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方特色资源利用的生药学教学探索——以云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蔡乐 周皓 +1 位作者 韦琨 丁中涛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1-13,共3页
生药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知识点容易混淆,枯燥难学.结合地方特色生药资源利用开展生药学教学的模式,不仅可以培养符合地方经济需求的专业人才,还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文章阐述了结合特色资... 生药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知识点容易混淆,枯燥难学.结合地方特色生药资源利用开展生药学教学的模式,不仅可以培养符合地方经济需求的专业人才,还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文章阐述了结合特色资源利用讲授生药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在生药学教学中融入特色资源利用的方法,为制药工程类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药学 制药工程专业 地方特色资源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中药木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2
作者 邹妍 鄢海燕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07-515,共9页
中药木瓜含三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氨基酸、油脂类、甾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镇痛、抗炎、增强免疫、保肝、抗胃溃疡与肠损伤、抗肿瘤等药理活性。本文对中药木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木瓜研究中... 中药木瓜含三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氨基酸、油脂类、甾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镇痛、抗炎、增强免疫、保肝、抗胃溃疡与肠损伤、抗肿瘤等药理活性。本文对中药木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木瓜研究中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傣药水红木化学成分研究
3
作者 杨军 李振杰 宋娜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第10期72-74,共3页
目的 研究水红木Viburnum cylindricum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MCI,RP-18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并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水红木叶的80%乙醇提取物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 目的 研究水红木Viburnum cylindricum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MCI,RP-18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并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水红木叶的80%乙醇提取物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乌索酸(1),槲皮素(2),阿曼托双黄酮(3),芹菜素(4),木犀草素(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芦丁(7),dimethyl-secologanoside(8),(+)-3α-O-β-D-glucopyranosyl-lyoniresinol(9),β-谷甾醇(10)。结论 化合物8~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药 水红木 荚蒾属 黄酮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模拟技术筛选木姜子属阿朴菲型生物碱的COX-2抑制剂研究(Ⅰ) 被引量:1
4
作者 薛孟祺 杨念琦 +3 位作者 字慧敏 杨平 杨靖华 汪云松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5-331,共7页
环氧合酶-2(COX-2)是炎症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靶点,但目前市面上的COX-2抑制剂存在心血管副作用,开发新型低毒的COX-2抑制剂十分必要.该文运用Discovery Studio 2016(DS)与Molegro Virtual Docker6.0(MVD)分子模拟软件,采用构建药效团与分... 环氧合酶-2(COX-2)是炎症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靶点,但目前市面上的COX-2抑制剂存在心血管副作用,开发新型低毒的COX-2抑制剂十分必要.该文运用Discovery Studio 2016(DS)与Molegro Virtual Docker6.0(MVD)分子模拟软件,采用构建药效团与分子对接的方法,对传统药用植物木姜子属(Litsea)中分离到的14个特征性阿朴菲生物碱展开研究.研究发现8个阿朴菲生物碱分子(1, 3, 4, 5, 8, 9, 11, 12)与最优药效团可以匹配,其中单甲氧基取代的3个阿朴菲生物碱(1-3)在分子对接中得分较高,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随甲氧基的增多,对接得分逐步降低.研究结果揭示木姜子属阿朴菲生物碱可能是具有潜在COX-2抑制作用的一类分子,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COX-2 木姜子属 阿朴菲生物碱 分子对接 药效团
下载PDF
基于虚拟筛选探讨菲啶类衍生物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潜力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宜挺 樊世瑞 +2 位作者 杨碧娟 陈铎之 郝小江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3-1180,共8页
以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Mpro)和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为靶点,通过计算辅助,设计、筛选具有潜在抑制病毒活性的菲啶型化合物.参考活性药物,设计菲啶类小分子配体库,综合运用开放源码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 vina,分子三维结构显示软件... 以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Mpro)和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为靶点,通过计算辅助,设计、筛选具有潜在抑制病毒活性的菲啶型化合物.参考活性药物,设计菲啶类小分子配体库,综合运用开放源码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 vina,分子三维结构显示软件Pymol 2.1.0,对设计的菲啶类小分子配体库虚拟筛选,提取潜在活性化合物,进行结合模式和构效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数个菲啶类衍生物能分别与Mpro和RdRp较强结合,表明经过合理设计的菲啶类衍生物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虚拟筛选 菲啶 抗病毒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核酸肿瘤标志物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卢宇勋 李灿鹏 赵卉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4-827,共14页
