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蘑菇中毒事件中的毒蘑菇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32
1
作者 李海蛟 章轶哲 +3 位作者 刘志涛 郑粉双 赵炳 吴刚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16-1429,共14页
近年来,云南省每年发生超过500起蘑菇中毒事件,造成2000余人中毒,约30人死亡,成为我国蘑菇中毒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系统研究蘑菇中毒事件中的毒蘑菇多样性,可以为蘑菇中毒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对云南省2013年以来开... 近年来,云南省每年发生超过500起蘑菇中毒事件,造成2000余人中毒,约30人死亡,成为我国蘑菇中毒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系统研究蘑菇中毒事件中的毒蘑菇多样性,可以为蘑菇中毒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对云南省2013年以来开展过科学物种鉴定的223起中毒事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云南省蘑菇中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7月份达到高峰,而6月份死亡人数最多。地区分布分析发现云南省蘑菇中毒事件涉及14个市州,中毒事件数前5位分别为德宏、玉溪、保山、楚雄和普洱,均位于云南中部及以南地区。223起中毒事件中共成功鉴定出47种毒蘑菇,分属6种中毒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和光敏性皮炎型)。这些毒蘑菇包含发现于中国的新物种16种,以及2019年以来发现的中国新记录种3种。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和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分别造成19人和9人死亡,是云南省最危险的2种剧毒蘑菇。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日本红菇R.japonica、光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epa、近江粉褶菌Entoloma omiense和发光类脐菇Omphalotus olearius位列胃肠炎型中毒的前5位。热带紫褐裸伞Gymnopilus dilepis、毒歧盖伞近似种Inosperma cf.virosum和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位列神经精神型中毒的前3位。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us是目前云南省造成光敏性皮炎型中毒的唯一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蘑菇 蘑菇中毒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波氏块菌与5种松树幼苗的菌根合成及对松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黄兰兰 万山平 +1 位作者 汪延良 于富强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8,共7页
选用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马尾松(P.massionana)、辐射松(P.radiata)和黑松(P.thunbergii)幼苗,采用孢子接种法与波氏块菌(Tuber borchii)合成菌根,6个月后考察菌根定殖率、菌根形态和解剖特征,测定松树幼苗... 选用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马尾松(P.massionana)、辐射松(P.radiata)和黑松(P.thunbergii)幼苗,采用孢子接种法与波氏块菌(Tuber borchii)合成菌根,6个月后考察菌根定殖率、菌根形态和解剖特征,测定松树幼苗的株高、茎直径、冠幅。结果表明:波氏块菌与5种松树幼苗形成的菌根呈二叉状或珊瑚状结构,菌根表面光滑或具有丰富的针状外延菌丝,外菌套呈迷宫状,菌丝侵入皮层细胞间隙形成哈蒂式网结构;波氏块菌的定殖显著增加云南松和马尾松幼苗的株高和茎直径,对其他3种松树幼苗的生长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波氏块菌在我国的引种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接种 菌根形态 宿主植物生长
下载PDF
可栽培黄色羊肚菌品种的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3
作者 张文昌 孙文化 +4 位作者 王海彦 尹琪 孔维丽 何培新 刘伟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5,共7页
采集栽培驯化基地的黄色羊肚菌子囊果样品,经组织分离获得了菌丝体培养物,进而采用常规的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包括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延长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alpha,EF1-α)、RNA... 采集栽培驯化基地的黄色羊肚菌子囊果样品,经组织分离获得了菌丝体培养物,进而采用常规的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包括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延长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alpha,EF1-α)、RNA聚合酶II大小亚基(RNA polymerase II subunit 1/2,RPB1/RPB2)4个DNA片段,对3个可栽培黄色羊肚菌品种进行分类鉴定。子囊果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表明,驯化栽培羊肚菌属于黄色羊肚菌类群物种;基于4个DNA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个驯化羊肚菌品种序列与10个黄色羊肚菌参考序列一起被聚类在黄色羊肚菌支系(Esculenta clade)内,与Mes-21标本被聚类在一个单系发育类群(支持率100%),表明其属于Mes-21系统发育学种。这是首次被确认的黄色羊肚菌人工栽培种类,将有效地推动我国黄色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发展和规模化栽培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支系 驯化栽培 系统发育学种 Mes-21
