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品牌创新到战略转型 记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之路
1
作者 何义斌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1年第6期30-31,共2页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一直致力于中国铁路建设,2003年以来承担的铁路客运专线占会困的50%以上。逐步形成了路网规划、铁路枢纽、高速铁路、复杂山区铁路、特大型铁路站房、水底隧道、城市轨道交通、软土路基、桥梁工程、四电集成、动车...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一直致力于中国铁路建设,2003年以来承担的铁路客运专线占会困的50%以上。逐步形成了路网规划、铁路枢纽、高速铁路、复杂山区铁路、特大型铁路站房、水底隧道、城市轨道交通、软土路基、桥梁工程、四电集成、动车检修基地、环境影响评价等十余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设计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察设计院 铁路建设 品牌创新 科技发展 铁路客运专线 城市轨道交通 环境影响评价 核心竞争力
下载PDF
坚持创新发展 铸就一流勘察设计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时运 吴忠华 梅志山 《科技创业月刊》 2009年第1期130-132,共3页
文章论述了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在构建自主创新型企业、和谐型企业的发展进程中,靠创新和诚信,以创新成果体现企业发展的最大核心价值,依靠科技进步使铁四院从单一的铁路行业迈向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发展而成为在现代交... 文章论述了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在构建自主创新型企业、和谐型企业的发展进程中,靠创新和诚信,以创新成果体现企业发展的最大核心价值,依靠科技进步使铁四院从单一的铁路行业迈向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发展而成为在现代交通工程建设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型企业 创新发展 技术进步 勘察设计
下载PDF
科技创新铸就现代交通勘察设计品牌——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志华 戴小巍 《科技创业月刊》 2011年第8期65-67,共3页
论述了铁四院依靠科技创新占领技术制高点的要诀;应用激励机制,培育和完善科研体制;倡导企业文化,多维度提升科技实力;用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铸就了现代交通勘察设计品牌,引导并支撑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现代交通 品牌塑造
下载PDF
略论改制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兰珍 《科技创业月刊》 2008年第3期92-93,共2页
探讨了企业改制后,如何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统筹使用各类固定资产,实现固定资产从购置、调剂、使用到报废处置等环节的全过程管控,形成一套受财经法规制约的良性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改制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下载PDF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办公区建筑概念方案设计
5
作者 刘明 《铁道勘测与设计》 2013年第5期98-102,共5页
新建铁四院总部办公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杨园街,紧邻和平大道,地处长江大桥徐东商圈、青山城市副中心组团的中心地段,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本文为投标阶段概念创意结合城市文化及既有场地环境,推导出方案设计成果的过程。
关键词 方案投标构思立意 城市空间 建筑设计
下载PDF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光胜 《铁道勘察》 2012年第2期1-4,7,共5页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咨询)前身是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始建于1953年2月,2004年7月1日重组改制,注册为现名。中铁咨询是集工程勘察、设计、咨询、监理。
关键词 设计咨询 工程勘察 铁道部 公司简介 重组改制 综合勘察 科研开发 设计院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研究——以铁路信号设计子系统为例
7
作者 王伟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7-215,共9页
针对我国铁路工程勘察设计领域设计环境不统一、多专业协同设计难度大、信息流转不畅、设计效率低下,以及现有软件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构建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解决方案。首先,对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主要技术路线、关键技术... 针对我国铁路工程勘察设计领域设计环境不统一、多专业协同设计难度大、信息流转不畅、设计效率低下,以及现有软件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构建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解决方案。首先,对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主要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和系统架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总体技术方案,确立了“以软件定义业务、数据驱动业务数智化”的主要技术路线。