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微生物及其季节动态响应
1
作者 陆其伟 脱云飞 +5 位作者 冯永钰 黎建强 施蕊 王澍 朱雪虎 何霞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5-295,共11页
[目的]为揭示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化学计量特征(C/N、C/P、N/P)、酶活性、微生物及其季节响应。[方法]选取旱季、雨季的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栓皮栎落叶阔叶林、冷杉-云杉针叶混交... [目的]为揭示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化学计量特征(C/N、C/P、N/P)、酶活性、微生物及其季节响应。[方法]选取旱季、雨季的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栓皮栎落叶阔叶林、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和石棉玉山竹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阐明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酶活性、微生物及其季节动态响应特征。[结果](1)4个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表现为雨季大于旱季;(2)C/N在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表现为旱季大于雨季,其余2个林分反之;N/P在栓皮栎落叶阔叶林、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表现为旱季大于雨季,其余2个林分反之;(3)不同林分类型土壤C/N、C/P、N/P比值旱季时依次为17.00~37.33,62.72~114.5,3.09~5.18,雨季时依次为17.72~39.16,63.21~90.72,2.39~5.80;(4)旱季、雨季C/N和C/P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0,61.00),表明养分循环过程中氮受限,且释放P的潜力较低;2个季节N/P均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5.20),表明土壤更容易受到N限制;(5)4个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物活性在雨季均优于旱季,且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到酶活性及微生物影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探究区域土壤养分分解、供应和限制及其循环过程对季节响应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化学计量特征 酶活性 微生物指数 季节动态
下载PDF
林下人参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分析
2
作者 周晓敏 何霞红 +2 位作者 施蕊 李顺美 张靖仪 《南方农业》 2024年第4期88-94,共7页
为明确林下人参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含量,提高人参的综合利用水平。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了林下栽培4年人参的根、茎、叶的黄酮类成分,并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筛选出不同部位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林下人参... 为明确林下人参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含量,提高人参的综合利用水平。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了林下栽培4年人参的根、茎、叶的黄酮类成分,并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筛选出不同部位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林下人参根、茎、叶中共检测出92种黄酮类代谢物,包括41种黄酮醇、13种黄酮化合物、11种二氢黄酮、7种花青素、5种黄酮碳糖苷、5种异黄酮、5种查耳酮、4种二氢黄酮醇、1种其他类黄酮;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筛选出2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5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茎>叶>根,5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根>茎>叶,4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根>茎,2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根,1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茎>根>叶。总的来说,人参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存在差异,可为人参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黄酮类成分 不同部位 代谢组学
下载PDF
筇竹钾离子通道QtSKOR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
作者 陈叶丹 赵小艳 +2 位作者 黑晶莹 王澍 芮蕊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2-581,共10页
【目的】外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SKOR(Stelar K+outward rectifier)家族是参与植物钾离子转运和分配的重要通道,且K+在植物生理过程和响应非生物胁迫中有决定性作用。旨在研究外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SKOR在富含钾元素的筇竹(Qiongzhuea tumi... 【目的】外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SKOR(Stelar K+outward rectifier)家族是参与植物钾离子转运和分配的重要通道,且K+在植物生理过程和响应非生物胁迫中有决定性作用。旨在研究外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SKOR在富含钾元素的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发育及受到盐胁迫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RACE技术从筇竹的幼苗中获得SKOR基因并命名为QtSKOR1(基因号:MT078984),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及表达特征分析。【结果】QtSKOR1基因开放阅读框(1923 bp)编码了641个氨基酸。QtSKOR1蛋白存在环核苷酸(cNMP)和锚蛋白重复结构域(ANK)属于Shake亚家族,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7.27 kD,理论等电点为4.94,含有3个跨膜区但不存在信号肽,属于疏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QtSKOR1蛋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30.4%)和细胞质(26.1%)中。同源分析和进化分析显示,QtSKOR1与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um)和玉米(Zea mays)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9.06%和87.91%。qPCR结果显示,QtSKOR1基因在筇竹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根、茎、笋。与对照相比,随着钾胁迫时间的增加,QtSKOR1的表达量在根中显著增加,而在茎叶中显著降低。随着钠胁迫时间的增加,QtSKOR1的表达量在根茎叶中均呈下降趋势。【结论】QtSKOR1基因属于Shake亚家族,均参与了筇竹各个组织特别是叶的钾运输。同时,在钾胁迫下QtSKOR1基因在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 K^(+)通道蛋白 QtSKOR1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103种药食两用植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功能活性评价
4
