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感染性疾病专科现状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彭亮 谢仕斌 高志良 《新医学》 2011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感染性疾病专科的现状。方法:以书面问卷形式向全省103个感染病专科(医院)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科室规模、人员状况、疾病分布情况、继续教育情况、工作负荷、科研成果和医师建议等。结果:大部分的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疗... 目的:了解广东省感染性疾病专科的现状。方法:以书面问卷形式向全省103个感染病专科(医院)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科室规模、人员状况、疾病分布情况、继续教育情况、工作负荷、科研成果和医师建议等。结果:大部分的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疗资源集中在广州、深圳、珠三角地区,而粤北、粤西、粤东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疗资源相对较欠缺。总病床数为2 653张,住院面积为81 870 m2。感染病科年门诊量为1 224 613人次/年,肝病门诊为253 800人次/年。总出院人数为44 968人次/年。共803名医务人员,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称分别11.3%、33.0%、28.9%、26.8%;博士、硕士、学士、大学专科、大学专科以下学历分别占8.2%、18.6%、58.2%、8.5%、6.7%。接受继续教育主要依靠参加医院组织的培训(60.8%)及全国/省/市学术活动(38.3%),外院进修及出国学习分别占0.6%及0.3%。获得课题172项,其中国家、省、市级及横向课题分别占10.5%、42.4%、45.9%及1.1%。获得科研成果58项,发表文章1 497篇。平均工作时间超过9 h/d,值班超过1次/周。结论:广东省内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疗资源分布集中在中心城市,偏远地区分布较少。感染性疾病专科人员结构基本合理,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工作负荷较重,外院进修和出国学习所占的比例较低,省部、市级的基金和成果较多,国家级的高层次的基金和成果的申请仍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病疾病专科 现状 调查
下载PDF
综合性医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何达秋 曹静 +6 位作者 郑小燕 邓子德 陈华丽 欧阳倩 崇雨田 吴元凯 揭育胜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17期1729-1732,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种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的新发传染病,医院内感染将会严重危及患者、医务人员的生命及健康.本文结合某省级定点收治单位应对防控新冠肺炎的具体举措,包括人员动员培训、医疗用房改建、医疗流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种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的新发传染病,医院内感染将会严重危及患者、医务人员的生命及健康.本文结合某省级定点收治单位应对防控新冠肺炎的具体举措,包括人员动员培训、医疗用房改建、医疗流程优化、物资筹集准备等,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做出分析与探讨,为国家未来预防和应对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医院感染 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疾病时期及Peg⁃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前后T细胞及其亚群CD107a的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顾琳 黄泽旋 +2 位作者 李静 黄月华 顾玉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143-3147,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疾病时期及长效干扰素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CD107a分泌的细胞毒功能变化。方法将慢性HBV感染患者分为未抗病毒治疗组(n=300)和干扰素治疗组(n=36),再进一步将未抗病毒治疗组患者分成免...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疾病时期及长效干扰素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CD107a分泌的细胞毒功能变化。方法将慢性HBV感染患者分为未抗病毒治疗组(n=300)和干扰素治疗组(n=36),再进一步将未抗病毒治疗组患者分成免疫耐受期(IT)组(n=29)、免疫活动期(IA)组(n=174)、非活动期(IC)组(n=44)和灰色区(GZ)组(n=53)。纳入1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HC)组。采集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CD107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免疫活跃期患者T细胞及其亚群(CD4及CD8 T细胞)CD107a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免疫耐受期及非活动期患者。(2)患者T细胞及其亚群CD107a分泌水平与肝脏炎症指标及纤维化指标均呈正相关。(3)与HBeAg(⁃)患者相比,HBeAg(+)患者T细胞及其亚群CD107a分泌水平更高,HBV DNA>10^(6) IU/mL患者也显著高于HBV DNA<10^(6) IU/mL患者。(4)与Peg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前相比,治疗48周后,患者的T细胞及其亚群CD107a分泌能力显著提高(均P<0.0001)。结论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CD107a分泌的细胞毒作用与疾病状态及分期有关,且长效干扰素治疗可进一步增强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CD107a 干扰素 HBV
下载PDF
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真实世界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周晓梅 曾涛 +7 位作者 廖莹颖 张一博 李青海 Jaime Smith 张麟 王超 崇雨田 李新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3,共7页
目的:开发一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人工智能(AI)数据采集工具,以解决传统的多中心数据采集效率低下的问题。方法:基于国际通用的数据标准,将AI的文字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应用于慢性乙肝真实世界队列研究数据采集,实现多种格式数据(包括... 目的:开发一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人工智能(AI)数据采集工具,以解决传统的多中心数据采集效率低下的问题。方法:基于国际通用的数据标准,将AI的文字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应用于慢性乙肝真实世界队列研究数据采集,实现多种格式数据(包括图片格式的原始数据)的电子化采集、结构化处理,随后自动将数据填入研究电子数据采集(REDCap)系统中的电子病历报告表(eCRF)。结果:AI工具辅助数据采集与纯人工数据采集具有相同的平均准确率,均达到98.66%(P=0.23),但前者所需时间减少75.49%(P<0.05)。结论:本研究开发的AI数据采集工具可显著提高研究数据采集效率,为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采集提供了新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采集 慢性乙型肝炎 人工智能(AI) 自然语言处理 文字识别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患者抗原表位特异性CTL与ALT水平无关 被引量:2
5
