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解剖学融入神经内科见习PBL教学实践的探讨
1
作者 黄鑫 冯慧宇 《解剖学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568-570,共3页
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引导的自我导向式学习模式,本文从神经病学和神经解剖学知识内容整合的角度,探讨将神经解剖学融入神经内科见习的PBL教学实践中,提高神经内科临床教学水平。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 神经内科 见习 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
原文传递
局灶性脑梗死继发逆行性神经纤维变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梁志坚 刘斯润 +7 位作者 曾进胜 凌雪英 徐安定 余剑 王芳 凌莉 侯清华 邢世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11-714,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或脑干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继发的神经纤维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内囊区或脑干的独立病灶的脑梗死患...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或脑干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继发的神经纤维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内囊区或脑干的独立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6例,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6名作为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第12周(W12)进行DTI检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计算半卵园中心的DTI参数和各临床评分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灶上方半卵园中心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患者组W1:(0.43±0.02),W4:(0.39±0.01),W12:(0.33±0.02),分别与对照组比较:(0.46±0.01),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从W1至W12,半卵园中心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NIHSS评分减少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49,P<0.05)及与FM增加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56,P<0.05)呈负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可引起神经纤维逆行性的继发性变性,而且这种逆行性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会持续存在并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逆行性变性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
下载PDF
脑桥梗死后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的DTI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梁志坚 刘斯润 +7 位作者 曾进胜 凌雪英 王芳 凌莉 侯清华 邢世会 余剑 范玉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9-144,共6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前瞻性观察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 目的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前瞻性观察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第1周、第4周和第12周进行DTI检测,对照组只做1次DTI检查。测量脑桥(患者梗死灶所在水平)及近、远端锥体束、双侧小脑中脚的MD和FA值。在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NIHSS、FMS和B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及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1);梗死灶的MD在第1周时下降,在第4周及第12周则升高(P<0.01);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MD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从第1周至12周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P<0.01),MD却无明显变化(P>0.05)。在观察期间,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FMS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与BI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可以引起与之发生联系的神经纤维发生顺行性及逆行性继发性变性,这种神经纤维的继发性变性至少在发病后12周内逐渐进展,并可能会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下载PDF
灵芝孢子粉对脂多糖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海华 徐评议 +3 位作者 刘焯霖 朱雯 李毅 叶饮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粉对脂多糖所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影响,以探讨灵芝孢子粉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脑保护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脂多糖(LPS)组:立体定向注射LPS;LPS加灵芝孢子粉组:先用灵芝孢子粉灌胃3天...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粉对脂多糖所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影响,以探讨灵芝孢子粉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脑保护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脂多糖(LPS)组:立体定向注射LPS;LPS加灵芝孢子粉组:先用灵芝孢子粉灌胃3天,立体定向注射LPS,继续灌胃14天,直至处死;正常对照组:立体定向注射PBS。分别于LPS注射后14天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RTPCR法检测中脑黑质TH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行为学改变:LPS加灵芝孢子粉组14天的旋转次数30min为(94±3)r;LPS组的14天的旋转次数30min为(125±12)r。免疫组化显示2组术侧中脑TH阳性神经元数量均较正常明显下降,但LPS加灵芝孢子粉组的TH阳性细胞数较LPS组明显增多(P<0.01)。RTPCR检测显示LPS加灵芝孢子粉组TH的mRNA表达量较LPS组的显著增加(P<0.01)。结论灵芝孢子粉的干预可有效改善LPS大鼠的旋转行为,减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提示灵芝孢子粉对LPS所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起到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粉 脂多糖 酪氨酸羟化酶 帕金森病
