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价值评估
1
作者 龚德群 陈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7年第7期00192-00192,共1页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对其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2月3日至2017年3月15日我院76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完全随机、平均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基础干预,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心理护理...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对其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2月3日至2017年3月15日我院76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完全随机、平均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基础干预,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心理状况、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更优,数据分别为(27.09±2.88)分、(28.86±3.25)分,P值小于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概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指标,P值小于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临床价值较高,利于患者不良心理缓解及满意度、护理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质量 心理护理干预 心血管内科重症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心脏的作用及在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角色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裕立 麦炜颐 《国际内科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01-204,222,共5页
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在大量基础研究中证实了其有效性,近年来也在不少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但其改善心功能机制仍然有较多争议,移植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可能对移植后心功能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业已证明胰岛素样生... 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在大量基础研究中证实了其有效性,近年来也在不少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但其改善心功能机制仍然有较多争议,移植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可能对移植后心功能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业已证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心脏的发育、心肌细胞肥大、再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具有重要作用,不少资料表明BMSCs移植后伴随着IGF-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推测IGF-1在BMSCs移植后的分子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简单讨论IGF-1在心脏病理生理状态下的作用后,进一步重点就IGF-1在BMSCs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分子机制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细胞 心脏再生医学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细胞移植 旁分泌
下载PDF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马虹 《中国处方药》 2004年第6期18-22,共5页
关键词 Β受体阻滞剂 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 高血压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4
作者 马虹 《今日药学》 CAS 2009年第4期3-3,共1页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ACEI是第一类证明能降低心衰死亡率的药物,是心衰治疗的基石,是从阶段A[前心衰(pre-HF)阶段]~D每一阶段都推荐使用的药物。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心血管病 心力衰竭 ACEI 死亡率 心衰 治疗 药物
下载PDF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心血管疾病
5
作者 汪志刚 张苗青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5年第4期177-179,共3页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一氧化氮是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物质之一。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一种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抑制物。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AD MA/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构成一个系统,决定ADMA的生成和清除。ADMA与心血...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一氧化氮是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物质之一。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一种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抑制物。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AD MA/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构成一个系统,决定ADMA的生成和清除。ADMA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针对降低ADMA的治疗,有一些药物被证实有效,同时改善了内皮功能和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 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尿酸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和中青年非勺型高血压关系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裕立 麦炜颐 +3 位作者 宋元彬 胡允兆 邝健 吴焱贤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7-821,共5页
【目的】探索血清尿酸水平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和非勺型高血压关系。【方法】入选中青年(18~6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收缩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将患者分为勺型高血压组(126例,67.4%)和非勺型高血压组... 【目的】探索血清尿酸水平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和非勺型高血压关系。【方法】入选中青年(18~6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收缩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将患者分为勺型高血压组(126例,67.4%)和非勺型高血压组(61例,32.6%),并抽血测定尿酸、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浆卧位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分析尿酸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非勺型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家族史、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谱、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总胆红素等无明显差异(P>0.05),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PRA、AngⅡ高于勺型高血压患者(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浆尿酸、PRA、AngⅡ水平为非勺型血压危险因素,相关分析提示患者血尿酸水平与PRA(r=0.349,P<0.05)和AngⅡ(r=0.296,P<0.05)呈线性正相关。PRA与AngⅡ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46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尿酸(OR=3.136;95%CI,1.897-5.403;P<0.01)、PRA(OR=1.451;95%CI,1.127-2.389;P<0.05)、AngⅡ(OR=2.343;95%CI,1.804-4.076;P<0.01)升高增加非勺型高血压发生。【结论】血尿酸、PRA与AngⅡ升高增加非勺型血压发生风险,血尿酸水平升高促进非勺型血压的发生可能与其激活RA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非勺型高血压 尿酸 动态血压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7
