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运动生物力学方法的人体行走能量消耗评估模型的研究
1
作者 闫松华 孙世杰 张宽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3年第4期398-404,共7页
目的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建立一个基于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等力学参数的能量消耗模型,实现日常生活状态下行走能量消耗的评估。方法选取32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参与试验(20名用于建模,12名用于模型验证)。受试者佩戴便携式设备,在能量代谢舱里... 目的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建立一个基于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等力学参数的能量消耗模型,实现日常生活状态下行走能量消耗的评估。方法选取32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参与试验(20名用于建模,12名用于模型验证)。受试者佩戴便携式设备,在能量代谢舱里的跑台上以最自然的步速和步长行走8 min。应用建立的四肢倒钟摆力学模型,计算机械功(mechanical work,MW)和机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ME),并与代谢舱的测量值进行比较。机械效率的计算应用了两个假设。假设I:把机械效率看做是恒量;假设II:把机械效率看做是与行走速度(walking speed,WS)相关的变量。结果由角速度传感器得到的步行过程中的大腿、小腿倾角与运动捕捉系统测量值的相关系数是0.998和0.99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16°和4.25°;步行的机械功是(0.98±0.16)J/kg·m,机械效率是0.29±0.06和ME=0.203+0.035WS;模型和试验得到的运动能量消耗没有显著差异(P=0.91,P=0.5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为日常生活状态下步行的能量分析提供一种方法,步行的机械效率与行走速度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中的行走 运动生物力学 机械功 机械效率 人体能量代谢舱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的羊颈椎椎板切除的生物力学特征仿真计算方法研究
2
作者 常玉婷 黄勇 +2 位作者 菅凤增 张璨 黄菊英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10期157-160,176,共5页
目的研究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以及椎板回植成形术三种处理方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基于CT影像资料分别建立一个绵羊颈椎C3~C6正常完整状态和椎板回植成形状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正常完整状态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切割建立半椎板切... 目的研究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以及椎板回植成形术三种处理方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基于CT影像资料分别建立一个绵羊颈椎C3~C6正常完整状态和椎板回植成形状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正常完整状态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切割建立半椎板切除状态的有限元模型和全椎板切除状态的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在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等4种载荷下的生物力学特征参数。结果全椎板切除与半椎板切除状态下的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应力在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4种载荷下均大于正常完整状态,且全椎板切除状态大于半椎板切除状态,椎板回植成形术能够明显减小绵羊颈椎在全椎板切除后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应力的增加。结论全椎板切除和半椎板切除这两种处理方式均会降低颈椎的稳定性且全椎板切除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更大,椎板回植成形术后可以有效地减小全椎板切除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板切除 全椎板切除 椎板回植成形 稳定性 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兔眼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年龄相关性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海霞 李林 +2 位作者 张昆亚 钱秀清 刘志成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1-275,共5页
