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多花黄精适生区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程鹤 刘峻麟 +5 位作者 徐君 史素影 俞年军 彭代银 邢丽花 吴振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9期6-10,共5页
目的通过多花黄精适宜性评价,为安徽省不同地区多花黄精种植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地采集和资料查询,总结不同地区多花黄精性状特点;收集多花黄精132个样点信息,综合43个生态因子,应用最大熵模型分析安徽省不同地区多花黄... 目的通过多花黄精适宜性评价,为安徽省不同地区多花黄精种植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地采集和资料查询,总结不同地区多花黄精性状特点;收集多花黄精132个样点信息,综合43个生态因子,应用最大熵模型分析安徽省不同地区多花黄精生长适宜度。结果对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多花黄精进行实地考察,比较其植物学特征;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多花黄精植株形态已有一定差异,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多花黄精存在大量栽培种植;影响安徽省多花黄精生态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为2月降水量、3月降水量、12月平均气温、7月降水量、土壤类型、11月降水量、植被类型、坡向。安徽多花黄精高适生地区有青阳县、石台县、金寨县、祁门县等地,其生长发育良好,根状茎较粗壮。结论本研究结果与多花黄精原产区一致,可为合理选择优质多花黄精种植地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种质资源 适生分布 最大熵模型 大别山区 皖南山区
下载PDF
桑黄的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蒋子旋 宋佳 +3 位作者 陈世茂 谢涛 薛羽 杨青山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9-112,共4页
桑黄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广泛分布。桑黄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糖、萜类、黄酮等,被证明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桑黄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与临床疗效,如抗癌、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免疫调节、活血止血... 桑黄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广泛分布。桑黄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糖、萜类、黄酮等,被证明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桑黄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与临床疗效,如抗癌、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免疫调节、活血止血、化饮止泻等,可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多糖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茯神裂环羊毛甾烷型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邓子怡 郁阳 +4 位作者 李莉 杨财子 孙云鹏 王国凯 刘劲松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2期404-408,共5页
目的研究茯神中裂环羊毛甾烷型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RP-18中压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所获得的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数据鉴定。结果从茯神中分离鉴定出11个裂环羊毛... 目的研究茯神中裂环羊毛甾烷型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RP-18中压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所获得的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数据鉴定。结果从茯神中分离鉴定出11个裂环羊毛甾烷类单体化合物,分别为茯苓新酸B(1)、茯苓新酸A(2)、茯苓新酸DM(3)、16α,27-二羟基-3,4-裂环羊毛甾-4(28),8(9),24-三烯-3,21-二酸(4)、茯苓新酸ZC(5)、茯苓新酸ZM(6)、茯苓新酸E(7)、茯苓新酸D(8)、茯苓新酸ZG(9)、茯苓新酸M(10)、茯苓新酸L(11)。结论化合物4~6和9~11首次从茯苓的药用部位茯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神 裂环羊毛甾烷型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原文传递
枳椇子多糖的酸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春阳 白金波 +4 位作者 杨尚青 史进阳 秦亚敏 吴德玲 解松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8-156,共9页
为优化枳椇子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该研究采用酸溶剂提取枳椇子粗多糖,经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通过Sevag法除蛋白、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对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枳椇子精制多糖。采用... 为优化枳椇子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该研究采用酸溶剂提取枳椇子粗多糖,经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通过Sevag法除蛋白、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对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枳椇子精制多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刚果红实验、碘-碘化钾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枳椇子多糖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对枳椇子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枳椇子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90℃,料液比为1∶100(g∶mL),时间2.5 h,盐酸浓度0.2 mol/L,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4.07±0.07)%。