7
作者 何建桂 彭龙云 +5 位作者 马虹 廖新学 高修仁 麦炜颐 何文 张雪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5-518,524,共5页
【目的】探讨较大剂量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缺血再灌注对照组、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组、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目的】探讨较大剂量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缺血再灌注对照组、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组、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Wortmannin处理组、Wortmannin处理对照组,观察较大剂量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对大鼠离体缺血再灌注心脏左心室收缩压、冠状动脉流量、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释放、心肌梗死范围以及心肌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的影响。【结果】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相比,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组心脏左心室收缩压、冠状动脉流量显著提高,冠状动脉循环流出液中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心肌梗死范围减小,心肌磷酸化Akt(Ser473)、磷酸化GSK-3β(Ser9)水平增高,PI3K抑制剂Wortmannin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所致的Akt、GSK-3β磷酸化,但只能部分消除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的心脏保护效应。【结论】较大剂量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能够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参与介导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的心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1-7) 预处理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信号机制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氧化应激及心功能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廖新学 郭瑞鲜 +4 位作者 马虹 王礼春 陈正华 杨春涛 冯鉴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45-1348,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Ang)-(1-7)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氧化应激和心功能改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压力换能器记录左心室收缩压;应用试剂盒及分光光度计测定丙二醛和...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Ang)-(1-7)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氧化应激和心功能改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压力换能器记录左心室收缩压;应用试剂盒及分光光度计测定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心肌缺血15min再灌注30min可引起右心室心肌细胞的丙二醛含量增多,SOD活性的明显降低(P<0.05);缺血前30min应用Ang-(1-7)(1.0nmoll/L)可显著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丙二醛增多及SOD活性和左心室收缩压降低的作用;在心脏离体前1h应用吲哚美辛(5mg/kg)可明显地拮抗Ang-(1-7)抑制丙二醛生成及提高SOD活性和左心室收缩压的作用。结论Ang-(1-7)能够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发生的氧化应激反应,防止心收缩功能减弱,此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1-7)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心功能 前列腺素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7
9
作者 梁茜 董吁钢 +2 位作者 杨希立 杨光 崔金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133例冠心病患者和122例对照...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133例冠心病患者和122例对照者ACE、eNOS和ApoE基因多态性,对比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冠心病组ACEDD基因型频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28.6%vs13.1%,P<0.01,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危险性相关。两组eNOS和ApoE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OS和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危险性无明显相关。【结论】AC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基因芯片技术可能是研究多种易感基因与冠心病相关性的一种高效、敏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基因芯片
下载PDF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损伤血管功能 被引量:12
10
作者 欧志君 常凤军 +2 位作者 胡晓侠 董吁钢 区景松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92-1196,共5页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性质改变及其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取20名健康志愿者(男12例,女8例)和2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男11例,女9例)作为观察对象,年...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性质改变及其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取20名健康志愿者(男12例,女8例)和2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男11例,女9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均在18~60岁;测定其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对高密度脂蛋白的趋炎性进行分析。用血浆提取的高密度脂蛋白处理小鼠的主动脉,观察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结果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健康志愿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比高密度脂蛋白趋炎性增加,趋炎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抑制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结论高胆固醇血症状态下高密度脂蛋白处于炎症状态,失去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抑制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可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高密度脂蛋白 趋炎 血管舒张
下载PDF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种植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及流体切应力处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震 陶军 +5 位作者 涂昌 徐明国 王妍 王洁梅 冯炼强 潘仕荣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9-302,共4页
