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复方蜘蛛香药味配伍前后挥发性成分比较研究
1
作者 梅佳华 薛蕊 +5 位作者 查学志 周益 罗丽琴 杨蕊萍 王应萍 马云淑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11期64-69,共6页
目的:研究复方蜘蛛香药味配伍前后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的变化。方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复方蜘蛛香药味配伍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进而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研究复... 目的:研究复方蜘蛛香药味配伍前后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的变化。方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复方蜘蛛香药味配伍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进而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研究复方蜘蛛香药味配伍前后差异性化学成分。结果:蜘蛛香、木香、草果、蜘蛛香-木香、蜘蛛香-草果、木香-草果、复方蜘蛛香分别鉴定出23、17、19、22、29、25、35种成分。去重后共得到42种成分,包括烯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芳烃类及其他类成分。复方蜘蛛香三味药配伍后新增(+)-柠檬烯、4-蒈烯2种成分,减少2-茨醇、α-香柠檬烯、β-紫罗酮、α-姜黄烯4种成分,水芹烯、邻伞花烃、罗勒烯、γ-萜品烯、芳樟醇5种成分含量增加,香叶醇、4-萜烯醇、(Z)-柠檬醛、茴香脑、乙酸香叶酯等28种成分含量降低;蜘蛛香-木香配伍后新增香橙烯1种成分,减少芳樟醇、异戊酸异戊酯、2-茨醇、4-萜烯醇、(Z)-柠檬醛、香叶醇、茴香脑7种成分,广藿香醇含量增加,乙酸香叶酯、塞瑟尔烯、α-布藜烯、β-榄香烯、环葵烯等20种成分含量降低;蜘蛛香-草果配伍后新增β-月桂烯1种成分,减少2-茨醇、β-榄香烯、α-香柠檬烯、α-古芸烯、石竹素5种成分,茴香脑、芳樟醇2种成分含量增加,乙酸香叶酯、β-丁香烯、α-布藜烯、1,8-桉叶素、香叶醇等26种成分含量降低;木香-草果配伍后新增茚满-4-甲醛1种成分,减少反-2-癸烯醛、α-香柠檬烯、蛇麻烯、α-姜黄烯4种成分,邻伞花烃、芳樟醇、γ-摩勒烯3种成分含量增加,乙酸香叶酯、环葵烯、β-榄香烯、β-紫罗酮、1,8-桉叶素等21种成分含量降低。结论:复方蜘蛛香药味配伍前后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发生变化,可为深入研究复方蜘蛛香挥发油药理作用和制剂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蜘蛛香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下载PDF
蜂蜜在古今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概况 被引量:2
2
作者 彭苑哲 任智先 +3 位作者 杨华 王皎 马云淑 王文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5-1569,共5页
蜂蜜作为药食两用和药辅合一的天然产物,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在多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大量中药方剂和制剂中使用蜂蜜,且用法与功能多样;但近年来对蜂蜜的研究集中于自身成分与活性,而对含蜜方剂的分析较少,对蜂蜜在中药... 蜂蜜作为药食两用和药辅合一的天然产物,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在多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大量中药方剂和制剂中使用蜂蜜,且用法与功能多样;但近年来对蜂蜜的研究集中于自身成分与活性,而对含蜜方剂的分析较少,对蜂蜜在中药制剂中的功能认识不足。基于此,本文收集统计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急千金要方》这4本代表性中医药古籍和现代中药成方制剂中的含蜜品种,分析总结了古代用蜜方式与方剂功效间的关系以及中成药中蜂蜜的应用规律,以期通过古今对比突出蜂蜜价值、挖掘潜在新功能,为今后蜂蜜及含蜜中药制剂的深入研究与创新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蜜 古方 中药制剂 药辅合一 药食两用 低共熔体系
下载PDF
醇质体及其二次制剂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朱煜 马云淑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324-329,共6页
目的对近年来的醇质体及其二次制剂在经皮给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方法查阅国内外关于醇质体及其二次制剂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醇质体是一种包封率高、渗透性好、皮肤安全性高的给药载体,醇质体的二次制剂可广泛用于... 目的对近年来的醇质体及其二次制剂在经皮给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方法查阅国内外关于醇质体及其二次制剂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醇质体是一种包封率高、渗透性好、皮肤安全性高的给药载体,醇质体的二次制剂可广泛用于抗真菌药、非甾体抗炎药、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调血脂药、抗痛风药、中药提取的单体、大分子蛋白类药、抗肿瘤药、雄激素等多种药物的递送。结论醇质体及其二次制剂在经皮给药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质体 二次制剂 经皮给药
下载PDF
透皮给药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普娟 高家菊 +1 位作者 梅佳华 马云淑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年第7期890-893,896,共5页
