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本费用实时管控在油气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
作者 袁倩 陈灯松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3年第14期215-217,共3页
油气田企业实时管控成本费用,一方面,能够减少企业实际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反馈多种数据及信息。基于概述实时管控成本费用的概念,详细分析了油气田企业实时管控成本费用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油气田企业实时管控成本费用的工具,探究了... 油气田企业实时管控成本费用,一方面,能够减少企业实际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反馈多种数据及信息。基于概述实时管控成本费用的概念,详细分析了油气田企业实时管控成本费用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油气田企业实时管控成本费用的工具,探究了油气田企业开展财务管理中实时管控成本费用运行体系,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实时管控 成本费用 油气田企业
下载PDF
西南油气田配产与产量管理信息化创新实践
2
作者 任静思 赵涵 +5 位作者 陈文 孙韵 张华义 谢光华 张苏 牛旻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第1期137-139,共3页
目前西南油气田配产与产量管理业务缺乏统一的业务支撑信息系统,业务开展停留在人工搜集整理数据、电子邮件或人工传输数据及文档、纸质打印分散保存的阶段,运行效率低,在新形势下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满足该项业务的多部门、多专业、“... 目前西南油气田配产与产量管理业务缺乏统一的业务支撑信息系统,业务开展停留在人工搜集整理数据、电子邮件或人工传输数据及文档、纸质打印分散保存的阶段,运行效率低,在新形势下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满足该项业务的多部门、多专业、“线上”高效运行的协同工作的需求。文章从西南油气田配产与产量管理业务现状与需求出发,阐述基于“系统+业务”管理模式搭建配产与产量管理系统,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实现与西南油气田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数据集成应用,通过标准的产量分析工具,借助统一的应用系统,实现多部门、多专业、“线上”高效运行的业务协同,实现配产与产量管理工作模式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产与产量管理 流程管理 集成应用 分析工具
下载PDF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天然气开发项目后评价研究
3
作者 郭卓函 张黎 +3 位作者 程晓雯 陈加旭 刘军 徐强 《中国能源》 2024年第7期49-58,共10页
为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天然气开发项目后评价方法,进一步提升项目投资管理能力。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天然气开发项目后评价特点与基本要求,从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物元可拓后评价模型。以Y项目为... 为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天然气开发项目后评价方法,进一步提升项目投资管理能力。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天然气开发项目后评价特点与基本要求,从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物元可拓后评价模型。以Y项目为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物元可拓模型在天然气开发项目后评价中具有操作性强、计算简便、结果精准等优势,可为后续天然气开发项目后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开发项目 后评价 物元可拓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关联度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储层成岩流体演化及成储效应
4
作者 聂晶 周刚 +7 位作者 张亚 武鲁亚 孙奕婷 张宝收 马奎 豆霜 乔艳萍 袁海锋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896,共18页