作者 邓洪 韩晓燕 +4 位作者 陈幼明 张富程 彭晓谋 高志良 姚集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1-404,413,共5页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探讨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水平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和病毒复制状态的关系。【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探讨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水平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和病毒复制状态的关系。【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HLA-A2限制的HBcAg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及CD8单克隆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同时检测患者的肝功能和定量分析HBVDNA。【结果】32例HLA-A2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均可检测到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五聚体阳性细胞占CD8阳性细胞的比例为1.3%±1.1%,统计分析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频率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相关性不显著(r=0.163,P=0.163)。分组对比发现病毒载量低者(HBVDNA定量<105拷贝/mL)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水平(1.96%±1.26%)高于病毒载量高者(0.82%±0.52%,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存在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能与控制HBV的复制有关,但主要肝损害并非直接由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HLA抗原 肝炎 乙型 MHC-五聚体
下载PDF
MxA-88G/T和IFN-γ+874A/T位点多态性对地方流行区HBV感染自然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雷瑞祥 顾琳 +1 位作者 黄明星 彭晓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509-511,共3页
目的:探讨常见影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转归的宿主遗传因素在地方性流行区的作用。方法:收集华南地区100例HBV自限感染者(抗-HBs和抗-HBc均阳性)和340例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全血,采用竞争分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为基础的方法进行MxA... 目的:探讨常见影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转归的宿主遗传因素在地方性流行区的作用。方法:收集华南地区100例HBV自限感染者(抗-HBs和抗-HBc均阳性)和340例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全血,采用竞争分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为基础的方法进行MxA-88G/T和IFN-γ+874A/T基因分型。结果:MxA-88G/T的基因型在慢性HBV感染者和自限性感染者中的分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与慢性感染患者相比,自限性感染者有较低的GG基因型(41.0%vs52.9%,P=0.036)和较高的TT基因型(16.0%vs2.4%,P=0.000)。然而,IFN-γ+874A/T的基因型在两组患者中的分布差异并无显著性;在慢性感染者和自限性感染者中,AA基因型分布率为65.0%vs72.8%(P=0.139),TT基因型为2.0%vs1.2%(P=0.894)。结论:常见影响HBV感染自然转归的宿主基因多态性在地方性流行区的作用有所改变,值得同类研究高度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多态性 单核苷酸干扰素Ⅰ型黏病毒抵抗基因-1 DNA多聚酶链反应
下载PDF
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院工作人员防控培训方案、内容与标准 被引量:40
7
作者 黎尚荣 赵志新 +35 位作者 姚瑶 邓敬仪 陈昕 温小粤 邢帮荣 郭娜 张献玲 代群 刘剑戎 刘芳 罗利英 孔庆磊 冯丰 曾国芬 熊志勇 郑常龙 罗金妮 钟新华 阮莹 王乔凤 汪竹红 郑栩琪 符永玫 张欢 吴妙略 梁朝峰 吴元凯 李星 梁彩倩 彭燕 欧阳倩 黎婉斌 范秀平 唐紫兰 陈璐 顾琳 《新医学》 2020年第2期95-102,共8页
有效的员工全员培训是防控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医疗机构传播的重要措施。该文介绍将医院员工按岗位性质不同分为临床科室主任护长,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及预检分诊医护人员,标本检测技术人员,其他医师、护理及医技人员,行政、后勤及辅... 有效的员工全员培训是防控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医疗机构传播的重要措施。该文介绍将医院员工按岗位性质不同分为临床科室主任护长,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及预检分诊医护人员,标本检测技术人员,其他医师、护理及医技人员,行政、后勤及辅助人员等5个类别,进行分层次、分批次、针对性强、覆盖全员的防护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与考核、实践技能培训与考核。培训由教官组人员按统一的培训标准,使用客观结构化多站的形式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医院工作人员 防控 培训方案 客观结构化多站
下载PDF
中国南方地区乙肝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彭亮 刘静 高志良 《新医学》 2011年第5期287-290,共4页
目的:初步分析中国南方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导致的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5年7月-2010年6月诊断为乙肝肝衰竭的87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乙肝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真菌感染的种类、部位... 目的:初步分析中国南方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导致的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5年7月-2010年6月诊断为乙肝肝衰竭的87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乙肝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真菌感染的种类、部位等。分析乙肝肝衰竭患者合并真菌感染与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白细胞减少、侵入性操作与检查、人工肝治疗、病情轻重等因素的关系。观察检出真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药物敏感度。结果:876例乙肝肝衰竭患者,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138例,病死率为65.2%(90/138);未合并真菌感染者病死率为50.3%(371/738),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医院内真菌感染未得到控制者病死率为75.9%,明显高于治愈者的病死率(47.1%,P<0.01)。检出真菌中,最常见的是假丝酵母属的白假丝酵母(54.3%)和近平滑假丝酵母(11.6%)。呼吸道和消化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分别占45.7%和30.4%。检出的138株真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度最高,其次是氟康唑、依曲康唑和酮康唑。