对口腔鳞癌时辰化疗的原则、药物选择、给药时间和方法等给出了规范化建议,可供临床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时辰化疗 昼夜节律 生物钟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犬的颌面解剖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代营 陈松龄 +1 位作者 邓伟 张兴 《解剖学研究》 CAS 2007年第6期459-460,共2页
目的探讨犬的颌面正常解剖,为动物实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10只犬颌面诸骨,沿骨缝仔细分离各连接骨块,解剖出较粗大的血管、神经束。结果犬的颌面部可完整解剖出切牙骨、上颌骨、颧骨、鼻骨、腭骨,眶下神经血管束、腭前、腭后神经... 目的探讨犬的颌面正常解剖,为动物实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10只犬颌面诸骨,沿骨缝仔细分离各连接骨块,解剖出较粗大的血管、神经束。结果犬的颌面部可完整解剖出切牙骨、上颌骨、颧骨、鼻骨、腭骨,眶下神经血管束、腭前、腭后神经血管束。结论详尽了解犬的颌面部解剖有助于进行犬的口腔颌面外科动物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 解剖 动物
下载PDF
游离组织瓣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气道管理及与口腔癌患者的预后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安训 黄烁金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12期837-843,共7页
游离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案,但对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医生在多个方面仍面临挑战,如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气道管理、生存质量与预后等。I/R损伤是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中不... 游离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案,但对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医生在多个方面仍面临挑战,如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气道管理、生存质量与预后等。I/R损伤是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除了手术过程中尽量缩短血管吻合时间,可尝试应用物理干预治疗、抗氧化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清除剂治疗、高压氧治疗等预防和治疗游离组织瓣I/R损伤,但缺乏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进一步的佐证。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修复患者的术后气管管理至关重要,近年来,延迟拔除气管插管被提出作为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替代方案,该方法可以方便患者伤口护理、减少感染、加快患者康复,并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未来有望通过制定更符合延迟拔管的患者适应证和重症监护方案,提高延迟拔管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术前根据缺损类型,选择合适的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有利于更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同时,对于需要术后放疗的患者,可通过术中神经吻合、放疗前口腔卫生维护、早期语音训练等方法,减少术后放疗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组织瓣 组织缺损 修复重建 缺血再灌注 气管切开术 延迟拔管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生存质量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制作外科模板在眶部种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兴 陈松龄 +3 位作者 陈建灵 李建平 黄代营 邓伟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1-12,共2页
目的:了解计算机辅助制作的个体化外科模板在眶部种植术中定位及导向的指导效果。方法:通过常规眶部CT扫描,经计算机辅助制作软件建模,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加工出个体化外科模板,应用于眶部种植术中,完成准确定位及导向功能。结果:利用个... 目的:了解计算机辅助制作的个体化外科模板在眶部种植术中定位及导向的指导效果。方法:通过常规眶部CT扫描,经计算机辅助制作软件建模,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加工出个体化外科模板,应用于眶部种植术中,完成准确定位及导向功能。结果:利用个体化外科模板,完成了3例眶部缺损患者的种植手术,共植入10颗种植体,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种植体植入术前设计位置,实现了种植体的精确植入。结论: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及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个体化外科模板可以很好的完成眶部种植术中定位及导向功能,在眶部种植手术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制作 颅面缺损 种植 外科模板
下载PDF
MRI诊断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舒大龙 冉炜 +1 位作者 郭冰 冯崇锦 《广东牙病防治》 2006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用于诊断口腔鳞癌病例是否存在颈淋巴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0~2005年首诊收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鳞癌病例48例,术前均行颈部淋巴结MRI检查及临床触诊检查。对照...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用于诊断口腔鳞癌病例是否存在颈淋巴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0~2005年首诊收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鳞癌病例48例,术前均行颈部淋巴结MRI检查及临床触诊检查。对照术后病理结果,计算MR/检查及临床触诊检查对颈部转移淋巴结检出的敏感率、特异率及准确率等。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术前MRI对本组口腔鳞癌病例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检查的敏感率、特异率及准确率均高于临床触诊,对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颈淋巴转移 口腔鳞癌 触诊 MRI诊断
下载PDF
