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的线粒体脑肌病1例
1
作者 张丽 付庆喜 +2 位作者 尤翠平 苏明钊 苏全平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629-1634,共6页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组由于线粒体DNA (mtDNA)或核DNA (nDNA)缺陷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引起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疾病。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lactic acidosis andstroke-li...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组由于线粒体DNA (mtDNA)或核DNA (nDNA)缺陷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引起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疾病。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lactic acidosis andstroke-like episodes, MELAS)是线粒体脑肌病的最常见类型。MELAS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是MT-TL1基因中的m.3243A > G突变。由于MELAS发病模式和神经系统症状与缺血性卒中相似,容易误诊。本文通过分析我院1例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的MELAS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以提高对MELAS的诊断认知,并避免延误MELAS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AS综合征 误诊 病毒性脑炎 癫痫
下载PDF
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反应性T细胞株的建立及其杀伤功能的检测
2
作者 李根 尹甲伟 +2 位作者 王丽娟 车峰远 衡雪源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建立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反应性T细胞株,并对其细胞毒性杀伤功能进行检测。方法:诱导并培养胶质瘤肿瘤干细胞,磁珠分选方法获得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获得CD3+T细胞。辐照过的胶质瘤CD133... 目的:建立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反应性T细胞株,并对其细胞毒性杀伤功能进行检测。方法:诱导并培养胶质瘤肿瘤干细胞,磁珠分选方法获得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获得CD3+T细胞。辐照过的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诱导并与CD3+T细胞共培养,反复诱导刺激,建立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反应性T细胞株。检测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反应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结果: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反应性T细胞表达IFN-γ和CD107a,也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B。结论:成功建立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反应性T细胞株。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反应性T细胞对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具有杀伤功能,并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通路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肿瘤干细胞 胶质瘤CD133+肿瘤干细胞反应性细胞T细胞株
下载PDF
BCL11A调控波形蛋白影响胶质母细胞瘤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尹甲伟 谢晓丽 +4 位作者 全艳春 李洪艳 王志强 王丽娟 车峰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7-193,共7页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1A(BCL11A)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CL11A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织及不同GBM细胞...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1A(BCL11A)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CL11A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织及不同GBM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在高表达BCL11A的GBM细胞株中感染shRNA慢病毒,构建稳定敲低BCL11A的GBM细胞株。设立阴性对照(NC)组(仅感染随机无关对照shRNA)和BCL11A敲低组(BCL11A-KD组)。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低BCL11A的效果;通过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低BCL11A后GBM细胞的增殖能力;应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敲低BCL11A后GBM细胞株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低BCL11A后GBM细胞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与低级别胶质瘤[世界卫生组织(WHO)Ⅰ~Ⅱ级]和正常脑组织相比,BCL11A在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级)中呈高表达(均P<0.05)。BCL11A在原代胶质瘤细胞PT2及GBM细胞株U251和TG-905中的表达水平较高,而在A172、SF295和U87-MG中几乎不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通过感染shRNA慢病毒,可成功构建稳定敲低BCL11A的U251和TG-905细胞株。CCK-8实验结果显示,U251和TG-905细胞NC组的吸光度值分别为1.72±0.05、1.87±0.05,高于BCL11A-KD组(分别为1.15±0.05、1.18±0.05)(均P<0.001)。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U251和TG-905细胞NC组的克隆数分别为(15.3±1.5)个和(9.0±1.0)个,高于BCL11A-KD组[分别为(8.8±1.0)个、(2.3±0.6)个](均P<0.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U251细胞NC组和BCL11A-KD组在迁移实验中进入上室底部的细胞数分别为(111.0±10.2)个和(55.3±5.5)个,侵袭实验中分别为(85.3±7.8)个和(35.0±4.6)个,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G-905细胞NC组和BCL11A-KD组在迁移实验中进入上室底部的细胞数分别为(95.0±5.0)个和(66.7±7.0)个,侵袭实验中分别为(93.0±3.6)个和(46.7±7.4)个,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251和TG-905细胞敲低BCL11A的表达可显著下调波形蛋白的表达。结论BCL11A通过调控波形蛋白的表达影响GBM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BCL11A-波形蛋白调控通路或可为GBM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细胞增殖 肿瘤侵润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1A 波形蛋白
原文传递
白花蛇舌草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生长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4
作者 王增勇 臧兰兰 +2 位作者 全艳春 伏瑶 苏全平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84,共6页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探讨白花蛇舌草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生长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及机制.应用CCK-8试剂盒、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花蛇舌草抗脑胶质瘤的作用;筛选白花蛇舌草抗肿瘤活性成分,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白花蛇舌...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探讨白花蛇舌草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生长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及机制.应用CCK-8试剂盒、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花蛇舌草抗脑胶质瘤的作用;筛选白花蛇舌草抗肿瘤活性成分,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的相互作用网络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白花蛇舌草可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该细胞的凋亡,阻止该细胞的周期进展从而发挥其抗脑胶质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多种抗肿瘤活性成分通过多个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功能,其中熊果酸可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伴有Bax/Bcl-2表达水平增加.为进一步研究白花蛇舌草抑制胶质瘤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白花蛇舌草 熊果酸 U251细胞 BAX/BCL-2
原文传递
多通道骶反射监测在经通道显微手术切除腰骶段椎管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宋启民 王锐 +4 位作者 车峰远 陈春美 谢海树 陈琰 庄源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9-1143,共5页
目的探讨多通道骶反射监测在经通道显微手术切除腰骶段椎管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经通道显微手术切除60例胸12椎体及其以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多通道骶反射监测在经通道显微手术切除腰骶段椎管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经通道显微手术切除60例胸12椎体及其以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所有患者均行多通道骶反射监测,将刺激电极固定于阴茎背侧(女性为阴蒂),记录电极分别置于肛门外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女性为尿道阴道括约肌)、球海绵体肌和(或)坐骨海绵体肌记录信号,同时监测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肌电图(EMG)。术前、术后7 d、14 d和6个月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结果60例患者共行62例次手术、建立67个通道、切除69个病变。肿瘤全切除55例,大部分切除5例。术中33例骶反射、28例MEP、26例SEP和39例EMG的波形变化达到预警标准。术前、术后7 d、14 d和6个月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40,P<0.05);术后7 d、14 d和6个月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评估结果:治愈10例(16.7%),显效48例(80.0%),有效2例(3.3%)。术前、术后7 d、14 d和6个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5.10,P<0.05);术后7 d、14 d和6个月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的VAS评估结果:临床治愈6例(10.0%),显效45例(75.0%),有效9例(15.0%),优良率为85.0%(51/60)。结论多通道骶反射监测可以监测阴部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骶髓功能的完整性,有利于保护经通道显微手术切除腰骶段椎管肿瘤患者的大小便和性功能相关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肿瘤 腰骶部 显微外科手术 监测 生理学 骶反射 通道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