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高血压血管病特色,优化高血压防治新策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团队 被引量:3
1
作者 陶军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5-197,共3页
高血压并非简单的动脉血压水平升高,而是以血管结构功能损伤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结构的重塑是高血压的早期血管改变。高血压的防治以血管风险为特异性临床靶标入手,开展基于早期血管损伤评估、早期有效干预的治... 高血压并非简单的动脉血压水平升高,而是以血管结构功能损伤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结构的重塑是高血压的早期血管改变。高血压的防治以血管风险为特异性临床靶标入手,开展基于早期血管损伤评估、早期有效干预的治疗思路,对防治重大慢性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恶化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基于此,2008年早春三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在广州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国内首家专门从事高血压、血管疾病防治科研和教学的特色专科(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 血管结构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特色专科 功能损伤 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防治 治疗思路
原文传递
NAD+激活SIRT3/IDH2信号通路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2
作者 丘雨旻 陈曦 +5 位作者 张建宁 刘张弛 朱秋霞 张美信 陶军 吴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0,共11页
【目的】探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渗透泵构建高血压小鼠模型,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line)和高血压组(AngⅡ),每天补充NAD+前体——烟酰胺单核苷酸(300 mg/kg... 【目的】探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渗透泵构建高血压小鼠模型,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line)和高血压组(AngⅡ),每天补充NAD+前体——烟酰胺单核苷酸(300 mg/kg),4周后检测小鼠血压、内皮舒张功能、脉搏波传导速度。采用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评估体外内皮细胞功能;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mtROS水平;采用RT-PCR检测mtDNA、SIRT3、异柠檬酸脱氢酶2(IDH2)的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羟基-2′-脱氧鸟苷的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eNOS、eNOS、SIRT3、IDH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补充NMN降低了高血压小鼠血压(P<0.001),改善内皮功能和动脉僵硬度(P<0.001);体外实验中,NMN可改善AngⅡ刺激所致的内皮细胞舒张功能下降(P<0.05)和减轻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P<0.001)。机制上,NMN提升了SIRT3活性(P<0.001),进而增强了IDH的活性(P<0.001),从而改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相反,敲低IDH2后将减弱SIRT3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P<0.001)。【结论】NAD+可降低血压和改善血管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SIRT3/IDH2信号通路降低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内皮损伤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SIRT3 氧化应激
下载PDF
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孙艳香 陶军 +3 位作者 冯力 袁勇 黄炫生 张励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AT1-AAs)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风险。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ACS患者(高血压+ACS组)28例、单纯ACS患者(ACS组)29例、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26例及正常对照...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AT1-AAs)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风险。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ACS患者(高血压+ACS组)28例、单纯ACS患者(ACS组)29例、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26例及正常对照组2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标本血清进行抗AT1受体抗体检测,分析并比较各组间AT1-AAs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血糖等水平,进一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组间AT1-AAs与血脂、血糖及炎症因子血清hs-CR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ACS组患者血清AT1-AA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分别为0.26±0.09,0.21±0.06,P=0.105),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而高血压+ACS组(0.40±0.05)及高血压组(0.33±0.10)其血清AT1-AAs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0.02)同时高血压+ACS组也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44)。另外,在除正常对照组外高血压+ACS组、ACS组及高血压组中AT1-AAs水平与血清hs-CRP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9、0.503、0.273,P均<0.01)。结论:AT1-AAs与高血压合并ACS患者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尤其与炎症因子血清hs-CRP水平呈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高血压 C反应蛋白质 自身抗体
下载PDF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与高血压
4
作者 陶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1-484,共4页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具有患病率高、致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据统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达2.45亿[1]。庞大的患病群体给我国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众所周知,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受遗传、环境等多个因素影响,其中...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具有患病率高、致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据统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达2.45亿[1]。庞大的患病群体给我国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众所周知,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受遗传、环境等多个因素影响,其中以年龄增长尤为明显。目前,对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2-3]。从血管衰老的角度深入挖掘高血压潜在的发病机制,寻找高血压防治的新靶点和新策略,对遏制高血压井喷式增长的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NAD 血管重塑 亚硝酸还原酶(NAD(P)H) 烟酰胺单核苷酸