下载PDF
云南野生紫芝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郭磊 段晓燕 +1 位作者 梅任强 严亚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8-362,共5页
目的:研究云南野生紫芝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云南野生紫芝的化学成分,运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云南野生紫芝中分离得到1... 目的:研究云南野生紫芝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云南野生紫芝的化学成分,运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云南野生紫芝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酮(1)、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3)、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4)、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5)、3β,5α-二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6)、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β-二醇(7)、麦角甾-7,9(11),22-三烯-3β,5α,6α-三醇(8)、Calvasterol A(9)、木香烃内酯(10)、羊毛甾-8,24-二烯-3β,26-二醇(11)、Ganodermasides A(12)。结论:其中,化合物9、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芝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原文传递
八种外生菌根菌与黑松菌根合成及其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兰兰 万山平 +3 位作者 汪延良 于莺曼 时晓菲 于富强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106,共9页
为探讨不同外生菌根真菌与黑松(Pinus thunbergii)的共生特性,选用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丽江块菌(T.lijiangense)、假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台湾块菌(T.formosanum)、波氏块菌(T.borchii)、印度块菌(T.indicum... 为探讨不同外生菌根真菌与黑松(Pinus thunbergii)的共生特性,选用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丽江块菌(T.lijiangense)、假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台湾块菌(T.formosanum)、波氏块菌(T.borchii)、印度块菌(T.indicum)、松毛蛋须腹菌(Rizopogen songmaodan)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8种外生菌根真菌,采用孢子接种与黑松进行菌根合成,对接种后菌根的侵染情况、形态和解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黑孢块菌、印度块菌和彩色豆马勃外,其余5种真菌均与黑松形成菌根。丽江块菌、假喜马拉雅块菌、台湾块菌和波氏块菌与黑松形成菌根的形态较为相似,呈二叉状或珊瑚状,颜色呈黄棕色至深棕色,外菌套呈典型的迷宫状;丽江块菌和波氏块菌与黑松形成菌根的外延菌丝呈刚毛状,假喜马拉雅块菌和台湾块菌与黑松形成菌根的外延菌丝呈卷曲毛发状。松毛蛋须腹菌与黑松形成的菌根呈棒状,表面包裹一层白色的外延菌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菌 松毛蛋须腹菌 彩色豆马勃 孢子接种 污染
下载PDF
梨园块菌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单糖组成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鲁斌 张凤明 +2 位作者 蔡正达 张华 于富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18-224,共7页
目的:本文以梨园块菌Tuber liyuanum为实验材料,优化和确定其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单糖组分进行分析。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和确定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的最适工艺条件;通过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1-phenyl... 目的:本文以梨园块菌Tuber liyuanum为实验材料,优化和确定其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单糖组分进行分析。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和确定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的最适工艺条件;通过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1-phenyl-3-menthy-5pyrazolone,PMP)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梨园块菌单糖组分。