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忘初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前进——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发展纪实
1
作者 葛勇鹏 吴东海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9年第5期267-268,共2页
1984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日友好医院建院,直属原卫生部,成为当时我国富于国际色彩、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成立于建院之初,为国内最先成立的风湿免疫科之一。35年来在各届科主任的领导下,励精图治,紧密结合时代发... 1984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日友好医院建院,直属原卫生部,成为当时我国富于国际色彩、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成立于建院之初,为国内最先成立的风湿免疫科之一。35年来在各届科主任的领导下,励精图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现已发展为梯队合理、亚专科设置齐全、设备先进、整体实力强劲的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在历次的复旦大学全国医学专科排行榜中均名列前10名。科室拥有40余名临床与科研人员,学科带头人中多人具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资格,并先后兼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秘书长、中华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顾问及《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副主编等学术职务。风湿免疫科年门诊量逾6万人次,年出院患者数2000余人次。建科以来,应用国际上各种先进的诊治手段和方法救治了广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友好医院 风湿病学 改革开放 免疫 中华医学会 大型综合医院 医学专科 科研人员
下载PDF
就医指南之十——风湿免疫科 浅谈风湿病
2
作者 吴东海 《中老年保健》 2008年第11期16-17,共2页
在门诊经常听患者问:“我是不是得了风湿病?”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风湿病。中医、西医所说的“风湿”,从字面上看没有什么区别,但含义却不尽相同。中医称风湿为”痹症”,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说法。西... 在门诊经常听患者问:“我是不是得了风湿病?”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风湿病。中医、西医所说的“风湿”,从字面上看没有什么区别,但含义却不尽相同。中医称风湿为”痹症”,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说法。西医的”风湿”并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多个疾病的总称。凡是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疾病都是风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病 风湿免疫 就医指南 周围软组织 风寒湿 疾病 中医 西医
下载PDF
生物制剂在风湿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护理流程 被引量:3
3
作者 郭述娟 李维 张珍玉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90-190,192,共2页
生物制剂是指那些活性物质产自生物来源或从生物性来源中提取的制剂,如抗体、酶和激素等。目前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治疗,它的问世对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作用。严格遵守生物制剂输... 生物制剂是指那些活性物质产自生物来源或从生物性来源中提取的制剂,如抗体、酶和激素等。目前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治疗,它的问世对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作用。严格遵守生物制剂输注注射流程,对患者进行用药前全面评估、用药后严密观察及随访沟通,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将用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剂 临床应用 护理流程 风湿科 风湿免疫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安全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风湿病患者发生传统免疫抑制剂相关乙肝病毒再激活的认识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林蓉 葛勇鹏 +2 位作者 李嗣钊 王国春 卢昕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9年第5期303-305,共3页
我国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流行区,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率为7.18%[1],风湿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同时合并慢性HBV感染,一项研究显示门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HBsAg 携带率高达1... 我国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流行区,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率为7.18%[1],风湿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同时合并慢性HBV感染,一项研究显示门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HBsAg 携带率高达11.2%[2]。目前没有完全清除HBV的方法,慢性HBV 感染者及既往暴露者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均有乙肝病毒再激活(hepatitis B reactivation,HBR)的风险。根据2015 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HBR被定义为HBV DNA 升高≥2log10IU/ml,或基线HBV DNA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IU/ml,缺乏基线HBVDNA 者HBV DNA≥20000IU/ml。慢性HBV 感染者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肿瘤化疗的过程中HBR 发生率高达20%~50%[1],HBR 可发生在治疗的不同时段,短则2 周内,长则可到停药后1 年,轻者无症状,重者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3]。风湿病患者多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HBR是风湿科医生需要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病患者 免疫抑制剂 乙肝病毒 再激活 慢性HBV感染 HBVDNA 免疫抑制治疗 急性肝功能衰竭
下载PDF
依那西普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艾脉兴 马丽 +4 位作者 赵孟君 王丽英 林冰 王国春 吴东海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研究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依那西普,etanercept,rhTNF:Fc)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标签开放研究。3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试验组在每周... 目的:研究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依那西普,etanercept,rhTNF:Fc)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标签开放研究。3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试验组在每周口服甲氨蝶呤(MTX)10~15 mg基础上联合应用依那西普,每周皮下注射2次,每次25 mg。对照组口服相同剂量的MTX。疗程均12周。疗效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核心标准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ACR20比例分别为42.8%和21.4%(P<0.001),ACR50缓解比例为14.3%和0%(P<0.001)。治疗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ACR20比例分别为71.4%和50.0%(P=0.003),ACR50缓解比例为42.9%和0%(P<0.001)。试验组主要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局部反应。结论:MTX联用依那西普比单用MTX治疗RA起效快、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甲氨蝶呤 依那西普