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国一种高发性疾病,其治疗药物多为化学药,不良反应较多。同时,心血管药物传统给药方式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患者依从性较差;其静脉注射的临床用药剂量大、安全性低。透皮给药系统(TDDS)具有给药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 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国一种高发性疾病,其治疗药物多为化学药,不良反应较多。同时,心血管药物传统给药方式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患者依从性较差;其静脉注射的临床用药剂量大、安全性低。透皮给药系统(TDDS)具有给药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可将药物靶向输送至患者的心血管病变部位,能使药物治疗CVD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因此,TDDS可为CVD的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分析TDDS在CVD治疗中的必要性及其应用现状,旨在为TDDS在CVD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透皮给药系统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柴桂颗粒作用机制与质量标准研究
5
作者 余金兰 李思琪 +3 位作者 朱屹韬 王五兵 康国娇 陈凌云 《中国医药导刊》 2024年第10期1028-1036,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柴桂颗粒的作用机制,并建立质量标准。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柴桂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探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靶基因位点,对活性成分与主要靶点的结合能力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同时以对该...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柴桂颗粒的作用机制,并建立质量标准。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柴桂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探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靶基因位点,对活性成分与主要靶点的结合能力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同时以对该方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主要化学成分研究为依据进一步确定含量测定指标成分,采用薄层鉴别(TLC)法对葛根、防风、陈皮、蜜麻黄、羌活、法半夏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葛根素含量。结果:筛选得到槲皮素、3beta-Hydroxy-24-methylene-8-lanostene-21-oic acid、柚皮素等活性化合物,SRC、TP53、MAPK1等关键靶点,通过调控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路协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分子对接显示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大多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TLC鉴别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葛根素在0.156~0.46 mg·g^(-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柴桂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为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本研究确定的检测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为后续制剂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桂颗粒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质量标准
下载PDF
复方龙血竭口腔溃疡双层膜的制备及药效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彭霜 李江 +3 位作者 付鹏 邹昱蕾 陈凌云 张韶湘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第4期73-80,共8页
目的制备复方龙血竭口腔溃疡双层膜并对该制剂进行药效学初步研究,为该方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成膜处方,用匀浆流延成膜法制成复方龙血竭口腔溃疡双层膜,并对所制膜剂进行药效学初步研究。... 目的制备复方龙血竭口腔溃疡双层膜并对该制剂进行药效学初步研究,为该方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成膜处方,用匀浆流延成膜法制成复方龙血竭口腔溃疡双层膜,并对所制膜剂进行药效学初步研究。结果以2.5%乙基纤维素乙醇溶液作为空白隔离层成膜液,2.0%壳聚糖溶液和3.5%明胶-芦荟多糖溶液以2∶1配比混合作为药膜层,所制膜剂性状,工艺稳定。所制膜剂对大鼠口腔黏膜溃疡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愈合率较高。结论复方龙血竭口腔溃疡双层膜的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稳定可靠,所制膜剂对口腔溃疡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龙血竭口腔溃疡双层膜 口腔溃疡 制备工艺 药效学
下载PDF
