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哥纳香抗肿瘤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季泓源 张建英 +3 位作者 王巧 张新渐 左爱学 王洪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871-1879,共9页
哥纳香属植物在民间常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但目前未见哥纳香属植物云南哥纳香(Goniothalamus yunnanensis)抗肿瘤的相关研究报道,为了探索云南哥纳香抗肿瘤物质基础,开展了云南哥纳香抗肿瘤的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正相硅胶、SephadexLH-2... 哥纳香属植物在民间常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但目前未见哥纳香属植物云南哥纳香(Goniothalamus yunnanensis)抗肿瘤的相关研究报道,为了探索云南哥纳香抗肿瘤物质基础,开展了云南哥纳香抗肿瘤的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正相硅胶、SephadexLH-20和半制备液相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从云南哥纳香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为aristolactam AII(1)、enterocarpam II(2)、aristolactam AIIIa(3)、aristolactam BII(4)、griffithinam(5)、胡椒内酰胺B(6)、观音莲明碱(7)、N-对香豆酰酪胺(8)、marcanine B(9)、9-deoxygoniopypyrone(10)、goniofufurone(11)、goniothalamin(12)、pinocembrin(13)、β-谷甾醇(14)、胡萝卜苷(15)、diethyldisulfoxide(16)、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7)、景洪哥纳香胺(18)、乌苏酸(19)。化合物1~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7、12、13对HCC1806、HCT116、Hela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哥纳香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俊言 王文苹 +1 位作者 张祎 杨枝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9-360,共12页
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是由植物类中药细胞分泌的纳米囊泡体,其组分物质和功能活性与来源植物密切相关,具有多重生物效应和优良靶向性能。与动物来源囊泡比较,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兼具稳定性、特异性和安全性三大特点。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 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是由植物类中药细胞分泌的纳米囊泡体,其组分物质和功能活性与来源植物密切相关,具有多重生物效应和优良靶向性能。与动物来源囊泡比较,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兼具稳定性、特异性和安全性三大特点。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的提取分离方法多样、各有优缺点,暂无统一标准,联用两种或更多方法时能更快速有效地获取高浓度、完整的囊泡。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一般呈茶托状、球状或杯状,粒径为10~300 nm;含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多种活性物质,是进行细胞间信息转移传递的重要部分;多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毒性较低,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纤维化等作用。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作为新型药物载体有优良的主动靶向性能,其囊腔结构可有效保护药物,从而显著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和体内外稳定性;选择适宜物理或化学手段修饰其囊腔结构后,可创建更为稳定、精准的药物载体。本文系统综述了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提取纯化和表征技术、活性评价和应用概况,为促进相关新活性物质和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泡 植物类中药来源 纳米给药系统 药物载体 主动靶向 分子生物相容性 生物活性 表征技术 综述
下载PDF
植物内生真菌中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3
作者 郭晶 刘明秀 +3 位作者 柴南南 濮兴娜 汪伟光 李艳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植物内生真菌中萜类化合物结构新颖,有显著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生长的各阶段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植物内生真菌特别是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更是发现具抗菌活性、抗肿瘤活性、抗炎活性等效果较好,结构丰... 植物内生真菌中萜类化合物结构新颖,有显著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生长的各阶段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植物内生真菌特别是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更是发现具抗菌活性、抗肿瘤活性、抗炎活性等效果较好,结构丰富化合物的重要资源.本综述对植物内生真菌中萜类化合物进行研究综述,以期为这些化合物的后期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萜类 生物活性
下载PDF
中药防治高原缺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雪 李学芳 +7 位作者 浦雪梅 陈晓娇 贺森 李静平 顾雯 杨兴鑫 张范 俞捷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669-4677,共9页
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可造成脑、心、肺和胃肠等重要脏器的缺氧损伤。机体的氧化应激损伤、免疫系统受损以及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是高原缺氧损伤的主要机制。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且资源丰富等特点,在防治高原... 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可造成脑、心、肺和胃肠等重要脏器的缺氧损伤。机体的氧化应激损伤、免疫系统受损以及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是高原缺氧损伤的主要机制。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且资源丰富等特点,在防治高原缺氧方面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全面总结了对高原缺氧和高原反应具有保护作用的中药品种及其复方制剂,并对常用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药效途径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防治高原缺氧新的中成药、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缺氧 中药 药效成分 作用机制