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近年来,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逐渐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但受其埋深大、时间老、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等诸多因素影响,该区成岩演化过程恢复、成岩... 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近年来,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逐渐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但受其埋深大、时间老、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等诸多因素影响,该区成岩演化过程恢复、成岩流体识别及其成储效应的研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储层段的勘探进程。为此,本文选取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地区灯影组二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岩芯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原位微区等综合分析,探讨灯二段白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微量元素特征,并对成岩流体性质和成岩演化过程进行梳理。研究表明: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二段各期次白云石胶结物Fe、Mn含量变化范围较大,总体上呈现富Fe、Mn的趋势,各期白云石胶结物Sr含量变化不大,总体上呈现去Sr的趋势。第一世代纤维状白云石、第二世代叶片状白云石表现出低Fe、Mn含量、高Sr含量、高Y/Ho值等特征,指示成岩流体为正常海水;第三世代大气淡水白云石表现出高Fe、Mn含量、低Sr含量、低Y/Ho值等特征,指示成岩流体为大气淡水与海水的混合流体;第四世代粉—细晶白云石到第七世代巨晶白云石总体呈现富Fe、Mn特征、HREE较为富集、Y/Ho值逐渐降低,指示成岩流体为地层封存海水,Eu正异常指示其受到热液影响;第八世代鞍状白云石具高Fe、Mn含量特征,同时Eu正异常明显,指示其成岩流体为深部热液。研究区灯二段发生较强的大气淡水溶蚀和埋藏期溶蚀,早期大气淡水和晚期的深部热液以及生烃作用产生的有机酸的叠加改造,是川中北斜坡灯影组储层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灯影组 白云岩储层 成岩流体演化 成储效应
下载PDF
复杂地区油田剩余油分布与开发技术优化研究
5
作者 王丽 陈洪斌 +3 位作者 谭杰 张伟 李超 孙峰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2225-2229,2234,共6页
以某低渗透油藏为例,采用薄片荧光分析和微观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开发技术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剩余油类型以孔喉充填型、喉道滞留型、分散油滴型和角隅型为主,剩余油分布整体规律呈相似性,其中低渗透砂岩储层... 以某低渗透油藏为例,采用薄片荧光分析和微观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开发技术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剩余油类型以孔喉充填型、喉道滞留型、分散油滴型和角隅型为主,剩余油分布整体规律呈相似性,其中低渗透砂岩储层以孔喉充填型剩余油为主;剩余油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毛细管圈闭作用和孔隙内驱替流体分离作用;通过优化注采排距、注采井距和注采井数比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剩余油的动用程度,其中储层基质渗透率与合理排距成正相关,一般裂缝油藏下,井排比为2~5,并可通过提高注采井数比,增加注水井数,来满足供液和保持地层压力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区油藏 剩余油分布 开发技术优化 采收率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57
6
作者 肖笛 谭秀成 +5 位作者 山述娇 陈韵骐 夏吉文 杨坚 周涛 程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92-2002,共11页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确认识。本文以录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为依托,通过地层精确划分、对比以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茅口组顶部侵蚀面上、下地层中优选并确定了长一段顶面和茅三段底面两个全区稳定分布的、近等时的地层界面作为恢复岩溶古地貌的基准面。在分别编制研究区残余地层等厚图和印模地层等厚图的基础上,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和印模地层厚度法,运用Surfer软件分别恢复了研究区龙潭组沉积前的岩溶古地貌和长一段沉积后茅口组顶部潜山地貌。这两种方法恢复的茅口组顶部古地貌所反映的地形起伏变化和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可以划分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3个二级地貌单元以及溶丘、残丘、丘丛、浅洼、浅谷等次一级地貌单元。指出岩溶台地主要以泸州古隆起为核心向四周展布,整体地势较平缓,山体多呈圆丘状,低矮坡缓,不发育峰丛地貌;岩溶斜坡分布于岩溶台地外围,其中的岩溶缓坡主要展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岩溶台地西缘则表现出岩溶陡坡地貌;岩溶盆地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的宜宾、沐川、绥江等地区,地势平坦,以平原地貌为主。