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单中心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傅斌生 张彤 +8 位作者 李华 易述红 汪根树 张剑 许赤 杨扬 蔡常洁 陆敏强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2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3例,成人间活体部分肝移植2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于...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3例,成人间活体部分肝移植2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于肺部真菌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另4例患者恢复良好且存活,其中生存时间≥1年4例,≥3年3例。3例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的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另2例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存活的4例术后1个月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全肝移植或活体部分肝移植术能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铜代谢和神经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活体肝移植 肝豆状核变性 神经系统症状
下载PDF
供受体CYP3A5基因多态性与肝移植患者术后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的关系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洋 张琪 +5 位作者 姜楠 张彤 陆敏强 杨扬 蔡常洁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1期4-8,13,共6页
目的研究肝移植供、受体CYP3A5基因多态性对受者术后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2月至6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接受肝移植手术的32例受者及其对应供体。记录患者术后1周、2周、4周、12周他克莫司... 目的研究肝移植供、受体CYP3A5基因多态性对受者术后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2月至6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接受肝移植手术的32例受者及其对应供体。记录患者术后1周、2周、4周、12周他克莫司用量,并测定相应时间点的他克莫司谷浓度值,计算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肝移植供、受体进行CYP3A5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对受者术后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的影响。结果供、受者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3A5*3等位基因总发生频率为76%(97/128),CYP3A5*1等位基因总发生频率为24%(31/128)。受者术后2、4、12周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与供体CYP3A5基因型明显相关,与供体为携带*3/*3基因型的受者比较,供体为*1/*1和*1/*3基因型的受者该值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12周,不同CYP3A5基因型受体的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供体CYP3A5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重要遗传因素。供体携带*1等位基因,其受者需更高剂量他克莫司才能达到目标血药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他克莫司 细胞色素P450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并发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0
3
作者 蔡常洁 陆敏强 +3 位作者 安玉玲 李敏如 易慧敏 陈规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49-851,共3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期2例肝移植术后并发CPM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结果两例病人在肝移植手术前后均有在24h内血钠明显升高病史,病例1于术后第7日出现肢体抽搐、耳鸣头痛,...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期2例肝移植术后并发CPM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结果两例病人在肝移植手术前后均有在24h内血钠明显升高病史,病例1于术后第7日出现肢体抽搐、耳鸣头痛,随之出现构音障碍。病例2于术后第3天即出现神志淡漠,即而出现神志不清,四肢瘫痪,构音障碍,闭锁综合症。头颅MRI均符合CPM的影像学改变,确诊为CPM。经抗感染,营养支持和预防其他并发症等处理后两例病人均恢复,1例完全康复出院,1例有轻度语言障碍。结论肝移植术后并发CPM的原因复杂,预后差,尚无有效的病因治疗,因此CPM的治疗关键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头颅MRI是诊断CPM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脱髓鞘 桥脑 MRI
下载PDF
肝移植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陆敏强 蔡常洁 +7 位作者 华学锋 杨扬 许赤 李华 易述红 易慧敏 汪根树 陈规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03-705,共3页
目的:研究肝移植手术前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变情况。方法:将患者分为肝癌组和非肝癌组,采用WHOQOL-BREF表对65例患者在肝移植术前、术后1—3个月、术后4—6个月及术后6个月以上4个时间段进行生存质量的测评。结果:非肝癌组在生理领域、... 目的:研究肝移植手术前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变情况。方法:将患者分为肝癌组和非肝癌组,采用WHOQOL-BREF表对65例患者在肝移植术前、术后1—3个月、术后4—6个月及术后6个月以上4个时间段进行生存质量的测评。结果:非肝癌组在生理领域、自身生存质量总的主观感受及对自身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受方面,肝移植术后的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癌组在对自身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受方面上,术后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生存质量 WHOQOL-BREF量表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可逆性预测因子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徐晓东 谢汝莹 +6 位作者 林硕 舒冏 王曼曼 穆攀伟 杨扬 陈规划 曾龙驿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ost-transplantation diabetes mellitus,PTDM)的可逆性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2004年4月至2009年6月实施肝移植的6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纳入研究190例。根据其高血糖状...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ost-transplantation diabetes mellitus,PTDM)的可逆性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2004年4月至2009年6月实施肝移植的6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纳入研究190例。根据其高血糖状态是否为持续性分为可逆性PTDM组和不可逆性PTDM组。对可能影响两组患者糖代谢情况的术前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空腹血糖、肝硬化病史、高血压病史)和术后资料(排斥反应、激素用量、钙神经蛋白抑制剂的选择)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的PTDM是可逆的,占69.9%,与不可逆组相比,可逆组患者年龄较轻[(43±11)比(52±10)岁,P<0.05],其余相关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时的年龄是PTDM可逆性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术后糖尿病 可逆性 预测因子 年龄
下载PDF
