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松松塔抗HIV-1活性提取物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史志婷 刘熙 张海珠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4年第8期4-6,共3页
目的:研究云南松松塔抗HIV-1活性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急性毒性实验采用最大给药量法,松塔提取物一次灌胃给药25 g/kg,观察小鼠在14 d内毒性表现,14 d后测量小鼠体重,脏器质量并对肝脏和肾脏作病理组织... 目的:研究云南松松塔抗HIV-1活性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急性毒性实验采用最大给药量法,松塔提取物一次灌胃给药25 g/kg,观察小鼠在14 d内毒性表现,14 d后测量小鼠体重,脏器质量并对肝脏和肾脏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急性毒性实验未见明显毒性。空白组与给药组各脏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检查结果各组均未见异常。结论:本次实验结果显示,松塔活性提取物未见急性毒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塔 抗HIV-1 急性毒性
下载PDF
云南省臂金龟科一新纪录种--阳彩臂金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成功 杨自忠 +1 位作者 王音 杨庭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3-563,共1页
2015年8月16日在云南省红河州境内(注:为保护该物种,故未给出详细采集信息)进行昆虫资源调查过程中,采集到臂金龟科Euchiridae一对雌雄昆虫,经查阅《中国珍稀昆虫图鉴》《中国生态大图鉴》等相关文献,确认该昆虫为阳彩臂金龟Cheiroto... 2015年8月16日在云南省红河州境内(注:为保护该物种,故未给出详细采集信息)进行昆虫资源调查过程中,采集到臂金龟科Euchiridae一对雌雄昆虫,经查阅《中国珍稀昆虫图鉴》《中国生态大图鉴》等相关文献,确认该昆虫为阳彩臂金龟Cheirotonus jansoni Jordan,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是我国稀有的珍稀昆虫(陈树椿,1999;张巍巍,李元胜,2011),这也是该物种首次在云南省被发现。阳彩臂金龟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臂金龟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金龟科 昆虫资源 云南省红河州 COLEOPTERA 陈树椿 重点保护动物 李元胜 总科 调查过程 中国生态
下载PDF
云南省大姚县青石棉污染区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致瘤性猿猴病毒SV40的关联研究
3
作者 刘如爱 王播勇 +6 位作者 陈欣 普元倩 自加吉 梅雯 张也频 邱璐 熊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5-532,共8页
背景我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5%地表散布蓝色青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的高发区。致瘤性猿猴病毒SV40(simian virus 40,SV40)是一种小型环状双链DNA多瘤病毒,可使人和动物多种组织类型的正... 背景我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5%地表散布蓝色青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的高发区。致瘤性猿猴病毒SV40(simian virus 40,SV40)是一种小型环状双链DNA多瘤病毒,可使人和动物多种组织类型的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促进肿瘤生长。早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姚县青石棉污染区恶性间皮瘤发病率高出一般人群几十倍,该地区MPM的发生是否与致瘤性SV40相关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致瘤性猿猴病毒SV40是否与云南省大姚县青石棉污染区MPM的发生相关。方法收集大理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楚雄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和大姚县人民医院胸外科2014年1月-2019年12月诊治的51例(其中40例有石棉暴露史)MPM患者的肿瘤组织和12例非MPM患者的胸膜组织(包括肺大疱、肺结核等疾病)。同时,体外培养人正常胸膜间皮细胞LP9、Met5A(SV40转化的间皮细胞)和MPM细胞系NCI-H28(上皮型)、NCI-H2052(肉瘤型)、NCI-H2452(双相混合型)。提取各组细胞和组织基因组DNA后,用3组低污染风险引物(SVINT、SVfor2和SVTA1)对SV40大T抗原(TAg)的基因片段分别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检测,用两种SV40 TAg相关抗体(PAb101和PAb416)分别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PM肿瘤组织和MPM细胞系中是否存在SV40 TAg蛋白表达。结果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显示Met5A细胞系中SV40为阳性,含有SV40 TAg基因和蛋白质。而各种MPM细胞系NCI-H28、NCI-H2052和NCI-H2452中SV40均为阴性。在12例非MPM组织和51例MPM组织中,3组低污染风险引物的PCR反应均为阴性。在12例非MPM组织和51例MPM组织中,两种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均未检测出SV40 TAg。结论云南省青石棉污染区MPM的发生与SV40病毒感染的关系可能不密切,青石棉暴露可能才是导致MPM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膜间皮瘤 青石棉 猿猴病毒SV40 聚合酶链式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基于Tau蛋白磷酸化探讨中医药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昱辰 赵伟田 +6 位作者 李灿委 尹爱武 范孟然 巫秀美 杨自忠 张成桂 高鹏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65,共5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Tau蛋白是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轴突的微管相关蛋白,其过度磷酸化则丧...