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单元与大型储集空间及油气产出状况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溶古地貌控制了岩溶型储层的发育与分布,进而控制了天然气产量的分布。指出岩溶缝洞型储层在岩溶台地和岩溶斜坡上基本同等发育,岩溶台地为重点勘探的有利区带,岩溶陡坡带则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风化壳岩溶 岩溶储层 茅口组 四川盆地南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川西震旦系—三叠系天然气成藏分析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帅燕华 李剑 +3 位作者 田兴旺 陈竹新 张斌 魏彩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6-1543,共18页
四川盆地蕴藏着丰富天然气资源,其中筇竹寺组页岩对盆地中下组合天然气聚集作出巨大贡献。通过对川西和川中震旦系—寒武系及上覆志留系—三叠系多层系储集层中天然气特征精细对比发现,以筇竹寺组页岩为主要烃源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类... 四川盆地蕴藏着丰富天然气资源,其中筇竹寺组页岩对盆地中下组合天然气聚集作出巨大贡献。通过对川西和川中震旦系—寒武系及上覆志留系—三叠系多层系储集层中天然气特征精细对比发现,以筇竹寺组页岩为主要烃源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类型多样:(1)既有典型原油裂解气,甲烷碳同位素较轻(<35‰),分布在资阳地区震旦系、太合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角探1井)及川西北河湾场/吴家坝的茅口组。它们成藏时间早,在岩性圈闭或岩性-构造圈闭得以长期保存;(2)页岩超晚期释放气,分布广泛,高石梯—磨溪、太合、威远等地区下组合震旦系—寒武系均以该类天然气补充成藏为主,甲烷碳同位素较重(>35‰),如未遭受过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改造则具典型甲、乙烷碳同位素倒转(δ^(13)C_(1)>δ^(13)C_(2))特征,该类气藏具多期次复杂成藏过程,但超晚期页岩来源天然气的持续补充控制着聚集丰度;(3)中组合泥盆系—三叠系(须家河组之下)天然气以断层沟通的页岩超晚期释放天然气成藏为主。综合分析可见,筇竹寺组页岩(与页岩气)保存较好区域是形成关联大气藏的关键。勘探最为现实的领域是围绕绵阳—长宁拉张槽开展多层系立体勘探,尤其是考察拉张槽内及周缘震旦系—寒武系及上覆中组合是否存在好的成藏条件。同时对其他区域筇竹寺组页岩保存状况进行评估,可在高效保存区开展多层系立体勘探部署。本项研究可为该区及其他同类地区天然气勘探带来启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四川盆地 震旦系—寒武系 超晚期成藏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肖笛 谭秀成 +5 位作者 山述娇 彭浩 陈虹宇 万伟超 熊鹰 李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82-1191,共10页
四川盆地南部钻揭茅口组的井数众多,但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差,可用的取芯资料少,难以满足沉积微相研究的需要。论文以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为例,通过仅有的10口井的岩芯观察和薄片分析发现,茅二段A、B、C亚段均存在一套层位... 四川盆地南部钻揭茅口组的井数众多,但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差,可用的取芯资料少,难以满足沉积微相研究的需要。论文以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为例,通过仅有的10口井的岩芯观察和薄片分析发现,茅二段A、B、C亚段均存在一套层位稳定的薄层至块状的浅灰—灰色亮晶生屑灰岩构成的生屑滩,并具有多个向上变浅和变粗序列的薄滩体垂向上频繁叠置、单滩体厚度一般较小(小于3 m)、少见同生期暴露等典型特征;伽马测井响应上,该套多旋回叠置的薄滩体呈现总体高背景下的低值的综合响应,因而难以利用测录井资料准确识别和统计颗粒滩的厚度。进一步分析发现,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的非暴露浅滩发育时期,颗粒滩发育于微地貌高地、并具有相对更大的沉积速率,因而颗粒滩发育期形成的等时地质体厚度可近似反演沉积期微地貌的相对高低,并在分析等时地质体厚度或沉积微地貌与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区内高能生屑滩主要在泸州—江津、自贡—大足以及青神—资中一线呈带状分布,受控于泸州古隆起雏形和乐山—龙女寺继承性古隆起。结果表明沉积期微地貌恢复对于钻探程度高、资料品质差的盆地老区的沉积微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储层预测和深化老层的开发潜力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台地 沉积微相 颗粒滩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南部
下载PDF