西罗莫司用于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安玉玲 张婷婷 蔡常洁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在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或环孢素)剂量并联用西罗莫司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复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2例,确诊复发后即将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减量并联合应用西罗莫司(3m...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在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或环孢素)剂量并联用西罗莫司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复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2例,确诊复发后即将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减量并联合应用西罗莫司(3mg/d,连用3d后改为1.5mg/d,按血药谷浓度4~8ng/ml调整用量)治疗;对照组12例,继续原免疫抑制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排斥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分别为3~37个月(中位数17个月)和1~50个月(中位数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例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增加他克莫司用量排斥反应得以控制,对照组无患者发生排斥反应,两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高脂血症发生率较高(50%),两组患者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罗莫司能显著延长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并不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为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罗莫司 肝细胞癌 肝移植 肿瘤复发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下载PDF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供体功能维护 被引量:13
7
作者 唐晖 傅斌生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1-25,共5页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器官的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现阶段缓解器官短缺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DCD供体发生脑死亡或心脏停搏时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会导致供体器官功能损害,因此供体器官...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器官的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现阶段缓解器官短缺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DCD供体发生脑死亡或心脏停搏时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会导致供体器官功能损害,因此供体器官功能维护直接关系到捐献成功率和受体的安全。通过选择合适的捐赠者(Maastricht分类Ⅲ型)、高质量的供体和匹配的受体(高风险供体向低风险受体),使用先进的器官保存技术(如低温机械灌注、常温机械灌注及全身静脉系统氧气灌注)以及药物控制,可使DCD供体的功能得到维护从而获得良好的移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器官维护 供体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生存质量的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易小猛 张剑文 +6 位作者 张彤 赵辉 杨扬 华学锋 易慧敏 陆敏强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4期200-204,共5页
目的调查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移植中心行首次肝移植手术的68例肝硬化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0~6个月、7~12个月、12个月以上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健康调查简表(medi... 目的调查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移植中心行首次肝移植手术的68例肝硬化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0~6个月、7~12个月、12个月以上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健康调查简表(medical outcome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与疾病专用调查表——慢性肝病问卷(chronic liver disease questionaire,CLDQ)。结果在肝移植术前,肝硬化患者的SF-36和CLDQ各维度评分均偏低。术后各时段SF-36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和CLDQ的腹部症状、乏力、全身症状、活动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均为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0~6个月SF-36的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和CLDQ的情感功能、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7~12个月、术后12个月以上述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表各维度得分逐步升高。结论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术后早期以生理功能方面改善明显,随时间的推移,生存质量其他指标如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质量 肝移植 肝硬化 乙型病毒性肝炎 健康调查简表 慢性肝病问卷
下载PDF
再次肝移植的适应证与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傅斌生 张彤 +9 位作者 李华 易述红 汪根树 张剑 姜楠 许赤 杨扬 蔡常洁 陆敏强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6期320-323,共4页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的适应证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接受再次肝移植手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同期该中心再次肝移植率为4.7%。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53%)是再次肝移植...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的适应证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接受再次肝移植手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同期该中心再次肝移植率为4.7%。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53%)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其他常见的原因包括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22%)和原发病的复发(22%)。全组均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有18例患者死亡,其中7例死于感染性疾病,4例死于肾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死于肝癌复发,另3例分别死于心肌梗死、颅内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另18例患者生存良好并存活至今,移植物功能正常。随访时间24~8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54.5个月。再次肝移植患者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1%和44%。结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再次肝移植的1年和3年生存率较低,感染性疾病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次肝移植 适应证 胆道并发症 感染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颖华 陆敏强 +2 位作者 许尔蛟 郑荣琴 陈规划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647-3650,3653,共5页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的疗效和并发症,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26例术后肝内复发且接受RFA治疗者为RFA组。