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起立床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梦菲 曾令雄 叶耿杰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第7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起立床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研究资料共选择6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均为本院于2017年12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随机分组各30例,对照组行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行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起立...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起立床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研究资料共选择6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均为本院于2017年12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随机分组各30例,对照组行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行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起立床治疗,评价2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结果:训练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增大,小腿肢体围度缩小,疼痛程度减轻,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6.67%,对照组为80.00%,P<0.05.结论:针对膝关节周围骨折落实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起立床治疗可促使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缓解肢体肿胀及疼痛,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静脉血栓形成,提高了日常生活质量,可尽早回到工作岗位,获得了良好疗效,值得骨科及康复科医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 起立床 膝关节周围骨折 功能恢复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院内环境分布及对常用消毒剂的抗性研究
2
作者 曾雪花 李旭雯 +4 位作者 黄永青 邱汉辉 陈展林 罗爱玲 李莉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2期2102-2105,共4页
目的:研究医院环境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PA)菌株的分布特征及对常用消毒剂的敏感性。方法:收集2020年7月—2022年6月我院环境标本检测,并将培养分离的PA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检测其对碘伏、含氯消毒液和苯扎溴铵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目的:研究医院环境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PA)菌株的分布特征及对常用消毒剂的敏感性。方法:收集2020年7月—2022年6月我院环境标本检测,并将培养分离的PA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检测其对碘伏、含氯消毒液和苯扎溴铵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从该院共采集空气、物表、病人被褥和医务工作者手等标本共计2136份,共分离出PA 52株,检出率为2.43%;其中耐碳青霉烯类PA表型菌株7株;重点科室PA菌株碘伏、含氯消毒液和苯扎溴铵的MIC和MBC值均高于其他科室PA菌株(均P<0.05);含氯消毒液出现MIC值和MBC值高于ATCC 27853的占比最高,均明显高于碘伏和苯扎溴铵(均P<0.05);CRPA菌株与其他CSPA比较,对3种常用消毒剂的MIC和MBC,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PA是一种医院环境中分离率较高的病原菌,对常用消毒剂特别是含氯消毒剂存在一定的抗性,这种抗性的产生可能和其暴露频率密切相关,医院应该针对性调整消毒剂的使用,预防抗性菌株的产生,避免院内感染的暴发与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医院环境 消毒剂抗性
下载PDF
基于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的双重运动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3
3
作者 蔡庆 谢丽君 +6 位作者 赵绿玉 叶鹏瑛 苏敏芝 张淑娴 高惠刚 胡昔权 陈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5-1319,共5页
目的观察采用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进行双重运动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为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5)。两组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对照组进行反重力跑台步行训练,试... 目的观察采用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进行双重运动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为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5)。两组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对照组进行反重力跑台步行训练,试验组利用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进行双重运动任务训练,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评定平衡功能,同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试验组X方向最大动摇径(Rx)、Y方向最大动摇径(Ry)和包络面积(RecArea)均显著下降(t>4.719, P <0.001),对照组RecArea显著下降(t=5.069, P <0.001),试验组Ry和RecArea低于对照组(t>2.288, P <0.05)。治疗后,两组FMA-L、BBS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7.316, P <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2.322, P <0.05)。结论双重运动任务训练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双重运动任务 平衡 反重力跑台
下载PDF
不同频率rTMS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6
4