下载PDF
Bloom目标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兰春 丁彩凤 +6 位作者 胡炜彦 邓世玉 李玉鹏 胡建林 沈报春 张荣平 于浩飞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22期210-211,共2页
目的:比较基于Bloom目标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在药学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将2018级药学专业学生72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人,实验组为基于Bloom目标教学组,对照组为常规教学组,通过实践考核和问卷调查来评估教学效果。结... 目的:比较基于Bloom目标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在药学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将2018级药学专业学生72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人,实验组为基于Bloom目标教学组,对照组为常规教学组,通过实践考核和问卷调查来评估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的实践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对实践教学中Bloom教学法满意度较高。结论:在天然药物化学实践教学中应用Bloom目标教学法能培养药学本科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提升实践课堂参与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m目标教学法 天然药物化学 实践课程 传统教学 教学评价
下载PDF
中国-老挝传统药物在传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比较和前景分析
6
作者 李晓岗 曹冠华 +5 位作者 代红洋 顾雯 黄月 王秋媛 俞捷 贺森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0-1035,共6页
老挝是中国依山带水的友好邻邦,其传统医药受中医文化影响较深,在药材选用、临床治疗等方面具有相似相通之处,且受益于自身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老挝传统医药亦颇具创新之处。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老在医药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 老挝是中国依山带水的友好邻邦,其传统医药受中医文化影响较深,在药材选用、临床治疗等方面具有相似相通之处,且受益于自身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老挝传统医药亦颇具创新之处。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老在医药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两国传统医药的发展。本文总结了传统医药在中老两国常见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并分析了传统医学交流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中老传统医药的"交流互鉴"将推动两国传统医药更高水平的发展,为走向世界、融入主流医学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老挝 传统药物 常见性疾病 交流互鉴
下载PDF
LC-MS和LC-NMR在中药三萜和甾体类成分快速鉴定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莲慧 吴正波 +2 位作者 王葳 李大山 王文静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第13期66-72,共7页
三萜和甾体类化合物作为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一直是中药活性和质量控制研究的重点。文章对近十年运用LC-MS和LC-NMR联用技术鉴定、分析中药中三萜类和甾体类成分的前沿方法进行综述。两种联用技术的特点是将HPLC的高效分离能... 三萜和甾体类化合物作为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一直是中药活性和质量控制研究的重点。文章对近十年运用LC-MS和LC-NMR联用技术鉴定、分析中药中三萜类和甾体类成分的前沿方法进行综述。两种联用技术的特点是将HPLC的高效分离能力和MS、NMR精确的结构表征能力巧妙结合起来,方法更具选择性和灵敏性。与此同时,笔者讨论了LC-MS和LC-NMR在中药三萜和甾体结构指认中的适用性并进行了展望,期望为实现中药中复杂成分结构的快速鉴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液相色谱-核磁联用 三萜 甾体 结构鉴定
下载PDF
去氢木香内酯在内生真菌Y0液体发酵中的生物转化研究
8
作者 郭晶 陈帅 +5 位作者 邹秋萍 刘明秀 李宝晶 何红平 汪伟光 李艳平 《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65-71,共7页
目的去氢木香内酯在内生真菌Y0液体发酵中的生物转化。方法对内生真菌Y0纯化培养,采用色谱法及波谱技术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并采用MTT法评价其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毒性。利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获取化合物1、2以及结肠癌SW... 目的去氢木香内酯在内生真菌Y0液体发酵中的生物转化。方法对内生真菌Y0纯化培养,采用色谱法及波谱技术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并采用MTT法评价其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毒性。利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获取化合物1、2以及结肠癌SW620细胞靶点信息,对化合物与结肠癌SW620细胞结合能较强的靶点做进一步的分子对接。结果去氢木香内酯在Y0菌液中转化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3S,5S,6S,7S,11S)-3-hydroxyl-11,13-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和(1S,3S,5S,6S,7S,11R)-3-hydroxyl-11,13-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化合物1和2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IC50分别为(42.82±8.32)μg/mL,(29.23±7.17)μg/mL。化合物1和2与结肠癌SW620细胞均有结合靶点。结论化合物1和2为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与化合物2对SW620细胞毒性相比,化合物2的细胞毒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木香内酯 传半格 内生真菌 生物转化 细胞毒 木香