经分离纯化后获得分子质量为3.03×10^(5)Da的均一性枳椇子精制多糖(Hovenia dulcis polysaccharide,HDP),HDP由甘露糖、氨基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组成,摩尔百分比为10.46%、1.44%、8.19%、9.79%、4.54%、4.61%,、38.02%、9.95%、13.01%。结构鉴定HDP为吡喃环型酸性多糖,具有无规则螺旋的空间构象且含有较多分支,并表现出片层状的微观形态。HDP清除ABTS阳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是0.867、1.178、2.112 mg/mL。该研究通过优化酸提枳椇子多糖工艺,获得一种精制的酸性多糖HDP,并揭示HDP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结果将为枳椇子多糖的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椇子多糖 酸提取法 理化性质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铜过载介导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甜 吴鸿飞 +1 位作者 戴敏 刘雅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719-727,共9页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与血管壁内膜脂质沉积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铜被认为是机体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细胞内铜离子积累过量能够诱导细胞死亡,这种细胞死亡方式被命名为“铜死亡”。正常情况下,机体的铜代...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与血管壁内膜脂质沉积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铜被认为是机体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细胞内铜离子积累过量能够诱导细胞死亡,这种细胞死亡方式被命名为“铜死亡”。正常情况下,机体的铜代谢可将铜水平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而当疾病发生时,铜稳态被破坏,细胞内铜过载产生细胞毒性,诱发氧化应激、炎症、细胞焦亡和铜死亡,促进了As的发生发展。本文总结了机体铜水平与As的关系,并从机体的铜调节入手探讨铜死亡的发生机制,以及铜过载促进As的病理机制,并对相关药物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As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铜稳态 铜过载 铜死亡
下载PDF
基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比杂交天麻及其亲本醇提物镇静催眠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高翰博 王广政 +3 位作者 巩晴晴 俞年军 方悦 杜方平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4期871-877,共7页
目的 基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研究比较杂交天麻及其亲本醇提物镇静催眠药效。方法 连续4 d对小鼠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造失眠模型,造模同期给药。以阳性药艾司唑仑、杂交天麻及其亲本(红天麻、乌天... 目的 基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研究比较杂交天麻及其亲本醇提物镇静催眠药效。方法 连续4 d对小鼠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造失眠模型,造模同期给药。以阳性药艾司唑仑、杂交天麻及其亲本(红天麻、乌天麻)醇提取物、天麻素给药,7 d后检测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的睡眠发生率、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时间;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小鼠大脑相关组织的病变,ELISA法检测机体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含量水平及HPA轴激素及血清中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结果 PCPA致失眠小鼠造模成功,各组天麻醇提取物均可改善失眠小鼠行为异常,缓解失眠小鼠脑组织病变,促进机体内5-HT、DA表达量的回调;抑制血清中NE水平及机体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水平升高,促进机体GABA水平提高。杂交天麻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优于红天麻;抑制HPA轴亢奋与提升机体内GABA水平作用优于乌天麻。结论 杂交天麻及其亲本醇提物均可通过抑制HPA轴亢奋与调节机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缓解失眠症状。杂交天麻综合疗效与亲本相近,可在后续药效学研究中提供数据以便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天麻 镇静催眠 药效差异 HPA轴 5-羟色胺
原文传递
紫檀芪查尔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诚 李光耀 +4 位作者 常皓云 王若玲 文峻 黄鹏 胡海霞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1期26-33,共8页
以紫檀芪为先导化合物,将其酚羟基甲氧基化,引入醛基,并与丹皮酚乙酸通过羟醛缩合反应合成紫檀芪查尔酮苯氧乙酸,再与不同的有机胺反应得到10个目标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进行结构确证。采用MTT法初步评价目标化... 以紫檀芪为先导化合物,将其酚羟基甲氧基化,引入醛基,并与丹皮酚乙酸通过羟醛缩合反应合成紫檀芪查尔酮苯氧乙酸,再与不同的有机胺反应得到10个目标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进行结构确证。采用MTT法初步评价目标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骨肉瘤细胞U-2O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抗肿瘤活性高于紫檀芪,其中化合物(E)-3-(2,4-二甲氧基-6-((E)-4-甲氧基苯乙烯基)苯基)-1-(4-甲氧基-2-(2-吗啉基-2-氧代乙氧基)苯基)丙-2-烯-1-酮(5a)对U-2OS细胞的IC 50值达到了(6.10±1.11)μmol/L。同时,该化合物在25μmol/L时,对HDAC1和HDAC2的抑制率可达4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檀芪 查尔酮 合成 抗肿瘤活性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下载PDF
线叶蓟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研究
