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逻辑基点、现实堵点和实践构想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思玲 周紫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10,19,共9页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本质是教育与生产力关系问题的深推。教育与生产力必然存在耦合交织。从耦合关系的逻辑基点看,二者具有价值归旨的互融互通、资源要素的相辅相成、实践过程的同频共振,具有理论耦合的合理性。然而现实中,职...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本质是教育与生产力关系问题的深推。教育与生产力必然存在耦合交织。从耦合关系的逻辑基点看,二者具有价值归旨的互融互通、资源要素的相辅相成、实践过程的同频共振,具有理论耦合的合理性。然而现实中,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耦合堵点,存在着职业教育人才在理论上被“需要”但实际上被“低视”的人力资源供给矛盾,产教协同发展“合而不深”的多元群体利益壁垒,职业教育研发能力与生产力发展需要难以匹配而导致成果产出不足等困境。据此,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需要真正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通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强化产学研用一体部署,构建“立地式”研发生态,破解二者耦合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耦合
原文传递
教育家精神赋能高职思政课师生共同体构建研究
2
作者 刘缙 赵道飞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34-37,共4页
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成长目标共同体意识不强、主体地位不平等、互动效果不佳、情感认同弱化等现实困境,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着力探索构建师生志诚报国的愿景共同体、平等参与的教学共同体、彼此认同的情感共同体、共创共... 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成长目标共同体意识不强、主体地位不平等、互动效果不佳、情感认同弱化等现实困境,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着力探索构建师生志诚报国的愿景共同体、平等参与的教学共同体、彼此认同的情感共同体、共创共享的成长共同体,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高职思政课 师生共同体 构建
下载PDF
高职学生学习力问题审视:表征、实质和突破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思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1-51,共11页
从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力的“错位之困”入手,通过量化调研与质性访谈,考察高职学生学习力问题的表征、实质和突破之道。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学习力从表象上看有几个显著标签:“没什么心思主动学习”“和本科孩子比较,学习能力偏弱”“学习... 从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力的“错位之困”入手,通过量化调研与质性访谈,考察高职学生学习力问题的表征、实质和突破之道。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学习力从表象上看有几个显著标签:“没什么心思主动学习”“和本科孩子比较,学习能力偏弱”“学习时难以抵抗诱惑”“实践能力特别可以”。通过对标签背后的生成机理与实质深描,发现高职学生在学习动力上“长期效能感匮乏”与“高度兴趣依赖”凸显,学习能力上“操作性控制薄弱”与“解决问题能力突出”并存,学习毅力上“低目标感”引致“抵抗逆性”,学习转化力上“实践态度”与“实践能力”相悖。据此,尝试从外部条件和内部动能为切入点,以期寻得高职学生学习力从“低人一等”到“大有可为”的突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学习力 表征 实质
原文传递
人民至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被引量:1
4
作者 匡和平 匡婕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6-85,共10页
“人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和“谁说了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件、基本要求、工作指向和根本标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人民至上为必然要求,坚持人民地位至上、人民权利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人民满意至上... “人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和“谁说了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件、基本要求、工作指向和根本标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人民至上为必然要求,坚持人民地位至上、人民权利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人民满意至上,才能有效推动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至上 人民地位至上 人民权利至上 人民利益至上 人民满意至上
下载PDF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帮学”式教学模式探讨——以“摄影与非线性编辑”课为例
5
作者 陈小飞 周悟 李文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4-90,共7页
“三教”改革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途径,教学改革是核心环节。本文以“摄影与非线性编辑”课为例,探讨了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帮学”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强调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无缝对接,将真实企业项目纳入教学内容;教学... “三教”改革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途径,教学改革是核心环节。本文以“摄影与非线性编辑”课为例,探讨了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帮学”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强调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无缝对接,将真实企业项目纳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应用帮学课堂“两环六步”的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则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方式。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岗位经验不足以及产教融合困难等问题,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帮学”理念 教学模式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三个向度 被引量:1
6
作者 匡和平 匡婕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需要契合时代特点、把内容还原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契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重视个体生命意义,契合大学生认识发展规律、推动大学生自愿参与实践。其实践要求是,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 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需要契合时代特点、把内容还原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契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重视个体生命意义,契合大学生认识发展规律、推动大学生自愿参与实践。其实践要求是,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从知识向度上以“四个共同”引领大学生夯实理论认知,从价值向度上以“五个认同”引领大学生强化价值认同,从行动向度上以“两个共同”增强大学生实际自觉三个向度,为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教学 向度
下载PDF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时代价值与实施策略
7
作者 陈军绘 贺熊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44-46,共3页