下载PDF
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天然药物化学翻转课堂设计探析
9
作者 于浩飞 张兰春 +3 位作者 谭邦银 丁彩凤 胡炜彦 张荣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第18期115-118,共4页
目的: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进行翻转课堂设计,提高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方法:从翻转课堂的注意事项和设计因素两方面,设计适合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的方法。结果: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设计的天然药物化学翻... 目的: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进行翻转课堂设计,提高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方法:从翻转课堂的注意事项和设计因素两方面,设计适合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的方法。结果: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设计的天然药物化学翻转课堂有助于本科生深度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理论知识。结论: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课程设计建设,有助于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进行深度学习,实现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天然药物化学 翻转课堂
下载PDF
脑卒中后神经新生对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丽俊 孟令真 +1 位作者 熊薇 周宁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27-1229,共3页
脑卒中是由血管原因引起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损伤导致的神经系统缺陷,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1]。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械性取栓、药物溶栓等方法都可实现血液再灌注,但时间窗狭窄、受益者极少,易发生再灌注损伤,造... 脑卒中是由血管原因引起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损伤导致的神经系统缺陷,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1]。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械性取栓、药物溶栓等方法都可实现血液再灌注,但时间窗狭窄、受益者极少,易发生再灌注损伤,造成更加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治疗效果不佳且预后差[2]。脑卒中可激活内源性修复机制,以应对神经损伤,提高这种修复能力是潜在的脑卒中治疗方法。缺血性脑卒中诱导的神经新生是内源性神经修复模式之一,新生神经元可迁移到受损区域,替换受损神经元、完成突触连接并整合入神经环路,在脑损伤后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再灌注损伤 神经元 免疫组织化学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下载PDF
肉豆蔻中二芳基丙烷类抗炎活性成分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大山 曾天艳 +2 位作者 马莎 王文静 邵立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5期779-783,共5页
本文报道了肉豆蔻果实乙酸乙酯部位的二芳基丙烷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运用硅胶、反相RP-18材料和Sephadex LH-20凝胶等色谱技术共分离了5个二芳基丙烷类化合物。通过一维和二维核磁、高分辨质谱等波谱技术和文献数据对比将其结构分... 本文报道了肉豆蔻果实乙酸乙酯部位的二芳基丙烷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运用硅胶、反相RP-18材料和Sephadex LH-20凝胶等色谱技术共分离了5个二芳基丙烷类化合物。通过一维和二维核磁、高分辨质谱等波谱技术和文献数据对比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3′,4′-dihydroxyphenyl)-3-(4″-methoxyphenyl)-propane(1)、1-(4′-hydroxy-3′-methoxyphenyl)-3-(2″-hydroxy-4″-methoxyphenyl)-propane(2)、horsfielenidine A(3)、1-(2′-hydroxy-4′-methoxyphenyl)-3-(3″,4″-methylenedioxyphenyl)-propan-2-ol(4)和virolanol B(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体外NO生成抑制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1(IC50=4.00μmol/L)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表现出较强的NO生成抑制作用,且明显强于阳性对照L-NMMA(IC50=10.18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豆蔻 二芳基丙烷 抗炎 NO生成抑制活性
下载PDF
橘核不同提取部位抗炎镇痛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嘉佳 杨兴 +7 位作者 张志毕 王一谋 邓徐丽 尹蕊 熊玉纯 何红平 左爱学 董发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 比较橘核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水相用50%、85%乙醇洗脱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一氧化氮(NO)释放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棉球肉芽肿模型,研究橘核提取物的抗... 目的 比较橘核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水相用50%、85%乙醇洗脱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一氧化氮(NO)释放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棉球肉芽肿模型,研究橘核提取物的抗炎活性。采用热板法、醋酸扭体法及电子痛压法,研究其镇痛作用。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除50%乙醇洗脱部位外,其余各部位均显示出NO抑制活性(P<0.05、P<0.01);橘核的乙酸乙酯部位、50%乙醇洗脱部位的高、低剂量组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P<0.01),明显减少肉芽肿重量,提升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的浓度(P<0.05、P<0.01);85%乙醇洗脱部位的高、低剂量组也明显提升血清中IL-2浓度,抑制肉芽组织增生(P<0.05)。橘核的水相及其50%乙醇洗脱部位的高、低剂量组能明显延长热板所致小鼠的痛阈值,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显著提高小鼠达到疼痛阈时的压力,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橘核的不同部位均具有抗炎作用,乙酸乙酯部位及水相以50%乙醇洗脱部位的体内抗炎作用较强;橘核的水部位可能为镇痛的主要活性部位,其中以50%乙醇洗脱部位发挥较强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核 抗炎 一氧化氮释放 白细胞介素-2 镇痛