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Tau蛋白是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轴突的微管相关蛋白,其过度磷酸化则丧失与微管结合的能力,造成微管解聚、轴突转运障碍,形成Tau聚集体,进而引起神经细胞的凋亡,导致AD的发生。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多通路、多靶点调控Tau蛋白磷酸化来干预AD。主要以Tau蛋白磷酸化为切入点,对干预AD中医药的种类和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TAU蛋白 中医药 干预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粪便中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及其抗菌活性分析
5
作者 官婷婷 许文慧 +2 位作者 肖光帅 杨大松 杨银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90-1199,共10页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粪便中具有抗菌活性的真菌和放线菌,为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微生物来源。【方法】利用稀释涂布法与选择培养法,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美洲大蠊养殖场收集的美洲大蠊成虫粪便中分离纯化...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粪便中具有抗菌活性的真菌和放线菌,为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微生物来源。【方法】利用稀释涂布法与选择培养法,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美洲大蠊养殖场收集的美洲大蠊成虫粪便中分离纯化放线菌和真菌;采用牛津杯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代谢产物对6种病原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抗菌活性;通过16S rDNA和ITS rDNA基因测序鉴定抗菌活性菌株,并利用邻接法构建抗菌活性菌株系统发育树。【结果】从美洲大蠊成虫粪便中分离出真菌17株,放线菌19株。共有6株真菌和12株放线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真菌EPAF15-EPAF17及放线菌EPAA12和EPAA17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表现出较为广谱的抗菌活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真菌隶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生丝毕赤酵母属Hyphopichia和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隶属于链霉属Streptomyces。【结论】美洲大蠊成虫粪便中具有种类丰富的可培养微生物,其中的抗菌活性真菌和放线菌的发现不仅能作为进一步深入挖掘新型抗菌活性天然药物的重要微生物储备资源,也为特境微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粪便 真菌 放线菌 抗菌活性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
下载PDF
生物活性肽调控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徐琳杰 蒋蓉 +1 位作者 张成桂 隋世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240-249,共10页
生物活性肽相较于传统药物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逐渐在被人们接受,在治疗疾病和开发功能性食品的过程中极为重要。氧化应激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如何清除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而生物活性肽能够抑制氧... 生物活性肽相较于传统药物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逐渐在被人们接受,在治疗疾病和开发功能性食品的过程中极为重要。氧化应激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如何清除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而生物活性肽能够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本文对生物活性肽通过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抑制正常细胞凋亡和促进癌细胞凋亡以及通过促进线粒体自噬来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充分了解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为生物活性肽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肽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线粒体自噬 线粒体途径 死亡受体途径
原文传递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郭娜娜 李成功 +4 位作者 郑园园 巫秀美 杨自忠 张敬新 赵昱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25-328,353,共5页