川中侏罗系致密页岩油储层方解石沉淀模式及油气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冯明友 岳怀海 +5 位作者 刘小洪 张芮 王兴志 祝海华 王委委 李沛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449-3461,共13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页岩油储层中页岩与介壳灰岩不等厚互层为有利岩性组合层段,该段页岩中发育不同结构特征的水平状方解石脉,介壳灰岩中亦发育多期方解石胶结物,然而成形机制不明确。本文结合系统显微薄片观察、电子探针成分...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页岩油储层中页岩与介壳灰岩不等厚互层为有利岩性组合层段,该段页岩中发育不同结构特征的水平状方解石脉,介壳灰岩中亦发育多期方解石胶结物,然而成形机制不明确。本文结合系统显微薄片观察、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等,综合方解石产状、主量元素及共生矿物特征,探讨湖相致密页岩油储层中方解石沉淀模式及与油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富有机质页岩中广泛发育沿水平缝分布的叠锥状、纤维状、壳−核结构方解石脉及薄层介壳灰岩夹层,不同结构特征的水平方解石脉均为流体超压作用的产物;而介壳灰岩夹层显现的不同成岩演化序列亦与由超压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有关;有机质生烃及其副产品有机酸的存在共同影响介壳演化及方解石的沉淀过程,其中,最大湖泛面附近具最大TOC质量分数(w(TOC))页岩中的介壳灰岩夹层经历了强烈的有机酸溶解−方解石再沉淀作用,最终导致溶蚀孔缝中方解石与大量矿物沥青及固体沥青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系 致密页岩油 流体超压 方解石沉淀
下载PDF
川中太和气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层成岩流体演化及油气成藏史——来自岩石学、原位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鹏 袁海锋 +7 位作者 马奎 肖钦仁 叶子旭 李跃杰 谌辰 谭谦 匡明志 徐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32-2353,共22页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已获得巨大勘探突破,太和含气区灯二段目前也已展示出较大勘探潜力。但灯二段储层时代老、埋深大、成岩演化历史长,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储层中矿物胶结充填期次复杂,成岩演化与油气充注关系不清,一定程度上...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已获得巨大勘探突破,太和含气区灯二段目前也已展示出较大勘探潜力。但灯二段储层时代老、埋深大、成岩演化历史长,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储层中矿物胶结充填期次复杂,成岩演化与油气充注关系不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灯二段油气勘探。本文基于岩石组构分析,利用阴极发光、原位微区分析、流体包裹体及白云石U-Pb年代学等方法厘定了川中太和气区灯二段储层成岩序列,明确了不同期次白云石胶结充填物的成岩环境、成岩流体特征、形成时间及代表的油气充注事件,明确了其油气地质意义及灯二段油气成藏历史。研究表明区内灯二段储层孔洞中沥青及胶结充填物的成岩序列为:第一世代海底环境纤维状白云石→第二世代表生成岩环境大气淡水白云石→第三世代浅埋藏环境粉—细晶粒状白云石→第Ⅰ期氧化降解沥青→第四世代中埋藏环境中晶白云石→第五世代深埋藏环境粗晶白云石→第Ⅱ期热裂解沥青→第六世代深埋藏环境巨晶-鞍状白云石→第七世代抬升埋藏环境石英、萤石等矿物。主要反映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成岩流体特点:(1)具有高Na、K含量,低Fe、Mn含量,负Ce异常,Y正异常特征的高盐度海源流体;(2)具有较低Fe、Mn含量,平缓REE模式,无Eu异常特征的淡水与残余海水的混合流体;(3)具有高Fe、Mn含量,Eu明显正异常特征的高温热液流体与早期海水的混合流体;(4)具有高Mn含量,Fe/Mn<1,HREE较富集,Eu正异常特征且自生石英、萤石矿物沉淀的深部与高温热液相关的酸性、还原性流体。不同世代矿物的充填关系、流体包裹体相态、均一温度以及白云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开始发育含烃包裹体的第三世代粉—细晶白云石与形成于加里东运动导致的构造隆升期的第Ⅰ期沥青分别记录了加里东期古油藏的形成及破坏;第四世代中晶白云石及第五世代粗晶白云石记录了印支期古油藏的形成,部分第五世代粗晶白云石及第Ⅱ期沥青记录了印支期古油藏裂解事件;第六世代巨晶-鞍形白云石及第七世代石英、萤石等矿物记录了古干气藏形成及气藏形成、调整和定型的成藏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和气区 灯影组二段 油气成藏 成岩流体 成岩序列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西北部中二叠统油气保存条件综合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雨露 范存辉 +4 位作者 夏茂龙 郭鸿喜 刘竞 梁静 欧祎泓 《云南化工》 CAS 2022年第6期83-88,共6页