目的利用兔眼角膜条的单轴拉伸实验数据,研究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取3月龄和7—8月龄兔眼角膜条,实施单轴拉伸实验,获得实验数据;用指数模型和幂模型对应力-应变数据进行分析;用黏弹性力学模型对应力松弛数据... 目的利用兔眼角膜条的单轴拉伸实验数据,研究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取3月龄和7—8月龄兔眼角膜条,实施单轴拉伸实验,获得实验数据;用指数模型和幂模型对应力-应变数据进行分析;用黏弹性力学模型对应力松弛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兔眼角膜条呈现非线性黏弹性特征。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不同月龄兔眼角膜条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差别不明显,7~8月龄兔眼角膜的切线模量略偏大,但其应力衰减得明显快。不同的拉伸速率对3月龄兔眼角膜条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不明显,但快速拉伸后的角膜条应力衰减明显变快。结论兔眼角膜随月龄增加会轻微变硬,而角膜的松弛特性随月龄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力学特性 年龄 弹性模量 应力-应变
原文传递
动态固定位置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宋红芳 鲁世保 +1 位作者 康霓 刘志成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7年第2期163-169,214,共8页
目的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是一种临床上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器械,在置入时其U形底部与硬脊膜之间的距离是手术的关键,Coflex置入不同深度后对手术节段的影响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体外实验评估Coflex的U形底部与硬脊... 目的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是一种临床上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器械,在置入时其U形底部与硬脊膜之间的距离是手术的关键,Coflex置入不同深度后对手术节段的影响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体外实验评估Coflex的U形底部与硬脊膜的距离对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新鲜尸体腰椎(L1—L5)标本6具。每个标本按照实验过程分为6组模型:完整组(A组)、失稳组(B组)、10 mm安装组(C组)、5 mm安装组(D组)、0 mm安装组(E组)、融合组(F组)。对模型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测试,通过观察手术节段的运动角度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来分析其稳定性。结果各实验组手术节段运动角度与完整组的相似性为E组>D组>C组>B组>F组;ROM的计算结果显示,E组的ROM值比其他组相对较小,刚度较大。结论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方向运动时,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置入位置距脊柱较近时,术后手术节段性能更加接近正常腰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固定 腰椎 生物力学 融合术 硬脊膜
下载PDF
羊颈椎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及椎板回植成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菊英 黄勇 +1 位作者 张璨 菅凤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9-934,共6页
目的研究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及椎板回植成形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4例新鲜成年绵羊颈椎标本(C2~7)分为两组,每组7例。每例标本均被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6个方向3.0 N·m载荷,测量C3~6运动节段在不同载荷... 目的研究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及椎板回植成形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4例新鲜成年绵羊颈椎标本(C2~7)分为两组,每组7例。每例标本均被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6个方向3.0 N·m载荷,测量C3~6运动节段在不同载荷下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中性区(neutral zone,NZ)。对第1组进行完整状态、C5半椎板切除和C4~6半椎板切除3种状态下标本ROM和NZ的测量。对第2组进行完整状态、C4~6全椎板切除和C4~6椎板回植成形3种状态下标本ROM和NZ的测量。结果与完整状态比较,C5半椎板切除和C4~6半椎板切除状态下标本ROM和NZ没有明显差异,且C5半椎板切除和C4~6半椎板切除两种状态之间标本ROM和NZ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完整状态比较,C4~6全椎板切除与C4~6椎板回植成形状态下在前屈后伸载荷下ROM有显著增大(P<0.05)。C4~6椎板回植成形与C4~6全椎板切除状态比较,标本在后伸载荷下ROM明显减小(P<0.05);而其余载荷下,椎板回植成形和全椎板切除ROM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半椎板切除后,颈椎标本ROM和NZ无明显增加,并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全椎板切除后,颈椎标本在前屈后伸载荷下的ROM和NZ明显增加,颈椎稳定性受影响。椎板回植成形术并没有明显改善椎板切除术后颈椎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板切除 椎板回植成形 颈椎稳定性
