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1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连续界限地震响应与复合砂体构型研究--以渤海P油田Ⅳ-2层为例
1
作者 马子麟 范洪军 +1 位作者 王海峰 何明薇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不连续界限”研究通过识别多地震属性的变化位置,实现井震联合储层构型剖析。针对目前“不连续界限”研究对象主要为单期砂体这一现状,本文以渤海P油田Ⅳ-2层为例,提出两期叠置砂体不连续界限与储层构型研究方法,概括为“单井定期次... “不连续界限”研究通过识别多地震属性的变化位置,实现井震联合储层构型剖析。针对目前“不连续界限”研究对象主要为单期砂体这一现状,本文以渤海P油田Ⅳ-2层为例,提出两期叠置砂体不连续界限与储层构型研究方法,概括为“单井定期次、界限定边界、波形定结构”。首先,以单井构型识别和分类为基础,建立两期叠置砂体构型边界处4种结构的正演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以界限类型和波形偏度为特征指标的砂体结构判别标准,指导剖面和平面构型研究。应用该方法剖析研究区储层结构,结果表明:本区Ⅳ-2层可进一步细分为三期曲流带沉积,曲流带宽度在150~385 m之间,曲流带之间的接触边界与废弃河道是阻碍渗流的主要不连续界限。动静结合验证,构型研究结果与动态响应相符,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砂体 不连续界限 地震波偏度 储层构型
下载PDF
海上油田综合调整项目平台选址方案研究
2
作者 曾璐莹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30-132,共3页
随着我国各海域老平台服役年限和已开发油田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地下油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油田已经进入二次综合调整阶段。通过新建平台栈桥与老平台连接,实施相应的调整工作。综合考虑了井轨迹防碰、钻井船作业、已建设施、区域环境条... 随着我国各海域老平台服役年限和已开发油田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地下油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油田已经进入二次综合调整阶段。通过新建平台栈桥与老平台连接,实施相应的调整工作。综合考虑了井轨迹防碰、钻井船作业、已建设施、区域环境条件、直升机起降等,从技术可行、经济最优方面确定新建平台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二次开发 栈桥连接 平台选址
下载PDF
海上低渗油藏体积压裂可行性研究
3
作者 江锚 张丽平 +2 位作者 周俊 彭成勇 邹剑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130-138,共9页
随着海上新发现的常规油气资源量越来越少,低渗油气储量的动用问题是决定海上油气增储上产的关键,低渗油气储量的动用依赖于适合岩性构造的水力压裂工艺。为了搞清海上低渗油藏的压裂可行性,针对3H水平井所在层位的构造特征、物性特征... 随着海上新发现的常规油气资源量越来越少,低渗油气储量的动用问题是决定海上油气增储上产的关键,低渗油气储量的动用依赖于适合岩性构造的水力压裂工艺。为了搞清海上低渗油藏的压裂可行性,针对3H水平井所在层位的构造特征、物性特征和岩性特征复杂的特点,开展了岩石力学参数、综合脆性指数及三维地应力参数计算,并评价了3H水平井段体积压裂可行性。结果表明:1)沙四段至中生界杨氏模量为31.80~35.66 GPa,泊松比为0.20~0.23,地层抗压强度为26.8~30.3 MPa,内摩擦角为42.7°~44.8°;2)3H水平井综合脆性指数高于40%,水平主应力差为3.30~3.65 MPa,整体偏小,具备形成复杂缝网的地质和工程方面的条件。以上成果认识,对海上砂岩储层低渗储量的有效动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河街组 天然裂缝 脆性指数 体积压裂 水平应力差
下载PDF
渤海常规注水开发中心平台原油处理流程标准化设计研究
4
作者 杨天宇 衣华磊 +1 位作者 郝蕴 陈子婧 《石油和化工设备》 CAS 2024年第4期40-42,共3页
结合渤海常规注水油田开发特点、原油物性及设计和生产经验,总结分析了原油处理流程的特点,形成了渤海常规注水油田原油处理的标准化流程和典型设备尺寸系列,可推广应用于渤海常规注水开发油田中心平台的工艺设计,提高设计建造的质量和... 结合渤海常规注水油田开发特点、原油物性及设计和生产经验,总结分析了原油处理流程的特点,形成了渤海常规注水油田原油处理的标准化流程和典型设备尺寸系列,可推广应用于渤海常规注水开发油田中心平台的工艺设计,提高设计建造的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常规注水 原油处理 标准化
下载PDF
我国海洋石油安全风险分类与分级研究
5