其次,通过设计平台体系架构、制定数字化标准、多专业协同设计,以及业务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一平台四系统”的智能勘察设计平台总体架构。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建立了覆盖全专业、全过程的智能勘察设计体系架构,以统一的数据标准驱动各专业设计软件的集成与重构。最后,通过分析、归纳信号勘察设计业务需求和作业流程,将各设计对象标准化、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业务数字化表达模型和四层架构体系,研发了一种基于全过程数据驱动和多重知识规则库的信号智能勘察设计子系统,实现了从线路和站场数据到信号平面,再到室内外工程设计成果的全流程自动化设计。该研究成果在多个铁路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验证,为铁路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智能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 勘察设计平台 铁路信号 协同设计 数字化 智能化
下载PDF
基于数据协同的勘察设计平台数据架构设计方法
8
作者 秦寰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共7页
随着现代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攀升,大型勘察设计项目对高效、精准的多专业协同设计需求日益显著。传统协同方式因版本控制不便、信息同步复杂、沟通成本高昂且易出错等问题,已难以满足当前行业需求。为解决以上痛点,攻克数据协... 随着现代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攀升,大型勘察设计项目对高效、精准的多专业协同设计需求日益显著。传统协同方式因版本控制不便、信息同步复杂、沟通成本高昂且易出错等问题,已难以满足当前行业需求。为解决以上痛点,攻克数据协同技术、实现数据的高效流转与协同成为推动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提出基于数据协同的勘察设计平台数据架构设计方法,依托TOGAF企业架构方法论,系统地对数据识别、建模、流转、部署等关键环节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数据分类与标准化工作,明确了数据类型及其管理规范;通过构建精细化的公共数据与专业数据模型,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设计高效的数据共享机制与版本控制策略,实现了数据在平台内的顺畅流通与更新。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数据架构的应用效果。通过本文方法搭建一个灵活、可扩展的数据架构,提升全桥设计效率30%以上,降低过期数据使用率60%以上,降低专业接口冲突80%以上。综上,本文提出的数据架构不仅提升了勘察设计项目的执行效率,还有效避免了数据错乱和过期数据使用的问题,提高了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并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为平台的应用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察设计 数据协同 数据架构 TOGAF 架构设计
下载PDF
基于TOGAF架构的陆路交通智能勘察设计与交付平台架构研究
9
作者 赵宇璇 郑洪 +4 位作者 王国光 柏华军 田文涛 熊斌 施新晔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5,共8页
针对当前国内陆路交通工程在TOGAF模式实践中存在数字化程度低、勘察设计交付平台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提出基于TOGAF架构的陆路交通智能勘察设计交付平台。其中,勘察设计交付平台构建涵盖陆路交通工程数字化关键业务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 针对当前国内陆路交通工程在TOGAF模式实践中存在数字化程度低、勘察设计交付平台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提出基于TOGAF架构的陆路交通智能勘察设计交付平台。其中,勘察设计交付平台构建涵盖陆路交通工程数字化关键业务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基于微服务与微内核技术的技术架构和数据架构,实现500 MB以下BIM模型在平台20帧运行和3 s加载,且同时支持最高200人的全业务在线协同设计。勘察设计交付平台通过提供多引擎融合服务,实现包括自动校审、高逼真可视化展示等功能的数字化交付服务,解决工程数字化交付困难、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基于TOGAF架构的陆路交通智能勘察设计交付平台通过升级建设工程新协同设计方式及成果展示形式,为陆路交通工程数字化勘察设计交付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 TOGAF 智能勘察设计平台 智能交付平台 微服务 微内核
下载PDF
基于广联达GDMP图形引擎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平台公共能力研发与应用
10
作者 魏璇 钱洪亮 +3 位作者 秦超 罗伟 曹盛和 李萌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5,共8页
随着国产化工业软件的发展,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平台正朝着一体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国内针对陆路交通领域需求均在成熟工业软件产品上进行二次开发,关于公共基础平台研发还处于技术空白。在此背景下,设计基于... 随着国产化工业软件的发展,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平台正朝着一体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国内针对陆路交通领域需求均在成熟工业软件产品上进行二次开发,关于公共基础平台研发还处于技术空白。在此背景下,设计基于广联达GDMP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专业设计平台公共基础能力,解决了陆路交通领域国产化无公共能力的问题。深入研究基础平台框架,采用插件式开发框架研发,以统一界面风格及封装接口方式提供各专业基本二、三维设计及地理地质数据服务加载、数据交换等通用功能,经测试验证满足桥梁、隧道、路基专业个性化设计及数字化交付应用场景需求。针对在GIS环境下各专业模型集成时空间坐标难以统一及渲染流畅性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工程全局直角坐标→GIS球面坐标→局部投影坐标”的动态转换思路,实现GIS场景不同专业BIM模型一键集成展示,并结合模型简化功能实现大场景构筑物模型不同层级的自适应呈现,提高大场景下模型渲染的流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 勘察设计平台 公共能力 GDMP 插件式开发 模型集成 模型简化