原文传递
小白薇不同萃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13
作者 乔雪 李欣坪 +3 位作者 薛咏梅 方琼莲 王蒙蒙 林玉萍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82-1186,共5页
目的探讨小白薇不同萃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改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用游离脂肪酸诱导人正常肝细胞LO2脂肪变性,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100μmol/mL)、小白薇乙醇萃取物(TYS)组(50μg/mL)、小白薇乙酸乙酯萃... 目的探讨小白薇不同萃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改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用游离脂肪酸诱导人正常肝细胞LO2脂肪变性,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100μmol/mL)、小白薇乙醇萃取物(TYS)组(50μg/mL)、小白薇乙酸乙酯萃取物(TYSA)组(50μg/mL)、小白薇正丁醇萃取物(TYSB)组(50μg/mL),药物干预24 h后观察各组LO2细胞内的脂滴沉积情况,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表达水平。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12.6 mg/kg)、TYS组(80mg/kg)、TYSA组(80 mg/kg)、TYSB组(80 mg/kg),每组6只。药物干预6周后计算各组大鼠的肝脏指数,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检测血清中TC、TG、HDL-C、LDL-C含量和AST、ALT活性以及肝组织中MDA、GSH含量和SOD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YS、TYSA、TYSB可降低LO2细胞脂肪变性后的脂滴沉积和细胞内TC、TG、MDA含量以及AST、ALT活性,升高SOD活性、GSH含量和Keap1、Nrf2、HO-1 mRNA表达水平,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还可显著改善NASH模型大鼠的肝损伤,降低其肝脏指数和TC、TG、LDL-C、MDA含量以及AST、ALT活性,升高HDL-C(TYS、TYSB除外)、GSH含量和SOD活性,以TYSA效果最明显(P<0.05)。结论TYS、TYSA、TYSB对NASH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TYSA效果最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Keap1/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游离脂肪酸 正常肝细胞LO2 肝功能 抗氧化活性 大鼠
下载PDF
斑籽木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体内外抗炎作用及机制
14
作者 杨锐 卢光衣 +3 位作者 张倩茹 陈帅 何红平 蒋华夷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斑籽木乙酸乙酯萃取部位(BSEA)的体内外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BSEA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400 mg/kg灌胃,BSEA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176、88、44 m... 目的探讨斑籽木乙酸乙酯萃取部位(BSEA)的体内外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BSEA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400 mg/kg灌胃,BSEA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176、88、44 mg/kg浸膏灌胃,模型组给予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灌胃5 d。用角叉菜胶制备小鼠足跖肿胀模型,以足跖肿胀度、足跖肿胀抑制率为观察指标,分析BSEA的体内抗炎作用;对BSEA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观察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内一氧化氮(NO)生成的抑制作用,评价单体成分的体外抗炎活性;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机制。结果连续灌胃给药5 d,小鼠未出现异常,表明受试样品在实验所设定的剂量条件下对小鼠的正常生命活动无影响。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BSEA高剂量组、BSEA中剂量组足肿胀度低(P均<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BSEA中、低剂量组足肿胀度高(P均<0.05),而高剂量组足肿胀度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及BSEA高、中、低剂量组肿胀抑制率分别为45.56%、35.57%、27.24%、14.19%。从斑籽木BSEA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反式-6,7,4′-三甲氧基黄烷醇(1)、α-亚麻酸(2)、亚麻酸甲酯(3)、甘油亚麻酸酯(4);化合物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内NO的生成有一定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为(22.79±1.48)μmol/L,且其与炎症相关靶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过氧化物酶体增长物激活受体α(PPAR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合能分别为-7.3、-6.7、-6.4、-6.2、-5.9 kCal/mol。结论BSEA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炎作用,首次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化合物2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其可能通过iNOS、PPARα、NF-κB、IL-1β、TNF-α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籽木 乙酸乙酯萃取部位 体内抗炎作用 体外抗炎作用