8
作者 方虎强 徐腾 +3 位作者 徐少伟 何兵 董昌武 杨青山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6-90,共5页
目的对线叶蓟Cirsium lineare(Thunb.)Sch.-Bip进行生药学研究,为线叶蓟药材的鉴定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有关文献,采用性状、微性状及显微鉴别方法对线叶蓟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经性状观察,线叶蓟叶上下表面异色,茎、叶及苞片被有蛛丝毛,... 目的对线叶蓟Cirsium lineare(Thunb.)Sch.-Bip进行生药学研究,为线叶蓟药材的鉴定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有关文献,采用性状、微性状及显微鉴别方法对线叶蓟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经性状观察,线叶蓟叶上下表面异色,茎、叶及苞片被有蛛丝毛,茎叶上还存在多细胞长节毛。根部显微可观察到具缘纹孔导管、分泌道及菊糖等特征。茎横切面可见有若干分泌道和草酸钙针晶。叶部显微可见多细胞非腺毛、分隔石细胞。花及果实粉末显微中可见花粉粒、果皮薄壁细胞等。结论通过性状、微性状及显微特征可对线叶蓟进行准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蓟 性状 显微 鉴别研究
下载PDF
具有降糖活性N-取代1-脱氧野尻霉素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闫恳 李光耀 +3 位作者 文峻 张辉兰 黄鹏 黄和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778-1786,共9页
1-脱氧野尻霉素是一种多羟基哌啶类生物碱,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作为α-葡萄糖苷酶的强抑制剂,其在降血糖领域被广泛研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药物化学拼合原理、结构杂合、提升价态等方式对1-脱氧野尻霉素进行结构修饰,以期提升其专... 1-脱氧野尻霉素是一种多羟基哌啶类生物碱,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作为α-葡萄糖苷酶的强抑制剂,其在降血糖领域被广泛研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药物化学拼合原理、结构杂合、提升价态等方式对1-脱氧野尻霉素进行结构修饰,以期提升其专一性,增加其降糖活性。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具有降糖活性的N-取代1-脱氧野尻霉素衍生物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为其在降糖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脱氧野尻霉素 Α-葡萄糖苷酶 降血糖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1,8-二川芎嗪基大黄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10
作者 闫恳 张燕燕 +4 位作者 卞在东 张辉兰 黄鹏 倪佳 黄和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7-343,共7页
本文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对1,8-二川芎嗪基大黄酸(DB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BR和BSA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在温度290、300、310 K时,两者间的结合常数K... 本文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对1,8-二川芎嗪基大黄酸(DB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BR和BSA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在温度290、300、310 K时,两者间的结合常数Ka的数量级达10^(5),结合位点数为1.1,表明两者之间有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并形成1∶1复合物;Kq两者的猝灭常数值分别为5.5924×10^(12)、4.9853×10^(12)、4.1665×10^(12)L·mol^(-1)·s^(-1),推测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根据F9rster的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求算出给体与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4.8 nm、能量转移效率E=0.5793,推测两者之间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通过计算该体系的热力学参数得到ΔH<0,ΔS<0,ΔG<0,表明二者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另外,随着DBR的加入BSA的构象发生了改变,BSA的α-螺旋结构从60.55%减少到58.5%;电化学分析法表明两者形成了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推测出DBR分子进入了BSA分子的疏水腔内,其结合位置位于domainⅠA亚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8-二川芎嗪基大黄酸 牛血清白蛋白 光谱法 电化学法 分子对接
下载PDF
瓜蒌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11
作者 尹嘉敏 王仁中 +4 位作者 曾凡俊 刘劲松 黄圣卓 许凤清 吴德玲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04-109,共6页
目的研究瓜蒌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干燥成熟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反相色谱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瓜蒌皮水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1H-NMR、13 C-NMR和HRMS等波谱学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 目的研究瓜蒌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干燥成熟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反相色谱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瓜蒌皮水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1H-NMR、13 C-NMR和HRMS等波谱学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瓜蒌皮水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葫芦素D(1)、葫芦素B(2)、异葫芦素D(3)、fabacein(4)、23,24-二氢葫芦素D(5)、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blumenol A(7)、对羟基苯甲酸(8)、5-oxymaltol(9)、香草酸(10)、烟酸(11)和3-maleimide-5-oxime(12)。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天然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9、11、12为首次从瓜蒌皮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皮 化学成分 提取分离 结构鉴定