下载PDF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改变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丘鸿凯 刘卫彬 +1 位作者 门丽娜 黄如训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梅毒患者脑脊液及临床资料,其中,神经梅毒组30例,潜伏梅毒组25例,两组分别测定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数、蛋白含量,同时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螺...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梅毒患者脑脊液及临床资料,其中,神经梅毒组30例,潜伏梅毒组25例,两组分别测定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数、蛋白含量,同时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螺旋体明胶凝结试验(TPPA),并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正规全程青霉素驱梅治疗;对两组患者门诊复诊或进行电话跟踪随访2年,并进行预后评定,同时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血清PRP及TPPA均为阳性;神经梅毒组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较潜伏梅毒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神经梅毒组无变化5例(16.7%),改善21例(70.0%),进展4例(13.3%);潜伏梅毒组无变化15例(60.0%),改善8例(32.0%),进展2例(8.0%)。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RPR、TPPA滴度升高,与FIM评分呈负相关(分别r=-0.480、-0.504、-0.465及-0.550,均P<0.05)。结论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RPR、TPPA升高程度,均与预后密切相关,脑脊液改变越重,则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潜伏梅毒 脑脊液 预后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玉凯 刘焯霖 +5 位作者 李宝芹 宁玉萍 徐严明 陈玲 谢安木 刘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7期1249-1251,T002,共4页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6-OHDA)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孔培养板中的PC12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6-OHDA(0,25,50,100,150和200μmol/L);同样6-OHDA各组,每孔均加入终浓度为100μ...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6-OHDA)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孔培养板中的PC12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6-OHDA(0,25,50,100,150和200μmol/L);同样6-OHDA各组,每孔均加入终浓度为100μg/L的NGF。分别干预24h后终止培养,观察PC12细胞凋亡的程度。用Hoechst33258细胞核染色法、凋亡细胞的DNA裂解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TUNEL原位凋亡检测和计算机自动图像分析等方法进行凋亡检测。结果:6-OHDA50,100,150和200μmol/L均不同程度地诱导了PC12细胞凋亡,表现剂量效应。NGF对6-OHDA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犤NGF组比8KNG组:细胞核面积:(56.48±3.06)比(36.19±2.15)μm2,光密度:0.38±0.03比0.53±0.3,t=2.36,3.07,P<0.05。结论:支持6-OHDA在体外能够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观点,并且有剂量效应。NGF对6-OHDA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多巴胺 神经元凋亡 保护作用 6-羟基多巴 帕金森病
下载PDF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被引量:6
7
作者 柳太云 张成 +3 位作者 肖露露 姚晓黎 冯善伟 曾缨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人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DMEM/F12培养基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取扩增5代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用β-巯基乙醇(β-ME)、二甲基亚砜(DMSO)、...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人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DMEM/F12培养基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取扩增5代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用β-巯基乙醇(β-ME)、二甲基亚砜(DMSO)、神经条件培养液诱导脐血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脐血MSC的Nestin表达和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脐血原代和2、5代MSC的Nest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12.4%和20.8%。神经条件培养液诱导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最高达36%,β-ME、DMSO分别为33%和25%。结论脐血MSC具有神经干/祖细胞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元样细胞 诱导分化
下载PDF
经Nurr1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及纹状体多种神经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徐浩文 朱蔚文 +3 位作者 叶钦勇 刘焯霖 徐评议 黎锦如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56-59,i002,共5页
目的:观察对中脑腹侧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成熟及存活起重要作用的Nurr1基因修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及纹状体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及高香草酸含量比值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2在中山大学... 目的:观察对中脑腹侧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成熟及存活起重要作用的Nurr1基因修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及纹状体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及高香草酸含量比值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取SD雄性大鼠,右侧中脑黑质致密区注入6-羟基多巴(2g/L)3μL制备帕金森病模型,4周后将69只成功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24只:右侧纹状体尾状核头部注入生理盐水4.5μL。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24只:相同部位注入培养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5μL。③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21只: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PcDNA3.1(+)-Nurr1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稳定表达,然后移植入模型大鼠脑内,部位和剂量与其他两组相同。观察各组大鼠旋转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检测移植细胞的Nurr1,DAT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大鼠脑内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和高香草酸含量。结果:59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旋转行为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前1周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后2~8周,另2组大鼠旋转行为明显改善(P<0.05);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移植后2~4周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轻(P<0.05),但至8周时两组无差异(P>0.05)。②Nurr1及DAT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区能够稳定表达Nurr1且少量细胞表达DAT,但未发现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其他两组移植区未发现阳性细胞。③Nurr1及DAT和酪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移植后2~8周,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电泳、3组大鼠术侧纹状体染色后均可见1030bp片段(DAT),241bp片段(Nurr1),438bp片段(β-actin),但未发现酪氨酸羟化酶条带(647bp)。④脑内纹状体多巴胺、二羟苯乙酸、高香草酸术侧与健侧比值:移植后2,8周,两治疗组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8周时两治疗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转Nurr1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内可以存活(8周以上),在该环境中Nurr1基因的过表达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DAT基因表达,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并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纹状体内相对较高的多巴胺、二羟苯乙酸、高香草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基因疗法 帕金森病 大鼠