下载PDF
综合医院门诊患者骨质疏松认知调查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吴琨 周惠琼 +8 位作者 王国春 吴东海 林冰 马丽 赵孟君 王丽英 卢昕 章璐 祖宁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03-507,531,共6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综合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的问卷调查及骨密度测定,了解该群体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及认知度,为门诊就诊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症的教育、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愿参与,发放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于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在...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综合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的问卷调查及骨密度测定,了解该群体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及认知度,为门诊就诊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症的教育、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愿参与,发放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于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在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门诊部,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进行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并同时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结果被调查者中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度为25.9%,坚持补充钙剂预防骨质疏松者比例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是否服用钙剂、脆性骨折史对骨密度均有明显影响,骨密度下降发生率与女性、高龄、低体重指数呈明显正相关,与曾经服用钙剂呈负相关。总体人群骨量下降及骨质疏松患病率高,共65.3%。结论北京地区门诊就诊的中老年人群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较高,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率低。年龄>60岁、女性和体重过轻的人群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人群。医务工作者应重视这个群体,选择性进行骨密度检测,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认知度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1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康晋 黎娜 +1 位作者 艾脉兴 林冰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类风湿关节炎 多关节肿痛 胸椎后凸 入院查体 肩关节疼痛 双氯芬酸钠 生理性弯曲
下载PDF
自身抗体阳性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孟君 李桂叶 +2 位作者 马丽 王国春 吴东海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0年第5期278-280,288,共4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核周因子(APF)4种自身抗体对未分化关节炎(UA)向类风湿关节炎(RA)转化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对72例UA患者,129例RA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R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核周因子(APF)4种自身抗体对未分化关节炎(UA)向类风湿关节炎(RA)转化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对72例UA患者,129例RA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R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CCP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PF与A-KA,并对UA患者随访2年,观察RA的发生率。结果:单一抗体阳性预测RA发病以抗CCP抗体最好,其相对危险度及95%CI为35.048(8.08~152.014),4种抗体均阳性的UA患者转化为RA的阳性率为100%,抗体阳性越多,越容易发展为典型的RA。抗CCP抗体鉴别UA与RA的性能最好,其比值比及95%CI是11.611(5.838~23.092)。结论:抗CCP抗体阳性是UA患者发生RA的高度危险因素,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RA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自身抗体 未分化关节炎 诊断
下载PDF
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的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艳 刘晓辉 +2 位作者 张学智 彭清林 王国春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54-157,共4页
目的:对临床上常用的2种抗线粒体抗体(AMA)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其他结缔组织病(CTD)中的抗体滴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科采用间接免... 目的:对临床上常用的2种抗线粒体抗体(AMA)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其他结缔组织病(CTD)中的抗体滴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科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M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MA-M2共726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ELISA检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率(13.1%)略高于IIF(6.5%)。IIF诊断PB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8.1%和97.4%,ELISA分别为100%和91.6%。55例AMA-M2阳性而AMA阴性的患者,8例诊断为PBC,35例诊断为其他CTD。PBC组AMA-M2抗体滴度(中位数为64.8RU/ml)略高于其他CTD组(中位数为54.9RU/ml)。结论 :将IIF和ELISA同时应用于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测,有助于PBC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线粒体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结缔组织病
下载PDF