下载PDF
苍耳子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丹 章秀梅 +3 位作者 宣自华 刘丛彬 俞年军 谢冬梅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5期1010-1016,共7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苍耳子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机制,并通过动物学实验进行药效部位筛选及治疗活性研究。方法①应用Cytoscape软件,通过TCMSP、GeneCards、Uniprot数据库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苍耳子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机制,并通过动物学实验进行药效部位筛选及治疗活性研究。方法①应用Cytoscape软件,通过TCMSP、GeneCards、Uniprot数据库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推测核心靶点;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KEGG富集分析。②建立大鼠AR模型,以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E(IgE)、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IFN-γ)的含量为评价指标,比较苍耳子不同提取物治疗大鼠AR的效果;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的PI3K和P-AKT蛋白表达。结果①本研究纳入活性成分19个,预测靶点217个,疾病靶点2803个,PPI筛选核心靶点108个;GO生物功能分析发现:存在神经元迁移、积极调控细胞迁移、对受伤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等生物过程,膜筏、膜面、细胞外基质等细胞组成,蛋白酶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乙型肝炎、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细胞周期等通路参与调控。②动物大鼠实验表明苍耳子总水提物及正丁醇部位可改善鼻黏膜病理变化,降低AR大鼠血清IgE和IL-4水平(P<0.01),升高IFN-γ水平(P<0.01);AR模型大鼠鼻黏膜组织中PI3K和P-AKT蛋白表达增加。给予药物治疗干预后,各给药组PI3K、P-AKT蛋白表达下调且苍耳子正丁醇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发现苍耳子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发挥其治疗作用,为更深入研究苍耳子治疗AR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耳子 变应性鼻炎 网络药理学 活性部位 PI3K/AKT通路
原文传递
霍山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赵宏苏 许凤清 +4 位作者 陈箫箫 胡江苗 曾凡俊 彭代银 吴德玲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9期1491-1498,共8页
研究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Tang et Cheng茎的化学成分。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gel、Rp-18结合Semi-prep 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霍山石斛茎中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bat... 研究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Tang et Cheng茎的化学成分。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gel、Rp-18结合Semi-prep 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霍山石斛茎中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batatasin Ⅲ(2)、5,4′-二羟基-3-甲氧基联苄(3)、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4)、对羟基苯丙酸甲酯(5)、二氢松柏醇(6)、二氢阿魏酸(7)、松柏醛-4-O-β-D-吡喃葡萄糖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苯基葡萄糖苷(9)、erythrosyringoylglycerol-4-O-β-D-glucopyranoside(10)、3,4,5-trihydroxyallylbenzene-3-O-β-D-glucopyranosyl-4-O-β-D-glucopyranoside(11)、(7S,8R)syringylglycerol-8-O-4′-sinapyl ether 4-O-β-D-glucopyranoside(12)、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13)、对羟基苯甲酸(14)、5-hydroxylated isobenzofuran-1(3H)-one(15)、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6)、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7)、3,4,5-trimethoxyphenol-1-O-β-D-glucopyranoside(18)、天麻苷(19)、丁香脂素(20)、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21)、丁香脂素-4,4′-O-β-D-二葡萄糖苷(22)、柚皮素(23)、2,6-二甲氧基对苯醌(24)、5-羟甲基糠醛(25)、tetrahydro-5-oxo-2-furan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26)、焦谷氨酸甲酯(27)、川芎哚(28)和尿嘧啶核苷(29)。其中化合物5~19、21~29位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0、11、15、16、18、26、28为首次从石斛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石斛 化学成分 联苄 苯丙素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紫藤瘤对胃癌的作用机制及初步验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辉 王文君 +4 位作者 徐泽荣 黄宇飞 程卉 刘劲松 王国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39-1747,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紫藤瘤对胃癌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方法通过数据库筛选紫藤瘤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同时收集疾病靶点,利用Venny2.1.0平台获取疾病和药物靶点的交集。