下载PDF
高血压与血管功能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陶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41-742,共2页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以导致靶器官损害,是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虽然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害导致相关供血部位的缺血或坏死。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已经...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以导致靶器官损害,是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虽然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害导致相关供血部位的缺血或坏死。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已经证实,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僵硬度增加是高血压常见的血管损害,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血管紧张素Ⅱ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高血压血管损伤的评估方法与临床干预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陶军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09年第10期593-596,共4页
高血压是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病变。血管壁损伤是各种血管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因此,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必须注重改善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本文就高血压血管损伤的评估方法与... 高血压是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病变。血管壁损伤是各种血管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因此,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必须注重改善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本文就高血压血管损伤的评估方法与临床干预策略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损伤 评估方法 干预
下载PDF
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绝经前女性血管内皮功能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震 姚顺 +2 位作者 曾海涛 苏晨 陶军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6年第32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高血压前期的绝经前女性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年龄(45.2±4.6)岁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高血压前期的绝经前女性患者(20例)与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的绝经前女性(20例),使用超声技术评估血管舒张功能...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高血压前期的绝经前女性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年龄(45.2±4.6)岁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高血压前期的绝经前女性患者(20例)与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的绝经前女性(20例),使用超声技术评估血管舒张功能,通过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四组 CD34和 KDR 双标阳性循环EPCs水平,ac-LDL 及 lectin 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EPCs数量,检测EPCs的迁移和增殖能力,同时研究血管舒张功能与EPC功能可能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前期的绝经前女性相比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前期绝经前女性,内皮依赖的血流介导血管舒张功能(FMD)水平明显较高(P<0.05),而硝酸甘油酯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GMD)在两组受试者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高血压前期的绝经前期女性相比,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和培养的EPCs数量较合并有糖尿病的高血压前期绝经前女性明显要高(P<0.05)。循环EPCs的迁移和增殖功能在合并有糖尿病的高血压前期的绝经前女性要明显较非糖尿病的绝经前女性降低(P<0.05)。并且,FMD与循环EPCs水平呈明显线性相关,(r=0.56,P<0.05)及细胞培养试验(r=0.68,P<0.05),同时,FMD还与EPC迁移和增殖能力呈线性相关(r=0.61,P<0.05;r=0.57,P<0.05)。结论以上结果说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前期的绝经前女性体内EPCs数量及功能以及血管舒张功能均下降,表现为内皮损伤修复能力降低及内皮功能下降,提示了该表现是血压升高及糖尿病的共同效应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高血压前期 绝经前期 糖尿病
下载PDF
高动物蛋白饮食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湘 邵奕嘉 +2 位作者 张朵 涂贾子超 陈寄梅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10期876-880,共5页
目的了解高动物蛋白饮食对血管功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门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患者88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参与者的一般生活方式,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 目的了解高动物蛋白饮食对血管功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门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患者88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参与者的一般生活方式,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同时收集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一般临床资料,分析高动物蛋白饮食与血管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男性52例,女性36例,中位年龄42(38,53)岁。平均动脉压中位数106(97,112)mmHg,最高平均动脉压中位数123(116,132)mmHg。FMD中位数5.1(3.8,7.3)%,IMT中位数0.9(0.8,1.2)mm。在日常饮食中,偏向于高动物蛋白饮食的39例,比较均衡的36例;高动物蛋白饮食与FMD显著负相关,与IMT显著正相关;而且,动物蛋白摄入量较大的受试者倾向于存在更大的心血管风险。结论高血压患者在接受有效降压治疗的同时,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避免过高的动物蛋白摄入量,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生活方式 高动物蛋白饮食 血管功能 心血管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与动脉弹性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妍 苏晨 +6 位作者 陶军 王洁梅 黄奕俊 陈龙 吴芳 杨震 涂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高血压病患者(n=60,高血压组)和健康志愿者(n=32,对照组)血浆中CD31+/CD42-内皮微颗粒的水平,袖带震荡技术无创检测肱动脉与胫后动脉之间的...