下载PDF
新时期铁路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转型发展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振平 《科技创业月刊》 2015年第10期34-35,共2页
文章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转型发展为例,分析铁路勘察设计企业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企业变革创新、调整转型的发展要义,强调企业转型发展的跨领域、跨业态、跨地域三个基本路径,突出转型发展要注重的跨界管理、协同效... 文章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转型发展为例,分析铁路勘察设计企业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企业变革创新、调整转型的发展要义,强调企业转型发展的跨领域、跨业态、跨地域三个基本路径,突出转型发展要注重的跨界管理、协同效应、属地发展、文化融合四个关键因素,深入思考新时期铁路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发展统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勘察设计企业 转型发展
下载PDF
京广高铁联络线160m四线混合连续梁桥设计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艳霞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京广高铁联络线流溪河特大桥主桥采用(70+160+70)m四线混合连续梁方案跨越流溪河。该桥为四线铁路钢混混合梁式桥,文中介绍了该桥工程概况、结构构造及主要计算结果。为确定四线铁路混合连续梁桥的关键技术,采用结构分析软件对该桥等效... 京广高铁联络线流溪河特大桥主桥采用(70+160+70)m四线混合连续梁方案跨越流溪河。该桥为四线铁路钢混混合梁式桥,文中介绍了该桥工程概况、结构构造及主要计算结果。为确定四线铁路混合连续梁桥的关键技术,采用结构分析软件对该桥等效跨度、边中跨比、钢梁长跨比等结构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得出0.875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跨度为等效跨度、0.45~0.5的合理边中跨比、0.35~0.4的合理钢梁长跨比等结论。该桥中跨跨中设63 m钢梁,截面采用易于运输、施工方案更灵活的分离双箱钢梁截面,提高了结构适应性;中跨钢梁的设置减小了结构自重和梁高,提高了桥梁的跨越能力,减少工后徐变;中跨中钢梁替换常规混凝土梁,大大减小了主跨自重,边跨长度可进一步减小,有利于满足高速铁路刚度要求;钢梁采用整体吊装施工方案,减少了悬灌节段数,缩短了施工工期,为铁路高速发展提供了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四线铁路 铁路桥 钢混混合梁 梁式桥 混合梁
下载PDF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智能化路径探讨
13
作者 郑洪 谢浩 +2 位作者 姚洪锡 宋文祥 钟晶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共6页
研究目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全流程智能化是提高勘察设计效率、质量,引领行业变革的必经之路。为加快推进勘察设计智能化的进程和一体化需要,本文从勘察设计业务流程出发,覆盖铁路、公路两大行业共性技术领域,包括测绘、勘察、... 研究目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全流程智能化是提高勘察设计效率、质量,引领行业变革的必经之路。为加快推进勘察设计智能化的进程和一体化需要,本文从勘察设计业务流程出发,覆盖铁路、公路两大行业共性技术领域,包括测绘、勘察、选线、路基、桥梁、隧道六大专业,从技术研究、标准建设、平台研发三个方面,对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智能化路径进行探讨。研究结论:(1)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智能化可采用以流程为主线、以数据为核心、以智能技术为驱动、以软件平台为载体的总体技术架构,重点攻克“智能测绘、智能勘察、智能选线、智能设计”4套智能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化、智能化标准,研发智能勘察设计平台与交付平台,形成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勘察设计技术体系;(2)4套智能关键技术可实现从基于北斗地基/星基增强服务的基础设施空间地理与地质信息快速获取、多源数据融合及三维数字化表达、多目标智能优化选线、关键构造物设计方案智能决策、数字化建模与集成设计等方面突破;(3)数字化、智能化标准体系构建是从勘察设计数据体系结构、数据存储、数据传递、智能设计要求与算法、成果交付等维度开展标准化研究;(4)智能勘察设计平台与交付平台研发是基于统一的数据与平台架构,采用自主图形引擎,可实现陆路交通智能勘察设计和成果交付,支撑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领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 智能测绘 智能勘察 智能选线 智能设计 标准体系 平台应用
下载PDF
地空瞬变电磁法在复杂地形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14
