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智能算法的云南甘蔗产量预测
1
作者 王泳智 田鹏 +5 位作者 李富生 孙吉红 孙陈 刘振洋 刘念 钱晔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26-131,146,共7页
构建基于智能算法的甘蔗产量预测模型,对云南省8个甘蔗产区甘蔗产量进行预测。选取云南省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2000—2020年每日的气... 构建基于智能算法的甘蔗产量预测模型,对云南省8个甘蔗产区甘蔗产量进行预测。选取云南省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2000—2020年每日的气象、土壤数据及产量数据,通过专家打分法初步筛选对甘蔗产量影响较大的气象、土壤因子,应用逐步回归分析算法筛选甘蔗生长周期内的气候、土壤关键影响因子。在数据集划分和筛选关键影响因子的基础上,以每年气象、土壤因子作为输入变量,以每年甘蔗产量为输出变量,建立了BP神经网络产量预测模型。以每日和每年的气象、土壤因子作为输入向量,以甘蔗产量为输出变量,建立了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神经网络产量预测模型。测试集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16、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8.65万t、均方根误差(RMSE)为40.83万t,LSTM神经网络模型R^(2)为0.978、MAE为16.04万t、RMSE为20.72万t。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高,模型性能优良,能较好地预测云南省甘蔗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算法 甘蔗 BP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神经网络 产量预测 云南省
下载PDF
云南高原粳稻抗旱性鉴定及相关基因位点差异分析
2
作者 罗迪 王天杰 +7 位作者 李娟 朱骞 何玉 李俊杰 蒋春和 黄大军 陈丽娟 李东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6033-6045,共13页
为了挖掘优质抗旱品种资源,明确抗旱相关基因位点间的遗传变异。本研究以198份国内外的粳稻品种资源为材料,进行田间抗旱鉴定,通过聚类分析和表型变异分析,筛选出优良抗旱粳稻品种资源,利用水稻56K SNP芯片,解析抗旱相关基因的差异位点... 为了挖掘优质抗旱品种资源,明确抗旱相关基因位点间的遗传变异。本研究以198份国内外的粳稻品种资源为材料,进行田间抗旱鉴定,通过聚类分析和表型变异分析,筛选出优良抗旱粳稻品种资源,利用水稻56K SNP芯片,解析抗旱相关基因的差异位点。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被聚成为5类,云南常规粳稻系列、滇型杂交粳稻系列和国内外粳稻资源划分为不同类群,表现出不同的抗旱性。表型变异系数变幅在12.05%~94.08%之间,其中穗伸出度的变异系数最大,穗长最小。剑叶角度、穗长、剑叶长度和株高都表现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趋势。综合评价出5个极端抗旱品种,6个中等抗旱品种,10个一般抗旱品种,滇粳杂交稻系列抗旱性总体表现较好。56K SNP芯片检测到抗旱相关基因114个,包含357个位点,CDS区域中66.03%的位点变异属于错义突变。本研究获得的优质抗旱品种资源和丰富的变异位点可为今后水稻的抗旱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抗旱 SNP位点 种质资源
原文传递
基于56K SNP芯片的云南高原粳稻群体结构分析
3
作者 王天杰 李娟 +9 位作者 罗迪 朱骞 王春丽 刘福根 李欣飞 李俊杰 苏鹏 何玉 陈丽娟 李东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5630-5639,共10页
为了保存和合理利用云南宝贵的稻种资源,明晰云南高原粳稻资源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收集了云南不同稻区的代表性粳稻主栽品种及其骨干亲本,利用水稻56K SNP芯片检测鉴定,基于鉴定到的SNP进行了系统进化树构建、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结构分... 为了保存和合理利用云南宝贵的稻种资源,明晰云南高原粳稻资源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收集了云南不同稻区的代表性粳稻主栽品种及其骨干亲本,利用水稻56K SNP芯片检测鉴定,基于鉴定到的SNP进行了系统进化树构建、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结构分析。246份供试材料共获得40207个高质量SNP,结合SNP变异类型注释,最终筛选获得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30939个核心多态性SNP位点,并成功构建了云南高原粳稻群体的特征分子指纹图谱数据库。云南高原粳稻群体群体结构分析(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高度保持一致趋势,结果表明同一系列类型稻区内的材料间亲缘关系较近;稻区间均有不同程度亲缘交融。群体遗传多态性与结构分析明确表明,云南高原粳稻品种资源以“滇杂”“滇禾优”“楚粳”“云粳”“合系”“凤稻”“丽粳”“剑粳”等系列育成品种为主导。研究阐明了云南高原粳稻品种资源的遗传结构及其亲缘关系,结果将为云南高原粳稻群体分子鉴定及其优良特性的研究奠定基础,为高原粳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粳稻资源 56K SNP 群体遗传进化
