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天麻属(兰科)一新变型——晴蓝天麻
1
作者 刘佳佳 林奕岑 +3 位作者 缪家云 李世波 徐天瑞 林连兵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28-1830,共3页
【目的】报道产自云南昭通小草坝镇的天麻属一新变型——晴蓝天麻(Gastrodia elata Bl.f.cyaneum L.B.Lin),并提供它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彩色图片。【方法】通过解剖、形态观察,以及与现有标本和文献进行比较,确定其是一新变型。【结果】... 【目的】报道产自云南昭通小草坝镇的天麻属一新变型——晴蓝天麻(Gastrodia elata Bl.f.cyaneum L.B.Lin),并提供它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彩色图片。【方法】通过解剖、形态观察,以及与现有标本和文献进行比较,确定其是一新变型。【结果】晴蓝天麻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块茎形状为倒卵形,顶芽(鹦哥嘴)凸出、较长、底部宽、顶部呈灰绿色,花茎、花、蒴果均为晴蓝色。【结论】确定晴蓝天麻是天麻属一新变型。发现晴蓝天麻不仅丰富了兰科植物的多样性,而且也为选育天麻提供优良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属 晴蓝天麻 新变型 云南
下载PDF
水生昆虫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悦馨 杨林宇 +1 位作者 林连兵 张棋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8-325,共8页
水生昆虫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扮演着有机物降解、水质净化和营养循环等角色,对维持水体健康至关重要。水生昆虫肠道微生物在与宿主长期的共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为多样的菌群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变形菌门Proteobact... 水生昆虫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扮演着有机物降解、水质净化和营养循环等角色,对维持水体健康至关重要。水生昆虫肠道微生物在与宿主长期的共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为多样的菌群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大多数水生昆虫肠道微生物中的优势菌,但受宿主分类学差异、栖息地转变、生活环境参数改变、食性和免疫的影响,不同水生昆虫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呈现多样性。肠道微生物参与调节水生昆虫生长发育、消化代谢、免疫防御和解毒等功能。通过宿主交配和取食,水生昆虫肠道微生物在宿主种间和种内传播。本文简要回顾了水生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对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其与宿主间的关系及传播方式,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研究可为挖掘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资源和探索昆虫水生适应的肠道微生物学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昆虫 肠道微生物 栖息环境 传播
下载PDF
蜜环菌菌株M6的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研究
3
作者 罗成莹 罗智文 +1 位作者 刘佳佳 林连兵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优化蜜环菌菌株M6的发酵工艺及提高其生产效率。方法:以蜜环菌菌株M6为供试菌株,通过摇瓶液体培养,筛选该菌株的最适液体发酵培养基;以摇瓶培养结果为基础,通过多级匀浆制备高活性种子液,进行液体深层发酵,优化发酵条件。结果:筛... 目的:优化蜜环菌菌株M6的发酵工艺及提高其生产效率。方法:以蜜环菌菌株M6为供试菌株,通过摇瓶液体培养,筛选该菌株的最适液体发酵培养基;以摇瓶培养结果为基础,通过多级匀浆制备高活性种子液,进行液体深层发酵,优化发酵条件。结果:筛选出蜜环菌菌株M6最佳液体深层发酵条件为转速150 r/min、接种量5%、溶氧20%及温度28℃,在此条件下使用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1发酵180 h所得蜜环菌菌株M6生物量干重高达18.39 g/L;使用液体发酵培养基2发酵120 h所得蜜环菌菌株M6生物量干重达23.83 g/L。结论: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后,蜜环菌菌株M6生物量产出较高。本研究促进了蜜环菌菌株M6的快速生产,为应用于天麻种植业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环菌 培养基 发酵工艺优化 液体深层发酵
原文传递
噬菌体裂解酶TSPph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及该过程转录组变化
4
作者 李鑫 慈百全 +1 位作者 王佳佳 王峰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3,共10页
研究噬菌体裂解酶对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的作用效果及转录机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常见的易形成生物被膜的致病微生物,生物被膜的形成给临... 研究噬菌体裂解酶对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的作用效果及转录机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常见的易形成生物被膜的致病微生物,生物被膜的形成给临床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和医疗设备表面细菌的清除带来很大的困难。使用结晶紫染色法、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nyl)-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实验、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e,F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等方法研究噬菌体裂解酶TSPph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利用转录组测序得到噬菌体裂解酶TSPphg降解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过程中的差异基因,并采用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获取其关键模块,进行GO功能注释,并构建其调控因子网络。纯化获得噬菌体裂解酶TSPphg重组蛋白,实验中发现噬菌体裂解酶TSPph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显微镜下观察到作用后的生物被膜密度显著变小,说明其能达到清除细菌生物被膜的效果。进而通过转录组和WGCNA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关键调控模块及分子网络。裂解酶TSPphg显示了良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效果,解析出了该过程中的差异基因、特征性调控模块及核心因子网络,为抗生素替代、生物被膜的清除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金黄色葡萄球菌 噬菌体裂解酶 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代谢通路 核心驱动因子
下载PDF
霉变饲用玉米真菌的分离、鉴定与乳酸菌素对其的防霉抑菌效果 被引量:8
5
作者 江宇航 辛维岗 +3 位作者 张棋麟 邓先余 王峰 林连兵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83-1291,共9页