作者 孙乃泉 刘铁华 +3 位作者 李貅 薛敬儒 蒋道君 梅竹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4,共7页
由于传统的地面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及地质勘察方法受场地及地形限制,无法有效开展隧道地质灾害源的探测任务,地空瞬变电磁法应用到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隧道地质灾害勘探可有效解决地形限制。地空瞬变电磁法以旋翼无人机为搭载平台,以地表线... 由于传统的地面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及地质勘察方法受场地及地形限制,无法有效开展隧道地质灾害源的探测任务,地空瞬变电磁法应用到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隧道地质灾害勘探可有效解决地形限制。地空瞬变电磁法以旋翼无人机为搭载平台,以地表线性源为发射源,具有施工快速简便、勘探深度大等优点。根据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地空瞬变电磁工作流程,以宜涪高铁孟家垭隧道为例,开展地空瞬变电磁勘查工作,查明待建隧道区域的岩溶发育及安全隐患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该方法为隧道设计、评估与灾害预防工作提供了参考,同时验证了地空瞬变电磁法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工作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地空瞬变电磁法 复杂地形 岩溶探测 三维瞬变电磁模拟
下载PDF
基于优化动力系数的市域(郊)铁路基床结构设计
15
作者 丁光文 姚成志 +2 位作者 尧俊凯 姚洪锡 杭红星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完善低设计速度铁路基床结构设计方法对市域(郊)铁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调研结合大量实测路基动应力提出200 km/h及以下路基表面动应力取值方法;其次,基于优化动力系数计算路基动应力,按照列车荷载产生的动应力与自重应力之比为0.2... 完善低设计速度铁路基床结构设计方法对市域(郊)铁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调研结合大量实测路基动应力提出200 km/h及以下路基表面动应力取值方法;其次,基于优化动力系数计算路基动应力,按照列车荷载产生的动应力与自重应力之比为0.2的原则确定基床厚度。结果表明:市域(郊)铁路行车速度80~200 km/h时路基动力系数可在1.05~1.35间线性插值,5~80 km/h动力系数取1.05,5 km/h以下动力系数取1.00。与TB 10624—2020《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相比,对于市域(郊)铁路有砟轨道路基,正线及与正线处于同一路基的配线,设计速度120~160 km/h时基床底层厚度可减小0.13~0.19 m;对于双块式无砟轨道路基,正线及与正线处于同一路基的配线,设计速度120~160 km/h时基床底层厚度可减小0.13~0.24 m,与正线分开设置的配线基床底层厚度可减小0.3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动力系数 理论分析 现场试验 基床结构
下载PDF
深江铁路虎跳门特大桥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斜拉桥总体设计
16
作者 刘振标 胡方杰 +1 位作者 夏正春 印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4,共8页
虎跳门特大桥为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控制性工程之一,主桥采用主跨300 m斜拉桥。为研究适用于300 m级铁路斜拉桥主梁最优结构形式,对组合箱梁、混合箱梁、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等3种主梁进行比选,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在景观效果、抗风性能... 虎跳门特大桥为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控制性工程之一,主桥采用主跨300 m斜拉桥。为研究适用于300 m级铁路斜拉桥主梁最优结构形式,对组合箱梁、混合箱梁、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等3种主梁进行比选,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在景观效果、抗风性能、经济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作为推荐方案。针对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开展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以最小用钢量为目标确定了结构关键设计参数;揭示了结构的受力行为,得出了构件内力分配比例;分析“Π”形宽板的剪力滞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下弦钢结构与混凝土板截面积比约为1.2%时,主梁用钢量达到最小;此时混凝土板承担约90%轴向力,在有索节点承担约70%剪力,无索节点承担约40%剪力。混凝土板剪力滞系数从跨中至桥塔支点总体呈增大趋势,恒载1.02~1.16,活载1.09~1.22;主梁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和行车性能,不会成为全线列车运行速度控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斜拉桥 总体设计 设计参数 内力分配 剪力滞效应
下载PDF
珠肇高铁西江特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17