本研究收集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加以诱导分化,通过荧光显微镜和荧光免疫标记等方法观察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之后将诱导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种植到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予以15 dyn/cm2的流体切应力处理,并用... 本研究收集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加以诱导分化,通过荧光显微镜和荧光免疫标记等方法观察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之后将诱导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种植到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予以15 dyn/cm2的流体切应力处理,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ac- LDL及lectin抗体荧光标记阳性。扫描电镜下,未种植细胞的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孔径大小比较适合内皮祖细胞爬行;静态种植细胞后,人工血管表面内皮祖细胞排列不整齐;切应力条件下种植细胞后,人工血管表面内皮祖细胞排列较为整齐。因此,在体外能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内皮祖细胞是小径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理想种子细胞。流体切应力对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表面内皮祖细胞的生长排列有着良好的机械塑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聚氨酯 人工血管 切应力 内皮化
下载PDF
运动血压反应与血流调控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崎 王于领 +5 位作者 刘东红 甘晗靖 孙冰 王礼春 麦炜颐 马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88-892,共5页
目的:探讨中年人群肱动脉血流调控血管舒张功能与单次极量运动和恢复期血压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中年志愿者76人,完成1次症状限制性运动平板试验及1次经体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调控内皮依赖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 目的:探讨中年人群肱动脉血流调控血管舒张功能与单次极量运动和恢复期血压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中年志愿者76人,完成1次症状限制性运动平板试验及1次经体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调控内皮依赖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和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的检测。按性别分为两组,分别将各个血压指标与FMD、NMD及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做Pearson相关,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检测出运动高峰期和恢复早期血压的影响因子。结果:男性志愿者中,FMD与运动前收缩压(SBP)、脉压(PP)、2级运动的SBP、平均动脉压(MAP)呈负相关,经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有运动前SBP为运动高峰期SBP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8),与运动后恢复期1分钟SBP相关的因子有运动前SBP(P<0.001)及年龄(P=0.013),分别解释恢复期1minSBP变化的39.1%和24.4%。女性志愿者中,FMD与运动高峰期SBP(P=0.047),恢复期1minSBP、PP、MAP显著负相关(P=0.007,0.016,0.014),经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运动前SBP是运动高峰期SBP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3),FMD(P=0.013)为除运动前SBP外(P=0.004)与恢复期1min的SBP相关的因子,分别解释恢复期1minSBP变化的17.1%和12.5%。结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运动血压反应有关,运动高峰期及恢复早期过高的SBP可能提示血管内皮功能不全,运动及恢复期血压检测有助于发现内皮功能不全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血压 运动试验 血流调控血管舒张功能 内皮功能不全
下载PDF
体外反搏作用的新机制:提高血流切应力与血管内皮功能保护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达雅 伍贵富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9年第5期725-727,共3页
以往认为体外反搏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产生双脉动血流,以舒张期增压的方式提高心脏灌注。近年来血管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体外反搏还通过加速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提高血管内皮系统的血流切应力,并通过一系列血管内膜保护相关的调控... 以往认为体外反搏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产生双脉动血流,以舒张期增压的方式提高心脏灌注。近年来血管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体外反搏还通过加速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提高血管内皮系统的血流切应力,并通过一系列血管内膜保护相关的调控机制,有效促进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现简要地复习近年来的有关研究工作,从调控血管张力和血管活性物质、改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和动脉僵硬度、抑制动脉内膜增殖、降低循环促炎物质和促进体内内皮祖细胞动员等方面,初步阐述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内皮功能这一体外反搏治疗作用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 切应力 内皮功能
下载PDF
血流剪切力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景云 伍贵富 陈国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11期867-869,共3页
关键词 血流剪切力 促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细胞 抗动脉粥样硬化 成体干细胞 FSS 血液循环 血流方向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原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茜 董吁钢 +2 位作者 杨希立 杨光 崔金环 《河北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403-406,共4页
目的:评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血管紧张素原基因(AGT)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eNOS)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并分析ACE、AGT和eNOS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33人及对照者154人,... 目的:评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血管紧张素原基因(AGT)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eNOS)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并分析ACE、AGT和eNOS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33人及对照者154人,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ACE、AGT和eNOS基因多态性,并对比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冠心病组ACE DD,AGT TT和eNOS TT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OR=2.17,P<0.01,OR=2.63,P<0.001,OR=8.50,P<0.05。ACE、AGT和eNOS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明显相关。同时携带ACE DD和AGTTT基因型或AGT TT和eNOS TT基因型者与冠心病明显相关(OR=3.47,P<0.01,OR=1.05,P<0.01)。结论:ACE、AGT和eNOS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基因芯片技术为研究多种易感基因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提供了一项高效、敏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血管紧张素原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 基因芯片
下载PDF