原文传递
大鼠小梁网组织压痕实验有限元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川 董建鑫 +2 位作者 张静 李林 刘志成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2年第5期454-457,464,共5页
目的原子力显微镜压痕技术确定的大鼠小梁网组织弹性模量结果显示,不同压入部位弹性模量值存在较大的差别,为分析差别产生的原因,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小梁网组织压入力学行为。方法首先基于大鼠小梁网组织共聚焦断层图像,经重建获取... 目的原子力显微镜压痕技术确定的大鼠小梁网组织弹性模量结果显示,不同压入部位弹性模量值存在较大的差别,为分析差别产生的原因,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小梁网组织压入力学行为。方法首先基于大鼠小梁网组织共聚焦断层图像,经重建获取小梁网组织的三维结构模型,给出适用于描述大鼠小梁网组织力学特性的一阶Ogden模型参数;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模拟压痕实验获取不同位置处小梁网组织弹性模量。结果构建了大鼠小梁网组织三维结构模型,给出了模拟原子力显微镜压痕实验的一阶Ogden模型参数,有限元模拟获取了不同压入位置处的小梁网组织弹性模量范围为38~1300 Pa。结论一阶Ogden模型适用于小梁网组织压痕实验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网组织 弹性模量 有限元分析 压痕实验 Hertz模型
下载PDF
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技术在人工耳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亓贝尔 董瑞娟 李海云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84-289,共6页
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是人工耳蜗使用者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已提出了多种技术方法用于改善这一问题。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技术是其中之一,旨在通过改进人工耳蜗前端信号采集系统性能,提高信噪比提升人工耳蜗使用者噪声下的言语识别能力,... 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是人工耳蜗使用者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已提出了多种技术方法用于改善这一问题。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技术是其中之一,旨在通过改进人工耳蜗前端信号采集系统性能,提高信噪比提升人工耳蜗使用者噪声下的言语识别能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麦克风阵列与语言增强技术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以期为深入探索技术创新对改善人工耳蜗使用者噪声下言语可懂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风阵列 语音增强 波束形成 人工耳蜗
下载PDF
基于膨胀实验数据获取角膜屈光手术后力学参数的方法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迪 Muhammad A.Khan +4 位作者 秦晓 张海霞 李林 林丁 刘志成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4期449-454,共6页
目的:基于离体膨胀实验获得的角膜顶点与压力数据,探索利用有限元方法获得屈光手术后角膜力学参数的方法。方法:取实验兔4只,左眼为手术眼,右眼为对照眼。行标准的LASIK术实验兔2只,仅制瓣未对角膜基质层消融的实验兔2只,分别于术后不... 目的:基于离体膨胀实验获得的角膜顶点与压力数据,探索利用有限元方法获得屈光手术后角膜力学参数的方法。方法:取实验兔4只,左眼为手术眼,右眼为对照眼。行标准的LASIK术实验兔2只,仅制瓣未对角膜基质层消融的实验兔2只,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实施离体角膜膨胀实验。在离体膨胀实验中,利用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显微镜分别获得角膜顶点位移、角膜内压力及角膜正侧面轮廓图像。根据获得的角膜轮廓图像构建角膜几何模型,用二阶Ogden模型描述角膜的本构关系,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膨胀实验,将计算结果与膨胀实验数据比对确定角膜的力学参数,分析屈光手术后饲养一定时间时角膜的力学特性。结果:角膜膨胀实验获得的角膜顶点位移与压力呈非线性关系。在相同压力下,术后饲养一定时间后的兔眼角膜顶点位移量比对照眼小。二阶Ogden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屈光手术后角膜的力学特性。屈光手术后角膜弹性模量较对照眼大。结论:基于整体膨胀实验数据,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角膜膨胀实验反推屈光手术后角膜力学参数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 膨胀实验 力学参数 二阶Ogden模型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Ⅱ型胶原酶对兔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昕妍 秦晓 +1 位作者 张海霞 李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556-3561,共6页
