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酒文化与鉴赏》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邵建辉 王淼 +1 位作者 白忠彬 马春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第17期60-63,共4页
《葡萄酒文化与鉴赏》公共选修课是云南农业大学的一门通识教育类课程,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具文化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是该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在我校已设立12年,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开... 《葡萄酒文化与鉴赏》公共选修课是云南农业大学的一门通识教育类课程,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具文化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是该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在我校已设立12年,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开展了系列教学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该文将从该课程的定位、课程设置与特色、教学和评价机制的改革、教学反思与探索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文化与鉴赏 通识教育 公共选修课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葡萄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邵建辉 王淼 +1 位作者 白忠彬 马春花 《酿酒科技》 2021年第9期141-143,共3页
《葡萄栽培学》是云南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按照新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将教学内容梳理总结为优良品种、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管理技术、销售和品牌等五个核心... 《葡萄栽培学》是云南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按照新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将教学内容梳理总结为优良品种、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管理技术、销售和品牌等五个核心点,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并且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到其他园艺植物栽培上,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栽培学 启发式 案例式
下载PDF
调控葡萄酒石酸生物合成基因VvbHLH79克隆及表达
3
作者 杨环齐 李梦涵 +3 位作者 王明慧 苏静 邵建辉 马春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2-611,共10页
【目的】酒石酸不仅影响葡萄果实的味道,还决定葡萄酒的色泽、口感、微生物稳定性和陈酿潜力。探讨调控酒石酸生物合成的转录因子及其机制,通过生物技术调控葡萄内源酒石酸的积累或定向培育高酒石酸积累型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具有重要价值... 【目的】酒石酸不仅影响葡萄果实的味道,还决定葡萄酒的色泽、口感、微生物稳定性和陈酿潜力。探讨调控酒石酸生物合成的转录因子及其机制,通过生物技术调控葡萄内源酒石酸的积累或定向培育高酒石酸积累型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具有重要价值。【方法】研究以酿酒葡萄‘琼瑶浆’、‘马瑟兰’为试验材料,用PCR方法从中克隆到与酒石酸含量相关的VvbHLH79转录因子,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亚细胞定位分析;用HPLC和qRT-PCR技术测定葡萄果实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酒石酸含量和VvbHLH79的表达量;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用农杆菌介导的果梗侵染法瞬时转化葡萄幼果果实之后检测VvbHLH79的表达量和酒石酸含量。【结果】(1)通过RNA-seq测序筛选获得1个葡萄VvbHLH79基因,该基因CDS序列全长831 bp,编码277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66.22 kD,理论等电点为5.15,属于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的不稳定亲水性蛋白;氨基酸序列第147-232位含有bHLH-SF保守结构域,属于bHLH转录因子家族;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2)葡萄VvbHLH79编码蛋白与河岸葡萄中的bHLH89编码蛋白(登录号:XP_034699340.1)序列一致性最高,达到99.64%。(3)VvbHLH79相对表达量随着‘琼瑶浆’果实发育降低,从坐果期到成熟期降低了67.25%;酒石酸积累主要在葡萄果实转色之前,转色之后酒石酸含量就快速下降。(4)VvbHLH79在低酒石酸葡萄果实中瞬时过表达后使酒石酸含量显著升高,而将VvbHLH79在高酒石酸葡萄果实中沉默后酒石酸含量显著下降,证实VvbHLH79基因正向调控酒石酸含量。【结论】VvbHLH79转录因子可能在葡萄酒石酸生物合成通路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VvbHLH79 转录因子 酒石酸 基因克隆
下载PDF
适宜‘法国野’葡萄的葡萄酒生产类型探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邵建辉 孟飞帅 +3 位作者 王淼 朱怡凡 白忠彬 马春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3-149,共7页