原文传递
割手密转录因子SsW RKY1提高甘蔗品种抗旱能力的功能鉴定 被引量:4
4
作者 沈庆庆 王天菊 +4 位作者 王俊刚 张树珍 赵雪婷 何丽莲 李富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54-2664,共11页
SsWRKY1是甘蔗属野生种割手密WRKY家族成员基因,开展SsWRKY1基因的功能分析,为研究SsWRKY1参与干旱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获得SsWRKY1过表达株系和RNAi干扰株系,PEG干旱胁迫处理发现过表达株系... SsWRKY1是甘蔗属野生种割手密WRKY家族成员基因,开展SsWRKY1基因的功能分析,为研究SsWRKY1参与干旱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获得SsWRKY1过表达株系和RNAi干扰株系,PEG干旱胁迫处理发现过表达株系受干旱胁迫伤害程度明显轻于非转基因植株,而干扰表达株系则表现严重的干旱胁迫伤害;过表达株系脯氨酸(Pro)含量显著增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且胁迫响应基因MAPK级联信号传递基因MAPK、ABA生物合成基因NCED、脯氨酸生物合成基因P5CS、以及ROS清除系统基因SOD、POD、CAT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说明过表达SsWRKY1能够提高甘蔗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本研究表明,SsWRKY1基因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和调节胁迫响应基因的方式增强了甘蔗对干旱的抗性,可作为甘蔗抗性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KY转录因子 转基因甘蔗 抗旱性 功能鉴定
下载PDF
基于迁移模型集成的马铃薯叶片病害识别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章广传 李彤 +4 位作者 何云 高泉 叶荣 钱晔 马自飞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16-224,共9页
针对目前马铃薯叶片病害识别工作量大、准确率低且主观性强等热点问题,提出1种通过ResNet34模型结合不同迁移方式进行集成学习以快速识别马铃薯叶片病害图像的方法。首先,利用多种迁移方式(全部参数迁移、特征提取、微调及全新训练4种... 针对目前马铃薯叶片病害识别工作量大、准确率低且主观性强等热点问题,提出1种通过ResNet34模型结合不同迁移方式进行集成学习以快速识别马铃薯叶片病害图像的方法。首先,利用多种迁移方式(全部参数迁移、特征提取、微调及全新训练4种训练方法),通过调整超参数,使模型快速收敛达到全局最优点。其次,使用混淆矩阵对多种迁移方式的训练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微调模型识别准确率达到95.45%。最后,利用集成学习将3种训练较优的模型进行集成并与微调模型进行对比。通过试验建立了1个马铃薯叶片病害图像数据集,结果表明,相比现有热门神经网络模型,该数据集无论是识别准确率还是识别效率均有显著提升,通过对比发现,试验的总体准确率提升了3.68百分点,达到99.13%,迁移学习能够更快速地收敛,减少训练时间,并且集成学习能够大幅提升平均识别准确率。本研究提出的针对马铃薯叶片病害的识别方法成本低、精确率高,能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病害识别中,为植物叶片病害的智能诊断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害识别 迁移学习 ResNet 集成学习
下载PDF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cdb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6
作者 吴文彬 余卫霖 +8 位作者 朱骞 李伟 郭效琼 李仕川 王天杰 罗迪 王镜博 李东宣 陈丽娟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3-890,共8页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是解析植物细胞死亡和相关抗性机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黎榆B’,获得了一个遗传稳定的类病变突变体cdb(Cell death like blast)。突变体从分蘖期开始在叶片上出现中间部位呈褐色、边缘为橙黄色的...