药用昆虫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医药研发日益获得重视。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应用也因此受到关注。目前,昆虫性信息素主要用于农林业害虫防治。本文在简述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释放及应用的同时,对昆虫性信息素在昆虫大量诱捕... 药用昆虫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医药研发日益获得重视。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应用也因此受到关注。目前,昆虫性信息素主要用于农林业害虫防治。本文在简述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释放及应用的同时,对昆虫性信息素在昆虫大量诱捕、干扰交配、配合治虫等在药用昆虫资源的开发中的应用也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性信息素 昆虫生物医药研发 干扰交配 大量诱捕
下载PDF
云南松松塔多糖含量测定两种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莹 张海珠 +1 位作者 刘熙 李杨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45-147,共3页
通过对云南松松塔中多糖的含量的测定,比较硫酸-蒽酮和硫酸-苯酚两种常用多糖测量方法。通过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回收率试验等方面,对硫酸-蒽酮和硫酸-苯酚两种常用多糖测量方法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硫酸-苯酚法在云南松松塔多糖含... 通过对云南松松塔中多糖的含量的测定,比较硫酸-蒽酮和硫酸-苯酚两种常用多糖测量方法。通过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回收率试验等方面,对硫酸-蒽酮和硫酸-苯酚两种常用多糖测量方法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硫酸-苯酚法在云南松松塔多糖含量测定中较硫酸-蒽酮法优越,硫酸-苯酚法测定云南松松塔多糖含量时,操作简便,精密度、稳定性高,为云南松松塔等植物的多糖含量测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松塔 硫酸-苯酚法 硫酸-蒽酮法 多糖含量
下载PDF
人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1(hMTERF1)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熊伟 杨勇琴 +3 位作者 张海洋 徐彤 左绍远 余敏 《生物信息学》 2015年第1期23-30,共8页
为了预测和分析人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1(human 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factor 1,hMTERF1)蛋白的结构与功能。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hMTERF1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包括hMTERF1的理化性质、跨膜区和信号肽、亚细胞定... 为了预测和分析人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1(human 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factor 1,hMTERF1)蛋白的结构与功能。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hMTERF1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包括hMTERF1的理化性质、跨膜区和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功能域、蛋白质的功能分类预测、多重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树构建、三级结构建模。结果表明:hMTERF1蛋白分子量为45.78 kD,等电点为9.49,不具有信号肽和跨膜区。该蛋白定位于细胞线粒体,N端1-57个氨基酸为前导肽序列。其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包含6个MTERF基序,三级结构显示结果与二级结构预测结果相符。蛋白质多重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显示,hMTERF1蛋白与黑猩猩、大鼠、小鼠等哺乳动物的MTERF1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簇。hMTERF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探索hMTERF1蛋白的功能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1 蛋白质 结构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体内外抗HSV-2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普小菲 罗亦佳 +4 位作者 彭丽 李娇 曾菁 牛春丽 彭芳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4年第10期5-9,共5页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抗HSV-2作用。方法:通过MTT法和CPE法测定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抗HSV-2活性,计算其TC50、IC50及TI。以雌性小鼠生殖器疱疹为动物模型,在小鼠阴道内注射50μL HSV-2病毒原液,1次/d,连续7 d造模。以ACV为阳性...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抗HSV-2作用。方法:通过MTT法和CPE法测定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抗HSV-2活性,计算其TC50、IC50及TI。以雌性小鼠生殖器疱疹为动物模型,在小鼠阴道内注射50μL HSV-2病毒原液,1次/d,连续7 d造模。以ACV为阳性对照,采用灌胃给药治疗10 d。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2的水平变化;称量小鼠免疫器官重量,计算脏器指数。结果: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有抑制HSV-2致细胞病变的作用,其TC50值为190.55μg/m L,IC50值为28.71μg/m L,TI值为6.64μg/m L;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能够提高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2的水平,同时能够使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有抗HSV-2作用,其抗病毒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提取物 Ⅱ型单纯疱疹病毒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MTERF家族蛋白质的功能及其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林亚茹(综述) 余敏 熊伟(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07,共6页