肿瘤生物标志物可以实现对癌症的早期诊断,监测肿瘤的发展和预后.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核酸被发现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作为核酸肿瘤标志物,而且它们对癌症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核酸大都具有不稳定性、表达的... 肿瘤生物标志物可以实现对癌症的早期诊断,监测肿瘤的发展和预后.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核酸被发现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作为核酸肿瘤标志物,而且它们对癌症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核酸大都具有不稳定性、表达的动态性和低丰度等特点,因此快速灵敏并特异地检测该类肿瘤标志物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类快速发展的检测方法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电化学分析法彰显高效、灵敏、简便等优点,而且电化学检测设备装置轻便、廉价且易于微型化和集成化.近年来,用于检测核酸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在精准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各种类型的核酸肿瘤标志物入手,介绍检测核酸标志物的电化学传感器在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对电化学传感器体系中的探针设计和信号放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重点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核酸 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检测
原文传递
威灵仙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军 宋娜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1-45,共5页
目的:威灵仙作为临床常用的中药,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骨哽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为风湿痹痛要药,亦用于治疗诸骨哽咽,同时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近年来发现威灵仙提取物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文旨在研究其化学成分,... 目的:威灵仙作为临床常用的中药,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骨哽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为风湿痹痛要药,亦用于治疗诸骨哽咽,同时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近年来发现威灵仙提取物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文旨在研究其化学成分,揭示其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方法:将威灵仙药材粉碎后,采用乙醇回流提取,得到粗提物,将其分散于水中后,依次使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利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MCI小孔树脂凝胶,RP-18柱色谱对各提取部位进行分离,并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威灵仙药材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升麻醇(1),升麻醇-3-O-β-D-木糖苷(2),cimigoside(3),木栓酮(4),(+)-3,3'-bisdemethylpinoresinol(5),5-O-feruloyl-2-deoxy-D-ribono-γ-lactone(6),阿魏酸(7),丁香酸(8),β-谷甾醇(9)。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威灵仙中分到,其中化合物1~3为首次从铁线莲属中分离得到环菠萝蜜型三萜类化合物。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一步丰富了威灵仙的化学成分结构类型,为威灵仙的植物分类、质量控制和药理活性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灵仙 铁线莲属 化学成分 环菠萝蜜型三萜类
原文传递
吉林延龄草的非皂苷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密艳 陈宇 +3 位作者 严欢 倪伟 秦徐杰 刘海洋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4,共5页
目的研究吉林延龄草Trillium kamtschaticum非止血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反相C18、Sephadex LH-20等色谱材料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MTT法评价部分化合物的细胞... 目的研究吉林延龄草Trillium kamtschaticum非止血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反相C18、Sephadex LH-20等色谱材料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MTT法评价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吉林延龄草非止血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蜕皮激素(1)、水龙骨素B(2)、integristerone B(3)、(9Z,15Z)-11,12,13-三羟基-9,15-十八碳二烯酸(4)、(Z)-11,12,13-三羟基-9-十八碳烯酸(5)、(9Z,15Z)-11,12,13-三羟基-9,15-十八碳二烯酸甲酯(6)、(Z)-11,12,13-三羟基-9-十八碳烯酸甲酯(7)、7,11-二甲基-3-亚甲基-10β,11-二羟基-1,6-十二碳二烯二醇-10-O-β-D-葡萄吡喃糖苷(8)、山柰酚-3-O-α-L-阿拉伯吡喃糖基(1→6)-O-β-D-半乳吡喃糖苷(9)、5-羟基-4-羟甲基-二氢吡喃-2-酮(10)。细胞毒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9和10的IC50值分别为(26.6±1.3)μmol/L(DU145细胞株)、(16.2±6.2)μmol/L(CEM细胞株)和(23.7±1.2)μmol/L(He La细胞株)。结论化合物4~7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9和10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延龄草 β-蜕皮激素 (9Z 15Z)-11 12 13-三羟基-9 15-十八碳二烯酸 5-羟基-4-羟甲基-二氢吡喃-2-酮 细胞毒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