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向中国问题 被引量:4
1
作者 徐俊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37,共3页
从英国访学回来的十几年间,我基本上是全身心投入毛泽东研究,对此我走的是一条“非正统、不学科”之路。十余年来我关注的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毛泽东,我把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当做一个具有自觉哲学思维的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来对待。这... 从英国访学回来的十几年间,我基本上是全身心投入毛泽东研究,对此我走的是一条“非正统、不学科”之路。十余年来我关注的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毛泽东,我把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当做一个具有自觉哲学思维的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来对待。这样一个定位就决定了,对毛泽东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他的哲学思想。从既有的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阐述著作来看,我看到的是一种贫乏。但毛泽东的思想却是很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话语 中国问题 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研究 新中国成立 治国理政 哲学思维
下载PDF
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范式的危机与出路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长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54,共4页
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 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常规时期;而当这两个面向相分离时,则处于危机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的统一,使其既能对实践作出理论解释,同时又能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范式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关于实践的哲学 作为实践的哲学
下载PDF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向何处去? 被引量:24
3
作者 徐长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16,共4页
作为一种具有学术性的意识形态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包括其哲学 )研究目前正面临一种危机———一方面 ,其服务于政治实践的成效在下降 ,另一方面 ,其学术水准已明显逊于一些主要的邻近学科。“向何处去”的问题就此显现出来。要克服... 作为一种具有学术性的意识形态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包括其哲学 )研究目前正面临一种危机———一方面 ,其服务于政治实践的成效在下降 ,另一方面 ,其学术水准已明显逊于一些主要的邻近学科。“向何处去”的问题就此显现出来。要克服危机 ,这种研究就必须走向意识形态取向和学术取向的相对分离———前者完全以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政治需要为转移 ,后者则一心求解这个领域中长期积淀的学理问题 ,二者间可形成一种互补结构。其中 ,学术取向的研究应走向与其他学术领域的深度关联 ,走向与国际论坛的积极互动 ,走向观点独立的反思性探讨 ,走向学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学术 取向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组织研究:基于恩格斯关于战争与社会的著述
4
作者 刘畅(译) 凌菲霞(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24,共14页
通过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可以探讨保罗·阿德勒(Paul Adler)倡议的对组织研究领域的“古典马克思主义式”(paleo-Marxist)创新。恩格斯对军事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克里木战争中各方实力的分析值得重点关注。尽管... 通过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可以探讨保罗·阿德勒(Paul Adler)倡议的对组织研究领域的“古典马克思主义式”(paleo-Marxist)创新。恩格斯对军事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克里木战争中各方实力的分析值得重点关注。尽管恩格斯在这些著作中通常只是稍微体现马克思主义式观点,但它们阐明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式,打破了学界在语言转向后广泛流传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性批评。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对民族、阶级、种族和性别主体性进行了有力而细致的分析,在(新兴的)资本主义语境中,组织文化正是通过这些主体性再生产出来的。尽管恩格斯把握到了现代军事组织的资本主义形式,但他并未将这些组织文化还原为对这种形式的机械再生产。相反,他认为,虽然生产方式规定组织运作的框架,但这些组织也总是通过特殊文化和具体个体来运作的,而个体的操作与行动是可以接受内在批判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马克思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恩格斯 军事著述 组织研究
下载PDF
导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物质力量--《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启蒙 被引量:1
5
作者 谭群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72,共14页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大众哲学》被视为“冲垮三民主义思想防线”的利器,其号准时代脉搏,洞悉读者关切,将思想启蒙与改造世界结合的理论特质,以及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是其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直接原...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大众哲学》被视为“冲垮三民主义思想防线”的利器,其号准时代脉搏,洞悉读者关切,将思想启蒙与改造世界结合的理论特质,以及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是其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直接原因。作者艾思奇中西学结合、文理科兼修的深厚学养,以及对大众及革命领袖的双重影响力,也是《大众哲学》成为改造旧中国走向新社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重要物质力量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思奇 《大众哲学》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下载PDF