中医药通过下丘脑相关通路改善肥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徐美玲 张彦栋 +3 位作者 周建玲 苏东雪 李欣祝 庄馨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5-158,共4页
肥胖是机体能量摄入与支出失衡,导致全身慢性低度炎症和脂肪过度累积或分布异常的病理状态。摄食是机体能量摄入的主要来源,而下丘脑正是机体食欲调节的中枢,同时也是维持机体能量稳态的调控中枢,与肥胖的发展密切相关。大量文献报道中... 肥胖是机体能量摄入与支出失衡,导致全身慢性低度炎症和脂肪过度累积或分布异常的病理状态。摄食是机体能量摄入的主要来源,而下丘脑正是机体食欲调节的中枢,同时也是维持机体能量稳态的调控中枢,与肥胖的发展密切相关。大量文献报道中国中医药具有较好的减肥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明。基于下丘脑对食欲和能量稳态调节作用探究中医药对肥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将为中医药治疗肥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整理通过调节下丘脑相关因子和通路发挥减肥作用的单味药、天然药物成分、中药复方及中医治疗手段,为研究中医药降脂减肥作用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下丘脑 中药 瘦素 胰岛素
原文传递
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白药子抗肺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8
作者 孙杏倩 田璟 +3 位作者 梅佳华 普娟 高家菊 马云淑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224-230,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筛查白药子化学成分及其抗肺癌的研究报道,阐释白药子生物碱成分治疗肺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合适的活性成分,使用Gene Cards数据库筛选抗肺癌相关靶点。利用PP...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筛查白药子化学成分及其抗肺癌的研究报道,阐释白药子生物碱成分治疗肺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合适的活性成分,使用Gene Cards数据库筛选抗肺癌相关靶点。利用PPI数据库构建白药子和肺癌交集的靶标,并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的网络关系图,以活性成分为配体,用CB-Dock数据库进行分子对接。通过DAVID数据库对活性成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白药子抗肺癌主要涉及6种活性化合物、88种潜在靶点、20种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该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其中以铵离子结合受体、神经递质受体等为主要候选靶点,以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离子信号通路和多巴胺能神经突触进行网状综合调节为白药子抗肿瘤的主要调节机制。结论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构成白药子抗肺癌“多种化合物、多种靶点和多种途径”的网络,为进一步阐明白药子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药子 肺癌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组织分布及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林柳任 窦晨 +3 位作者 郑永仁 马云淑 孙赟 程欣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4-170,共7页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特征,并探讨其靶向性。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分别单剂量尾静脉注射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和市售羟喜树碱注射液(4 mg/kg,以羟基喜树碱计),在给药后5、30、60、120、...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特征,并探讨其靶向性。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分别单剂量尾静脉注射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和市售羟喜树碱注射液(4 mg/kg,以羟基喜树碱计),在给药后5、30、60、120、240、360、480、600、720 min时于眼底静脉丛取血500μ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羟基喜树碱的含量,以DAS 3.0等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另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只,分别单剂量尾静脉注射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和市售羟喜树碱注射液(0.6 mg/kg,以羟基喜树碱计),在给药后30、60、120、240 min时于腹主动脉取血并摘取心、肝、脾、肺、肾、脑,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及组织中羟基喜树碱的含量,考察其分布特征及靶向性。结果: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和市售羟喜树碱注射液在大鼠体内均符合二室模型,羟基喜树碱纳米粒的AUC0-720 min和AUC0-∞分别为市售羟喜树碱注射液的1.89和1.87倍,MRT0-720 min和MRT0-∞为2.74和3.00倍,t1/2β为2.75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 min时,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和注射液在肺中浓度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逐渐向肝部位积累,在60 min时肝药浓度达到最高。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在肝的相对摄取率最大(6.28);以肝为靶向器官,其在心、脾、肺、肾、脑和血浆中的靶向效率均大于羟喜树碱注射液;给药后30~120 min,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在心、肺(除给药后30 min外)、肾、脑、血浆中的选择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羟喜树碱注射液(P<0.05或P<0.01)。结论: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提高了其血药浓度、延长了其体内作用时间,且肝靶向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纳米粒 药动学 组织分布 靶向性 大鼠