为挖掘云南地方酿酒葡萄品种‘法国野’的酿酒潜力,筛选适合该品种的葡萄酒生产类型和基本工艺。采用4种工艺酿制2个类型葡萄酒:浸渍发酵法(maceration-fermentation,MF)酿制干红葡萄酒、冷浸渍+放血法(cold pre-fermentation maceratio... 为挖掘云南地方酿酒葡萄品种‘法国野’的酿酒潜力,筛选适合该品种的葡萄酒生产类型和基本工艺。采用4种工艺酿制2个类型葡萄酒:浸渍发酵法(maceration-fermentation,MF)酿制干红葡萄酒、冷浸渍+放血法(cold pre-fermentation maceration&saignée,CMS)酿制桃红葡萄酒、冷浸渍+放血+浸渍发酵法(cold pre-fermentation maceration,saignée and maceration-fermentation,CMS-MF)酿制干红葡萄酒,直接压榨法(direct press,DP)酿制桃红葡萄酒,其中2款干红葡萄酒均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MLF)。陈酿3个月后,对4款葡萄酒进行理化指标分析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与DP和MF相比,CMS和CMS-MF可分别显著提高桃红和干红葡萄酒的单宁、花色苷、总浸出物含量及色度;且CMS和DP桃红葡萄酒的香气、口感和总评得分均显著高于MF和CMS-MF干红葡萄酒,但同类型葡萄酒间的感官质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感官评价总评得分与酒精度和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花色苷、单宁和总浸出物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这证明了MF和MLF工艺均不利于改善‘法国野’葡萄酒的感官质量。此外,与CMS相比,DP可显著提高葡萄汁的还原糖含量和最终葡萄酒的酒精度,并显著降低对单宁的浸提,且保持相当的感官质量。因此,酿酒葡萄‘法国野’更适合于酿造桃红葡萄酒,可将DP作为首选工艺,因其在确保葡萄酒感官质量的同时,又可减少工序、节约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野’葡萄 干红葡萄酒 桃红葡萄酒 传统浸渍发酵法 放血法 直接压榨法
下载PDF
葡萄果实酒石酸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曹慧玲 舒河霖 +2 位作者 邵建辉 张海明 马春花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3,共6页
酒石酸作为葡萄果实的特征酸,直接影响葡萄果实的口感和风味,也是葡萄酒酸度的主要贡献者。对近年来国内外葡萄果实酒石酸的作用、生物合成与积累等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研究葡萄果实酒石酸完整的生物合成途径... 酒石酸作为葡萄果实的特征酸,直接影响葡萄果实的口感和风味,也是葡萄酒酸度的主要贡献者。对近年来国内外葡萄果实酒石酸的作用、生物合成与积累等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研究葡萄果实酒石酸完整的生物合成途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果实 酒石酸 生物合成
原文传递
引种无核葡萄在昆明地区的表现及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海明 邵建辉 +5 位作者 曹慧玲 王淼 朱怡凡 朱书生 何霞红 马春花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9-108,共10页
为丰富昆明地区鲜食葡萄品种的栽培多样性,对17个引种无核葡萄品种在昆明地区的栽培特性和果实品质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根据17个品种的熟性可分为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5类,植株长势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 为丰富昆明地区鲜食葡萄品种的栽培多样性,对17个引种无核葡萄品种在昆明地区的栽培特性和果实品质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根据17个品种的熟性可分为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5类,植株长势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蕴含着良好的选择潜力;(2)17个品种的形态指标变异系数介于13.43%~43.49%,其中百粒重和单粒质量变异系数最大;(3)可将成熟时的17个品种的果实色泽分为4类,即黄绿色、粉红色、红色和蓝墨色,可滴定酸TA是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4)各品种的穿刺力(Fsk)介于2.38~5.65 N,穿刺能量(Wsk)介于4.24~13.35 mj,不同品种在硬度和口感上存在较大变异;(5)通过建立无核葡萄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得到17个品种的优良度排序,筛选出综合品质优良的品种是‘美丽无核’‘紫甜无核’和‘郑果大无核’,最差的品种是‘希姆劳特’‘康能无核’‘金星无核’,同时可将17个品种聚为6类,较好地区分开了不同优良度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核葡萄 栽培特性 果实综合品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马瑟兰葡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舒河霖 曹慧玲 +3 位作者 邵建辉 于坤淼 郭盼 马春花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目的]建立欧亚种葡萄马瑟兰体细胞胚再生体系,为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以马瑟兰的花蕾和未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研究2,4-二氯苯氧乙酸、褪黑素、6-苄氨基嘌呤和噻苯隆激素不同组合(Fow1~6和Ims1~6)对其体细胞胚的诱导作用... [目的]建立欧亚种葡萄马瑟兰体细胞胚再生体系,为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以马瑟兰的花蕾和未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研究2,4-二氯苯氧乙酸、褪黑素、6-苄氨基嘌呤和噻苯隆激素不同组合(Fow1~6和Ims1~6)对其体细胞胚的诱导作用。[结果]马瑟兰花蕾在Fow6培养基上以及未成熟种子在Ims2和Ims5培养基上愈伤诱导率最高,可达67.19%~78.00%;将其培养12~14周后的愈伤组织转移到EM6培养基上持续培养,花蕾愈伤组织未能得到体细胞胚,而来源于Ims3培养基的未成熟种子愈伤组织具有较高的体细胞胚发生率(6.77%),并可在EM6培养基上正常成苗;SCM6培养基有利于愈伤组织悬浮培养,可获得大量增殖良好的非胚性细胞团,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愈伤细胞状态良好。[结论]以马瑟兰未成熟种子为外植体,首次建立了其体细胞胚再生体系和愈伤组织悬浮培养体系,对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品质相关基因功能验证和分子育种等研究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马瑟兰 体细胞胚发生 植株再生 愈伤悬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