背景:Ⅱ型胶原酶的异常表达与许多角膜的病理状态相关,其作用导致的角膜基质降解可能引起角膜力学性质的改变,而角膜的力学特性又与角膜形态维持、屈光状态密切相关。目的:观察Ⅱ型胶原酶作用后兔角膜生物力学性质的变化。方法:6只实验... 背景:Ⅱ型胶原酶的异常表达与许多角膜的病理状态相关,其作用导致的角膜基质降解可能引起角膜力学性质的改变,而角膜的力学特性又与角膜形态维持、屈光状态密切相关。目的:观察Ⅱ型胶原酶作用后兔角膜生物力学性质的变化。方法:6只实验兔麻醉后左眼角膜去上皮,滴加Ⅱ型胶原酶溶液(18 g/L,200μL)静置30 min。正常饲养3个月。实验经首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及实验动物福利委员会的批准,伦理批号:AEEI-2014-066。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眼相比,实验眼在低、高应变区的弹性模量分别减少51.5%和29.9%,总体上实验眼的松弛程度小于对照眼。提示Ⅱ型胶原酶作用后角膜力学特性有所改变,弹性模量降低,应力松弛程度总体上减少,角膜整体承载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胶原蛋白酶 角膜 生物力学特性 单轴拉伸 弹性模量 应力松弛 应力 应变
下载PDF
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远程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鹏 张昊华 +4 位作者 刘艳成 刘庆凯 全海英 闫松华 张宽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8年第1期66-72,102,共8页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的居家康复训练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缺乏对患者居家康复训练的监控和指导手段,因此设计一套远程监测系统指导TKA患者在家进行屈膝和行走训练。方法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加速度计...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的居家康复训练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缺乏对患者居家康复训练的监控和指导手段,因此设计一套远程监测系统指导TKA患者在家进行屈膝和行走训练。方法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磁传感器)、患者端手机应用程序(App)、云端服务器、医生端App,患者端App可以识别屈膝训练和行走训练两种运动。采用有限状态机模型,实现坐位屈膝角度和次数的计算;采用自适应零交叉法,实现行走步数和距离的计算。选取12例健康受试者(年龄26.4岁±3.8岁、身高1.71 m±0.05 m、体重63.6 kg±8.5 kg)和12例TKA患者(年龄62.1岁±6.6岁、身高1.65 m±0.07 m、体重66.8 kg±3.5 kg)进行系统测量准确性验证。结果系统能够获取康复数据并通过患者手机端App传输到云端,医生能通过医生端App从云端读取患者的康复数据。健康受试者组和TKA患者组屈膝次数的计算准确率均为100%,步数的计算误差分别为1.6%±1.3%和3.0%±2.2%,距离误差分别为5.3%±2.9%和6.5%±4.9%。结论监测系统实现了TKA术后屈膝和行走训练的准确识别,为术后居家康复训练的远程监控和指导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 康复 远程监测 屈膝 行走
下载PDF
基于快、慢速加载单轴拉伸数据识别的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迪 张海霞 +3 位作者 曾正 袁子维 王维 李林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9-675,共7页
目的比较基于快、慢速加载单轴拉伸数据确定的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参数。方法选取15只健康成年兔的角膜进行平均加载速率为0.16、0.02 mm/s单轴拉伸实验,分别获得应力-应变以及应力松弛数据;分别利用黏超弹性模型、1阶Ogden模型和2阶Prony... 目的比较基于快、慢速加载单轴拉伸数据确定的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参数。方法选取15只健康成年兔的角膜进行平均加载速率为0.16、0.02 mm/s单轴拉伸实验,分别获得应力-应变以及应力松弛数据;分别利用黏超弹性模型、1阶Ogden模型和2阶Prony级数模型对加卸载迟滞环曲线、应力-应变曲线、应力松弛曲线进行分析。基于黏超弹性模型拟合快速加卸载迟滞环曲线确定的参数集记为G_(vh)。拟合慢速加载的应力-应变、应力松弛数据的材料参数集记为G_(OP)。利用相关性分析比较G_(vh)与G_(OP)之间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对快速加卸载迟滞环数据、慢速加载的应力-应变数据与应力松弛数据的拟合优度R^(2)都大于0.95。G_(vh)与G_(OP)中6个参数中5个(μ,A_(1),A_(2),τ_(1),τ_(2))差异明显(P<0.05),并且两参数组中Ogden模型参数呈正相关。结论基于快、慢速加载的单轴拉伸数据识别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具有差异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利用临床数据识别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提供前期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黏超弹性模型 单轴拉伸实验
原文传递
应用MRI研究流体迁移对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上气道截面形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存亭 张菡 +4 位作者 林洪义 许慧祥 胡歌 李铮 黄亚奇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6年第1期31-35,52,共6页