马克思手稿笔迹解读刍议——从编译局藏致科勒特信解读练习到中山大学藏致拉羽尔信解读实践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长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9年第1期107-123,共17页
笔者以对编译局藏马克思致科勒特信的解读练习及中山大学藏马克思致拉羽尔信等的解读实践为例,说明中国学者独立解读马克思原稿笔迹有必要,也有可能,其解读步骤主要有:树立信心,克服恐惧;从零开始,基本熟悉字母;掌握字母连写、略写等变... 笔者以对编译局藏马克思致科勒特信的解读练习及中山大学藏马克思致拉羽尔信等的解读实践为例,说明中国学者独立解读马克思原稿笔迹有必要,也有可能,其解读步骤主要有:树立信心,克服恐惧;从零开始,基本熟悉字母;掌握字母连写、略写等变化,结合专业背景解读单词、进行研究。马克思致拉羽尔信是研究《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出版过程、版本结构、理论价值等问题的《资本论》书信新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手稿笔迹解读 编译局藏马克思致科勒特信 中山大学藏马克思致拉羽尔信 《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 《资本论》书信
下载PDF
治学、哲学、美学、学科建设导论——俞吾金就聘中山大学讲座教授系列学术讲座概述
7
作者 谭群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3-126,共4页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俞吾金教授,受聘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下简称马哲所)和哲学系讲座教授仪式,于2011年9月15日,在中山大学文科楼225演讲厅隆重举行,马哲所副所长、哲学系副...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俞吾金教授,受聘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下简称马哲所)和哲学系讲座教授仪式,于2011年9月15日,在中山大学文科楼225演讲厅隆重举行,马哲所副所长、哲学系副主任刘森林教授主持了聘任仪式,并简要介绍了俞教授的学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讲座 中山大学 哲学系 俞吾金 教授 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现代化
下载PDF
普遍人权的解构与中国人权模式的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林育川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3-78,共6页
西方启蒙时代以来自我标榜为普遍人权的自由主义人权观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解构,这一解构有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及其他左翼政治家超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狭隘视域,推动人权理论的更新乃至建构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 西方启蒙时代以来自我标榜为普遍人权的自由主义人权观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解构,这一解构有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及其他左翼政治家超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狭隘视域,推动人权理论的更新乃至建构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近代中国从西方引入的人权观念已经不再是自由主义的消极人权,而是烙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印记。在当代中国人权模式的建构中,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仍然是一种主导性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思路去解读中国人权的形成和演进,将提供一个切合历史事实的视角,有助于更为中肯地评判中国的人权理论与实践,也有助于更合理地厘定中国人权模式与普遍人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人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人权模式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在“存在学”与“实践学”之间
9
作者 郝亿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共8页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判定出于其独特的存在学视域,具体而言即形而上学之"本质"与"实存"的二重性运作机制。就其"实事"而言,马克思哲学更应从实践学路向而非存在学路向得以衡定。马克思对...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判定出于其独特的存在学视域,具体而言即形而上学之"本质"与"实存"的二重性运作机制。就其"实事"而言,马克思哲学更应从实践学路向而非存在学路向得以衡定。马克思对发端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进行了根本改造:以生产劳动替换了伦常-政治而成为核心实践。恰恰是这种替换,被施特劳斯诟病为虚无主义之征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亚里士多德 海德格尔 施特劳斯 虚无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认识论困境及其出路
10
作者 杨显平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6-58,62,共4页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和人的思维的至上性的共同诉求。目前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陷入自身无法克服的认识论困境。从本体论视阈出发,重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和人的思维的至上性的共同诉求。目前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陷入自身无法克服的认识论困境。从本体论视阈出发,重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走出这一困境的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整体性研究 困境 出路
下载PDF
困境中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一种哲学性的反思视角
11
作者 杨显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6-10,共5页
