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渔业产量和结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俊 谷孝鸿 白秀玲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3-150,共8页
依据太湖渔业和水环境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1952~2006年太湖渔业产量、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2006年太湖渔业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捕捞渔获物组成中,小型鱼类湖鲚为优势种,产量占渔获物比例从1952年的640.5t和15.8%... 依据太湖渔业和水环境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1952~2006年太湖渔业产量、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2006年太湖渔业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捕捞渔获物组成中,小型鱼类湖鲚为优势种,产量占渔获物比例从1952年的640.5t和15.8%增加至2006年的21130t和60.2%;而银鱼、鮊鱼、鲢鳙等其他鱼类在渔获物中比例大幅度下降,2006年渔获物组成远不及1952年合理。结果表明,太湖的逐渐富营养化、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和过高的捕捞强度,以及太湖受改变的水力学特点等导致了这一变化。1991~2006年东太湖养殖渔业尤其是网围养蟹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后的大量投饵及不合理的水生植被利用方式给东太湖水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东太湖水体现处于富营养状态。因此,需要控制太湖渔业捕捞强度、调整鱼种放流结构、加强鱼类资源繁殖保护,改善养殖渔业方式以及加强对湖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以使太湖渔业与水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渔业产量 渔业结构 水环境
下载PDF
蓝藻堆积对水环境和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尚媛媛 关保华 +1 位作者 郑建伟 康玉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5期195-198,共4页
湖泊富营养化是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针对湖泊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Cyanobacteria)爆发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湖泊富营养化常导致蓝藻生物量的增加,水质恶化。本实验于2012年8月12日—9月3日研究添加蓝藻的围隔和对照植被区... 湖泊富营养化是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针对湖泊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Cyanobacteria)爆发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湖泊富营养化常导致蓝藻生物量的增加,水质恶化。本实验于2012年8月12日—9月3日研究添加蓝藻的围隔和对照植被区的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铵氮(NH4+-N)、叶绿素a浓度以及植物生长的区别,并采用自然状态下的水体,研究了蓝藻堆积对水环境和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添加蓝藻的围隔中TN、TP以及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区域;蓝藻堆积的围隔中,沉水植物群落总生物量下降,而对照区沉水植物生物量则大量增加;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 Morong)、伊乐藻和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ett)等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但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的生物量略有增加。由此得出,蓝藻堆积导致水环境营养盐含量增加,藻类密度增加,沉水植物群落受到抑制,大部分沉水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但对狐尾藻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隔 蓝藻堆积 沉水植物 水环境 生物量
下载PDF
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尚媛媛 关保华 +1 位作者 郑建伟 康玉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8期155-159,共5页