目的人体由站姿或坐姿变为睡眠时的卧姿时,流体受重力的影响自腿部向头颈部迁移,导致气道周围软组织体积增加,压强增大,从而挤压气道,导致睡眠过程中气道更易阻塞。本研究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分... 目的人体由站姿或坐姿变为睡眠时的卧姿时,流体受重力的影响自腿部向头颈部迁移,导致气道周围软组织体积增加,压强增大,从而挤压气道,导致睡眠过程中气道更易阻塞。本研究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分析流体迁移对上气道截面形状以及气道流动阻力的影响。方法使用磁共振三维容积扫描方法,对受试者进行两种状态下的头颈部横断面成像:平卧参考状态以及双腿抬起持续8 min流体重新分布状态。从选定横断面的图像上分析这两种状态下气道截面积以及形状的改变,并从水力学半径的角度分析不同类型的形变对气道流动阻力的影响。结果相比于平卧参考状态时的气道截面形状,抬腿8 min流体重新分布后气道截面积改变的同时,形状呈现出三种类型变化:气道截面形状基本不变;气道截面长短轴比例变大,截面形状趋于更扁;气道截面长短轴比例变小,截面形状趋向圆形。这些不同形式的形状改变,可以对气道的阻力产生很大的影响。结论体位改变引起的流体迁移除了改变气道截面积之外,还会改变气道的截面形状,而截面形状的改变可对流动阻力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研究为深入探索OSA发生的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迁移 磁共振成像 气道截面形状 气道截面积 流动阻力
下载PDF
兔眼虹膜形态随眼内压变化的体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昆亚 钱秀清 +2 位作者 吴宝平 王辉 刘志成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9年第6期605-610,共6页
目的获得动物急性高眼压下的虹膜形态变化,为深入认识伴虹膜形态变化的青光眼病程发展提供帮助。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7只,基于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对兔眼玻璃体进行穿刺,快速灌注生理盐水。灌注过程中,通过传感器记录前房眼压变化,通过... 目的获得动物急性高眼压下的虹膜形态变化,为深入认识伴虹膜形态变化的青光眼病程发展提供帮助。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7只,基于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对兔眼玻璃体进行穿刺,快速灌注生理盐水。灌注过程中,通过传感器记录前房眼压变化,通过小动物超声影像装置记录虹膜的形变图像。为了量化虹膜的形态变化,选取虹膜面积、长度、上弧长和下弧长作为虹膜的形态参数。通过图像和数据处理,获得虹膜的形态参数随眼内压的变化规律。结果玻璃体灌注过程中,眼内压升高,晶状体前移,虹膜内缘前移。虹膜各形态参数随眼内压的升高均呈现下降趋势,二者关系可以通过公式s=b0+b1lnp进行拟合,其中,s为任一形态参数,p为眼内压,b0和b1均为拟合参数。结论玻璃体灌注可以快速升高眼内压,并伴随虹膜的形态变化。本研究为深入了解伴虹膜形态变化的青光眼病程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 形态参数 高眼压 玻璃体灌注 青光眼
下载PDF
基于超声压痕技术的兔眼角膜生物力学特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磊 韩为 +3 位作者 秦晓 李林 王立科 张海霞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9年第2期159-165,共7页
目的利用超声压痕技术探索兔眼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7月龄新西兰白兔眼球7只,制作完整角膜试样并固定于人工前房上。用微量注射泵给人工前房注水改变前房内的压力,并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在不同前房压力状态下,利用超声压痕设备在... 目的利用超声压痕技术探索兔眼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7月龄新西兰白兔眼球7只,制作完整角膜试样并固定于人工前房上。用微量注射泵给人工前房注水改变前房内的压力,并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在不同前房压力状态下,利用超声压痕设备在角膜顶点位置进行压痕实验,获得力-位移曲线。研究角膜力学参数(弹性模量、滞回量等)与前房压力的关系。结果由角膜压痕实验所得的力-位移曲线呈现非线性特点。前房内压力越大,角膜的力-位移曲线越陡峭。兔眼角膜的弹性模量随前房压力升高而增大,在前房压力为7~45 mm Hg(1 mm Hg=0. 133 k Pa)范围内,其数值范围为0. 30~1. 55 MPa。随前房压力增大,角膜滞回量呈现线性上升趋势。结论基于超声压痕技术获得的兔眼角膜弹性模量随前房压力呈线性增大,滞回量等角膜黏性特性参数与前房压力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压痕技术 弹性模量 眼内压 角膜 生物力学
下载PDF
Corvis ST分析兔眼角膜胶原交联后生物力学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子维 李林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27-327,共1页
目的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对正常兔眼角膜与胶原交联后不同时间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角膜胶原交联后生物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7月龄健康兔右眼进行标准胶原交联手术,左眼无处理。应用Cor... 目的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对正常兔眼角膜与胶原交联后不同时间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角膜胶原交联后生物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7月龄健康兔右眼进行标准胶原交联手术,左眼无处理。应用Corvis ST对术前(20眼)与术后3 d(5眼)、1周(11眼)、2周(7眼)、3周(9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参数 胶原交联 健康兔 角膜生物力学 兔眼角膜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原文传递