异化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学界在这一问题上要么急于证明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是整个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要么耽于辩白异化理论只不过是青年马克思的一种不成熟思想,却惟独忽视了... 异化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学界在这一问题上要么急于证明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是整个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要么耽于辩白异化理论只不过是青年马克思的一种不成熟思想,却惟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反思视角,即对马克思异化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建构前提重新进行双向度审视和省察。研究发现:第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不是建基于先验预设的抽象人性论;第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未事先预设一个"不异"的"本";第三,对人的物化理解,曲解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致使马克思异化理论长期被拒斥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之外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 物化
下载PDF
《中国经济原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晓雷 谭群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66,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进程中,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堪称典范之作。该书借鉴马克思《资本论》的唯物辩证法方法、批判经济学理论及其结构编排的逻辑运思,将之延伸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分析,揭示出封建剥削...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进程中,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堪称典范之作。该书借鉴马克思《资本论》的唯物辩证法方法、批判经济学理论及其结构编排的逻辑运思,将之延伸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分析,揭示出封建剥削关系在当时中国社会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中国社会中强商业资本与弱产业资本的畸形关系,既在广义经济学的意义上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启示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时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原论》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中国化
下载PDF
晚年马克思用“斗争”回答了什么问题:一个澄清
13
作者 马天俊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7,196,197,共14页
马克思1880年在一次访谈中据说被提问“什么是存在”?他答以“斗争”。这个问答看来具有存在论上或一般哲理思辨上的特殊重要性。在汉语学界,不少哲学发挥由此而生。但是,越过汉语翻译,溯及原文,可见由“斗争”所回答的问题并非一个确... 马克思1880年在一次访谈中据说被提问“什么是存在”?他答以“斗争”。这个问答看来具有存在论上或一般哲理思辨上的特殊重要性。在汉语学界,不少哲学发挥由此而生。但是,越过汉语翻译,溯及原文,可见由“斗争”所回答的问题并非一个确切明了的提问。实际上,这一提问在表述上含混不清,简直不成句。它先被访谈者和记者斯温顿郑重报道,不久以后又被略去不提。基于这一问答的权威翻译,衍生不少哲理思辨或社会问题思考,恐为无源之水。而其他方式的翻译径直就是诠释,虽引人感悟崇高心性,亦恐为无源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斯温顿 存在 斗争 翻译 诠释
下载PDF
作为实践的哲学与世界的哲学化——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哲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兴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8-123,共6页
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他试图通过类比后亚里士多德哲学(尤其是伊壁鸠鲁哲学)与后黑格尔哲学(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来回应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哲... 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他试图通过类比后亚里士多德哲学(尤其是伊壁鸠鲁哲学)与后黑格尔哲学(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来回应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哲学和现实去向问题。正如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我意识哲学是哲学的实践表现形式并为新时代和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一样,后黑格尔时代的哲学也要实践化,通过批判来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哲学要成为塑造现实和未来的实践力量。同时哲学本身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现实 实践 批判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从建构性理想到调节性理想——借康德的视角来看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长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73,共9页
康德区分现象和物自身,认为人只能对可以感性直观的对象形成知识,心灵、世界整体和上帝等总体性概念没有可以直观的对象,只是纯粹理性的理念,可以用来调节经验知识,表达实践理想,而不能用来建构经验知识。马克思在克服康德二元论局限的... 康德区分现象和物自身,认为人只能对可以感性直观的对象形成知识,心灵、世界整体和上帝等总体性概念没有可以直观的对象,只是纯粹理性的理念,可以用来调节经验知识,表达实践理想,而不能用来建构经验知识。马克思在克服康德二元论局限的过程中,跨越了经验知识和超越性理念之间的界限,或者根据一些经验现象去断言历史总体,或者根据关于历史总体的理想去定位经验事实,以期对历史总体加以经验的建构。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实践已经表明,经验地建构历史的总体,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在于充当社会的调节性理想而不是建构性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建构性 调节性 康德 马克思
下载PDF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被引量:6
16