下载PDF
包合物的表征及在现代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蔡俊飞 钱海珊 马云淑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849-852,共4页
目的总结包合物的表征手段及在现代制剂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包合物相关文献,对包合物的表征手段及在现代制剂中的应用进行归纳。结果包合物的表征手段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法(TLC)、显微镜法和电镜扫描法、热分析法、紫外-可见分... 目的总结包合物的表征手段及在现代制剂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包合物相关文献,对包合物的表征手段及在现代制剂中的应用进行归纳。结果包合物的表征手段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法(TLC)、显微镜法和电镜扫描法、热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包合物在现代制剂中主要应用在增加药物溶出速度、提高药物稳定性等方面。结论包合物作为一种独特形式的络合物,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增加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合物 环糊精 纯胶 表征
下载PDF
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俊言 王文苹 +1 位作者 张祎 杨枝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9-360,共12页
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是由植物类中药细胞分泌的纳米囊泡体,其组分物质和功能活性与来源植物密切相关,具有多重生物效应和优良靶向性能。与动物来源囊泡比较,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兼具稳定性、特异性和安全性三大特点。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 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是由植物类中药细胞分泌的纳米囊泡体,其组分物质和功能活性与来源植物密切相关,具有多重生物效应和优良靶向性能。与动物来源囊泡比较,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兼具稳定性、特异性和安全性三大特点。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的提取分离方法多样、各有优缺点,暂无统一标准,联用两种或更多方法时能更快速有效地获取高浓度、完整的囊泡。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一般呈茶托状、球状或杯状,粒径为10~300 nm;含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多种活性物质,是进行细胞间信息转移传递的重要部分;多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毒性较低,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纤维化等作用。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作为新型药物载体有优良的主动靶向性能,其囊腔结构可有效保护药物,从而显著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和体内外稳定性;选择适宜物理或化学手段修饰其囊腔结构后,可创建更为稳定、精准的药物载体。本文系统综述了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提取纯化和表征技术、活性评价和应用概况,为促进相关新活性物质和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泡 植物类中药来源 纳米给药系统 药物载体 主动靶向 分子生物相容性 生物活性 表征技术 综述
下载PDF
参威骨痹片质量标准及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江 陈凌云 +4 位作者 陈坤 付鹏 彭霜 李娇 余晓玲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第6期74-78,共5页