24例未使用抗肿瘤治疗者为对照组。观察生存情况、AFP、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并分析RF...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的疗效和并发症,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26例术后肝内复发且接受RFA治疗者为RFA组。24例未使用抗肿瘤治疗者为对照组。观察生存情况、AFP、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并分析RFA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RFA组中位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对照组入组1月AFP明显增加(P<0.05);而RFA组AFP较前明显降低(P<0.05)。常见近期并发症为肝包膜下出血(8/26);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24/26)、疼痛(26/26)及胃肠道症状(11/26)。RFA组术后复发率为81%(21/26)。肿瘤数目、最大直径、门静脉癌栓及肝移植术后近期复发等因素,均是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经RFA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RFA治疗对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而且并发症少、患者耐受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移植 复发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多学科合作,努力达到儿童肝移植的最佳疗效 被引量:6
11
作者 易述红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1-434,共4页
随着成人肝移植技术的日益成熟,儿童肝移植正在国内各大肝移植中心逐渐兴起。儿童肝移植在受者选择、技术细节、围手术期管理、术后治疗和随访等多方面与成人肝移植不尽相同,需要多学科合作来不断提高儿童肝移植的疗效。本文从受者选择... 随着成人肝移植技术的日益成熟,儿童肝移植正在国内各大肝移植中心逐渐兴起。儿童肝移植在受者选择、技术细节、围手术期管理、术后治疗和随访等多方面与成人肝移植不尽相同,需要多学科合作来不断提高儿童肝移植的疗效。本文从受者选择和肝外器官功能评估、把握不同术式的技术要点、提高术后随访质量、制定临床诊疗策略等方面,评述多学科合作对实现儿童肝移植最佳疗效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肝移植 多学科合作 受者选择 胆汁淤积性疾病 遗传代谢性疾病 劈离式肝移植 围手术期管理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傅斌生 易述红 +7 位作者 易慧敏 张彤 李华 汪根树 张剑 许赤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2期68-74,共7页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772例肝移植受者中发生的1例HP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已经报道的13例肝...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772例肝移植受者中发生的1例HP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已经报道的13例肝移植术后HPS的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45岁,在肝移植术后36d发生持续性高热、全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清铁蛋白的水平升高。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骨髓活组织检查结果诊断为HPS。给予积极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治疗,因病情凶险,患者于术后54d死于颅内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在14例肝移植术后HPS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发热(14/14)、脾肿大(8/14);实验室检查发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脏转氨酶升高(9/14);71%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HPS的发生与病毒感染(8/14)有关。尽管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和免疫抑制剂的减量,但仍有9例患者在术后2个月内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后HPS的发生与病毒尤其是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uirus,EBV)和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有关。临床上疑似HPS时,应反复进行骨髓涂片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尽管早期积极的合理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总体预后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噬血细胞综合征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巨细胞病毒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颖华 陆敏强 +4 位作者 张彤 许尔蛟 许杰华 郑荣琴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0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患者33例,其中26例采用RFA治疗者为RFA组,7例采用手术切除治疗者为手术组。观察与比...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患者33例,其中26例采用RFA治疗者为RFA组,7例采用手术切除治疗者为手术组。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复发率、生存率、住院时间、临床转归情况,记录RFA组的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RFA组和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1±12)min、(242±27)min,出血量分别为0、(227±113)ml,输血量分别为0、(114±101)ml,住院时间分别为(6.0±1.4)d、(18.4±6.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FA组26例中死亡7例,手术组7例中5例死亡。RFA组和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个月、10个月,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81%(21/26)、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组近期并发症为肝包膜下出血(31%);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92%)、疼痛(100%)、胃肠道症状(42%),经对症处理可耐受。结论RFA治疗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疗效较好,而且并发症少、患者耐受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射频消融 肝移植 复发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新发胃癌1例临床分析附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彤 傅斌生 +8 位作者 李华 易述红 许赤 汪根树 张剑 杨扬 蔡常洁 陆敏强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2期82-85,98,共5页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新发胃癌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共实施肝移植术726例,其中1例肝移植术后新发胃癌病例回顾该例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院肝移植术后新发胃癌发生率0....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新发胃癌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共实施肝移植术726例,其中1例肝移植术后新发胃癌病例回顾该例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院肝移植术后新发胃癌发生率0.14%(1/726)。患者男性,肝移植时年龄为57岁,诊断肿瘤时年龄为59岁。从接受肝移植手术至发生肿瘤的时间为36个月,新发胃癌确诊至死亡时间10个月,死于肿瘤进展、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肝移植术后新发胃癌的发生率较低;确诊时间较晚,疗效不佳;重视肝移植术后随访,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新发胃癌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新发肿瘤 胃癌