对龙门山北段构造带断裂发育情况、断裂对地表盖层的破坏程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已有的过井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及地层水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了川西北中二叠统油气保存条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西北部油气藏的保存条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龙门... 对龙门山北段构造带断裂发育情况、断裂对地表盖层的破坏程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已有的过井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及地层水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了川西北中二叠统油气保存条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西北部油气藏的保存条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龙门山构造带内断裂活动对盖层的破坏程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圈闭条件、地层水化学条件的变化。其中,隐伏构造带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龙门山前山带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断裂发育,切穿层位多,油气储集空间遭到破坏,油气保存条件差;靠近盆内的山前带断裂隐伏于地下,构造作用强度低,地层封闭性好,油气保存条件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构造带 隐伏断裂 油气保存条件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页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分布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冰 文华国 +4 位作者 廖义沙 张兵 姚永君 温思宇 杨凯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海相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层系。通过X射线衍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低温氮气吸附等分析,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海相页岩的沉积相展布、储层及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储...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海相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层系。通过X射线衍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低温氮气吸附等分析,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海相页岩的沉积相展布、储层及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并对储层发育有利区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北地区吴二段的沉积受海平面上升和裂陷发育的影响,主要为深水陆棚相,在达州—开江—万州—忠县一带沿北西—南东方向呈连通条带状展布。②研究区吴二段页岩储层中矿物组成复杂,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平均质量分数为67.9%;与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相似,研究区的石英具有生物成因特征而呈絮凝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均较小(小于6.0μm),指示沉积水体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页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11%,孔隙类型包括有机质孔隙、粒内孔隙、粒间孔隙及微裂缝,孔隙结构以狭缝孔为主,中孔对孔体积的贡献率最大。③研究区吴二段烃源岩具有高TOC含量、高成熟度特征,TOC平均值为4.80%,R_(o)平均值为2.53%,达到过成熟阶段,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具有良好的生气潜力,基本达到Ⅰ类页岩气储层标准。④研究区吴二段储层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和成岩改造作用,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有利于页岩储层的形成,石英的抗压保孔作用和有机质生烃作用是页岩储层形成的关键,石英含量、TOC含量和孔隙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开江—梁平、万州地区为吴二段有利页岩储层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深水陆棚相 还原环境 脆性矿物 有机质孔隙 吴家坪组二段 上二叠统 开江—梁平 万州地区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滩相白云岩多重成因机理及叠加效应 被引量:49
13
作者 田景春 林小兵 +4 位作者 张翔 彭顺风 杨辰雨 罗寿兵 徐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9-686,共8页