下载PDF
BDNF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中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文 张成 +5 位作者 陈松林 张为西 冯善伟 柳太云 姚晓黎 曾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7-341,共5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分化中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分别用BDNF和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诱导1h、6h、12h及24h后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神经元...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分化中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分别用BDNF和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诱导1h、6h、12h及24h后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stin、NSE、MAP-2及GFAP)的表达,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时点的细胞生长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β-ME和BDNF诱导的细胞均能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stin和NSE,不表达MAP-2;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GFAP也有较弱表达。β-ME组诱导12h后nestin的表达转为阴性,NSE表达也减弱,而BDNF组直至24h nestin和NSE表达才渐转阴性;BDNF诱导的细胞S期百分率均较同时点的β-ME组高,β-ME在诱导后12h出现了凋亡峰,BDNF诱导组在观察的时点内均未出现凋亡峰。结论:β-ME诱导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的减少与细胞凋亡在时间上一致,说明分化后细胞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凋亡有关;而BDNF诱导细胞的蛋白表达减少与细胞凋亡无关,提示BDNF诱导分化后的细胞死亡可能还与其它因素有关或者BDNF可能有抗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 大鼠 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质
下载PDF
灵孢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原代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海华 徐评议 +3 位作者 刘焯霖 朱雯 李毅 叶钦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观察灵孢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原代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原代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共培养,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脂多糖组(20ng/mL);单纯灵孢多糖组、脂多糖+灵孢多糖(50,100,300!O/mL)3组。通过免疫组化... 目的观察灵孢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原代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原代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共培养,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脂多糖组(20ng/mL);单纯灵孢多糖组、脂多糖+灵孢多糖(50,100,300!O/mL)3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酪氨酸羟化酶,OX-42的阳性细胞数,以RT-PCR检测TNF-αmRNA和iNOSmRNA表达。结果灵孢多糖(100,300!O/mL)组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脂多糖组,分别为(30.1±3.1,34.2±3.2,23.4±2.8)。脂多糖组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多(30.6±4.5),TNF-αmRNA和iNOSmRNA表达增高,但经较大剂量灵孢多糖(100,300!O/mL)预处理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被抑制,总的细胞数量显著减少(26.4±5.1,25.1±4.6),TNF-αmRNA和iNOSmRNA表达量降低(P<0.01)。结论灵孢多糖预处理对脂多糖诱导的原代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由于灵孢多糖的预处理阻断了由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减少了TNF-αmRNA和iNOS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能神经元 脂多糖 灵孢多糖 肿瘤坏死因子Α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对脊髓损伤猴后索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晓刚 邓宇斌 +3 位作者 刘祖国 朱文标 王建云 张成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6期96-99,i0005,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控释生物材料联合移植治疗猴急性脊髓损伤过程中,对后索结构修复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雄性恒河猴...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控释生物材料联合移植治疗猴急性脊髓损伤过程中,对后索结构修复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雄性恒河猴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制作猴脊髓损伤模型后损伤治疗组植入3.0×106个/kg神经元样细胞与含2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嵌共聚体用200μL磷酸盐缓冲液制成悬液,损伤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前和治疗后四五个月进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处死动物前3周将TrueBlue注射到脊髓损伤部位下界下部后索部位,制备石蜡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脊髓后角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甘氨酸银浸镀法染色观察后索结构。结果:8只恒河猴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动物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结果:脊髓损伤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信号消失,治疗后四五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损伤治疗组潜伏期无明显延长。损伤治疗组波幅降低度明显低于损伤对照组犤(3.78±1.32)μV,(9.85±0.84)μV,t=-11.194,P<0.01犦。②病理结果表明,损伤治疗组后角轻度胶质增生;损伤对照组后角神经元少见,胶质浸润。③脊髓后索神经纤维密度和积分吸光度值:损伤治疗组后索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犤(1338±276)个/视野,(574±168)个/视野,t=4.734,P<0.01犦;积分吸光度值高于损伤对照组(9966.73±3753.78,4323.25±1040.92,t=2.897,P<0.05)。④荧光显微镜下,损伤治疗组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对侧)存在蓝色荧光阳性细胞,损伤对照组无此现象。结论:①注射骨髓间充质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恒河猴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基本正常,波幅降低,表明其本体感觉获得了一定程度恢复,同时说明波幅的变化在判断脊髓损伤方面比潜伏期更敏感。②后角神经元明显增多,说明骨髓间充质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猕猴后索组织结构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神经组织蛋白质类 诱发电位 生物相容性材料 猕猴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元样细胞 脊髓损伤 组织结构 功能恢复