结果:梨园块菌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60 min、料液比1:25 g/mL,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10.57%±0.31%。梨园块菌多糖主要由D-葡萄糖和少量的D-甘露糖、D-半乳糖组成,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0.023:0.006。结论:采用水提醇沉法,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梨园块菌多糖得率,方法简单且稳定可行;使用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梨园块菌多糖中的单糖组成,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和准确度高的优点,可为进一步研究梨园块菌多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园块菌 多糖 提取工艺 单糖组成 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 高效液相色谱(HPLC)
下载PDF
中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分类修订中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分类修订 被引量:1
7
作者 武揆 吴刚 杨祝良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2-100,共9页
分布于我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Leccinum rubrum)形态特异,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目前其物种界定仍不清晰,系统位置也未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观察,表明红疣柄牛肝菌应归属黄肉牛肝菌属。因此,... 分布于我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Leccinum rubrum)形态特异,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目前其物种界定仍不清晰,系统位置也未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观察,表明红疣柄牛肝菌应归属黄肉牛肝菌属。因此,笔者提出了一个物种新组合:红黄肉牛肝菌Butyriboletus rubrus。另外经形态比对研究发现,日本研究者曾经发表的Boletus kermesinus其实为红黄肉牛肝菌的一个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肝菌科 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形态 食用菌
下载PDF
大麻秸秆栽培秀珍菇配方比较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黄秋晨 黄伟 蔡英丽 《食用菌》 CAS 2023年第3期25-27,共3页
以工业大麻秸秆为原料,筛选栽培秀珍菇最适配方,以开发大麻秸秆资源。结果表明,粉碎后大麻秸秆混合玉米芯发酵后栽培秀珍菇,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出菇时间,还可提高秀珍菇产量,且出菇整齐;优选配方为配方1(大麻秸秆70%,棉籽壳10%,... 以工业大麻秸秆为原料,筛选栽培秀珍菇最适配方,以开发大麻秸秆资源。结果表明,粉碎后大麻秸秆混合玉米芯发酵后栽培秀珍菇,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出菇时间,还可提高秀珍菇产量,且出菇整齐;优选配方为配方1(大麻秸秆70%,棉籽壳10%,玉米芯10%,麸皮8%,石灰1%,石膏1%)。试验结果对提高工业大麻秸秆利用率,拓展秀珍菇生产原料来源,促进秸秆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珍菇 大麻秸秆 培养料 配方优选
下载PDF
天麻软腐病相关细菌的分离鉴定
9
作者 于莺曼 张鹏 +1 位作者 刘建伟 杨石美 《中国食用菌》 2022年第9期65-69,共5页
分析患软腐病的天麻块茎内的细菌多样性及其组成,为天麻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控研究奠定基础。以健康块茎为对照,利用传统平板法分离培养天麻块茎患软腐病组织内的细菌;通过16S rDNA片段扩增、测序进行鉴定,分析细菌多样性及分布情况。结果... 分析患软腐病的天麻块茎内的细菌多样性及其组成,为天麻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控研究奠定基础。以健康块茎为对照,利用传统平板法分离培养天麻块茎患软腐病组织内的细菌;通过16S rDNA片段扩增、测序进行鉴定,分析细菌多样性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从天麻块茎样品中分离获得182株可培养细菌,隶属γ-变型菌纲8个属11个种,包括浅黄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rida)、帕勒隆尼氏假单胞菌(Ps. palleroniana)、拉恩氏菌(Rahnella sp.)、戴氏西地西菌(Cedecea davisae)、解鸟氨酸拉乌尔菌(Raoultella omithinolytica)、变栖克雷伯菌(Klebsiella variicola)和Klebsiella sp.、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和Enterobacter sp.、泛菌(Pantoea sp.)和塔斯曼尼亚欧文氏菌(Erwinia tasmaniensis)。其中假单胞菌属为优势属,占细菌总数的60%,浅黄色假单胞菌为该属中的主要种类,占该属细菌总数的71%。分析显示,与健康天麻块茎相比,患软腐病的块茎内细菌种类和数量大量增加,破损可能会导致外源性病原细菌的侵入和大量繁殖。假单胞菌属是所有组织中的主要细菌类群,可能在天麻发育和内源性软腐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文氏杆菌属、西地西菌属、克雷白氏杆菌属、泛菌属和拉乌尔菌属可能与天麻软腐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软腐病 细菌多样性 假单胞菌属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真菌区系新成员:拟胶瑚菌属和焰耳属物种