138例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者中,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白细胞减少、接受侵袭性操作者所占比例均高于未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者(P均<0.05),两组接受人工肝治疗者所占比例相近(P>0.05),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为(32.4±7.8)分,明显高于未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者的(25.5±6.5)分(P<0.05)。结论:中国南方地区乙肝肝衰竭患者常并发医院内真菌感染。呼吸道与消化道是常见的感染部位。假丝酵母属是主要的感染菌株,感染病原学呈多样性分布。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白细胞减少、接受侵袭性操作、病情重等是发生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而人工肝支持治疗并非其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内感染 真菌 肝衰竭 病毒性肝炎 乙型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耀辉 张英 +2 位作者 朱建芸 孙林琳 谢仕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3-419,共7页
【目的】探索血清降钙素原(PCT)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24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 【目的】探索血清降钙素原(PCT)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24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为感染组120例,无感染组124例,感染组中包括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60例,肺部感染25例,血流感染16例,其他感染19例。比较各组患者的PCT、WBC、NEUT、NE%、WBC/PL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法获得ROC曲线下面积(AUROC),并计算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采用并联诊断试验,探索PCT联合NE%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PCT、WBC、NEUT、NE%、WBC/PLT水平高于无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感染组PCT、NE%、WBC/PLT水平高于非血流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AUROC为0.947(95%CI=0.922~0.971),截断值取0.38 ng/mL,敏感性76.7%,特异性97.6%,约登指数0.742。NE%的AUROC为0.806(95%CI=0.751~0.861)。以NE%>75.0%为截断值,敏感性为45.8%,特异性为94.4%。PCT联合NE%行并联诊断试验,敏感性83.3%,特异性92.7%。【结论】血清PCT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建议以0.38 ng/mL为截断值。PCT与NE%联合可提高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降钙素原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细菌感染 腹膜炎 血流感染 肺部感染
下载PDF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V感染状况的研究
10
作者 李华 彭亮 高志良 《新医学》 2012年第9期662-665,共4页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的HBV感染状况,探讨体外培养条件下慢乙肝患者MMSC能否被HBV感染。方法:分离慢乙肝患者MMSC后,分别以Cult-M培养液及HBV DNA阳性患者自体血清培养液培养,用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的HBV感染状况,探讨体外培养条件下慢乙肝患者MMSC能否被HBV感染。方法:分离慢乙肝患者MMSC后,分别以Cult-M培养液及HBV DNA阳性患者自体血清培养液培养,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MSC的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表达情况,巢式PCR法检测体外培养条件下MMSC的HBV DNA及环状DNA的表达情况。结果:慢乙肝患者MMSC内HBsAg及HBcAg表达均为阴性,HBV DNA及环状DNA均未检测到;HBV DNA阳性慢乙肝患者自体血清培养的第1、3、5代MMSC中均未检测到HBsAg、HBcAg、HBV DNA及环状DNA。结论:慢乙肝患者MMSC内不存在HBV感染;在以HBV DNA阳性血清体外培养的情况下,MMSC亦未发生HB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桂馨 周召 +2 位作者 吴丽丽 高志良 鲁凤民 《肝脏》 2023年第3期269-272,共4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HBV基因组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中共价闭合环状DNA一方面可作为HBV复制的模板,使得感染得以建立及维持;另一方面可与整合的双链线性DNA持续表达HBsAg,在...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HBV基因组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中共价闭合环状DNA一方面可作为HBV复制的模板,使得感染得以建立及维持;另一方面可与整合的双链线性DNA持续表达HBsAg,在慢性感染过程中导致宿主HBV特异性免疫的耗竭。因此,未来亟需研制发挥更强效抑制病毒复制、加速耗竭cccDNA的直接抗病毒作用及不良反应更小的特异调节抗HBV宿主免疫的新药,以期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治愈 HBV DNA整合 宿主免疫
下载PDF
抗病毒治疗对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徐启桓 许镇 +3 位作者 舒欣 陈旎 张卡 李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352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早期患者120例、中期患者149例、晚期患者83例,各期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治疗组...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352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早期患者120例、中期患者149例、晚期患者83例,各期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各期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结果】观察24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不同(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生存率明显下降。不同分期分析,早、晚期患者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中期患者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及早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提高中期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分期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1
13