作者 刘晓海 茹月蓉 +3 位作者 张雪春 周旭红 何霞红 王振兴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85-402,共18页
为比较分析我国传统药食同源植物,选取103种药食两用植物,根据外观将其分为果实、花叶、全草、种子、皮、根茎、真菌和其它类,测定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为比较分析我国传统药食同源植物,选取103种药食两用植物,根据外观将其分为果实、花叶、全草、种子、皮、根茎、真菌和其它类,测定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各药食两用植物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总酚含量以花叶类的丁香(309.59μg GAE/mg)、果实类的青果(229.64μg GAE/mg)最高,总黄酮含量以全草类的蒲公英(662.31μg RE/mg)、小蓟(505.33μg RE/mg)最高。相对而言,花叶、果实与全草类药食两用植物具有良好的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此外,果实类的覆盆子和青果、皮类的肉桂、花叶类的丁香显示出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而根茎类的姜黄、皮类的肉桂、全草类的香薷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能力较强,说明这些药食两用植物具有较好地预防糖尿病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力。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从花叶类、果实类与全草类药食两用植物中检出的化合物种类较多,其中儿茶素、绿原酸与表儿茶素等是主要化合物,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它们可能是这些药食两用植物抗氧化的主要活性物质。本文首次比较分析103种传统药食两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功能活性,对这些植物在居民膳食指导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食两用植物 活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Α-葡萄糖苷酶 乙酰胆碱酯酶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下人参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差异研究
5
作者 焦金龙 施蕊 +5 位作者 汪永贵 王慧玲 张澳 严星茹 王澍 何霞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0期46-53,共8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仿野生林下栽培人参(PSM)与农田栽培人参(NPSM)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差异,以期为提升林下栽培人参的品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仿野生林下栽培人参和农田栽培人... 本研究旨在比较仿野生林下栽培人参(PSM)与农田栽培人参(NPSM)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差异,以期为提升林下栽培人参的品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仿野生林下栽培人参和农田栽培人参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差异。结果显示,仿野生林下栽培人参和农田栽培人参根际土壤代谢物具有差异,在检测到的68种差异代谢物中,有17种代谢物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14种上调,3种下调。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糖类、脂质类、有机酸类、酯类等物质。其中糖类占总显著差异代谢物的47%,是差异代谢物的主要部分;这些根际土壤差异代谢物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林下人参的品质。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林下栽培人参和农田栽培人参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差异,而且为提高林下栽培人参品质、探索克服林下人参栽培连作障碍的新途径以及提升林下人参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提供了科学参考。并为中国东北地区林下人参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栽培人参 根际土壤 连作障碍 代谢差异物 农田栽培人参 GC-MS/MS 品质提升
原文传递
大头茶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建欣 龚买玉 马长乐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92,100,共16页
为充分挖掘大头茶属植物的潜在应用价值,对近年来该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与分析。结果显示:(1)大头茶属植物富含多类化合物,包括三萜类、二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类、酚苷类、糖苷类、鞣质类、甾... 为充分挖掘大头茶属植物的潜在应用价值,对近年来该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与分析。结果显示:(1)大头茶属植物富含多类化合物,包括三萜类、二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类、酚苷类、糖苷类、鞣质类、甾体类和有机酸等,其中三萜类化合物达133种,二萜类5种,黄酮类7种,木脂素类4种,其他类化合物26种,展现出其化学成分的多样性。(2)不同大头茶物种间化学成分含量和种类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和不同物种不同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的差异仍需深入研究。(3)药理作用的研究揭示,部分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HIV病毒、降血糖和保肝等广泛的药理活性,但目前的药理活性研究主要停留在细胞层面,对活性显著化合物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的研究尚不明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未来大头茶属植物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促进大头茶属植物资源保护、特色林木资源的发掘与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茶属 化学成分 三萜类 黄酮类 抗肿瘤 降血糖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的腾冲市茶旅融合发展研究
7
作者 高旭霞 陈省忠 +2 位作者 黄申逵 张彦昌 张靖仪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2期116-119,共4页
腾冲市拥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资源,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该研究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腾冲市茶旅融合发展的内在优势、潜在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发展策略。分析结果显示,腾冲市在茶文化资源、地理位置... 腾冲市拥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资源,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该研究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腾冲市茶旅融合发展的内在优势、潜在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发展策略。分析结果显示,腾冲市在茶文化资源、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产品同质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基于SWOT分析,该研究提出一系列发展策略,这些策略不仅为腾冲市茶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其他地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市 茶旅融合 SWOT分析 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绞股蓝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振兴 杨金梅 +4 位作者 张志斌 朱晓湉 向萍 孙健 何霞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41-1752,共12页