作者 曹杨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24年第2期42-51,共10页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石油安全风险分类与分级,收集了相关法规、标准、做法等文献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国内海洋石油工业安全风险分类及分级未明确或不统一,结合海洋石油行业特点对其进行定义,并分析了海洋石油安全风...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石油安全风险分类与分级,收集了相关法规、标准、做法等文献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国内海洋石油工业安全风险分类及分级未明确或不统一,结合海洋石油行业特点对其进行定义,并分析了海洋石油安全风险的特征;研究分析了国内不同行业、国内外石油行业安全风险特点与分类做法,基于4M1E法,从人员风险、设备设施风险、海上作业风险、物料/物流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将我国海洋石油安全风险分为6个大类、28个小类的分类建议做法,并对其进行含义或适用情形说明;研究分析了国内不同行业、国内石油公司安全风险分级做法,提出将严重性从人员、环境、财产、声誉4个方面分级为7级,发生频率分为7级,形成7×7安全风险矩阵的分级建议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石油 海上平台 安全风险 风险分类 风险分级
下载PDF
油气储量研究业务数字化转型设计与实现
6
作者 李文倚 张欢 《信息系统工程》 2024年第1期82-85,共4页
储量研究是多专业、多层次协同工作,储量新增、复算、核算以及可采储量的标定是对储量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按照数字化转型要求,依托公司勘探开发数据库的数据支撑,通过建立支持勘探、开发、生产全过程8个评估点的储量工作系统,规范储量... 储量研究是多专业、多层次协同工作,储量新增、复算、核算以及可采储量的标定是对储量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按照数字化转型要求,依托公司勘探开发数据库的数据支撑,通过建立支持勘探、开发、生产全过程8个评估点的储量工作系统,规范储量评估管理流程和标准,改进储量评估工作模式,实现储量基础数据互联互通,数据录入和准备自动化,达到有力提升储量研究和管理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储量数据核心资产价值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量 数字化转型 储量研究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A公司油气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7
作者 税敏 彭辉界 郑洁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3年第23期191-193,共3页
近年来,能源转型已是各类石油公司共同关注的重点。油气公司发展战略方向的调整纷纷提上日程,企业“转型”成为热门话题。“转型”的本质是能源结构的优化。对此,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不同观点,大型石油公司也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本文研... 近年来,能源转型已是各类石油公司共同关注的重点。油气公司发展战略方向的调整纷纷提上日程,企业“转型”成为热门话题。“转型”的本质是能源结构的优化。对此,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不同观点,大型石油公司也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本文研究了在“双碳”目标指导下,中国A公司油气产业的发展策略。通过分析A公司的碳排放现状、碳达峰路径、低碳减排举措和新能源替代技术,展示了A公司如何在全球减碳努力中保持竞争力,提出油气产业低碳减排举措。本研究为A公司提供了具体的发展建议,同时也为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节能降碳 新能源
下载PDF
海上高含水油田非连续化学驱模式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健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7,共8页
海上疏松砂岩油田水驱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非均质性加剧,已有化学驱驱替不均衡。为改善驱替效果,提出了多段塞、多方式组合的非连续化学驱模式。结合Poiseuille定律及驱油体系流变特征,将多孔介质等效为毛细管模型,以两层高低渗储层为例... 海上疏松砂岩油田水驱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非均质性加剧,已有化学驱驱替不均衡。为改善驱替效果,提出了多段塞、多方式组合的非连续化学驱模式。结合Poiseuille定律及驱油体系流变特征,将多孔介质等效为毛细管模型,以两层高低渗储层为例,建立了不等径毛管并联驱替模型,通过分流率曲线推导及特征分析,揭示了非连续化学驱主段塞扩大波及体积进而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基于物理模拟实验可测量参数提出了均衡驱替度的概念,通过3组对比实验,研究了非连续化学驱对储层均衡动用的作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非连续化学驱可以在不同渗透率小层中相对均衡驱替,均衡驱替度较连续化学驱可提高6%以上,减缓了含水上升速度,最终可以更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验证了非连续化学驱模式提高采收率的显著效果。本文新模式对海上油田高速、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连续化学驱 聚合物驱 提高采收率 动态阻力 均衡驱替度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法的海底电缆埋设深度实时预测研究