目的建立本品质量标准并考察其对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液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显微照相系统对当归、川芎、桂枝进行显微鉴别;采用TLC法对桂枝、熟地、秦艽进行薄层鉴别;采Kedde反应对强心苷进行限量检查;采用多波长-HPLC法同时对马... 目的建立本品质量标准并考察其对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液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显微照相系统对当归、川芎、桂枝进行显微鉴别;采用TLC法对桂枝、熟地、秦艽进行薄层鉴别;采Kedde反应对强心苷进行限量检查;采用多波长-HPLC法同时对马钱苷酸、龙胆苦苷、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采用ELISA法测定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关节液中的TNF-α。结果显微鉴别特征较易见;TLC法可检出上述药味,且阴性无干扰;强心苷含量在安全范围内;马钱苷酸、龙胆苦苷、芍药苷平均含量分别为174.04、207.73、280.45μg/g(n=6);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膝关节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参威骨痹片高、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所建标准可用于本品质量控制,参威骨痹片对膝关节炎模型大鼠关节液TNF-α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威骨痹片 质量标准 显微鉴别 TLC鉴别 强心苷检查 马钱苷酸 龙胆苦苷 芍药苷 关节炎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文献探讨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杏倩 蔡俊飞 +2 位作者 高家菊 普娟 马云淑 《粮油食品科技》 2021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探索五种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借助TCMSP、String、venny数据库与WebGestalt在线分析软件获取靶点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基因本体(GO)、基因相互作用(KEGG)功能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同时查阅文献并进... 探索五种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借助TCMSP、String、venny数据库与WebGestalt在线分析软件获取靶点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基因本体(GO)、基因相互作用(KEGG)功能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同时查阅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得到小檗碱型中的小檗碱、双苄基类生物碱的粉防己碱、苯菲啶喹啉类的血根碱、吗啡烷类中的青藤碱和吡咯菲里啶中的石蒜碱等几种常见的生物碱,根据结构作用机制阐述每一类代表性异喹啉类生物碱治疗肝癌的潜力及抗肝癌作用机制。五个活性成分共筛选得到52个作用靶标如p53(抑癌基因)、NCOA2(核受体共激活剂2)、IL-2(白介素2),主要涉及钙离子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通过网络药理学和文献收集证实异喹啉类生物碱可能参与调控PI3K-Akt通路等,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对肝癌产生治疗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喹啉类生物碱 肝癌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香果健消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梅佳华 田璟 +3 位作者 孙杏倩 高家菊 普娟 马云淑 《西部中医药》 2023年第3期55-61,共7页
目的:探讨香果健消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基因与化学... 目的:探讨香果健消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基因与化学物质相互作用预测数据库(STITCH)检索,以及文献挖掘收集香果健消片配方中草果、木香、蜘蛛香的有效成分与潜在靶点,借助人类基因数据库(the human gene database,GeneCards)预测IBS作用靶点,通过VENNY平台得到IBS与中药有效成分的共同作用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筛选人类且置信度高于0.4的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有效成分靶点互作网络图,通过R软件进行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B-Dock数据库对中药治疗IBS的核心靶点与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通过筛选得到有效活性成分草果8个,木香7个,蜘蛛香3个,IBS相关靶点2027个,中药与IBS共同靶点73个,主要通过作用于TP53基因、白细胞介素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胱天蛋白酶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关键基因参与调控肿瘤坏死因子、Hepatitis B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IBS的作用。与关键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是表儿茶素和橙皮苷。结论:草果、木香、蜘蛛香3药配方治疗IBS的主要药效物质及其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印证了香果健消片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网络药理学 草果 木香 蜘蛛香 香果健消片
下载PDF
两种苍艾油凝胶的体内外经皮吸收药动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昆 熊磊 +3 位作者 程欣 李亶烨 高家菊 马云淑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97-2400,共4页