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是解析植物细胞死亡和相关抗性机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黎榆B’,获得了一个遗传稳定的类病变突变体cdb(Cell death like blast)。突变体从分蘖期开始在叶片上出现中间部位呈褐色、边缘为橙黄色的不规则坏死斑,出斑2~3周之内扩散至整个叶片和叶鞘,成熟期坏死斑蔓延至整株,叶片早枯,植株失去再生能力。与野生型相比较,突变体cdb粒型发生显著变化,粒宽增加,粒厚减小,花粉育性有一定丧失,结实率显著下降。遮光实验结果表明,cdb病斑表型的发生受自然光照的激发。光合色素含量测定和光合速率指标测量结果发现,突变体cdb的光合色素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明显降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下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cdb的病斑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基因定位发现该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上,在标记RM12CD05和RM1047之间约5.0 cM区域内,该区域内未存在明确定位克隆的水稻类病变突变基因,说明cdb是一种新的水稻类病变突变体。本研究为下一步该类病变基因的克隆、功能分析、类病变形成机制探究以及突变基因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类病变突变体 表型分析 光合特性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水稻雌性核不育恢复系‘云岭319FS’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7
作者 李伟 朱骞 +9 位作者 郭效琼 罗樊 吴文彬 余卫霖 李仕川 罗迪 王天杰 王镜博 陈丽娟 李东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7826-7833,共8页
为了获得杂交稻种子生产中理想的亲本材料,本研究以水稻雌性核不育突变体材料‘G39’为雌性核不育基因fst的供体材料,通过常规杂交选育结合水稻雌性核不育基因FST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获得了雌性败育率为100%的雌性核不育恢复系‘云... 为了获得杂交稻种子生产中理想的亲本材料,本研究以水稻雌性核不育突变体材料‘G39’为雌性核不育基因fst的供体材料,通过常规杂交选育结合水稻雌性核不育基因FST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获得了雌性败育率为100%的雌性核不育恢复系‘云岭319FS’,并获得了一种快速、准确、高效选育获得优良水稻雌性核不育恢复系的选育方法。通过对‘云岭319FS’的株高、穗长、单穗粒数、单株穗数、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云岭319FS’植株整体表现良好,花粉可育率高,雌性败育完全且稳定,天然自交和异交结实率为0。本研究选育获得的雌性核不育恢复系‘云岭319FS’可与雄性不育系自由组配,提高水稻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雌性核不育恢复系 云岭319FS 选育
原文传递
水稻雌性核不育系SNP指纹图谱及抗逆相关差异位点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余卫霖 吴文彬 +9 位作者 朱骞 李娟 李伟 郭效琼 李仕川 王天杰 罗迪 王镜博 陈丽娟 李东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69-2278,共10页
本研究以育成的‘云岭’系列水稻雌性核不育系为材料,利用水稻56K SNP芯片,构建水稻雌性核不育系SNP分子指纹数据库,同时检测分析其抗逆相关差异位点。结果表明,56K水稻SNP芯片共筛选出32727个标记位点,并利用12475个多态性SNP位点的物... 本研究以育成的‘云岭’系列水稻雌性核不育系为材料,利用水稻56K SNP芯片,构建水稻雌性核不育系SNP分子指纹数据库,同时检测分析其抗逆相关差异位点。结果表明,56K水稻SNP芯片共筛选出32727个标记位点,并利用12475个多态性SNP位点的物理位置构建了分子指纹图谱。籼粳组分分析发现10个雌性核不育系的粳型组分比例均大于籼型组分比例,‘云岭301FS’~‘云岭305FS’的籼型组分明显小于‘云岭306FS’~‘云岭310FS’,且籼粳位点差异明显。水稻雌性核不育系的抗逆相关基因主要有8种类型,共有41个基因,包含160个位点,表明供试的水稻雌性核不育系拥有良好的抵抗相应逆境的分子基础。通过比对参考基因组,发现一些基因的CDS区碱基发生不同程度的转换、颠换,其中有6个位点的改变导致了同义突变,13个位点的改变导致了错义突变,这可能导致多肽链原有功能的改变,最终影响水稻抵抗逆境的能力。本研究结果将为雌性核不育系的分子鉴定及其优良抗逆特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雌性核不育系 SNP 抗逆基因
原文传递
基于灰色关联度、DTOPSIS与模糊概率法的玉米姊妹系综合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婷 张思亲 +2 位作者 王治中 李靖 赵自仙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5199-5212,共14页