9
作者 张安安 何明光 +3 位作者 于璐 李茜 赵怡政 魏俊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28,共11页
在洋流冲刷、人类活动和地质运动等外部激励的长期影响下,海缆的埋设深度容易发生持续性变化,从而导致海缆故障率急剧增加、负载能力大幅下降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本文以35 kV光电复合型三芯海底电缆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仿真了不... 在洋流冲刷、人类活动和地质运动等外部激励的长期影响下,海缆的埋设深度容易发生持续性变化,从而导致海缆故障率急剧增加、负载能力大幅下降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本文以35 kV光电复合型三芯海底电缆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仿真了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埋设深度以及不同载流量下的海缆温度场,建立了不同载流量下缆芯温度与埋设深度的关系曲线,不同环境温度下缆芯温度与埋设深度的关系曲线,并拟合了相应的关系式,以此整合出海缆埋设深度实时预测的关系方程式通式。最后运用工程实际监测的多源数据,通过该通式实时预测了海缆的埋设深度以及变化趋势,同时结合海缆扰动能量以及海缆埋设深度实测值,验证了该预测方法不仅具有可行性和正确性,也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芯海底电缆 有限元法 缆芯温度 埋设深度 实时预测
原文传递
海底原油管道电伴热相对热耗率研究
10
作者 王凯 张熠 +1 位作者 郑晓鹏 张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1,共7页
以海底热油管道平台集中加热能耗为基准,基于热平衡原理,采用微积分方法推导出了电伴热相对热耗率的函数关系式,澄清了影响电伴热相对热耗率的主要因素,论证了集中式加热和分布式伴热在热耗之间的优劣,并探明了电伴热相对热耗率对关键... 以海底热油管道平台集中加热能耗为基准,基于热平衡原理,采用微积分方法推导出了电伴热相对热耗率的函数关系式,澄清了影响电伴热相对热耗率的主要因素,论证了集中式加热和分布式伴热在热耗之间的优劣,并探明了电伴热相对热耗率对关键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规律。结果表明,分布式伴热方式的热耗总是小于集中式加热方式的热耗;其相对热耗率与总传热系数和输送距离近似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而与管径和流速近似呈指数式正相关关系;由于电伴热方式不具有“最小输量”的限制,可以在极端工况下弥补平台加热技术不可行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含蜡油 稠油 电伴热 流动保障 加热能耗
下载PDF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评价方法
11
作者 刘晨 冯其红 +2 位作者 何逸凡 张先敏 周文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表征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可采储量规模、水淹状况以及油水分流能力的差异,构建了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不同指标对剩余油可采潜力控制程度的差异,将加速遗传算法与投影寻踪模型相结合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从而构建了剩余油可采潜力指数,形成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新方法。以渤海Q油田南区主力产层NmIL砂体为例,开展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新方法可综合表征不同区域位置的储层物性、可采储量丰度和油水分流能力对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影响,实现了主力产层NmIL砂体剩余油可采潜力分布的差异化定量评价,优势可采潜力区域刻画明显,将其作为NmIL砂体下一步井网加密调整潜力区域,以精准指导加密水平井的部署,为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 可采潜力指数 投影寻踪 优势潜力丰度
下载PDF
海上中低渗油田注纳滤海水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宇琪 冯恒榰 +2 位作者 邢希金 王齐 岳前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46,共5页
针对天然海水作为注入水源损害储层的问题,从水样离子组成、与地层水混合后结垢趋势预测、结垢程度以及岩心流动实验等方面研究了天然海水和纳滤海水作为注入水的差异性,探讨纳滤海水作为海上油田注入水源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纳滤... 针对天然海水作为注入水源损害储层的问题,从水样离子组成、与地层水混合后结垢趋势预测、结垢程度以及岩心流动实验等方面研究了天然海水和纳滤海水作为注入水的差异性,探讨纳滤海水作为海上油田注入水源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纳滤海水的Ca^(2+)、Mg^(2+)和SO_(4)^(2-)等成垢离子含量较天然海水大幅降低;纳滤海水、天然海水分别与地层水混合后均有结垢趋势,但纳滤海水与地层水混合后的结垢量明显低于天然海水,同时纳滤海水作为注入水对储层岩心液相渗透率的损害程度也明显低于天然海水;纳滤海水作为海上油气田注入水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海上油田采用纳滤海水作为注入水源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 配伍性 纳滤海水 储层保护 海上油田