本文以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滩相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野外剖面资料、钻井资料、测试分析资料,对栖霞组滩相白云岩成因机理及其叠加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栖霞组白云岩的规模变化较大,从不到1米至几十米不等,区域... 本文以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滩相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野外剖面资料、钻井资料、测试分析资料,对栖霞组滩相白云岩成因机理及其叠加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栖霞组白云岩的规模变化较大,从不到1米至几十米不等,区域上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盆内其它地区零星发育。白云岩的发育与沉积背景关系密切,其中分布于盆地西部的白云岩为台地边缘滩相沉积背景,而盆地内零星分布主要为台内滩沉积背景。栖霞组白云岩成因包括三种类型:(1)高能滩混合水白云岩化形成的白云岩;(2)埋藏白云岩化形成的白云岩;(3)热液白云岩化形成的白云岩。其中,高能滩混合水白云岩化形和热液白云岩化为主要的白云岩化作用。现今无论是在野外剖面还是钻井岩心中所看到的白云岩为多种白云岩化作用的叠加结果,叠加效应体现在白云石晶体形态上、碳氧同位素和包裹体温度上。在白云岩形成过程中,滩相沉积是白云岩化的基础;不同类型的白云岩化作用是关键;裂缝的发育为白云岩化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栖霞组 白云岩 成因机理 叠加效应
下载PDF
大型低渗致密含水气藏渗流机理及开发对策 被引量:34
14
作者 高树生 叶礼友 +5 位作者 熊伟 钟兵 杨洪志 胡志明 刘华勋 薛蕙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7期93-99,3+2,共7页
低渗致密砂岩含水气藏具有大面积分布、低构造、低孔渗、强非均质性,次生孔隙发育,孔喉细小,毛细管压力高,无明显的气/水界面,气水关系复杂,含水饱和度高等储层特征。储层渗流机理复杂:储层水相对气相渗流能力影响显著;在气水互封状态下... 低渗致密砂岩含水气藏具有大面积分布、低构造、低孔渗、强非均质性,次生孔隙发育,孔喉细小,毛细管压力高,无明显的气/水界面,气水关系复杂,含水饱和度高等储层特征。储层渗流机理复杂:储层水相对气相渗流能力影响显著;在气水互封状态下,气体弹性膨胀导致部分束缚水转化为可动水;气、水两相渗流能力受压力梯度影响,压力梯度增大,气相渗流能力降低,水相渗流能力升高。基于储层特征及渗流机理认识,提出了针对性的开发对策:①加强富集区优选,从储量大小、储量动用性和动用速度三个角度出发,结合储层静、动态特征,形成相应的储层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特征,优选富集区,实现有序、滚动开发;②根据储层可动水饱和度分布,优选井位、射孔层位,降低产水风险;③依据临界储层厚度图版,选择合适井型;④采用密井网开发;⑤控压开采;⑥根据储层性质,合理配产;⑦提升压裂酸化增产改造水平,开发低伤害压裂液;⑧采用空气钻井或负压钻井,降低地层伤害;⑨对于产水气藏,强化排水采气,建立"要采气,先排水"的开发思路;⑩增压开采,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气藏 渗流机理 富集区优选 合理配产 排水采气 增压开采 开发对策
下载PDF
国内外储气库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建发 钟兵 罗涛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共3页
介绍了国外地下储气库建设技术的发展方向,认为在地下储气库设计中必须采用标准化的工艺设计,以减少各设计部门之间的协调、简化工艺方案选择、缩短建库周期和提高建库质量。分析了我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现状,并针对西气东输管道建设规划... 介绍了国外地下储气库建设技术的发展方向,认为在地下储气库设计中必须采用标准化的工艺设计,以减少各设计部门之间的协调、简化工艺方案选择、缩短建库周期和提高建库质量。分析了我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现状,并针对西气东输管道建设规划,提出了在地下储气库建设方面应有计划地开展近期和中远期的调峰量、库址的选择、储备库的设计与施工、储气库的故障诊断与检测以及水平钻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建设 技术 发展方向
下载PDF
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43
16
作者 文龙 王文之 +1 位作者 张健 罗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85-1294,共10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气藏储量规模大,储层分布面积广。在Folk(1959)碳酸盐岩分类方案与张荫本等(1996)对粘结岩分类方案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的具体情况,提出新的划分方案。研究表明:(1)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气藏储量规模大,储层分布面积广。在Folk(1959)碳酸盐岩分类方案与张荫本等(1996)对粘结岩分类方案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的具体情况,提出新的划分方案。研究表明:(1)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可分为3个亚类,10个微类。