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高血压病患者(n=60,高血压组)和健康志愿者(n=32,对照组)血浆中CD31+/CD42-内皮微颗粒的水平,袖带震荡技术无创检测肱动脉与胫后动脉之间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显著升高[(972.6±116.2)比(1920.3±152.0)个/μl,P<0.001];高血压组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1369.3±147.3)比(1793.0±328.3)cm/s,P<0.001]。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正相关(r=0.42,P<0.001),以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升高且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循环内皮微颗粒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较高水平的循环内皮微颗粒加速了大动脉弹性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内皮 微颗粒 动脉 弹性
下载PDF
高血压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和动脉弹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震 夏文豪 +5 位作者 罗初凡 张媛媛 苏晨 陈龙 廖新学 陶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变化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检测20例高血压患者和21例年龄匹配血压正常者的大动脉弹性(C1)和小动脉弹性(C2)。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测定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变化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检测20例高血压患者和21例年龄匹配血压正常者的大动脉弹性(C1)和小动脉弹性(C2)。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测定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ac-LDL及lectin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内皮祖细数量,检测内皮祖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力。【结果】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高血压患者C1和C2减退,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增殖功能明显下降,但是两组患者内皮祖细数量无明显差别。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或增殖功能和C1或C2呈明显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或增殖功能是C1或C2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血压动脉弹性下降与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受损密切相关,提示内源性血管内皮修复能力下降是高血压血管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内皮祖细胞 动脉弹性 血管损伤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抗AT1受体自身抗体与AGTR1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艳香 朱峰 +3 位作者 廖玉华 陶军 袁勇 王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175-1179,共5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抗AT1受体自身抗体(AT1-AAs)产生与AT1受体基因AGTR1多态性及单倍型间的关联性。方法:随机抽取394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血样标本,采用ELISA法对血清进行AT1-AAs检测并将其分为抗体阳性和阴性两组;同时...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抗AT1受体自身抗体(AT1-AAs)产生与AT1受体基因AGTR1多态性及单倍型间的关联性。方法:随机抽取394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血样标本,采用ELISA法对血清进行AT1-AAs检测并将其分为抗体阳性和阴性两组;同时,用试剂盒提取血细胞基因组DNA。运用连接酶检测反应检测基因AGTR1中rs1492078、rs12721226、rs1064533、rs5186及rs3804005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进行基因表型频率统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经校正协调变量后,比较抗体阴性和阳性组中上述各点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经单倍型分析后发现含htSNP的单倍型[A-A-T]和[G-C-T]其发生频率在两组间具有明显差异,其P值分别是0.032和0.014。结论:AT1受体基因AGTR1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AT1-AAs的产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1受体 自身抗体 AGTR1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微循环异常与高血压 被引量:4
12
作者 陶军 张媛媛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0年第3期319-321,共3页
高血压的发病涉及多种因素多种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微循环的异常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现介绍微循环异常与高血压发病、发展与治疗的关系。
关键词 高血压 微循环 微血管稀疏
下载PDF
β受体阻滞剂治疗肾性高血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陶军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0年第3期106-107,共2页
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占据着继发性高血压各种病因中的第一位,高血压与肾脏关系极为密切,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在不同阶段均可能发生高血压。高血压与慢性肾脏病互为因果,既是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因素,亦是心血管并发症的高... 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占据着继发性高血压各种病因中的第一位,高血压与肾脏关系极为密切,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在不同阶段均可能发生高血压。高血压与慢性肾脏病互为因果,既是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因素,亦是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压对于延长肾衰竭患者生存期,保护肾脏,减少死亡率至关重要。虽然目前一致认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拈抗剂(ARB)类药物是治疗肾性高血压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性高血压 Β受体阻滞剂 继发性肾脏疾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治疗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继发性高血压 慢性肾脏病
下载PDF
估计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判断心血管风险与预后的可行性与实践
14