下载PDF
可压性指数对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研究--以南海LF油田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百烈 彭成勇 +2 位作者 武广瑷 楼一珊 尹彪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5-112,共8页
南海深层古近系油气资源丰富,但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需通过水力压裂才能实现商业化开采。为探究可压性指数对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以南海LF油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储层岩石脆性及力学特征,建立了适用于南海LF油田的可压性指数... 南海深层古近系油气资源丰富,但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需通过水力压裂才能实现商业化开采。为探究可压性指数对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以南海LF油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储层岩石脆性及力学特征,建立了适用于南海LF油田的可压性指数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出南海LF油田文昌组3个小层的可压性指数分别为0.75,0.45和0.92。选用南海LF油田不同可压性指数的露头岩样,利用真三轴水力压裂物理模拟试验装置,进行了压裂物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文昌组3个小层的人工裂缝易在层理和天然裂缝发育位置起裂,在各射孔处并不是同时起裂;可压性指数越高越,越易形成形态复杂的人工裂缝。研究成果对评价海上低孔低渗油气藏可压裂性、优选甜点位置以及优化压裂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脆性指数 可压性指数 物理模拟 裂缝扩展
下载PDF
恩平15-1油田开发CO_(2)回注封存工程方案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衣华磊 郭欣 +5 位作者 贾津耀 田永芹 尹晓娜 张明 刘梦诗 陆争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3-169,共7页
恩平15-1油田CO_(2)回注封存项目是中国首个海上超百万吨级CO_(2)回注封存示范工程。该油田部分伴生气CO_(2)含量高达95%,累产约8.3亿m3。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和要求,中国海油以此油田为试点首次提出了海上回注地层封存方案。本... 恩平15-1油田CO_(2)回注封存项目是中国首个海上超百万吨级CO_(2)回注封存示范工程。该油田部分伴生气CO_(2)含量高达95%,累产约8.3亿m3。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和要求,中国海油以此油田为试点首次提出了海上回注地层封存方案。本文从CO_(2)浓度对脱水工艺的影响和三甘醇与分子筛脱水工艺比选两方面开展了CO_(2)脱水工艺研究,认为分子筛脱水工艺更适用于海上高含CO_(2)气体脱水;开展了压缩回注设备选型及国产化研究,首次在海上采用超临界大分子三级往复式压缩机,可以适应本油田压缩流量较小、压比较高的工况;采用高温高压釜室内实验研究超临界CO_(2)对碳钢的腐蚀情况,发现在不饱和含水工况下釜内和釜底超临界CO_(2)相中的试样平均腐蚀速率很低;对CO_(2)回注封存环境监测提出了回注前、回注中和停注后的环境监测方案,对于海上CO_(2)回注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开展CO_(2)回注设施安装方案的比选研究,认为模块化安装有利于恩平15-1CEP平台整体实施进度,形成海上CO_(2)回注封存工程技术体系。恩平15-1油田CO_(2)回注封存示范工程填补了中国海上CO_(2)捕集与封存的技术空白,对于推动中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发展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平15-1油田 CO_(2)回注封存 脱水工艺 增压方案 腐蚀控制 环境监测
下载PDF
渤海油田防砂筛管综合优选方法研究及应用
15
作者 张启龙 黄中伟 +4 位作者 李中 李根生 张晓诚 王晓鹏 刘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4-63,共10页