该方案不同之处在于把凝块(石)云岩归位颗粒岩,同时根据藻的形态把藻云岩进一步细分;(2)沉积岩类的发育和分布受沉积层序的控制。海侵体系域(TST)沉积阶段,以泥-粉晶云岩、微生物岩等正化学岩沉积为主。高位体系域(HST)沉积阶段,以凝块云岩、砂屑云岩等异化颗粒岩沉积为主。纵向上,岩性具有从暗色泥晶云岩→藻云岩→颗粒云岩→浅色泥晶云岩演化的特征,即泻湖亚相→藻丘亚相→颗粒滩亚相→台坪亚相的规律;(3)凝块云岩、砂屑云岩等颗粒岩是主要的储集岩类;(4)灯影组碳酸盐岩不同岩类的发育和分布对储层的发育起到控制作用。对灯影组的油气勘探,除了对岩溶作用的研究之外,还需要重视沉积古地貌、岩相展布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有效的预测灯影组储层"甜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 震旦系 灯影组 岩类 分布规律
下载PDF
高含硫气藏中的硫微粒运移和沉积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杜志敏 张勇 +1 位作者 郭肖 杨学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69-72,113,共4页
在研究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溶解、析出,硫与高含硫气体混合物相态变化特征,硫微粒的运移、沉积规律和硫沉积储层伤害等基础上,引入空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描述硫微粒气固运移、沉积数学模型,结合实验建立了硫沉积储层伤害模型,并利用所建立... 在研究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溶解、析出,硫与高含硫气体混合物相态变化特征,硫微粒的运移、沉积规律和硫沉积储层伤害等基础上,引入空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描述硫微粒气固运移、沉积数学模型,结合实验建立了硫沉积储层伤害模型,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模拟某高含硫气藏硫沉积对气藏生产的影响.模拟结果说明:整个气藏在生产过程中都会出现硫沉积;硫沉积对气井生产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生产后期;后期硫沉积严重的区域主要是在井筒周围;高速气流能够将析出的硫微粒携带出地层,因此,合理控制气井产气量可以减少硫微粒在地层中的沉积,降低对地层的伤害,提高高含硫气藏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气藏 硫微粒 运移 沉积
下载PDF
抗高温有机硅聚合物抑制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浩珑 李龙 +1 位作者 杨斌 向祖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84-2287,共4页
以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与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抗高温有机硅聚合物抑制剂PDDAS,最优合成条件:n(AM)∶n(DMDAAC)∶n(A-151)=8∶1.5∶1,引发剂... 以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与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抗高温有机硅聚合物抑制剂PDDAS,最优合成条件:n(AM)∶n(DMDAAC)∶n(A-151)=8∶1.5∶1,引发剂质量浓度0.5%,单体总浓度20%,反应时间9 h,反应温度75℃。通过红外光谱分析验证了PDDAS的分子结构,热重分析的结果表明其抗温性能较强。吸附实验的结果表明,PDDAS可以牢固吸附于黏土颗粒表面,不易发生高温脱附;线性膨胀与热滚回收实验的结果表明,PDDAS对于泥页岩造浆有着良好的抑制作用,220℃老化后的抑制性能显著优于胺类抑制剂NH-1与FA-3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聚合物 抑制剂 抗高温 性能评价
下载PDF
国外页岩气井连续油管固井滑套压裂完井方式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赵铭 王伟佳 +1 位作者 刘洪彬 王晓清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62,共4页
固井滑套压裂完井是在固井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开关式固井滑套而形成的多层分段压裂完井技术。该技术利用可开关式固井滑套选择性的放置在气层位置,固井完成后,利用连续油管携带井下工具将滑套打开,然后采用环空泵注,进行压裂改造作业。... 固井滑套压裂完井是在固井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开关式固井滑套而形成的多层分段压裂完井技术。该技术利用可开关式固井滑套选择性的放置在气层位置,固井完成后,利用连续油管携带井下工具将滑套打开,然后采用环空泵注,进行压裂改造作业。该技术的创新点在它不需要依赖传统的复合式桥塞、投球系统或投球作业,因此在作业后即可进行全通径求产。文章主要将传统桥塞射孔压裂方法与利用连续油管固井滑套压裂方法进行对比,对比了固井、压裂、产量等多个方面,得出连续油管固井滑套压裂较在完井成本和效率上较传统多级桥塞射孔压裂方法有所提高,且产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压裂 固井 滑套 多级桥塞射孔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