基于光学技术的角膜形态测量在圆锥角膜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笑睿 李林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22年第4期428-435,共8页
圆锥角膜诊断是眼科和视光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光学成像技术设备为主线,总结其在圆锥角膜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概述了基于光学裂隙扫描技术的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基于Scheimpflug原理成像技术的Pentacam眼前节分析... 圆锥角膜诊断是眼科和视光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光学成像技术设备为主线,总结其在圆锥角膜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概述了基于光学裂隙扫描技术的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基于Scheimpflug原理成像技术的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与Corvis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及其联合应用,以及可进行角膜活体病理检查的共聚焦显微镜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应用。最后,对融合光学设备信息的AI技术在圆锥角膜诊断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角膜形态学参数 角膜地形图 角膜生物力学 Scheimpflug原理 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下载PDF
房水流动粒子图像测速测试中跟随性示踪粒子选择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王文佳 龙晓雪 +2 位作者 刘志成 张弓 宋红芳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1年第5期471-477,共7页
目的在房水流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测试中,选择最佳跟随性示踪粒子是展示真实流场的必要前提。本文探讨眼球房水慢流PIV测试中不同粒子的跟随性并选择最佳显影效果的示踪粒子。方法依据几何相似性原理,设计... 目的在房水流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测试中,选择最佳跟随性示踪粒子是展示真实流场的必要前提。本文探讨眼球房水慢流PIV测试中不同粒子的跟随性并选择最佳显影效果的示踪粒子。方法依据几何相似性原理,设计并加工5倍于真实人眼大小的眼球模型;分别选择10μm空心玻璃珠,以及1μm、3μm、7μm和20~50μm粒径荧光粒子作为示踪粒子,运用PIV系统在眼球模型上进行流场测试,比较粒子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粒子跟随性问题,确定可用于房水流场测试的最佳示踪粒子。结果荧光粒子的粒径越大,沉淀的速度越快,则沉淀量越多。1μm的荧光粒子跟随性好,但显影效果不佳。3μm荧光粒子随着测量时间的增加,沉淀最不明显,跟随性和显影效果最佳。结论示踪粒子直径对其在眼球房水流动中的跟随性和显影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基于当前的PIV设备,3μm荧光粒子是房水流场测试最佳的示踪粒子。本研究可为采用PIV技术进行体外房水流场测量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图像测速 流场 荧光粒子 实验研究 房水
下载PDF
建立计算机模型探索颅底凹陷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力学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郎大卫 薄雪峰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3期44-48,共5页
目的建立计算机模型,测量并分析颅底凹陷程度、寰枢椎脱位程度、侧方关节畸形程度和齿状突畸形程度之间形态学参数的相关性,为研究齿状突、侧方关节畸形引发寰枢椎脱位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60位志愿者颈椎断层CT扫描... 目的建立计算机模型,测量并分析颅底凹陷程度、寰枢椎脱位程度、侧方关节畸形程度和齿状突畸形程度之间形态学参数的相关性,为研究齿状突、侧方关节畸形引发寰枢椎脱位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60位志愿者颈椎断层CT扫描序列图像数据并分为正常对照组、颅底凹陷不伴有寰枢椎脱位组、颅底凹陷伴有寰枢椎脱位组,每组各20例。利用Mimics Research 20.0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测量形态学参数并利用IBM SPSS 2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齿状突尖部到Chamberlain线距离、ADI、齿状突高度、齿状突高度/基底宽度、齿状突倾角1和2、矢状位关节倾角、颅颈倾角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齿状突高度/基底宽度与矢状位关节倾角显著负相关(r=-0.687,P<0.001),齿状突高度和齿状突高度/基底宽度与颅底凹陷和寰枢椎脱位显著负相关(r=-0.573,P<0.001)。