为了研究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的对水环境的影响,在控制条件下单独种植苦草、轮叶黑藻和二者混种,笔者比较研究了苦草、苦草+黑藻、黑藻组合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铵氮(NH4+-N)、叶绿素a、总悬浮质(TSS)及总有机氮(TOC)浓度的区... 为了研究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的对水环境的影响,在控制条件下单独种植苦草、轮叶黑藻和二者混种,笔者比较研究了苦草、苦草+黑藻、黑藻组合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铵氮(NH4+-N)、叶绿素a、总悬浮质(TSS)及总有机氮(TOC)浓度的区别。结果表明:苦草和轮叶黑藻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同,单独种植苦草时,上覆水中总氮和氨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但总磷、叶绿素、TSS和TOC含量都低于轮叶黑藻单种和混种处理。研究结果说明,苦草对于降低上覆水中总磷和叶绿素含量作用优于轮叶黑藻,对维持水体水质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黑藻 沉水植物 水环境
下载PDF
密闭消解ICP-AES测定土壤及沉积物中主量和微量元素 被引量:14
4
作者 古小治 章钢娅 +1 位作者 戴荣玲 许敏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20,共4页
利用高压密闭消化系统,采用王水-H2O2和HF-HNO3-H2O2两种消化液消化土壤标准物质GBW07403和GBW07404,用ICP-AES测定,研究土壤元素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土壤中的Al、As、Ca、Cr、Cd、Co、K、Cu、Fe、Mg、Mn、Na、Mo、Ni、P、Pb、Zn测定... 利用高压密闭消化系统,采用王水-H2O2和HF-HNO3-H2O2两种消化液消化土壤标准物质GBW07403和GBW07404,用ICP-AES测定,研究土壤元素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土壤中的Al、As、Ca、Cr、Cd、Co、K、Cu、Fe、Mg、Mn、Na、Mo、Ni、P、Pb、Zn测定值与给定的标准值吻合,两种消化液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水-H2O2 HF-HNO3-H2O2 密闭系统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水体营养的响应及氮磷积累特征 被引量:20
5
作者 樊恒亮 谢丽强 +4 位作者 宋晓梅 薛庆举 苏小妹 操庆 赵雁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48,共7页
以太湖中沉水植物优势种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水体营养水平(低浓度TN 0.47 mg/L,TP 0.021 mg/L;中浓... 以太湖中沉水植物优势种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水体营养水平(低浓度TN 0.47 mg/L,TP 0.021 mg/L;中浓度TN 1.40 mg/L,TP0.072 mg/L;高浓度TN 2.18 mg/L,TP 0.090 mg/L)对其生物量、各器官形态指标及氮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指标方面,苦草、狐尾藻、金鱼藻在中浓度条件下的生物量增长幅度最大;植物茎叶指标随水体营养的变化与根长变化趋势不一致。植物各器官氮、磷含量均随水体营养变化保持相似的规律,且植物氮含量为叶>茎>根,植物磷含量为根>茎、叶。氮磷积累方面,4种沉水植物的叶片氮元素积累的能力显著高于茎和根;低浓度下狐尾藻的氮积累量最大,苦草磷积累量最大,两者适合低浓度下种植收割去除水体环境中的氮、磷;中、高浓度下金鱼藻的氮磷积累量均为最大(中浓度下N 6 587.37 mg/m^2,P 744.63 mg/m^2;高浓度下N 6 096.63 mg/m^2,P 692.36 mg/m^2),其可作为较高营养浓度下种植、刈割转移水体氮磷的理想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沉水植物 氮磷积累 生物量 氮磷含量
原文传递
蓝藻胁迫条件下不同基质类型对苦草和伊乐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旭 陈新芳 +1 位作者 关保华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3-307,共5页
为探讨蓝藻胁迫条件下沉水植物生长与基质营养含量的关系,研究了添加相同含量蓝藻后2种不同基质(较贫瘠的黄色粘土和较肥沃的黑色淤泥)对苦草和伊乐藻2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伊乐藻相比,苦草的生物量在粘土条件下高于淤泥条... 为探讨蓝藻胁迫条件下沉水植物生长与基质营养含量的关系,研究了添加相同含量蓝藻后2种不同基质(较贫瘠的黄色粘土和较肥沃的黑色淤泥)对苦草和伊乐藻2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伊乐藻相比,苦草的生物量在粘土条件下高于淤泥条件,而基质类型对伊乐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苦草的最大叶片长度(用于表征株高)、无性系新株数目及其干物质重和伊乐藻的株高、分株数目和分枝干物质重也是在粘土条件下高于淤泥条件;苦草的最大根长在粘土条件下显著高于淤泥条件(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蓝藻胁迫的条件下,高营养含量的基质不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并且对根生型沉水植物苦草的影响要大于假根沉水植物伊乐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堆积 基质类型 沉水植物 苦草 伊乐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地区近千年气候变化的模拟重建 被引量:1
7
作者 粟瑶 王红丽 +1 位作者 刘健 王苏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3-1031,共9页