作者 梁井凤 陈兆聪 +6 位作者 李娜 卜满云 张晓彤 邱国荣 武惠香 康庄 丘卫红 《新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175-181,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恢复期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纳入恢复期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性失语患者3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低频组(1 Hz rTMS)和高频组(10 Hz rTMS)各10例,3组均进行...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恢复期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纳入恢复期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性失语患者3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低频组(1 Hz rTMS)和高频组(10 Hz rTMS)各10例,3组均进行常规语言训练;低频、高频组予右侧额下回三角部相应频率rTMS治疗后再进行常规语言训练。采用中文版西方失语症成套检验(WAB)及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测治疗前后语言水平差异以及脑区激活、激活体素指数(AVI)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听理解、复述、失语商(AQ)值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且低频、高频组的自发言语、命名得分也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低频组复述、命名、AQ值改善更明显(P均<0.05),高频组自发言语、听理解、命名、AQ值改善更明显(P均<0.05);与低频组比较,高频组自发言语、听理解改善更明显(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AVI结果提示语言偏侧化半球均由治疗前的右侧转为左侧;fMRI结果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均存在激活升高、降低的语言相关感兴趣区(ROI)、非感兴趣区,但以左侧大脑半球参与语言感知、语义理解和表达的ROI激活升高为主;低频组左侧大脑半球AVI增加(P <0.05),右侧额下回三角部受抑制后未出现左侧额下回三角部激活升高;高频组治疗后双侧大脑半球AVI均升高(P均<0.05),双侧额下回三角部等语言相关ROI激活升高。结论低频、高频rTMS均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高频rTMS的效果优于低频rTMS。低频rTMS通过增加高效语言功能区的激活,优化失语患者语言功能重组模式;高频rTMS增强了右侧大脑半球的代偿作用,同时在促进左侧大脑半球激活重组中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性失语 重复经颅磁刺激 语言网络重组
下载PDF
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改善的作用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梦菲 叶鹏瑛 +2 位作者 彭志勇 喻勇 丘卫红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0年第12期1258-1261,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改善的作用。方法将2017-04~2020-05该院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中途退出4例,最终纳入统计为76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37例... 目的观察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改善的作用。方法将2017-04~2020-05该院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中途退出4例,最终纳入统计为76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基础训练,观察组在吞咽功能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EDP进行治疗。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使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中文版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存质量,比较两组观察期肺炎的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炎发生率为8.1%,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EDP联合吞咽功能基础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肺炎发生率,改善生存质量,且效果优于单纯进行吞咽功能基础训练,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膈肌起搏器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生存质量
下载PDF
高流量湿化氧疗对脑卒中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祝晶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第13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氧疗对脑卒中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排痰量、呼吸肌力、痰液黏稠度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氧疗对脑卒中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排痰量、呼吸肌力、痰液黏稠度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湿化氧疗)和试验组(30例,采取高流量湿化氧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14 d后评估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气道开放后14 d的24 h排痰量、呼吸肌力,痰液黏稠度,渗漏-误吸量表(PAS)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肺功能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气道开放后14 d两组患者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_(1)/FVC)及试验组痰液黏稠度为Ⅰ~Ⅱ度的患者占比与治疗前比均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痰液黏稠度为Ⅲ~Ⅳ度的患者占比及PAS、CPIS、QOL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4 h排痰量与治疗前比均显著增加,且试验组显著多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湿化氧疗应用于脑卒中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可增加24 h排痰量,增大呼吸肌力,降低痰液黏稠度,改善肺功能指标,减少渗漏-误吸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流量湿化 脑卒中 气管切开 痰液黏稠度 肺功能
下载PDF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超声监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卜满云 全迎婵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2期54-55,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超声监测。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分别... 目的观察分析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超声监测。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分别进行超声检查,分析治疗前后关节腔积液、滑膜厚度、血流信号等改变情况。结果经过超声检查后发现,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关节腔积液厚度、滑膜厚度逐渐降低(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血流信号逐渐改善(P<0.05)。结论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取温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血液循环,缓解关节腔积液与滑膜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超声监测 疗效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的健康人吞咽热水和冰水过程中脑血流动力学信号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耀文 黄文浩 +6 位作者 李鑫 赵妃 王梦心 史静 林依秋 杨子霖 唐志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4-1109,共6页