作者 龙霞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44,共9页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究竟是康德式的,抑或是黑格尔式的?学界对于这项思想史的议题长期莫衷一是。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立场却关系到我们在什么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从马克思与二者之间的内在思想关联来分析,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既非康...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究竟是康德式的,抑或是黑格尔式的?学界对于这项思想史的议题长期莫衷一是。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立场却关系到我们在什么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从马克思与二者之间的内在思想关联来分析,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既非康德式的,也非黑格尔式的。究其本质,它乃是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一种新的历史哲学形态。一方面,马克思历史哲学与康德历史哲学之间既葆有同一又存在差异——二者均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与鸿沟,但又由“存在论”之差异引发了历史目的之“超越性”意涵的不同。马克思与康德之间的“差异”,构成了与黑格尔之间的“同一”或向黑格尔的“返回”。另一方面,马克思历史哲学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同样既葆有同一又存在差异——二者均保留了辩证法,但马克思辩证法所立足的“实在主体”彻底告别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观念论哲学前提,也因此告别了黑格尔的历史目的论。而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差异”,也再度构成了与康德之间的“同一”或向康德的“返回”。正是这种复杂的张力性关联,喻示出马克思历史哲学乃是介于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一种“新”的历史哲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辩证法 存在论 历史目的论
下载PDF
平等主义正义何以可能?——兼论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当代形态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育川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6-24,共9页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中,分配正义问题已然成为焦点。尽管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的平等主义特质有一定的共识,但如何去理解这种平等主义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澄清。本文通过厘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平等主义分配的真正态度,界...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中,分配正义问题已然成为焦点。尽管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的平等主义特质有一定的共识,但如何去理解这种平等主义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澄清。本文通过厘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平等主义分配的真正态度,界定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持有何种意义上的平等主义主张,并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探讨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当代形态,从而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平等主义正义观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正义 平等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从“原子论”到“承认论”--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阐释 被引量:2
18
作者 龙霞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8-27,120,共11页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蕴含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承认理论。这套承认理论乃是借助“原子论”的方式,对德国古典哲学承认理论之核心思想的一种阐发和再现。它以对原子的自我意识阐释为起点,通过探讨原子概念实现的必要条件而引入承认的要素...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蕴含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承认理论。这套承认理论乃是借助“原子论”的方式,对德国古典哲学承认理论之核心思想的一种阐发和再现。它以对原子的自我意识阐释为起点,通过探讨原子概念实现的必要条件而引入承认的要素,并最终呈现为“理性存在者之承认共同体”的结论。厘清马克思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承认理论中的确定性起源,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的关系研究,借此从思想史的根基深处推动当前仍方兴未艾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古典哲学 承认理论 观念性 自我意识 理性存在者之承认共同体
下载PDF
重新理解“异化劳动”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为视角 被引量:1
19
作者 龙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30,共7页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劳动 哲学革命 类本质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
下载PDF
是“头脑”还是“理性”——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一个翻译问题研究
20
作者 李岱 吴重庆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27,共6页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有一词在中文版本中出现了两种翻译,即“头脑”与“理性”,二者分别可以在德文版和俄文版的原著中找到词源依据。“头脑”与“理性”在中文语境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有一词在中文版本中出现了两种翻译,即“头脑”与“理性”,二者分别可以在德文版和俄文版的原著中找到词源依据。“头脑”与“理性”在中文语境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原始手稿已遗失,无法以马克思手迹作为判断依据的前提条件下,我们结合文本的历史背景及其内容,从词义与相关文本群的角度出发,分析出现两种翻译的缘由,并讨论两种翻译的合理性问题。若以德文版为原文依据,“头脑”的翻译固然更为准确,但以俄文版为依据的“理性”的翻译,更符合马克思围绕国家政策、制度以及法律等方面问题的哲理阐释。俄文版虽已不被视为最权威的外文版本,但是该版的翻译同样具有其合理性。“理性”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及其国家观的重要概念,结合不同版本中的文本表述,并加以阅读、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及其国家观、革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理性 国家观 革命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