10
作者 崔杨洋 范雪萍 +1 位作者 郭龙洁 杨祝良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研究报道了拟胶瑚菌属Tremellodendropsis的3个新种和焰耳属Guepinia的1新种。它们是梭孢拟胶瑚菌T.fusispora,长椭孢拟胶瑚菌T.oblongispora,隔担拟胶瑚菌T.transseptata和山地焰耳G.montana。这几个新种在中国西南地区真菌区系中较... 本研究报道了拟胶瑚菌属Tremellodendropsis的3个新种和焰耳属Guepinia的1新种。它们是梭孢拟胶瑚菌T.fusispora,长椭孢拟胶瑚菌T.oblongispora,隔担拟胶瑚菌T.transseptata和山地焰耳G.montana。这几个新种在中国西南地区真菌区系中较为常见,但过去曾误作为欧洲种处理。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等证据,证明我国西南的这些物种与欧洲或其他大陆的物种不同,是独立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胶瑚菌目 木耳目 形态学 系统发育 分类学 中国西南区系新组成
原文传递
侧耳属真菌的起源演化与物种识别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静 图力古尔 杨祝良 《菌物研究》 CAS 2022年第4期235-245,共11页
侧耳属Pleurotus (Fr.) P. Kumm.隶属于蘑菇目侧耳科,该属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由于该属真菌形态分化滞后和形态可塑性较强,导致物种划分和识别较为困难。精准构建侧耳属的家谱、准确理解其物种的起源演化历史和亲缘关系,对... 侧耳属Pleurotus (Fr.) P. Kumm.隶属于蘑菇目侧耳科,该属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由于该属真菌形态分化滞后和形态可塑性较强,导致物种划分和识别较为困难。精准构建侧耳属的家谱、准确理解其物种的起源演化历史和亲缘关系,对于快速正确鉴别物种和菌种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该属真菌的起源、地理分布格局和分类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该属真菌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供侧耳属物种分子鉴定所使用的参考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耳属 物种鉴定 系统发育 起源演化
原文传递
红菇科可食真菌的若干分类问题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向华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17-1639,共23页
红菇科Russulaceae包含大量全球广泛采食的野生食用菌,同时也有一定数目的毒菌。该科特别是红菇属的分类是大型真菌分类的难点。近年来DNA数据大量应用于红菇科的分类,更新了属的界定和概念,发现了大量新物种,为食用菌和毒菌的识别和鉴... 红菇科Russulaceae包含大量全球广泛采食的野生食用菌,同时也有一定数目的毒菌。该科特别是红菇属的分类是大型真菌分类的难点。近年来DNA数据大量应用于红菇科的分类,更新了属的界定和概念,发现了大量新物种,为食用菌和毒菌的识别和鉴定带来了可用的名称。然而,DNA证据并不总是与形态证据吻合,这又为食用菌和毒菌的识别和名称的使用带来了困扰和不便。本文针对乳菇属、多汁乳菇属和红菇属中的重要食用菌类群,回顾了近年来的分类研究进展,分析了研究背后的数据实情和存在的分类问题。认为:在食用菌和毒菌的确定上,依靠物种复合群共有的形态特征更具有可操作性;依据DNA序列进行的劈分式分类和依靠少数样品的特征及DNA序列上的少量差异发表新种的做法可能产生不便于使用的后果;在乳菇属和红菇属中,"BLAST相似度低的即为新种"的分类实践存在错误风险;充分结合历史资料和各个类群的特点,确定物种划分的阈值,才能有望解决红菇科真菌的分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转录间隔区 系统发育分支 形态特征 地理分布 新物种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六妹羊肚菌边角料中麦角硫因的提取工艺
13
作者 张凤明 甄梦玲 +2 位作者 赵硕 田霞 于富强 《菌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9,共15页
为提高六妹羊肚菌边角料中麦角硫因的得率,以麦角硫因得率为评价标准,分析了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等单因素对麦角硫因提取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六妹羊肚菌边角料中麦角硫因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 为提高六妹羊肚菌边角料中麦角硫因的得率,以麦角硫因得率为评价标准,分析了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等单因素对麦角硫因提取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六妹羊肚菌边角料中麦角硫因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得到的麦角硫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液料比为40:1(体积质量比)、乙醇浓度为50%、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20 min。