作者 鲁凤民 封波 +15 位作者 郑素军 蒋素贞 杨瑞锋 福军亮 纪冬 党双锁 鲁晓擘 陈红松 陈新月 任红 高志良 南月敏 徐小元 牛俊奇 张文宏 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8-1274,共7页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显著减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减少包括肝衰竭和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一部分CHB患者在接受一线NAs治疗48周或更长时间后,...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显著减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减少包括肝衰竭和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一部分CHB患者在接受一线NAs治疗48周或更长时间后,其血清HBV DNA仍持续或间歇性地高于灵敏核酸试剂的检测下限。本文作者经讨论对低病毒血症(LLV)形成如下定义:持续性LLV,指对接受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48周及以上的CHB患者,用灵敏的定量PCR方法至少连续检测2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均阳性,但<2000 IU/ml;间歇性LLV是指用灵敏的qPCR法至少连续检测3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为间歇性阳性,但<2000 IU/ml。诊断LLV应注意排除患者存在用药依从性和耐药突变的问题。LLV可能与NAs治疗下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有关,但目前对LLV发生后原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调整仍存在争议。综述了NAs治疗下LLV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了LLV发生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今后NAs经治LLV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核苷类 核苷酸类 低病毒血症
下载PDF
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致病机制及临床诊断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淑如 崇雨田 李新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67-1672,共6页
铜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铜缺乏或过载均会导致一系列的机体功能障碍。主要聚焦肝豆状核变性及其相关铜代谢异常的疾病。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型多样,而胆汁淤积性肝病、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及先天性糖基化异常等疾病又常给肝豆状核变性... 铜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铜缺乏或过载均会导致一系列的机体功能障碍。主要聚焦肝豆状核变性及其相关铜代谢异常的疾病。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型多样,而胆汁淤积性肝病、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及先天性糖基化异常等疾病又常给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诊断带来混淆和困惑。结合目前研究的最新进展及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面的经验,从肝病角度探讨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致病机制及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金属代谢缺陷 先天性 诊断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中CXCR3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叶一农 赵琦毅 +3 位作者 周惠玲 严海明 张青森 彭亮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356-2361,共6页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CD8+T细胞上趋化因子受体3(CXCR3)的表达及与转归的关系。方法选择22例ACLF患者、18例普通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入院初收集血样,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8+T细胞上CXCR3的表达。结果...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CD8+T细胞上趋化因子受体3(CXCR3)的表达及与转归的关系。方法选择22例ACLF患者、18例普通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入院初收集血样,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8+T细胞上CXCR3的表达。结果 ACLF患者中12例存活。CHB患者CXCR3+CD8+T细胞计数(70.31±38.07)×106·L-1,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的(34.26±22.30)×106·L-1和ACLF患者的(10.63±8.57)×106·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3+CD8+T细胞数量与ln ALT、ln AST或总胆红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存活的ACLF患者CXCR3+CD8+T细胞计数(14.40±9.35)×106·L-1,明显高于死亡患者的(6.10±4.78)×106·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ACLF患者外周血CXCR3+CD8+T细胞的计数下降,并且可能与转归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衰竭 调节性免疫 趋化因子受体3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影响——附87例报告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幼明 朱建芸 +1 位作者 李建国 江元森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慢重肝)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记录87例慢重肝患者(A组)在应用血浆置换及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并与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慢重肝)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记录87例慢重肝患者(A组)在应用血浆置换及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并与94例行血浆置换联合内科综合治疗的慢重肝患者(B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A组临床症状改善100%(87/87),低钾血症复常率为80%(33/41)、低钠血症复常率为93%(27/29),肝性脑病清醒率55%(12/22);B组则相应为48%(45/94)、7%(3/42)、7%(2/30)和20%(5/25),2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近期有效率、近期生存率分别为80%、48%,B组为47%、3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不良反应以血浆过敏反应为主,均未发生低血压、肺水肿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浆置换及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可有效纠正慢重肝患者的电解质紊乱,保持内环境平衡,且能提高其近期生存率和肝性脑病清醒率,为慢重肝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 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人工肝支持系统 预后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220例临床特点分析及临床分型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时红 林国莉 +1 位作者 庞艳娇 崇雨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4-746,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发病基础上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在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提出科学实用的临床分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根据发病基础分为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对两组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 