下载PDF
神经突起方向离散度和密度成像定量评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核团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玉坤 陈颖茜 +6 位作者 初建平 李欣蓓 周香雪 黄小龙 赵静 王玉亮 严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0-655,共6页
目的观察神经突起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ODDI)定量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基底核及丘脑核团微结构改变的价值,并评估NODDI对WD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7例WD患者(WD组)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6名(对照组)行MR扫描,采用NODDI后... 目的观察神经突起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ODDI)定量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基底核及丘脑核团微结构改变的价值,并评估NODDI对WD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7例WD患者(WD组)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6名(对照组)行MR扫描,采用NODDI后处理方法,获得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的NODDI参数,包括神经突内体积分数(Vic)、神经突方向离散度(ODI)和脑脊液体积分数(Viso),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各参数与临床Young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评估各参数的相对重要性及对WD的诊断效能。结果 WD组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的Vic值和ODI值均低于对照组,而Viso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丘脑的Vic值降低而Viso值升高(P均<0.05),OD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WD患者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的Vic值和ODI值与临床Young评分呈负相关,壳核、苍白球的Viso值与临床评分呈正相关。采用随机森林模型,NODDI预测WD的准确率为96.23%,ROC曲线下面积为0.96。结论 NODDI可有效评估WD患者脑部铜沉积所致微观结构和代谢变化,有望用于检测WD患者脑深部核团结构改变,并评估其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神经突起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操德智 周列民 +3 位作者 周珏倩 任力杰 赵霞 梁秀龄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5-358,后插2,共5页
目的研究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神经纤维瘤与非NF1神经纤维瘤的发病机制的异同,证实雪旺 细胞在NF1神经纤维瘤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用S100与NF1蛋白的特异性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 测13例NF1患者与10例非NF1患者的神经纤维瘤中S1... 目的研究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神经纤维瘤与非NF1神经纤维瘤的发病机制的异同,证实雪旺 细胞在NF1神经纤维瘤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用S100与NF1蛋白的特异性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 测13例NF1患者与10例非NF1患者的神经纤维瘤中S100,NF1蛋白的表达,分析NF1与非NF1组神经纤维瘤中 雪旺细胞,纤维母细胞的含量及NF1蛋白表达缺失的比率。结果NF1组神经纤维中雪旺细胞与纤维母细胞的平 均含量为66.41%,29.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024,P<0.05);雪旺细胞与纤维母细胞的NF1蛋白表达 缺失率分别为64.18%,50.1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25,P<0.01);而NF1蛋白表达缺失的雪旺细胞与 纤维母细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3%,14.9%,两者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t=4.358,P<0.01),说明雪旺细胞为 NF1患者神经纤维瘤形成的主要细胞,非NF1组神经纤维瘤中雪旺细胞与纤维母细胞均未检测到NF1蛋白的表达 缺失,与NF1组相比,两者的NF1蛋白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05,P<0.01),说明两组神经纤维瘤的发病 机制是完全不同的。结论NF1与非NF1神经纤维瘤发病机制完全不同,雪旺细胞的NF1蛋白表达缺失是NF1神 经纤维瘤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 NF1蛋白 发病机制 雪旺细胞
下载PDF
镶嵌基因OMGP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操德智 周列民 +1 位作者 周珏倩 任力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 研究NF1基因 2 7b内含子上的镶嵌基因OMGP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的发病是否相关。方法 设计 5对互相嵌套能扩增OMGP基因整个表达序列的引物 ,应用PCR SSCP(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 /HA(异源双链分析 ) 银染 直接测... 目的 研究NF1基因 2 7b内含子上的镶嵌基因OMGP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的发病是否相关。方法 设计 5对互相嵌套能扩增OMGP基因整个表达序列的引物 ,应用PCR SSCP(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 /HA(异源双链分析 ) 银染 直接测序技术检测 3 2例NF1患者与 2 0例正常人中OMGP基因的突变。结果  3例NF1患者的 3个片段在SSCP中出现泳动异常 ,经直接测序分析并无碱基的改变 ,与Genebank中报告的序列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I基因 OMGP基因 异源双链分析 单链构象多态性
下载PDF
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4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廖焕权 王鸿轩 +3 位作者 陈红兵 王莹 贺涓涓 洪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经病理确诊的4例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为中青年女性。表现缺乏特异性,可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颅高压... 【目的】探讨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经病理确诊的4例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为中青年女性。表现缺乏特异性,可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颅高压症状、癫痫、脑神经瘫痪以及不自主运动等,累及脊髓可致运动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影像学呈弥漫性浸润病灶。4例患者均侵犯大脑半球3个以上部位并同时侵犯胼胝体,未见明显局灶性占位效应及增强扫描强化。发病早期均被误诊,尤其难与炎症性疾病相鉴别。4例最后均经病理确诊。【结论】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可帮助诊断,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 临床表现 影像 病理