为了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姊妹系,本研究分别利用灰色关联度、DTOPSIS法与模糊概率法,通过加权关联度值、Ci值与P值对玉米自交系‘ZOL-1’及其19个姊妹系的16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筛选。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和DTOPSIS法的... 为了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姊妹系,本研究分别利用灰色关联度、DTOPSIS法与模糊概率法,通过加权关联度值、Ci值与P值对玉米自交系‘ZOL-1’及其19个姊妹系的16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筛选。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和DTOPSIS法的计算结果显示均有5个姊妹系位列前七,分别为:L18、L17、L6、L16和L5;而模糊概率法排在前七位的姊妹系为L2、L18、L6、L15、L19、L16和L3,并且这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与产量结果均存在差异,说明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姊妹系并不代表其产量也高。本研究通过分析得出L18、L6和L16姊妹系综合表现较好,可将其作为组配玉米杂交种的优良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姊妹系 灰色关联度分析 DTOPSIS法 模糊概率法 综合评价
原文传递
不同水稻雌性不育系剥蘖快繁和迭代再生力特性分析
10
作者 李仕川 刘福根 +9 位作者 王天杰 王镜博 罗迪 余卫霖 吴文彬 郭效琼 李伟 朱骞 李东宣 陈丽娟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99-3008,共10页
水稻萌发的分蘖具有发育成完整水稻植株的潜能,是进行水稻大田无性繁殖的重要储备。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较3个不同籼、粳稻类型雌性不育系的剥蘖快繁和迭代再生力特性。结果表明,据籼粳遗传组分分类‘云岭314FS’、‘云岭319FS’为(偏)粳型... 水稻萌发的分蘖具有发育成完整水稻植株的潜能,是进行水稻大田无性繁殖的重要储备。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较3个不同籼、粳稻类型雌性不育系的剥蘖快繁和迭代再生力特性。结果表明,据籼粳遗传组分分类‘云岭314FS’、‘云岭319FS’为(偏)粳型;‘云岭317FS’为(偏)籼型。粳型雌性不育系‘云岭314FS’、‘云岭319FS’在继代(0~5次)和间隔时间(20,30,40 d)处理下的迭代繁殖系数显然高于籼型‘云岭317FS’;‘云岭314FS’、‘云岭319FS’的再生力明显优于‘云岭317FS’,叶绿素含量衰减率也相较于‘云岭317FS’低;3个雌性不育系的再生力随继代次数递增而逐渐降低,叶绿素含量衰减率则逐渐增加;‘云岭314FS、云岭317FS’再生力随剥蘖间隔时间加大而逐渐加大,叶绿素含量衰减率随间隔时间加大而减小,‘云岭319FS’再生力在间隔时间处理间相差较小且相对稳定。本研究初步探索出一套剥蘖繁殖雌性不育系的高效无性快繁技术体系,为FM-Line制种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也为无性繁殖技术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雌性核不育系 剥蘖繁殖 再生力
原文传递
水稻白化突变体遗传机理与发掘利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郭效琼 罗迪 +3 位作者 朱骞 李伟 陈丽娟 李东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6437-6447,共11页
在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叶色突变体,对叶色突变体的研究可以探索叶绿体发育进程、光合色素代谢及核质互作信号通路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稻叶色突变基因被挖掘利用。本研究从水稻白化突变体类型、产生原因及作用机理等方... 在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叶色突变体,对叶色突变体的研究可以探索叶绿体发育进程、光合色素代谢及核质互作信号通路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稻叶色突变基因被挖掘利用。本研究从水稻白化突变体类型、产生原因及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介绍了白化突变体在水稻杂交育种及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为深入发掘利用水稻白化突变基因提供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叶色 白化基因 遗传机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