作者 王斌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珠肇高铁西江特大桥主桥为(70+148+2×435+148+70)m三塔斜拉桥,采用中塔设置固定支座、边塔设置纵向活动支座的支座体系,在中、边塔处均设置纵向液压阻尼器,辅助墩、边墩处设置E型钢阻尼器,并设置2对中塔加强索以提高桥梁刚度。主... 珠肇高铁西江特大桥主桥为(70+148+2×435+148+70)m三塔斜拉桥,采用中塔设置固定支座、边塔设置纵向活动支座的支座体系,在中、边塔处均设置纵向液压阻尼器,辅助墩、边墩处设置E型钢阻尼器,并设置2对中塔加强索以提高桥梁刚度。主梁采用钢-混组合梁,钢结构采用槽形截面,桥面板采用混凝土板,负弯矩较大的主梁区段采用顶、底板双组合截面以改善主梁应力状态。辅助墩两侧共58 m范围内钢结构与混凝土桥面板采用缓粘结剪力钉连接,桥面板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钢筋混凝土(RC)组合结构,以提高桥面板抗裂性能。采用H形桥塔,由上、中、下塔柱和上、下横梁组成,桥面以上塔高与主跨跨径比值为1/3.69,桥塔及桥墩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斜拉索采用双索面扇形布置,全桥设置102对平行钢丝拉索以及2对中塔加强索。该桥结构验算结果表明:桥梁具有合理的刚度、良好的轨道平顺性、气动稳定性及抗风性能,能够满足高速列车运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三塔斜拉桥 钢-混凝土组合梁 中塔加强索 缓粘结剪力钉 UHPC+RC组合桥面板 桥梁设计
下载PDF
换乘枢纽处后建基坑设计及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18
作者 孙波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69,共6页
[目的]针对换乘枢纽区域后续建设的基坑开挖工程,面临周边环境高度敏感、工程边界条件复杂、施工制约因素众多及既有结构保护难度显著等技术挑战,有必要深入分析换乘枢纽处后建基坑的设计方案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方法]以位于深厚粉... [目的]针对换乘枢纽区域后续建设的基坑开挖工程,面临周边环境高度敏感、工程边界条件复杂、施工制约因素众多及既有结构保护难度显著等技术挑战,有必要深入分析换乘枢纽处后建基坑的设计方案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方法]以位于深厚粉砂地层中的某高铁与地铁换乘枢纽处的明挖地下空间工程项目为例,阐述了基坑的总体设计方案。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该基坑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评估了地下空间施工活动对周边既有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随后,将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对设计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结果及结论]换乘枢纽区域的基坑工程需全面考量周边环境条件、各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与开挖深度,协调各参建单位,优先采用共建方案,以缩减临时工程量,实现多方利益最大化。TRD(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结合内插型钢支护体系,在止水方面表现出色,适用于基坑深度适中但透水层深厚、周边环境复杂且止水要求严苛,需将止水帷幕延伸至不透水层的基坑工程。此外,换乘枢纽处的后建基坑工程应充分考虑先建各单体的保护范围,通过科学的基坑分段与开挖顺序,有效减轻对既有结构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换乘枢纽 后建基坑工程 基坑共建 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内插型钢支护 分坑设计
下载PDF
新型深井立式车库通风设计优化
19
作者 蔡崇庆 姜涛 +1 位作者 屈裕坤 姜学鹏 《暖通空调》 2025年第2期26-31,共6页
针对深井立式车库与普通车库相比存在无人员驾驶车辆进出、无污染物排放等特点,探究了新型的适用于深井立式车库的通风设计原则,以满足安全通风要求。首先提出了2种通风设计原则(常规车库CO释放量、深井立式车库非火灾事故检修通风)及... 针对深井立式车库与普通车库相比存在无人员驾驶车辆进出、无污染物排放等特点,探究了新型的适用于深井立式车库的通风设计原则,以满足安全通风要求。首先提出了2种通风设计原则(常规车库CO释放量、深井立式车库非火灾事故检修通风)及判定标准;然后以某深井立式车库为原型,通过数值模拟分别确定了2种通风设计原则情况下的最佳通风换气次数,并探究了以常规车库CO释放量为设计原则情况下燃油车占比对换气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常规车库CO释放量为原则通风,当深井立式车库内全部为燃油车时,车库最佳通风换气次数为3 h^(-1);当深井立式车库内满足通风换气次数为2、1、0 h^(-1)时,车库内燃油车占比分别为70%、50%、40%。以非火灾事故检修通风为原则通风时,深井立式车库内最佳通风换气次数为4 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立式车库 通风系统 机械通风 通风量 换气次数
下载PDF
超长海底隧道工程消防灭火系统设计探讨——以深中通道为例
20
作者 刘飞 《给水排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3,共6页
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工程为例,通过调研相关规范标准、研究文献和工程实例,对超长海底隧道消防灭火系统的选择与系统的细节方案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结果表明,超长海底隧道消防灭火系统推荐设置消火栓系统、灭火器和泡沫—水喷雾联用灭... 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工程为例,通过调研相关规范标准、研究文献和工程实例,对超长海底隧道消防灭火系统的选择与系统的细节方案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结果表明,超长海底隧道消防灭火系统推荐设置消火栓系统、灭火器和泡沫—水喷雾联用灭火系统;根据消防管道系统压力可设置多个独立消防泵房形成相互连通的消防环网系统;行车道较宽时推荐采用“双侧侧喷+中间顶喷”的三排喷头布置方案,且消防时同时启动相邻3个灭火分区;消防启动方式应考虑对行车安全及人员疏散的影响;消防联动系统设计应与隧道运营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整体体系框架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中通道 海底隧道 水下隧道 隧道消防 泡沫-水喷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