生态文明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产物,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是生态文明素养的核心要素。从时代价值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有利于牢牢掌握高校生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推动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产物,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是生态文明素养的核心要素。从时代价值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有利于牢牢掌握高校生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以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从实施策略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需要坚持思想引领,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课程教学,优化生态文明内容供给;坚持实践贯穿,增强生态文明行动自觉;坚持文化浸润,提升生态文化育人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文明意识 培育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推动下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8
作者 赵道飞 刘英凤 《大众文摘》 2024年第35期0024-0027,共4页
文章阐述了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广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短缺与人才流 失、资金投入不足与融资难、产业结构单一与市场竞争力不足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矛盾等挑战与问题,提出通过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 文章阐述了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广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短缺与人才流 失、资金投入不足与融资难、产业结构单一与市场竞争力不足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矛盾等挑战与问题,提出通过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乡村人才队伍素质;创新金融支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应用等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乡村振兴战略 智能农业 绿色能源 数字化技术
原文传递
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以广东文化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丁胜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1,共4页
地域特色文化与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价值指向和目标追求。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和以文化人功能,是实现“以文增职”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职促信”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地... 地域特色文化与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价值指向和目标追求。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和以文化人功能,是实现“以文增职”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职促信”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地域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广东地域文化为例,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应搭建文化载体,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教育渠道,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构建长效机制,全面增强学生理想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理想信念教育 地域特色文化 人生理想 职业理想 社会主义信念 文化资源
下载PDF
数智化赋能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创新探赜
10
作者 丁胜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39-43,共5页
数智时代的高职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迎接”,从“认知”到“应用”,从“技术叠加”到“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发展诉求。数智化赋能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创新,通过搭建理想信念教育空间,有助于增强“阐释力”;通过... 数智时代的高职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迎接”,从“认知”到“应用”,从“技术叠加”到“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发展诉求。数智化赋能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创新,通过搭建理想信念教育空间,有助于增强“阐释力”;通过拓展理想信念教育向度,有助于增强“理解力”;通过整合理想信念教育数据,有助于增强“领悟力”;通过搭建理想信念教育桥梁,有助于增强“感染力”。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进化”“迭代升级”“虚实结合”“互构互嵌”为数智化赋能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基本逻辑。基于此,探索构建了“一核心”“双驱动”“四维度”“五步骤”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数智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高职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模式创新
下载PDF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
11
作者 刘景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2期170-172,共3页
在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与政治素养等,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思政课教学的积极力量,帮助大学生发掘自身积极的潜在力量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与政治素养等,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思政课教学的积极力量,帮助大学生发掘自身积极的潜在力量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还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组织小组讨论思政话题,促进相互理解与支持,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积极心理学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
下载PDF
高职学生学习力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思玲 向琼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81-88,共8页
学习者是教育质量的主体,高职学生学习力水平是高职教育质量的综合体现和重要监控指标。学习力具有本质“人本性”、内涵“复合性”、要素“系统性”等特性,对高职学生学习力开展研究,有助于使学习生态回归“以学为中心”的初心,彰显“... 学习者是教育质量的主体,高职学生学习力水平是高职教育质量的综合体现和重要监控指标。学习力具有本质“人本性”、内涵“复合性”、要素“系统性”等特性,对高职学生学习力开展研究,有助于使学习生态回归“以学为中心”的初心,彰显“育人为本”的教育本体功能,重构“学习成效”的价值判断,回应“知行合一”的应然审视。现实中,高职学生学习力实践面临着如何纳入教育接受方的视角、评估操作受现实局限、难以精准对接社会适用和政策指引相对匮乏的现实挑战。可探索内部观念、教育生态、转化耦合、体制机制四位一体的突破路径,从价值起点、深度滋养、迭代条件、实践保障等方面共同推动高职学生学习力困境的破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学习力 价值意蕴 现实挑战 突破路径
原文传递