目的建立UPLC法以测定苍艾油指标成分丁香酚在血浆中含量,并对比研究普通苍艾油凝胶与苍艾油传递体凝胶的体内、体外的经皮吸收的动力学特征。方法以丁香酚为指标成分,通过Franz透皮扩散池法对两种苍艾油凝胶的体外经皮渗透规律进行考察... 目的建立UPLC法以测定苍艾油指标成分丁香酚在血浆中含量,并对比研究普通苍艾油凝胶与苍艾油传递体凝胶的体内、体外的经皮吸收的动力学特征。方法以丁香酚为指标成分,通过Franz透皮扩散池法对两种苍艾油凝胶的体外经皮渗透规律进行考察;以丹皮酚为内标物,通过血药浓度法对两种苍艾油凝胶经皮给药后丁香酚在大鼠血浆的经时变化规律进行探索。结果体外经皮渗透试验结果显示苍艾油传递体凝胶组在72 h时丁香酚在单位面积的累积渗透量达(0.2459±0.0013)mg·cm^(-2),显著高于普通苍艾油凝胶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鼠经皮给药药动学结果显示苍艾油传递体凝胶经皮给药的Cmax、AUC0-t、AUC0-∞分别为(3.5956±0.2006)mg/L、(57.6956±4.4607)mg·h/L、(104.8108±37.4044)mg·h/L,分别是苍艾油普通凝胶组的2.16、2.19、2.92倍,显著高于普通苍艾油凝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血浆中丁香酚含量检测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稳定可行,将苍艾油制成传递体凝胶后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显著促进苍艾油经皮吸收,提高药物经皮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艾油 传递体 凝胶 药动学 经皮促渗
原文传递
植物油酸值、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定法 牛若楠 赵声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29,共3页
为解决国标法测定植物油酸值、过氧化值溶剂安全性问题,以核桃油为实验材料,建立以更安全且容易获取的石油醚、二氯甲烷分别代替GB 5009.229—2016和GB 5009.227—2016中乙醚、三氯甲烷,测定植物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的方法,考察方法的精... 为解决国标法测定植物油酸值、过氧化值溶剂安全性问题,以核桃油为实验材料,建立以更安全且容易获取的石油醚、二氯甲烷分别代替GB 5009.229—2016和GB 5009.227—2016中乙醚、三氯甲烷,测定植物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的方法,考察方法的精密度,采用国标法和所建立方法测定4种植物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考察方法的准确度。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平行测定了6次核桃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055%、1.318%;国标法和本实验方法同时测定4种植物油的酸值、过氧化值p值均大于0.05,两种方法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所建立的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好,并且提高了检测安全性,可用于植物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酸值 过氧化值 石油醚 二氯甲烷
下载PDF
基于G1-熵权法的正交实验设计对比BP神经网络优化香芩解热颗粒水提工艺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炳铎 罗丽琴 +5 位作者 李元增 姜婕 陈怡莹 赵济 薛蕊 马云淑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优化香芩解热颗粒的水提工艺。方法以加水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连翘酯苷A、黄芩苷、连翘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利... 目的优化香芩解热颗粒的水提工艺。方法以加水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连翘酯苷A、黄芩苷、连翘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利用G1-熵权法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得正交实验优化的水提工艺。以9组正交实验结果为测试和训练数据,以加水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输入节点,以综合评分为输出节点,利用BP神经网络建模进行网络模型优化和水提工艺寻优。验证并比较两种方法所得水提工艺参数,确定香芩解热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结果香芩解热颗粒经正交实验优化后的水提工艺为加水倍数8倍、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1 h,综合评分为96.84分(RSD为0.90%)。BP神经网络建模优化后的水提工艺为加水倍数12倍、提取次数4次、提取时间0.5 h,综合评分为92.72分(RSD为0.77%),略低于正交实验所得工艺。结论本研究成功优化了香芩解热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具体为加水倍数8倍、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1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芩解热颗粒 水提工艺 G1-熵权法 正交实验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联用纳米技术与促渗剂改善滇白珠提取物的透皮行为
18
作者 王皎 杨月蕊 +2 位作者 鲁晓蓉 折改梅 王文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705-711,共7页
为探究纳米制剂技术和促渗剂对滇白珠提取物体外透皮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介质研磨法和薄膜分散法,将提取物制备成纳米混悬液和纳米脂质体,测定了其中总黄酮和水杨酸类成分的载药量与包封率.随后,通过Franz扩散池法,进一步评估这2种制剂... 为探究纳米制剂技术和促渗剂对滇白珠提取物体外透皮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介质研磨法和薄膜分散法,将提取物制备成纳米混悬液和纳米脂质体,测定了其中总黄酮和水杨酸类成分的载药量与包封率.随后,通过Franz扩散池法,进一步评估这2种制剂在小鼠皮肤上的累积渗透率和皮内滞留量.结果发现,24 h内,脂质体水杨酸累积渗透量是纳米混悬液的1.34倍;皮内滞留量为纳米混悬液的3.78倍;不同促渗剂对累积渗透量的影响按照氮酮≈薄荷醇>丙二醇>无促渗剂的顺序递减,但对皮内滞留量的影响基本可忽略.水杨酸类成分的渗透和滞留均显著高于总黄酮.因此,纳米制剂技术、促渗剂及活性成分的性质均对体外透皮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采取综合策略可提高中药制剂的经皮吸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白珠 脂质体 纳米混悬液 透皮性能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乳酸菌生物转化青龙衣前后对高脂小鼠的降血脂效果对比研究