人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MTERFs)家族成员在调控线粒体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控制线粒体DNA(mt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甚至参与线粒体核糖体亚基组装和蛋白质合成,影响线粒体代谢和细胞能量产生。先前研究表明,MTERF家族蛋白不仅参与了... 人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MTERFs)家族成员在调控线粒体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控制线粒体DNA(mt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甚至参与线粒体核糖体亚基组装和蛋白质合成,影响线粒体代谢和细胞能量产生。先前研究表明,MTERF家族蛋白不仅参与了正常细胞的生理功能,还广泛参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有关,对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MTERF家族各成员在肿瘤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 蛋白家族 恶性肿瘤 预后
下载PDF
云南松松塔不同极性部位对不同状态豚鼠离体气管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美仙 刘光明 +3 位作者 沈磊 李冬梅 赵健荣 杨静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5年第8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云南松松塔不同极性部位对不同状态豚鼠离体气管的解痉作用。方法:采用离体气管法,观察云南松松塔不同极性部位对静息、乙酰胆碱(Ach)和组胺(His)致痉豚鼠离体气管的影响。结果:云南松松塔乙醇浸膏、石油醚部位和氯仿部位可以... 目的:观察云南松松塔不同极性部位对不同状态豚鼠离体气管的解痉作用。方法:采用离体气管法,观察云南松松塔不同极性部位对静息、乙酰胆碱(Ach)和组胺(His)致痉豚鼠离体气管的影响。结果:云南松松塔乙醇浸膏、石油醚部位和氯仿部位可以降低静息离体气管的张力,明显提高基础解痉率;云南松松塔乙醇浸膏、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可以降低Ach、His致痉的离体气管张力,明显提高致痉气管的解痉率。结论:云南松松塔乙醇浸膏、石油醚部位和氯仿部位可提高不同状态豚鼠离体气管的解痉率,对静息和致痉离体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松塔 离体气管 解痉作用
下载PDF
基于DPPH联合GC-MS技术快速筛选棒毛络新妇油脂的抗氧化成分
13
作者 王诗雨 吕恒 +3 位作者 高萌 陈彤彤 赵晨曦 罗建蓉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1,I0014,共5页
目的建立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联合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快速筛选棒毛络新妇油脂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采用DPPH自由基化学反应与GC-M... 目的建立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联合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快速筛选棒毛络新妇油脂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采用DPPH自由基化学反应与GC-MS色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棒毛络新妇油脂与自由基反应前后色谱图的变化来筛选抗氧化成分,并以各化合物的色谱峰面积降低率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同时进行方法学考察,并采用酶标仪法测定对照品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以验证DPPH-GC-MS方法的抗氧化成分筛选结果。结果从棒毛络新妇油脂中共鉴定出22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9.67%,主要为脂肪酸和脂肪酸酯,其中油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相对含量较高。通过DPPH-GC-MS方法从中快速筛选到16个抗氧化成分,其中2,4-二叔丁基苯酚、硬脂酸乙酯、亚油酸、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的抗氧化能力较强。活性验证结果表明DPPH-GC-MS方法可靠,可对天然产物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进行快速筛选和鉴定。结论DPPH-GC-MS方法可简便高效地筛选出棒毛络新妇油脂中的抗氧化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棒毛络新妇资源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毛络新妇 油脂 DPPH-GC-MS 抗氧化成分
原文传递
滇西景颇族民间药用口袋虫的基原鉴定及记述
14
作者 张梦颖 杨梦慧 +2 位作者 蔡文正 张成桂 杨自忠 《大理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0-14,共5页