下载PDF
秋花独蒜兰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5
作者 李玉鹏 陈兴龙 +2 位作者 袁盛兴 陈亚娟 张荣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 研究秋花独蒜兰化学成分,发现其活性成分。方法 秋花独蒜兰经95%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结构;应用MTT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 目的 研究秋花独蒜兰化学成分,发现其活性成分。方法 秋花独蒜兰经95%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结构;应用MTT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 从秋花独蒜兰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分别为:1, 7-dihydroxy-2, 5-dimethoxyphenanthrene(1), 2, 7-dihydroxy-1, 5-dime-thoxyphenanthrene(2),confusarin (3),4,7-dihydroxy-2-di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 (4),pleionesin B (5),pleionesin C (6),flavanthrin (7),2,2′-dihydroxy-5,5′,7,7′-tetramethoxy-9,9′,10,10′-tetrahydro-3,3′-biphenanthrene (8),6,6′,7,7′-tetrahy--droxy-2,2′,4,4′-tetramethoxy-8,8′-biphenanthrene (9),1,3′,5′,7-tetrahydroxy-4,7′-dimethoxy-9, 9′,10, 10′-tetrahydro-2, 2′-biphenanthrene (10);对化合物3, 7~10 A549、 MCF-7/S和SKOV-3进行肿瘤细胞株抑制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10对3种细胞株活性较好。结论 所有化合物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0对3种肿瘤细胞株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2.45,6.83,4.23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花独蒜兰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下载PDF
杜鹃兰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6
作者 李玉鹏 陈兴龙 +2 位作者 袁盛兴 陈亚娟 张荣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目的 研究杜鹃兰化学成分,发现其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杜鹃兰经95%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结构;应用MTT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 目的 研究杜鹃兰化学成分,发现其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杜鹃兰经95%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结构;应用MTT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 从杜鹃兰分离鉴定12个化合物,分别为bisbenzopyran (1),(22E)-ergosta-6, 22-dien-3β, 5α, 8α-triol (2), 3β-hydroxycholesta-5-ene (3), β-sistosterol (4),pinoresinol (5),5,4′-dihydroxy-7-(4-hydroxybenzoyl)-3′-methoxyflavone (6),4-methoxy-2,3,7-trihydroxyphenanthrene(7), 2-hydroxy-4, 7-dimethoxyphenanthrene(8), 4, 4′-dimethoxy-[1, 1′-biphenanthrene]-2,2′,7,7′-tetrol (9),4,7,4′,9′-tetramethoxy-[1,1′-biphenanthrene] 2,2′,7,7′-tetrol(10),Bavachinine (11),3-hydroxyphenpropionic acid-(2′-methoxy-4′-carboxy-phenol) ester (12);化合物7~12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9和10对MCF-7/S细胞株显示了很好的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2,3,5,7,10,12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9,10对MCF-7/S细胞株IC50分别为2.16,5.09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兰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下载PDF
植物诱抗剂AHO联合茎尖培养脱除马铃薯S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
17
作者 张丽珍 赵立华 +4 位作者 吴阔 陈永对 苏晓霞 张仲凯 董家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9-245,250,共8页
研究了植物诱抗剂3-丙酮基-3-羟基羟吲哚(3-acetonyl-3-hydroxyoxindole,AHO)联合茎尖培养从试管苗中脱除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Y病毒(PVY)的方法和效率。取PVS侵染的‘定薯3号’和‘定薯4号’以及PVY侵染的‘靖薯3号’和‘靖薯4号... 研究了植物诱抗剂3-丙酮基-3-羟基羟吲哚(3-acetonyl-3-hydroxyoxindole,AHO)联合茎尖培养从试管苗中脱除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Y病毒(PVY)的方法和效率。取PVS侵染的‘定薯3号’和‘定薯4号’以及PVY侵染的‘靖薯3号’和‘靖薯4号’的壮芽,茎尖剥离后培养至4~5个叶片,用100 mg/L植物诱抗剂AHO水剂喷施试管苗,每隔2 d喷施一次,共3次,末次喷施2 d后取茎尖剥离培养,获得再生试管苗。用电子显微镜负染色、ELISA、荧光定量RT-PCR检测再生试管苗的带病毒情况。结果显示,AHO对4个品种的马铃薯试管苗生长无影响,用AHO处理后再茎尖剥离培养,脱毒率均高于未处理的对照;检测结果还显示AHO处理的马铃薯再生苗的带毒量也低于未处理的对照,且随处理次数增加带毒量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植物诱抗剂AHO联合茎尖剥离培养方法可以提高脱除PVS、PVY的效率,获得无病毒核心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丙酮基-3-羟基羟吲哚 茎尖培养 马铃薯S病毒 马铃薯Y病毒 病毒脱除
下载PDF
滇黄芩茎叶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抗氧化和降脂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欣坪 王蒙蒙 +2 位作者 王子晨 方琼莲 林玉萍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0-225,共6页