血清骨代谢标记物对预测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破坏的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文芳 周惠琼 +4 位作者 孙晓萱 张寅丽 张思功 彭清林 王国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02-140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骨代谢标记物与RA患者关节破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0例住院RA患者,90例同期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EXA测定RA者腰椎( L1~L4)及股骨上端骨密度值,根据T值分为正常骨量、低骨量、骨质疏松组3组;另根据双手X线结... 目的:探讨血清骨代谢标记物与RA患者关节破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0例住院RA患者,90例同期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EXA测定RA者腰椎( L1~L4)及股骨上端骨密度值,根据T值分为正常骨量、低骨量、骨质疏松组3组;另根据双手X线结果显示关节破坏程度分为Ⅰ、Ⅱ、Ⅲ、Ⅳ期组;同时检测患者血清CTX、25( OH) D、TRACP-5b、PTH、血钙、血磷、抗CCP抗体、RF、CRP、ESR。结果 RA组TRACP-5b、CTX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Z=-2.747,-4.809,P<0.01),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Z=-6.152,P<0.001);TRACP-5b与病程、关节压痛个数、CTX呈正相关(r=0.193, r=0.189, r=0.196,P<0.05),随着疾病活动度的加重,TRACP-5b水平呈现递增趋势,且骨质疏松组TRACP-5b水平高于正常骨量组,但未达统计学差异;CTX与关节肿胀个数、25(OH)D呈正相关(r=0.215, r=0.192,P<0.05),其水平在疾病重度活动组明显高于中低度组;X线Ⅰ期组患者与其他各组相比年龄较小,病程较短,关节破坏程度轻;Ⅰ期、Ⅱ期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低于Ⅲ期、Ⅳ期组( P<0.05);骨量丢失随年龄增长、病程的延长、疾病活动度的加重而增加。结论骨代谢标记物与RA患者关节破坏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多种骨代谢标记物可望预测关节破坏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破坏
下载PDF
Dysferlinopathy的免疫病理与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明睿 汪伟 +4 位作者 卢昕 舒晓明 焦劲松 刘尊敬 郭淮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0-493,共4页
目的通过PCR-测序技术确定Dysferlinopathy患者的致病突变并探讨其分子免疫病理特点。方法收集临床拟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及Miyoshi肌病患者,所有患者肌肉活检后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对从外周血中提取的基因组... 目的通过PCR-测序技术确定Dysferlinopathy患者的致病突变并探讨其分子免疫病理特点。方法收集临床拟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及Miyoshi肌病患者,所有患者肌肉活检后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对从外周血中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测序。结果 4例患者肌肉组织IHC染色证实肌纤维膜dysferlin蛋白缺失。基因检测发现1例患者含有DYSF(dysferlin基因)纯合突变、另3例患者含有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693del G、c.5511C>A、c.5516A>T、c.863A>T、c.1617C>A为首次报道的新发突变。3例患者IHC染色显示:肌纤维细胞膜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MHC-1免疫沉积,坏死肌纤维部位有C5b-9补体沉积。所有病例均有肌纤维内脂滴轻度增加。结论发现5种DYSF基因新发突变;免疫病理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本病与炎性肌肉病的鉴别;脂滴增加现象支持继发于膜修复损伤的脂肪转运障碍参与病理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SFERLIN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 MIYOSHI肌病 基因突变
下载PDF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惠琼 吴东海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4年第7期497-499,共3页
关键词 甲氨蝶呤 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艾脉兴 吴东海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8年第6期360-362,共3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且缺乏特效治疗。国外把RA的结局归纳为5种后果(即5D):死亡(death)、残疾(disability)、痛苦(discomfort)、经济负担(dollar costs)和药物毒...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且缺乏特效治疗。国外把RA的结局归纳为5种后果(即5D):死亡(death)、残疾(disability)、痛苦(discomfort)、经济负担(dollar costs)和药物毒副反应(drug toxicity)。RA的治疗应遵循规范化治疗的原则,即选择早期、联合用药及个体化方案。本文就近年来RA领域出现的治疗新进展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药物毒副反应 个体化方案 致残率高 经济负担 联合用药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章璐 王国春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33-235,共3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滑膜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侵蚀性关节炎及晨僵.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发热、贫血、皮下结节和淋巴结肿大.如不给予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受...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滑膜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侵蚀性关节炎及晨僵.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发热、贫血、皮下结节和淋巴结肿大.如不给予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受累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节滑膜病变 淋巴结肿大 性关节炎 皮下结节 关节强直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人、猪两种属Ⅱ型胶原抗体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惠琼 吴伟 +2 位作者 鲍利民 陈仁涉 吴东海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2年第2期70-72,共3页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清中人及猪Ⅱ型胶原抗体水平 ,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自提取的人、猪Ⅱ型胶原包板 ,采用改良的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1 0 5例RA患者血清抗人、猪Ⅱ型胶原抗体IgG及IgA ,并与正常人 (...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清中人及猪Ⅱ型胶原抗体水平 ,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自提取的人、猪Ⅱ型胶原包板 ,采用改良的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1 0 5例RA患者血清抗人、猪Ⅱ型胶原抗体IgG及IgA ,并与正常人 ( 1 4 0例 )及疾病对照组 ( 80例 )比较分析。同时检测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F)、血沉 (ESR)及C反应蛋白 (CRP)。结果 :RA患者血清中抗人Ⅱ型胶原抗体IgG、IgA阳性率分别为2 5 .3%、2 7.5 % ,抗猪Ⅱ型胶原抗体IgG、IgA阳性率分别为 2 6.9%、2 5 .6% ,显著高于正常人及疾病对照组 (P<0 .0 5 )。两种属Ⅱ型胶原抗体IgG及IgA常同时存在于同一患者中。两种属Ⅱ型胶原抗体与RF、ESR及CRP异常无相关性。结论 :RA患者血清中人及猪Ⅱ型胶原抗体水平升高 ,可能在RA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但RA患者Ⅱ型胶原抗体阳性与疾病活动指标无明显相关 ,不能作为监测RA活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抗Ⅱ型胶原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法 RA 相关性