绞股蓝是我国重要的可食用植物资源,为葫芦科绞股蓝属草质攀援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陕西南部和长江以南等地区。文章对2000—2022年国内外绞股蓝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绞股蓝及其皂苷成分是研究热点,对绞股蓝的研究集中在化学成... 绞股蓝是我国重要的可食用植物资源,为葫芦科绞股蓝属草质攀援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陕西南部和长江以南等地区。文章对2000—2022年国内外绞股蓝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绞股蓝及其皂苷成分是研究热点,对绞股蓝的研究集中在化学成分、功能活性和药理作用等方面,但目前缺乏对其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的系统综述。基于此,文章对绞股蓝中皂苷类、多糖类、黄酮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以及其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护肝、抗肿瘤、保护神经等生物活性的最新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目前对绞股蓝产地之间的质量比较,及其主要药效成分的吸收代谢和作用机制研究仍较匮乏。提出今后可将绞股蓝黄酮类化合物作为研究目标,进一步明确黄酮的成分结构及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基于绞股蓝多成分、多药理活性的特点,利用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探究绞股蓝活性成分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及活性成分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规范绞股蓝产地道地性和产品质量标准,以期为绞股蓝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可视化分析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干燥方式对三七叶主要活性成分、体外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挥发性成分和代谢物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云嵌 何霞红 +3 位作者 吴光顺 满金花 张雪春 王振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8-113,共16页
为选择较好的三七叶干燥方式,分别采用热风干燥、热泵干燥、真空干燥3种方式对三七叶进行干燥,测定不同干燥方式下三七叶的总皂苷、多糖、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单体皂苷含量,评估其体外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采用气相色谱-离... 为选择较好的三七叶干燥方式,分别采用热风干燥、热泵干燥、真空干燥3种方式对三七叶进行干燥,测定不同干燥方式下三七叶的总皂苷、多糖、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单体皂苷含量,评估其体外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鉴定其挥发性成分,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其代谢物变化。结果表明:3种干燥方式均可明显提高三七叶的总皂苷和多糖含量,降低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但均不同程度地减弱了其功能活性;其中热泵干燥组的总皂苷和多糖含量最高,并具有最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以及较强的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热泵干燥显著降低了三七叶中三七皂苷Fc、Fe的含量,而真空干燥组与之相反;从三七叶中共检测出8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热泵干燥组的醇类和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而酮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低,且不同处理组之间有明显区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从热泵干燥前后的三七叶中鉴定出659种代谢物,其中有113种和68种代谢物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表达显著上调,98种和31种代谢物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表达显著下调,主要包括脂质和类脂分子、有机杂环化合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等。针对三七叶中24种皂苷类代谢物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7种相对含量显著降低、1种相对含量显著升高,这也印证了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结果;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发现新鲜三七叶在热泵干燥过程中最可能存在的代谢通路有氨基酸的生物合成、2-氧羧酸代谢及辅助因子的生物合成。综上,热泵干燥对三七叶的化学成分和功能活性具有最好的保持效果,较适合用于三七叶的干燥,其可通过多个作用途径改变三七叶的代谢物组成,并影响其挥发性成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叶 干燥 抗氧化活性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 挥发性成分 代谢组学
下载PDF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对气候变化下滇山茶适生区的预测
10
作者 高灿 樊智丰 +2 位作者 马长乐 杨建欣 郭帅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26-3536,共11页
滇山茶是云南珍贵的野生冬花资源,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滇山茶对自然生境要求比较苛刻,暂未得到充分的园林应用。气候变化会在较大尺度上影响物种的分布,了解滇山茶气候变化下的响应状态,是野生滇山茶资源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基础。研... 滇山茶是云南珍贵的野生冬花资源,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滇山茶对自然生境要求比较苛刻,暂未得到充分的园林应用。气候变化会在较大尺度上影响物种的分布,了解滇山茶气候变化下的响应状态,是野生滇山茶资源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基于Biomod2集成最优组合模型,利用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因子分析了从末次冰盛期到本世纪末的滇山茶分布动态。结果表明:推进式回归树模型、柔性判别分析、随机森林和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集成得到的最优组合模型的精度和效果较单一模型更高,比全部模型组合的效果更佳且模型更简单。31个环境因子中,滇山茶适宜生境分布受温度年较差影响最大。当前气候情景下,滇山茶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和台湾地区;其中,高适生区位于云南绝大部分地区、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北部;此外,西藏错那市南部、福建东南部和海南西南部也有分布。滇山茶的冰期避难所在云南中部地区,随气候变暖滇山茶的适宜生境不断向周边四省扩散。未来的气候变化不会引起滇山茶的大规模迁移或灭绝,云南及其与西藏、四川、贵州和广西4个省份交界处始终是滇山茶稳定的适生区。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滇山茶的生存繁衍,适生区将向北扩散,未来可重点考虑在云南北部、西藏错那市南部、四川南部、贵州南部和福建沿海地区对滇山茶进行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盛期 全新世中期 物种分布模型 模型优化 适宜分布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