目的比较不同发病基础上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在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提出科学实用的临床分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根据发病基础分为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对两组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肝炎组ALT、AST水平高于肝硬化组(P<0.001),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慢性肝炎组高于肝硬化组(P<0.001),两组间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肝炎组出现腹腔积液、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低于肝硬化组(56.8%vs 89.2%,P<0.001;22.9%vs 37.2%,P=0.020;38.9%vs 52.9%,P=0.038),两组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感染(肺或血液)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肝炎组28 d死亡率高于肝硬化组,但临床转归好转治愈率高于肝硬化组(2=5.418,P=0.020;2=5.157,P=0.023)。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存在差异,依此进行分型,有临床实用性,并有利于治疗实施和预后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慢加急性 乙型肝炎 临床分型
下载PDF
慢性乙肝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洪 顾琳 +3 位作者 赵志新 张晓红 彭晓谋 高志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6-708,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拉米夫定耐药后导致病情加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纳入研究,记录拉米夫定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检测并记录临床耐药时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拉米夫定耐药后导致病情加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纳入研究,记录拉米夫定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检测并记录临床耐药时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YMDD变异及前C区变异。按病情加重后的诊断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进行比较。【结果】肝功能衰竭组患者年龄(45±13)岁,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组(37±13)岁(P<0.05);肝功能衰竭组临床耐药时HBVDNA载量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2.8×108±4.9×108)拷贝/mLvs(3.1×106±2.9×106)拷贝/mL;P<0.05];肝功能衰竭组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54.6%)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8.4%,P<0.05)。年龄和拉米夫定治疗前诊断为肝硬化都是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年龄大、诊断为肝硬化,临床耐药时病毒载量高,耐药后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可能是拉米夫定治疗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有肝硬化基础患者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使用能治疗耐药变异的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肝 拉米夫定 停药耐药 肝功能衰竭
下载PDF
全血染色法和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染色的五聚体技术检测抗原特异性CTL的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洪 韩晓燕 +3 位作者 陈幼明 张富程 高志良 姚集鲁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477-479,共3页
目的分别采用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法和全血直接染色法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肽五聚体(MHCpentamers)流式细胞技术定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性乙肝)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 目的分别采用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法和全血直接染色法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肽五聚体(MHCpentamers)流式细胞技术定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性乙肝)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从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分离PBMC,用HLA-A2HBcAg抗原表位肽-MHCPentamers及CD8单克隆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BV特异性的CTL细胞,部分患者同时采用全血直接染色方法进行HBV特异性的CTL细胞的检测。结果32例HLA-A2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均可检测到HBV特异性的CTL细胞,五聚体阳性细胞占CD8阳性细胞的比例平均为(1.34±1.06)%,两种染色方法检测的特异性的CTL细胞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全血直接染色结合五聚体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抗原特异性CTL是一种简便、敏感和可行的抗原表位特异性CTL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HLA抗原 全血直接染色法 MHC-五聚体
下载PDF
终末期肝病肌少症及其营养干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智鹏 朱姝 +5 位作者 罗秋敏 许文雄 张烨琼 郑杏容 谢婵 彭亮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近几十年,肌少症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由于营养不良和肝-肌轴中多种代谢介质变化等因素,肌少症常见于终末期肝病患者,与肝硬化失代偿、死亡及移植后不良事件等结局相关。CT检查是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肌肉含量减少的金标准。目前,运动... 近几十年,肌少症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由于营养不良和肝-肌轴中多种代谢介质变化等因素,肌少症常见于终末期肝病患者,与肝硬化失代偿、死亡及移植后不良事件等结局相关。CT检查是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肌肉含量减少的金标准。目前,运动训练及营养干预是肌少症的主要治疗措施。相比于运动训练,营养干预对晚期肝病患者更切实可行。因此,本文对肌少症的定义、机制、诊断以及营养干预进行评述,以期为终末期肝病患者肌少症营养干预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 肌少症 营养干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