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紫藤瘤对胃癌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方法通过数据库筛选紫藤瘤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同时收集疾病靶点,利用Venny2.1.0平台获取疾病和药物靶点的交集。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通过Cytoscape3.7.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交互网络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关键靶点与相应的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利用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结果筛选出8个活性成分、308个药物靶点和269个疾病靶点,19个交集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出7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紫藤瘤活性成分能够和胃癌关键靶点产生较稳定的结合。体外结果表明,紫藤瘤中芒柄花素对胃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活性,且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增加了胞内钙离子的水平。结论揭示了紫藤瘤治疗胃癌的潜在成分及其调控网络,明确了紫藤瘤中芒柄花素的抗肿瘤作用,且可能与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藤瘤 胃癌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体外细胞实验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黄枳胶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艺戎 孟楣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建立黄枳胶囊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对方中大黄、火麻仁、枳实和白芍进行定性研究;并采用TLC法测定大黄素含量。结果大黄素在0.0400.20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 目的建立黄枳胶囊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对方中大黄、火麻仁、枳实和白芍进行定性研究;并采用TLC法测定大黄素含量。结果大黄素在0.0400.20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7,平均回收率为98.29%,RSD=0.47%。结论TLC法简便、专属性强,可准确测定黄枳胶囊中大黄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枳胶囊 薄层色谱 大黄素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多花黄精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程子洋 黄宇飞 +2 位作者 邬家成 孙涛 王国凯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54-58,共5页
采用组织块法和平板划线法对从多花黄精中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纯化,并观察菌落形态,利用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多花黄精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70株,属于21属59种,主要分布在Fusarium、Diaporthe、Aspergillus... 采用组织块法和平板划线法对从多花黄精中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纯化,并观察菌落形态,利用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多花黄精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70株,属于21属59种,主要分布在Fusarium、Diaporthe、Aspergillus、Penicillium和Alternaria属中,占总菌株数的61.43%。分布最广的属是Fusarium,共有23株,分离频率为32.86%,是多花黄精的优势菌群。该研究丰富了多花黄精内生真菌资源,为其资源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内生真菌 分离鉴定 多样性
下载PDF
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群落特征及功能多样性
17
作者 项小燕 阮思睿 +2 位作者 张颖 赵菲菲 徐伟芳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3,共13页
为探明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群落特征及功能多样性,该文以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土壤和根部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微生物和根部内生菌群落特征,并利用PICRUSt和FUNGuild软件分别对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进行功能... 为探明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群落特征及功能多样性,该文以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土壤和根部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微生物和根部内生菌群落特征,并利用PICRUSt和FUNGuild软件分别对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1)根际微生物总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目和α-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于根部内生菌。(2)根际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如李斯特氏菌属)、变形菌门(如醋杆菌属)、子囊菌门(如镰刀菌属和毛壳属)等菌群构成,而根部内生菌则以厚壁菌门(如乳杆菌属和芽孢菌属)、子囊菌门(如枝孢菌属)、担子菌门(如须腹菌属和针菌属)菌群为主。