目的:对滇西景颇族民间药用口袋虫进行调查,旨在明确口袋虫基原动物、使用方法及功效,为发掘和记述民间药用动物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民间走访、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形态分类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口袋虫基原、生态环境、形态特... 目的:对滇西景颇族民间药用口袋虫进行调查,旨在明确口袋虫基原动物、使用方法及功效,为发掘和记述民间药用动物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民间走访、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形态分类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口袋虫基原、生态环境、形态特征、药材加工及使用方法、功效和分子标记等进行研究。结果:口袋虫基原为蜘蛛目地蛛科地蛛属囊状地蛛Atypus sacculatus,其COI序列长度637 bp,民间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结论:为滇西地区景颇族民间药用口袋虫的基原鉴定及药用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蜘蛛 地蛛科 囊状地蛛 DNA条形码
下载PDF
石蜡/松香混合脱毛法、硫化钠脱毛法、脱毛膏脱毛法建立的小鼠脱发模型特点对比观察
15
作者 管堂飞 洪灿辉 +4 位作者 杨鑫 吴广俊 肖培云 张成桂 何正春 《山东医药》 2025年第3期51-57,共7页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石蜡/松香混合脱毛法、硫化钠脱毛法和脱毛膏脱毛法建立的C57BL/6J小鼠脱发模型的特点,以期为小鼠脱发模型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44只SPF级雌性C57BL/6J小鼠分成4组,即A、B、C和D组,每组11只。A组正常饲养,...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石蜡/松香混合脱毛法、硫化钠脱毛法和脱毛膏脱毛法建立的C57BL/6J小鼠脱发模型的特点,以期为小鼠脱发模型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44只SPF级雌性C57BL/6J小鼠分成4组,即A、B、C和D组,每组11只。A组正常饲养,不做脱毛处理,作为正常对照。B组采用石蜡/松香混合脱毛法建立小鼠脱发模型,C组采用硫化钠脱毛法建立小鼠脱发模型,D组采用脱毛膏脱毛法建立小鼠脱发模型,脱毛面积约2.5 cm×4.0 cm。以小鼠脱发模型制备成功为第0天,观察模型制备成功后各组小鼠的毛发生长状态,对小鼠皮肤颜色和毛发再生情况进行评分。在第15、21天时测量小鼠脱毛区域毛发长度,在第21天时测量小鼠脱毛区域毛发重量。在第21天时,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眼球血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Gran)、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数量,判断小鼠体内炎症情况。在第1、21天时,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及皮肤损伤程度,包括毳毛囊、终毛囊、总毛囊、终毛囊/毳毛囊。结果3种方法均成功建立小鼠脱发模型。脱毛后,B、C、D组小鼠脱毛区域毛发均缓慢生长,B组毛发生长状态更好,皮肤颜色评分和毛发再生情况评分更高。第15、21天时C、D组小鼠脱毛区域毛发长度均低于B组(P均<0.05)。A组小鼠脱毛区域毛发重量均高于其余各组,B组小鼠脱毛区域毛发重量均高于C、D组(P均<0.05)。与A组小鼠相比,B组Gran降低、Mon升高,C组WBC、Lym、Mon均升高,D组Mon升高;与B组小鼠相比,C组WBC、Gran、Lym、Mon均升高;与C组小鼠相比,D组WBC、Gran、Lym、Mon均降低(P均<0.05)。第21天时,B组毛囊数量增加,终毛数量增多;C组皮肤毛囊数量较少;D组可见少量终毛和毳毛,毛囊结构较完整。与A组小鼠相比,C组终毛囊数量、总毛囊数量及终毛囊/毳毛囊比均降低,D组毳毛囊数量、终毛囊数量、总毛囊数量及终毛囊/毳毛囊比均降低;与B组小鼠相比,C、D组终毛囊/毳毛囊比均降低(P均<0.05)。结论石蜡/松香混合脱毛法、硫化钠脱毛法和脱毛膏脱毛法均可成功建立小鼠脱发模型,其中石蜡/松香混合脱毛法脱毛后毛发生长速度快,硫化钠脱毛法脱毛后能够持续引发皮肤炎症,适用于不同发病机制引起的不同类型脱发模型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发 动物模型 石蜡/松香 硫化钠 脱毛膏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的代谢组学在肝脏疾病生物标志物发现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玄 赖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979-984,共6页
目前已有的肝脏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往往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差,因此找到可应用于临床肝脏疾病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生物标志物十分重要。新兴的代谢组学技术已获得广泛应用,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对近年来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 目前已有的肝脏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往往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差,因此找到可应用于临床肝脏疾病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生物标志物十分重要。新兴的代谢组学技术已获得广泛应用,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对近年来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的代谢组学在肝脏疾病生物标志物发现中的研究作一总结,并强调了其在肝病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代谢组学 生物学标记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综述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7
作者 高鹏飞 陶柱萍 +4 位作者 王雪雪 厉颖 张成桂 韦桂宁 刘卫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26,共6页