19
作者 宋宜珊 杨明艳 +2 位作者 赵声兰 冯凤琴 张希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37-0041,共5页
研究青龙衣生物转化前后干预高脂小鼠的药效差异。方法 建立脂代谢异常小鼠模型,用青龙衣和生物转化后青龙衣水提液进行给药干预;测定各组小鼠肝脏指数和附睾脂肪指数、血糖、血脂、炎症因子、肝功能及肝脏脂质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 研究青龙衣生物转化前后干预高脂小鼠的药效差异。方法 建立脂代谢异常小鼠模型,用青龙衣和生物转化后青龙衣水提液进行给药干预;测定各组小鼠肝脏指数和附睾脂肪指数、血糖、血脂、炎症因子、肝功能及肝脏脂质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和附睾脂肪的病理变化。结果 药效结果显示,与空白处理比较,模型对照处理小鼠的体质量、肝脏指数、附睾脂肪指数、空腹血糖、血清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肿瘤坏死因子-α和肝脏中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上升(P<0.05,0.01,0.0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MC处理比较,各干预组HDL-c、LDL-c含量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0.001、0.0001);除发酵青龙衣高剂量(FQ-G,166.7g/kg)处理TC、天冬氨酸转氨酶活力与青龙衣(Q-Z,83.3g/kg)处理TNF-α、SOD活力水平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外,其余各干预组均可使TC、AST活力、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0.0001),SOD活力水平显著上升(P<0.05、0.01、0.001、0.0001);FFA水平,发酵青龙衣低剂量(FQ-D,41.7g/kg)处理和Q-Z处理水平显著降低(P<0.05、0.001);肝脏指数FQ-G、发酵青龙衣中剂量(FQ-Z,83.3g/kg)处理水平显著升高(P<0.01、0.0001)。与Q-Z处理比较,FQ-Z处理肝脏指数、FFA、SOD活力水平显著上升(P<0.05、0.001),AST活力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 青龙衣发酵后使用更低剂量对脂代谢异常小鼠肝功能调节方面均具有明显治疗作用,可能与减肥,调节AST、SOD活力水平密切相关,为青龙衣经乳酸菌发酵后可能要更低的剂量来改善脂代谢异常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衣 生物转化 脂代谢异常 降血脂
原文传递
香砂平胃凝胶贴膏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
20
作者 黄思成 何雨 +3 位作者 周云涛 赵琼 王路文 侯安国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4-60,共7页
目的 将香砂平胃丸改制为凝胶贴膏,筛选最佳处方与制备工艺,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水醇双提法提取挥发油与浸膏;采用正交实验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和综合感官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佳处方;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处方中木香、陈皮、甘草、苍... 目的 将香砂平胃丸改制为凝胶贴膏,筛选最佳处方与制备工艺,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水醇双提法提取挥发油与浸膏;采用正交实验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和综合感官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佳处方;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处方中木香、陈皮、甘草、苍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指标性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结果 最佳处方为混合浸膏10.0 g、水16.0 g,甘油18.0 g、聚维酮K90 0.2 g、聚丙烯酸钠2.4 g,羧甲基纤维素钠0.6 g、甘羟铝0.5 g、柠檬酸0.5 g、微粉硅胶1.2 g,综合评分高;木香、陈皮、甘草、苍术薄层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样品无干扰;建立的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好,线性范围分别为9.98~149.70μg·mL^(-1)(r=0.9991)、10.10~150.60μg·mL^(-1)(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3%、102.52%,RSD值分别为1.74%、1.23%。每片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总平均含量为3.8 mg。结论 按照优选的处方及制备工艺,该品成型性和黏附性较好,载药量适宜,质量稳定,满足临床及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砂平胃凝胶贴膏 薄层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制备工艺 质量标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