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较好地建立了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与区域气候之间的关系,拟合了黄河上游沙漠河谷地区的近千年温度、降水序列。在气候信号年代际和百年际变化特征上,拟合结果较为理想,但对极值的拟合能力较差,尤其是冬季温度和夏季... 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较好地建立了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与区域气候之间的关系,拟合了黄河上游沙漠河谷地区的近千年温度、降水序列。在气候信号年代际和百年际变化特征上,拟合结果较为理想,但对极值的拟合能力较差,尤其是冬季温度和夏季降水的拟合极值偏差较大。拟合结果表明该地区近千年存在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且小冰期降温在冬季更为明显,冬季平均气温小冰期比中世纪暖期低2℃。降水的千年变化趋势较温度略微平缓,尤其冬季降水无明显趋势变化。空间分布显示20世纪暖期在近千年是最暖的,但降水较中世纪暖期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模型 统计降尺度 黄河上游 温度 降水
下载PDF
基于行星会合指数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复刚 鲍锟山 +3 位作者 周德帅 王建 李广文 王治良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2-487,共6页
运用刘复刚和王建(2013a)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K指代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时,一般情况,行星系质心是和木星位于太阳一侧.当其它3颗大质量行星(或其它7颗行星)和木星分居在太阳两侧,并且这4颗大质量行星(或8颗行星)与太阳近似排成直列的状... 运用刘复刚和王建(2013a)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K指代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时,一般情况,行星系质心是和木星位于太阳一侧.当其它3颗大质量行星(或其它7颗行星)和木星分居在太阳两侧,并且这4颗大质量行星(或8颗行星)与太阳近似排成直列的状态时,行星系质心则处在木星相反一侧,这时造成了太阳绕太阳系质心顺时针旋转的假象.本文对这一认识进行了澄清,并通过图示的方法定性地解释了太阳在一个行星系统平均轨道会合周期内角速度的变化特征.相当太阳系质心(C)从太阳本体旋出直到C再次旋进太阳本体这一时段,太阳轨道运动是处在减速期;而当C旋进直到旋出太阳本体这一时段,太阳轨道运动处在加速期.并将其运动特征与太阳轨道角动量的变率进行了对比,这将为揭示太阳活动规律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和新的思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质心 太阳系质心 行星系质心 行星会合指数 太阳轨道运动
原文传递
太阳轨道运动—太阳磁场变化与地球高层大气温度准22年周期循环的联系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复刚 曲维政 +4 位作者 王建 鲍锟山 侯建秋 陈凯 马丽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2-517,共6页
基于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运动学方程,获得了太阳绕太阳系质心的运动周期为准22年.太阳轨道运动周期和北半球高空大气温度场准22年变化周期二者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在整个太阳系角动量守恒的前提下,得到太阳轨道角动量和太阳自转角动量之和... 基于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运动学方程,获得了太阳绕太阳系质心的运动周期为准22年.太阳轨道运动周期和北半球高空大气温度场准22年变化周期二者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在整个太阳系角动量守恒的前提下,得到太阳轨道角动量和太阳自转角动量之和守恒.理论上,通过太阳绕转和自转角动量间的转换,建立了行星会合指数与全球高层大气温度场变化的对应关系,进而在大气温度场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建立了联系,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轨道运动 行星会合指数 太阳活动 磁性指数 大气温度 22年周期
原文传递
行星会合指数K与行星直列指数I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复刚 王建 +2 位作者 鲍锟山 周德帅 姚允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01-1506,共6页
标识行星会合或排成直列程度的方法,是分析行星系统与太阳活动关系的关键.两颗行星会合可以给出准确的会合周期.行星越多获得准确的会合周期就越困难.以往表达多个行星排成近似直列的方法多采用I指数,I取值在0和1之间.但I指数无法呈现... 标识行星会合或排成直列程度的方法,是分析行星系统与太阳活动关系的关键.两颗行星会合可以给出准确的会合周期.行星越多获得准确的会合周期就越困难.以往表达多个行星排成近似直列的方法多采用I指数,I取值在0和1之间.但I指数无法呈现多个行星排成直列程度的连续变化过程,也无法区分行星在I指数构成中是位于太阳一侧还是分居在太阳两侧,更无法确定行星系质心与太阳位置关系的变化.K指数是将8大行星轨道半径按质量权重构成的矢量和的模除以一个天文单位的距离长度.K取值在0和7.5105之间.研究表明,行星引潮力会合指数KJ-M具有指代对太阳造成引潮力和引力周期规律的作用.行星质量权重会合指数KJ-N具有指代行星系质心绕太阳系质心的运动规律,进而指代太阳绕太阳系质心的运动规律.这为进一步探讨太阳轨道运动和太阳活动关系研究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会合指数 行星直列指数 太阳轨道运动 行星系质心 会合周期
原文传递
BP神经网络在古气候序列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红丽 顾亚进 +2 位作者 刘健 况雪源 提汝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75-1279,共5页