矢状位关节倾角与颅底凹陷和寰枢椎脱位显著正相关(r=0.691,P<0.001),颅颈倾角仅与颅底凹陷显著正相关(r=0.644,P<0.001)。结论齿状突畸形、侧方关节畸形是颅底凹陷患者出现寰枢椎脱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 寰枢椎脱位 齿状突畸形 侧方关节畸形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小学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平地行走的运动学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闫松华 周兴龙 +2 位作者 党德华 梁秀桥 张宽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8-553,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小学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平地行走时的运动学参数,探讨超重/肥胖对儿童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0名超重/肥胖儿童(年龄(9.6±1.72)岁;身高(142.16±12.19)cm;身体质量指数(BMI)(24.32±2.96)kg/m2)和50... 目的通过比较小学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平地行走时的运动学参数,探讨超重/肥胖对儿童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0名超重/肥胖儿童(年龄(9.6±1.72)岁;身高(142.16±12.19)cm;身体质量指数(BMI)(24.32±2.96)kg/m2)和50名正常体重儿童(年龄(10.26±0.72)岁;身高(139.0±7.50)cm;BMI(17.08±1.25)kg/m2)为研究对象,受试者赤足以自己感觉舒适的常速自然行走在长10 m的跑道,共3次;使用常速摄像机进行平面定点拍摄,采集他们平地自然行走时的图像,通过视迅录像解析系统获得步长、下肢关节角度等运动学指标;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受试者各项指标左右侧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儿童的各项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1)对于相对步长,超重/肥胖儿童(0.44±0.001)与正常儿童显著不同(0.45±0.001)(P<0.05)。(2)足跟着地阶段,左髋及左、右膝在矢状面上的角度,超重/肥胖儿童(左髋(165.36±5.29)°,左膝(178.82±5.51)°,右膝(177.84±5.25)°)与正常儿童(左髋(161.99±4.28)°,左膝(174.67±4.91)°,右膝(174.67±4.91)°)显著不同(P<0.05);足跟蹬伸阶段,矢状面上的左踝关节角,超重/肥胖儿童((121.73±8.03)°)与正常儿童((118.44±6.70)°)显著不同(P<0.05)。结论自然行走过程中,超重/肥胖儿童比正常儿童相对步长显著减小;足跟着地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在矢状面上左髋和左右膝关节角显著大于正常儿童;足蹬伸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在矢状面上的左踝关节角显著大于正常儿童。这些变化可能会对超重/肥胖儿童的下肢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肥胖儿童 平地行走 步态 运动学
原文传递
大学生不同运动方式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吴宝平 闫松华 +4 位作者 张宽 赵宇 宋红芳 郭学谦 刘志成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6年第2期161-166,179,共7页
目的自然行走、慢跑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倒走是一些非特异性腰疼病人进行康复训练的一种运动。了解正常人的步态特征,可以为判定患者步态异常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对照。方法选取5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0.5 m footscanUSB足底压力分... 目的自然行走、慢跑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倒走是一些非特异性腰疼病人进行康复训练的一种运动。了解正常人的步态特征,可以为判定患者步态异常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对照。方法选取5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0.5 m footscanUSB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采集受试者自然行走、倒走和慢跑时的步态参数,并应用SPSS 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种运动方式下,左右足的支撑期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足弓指数差异明显,足前部所受冲量百分比最大。而慢跑和自然行走相比,足支撑期分期均有显著性差异,T2-T5、M1-M5和MF区域的压强峰值有显著性差异。倒走时,全足支撑期以及足轴角明显大于自然行走和慢跑。结论不同的运动方式改变了足底压力分布状态,在日常运动中,应结合自身体质状况选择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行走 倒走 慢跑 足底压力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