出砂问题是导致渤海油田生产井低产低效的首要因素,目前防砂筛管的类型选择主要依靠作业经验,未能考虑各类型防砂筛管对不同储层的适用性,导致部分油田因筛管选择不当而造成防砂失败。为此,建立了一套筛管性能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 出砂问题是导致渤海油田生产井低产低效的首要因素,目前防砂筛管的类型选择主要依靠作业经验,未能考虑各类型防砂筛管对不同储层的适用性,导致部分油田因筛管选择不当而造成防砂失败。为此,建立了一套筛管性能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筛管各性能参数对防砂效果的影响权重,以此为基础采用逼近理想解法构建了筛管类型综合优选方法,优选了一种防砂筛管并在渤海A油田进行了性能评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筛管性能综合评价体系可实现对筛管性能的全面评估;筛管的抗堵塞性能、防砂性能、过流性能、抗内压强度和抗冲蚀性能等指标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3760、0.2147、0.1209、0.0738和0.2147。所得结论可为油田防砂筛管优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防砂筛管 性能评价试验 综合优选 逼近理想解 权重
下载PDF
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白垩系Nahr Umr组碎屑岩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
16
作者 朱小二 金振奎 +2 位作者 伊硕 魏凯 李阳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56-965,986,共11页
为了满足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需求,以测井、地震、岩心等资料为基础,结合普通薄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等手段,详细研究了哈法亚油田Nahr Umr组碎屑岩的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明确了其为海陆过渡带潮控三角洲环境的沉积产物。N... 为了满足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需求,以测井、地震、岩心等资料为基础,结合普通薄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等手段,详细研究了哈法亚油田Nahr Umr组碎屑岩的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明确了其为海陆过渡带潮控三角洲环境的沉积产物。Nahr Umr组碎屑岩以细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及页岩为主,砂岩的结构和成分成熟度高,表明沉积期研究区气候炎热、湿润,地形平缓,具备潮控三角洲发育的有利条件;碎屑岩内部发育过渡性层理(脉状、波状及透镜状)、羽状交错层理、泥披层等与潮汐作用相关的典型沉积构造,并可划分为3种主要的岩石组合:泥岩-砂岩(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泥岩-砂岩亚类)、砂岩(交错层理正粒序、反粒序砂岩亚类)、泥(页)岩(粉砂质泥岩和水平层理页岩);根据岩石类型组合特征及沉积序列,Nahr Umr组碎屑岩整体为1个“海侵—海退—海侵”的沉积序列,可识别出潮控三角洲平原、前缘和前三角洲(或陆棚)3种亚相类型;根据平面相分布,其存在东、西2个物源,且以西部物源为主,三角洲整体沿NEE向呈“漏斗状”向海方向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岩石类型 潮控三角洲 白垩系 伊拉克
下载PDF
低温下N80钢油套管冲击韧性和断口特征研究
17
作者 邢希金 刘婉颖 +2 位作者 武广瑷 周定照 张智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53-62,共10页
为了明确低温条件下油套管N80钢的韧性变化规律,利用示波冲击仪对N80钢油套管材料进行不同温度(25、0、-20、-40℃)条件下的示波冲击试验,采用SEM观察N80钢冲击试样断口形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N80钢的韧脆特性及断口裂纹扩展特征。... 为了明确低温条件下油套管N80钢的韧性变化规律,利用示波冲击仪对N80钢油套管材料进行不同温度(25、0、-20、-40℃)条件下的示波冲击试验,采用SEM观察N80钢冲击试样断口形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N80钢的韧脆特性及断口裂纹扩展特征。结果表明:N80钢的冲击功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裂纹扩展功与冲击功的比值随温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起裂功与冲击功的比值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断口形貌分析表明,裂纹萌生及扩展的断口特性与力-位移示波冲击曲线反映出的断裂特性一致。25℃时,断口面可见裂纹稳态扩展阶段,起裂区断口为韧窝状韧性断裂;0℃时稳态扩展过程短,温度降至-20℃和-40℃时显示出解理脆性断裂特征。-20℃时为韧性和脆性断裂特征,-40℃时完全脆性化,N80钢组织中所含贝氏体和块状铁素体加剧其低温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N80钢 示波冲击 断裂韧性 脆性断裂
下载PDF