下载PDF
胶质淋巴系统昼夜节律紊乱在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肖炽(综述) 范玉华(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46-250,F0003,共6页
脑小血管病是导致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类型众多,高血压是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常导致神经血管胶质单元受损而致病。CSVD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与大脑白质纤维破坏所致大脑网络连接出现中断和继发性皮质萎缩变薄有关,但近年... 脑小血管病是导致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类型众多,高血压是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常导致神经血管胶质单元受损而致病。CSVD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与大脑白质纤维破坏所致大脑网络连接出现中断和继发性皮质萎缩变薄有关,但近年来随着胶质淋巴系统发现,β淀粉样蛋白清除功能障碍导致其过度沉积有关而造成认知功能障碍,为其补充了新机制。胶质淋巴系统在夜间睡眠时清除功能达到巅峰,存在昼夜节律。关于CSVD与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目前已知CSVD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的问题,是昼夜节律紊乱的具体表现之一,而且很容易被忽视,可导致胶质淋巴系统清除β淀粉样蛋白功能下降,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但对于胶质淋巴系统的昼夜节律紊乱与CSVD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尚缺乏深入的机制研究。本文对既往已经开展的睡眠节律紊乱、胶质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及其对CSVD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胶质淋巴系统 水通道蛋白4 BMAL1 昼夜节律 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神经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迷茫与前景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飞奇 钱采韵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炎症
下载PDF
嗅成鞘细胞的移植和迁移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志华 盛文利 +4 位作者 沈慧勇 侯清华 李锐 曾进胜 黄如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271-276,共6页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大鼠移植嗅成鞘细胞(OEC)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OEC迁移规律。方法从2.5个月龄SD大鼠嗅球取材,利用差异贴壁方法纯化OEC。移植前,用Hoechst 33342标记OEC。按双肾双夹方法制备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模型...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大鼠移植嗅成鞘细胞(OEC)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OEC迁移规律。方法从2.5个月龄SD大鼠嗅球取材,利用差异贴壁方法纯化OEC。移植前,用Hoechst 33342标记OEC。按双肾双夹方法制备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10周,电凝大脑中动脉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MCAO大鼠63只,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梗死侧移植组、健侧移植组及双侧移植组,每组21只大鼠。于移植术前,移植术后第2和6周行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检查;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及神经丝蛋白(NF)的表达情况。移植后6周取移植部位脑组织行冷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EC迁移情况。结果①梗死侧移植组、健侧移植组及双侧移植组移植前运动评分中位数评分均为2,移植后第2周分别为5、4、7,第6周分别为6,7、9;移植前感觉功能评价中位数3组均为6.67%,移植后第2周3组分别为20.00%、13.33%和33.33%,移植后第6周分别为26.67%、33.33%和46.67%。以上指标各时间点梗死侧移植组、健侧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移植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各时间点梗死侧移植组、健侧移植组梗死灶边缘区GAP-43、NF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移植组与其他两组比较表达均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③移植OEC后6周3组均观察到OEC向梗死灶及对侧的皮质迁移。结论脑梗死大鼠OEC健侧移植能够起到与患侧移植同样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这种作用与OEC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及较强的自我迁移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细胞移植 神经再生 嗅成鞘细胞 大鼠
下载PDF
开颅视神经减压术与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苏家豪 林少华 +3 位作者 王辉 林其昌 李亮明 刘惠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7期64-70,共7页
目的系统性评价开颅与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对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视力改善的影响。方法采用系统性回顾和Meta分析方法。收集1980~2017年国内外相关研究,共纳入文献40篇、患者3 199例。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2.0对结果进行分... 目的系统性评价开颅与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对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视力改善的影响。方法采用系统性回顾和Meta分析方法。收集1980~2017年国内外相关研究,共纳入文献40篇、患者3 199例。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2.0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开颅视神经减压术有效率为59.1%[O^R=0.591(95%CI:0.548,0.633),P=0.000],内镜手术有效率为54.1%[O^R=0.541(95%CI:0.520,0.563),P=0.000]。两种手术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3,P=0.040);开颅手术预后优于内镜下减压术。亚组分析中视神经管骨折与手术效果无关,手术时机<7 d及术前视力>无光感(NLS)组效果较好。结论开颅视神经减压术手术效果优于内镜手术,手术时机应尽早,术前有光感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视神经损伤 视神经减压术 开颅 神经内镜 META分析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误诊为脑梗死3例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洪华 周香雪 廖焕权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1134-1137,共4页
目的分析误诊为脑梗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收治的3例误诊为脑梗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3例患者临床表现、腰穿... 目的分析误诊为脑梗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收治的3例误诊为脑梗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3例患者临床表现、腰穿、脑电图、头磁共振等辅助检查结果,支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结论有偏瘫等神经定位体征的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易误诊为脑梗死,应详细分析病史特点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梗死 误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