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品中天然苯甲酸和丙酸本底分析及溯源研究进展
1
作者 谭建林 赵迎春 +5 位作者 王亚琴 李特 孙皓 赵小林 马雪涛 牛之瑞 《分析化学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141-147,共7页
食品中的苯甲酸和丙酸除了人为添加外,还在一些食品中天然存在,但目前对于食品中天然苯甲酸和丙酸的本底分析及溯源研究较少。本文重点介绍了天然苯甲酸和丙酸在食品中的含量分析和形成机制。天然苯甲酸存在于红枣等食品中,形成的机制... 食品中的苯甲酸和丙酸除了人为添加外,还在一些食品中天然存在,但目前对于食品中天然苯甲酸和丙酸的本底分析及溯源研究较少。本文重点介绍了天然苯甲酸和丙酸在食品中的含量分析和形成机制。天然苯甲酸存在于红枣等食品中,形成的机制主要有苯丙氨酸代谢途径、马尿酸水解途径、苯甲醛氧化途径。天然丙酸存在于发酵乳等食品中,形成的机制主要为丙酸酮的生成途径。随着对食品中天然苯甲酸和丙酸研究的深入,将有助于更科学、更有效地对食品安全进行综合判定,有利于更高效、准确地对食品进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苯甲酸 丙酸 本底分析 溯源
下载PDF
5种野生食用菌营养价值及安全性评价
2
作者 刘秋平 庞黎明 +5 位作者 赵小林 赵秀琳 杨黎 吴飞 彭珍华 谭建林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8期205-210,共6页
为研究5种野生食用菌(鸡枞菌、牛肝菌、松茸菌、虎掌菌和羊肚菌)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检测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总糖、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以及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安全性指标。结果表明,这5种... 为研究5种野生食用菌(鸡枞菌、牛肝菌、松茸菌、虎掌菌和羊肚菌)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检测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总糖、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以及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安全性指标。结果表明,这5种野生食用菌中蛋白质含量为1.95%~4.03%,脂肪含量为0.03%~0.42%,膳食纤维含量为2.98%~5.37%,总糖含量为0.29%~0.69%,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0.35~0.39,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比值为0.54~0.64,5种野生食用菌的鲜甜味氨基酸含量与苦味氨基酸含量比值为1.67~1.94。5种野生食用菌均含有丰富的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同时这些野生食用菌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未检出农药残留。因此,5种野生食用菌都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食用菌 营养价值 安全性 氨基酸 矿物质
下载PDF
鹅膏毒肽酶联免疫试剂盒研制及其应用
3
作者 谭建林 马雪涛 +4 位作者 冯雷 方淑兵 张会香 牛之瑞 彭珍华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7期135-140,163,共7页
基于酶联免疫吸附原理,开展蘑菇中鹅膏毒肽酶联免疫试剂盒的研制。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卡巴朴胺作为活化剂,制备鹅膏毒肽半抗原,并进一步与钥孔帽贝血蓝蛋白和牛血清蛋白偶联制备免疫原和包被原,再利用免... 基于酶联免疫吸附原理,开展蘑菇中鹅膏毒肽酶联免疫试剂盒的研制。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卡巴朴胺作为活化剂,制备鹅膏毒肽半抗原,并进一步与钥孔帽贝血蓝蛋白和牛血清蛋白偶联制备免疫原和包被原,再利用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来制备单克隆抗体。通过对抗原最佳包被量以及酶标抗体最佳稀释倍数等进行优化,研制鹅膏毒肽酶联免疫试剂盒,并对灵敏度、正确度、精密度进行评价。该试剂盒的线性范围为0.1~3.6 ng/mL,半抑制浓度(IC_(50))为0.5 ng/mL。试剂盒对于α-鹅膏毒肽、γ-鹅膏毒肽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32%和38%,而结构类似物鬼笔毒肽的交叉反应率<0.50%,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于β-鹅膏毒肽的添加回收率为101.0%~106.0%,批内变异系数≤5.22%,批间变异系数≤9.24%。该试剂盒适用于蘑菇中鹅膏毒肽的现场筛查和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 鹅膏毒肽 酶联免疫吸附 试剂盒 快速检测
下载PDF
鹅膏毒素胶体金酶联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及其应用
4
作者 谭建林 彭珍华 +6 位作者 孙皓 杨黎 王亚琴 方淑兵 辛燕斌 马雪涛 牛之瑞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8期69-75,共7页
目的基于免疫层析技术,研制检测蘑菇中鹅膏毒素的酶联免疫试纸条。方法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N-hydroxysuccinimide,NHS)和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卡巴朴胺[N-(3-dimethylaminopropyl)-N’-eth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C]作... 目的基于免疫层析技术,研制检测蘑菇中鹅膏毒素的酶联免疫试纸条。方法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N-hydroxysuccinimide,NHS)和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卡巴朴胺[N-(3-dimethylaminopropyl)-N’-eth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C]作为活化剂,引入6-氨基己酸得到鹅膏毒素半抗原,并进一步与钥孔帽贝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和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偶联制备免疫原和包被原,然后利用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来制备单克隆抗体。通过制备胶体金和金标抗体,优化包被抗原、二抗浓度及提取液,成功研制鹅膏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并对其进行交叉反应、稳定性、重复性、正确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试纸条对α-鹅膏毒素、β-鹅膏毒素和γ-鹅膏毒素的检出限分别为100、20和50μg/kg。灵敏度为100%,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为0%,且与现有仪器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同其他蘑菇毒素无交叉反应。结论该试纸条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高、稳定性好的特点,适用于蘑菇中鹅膏毒素的现场筛查和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膏毒素 胶体金 免疫层析试纸条 蘑菇
原文传递
云南9种食用野生菌中维生素B1、B2的含量分析
5
作者 赵小林 赵秀琳 +6 位作者 张思静 王亚琴 牛之瑞 鲁燕骅 彭翔宇 马雪涛 谭建林 《分析化学进展》 2023年第3期361-367,共7页
以云南当地常见9种食用野生菌为原料,包括鸡油菌、老人头菌、青头菌、谷熟菌、珊瑚菌、黄牛肝菌、黑牛肝菌、见手青、白葱菌,参照GB 5009.84-2016和GB 5009.85-2016方法和条件,测定9种可食用野生菌中维生素B1、B2的含量,比较新鲜野生菌... 以云南当地常见9种食用野生菌为原料,包括鸡油菌、老人头菌、青头菌、谷熟菌、珊瑚菌、黄牛肝菌、黑牛肝菌、见手青、白葱菌,参照GB 5009.84-2016和GB 5009.85-2016方法和条件,测定9种可食用野生菌中维生素B1、B2的含量,比较新鲜野生菌与烘干后野生菌中维生素B1、B2含量变化,以及对同温度下存放不同周期的野生菌中维生素B1、B2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种可食用野生菌中都含有维生素B1、B2,但烘干后的野生菌中维生素B1、B2的含量远高于新鲜的野生菌,是新鲜野生菌的2~10倍。在同温度下存放不同周期的野生菌中维生素B1会随着存放周期增长而降解,维生素B2却非常稳定,不易被氧化。这为野生食用菌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野生菌 维生素B1、B2 含量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