当前小区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受模拟资料分辨率和可靠性的严重制约。为了将大区域的气候模拟资料应用到小区域的古气候研究中去,亟待建立有效的降尺度方法。为此以徽鄂地区为例,建立了一个3层BP神经网络拟合模型,利用相关气象要素作为拟... 当前小区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受模拟资料分辨率和可靠性的严重制约。为了将大区域的气候模拟资料应用到小区域的古气候研究中去,亟待建立有效的降尺度方法。为此以徽鄂地区为例,建立了一个3层BP神经网络拟合模型,利用相关气象要素作为拟合因子,拟合并重建了该地区近千年来1月、7月和年平均的温度和降水序列,通过与观测及模拟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该模型拟合及重建的近千年气候序列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反映小区域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信号,提高了模拟资料对小区域气候变化的刻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古气候 拟合 重建
原文传递
基于行星会合指数对太阳轨道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指数的建立——对太阳自转运动周期性振荡成因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复刚 鲍锟山 +4 位作者 姚允龙 侯建秋 陈凯 马丽伟 罗金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81-1387,共7页
Tlatov(2007)研究表明太阳自转具有准22年振荡周期,并认为是太阳系自引力造成的.根据刘复刚和王建(2013)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KP(令KP=K是为了和其他指数的表现形式相统一)和获得的修正系数发现:太阳轨道运动具有平均准22.1826年运动周期... Tlatov(2007)研究表明太阳自转具有准22年振荡周期,并认为是太阳系自引力造成的.根据刘复刚和王建(2013)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KP(令KP=K是为了和其他指数的表现形式相统一)和获得的修正系数发现:太阳轨道运动具有平均准22.1826年运动周期,认为太阳轨道角动量和太阳自转角动量的周期性叠加致使太阳自转角速度具有准22.20年周期性变化.基于行星会合指数KP同时标定了太阳质心S相对于一个无法观测到的太阳系质心C位置关系的变化规律,进而通过太阳轨道运动指数KS、速率指数Kv、加速度指数Kα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这使得从行星系统之视角分析、揭示太阳运动和太阳活动成为可能,并对太阳自转运动的准11年和22年周期振荡受控于太阳轨道运动的调控进行了分析,这从探索途径和思想方法上是一种突破.依K_P表达式给出的太阳轨道运动轨迹与Jose(1965)、杨志根等(1988)、Scafetta(2014)、Mc Cracken等(2014)给出的图像不但形态特征相同而且图像的相位也完全一致.行星会合指数KP更重要的作用是标定了行星系统质心距离太阳位置关系的变化.本文从行星系统质心出发,根据行星系统质心P与太阳质心S绕太阳系质心C同步运动这一基本原理来进一步揭示太阳轨道运动规律.由于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按这一途径可根据8大行星公开的天文数据分析太阳轨道运动规律.这种方法不但把纷繁复杂的行星系统统一起来,呈现出行星系统固有的整体运动规律,而且在整个太阳系中建立了与太阳处于相同子系统地位的行星系统质心.在此基础上,通过行星系统质心P与太阳S间位置关系变化,系统分析了太阳S和太阳系质心C的统一与分野规律.其重要意义是通过行星系质心运动规律发现它与太阳轨道运动特征间的本质联系,这使得从行星系统质心的运动特征对太阳运动与太阳活动关系的探寻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会合指数KP 太阳轨道运动指数KS 速率指数Kv 加速度指数Kα 太阳自转振荡 22.20年周期
原文传递
对太阳轨道运动不绕过太阳系质心这一周期性特征的再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复刚 姚允龙 +4 位作者 鲍锟山 侯建秋 陈凯 马丽伟 罗金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9-497,共9页
基于行星会合指数和行星系日心经度分别获得行星系质心到太阳的距离和日心经度的变化特征,发现杨学祥等(1999)指出的在1990—1994年太阳轨道运动并没有绕过太阳系质心这一特征具有准179年周期.根据对会合指数K极小值的分析表明,当会合... 基于行星会合指数和行星系日心经度分别获得行星系质心到太阳的距离和日心经度的变化特征,发现杨学祥等(1999)指出的在1990—1994年太阳轨道运动并没有绕过太阳系质心这一特征具有准179年周期.根据对会合指数K极小值的分析表明,当会合指数向量K_(sp)>0时,行星系质心和木星在太阳一侧,保持与太阳同步绕太阳系质心运动;当K_(sp)<0时,则出现行星系质心和木星分别处在太阳质心的两侧,此时行星系质心没有绕过太阳质心,致使太阳质心没能绕过太阳系质心.行星会合指数与行星系质心日心经度两个时间序列的功率谱检测出不同的周期,表明二者指代的物理特征不同.分别对行星会合指数和行星系质心日心经度最强功率谱所标定的19.86年和11.86年周期的物理意义进行澄清,前者是行星会合指数K在极大值附近具有相等K值的频率所表现出的周期,它不是方向周期;后者主要指相对于太阳质心,行星系质心轨迹的封闭曲线旋进和旋出所对应的相同日心经度的频率明显增大所表现出来的周期,它不是理论上K指数相等条件下的周期.这为探索太阳轨道运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会合指数 行星系质心 日心经度 太阳轨道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