目的:研究滇黄芩茎叶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脂活性。方法:取滇黄芩茎叶用95%乙醇回流提取,得乙醇提取物;取上述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回收溶剂得到不同溶剂萃取部位。以维生素C(Vc)为阳... 目的:研究滇黄芩茎叶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脂活性。方法:取滇黄芩茎叶用95%乙醇回流提取,得乙醇提取物;取上述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回收溶剂得到不同溶剂萃取部位。以维生素C(Vc)为阳性对照,采用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检测滇黄芩茎叶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脂肪乳建立脂肪变性L02肝细胞模型,以非诺贝特(20μg/m L)为阳性对照,考察高、低质量浓度(100、50μg/mL)滇黄芩茎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对细胞中TC、TG含量的影响。结果: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弱排序为滇黄芩茎叶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Vc>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IC50分别为0.15、0.17、0.35、0.75、1.17 mg/mL;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弱排序为Vc>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IC50分别为0.034、0.55、0.75、3.32、3.73 mg/mL;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弱排序为Vc>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IC50分别为0.003 2、0.028、0.033、0.048、0.057 mg/mL。滇黄芩茎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对脂肪变性L02肝细胞中TC、TG含量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P<0.01),其降脂能力强弱排序为正丁醇萃取物(低浓度)≈非诺贝特>乙酸乙酯萃取物(高浓度)>乙醇提取物(高浓度)>正丁醇萃取物(高浓度)>乙酸乙酯萃取物(低浓度)>乙醇提取物(低浓度)。结论:滇黄芩茎叶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脂活性(除石油醚萃取物外),其中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脂活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芩茎叶 乙醇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降脂活性
下载PDF
核桃青皮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方琼莲 王蒙蒙 +4 位作者 乔雪 李欣坪 黄丰 林玉萍 赵声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59-164,共6页
采用醇提法提取核桃青皮有效成分,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不同萃取物。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核桃青皮乙醇提取物组、乙酸乙酯萃取物组、正丁醇萃取物组,给予高脂饲料12周,灌胃给药6周后,检测大... 采用醇提法提取核桃青皮有效成分,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不同萃取物。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核桃青皮乙醇提取物组、乙酸乙酯萃取物组、正丁醇萃取物组,给予高脂饲料12周,灌胃给药6周后,检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谷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at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肝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进行肝组织病理学切片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G、TC、HDL-C、ALT、AST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LDL-C含量和GSH-Px、SOD活性显著降低(P<0.001),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核桃青皮乙醇提取物组、乙酸乙酯萃取物组、正丁醇萃取物组的TG、TC、HDL-C、ALT、AST、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LDL-C含量和GSH-Px、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有明显改善;其中,正丁醇萃取物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青皮 非酒精性脂肪肝 高脂诱导 改善肝损伤
下载PDF
茯苓95%乙醇提取物三萜类化学成分的UPLC-IT-TOF/MS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兴龙 张敏 +4 位作者 杨琪瑶 罗永谋 曹婷婷 唐丽萍 李勇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8,共8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UPLC-IT-TOF/MS)技术定性分析茯苓95%乙醇提取物的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UHPLC XB-C18色谱柱,甲酸/水(0.05/100,v/v)-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范围为1...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UPLC-IT-TOF/MS)技术定性分析茯苓95%乙醇提取物的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UHPLC XB-C18色谱柱,甲酸/水(0.05/100,v/v)-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范围为190~400 nm。使用ESI离子源,三氟乙酸钠校正,电喷雾正负离子同时检测,Shimadzu Composition Formula Predictor软件定性分析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结果通过多级质谱数据分析,结合氮规则和Scifinder数据库检索,从茯苓醇提取物中鉴定了22个三萜类成分,结构类型包括羊毛甾-8-烯型三萜、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和其他羊毛甾三萜类型。结论通过LC-MS快速分析了茯苓醇提取物中三萜类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三萜 UPLC-IT-TOF/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