(3)功能预测结果显示,根际细菌群落在细胞运动性、环境适应性、氨基酸代谢等功能方面较为突出,而根部内生细菌功能主要体现在酶家族、消化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根际真菌群落和根部内生真菌均含有共生营养型、腐生营养型、病理营养型,以及多种交叉营养型的真菌类群,并且外生菌根更多富集在根部组织中。该研究认为,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与根部内生菌在菌群丰富度、群落结构组成及功能多样性上均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为认识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依据,也为后期开发促进大别山五针松生长、防治其病害的菌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五针松 根际微生物 内生菌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经典方桔梗汤的桔梗-甘草药对配伍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汪聪聪 张玉玲 +3 位作者 耿文洁 桂双英 彭代银 王举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5期826-831,共6页
目的:基于经典方桔梗汤分析桔梗-甘草药对不同比例配伍后甘草中活性成分甘草苷与甘草酸含量变化研究,阐释中药合理配伍的科学内涵,考察不同产地桔梗药材配伍甘草对复方桔梗汤指标性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验证该配伍比例对不同产地桔... 目的:基于经典方桔梗汤分析桔梗-甘草药对不同比例配伍后甘草中活性成分甘草苷与甘草酸含量变化研究,阐释中药合理配伍的科学内涵,考察不同产地桔梗药材配伍甘草对复方桔梗汤指标性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验证该配伍比例对不同产地桔梗药材的普适性。方法:固定甘草的量,增加桔梗,选定5组桔梗甘草配伍比例(1∶3、1∶2、1∶1、2∶1、3∶1),探讨不同配伍比例对甘草有效成分溶出的影响。按古方水煎法制备单味甘草、不同产地单味桔梗、不同产地桔梗配伍甘草的复方桔梗汤样品,分别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中桔梗皂苷D、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结果:不同配伍比例桔梗-甘草研究中,桔梗-甘草1∶2配伍时复方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最高;不同产地桔梗配伍甘草后,桔梗皂苷D、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均较单味药材中含量有所增加。结论:在固定甘草量条件下,随着桔梗占比增大(1∶3、1∶2),甘草苷与甘草酸含量有所增加,但随着桔梗占比继续增大,甘草苷与甘草酸含量不再增加,甚至出现减少情况;桔梗与甘草配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说明了两者配伍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梗汤 药对 配伍比例 产地 含量测定
下载PDF
金银花和山银花UPLC特征图谱-化学成分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章娟 黄琪 +3 位作者 曾凡俊 许凤清 金传山 吴德玲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49-53,共5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特征图谱-化学模式识别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差异性,为金银花和山银花的鉴定提供新的鉴别手段。方法以70%甲醇超声提取金银花和山银花,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利用同一液相色谱条件: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特征图谱-化学模式识别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差异性,为金银花和山银花的鉴定提供新的鉴别手段。方法以70%甲醇超声提取金银花和山银花,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利用同一液相色谱条件: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同时对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绿原酸、木犀草苷、芦丁、金丝桃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等9种化学成分的色谱峰进行指认和含量测定,并采用SMICA14.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建立的金银花UPLC特征图谱中指认了金银花16个共有峰,山银花15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可将二者区分开来。二者差异性成分为金丝桃苷、木犀草苷和新绿原酸。结论UPLC特征图谱-化学成分模式识别方法能够全面、有效、直观地反映出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差异,为金银花及其伪品的鉴别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山银花 特征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大别山红天麻饮片多指标质量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耿文洁 汪聪聪 +3 位作者 刘劲松 桂双英 彭代银 王举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3期524-528,554,共6页
目的:对大别山红天麻饮片质量标志物进行研究,多指标成分评价测定其中9种质量标志物,推进红天麻质量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天麻素为内参物(ZS),建立该成分与腺苷、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对羟... 目的:对大别山红天麻饮片质量标志物进行研究,多指标成分评价测定其中9种质量标志物,推进红天麻质量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天麻素为内参物(ZS),建立该成分与腺苷、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E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建立大别山产红天麻饮片的质量标准。结果:红天麻饮片质量标志物的9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86%~102.21%。相对校正因子的RSD均小于2%。并指认出其指纹图谱中10种化学成分,建立大别山红天麻特征图谱。结论:一测多评(QAMS)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选择的质量标志物科学合理,可用于大别山红天麻饮片多指标质量标志物的同步测定,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为红天麻的质量评价及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红天麻饮片 中药质量标志物 一测多评 质量标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