作者 张丽杰 周喆 +5 位作者 张建宁 丘雨旻 刘张弛 徐诗岳 王妍 陶军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2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评估估计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预测心血管风险与预后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分析了1999—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通过收集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弗雷明汉风险评分(FRS)计算,分别使用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事件作为结局... 目的评估估计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预测心血管风险与预后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分析了1999—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通过收集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弗雷明汉风险评分(FRS)计算,分别使用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事件作为结局指标进行Cox分析,以判断ePWV是否与临床预后独立相关。此外,使用Harrell’s C统计量以判断ePWV能否为心血管风险因素或FRS模型提供额外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ePWV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独立于心血管风险因素(全因死亡风险:HR=1.33,95%CI 1.21~1.50;心血管死亡风险:HR=1.51,95%CI 1.30~1.78)和FRS模型(全因死亡风险:HR=1.22,95%CI 1.12~1.32;心血管死亡风险:HR=1.32,95%CI 1.10~1.59)。在预测价值方面,添加ePWV后预测模型的Harrell’s C统计量高于仅使用心血管风险因素或FRS的模型(P<0.05)。结论ePWV可以作为一种无创、便捷、实用评价心血管风险与预后的临床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估计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血管危险因素 弗雷明汉风险评分 临床结局
下载PDF
规律运动增加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善衰老血管弹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震 张媛媛 +6 位作者 夏文豪 罗初凡 陈龙 靳亚飞 欧志君 廖新学 陶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5期2723-2728,共6页
背景:近来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增加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有助于改善内皮功能。但是,运动对是否能通过上调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善衰老血管弹性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规律运动是否通过影响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善衰老所致血管弹... 背景:近来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增加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有助于改善内皮功能。但是,运动对是否能通过上调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善衰老血管弹性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规律运动是否通过影响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善衰老所致血管弹性下降。方法:对 10 例男性健康青年志愿者和 10 例健康老年志愿者予以规律运动锻炼 3 个月,流式细胞仪测定运动前后 CD34 和 KDR 双标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凝集素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内皮祖细数量,检测内皮祖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力,并测定运动前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健康青年志愿者比较,老年志愿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明显下降,脉搏波传导速度减退。健康志愿者规律运动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较运动前增加,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凝集素双阳性内皮祖细胞数量较运动前增加,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强,脉搏波传导速度下降,老年志愿者变化更为明显。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增加倍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下降倍数呈明显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凝集素双阳性内皮祖细胞及增殖功能的增加倍数是脉搏波传导速度下降倍数的独立预测因素。说明规律运动可通过增加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善衰老所致的血管弹性下降,提示运动调节内皮祖细胞可能是其保护衰老血管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血管组织构建 内皮祖细胞 迁移 增殖 动脉弹性 血管弹性 衰老 运动 脉搏波传导 速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增龄对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的影响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夏文豪 张斌 +4 位作者 梁建文 苏晨 张小宇 李琰 陶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3149-3152,共4页
目的探讨增龄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的影响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32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实验组(老年组)和30例健康青年人为对照组(青年组)。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0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内皮祖细胞,采... 目的探讨增龄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的影响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32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实验组(老年组)和30例健康青年人为对照组(青年组)。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0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内皮祖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比较两组志愿者循环中内皮祖细胞数量。体外培养7 d后,分别检测两组志愿者内皮祖细胞体外迁移及黏附能力;通过裸鼠颈动脉拉脱模型,比较内皮祖细胞在体内皮损伤修复能力。检测两组志愿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1),体外迁移、黏附(P<0.01)及在体再内皮化功能均明显受损。减少的在体再内皮化面积与下降的FMD之间呈正相关。结论增龄导致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受损与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龄 内皮损伤 内皮功能 内皮祖细胞
下载PDF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损伤血管功能 被引量:12
17