目的:通过fNIRS探究在吞咽热水和冰水时健康受试者脑血流变化情况,以验证fNIRS对于不同温度液体吞咽任务识别的敏感性,为今后应用fNIRS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中枢诊断及干预辅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健康受试对象16例,按... 目的:通过fNIRS探究在吞咽热水和冰水时健康受试者脑血流变化情况,以验证fNIRS对于不同温度液体吞咽任务识别的敏感性,为今后应用fNIRS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中枢诊断及干预辅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健康受试对象16例,按照随机顺序进行吞咽热水和冰水的任务,并采用fNIRS对任务过程进行记录,配对比较静息状态、吞咽热水和吞咽冰水状态两两之间不同脑区激活程度的差异。结果:相较于静息状态,吞咽热水和冰水时均有19个通道激活,共同激活的皮质包括S1、M1、PMC、SMA、Wernicke区、体感联合皮质、视觉联合皮质和额叶眼动区,DLPFC仅在吞咽热水时激活,中央下区仅在吞咽冰水时激活。SMA和PMC在吞咽热水比吞咽冰水时激活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性。结论:健康受试者的多个脑区都有激活并参与了吞咽热水和冰水的调控,且吞咽热水比吞咽冰水能够更好的激活健康受试者的PMC和S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皮质激活
原文传递
高能量密度肠内营养支持对吞咽障碍伴吸入性肺炎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彭志勇 王梦心 +4 位作者 杨海燕 祝晶 李红 窦祖林 唐志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4-1116,共3页
目的探讨高能量密度肠内营养支持对吞咽障碍伴吸入性肺炎患者营养状况及肺炎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吞咽障碍伴吸入性肺炎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运动疗法、吞咽功能训练、药物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 目的探讨高能量密度肠内营养支持对吞咽障碍伴吸入性肺炎患者营养状况及肺炎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吞咽障碍伴吸入性肺炎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运动疗法、吞咽功能训练、药物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商品化的肠内营养制剂(将能量密度调成1.5~2.0 kcal/ml)进行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或采用常规肠内营养素(能量密度低于1 kcal/ml)进行营养支持。于入选时、治疗3周后对比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体重指数(BMI)胃肠不耐受、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占比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BMI、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占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周后发现观察组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BMI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白细胞升高患者占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升高患者占比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有增高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能量密度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吞咽障碍伴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量密度肠内营养 吞咽障碍 吸入性肺炎
原文传递
经口间歇置管注食对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摄入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杨海燕 喻勇 彭志勇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23-924,共2页
目的观察经口间歇置管注食对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摄入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吞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胃管鼻饲,治疗组采用经口间歇置管注食。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收集2组患者的... 目的观察经口间歇置管注食对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摄入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吞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胃管鼻饲,治疗组采用经口间歇置管注食。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收集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包括上臂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血清白蛋白,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并发症(误吸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TSF和血清白蛋白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TSF和血清白蛋白分别为(12.30±1.45)mm和(40.58±2.25)g/L,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间歇置管注食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口间歇置管 吞咽障碍
原文传递
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不同部位最大舌压与口咽期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赵妃 吾米提·艾海提 +5 位作者 孙思明 张耀文 谢纯青 杨晨 窦祖林 唐志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73-1077,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最大舌压值和口咽期吞咽造影,探讨此类患者的舌前、舌中、舌后最大压力与口咽期吞咽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19例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柔性九位点舌压传感器测量患者... 目的通过观察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最大舌压值和口咽期吞咽造影,探讨此类患者的舌前、舌中、舌后最大压力与口咽期吞咽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19例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柔性九位点舌压传感器测量患者舌体前、中、后三个部位的最大舌压值,随后进行吞咽造影检查,量化分析口腔运送时间、食道上括约肌(UES)开放持续时间和UES开放幅度等指标。分析舌前、舌中及舌后最大压力值与口腔运送时间、UES开放持续时间及UES开放幅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舌中、舌后最大压力值与口腔运送时间具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舌前最大压力值与口腔运送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舌前、舌中、舌后最大压力值与UES开放持续时间、UES开放幅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舌前、舌中及舌后最大压力值均与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口咽期的活动功能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吞咽困难 最大舌压值 吞咽造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