以该条件进行验证实验所得麦角硫因提取量为(0.236±0.000887)mg/g,与预测值0.235mg/g无显著差异(误差值0.426%),表明优化得到的工艺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本研究确定了六妹羊肚菌边角料中麦角硫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六妹羊肚菌边角料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妹羊肚菌 边角料 麦角硫因 响应面法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真菌系统学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分类单元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祝良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11-1616,共6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真菌系统学的有机融合,为真菌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最近20年来,真菌学家们建立了大量的新目、新科、新属和新种,掀开了真菌多样性及其起源进化研究的新纪元,但很多重要的系统发育问题仍没有解决,特... 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真菌系统学的有机融合,为真菌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最近20年来,真菌学家们建立了大量的新目、新科、新属和新种,掀开了真菌多样性及其起源进化研究的新纪元,但很多重要的系统发育问题仍没有解决,特别是大量目间、科间的亲缘关系并不清楚。细分是真菌系统学的主流趋势,野生食用菌和毒蘑菇的分类也是如此,近年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分类单元,如在2010–2019年的10年间,中国发表大型真菌(含地衣)新种1240余个。本专刊收载的15篇论文是对我国野生食用菌和毒蘑菇研究工作的部分总结,对真菌资源利用、毒蘑菇中毒预防与治疗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资源 野生食用菌 毒菌 分类学 系统学
原文传递
“吃”真菌的植物 天麻
15
作者 杨振艳 杨莲 +2 位作者 杨石美 于富强 刘建伟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第6期44-47,共4页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被称为自养植物。然而,也有一些植物无法通过光合作用自给自足,需要从其他植物或真菌中“窃取”营养物质维持“生计”,被称为异养植物。
关键词 光合作用 营养物质 自养植物 异养植物 自给自足 真菌 自然界
原文传递
外生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利红 杨祝良 《菌物研究》 CAS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矿质营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物种演化进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生物地理学研究长期滞后于动植物。扩散和隔离是解释外生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理论。古地质、古气候和宿主植物是外生菌根真菌地理分... 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矿质营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物种演化进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生物地理学研究长期滞后于动植物。扩散和隔离是解释外生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理论。古地质、古气候和宿主植物是外生菌根真菌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因子。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与生物地理学方法相互结合和补充,可以用来研究一些复杂的真菌生物地理学问题。文中详细阐述了外生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过程和现状,如真菌物种界定、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起源和演化规律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应用等,并初步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学 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 扩散 隔离 演化
原文传递
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的菌根合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兰兰 王冉 +1 位作者 时晓菲 于富强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93-1302,共10页
为探讨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树的共生特性,选用3种早期外生菌根真菌(环褐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虎皮乳牛肝菌S.phylopictus和酒红蜡蘑Laccaria vinaceoavellanea)接种2种本地松(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和2种... 为探讨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树的共生特性,选用3种早期外生菌根真菌(环褐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虎皮乳牛肝菌S.phylopictus和酒红蜡蘑Laccaria vinaceoavellanea)接种2种本地松(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和2种外来松(P.greggii、P.maximartinensis),并对接种后的侵染率、菌根特征和松苗株高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6个月后,2种乳牛肝菌与4种松均能形成菌根,华山松与2种乳牛肝菌的亲和性最好,酒红蜡蘑仅能与2种外来松P.greggii和P.maximartinensis形成菌根,且菌根合成成功率仅为14.3%。