下载PDF
西罗莫司对肝移植术后肾功能和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安玉玲 吕海金 +2 位作者 蔡常洁 陆敏强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使用西罗莫司(sirolimus)对肾功能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56例肝癌肝移植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33例)采用西罗莫司+小剂量他克莫司(FK506)+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方案,对照组(23例)采用FK506+激...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使用西罗莫司(sirolimus)对肾功能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56例肝癌肝移植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33例)采用西罗莫司+小剂量他克莫司(FK506)+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方案,对照组(23例)采用FK506+激素方案。动态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9、12个月的血清肌酐(Scr)、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情况,分别行组内不同时点比较和同时点组间比较。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时的S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Scr水平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术后Scr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对照组Scr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术前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相当(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甘油三酯水平,术后6个月时的总胆固醇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未发现与高脂血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结论西罗莫司是一种低肾毒性的免疫抑制剂,与小剂量的FK506合用时可以减少FK506的肾毒性。西罗莫司的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高脂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罗莫司 他克莫司 肝移植 肾毒性 血清肌酐
下载PDF
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因子在肝肺综合征中的作用及其在肝移植术后的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易慧敏 安玉玲 +3 位作者 张彤 易述红 汪根树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6期350-353,376,共4页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及相关炎症因子在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在肝移植术后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拟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279例...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及相关炎症因子在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在肝移植术后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拟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27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HPS患者31例列为HPS组,同时随机选取行肝移植术且未合并HPS的终末期肝病患者30例为非HPS组及1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HPS组、非HPS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或治疗前1 d检测血清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2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内皮素(endothelin,ET)-1水平,HPS组和非HPS组分别于术后3、7、14、21、28 d检测总胆红素、TLR2 mRNA、TNF-α和ET-1水平。术后随访,记录随访期间的阳性事件和生存时间。结果截止至2008年7月,平均随访时间2.4年(最长4.4年)。目前,HPS组中26例行肝移植术患者存活15例,死亡11例,非HPS组中存活24例。肝移植术前HPS组患者的LPS、TNF-α、ET-1、TLR2 mRNA,iNOS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但与非H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HPS组患者的TLR2 mRNA和ET-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iNOS mRNA、LPS与TNF-α也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PS组患者肝移植术后28 d较术前TLR2 mRNA、TNF-α、ET-1水平有所下降(均为P<0.05)。结论 LPS及其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在HP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肺综合征 肝移植 内毒素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替比夫定与HBIG联用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的疗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根树 李华 +8 位作者 张琪 张剑 姜楠 汪国营 傅斌生 王冰 金海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6期314-316,353,共4页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与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6例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其中HBV脱氧核糖核酸(DNA)阳性者1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20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与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6例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其中HBV脱氧核糖核酸(DNA)阳性者1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20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7例。无YMDD变异阳性病例。患者均联合应用替比夫定和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其用药方案为替比夫定每日口服600mg,长期服用;HBIG的用法为术中肌内注射800U,术后前2周每日肌内注射400U,以后根据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效价调整HBIG的用药剂量与频率。定期随访,每次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乙肝血清标记物、FK506血药浓度,每3个月查HBVDNA定量,每半年查YMDD变异,复诊时记录替比夫定的不良反应。结果该组26例应用替比夫定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HBVDNA转阴率为92%(11/12),HBsAg转阴率为85%(17/20),7例HBeAg阳性患者中有6例转阴,随访期内未出现YMDD变异和乙型肝炎复发。血清肌酐不同程度升高7例(27%),同时合并周围神经病和肌病4例(15%)。结论联合应用替比夫定和HBIG可以有效地抑制HBV的复制,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但有较高的周围神经病和肌病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肝移植 乙型病毒性肝炎 复发 乙型肝炎病毒 周围神经病 肌病
下载PDF
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体会(附10例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华学锋 张彤 +5 位作者 洪良庆 张琪 杨扬 蔡常洁 陆敏强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0年第5期300-304,共5页