“学习力”嬗变及其内涵实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思玲 黄韵芝 向琼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第6期139-142,共4页
“学习力”由于难以被看见、不易被测量,且是多要素构成的一种复杂建构物,使得人们对其理解较为模糊。捋清概念的内涵和发展历史是研究的起点。文章通过对“学习力”概念的起源和后期迁移至教育学领域的研究概况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学... “学习力”由于难以被看见、不易被测量,且是多要素构成的一种复杂建构物,使得人们对其理解较为模糊。捋清概念的内涵和发展历史是研究的起点。文章通过对“学习力”概念的起源和后期迁移至教育学领域的研究概况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学习力”内涵具有系统性、管理学意蕴和教育学品格,在此基础上界定“学习力”,并划分为对应驱动、运作、保障和转化功能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转化力四个维度,以期为后续“学习力”的相关研究提供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力 起源 迁移 内涵 构成
下载PDF
高职思政课“六环联动”精准帮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4
作者 周悟 陈小飞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4-70,共7页
高职思政课“六环联动”精准帮学模式是针对如何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增强思政教育的可持续性难题提出的教学新模式。新模式从横向实施精准分层教学和纵向挖掘帮学价值两个维度进行构思,从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教学程... 高职思政课“六环联动”精准帮学模式是针对如何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增强思政教育的可持续性难题提出的教学新模式。新模式从横向实施精准分层教学和纵向挖掘帮学价值两个维度进行构思,从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教学程序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构建完整结构框架。实践证明:该模式教学效果较好,适合我国高职思政课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思政课 “六环联动” 帮学模式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基础的必然要求
15
作者 匡和平 匡婕 《河池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14-120,共7页
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诉求与现代化探索从一开始就同向共进、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身份、价值和利益指向,以“民族-文化”认同、“政治-国家”认同、“政党-道路”认同为路径,以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建”“... 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诉求与现代化探索从一开始就同向共进、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身份、价值和利益指向,以“民族-文化”认同、“政治-国家”认同、“政党-道路”认同为路径,以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建”“共担”“共享”意识为目的,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基础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舞蹈教育合作与发展策略--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畅 李思玲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92-100,共9页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赋能国际一流湾区建设,是三地教育者的共同目标。围绕“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中的五大核心素养建立分析框架,探析粤港澳大湾区舞蹈教育合作与发展的价值观念、教学策略与实践方案,为三地院校协同推进...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赋能国际一流湾区建设,是三地教育者的共同目标。围绕“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中的五大核心素养建立分析框架,探析粤港澳大湾区舞蹈教育合作与发展的价值观念、教学策略与实践方案,为三地院校协同推进舞蹈教育共建、共享、共荣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 粤港澳大湾区 舞蹈教育
下载PDF
面向2035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逻辑、挑战及策略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文彬 聂劲松 《教育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20,共8页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且因类型教育属性而成为更具特色和个性的独特系统,其实践逻辑在于类型教育的框架推演、跨界教育的前景设想、就业教育的提升诉求。目前,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在教育理念、体系结构、基础...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且因类型教育属性而成为更具特色和个性的独特系统,其实践逻辑在于类型教育的框架推演、跨界教育的前景设想、就业教育的提升诉求。目前,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在教育理念、体系结构、基础条件、治理能力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存在着类型教育的生态坐标仍较模糊、区域职教经费投入差异明显、地方职教政策制度个性不足、职业院校发展方式出现偏差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向2035推进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应基于类型教育定位重构区域职业教育的生态坐标,基于经济社会要求优化区域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基于地方优势特色培植区域职业教育的生长系统,基于人的终身成长拓展区域职业教育的功能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职业教育 现代化 类型教育 跨界教育 生长系统
原文传递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进路 被引量:26
18
作者 曹峰 曹群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钙"、生命意义支撑。新时代,技术条件、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外在因素及主体精神诉求、生活态度的变化等内在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构成了明显影响。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钙"、生命意义支撑。新时代,技术条件、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外在因素及主体精神诉求、生活态度的变化等内在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构成了明显影响。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逻辑:优先性逻辑——充盈个体性的意义世界,终极性逻辑——认同群体性的意义世界。在此基础上,应按照优先性逻辑为基、终极性逻辑为要的实践进路开展教育,实现引导和启发大学生认同群体性的意义世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理想信念教育 理论逻辑 实践进路
原文传递
精准帮学赋能思政课教师成长
19
作者 周悟 陈小飞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94,共4页
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助推剂,也是当前思政课堂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抓手。从精准帮学设计能力、精准帮学实施能力和精准帮学反思能力三个维度研究思政课精准帮学能力内涵及主要构成,有助于提升教师精准帮学能... 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助推剂,也是当前思政课堂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抓手。从精准帮学设计能力、精准帮学实施能力和精准帮学反思能力三个维度研究思政课精准帮学能力内涵及主要构成,有助于提升教师精准帮学能力和水平,为思政课教师成长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帮学 思政课教师 专业成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