长期体外反搏对冠状动脉闭塞犬的促血管新生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谢强 伍贵富 +4 位作者 杜志民 胡承恒 方典秋 戴刚 郑振声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6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探索长期体外反搏对冠状动脉闭塞犬心肌微血管和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以及对循环和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生长网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Beagle犬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反搏组(n=6),均用心导管法建立定向冠状动脉闭塞模... 目的探索长期体外反搏对冠状动脉闭塞犬心肌微血管和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以及对循环和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生长网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Beagle犬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反搏组(n=6),均用心导管法建立定向冠状动脉闭塞模型3d后,反搏组接受体外反搏处理,每日1h,持续共6周(每只犬反搏总时间28—30h)。血管细胞成分免疫标记技术比较心肌微血管的差异和血管新生作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犬血清VEGF水平动态变化。免疫组化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染色超敏法)测定心肌组织局部VEGF的表达。RT-PCR检测心肌组织局部VEGF mRNA的表达。结果(1)图像分析证实,反搏组犬缺血心肌组织内的微血管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α-actin:(11.8±5.3)支/HP比(3.4±1.2)支/HP,P〈0.05;FⅧ-r-Ag:(15.2±6.3)支/HP比(4.9±2.1)支/HP,P〈0.05]。(2)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两组犬的血清VEGF水平开始升高,在24h均达到一峰值水平,随后VEGF水平下降,约在1周时降至最低。之后两组犬的血清VEGF水平有轻微增加,但组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反搏组犬缺血心肌组织的VEGF表达范围较广泛,但绝大部分仍分布于心肌细胞,少数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相反,在对照组,心肌VEGF阳性表达的范围和强度均不及反搏组。(4)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发现,反搏组犬心肌VEGF表达的面积[(0.0353±0.0090)mm^2比(0.0036±0.0008)mm^2,P〈0.01]、吸光度指数[(3.0391±0.5121)比(0.3473±0.0840),P〈0.01)]均高于对照组;对两组心肌组织VEGF 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反搏组犬心肌VEGF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增加73.5%.结论长期体外反搏治疗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新生血管形成,促进缺血心肌组织局部VEGF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可能是体外反搏的治疗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 微血管 血管新生 心肌缺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根牙 肖爱梅 +1 位作者 朱灿宏 唐利龙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能否诱导体外原代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产生C反应蛋白(CRP)。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西兰兔腹主动脉VSMCs。分别用白细胞介素(IL)-6(10 ng/ml)、IL-1β25 ng/ml或IL-6(10 ng/ml)+IL-1β(25 ng/ml)刺激...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能否诱导体外原代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产生C反应蛋白(CRP)。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西兰兔腹主动脉VSMCs。分别用白细胞介素(IL)-6(10 ng/ml)、IL-1β25 ng/ml或IL-6(10 ng/ml)+IL-1β(25 ng/ml)刺激VSMCs 48 h。对照组用等体积的IL-6的溶剂孵育48 h。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培养细胞CR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的原代VSMCs未见CRP的产生。VSMCs与IL-6单独孵育48 h后,CRP mRNA的表达量是对照组的(3.50±1.17)倍,能产生少量CRP,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单独应用IL-1β不能诱导VSMCs产生CRP,但是在IL-1β和IL-6的联合刺激下,CRP mRN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5.92±1.30)倍,CRP的合成亦达最大值。结论:IL-6能诱导原代培养的兔VSMCs产生CRP。尽管单独应用IL-1β不能刺激VSMCs产生CRP,但是它却能显著增强IL-6诱导CRP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从评估角度探讨如何做好内科操作带教 被引量:2
18
作者 柳俊 吴德熙 +7 位作者 董吁钢 黄至斌 杨达雅 庄晓东 苏晨 王劲松 匡铭 肖海鹏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18年第1期22-25,共4页
技能操作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专业基地现场必查的指标之一,主要考评的是带教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培训对象的学习效果。随着住培制度的深入落实,老师带教水平和住院医师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因在患者身上实操有诸多限制且不一定能完成... 技能操作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专业基地现场必查的指标之一,主要考评的是带教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培训对象的学习效果。随着住培制度的深入落实,老师带教水平和住院医师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因在患者身上实操有诸多限制且不一定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操作数量,因此模拟教学,即在模具上进行培训和操作就成了弥补培训方法和数量不足的方式之一。检查发现:不少内科专业基地的技能操作带教与临床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因此,首先做好带教老师的培训是现阶段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针对如何做好内科技能操作带教提供了一些方法学方面的建议,带教老师和住院医师从中可以学到模拟教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有助于临床技能带教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操作 住培教学方法学 实施模式 不足之处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修复血管损伤的细胞疗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陶军 王妍 《中国民康医学》 2005年第11期677-678,共2页
关键词 血管损伤 内皮祖细胞 细胞疗法 心脑血管疾病 修复 病理生理机制 多重危险因素 居民死亡 疾病死亡
下载PDF
小径人工血管内皮化种子细胞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杨震 潘仕荣 +1 位作者 冯炼强 陶军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第2期200-200,共1页
目的:为小径人工血管内皮化种子细胞的实验研究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收集健康成人骨髓,通过Ficoll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DMEM培养基中,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 目的:为小径人工血管内皮化种子细胞的实验研究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收集健康成人骨髓,通过Ficoll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DMEM培养基中,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加以诱导,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分析等方法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结果:在VEGF、bFGF等诱导因子存在的条件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倒置荧光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单层细胞贴壁生长融合时呈铺路石样排列,免疫组化示VWF抗体染色阳性,CD34抗体染色阴性。结论: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可作为小径人工血管内皮化理想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径人工血管内皮化种子细胞 实验 细胞来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