顺铂和氟脲嘧啶联合应用抗口腔鳞癌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王安训 温映萍 +1 位作者 李苏 黄洪章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 研究顺铂 (cisplatin ,CDDP)和 5 氟脲嘧啶 (5 fluorouracil,5 FU)联合化疗对口腔鳞癌 (Tca8113细胞株 )的体内外抗瘤作用。方法 应用CDDP和 5 FU单独或联合治疗口腔鳞癌细胞 (Tca8113细胞系 )及其裸鼠移植瘤 ,采用MTT法检... 目的 研究顺铂 (cisplatin ,CDDP)和 5 氟脲嘧啶 (5 fluorouracil,5 FU)联合化疗对口腔鳞癌 (Tca8113细胞株 )的体内外抗瘤作用。方法 应用CDDP和 5 FU单独或联合治疗口腔鳞癌细胞 (Tca8113细胞系 )及其裸鼠移植瘤 ,采用MTT法检测其体外杀伤作用 ;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检测血液及移植瘤内 5 FU的浓度。结果 CDDP和 5 FU均对口腔鳞癌细胞具有强的体外杀伤作用 ,其IC50 分别为 :0 5 9μmol/L和 2 33μmol/L。与对照组比较 ,移植瘤经CDDP和 5 FU单独或联合治疗后生长均明显受到抑制 (P <0 0 0 1) ,其抑瘤率分别为 :5 7 0 % (5 FU)、84 4 % (CDDP)和 97 2 % (5 FU +CDDP) ,CDDP和 5 FU存在协同的抑瘤作用(P <0 0 0 1) ;组织病理学显示各治疗组移植瘤内出现囊性变和灶性坏死 ;肿瘤组织和血液中可检测到高浓度的 5 FU。结论 CDDP和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氟脲嘧啶 口腔鳞癌 动物实验 MTT法 联合化疗 高效液相色谱法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糖脂代谢异常与口腔鳞癌
18
作者 王安训 《口腔疾病防治》 2019年第3期137-142,共6页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脂代谢异常与多种恶性肿瘤相关,包括口腔鳞癌。为此本文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结合文献,对糖、脂代谢异常,尤其是糖尿病及肥胖症,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发病机制进行述评。糖尿病的高糖血症和高胰岛素...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脂代谢异常与多种恶性肿瘤相关,包括口腔鳞癌。为此本文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结合文献,对糖、脂代谢异常,尤其是糖尿病及肥胖症,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发病机制进行述评。糖尿病的高糖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是增加患癌风险的主要机制,本课题组研究显示,高血糖可通过糖酵解酶M2型丙酮酸激酶(M2 pyruvate kinase,PKM2)、已糖激酶2(Hexokinase 2,HK2)促进舌鳞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而高胰岛素血症则可通过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系统促进舌鳞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肥胖症患者常伴有血清脂肪因子Chemerin(Chem)浓度的升高,本课题组研究显示,肥胖症的舌鳞癌患者血清Chem浓度显著高于非肥胖症舌鳞癌患者,Chem可通过SOD2-H2O2信号通路调控舌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上述研究成果为口腔鳞癌的预防提供了依据,为口腔鳞癌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示治疗口腔鳞癌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治疗患者的糖尿病及肥胖症等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肥胖症 代谢性疾病 口腔鳞癌 增殖 侵袭 糖代谢 脂代谢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口腔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19
作者 秦媛(综述) 彭伟(综述) 陈松龄(审校) 《口腔疾病防治》 2017年第4期261-265,共5页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一种新的磁共振影像检查方法,它能够反映人体做各种功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影像改变。口腔的功能运动如咀嚼、味觉及吞咽等与大脑皮层变化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fMR...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一种新的磁共振影像检查方法,它能够反映人体做各种功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影像改变。口腔的功能运动如咀嚼、味觉及吞咽等与大脑皮层变化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fMRI进行了多项口腔功能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对临床工作和研究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提示有更多的临床疾病可以通过fMRI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就f MRI在口腔功能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口腔 功能运动 脑功能 磁共振成像技术
下载PDF
头颈部恶性肿瘤研究模型的演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安训 周万航 曹琮沅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9期653-663,共11页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以及抗癌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均有赖于各种体内与体外研究模型的建立。近几十年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体内外研究模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因检测技术从单基因到多基因的进展促进了生物...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以及抗癌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均有赖于各种体内与体外研究模型的建立。近几十年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体内外研究模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因检测技术从单基因到多基因的进展促进了生物信息学飞速发展和恶性肿瘤概念的转变;体外细胞研究模型从单层的二维培养、原代培养向立体的三维构型发展,从而更好地重现肿瘤组织的细胞间交互作用与功能;体内动物研究模型由传统的致癌物诱导、细胞或组织形成移植瘤逐渐演变为基因编辑的动物模型或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从而可以针对性地研究相关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传统的临床研究也从简单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更多地向前瞻性研究转变,Ⅰ期/Ⅱ期/Ⅲ期临床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以及真实世界临床研究,这些研究为临床研究增添了活力。目前恶性肿瘤研究模型存在的主要不足包括模型的单一性、对肿瘤微环境的模拟不足、动物肿瘤模型与人类肿瘤差异性,以及缺乏对个性化医疗的考量。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研发和优化研究模型,并更有效地将不同模型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化的整体实验模型系统。本文将系统回顾恶性肿瘤研究模型的演化并对相关模型进行阐述,为科研工作者进行恶性肿瘤的研究提供合理的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研究模型 3D培养技术 肿瘤类器官培养 动物模型 人源肿瘤细胞系异种移植瘤 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基因检测 生物信息学 数字肿瘤学 智能肿瘤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