我国海洋石油事故隐患分类与分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2-47,共6页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石油事故隐患分类与分级,收集相关法规、部门规章及标准等,结合海洋石油行业特点定义事故隐患,并阐述其分类原则;对比分析政府部门、不同行业以及石油公司的事故隐患分类标准,给出我国海洋石油事故隐患分类方法;对...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石油事故隐患分类与分级,收集相关法规、部门规章及标准等,结合海洋石油行业特点定义事故隐患,并阐述其分类原则;对比分析政府部门、不同行业以及石油公司的事故隐患分类标准,给出我国海洋石油事故隐患分类方法;对比分析政府部门、不同行业以及石油公司的事故隐患分级标准,在应急管理部事故隐患分级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海洋石油事故隐患分级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海洋石油事故隐患分类方法,共分为作业人员类、设计类、设备设施类、物料类、环境条件类、管理类、合规类7个大类、43个小类以及43个细类;将海洋石油事故隐患分类为“一票否决”、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微小6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石油 事故隐患 隐患分类 隐患分级 方法
原文传递
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兵 付强 +3 位作者 李清平 刘一斌 朱琳 吴英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1,共9页
海洋油气装备是开发海洋油气、建设海洋强国的国之重器,近年来中国的海洋油气装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正在实现面向超深水的跨越,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全面分析和总结了海洋油气勘探装备、钻井装备、施工装备、生产装备的全球发展... 海洋油气装备是开发海洋油气、建设海洋强国的国之重器,近年来中国的海洋油气装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正在实现面向超深水的跨越,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全面分析和总结了海洋油气勘探装备、钻井装备、施工装备、生产装备的全球发展现状和国内发展水平,分析了我国海洋油气装备领域的发展差距,并提出了各个领域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研究提出了我国海洋油气装备未来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无人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实现常规海洋装备产业的升级;超前部署3000米级超深水油气田开发技术和装备体系,制定关键核心装备清单,加快核心装备的突破;加快水下生产装备的国产化应用;加快实现浮式液化天然气设施(FLNG)的突破,打造大国重器;加强海洋装备测试及认证体系建设,助力“首台套”装备的应用;探索海洋油气装备与海上新能源融合发展等战略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的海洋油气装备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油气 勘探装备 钻井装备 施工装备 生产装备
下载PDF
浅层沉降技术强化立式气浮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亿勇 张健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5-193,共9页
采用高效紧凑型气浮技术对现有采出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已经成为海上油田解决水处理设施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的重要手段。以提高单体设备处理效率和稳定性为目标,开展了浅层沉降技术强化立式气浮设备的初步结构设计,采用计算流体... 采用高效紧凑型气浮技术对现有采出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已经成为海上油田解决水处理设施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的重要手段。以提高单体设备处理效率和稳定性为目标,开展了浅层沉降技术强化立式气浮设备的初步结构设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耦合群体平衡模型和实验测试等手段,研究探讨了浅层沉降强化立式气浮设备内浅层沉降流场分布特性和油水分离特性,并利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等方法分析了含油污水流量、污水水压、注气比、分流比等因素对浅层沉降强化立式气浮装置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较常规立式气旋浮设备等气浮设备,浅层沉降强化立式气浮设备的油水分离效率有明显提升,但锥台间水流分布不均性对油水分离效率影响较大。室内测试显示,在正交实验所得最优的工况参数组合条件下,即当污水水压为0.15 MPa,流量为1.0 m^(3)/h,分流比为5%,注气比为6%时,该设备对应的油水分离效率为8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浮 浅层沉降 油水分离效率 油滴粒径 群体平衡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