此次合成的10种菌根组合均为首次报道,其中同一种真菌与不同松形成的菌根在形态和解剖特征上较为接近。3种真菌对宿主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树种而异,整体上外来松苗的生长速率要快于本土松苗;华山松苗虽然菌根感染率最高,但生长效应却均不明显。研究认为:孢子接种对乳牛肝菌、蜡蘑等早期真菌的菌根合成研究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外生菌根真菌可能对外来树种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与本土树种相比,外来树种与外生菌根真菌在能否形成菌根、菌根形成时间以及对宿主的生长效应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牛肝菌 蜡蘑 松属 孢子接种 菌根合成
原文传递
基于Meta分析的蚯蚓堆肥对堆肥质量和重金属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继韶 侯睿 +2 位作者 崔慧林 闫广轩 刘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47-3058,共12页
为了综合评估蚯蚓堆肥在不同控制条件下堆肥质量和重金属的转化规律,综述了109篇文献,通过Meta分析定量探讨了蚯蚓种类、预堆肥时间、通风方式、初始C/N、初始pH和初始含水率对提高蚯蚓堆肥质量和降低重金属毒性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以... 为了综合评估蚯蚓堆肥在不同控制条件下堆肥质量和重金属的转化规律,综述了109篇文献,通过Meta分析定量探讨了蚯蚓种类、预堆肥时间、通风方式、初始C/N、初始pH和初始含水率对提高蚯蚓堆肥质量和降低重金属毒性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6分组因子均显著影响堆肥的质量和重金属毒性.经过蚯蚓堆肥后,以下营养指标含量显著增加:NO_(3)^(-)−N(116.2%)、TN(29.1%)、TP(31.2%)和TK(15.0%);而NH_(4)^(+)-N含量(−14.8%)和C/N(−36.3%)显著降低;同时也显著降低了最终堆肥中Cu和Cr总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综合考虑不同分组因子对堆肥质量和重金属影响的显著程度,若堆肥以促进腐熟和富集营养元素为目的,则建议堆体物料的初始含水率调节为70%~80%、C/N为30~85和pH为6~7,并进行0~15 d的预堆肥,通风方式采用自然放置方法;若以削弱物料中重金属危害为主要目的,则建议调节物料初始含水率为50%~60%、C/N小于30和pH为7~8,不进行预堆肥,定时翻堆,引用Eudrilus eugeniae种类进行蚯蚓堆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堆肥 META分析 堆肥质量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原文传递
皱环球盖菇栽培过程中不同基质的理化性状变化分析
19
作者 何燕 何新华 +4 位作者 汪延良 刘栋 张蓝云 时晓菲 于富强 《菌物研究》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66-377,共12页
以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其出菇的理化因素,探讨栽培基质和覆土材料对皱环球盖菇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栽培过程中,栽培基质的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基质中铵态氮(NH4+-N)含量在出菇期显著... 以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其出菇的理化因素,探讨栽培基质和覆土材料对皱环球盖菇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栽培过程中,栽培基质的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基质中铵态氮(NH4+-N)含量在出菇期显著降低,糖类物质随栽培时间延长均逐渐减少。网络相关性分析表明,栽培基质的温度、C/N、半纤维素是影响皱环球盖菇出菇的主要理化因素。栽培基质和覆土材料的透气性与皱环球盖菇出菇时间、产量直接相关。以上结果可为皱环球盖菇栽培过程中基质配比、覆土材料选择和环境因素调控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环球盖菇 覆土材料 栽培基质 理化性状 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毒鹿花菌--一个发现于中国的毒蘑菇新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海蛟 陈作红 +5 位作者 蔡箐 周满红 陈贵径 孙承业 张宏顺 杨祝良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06-1718,共13页
基于形态学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本研究报道在中国华中和西南地区发现的一个隶属于鹿花菌属鹿花菌亚属的有毒新种——毒鹿花菌。该种在形态上与鹿花菌Gyromitraesculenta十分相似,但毒鹿花菌的囊盘被分化较为明显,外表面几乎由一层栅状... 基于形态学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本研究报道在中国华中和西南地区发现的一个隶属于鹿花菌属鹿花菌亚属的有毒新种——毒鹿花菌。该种在形态上与鹿花菌Gyromitraesculenta十分相似,但毒鹿花菌的囊盘被分化较为明显,外表面几乎由一层栅状细胞排列而成,而鹿花菌的囊盘被基本没有分化。此外,毒鹿花菌通常具有更长的菌柄并生于阔叶林地上。为了准确理解鹿花菌的物种概念,本研究指定了一份采自法国的标本(即HMAS 21460)作为该种的附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加模式 鹿花菌属 大型真菌 毒蘑菇 分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