作者 欧志君 常凤军 +2 位作者 胡晓侠 董吁钢 区景松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92-1196,共5页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性质改变及其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取20名健康志愿者(男12例,女8例)和2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男11例,女9例)作为观察对象,年...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性质改变及其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取20名健康志愿者(男12例,女8例)和2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男11例,女9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均在18~60岁;测定其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对高密度脂蛋白的趋炎性进行分析。用血浆提取的高密度脂蛋白处理小鼠的主动脉,观察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结果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健康志愿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比高密度脂蛋白趋炎性增加,趋炎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抑制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结论高胆固醇血症状态下高密度脂蛋白处于炎症状态,失去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抑制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可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高密度脂蛋白 趋炎 血管舒张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炎症的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艳香 冯力 +3 位作者 袁勇 陶军 黄炫生 张励庭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粥样斑块局部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T1-AA阳性和阴性的血清并纯化。建立30只球囊拉伤所致高脂血症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粥样斑块局部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T1-AA阳性和阴性的血清并纯化。建立30只球囊拉伤所致高脂血症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成6组:(1)对照组;(2)低浓度AT1-AA[20μg/(kg·d)]注射组(简称LA组);(3)高浓度AT1-AA[40μg/(kg·d)]注射组(简称HA组);(4)氯沙坦[20 mg/(kg·d)]灌胃+高浓度AT1-AA注射组(简称L+HA组);(5)辛伐他汀[4 mg/(kg·d)]灌胃+高浓度AT1-AA注射组(简称S+HA组);(6)7aa[1.5 mg/(kg·d)]灌胃+高浓度AT1-AA注射组(简称7aa+HA组),予以不同的处理。取兔腹主动脉进行HE染色,比较各组斑块所占管腔面积;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斑块局部MMP-2的表达。结果各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第4周后明显升高。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在第8、10周血清AT1-AA水平均明显高于实验开始时。LA组、HA组斑块占管腔面积百分值分别为46.99%±13.06%、66.11%±19.67%,明显高于对照组(27.71%±7.46%)、L+HA组(34.27%±12.38%)、S+HA组(24.03%±8.56%)及7aa+HA组(28.54%±12.50%)(均P<0.05)。LA组、HA组MMP-2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结论 AT1-AA可明显促进高脂喂养兔受损动脉内膜处斑块形成,增强斑块局部炎症反应的发生及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基质金属蛋白酶2
下载PDF
流体切应力对衰老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修复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曹政 夏文豪 +4 位作者 佟新竹 苏晨 何江 李琰 陶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408-411,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老年志愿者内皮祖细胞(EPC)功能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抽取老年志愿者外周血2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外采用生理范围(0.15mN/cm2)流体切应力处理培养后的老年志愿者EPC 24h,观察EP...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老年志愿者内皮祖细胞(EPC)功能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抽取老年志愿者外周血2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外采用生理范围(0.15mN/cm2)流体切应力处理培养后的老年志愿者EPC 24h,观察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流体切应力对老年志愿者EPC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实时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PC表面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切应力干预明显提高老年志愿者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0.15mN/cm2体外切应力干预24h能提高EPC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能力[干预前:(33.1±5.9)%;干预后:(49.1±7.1)%,P<0.01]。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显示,EPC表面的趋化生长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P<0.01)。结论流体切应力干预显著改善老年志愿者EPC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其机制可能与EPC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 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内皮细胞 内皮祖细胞
下载PDF
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血管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文豪 张小勤 +3 位作者 贾敏 苏晨 李琰 陶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2-507,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EPC)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入选10名排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史和临床证据的青年志愿者[(25.4±6.6)岁],抽取外周血20 m 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EPC)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入选10名排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史和临床证据的青年志愿者[(25.4±6.6)岁],抽取外周血20 m 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外采用生理范围(15 dyn/cm2)流体切应力处理培养的EPC不同时间(0,6,12,24 h),观察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流体切应力对志愿者EPC颈动脉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EPC表面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切应力影响内皮化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外切应力干预明显提高志愿者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上调其颈动脉内皮损伤再内皮化能力(干预前:34%±6%;干预后:51%±8%;P<0.01)。而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显示干预后EPC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干预前:1.0;干预后:2.8±0.3;P<0.01)。【结论】体外流体切应力干预可能部分通过上调EPC表面CXCR4信号通路表达,提高其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应力 内皮祖细胞 内皮损伤 内皮化 CXCR4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