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提示中医药具有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和中医"辨证论治"、针灸、刮痧等传统中医药方法,... 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提示中医药具有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和中医"辨证论治"、针灸、刮痧等传统中医药方法,为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征 中医药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抗抑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雪雪 陶柱萍 +4 位作者 厉颖 张成桂 韦桂宁 刘卫红 高鹏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13-1921,共9页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类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为核心症状,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等特点。近年来许多学者以代谢组学为研究平台,探讨中医药在抗抑郁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近年来基于代...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类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为核心症状,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等特点。近年来许多学者以代谢组学为研究平台,探讨中医药在抗抑郁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近年来基于代谢组学研究中医药抗抑郁的相关文献,总结了抗抑郁中药药效生物标记物29种(抑郁生物标记物)及其作用机制、药效评价等相关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抗抑郁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中医药 抗抑郁 生物标记物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云南产两种蜂花粉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左绍远 林春榕 +2 位作者 万顺康 罗永会 魏淑飞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观察云南产荞麦蜂花粉多糖(PBPB)与红花蜂花粉多糖(PBPC)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分别用PBPB 75 mg·kg^(-1)、150 mg·kg^(-1)、300 mg·kg^(-1)与PBPC 75 mg&... 目的观察云南产荞麦蜂花粉多糖(PBPB)与红花蜂花粉多糖(PBPC)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分别用PBPB 75 mg·kg^(-1)、150 mg·kg^(-1)、300 mg·kg^(-1)与PBPC 75 mg·kg^(-1)、150 mg·kg^(-1)、300 mg·kg^(-1)灌胃给药,连续14天后,分别检测相应免疫指标。结果与Cy模型对照组相比,PBPB中、高剂量组与PBPC低、中、高剂量组能使小鼠胸腺指数与脾指数回升,能促进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还能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殖。结论 PBPB与PBPC对Cy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与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蜂花粉多糖 红花蜂花粉多糖 环磷酰胺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人类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1基因启动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勇琴 孙美涛 +3 位作者 李月 王昀 张晓娟 熊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8-353,共6页
目的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1(mitchondrial 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factor 1,MTERF1)编码蛋白质是调控线粒体基因表达和氧化磷酸化的重要因子。文中旨在分析人类MTERF1基因的转录调控序列、转录因子及其结合位点。方法采用进化足迹法,... 目的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1(mitchondrial 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factor 1,MTERF1)编码蛋白质是调控线粒体基因表达和氧化磷酸化的重要因子。文中旨在分析人类MTERF1基因的转录调控序列、转录因子及其结合位点。方法采用进化足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人类MTERF1基因5'端上游的启动子分布、Cp G岛、转录因子及其结合位点进行分析。结果人类MTERF1基因定位于7q21.2,基因全长7845 bp,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基因上游5'端2500bp的核苷酸序列至少存在2个启动子,其中1878-2447 bp之间可能包含核心启动子。启动子区序列中存在1个长为812 bp的Cp G岛。人类和小鼠MTERF1同源基因存在26个共同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能预测人类MTERF1基因启动子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提高了针对该基因启动子的研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1 启动子 CP G岛 转录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