目的总结肝肾联合移植的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接受肝肾联合移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时间、供肝和供肾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受者和移植物功能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0例患者的原发病分别为乙型病毒性肝炎(... 目的总结肝肾联合移植的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接受肝肾联合移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时间、供肝和供肾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受者和移植物功能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0例患者的原发病分别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5例,其中合并药物性肾衰竭1例、移植肾失功1例、肝肾综合征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肾衰竭2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尿毒症1例;先天性多囊肝和多囊肾(polycystic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PCLKD)1例;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狭窄并肾衰竭1例。肝移植采用改良背驮术式,肾移植采用常规移植方法,将移植肾置于左髂窝或右髂窝。手术均获成功,肝移植手术时间(444±175)min,肾移植手术时间(184±36)min;移植肝和移植肾热缺血时间为8min以内;术中出血量(3367±1726)ml。术前严重感染的5例,术后1周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的5例患者中,其中1例患者术后反复肺部感染,给予呼吸机辅助支持治疗、积极抗感染后治愈,其余4例患者无明显并发症。5例患者均存活,生存12~32个月,受者和移植物功能良好。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肾功能同时受损的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选择合适病例,把握适当的手术时机,术中控制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和出血量,术后积极处理并发症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肾联合移植 肝疾病 肾衰竭 肝肾综合征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合并脓毒症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功能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敏如 汪根树 +3 位作者 汪国营 张琪 易慧敏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45-150,164,共7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在脓毒症不同阶段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外科手术,术后合并脓毒症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和美国胸科和危重症医师协...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在脓毒症不同阶段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外科手术,术后合并脓毒症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和美国胸科和危重症医师协会制订的脓毒症诊断和分期标准指南分为4组:肝移植脓毒症组(sepsi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group,TS组;11例)、肝移植严重脓毒症组(severe sepsi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group,TSS组;10例)、非肝移植脓毒症组(sepsis without liver transplantation group,NTS组;15例)、非肝移植严重脓毒症组(severe sepsis without liver transplantation group,NTSS组;11例),另外选取20名健康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4组脓毒症患者通过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和感染相关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来评价与比较脓毒症严重程度。分别采集各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Treg%),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Foxp3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结果 TSS和NTSS组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高于TS组和NTS组(均为P<0.01),且TS组的APACHEⅡ评分高于NTS组,TSS组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高于NTSS组(均为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TS组Treg%明显降低(P<0.001),NTSS组明显升高(P=0.003);而T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8),TSS组也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6),但变化幅度不如NTSS组显著。4组脓毒症组的组间比较发现,NTSS组患者Treg%显著高于NTS组(P<0.01),而TSS组与TS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NTS组患者Treg%低于TS组(P=0.05),而NTSS组则显著高于TSS组(P=0.00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TSS组的Foxp3 mRNA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脓毒症组的组间比较发现,TSS组和NTSS组Foxp3 mRNA表达值均高于TS组和TSS组,但移植组内(TS组与TSS组)的差异没有非移植组(NTS组与NTSS组)显著(分别为P=0.038、P<0.001);另外NTSS组的Foxp3 mRNA表达显著高于TSS组(P=0.012)。结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移植患者在发生脓毒症时Treg的比例和功能的变化有别于普通人群,评估机体免疫状态时需要综合多个免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脓毒症 免疫抑制 调节性T细胞 钙神经蛋白抑制剂
下载PDF
肝移植治疗妊娠期合并急性肝衰竭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晖 傅斌生 +8 位作者 易慧敏 汪国营 张英才 易述红 张剑 汪根树 李华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6期388-391,共4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妊娠期合并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5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肝移植的2例妊娠期合并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例1患者因妊娠自然分娩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迅速发展而致...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妊娠期合并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5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肝移植的2例妊娠期合并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例1患者因妊娠自然分娩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迅速发展而致亚急性肝衰竭,急诊行肝移植术。例2患者急性肝衰竭病因不明,因宫内胎儿已是死胎,在急诊行肝移植后第2日,由产科医师继续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两例患者术后早期免疫抑制方案均为他克莫司(FK506)+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例1患者术后加强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抗病毒方案为恩替卡韦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因例1患者术后仍有继续妊娠的意愿,在移植物功能稳定后,使用单一最小剂量免疫抑制剂。例2患者已无妊娠能力,按常规进行移植术后处理。随访至投稿日,2例患者恢复良好,例1未见乙肝复发并且已再次成功分娩1名男婴。结论妊娠期急性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妊娠 肝衰竭 急性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