下载PDF
风湿性多肌痛5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海英 刘荣清 +1 位作者 池淑红 王国春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709-711,共3页
目的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风湿性多肌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女性多见,男∶女=1∶2.25,平均年龄(66.67±7.76)岁。病程1~24个月,平均病程(5.62±5.33)个月。②临床表... 目的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风湿性多肌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女性多见,男∶女=1∶2.25,平均年龄(66.67±7.76)岁。病程1~24个月,平均病程(5.62±5.33)个月。②临床表现以颈肩痛、骨盆带肌痛者最多见,其次为关节肿痛、发热及贫血。③所有病人均有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12.46±7.87)d;炎性指标改善、血沉恢复正常的时间为(36.59±20.96)d,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为(16.15±6.69)d。④多数病人需用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单用泼尼松者15例,占28.8%;联合泼尼松和雷公藤或甲氨蝶呤22例,占42.3%;单用非甾体抗炎药13.5%,非甾体抗炎药联合甲氨蝶呤15.4%。结论风湿性多肌痛以四肢近端肌肉僵痛为主要特征,对于以肌痛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肌酶谱正常,血沉持续在40 mm.h-1以上,激素治疗有效者,应疑似风湿性多肌痛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多肌痛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检测抗聚丝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艾脉兴 冷晓梅 曾小峰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53-1056,共4页
目的探讨抗聚丝蛋白抗体(AFA)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价值,并比较与RA的其他早期诊断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从人表皮细胞中提取并部分纯化聚丝蛋白(filaggrin)抗原,用于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 blot)103例RA血清标本和140例对照血清,包括... 目的探讨抗聚丝蛋白抗体(AFA)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价值,并比较与RA的其他早期诊断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从人表皮细胞中提取并部分纯化聚丝蛋白(filaggrin)抗原,用于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 blot)103例RA血清标本和140例对照血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骨性关节炎(OA)95份及正常人45份。APF和AK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103例RA病人的AFA阳性率、特异性分别为35.9%,93.7%,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人(P<0.001)。在AFA阳性的37例中,AKA也阳性的为26例,重叠率为70.3%;APF亦阳性的为31例,重叠率为83.8%,AFA与AKA、APF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AFA对RA具有很高的特异性。AFA的检测可用于RA的临床诊断。AFA与APF及AKA有相关性,但不能完全取代它们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抗聚丝蛋白抗体 抗核周因子 抗角蛋白抗体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骨吸收指标与关节破坏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晓萱 周惠琼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4年第2期173-178,共6页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骨及软骨破坏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的骨代谢异常可导致不同程度骨量丢失和骨破坏,骨破坏的相关指标可反映骨量丢失的严重程度,并可预测疾病发展和关节破坏程度。本文对类...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骨及软骨破坏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的骨代谢异常可导致不同程度骨量丢失和骨破坏,骨破坏的相关指标可反映骨量丢失的严重程度,并可预测疾病发展和关节破坏程度。本文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吸收相关指标与关节破坏相关性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破坏 骨代谢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与疾病活动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9
作者 周惠琼 姚如愚 RK Will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量丢失的原因,为早期预防RA患者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观察86例RA患者,收集患者基线及两年后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疾病活动相关指标,并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6个部位的骨密度。结...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量丢失的原因,为早期预防RA患者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观察86例RA患者,收集患者基线及两年后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疾病活动相关指标,并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6个部位的骨密度。结果22例患者(25.6%)有至少一个检测部位骨质疏松;34例患者(39.5%)表现为至少一个检测部位骨量低下。在随访两年中,桡尺骨远端及前臂的BMD明显下降(P〈0.005);代表局部骨量变化的桡尺骨远端、前臂及手的BMD与代表全身骨量变化的股骨颈、腰椎和全身的BMD有很好的相关性(r:0.599-0.806,P〈0.001)。BMD与疾病活动指标(包括ESR、CRP、HAQ、RAI、DAS、28个关节肿胀指数及ACR功能分级)均无相关性;但多元回归分析示基线RF升高为观察两年后各检测部位骨密度Z值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RF阳性的患者其两年后各部位的Z值均显著低于RF阴性的患者(P〈0.05)。女性在手、桡尺骨远端、前臂的BMD值均低于男性(adjusted R2=0.256-0.398,P〈0.001)。增龄为除了前臂外所有部位BMD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0.000)。小剂量强的松龙(≤5mg/d)与本组患者的BMD变化无相关。结论骨量丢失为RA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见于女性及高龄患者;前臂局部的骨量丢失高于全身的骨量丢失。RF升高为引起BMD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骨密度 骨质疏松 类风湿因子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静平 吕瑞京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56-256,共1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慢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我国的患病率...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慢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我国的患病率为0.36%左右,是造成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半导体激光治疗 疗效观察 慢性炎性病变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节疼痛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