为明确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的组成,探讨乳酸菌素对霉变真菌的抑菌效果和延缓饲用玉米霉变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传统真菌培养方法,对霉变饲用玉米中的霉变真菌进行分离,通过ITS扩增子测序确定霉变饲用玉米中可培养真菌的分类学地位;利用牛... 为明确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的组成,探讨乳酸菌素对霉变真菌的抑菌效果和延缓饲用玉米霉变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传统真菌培养方法,对霉变饲用玉米中的霉变真菌进行分离,通过ITS扩增子测序确定霉变饲用玉米中可培养真菌的分类学地位;利用牛津杯法评估乳酸菌素对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并设置不同添加比例(10%、20%、30%)的乳酸菌素粗提液,探究乳酸菌素对饲用玉米发生霉变的周期与霉变程度(以结块、霉斑、霉味、霉菌数等参数作为观测指标)的延缓效果。结果发现: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种类多样性高,筛选得到了隶属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毛霉属(Mucor)、镰刀菌属(Fusarium)和地霉属(Geotrichum)等三门5属的霉变真菌。乳酸菌素对霉变饲用玉米中各种霉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尤其是对青霉属中的皮壳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抑菌活性最佳,抑菌圈直径可达(16.54±0.23)mm,对地霉属中的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抑菌活性最差,抑菌圈直径仅为(9.26±0.16)mm,但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添加不同添加比例的乳酸菌素粗提液至饲用玉米中,在10 d内均无明显霉变现象出现,在30 d时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霉变程度差异。此外,随着乳酸菌素粗提液添加比例的增加,饲用玉米霉变程度逐渐降低,添加比例30%的处理组中,真菌菌落仅有(9.28±0.59)×107 CFU·g^(-1)。总而言之,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种类丰富,存在多种产毒素霉菌;利用乳酸菌素可有效抑制霉变真菌,减缓饲用玉米发生霉变的周期与霉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玉米 霉变真菌 菌种鉴定 乳酸菌素 抑菌效果
下载PDF
一株可裂解动物源性多重耐药志贺氏菌的噬菌体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徐美余 张瑶 +5 位作者 邓征宇 何秀 罗成莹 邓先余 林连兵 王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91-100,共10页
从鸡的肠道内分离鉴定多重耐药志贺氏菌(Shigelle),纯化获得可侵袭、裂解该志贺氏菌的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养殖场病鸡肠道中分离的志贺氏病原菌为宿主,筛选鉴定噬菌体,聚乙二醇沉淀浓缩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双... 从鸡的肠道内分离鉴定多重耐药志贺氏菌(Shigelle),纯化获得可侵袭、裂解该志贺氏菌的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养殖场病鸡肠道中分离的志贺氏病原菌为宿主,筛选鉴定噬菌体,聚乙二醇沉淀浓缩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酸碱耐受性和热稳定性,测定噬菌体对多重耐药致病性志贺氏菌的裂解效果。通过上述方法,共筛选到26株志贺氏菌分离株,分别命名为BS1~BS26。以志贺氏菌BS26为宿主菌分离得到一株裂解性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PSF26,鉴定为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噬菌体对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和宋内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分离株均有裂解作用。噬菌体PSF26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1,感染周期为90 min,包括75 min的潜伏期和15 min的爆发期,裂解量为(58±17)pfu/cell。噬菌体PSF26在pH 5~8,温度0~40℃条件下能保持较高活性,对宿主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1.33±1.53)mm。结果表明,噬菌体PSF26爆发期短,裂解量高,有较好的酸碱、温度耐受性,对多重耐药性福氏和宋内志贺氏菌有良好的作用效果,为利用噬菌体防控饲养动物中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和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氏菌 噬菌体 抗生素替代 细菌感染疾病防治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鱼类重要免疫器官抗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罗智文 董志祥 +1 位作者 林连兵 张棋麟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4-634,共11页
鱼类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动物,因其分布范围广,涉及区域多,极易遭受外源压力的影响,故病原菌对鱼类的危害最大。鱼类病原菌多样,致病原因复杂,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并易于传播,严重地威胁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 鱼类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动物,因其分布范围广,涉及区域多,极易遭受外源压力的影响,故病原菌对鱼类的危害最大。鱼类病原菌多样,致病原因复杂,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并易于传播,严重地威胁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原菌感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限制了产业的发展[2-3]。因此,一些研究者聚焦于鱼类抗菌的免疫机制探索[4-6]。免疫系统的响应机制是鱼类抵抗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威胁的防线[7],其中,重要免疫器官的抗菌机制探讨是鱼类免疫学研究的核心。笔者总结了鱼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机制,重点综述了鱼类免疫器官对病原菌的免疫响应机制,为今后鱼类抗菌机制的研究与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免疫器官 免疫应答 病原菌 抗菌机制
下载PDF
水栖萤火虫生物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晓洁 李宏伟 +2 位作者 向奕舟 张棋麟 林连兵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2097-2105,共9页
水栖萤火虫是一类重要的观赏、资源及水体环境指示昆虫,对维持草−水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价值。深入了解水栖萤火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是科学保护及利用水栖萤火虫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从国内外水栖萤火虫的研究现状出发,总结了水栖萤火虫... 水栖萤火虫是一类重要的观赏、资源及水体环境指示昆虫,对维持草−水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价值。深入了解水栖萤火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是科学保护及利用水栖萤火虫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从国内外水栖萤火虫的研究现状出发,总结了水栖萤火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已有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了水栖萤火虫的生活史、水栖适应的表型和行为、闪光与捕食行为以及主要环境因素对水栖萤火虫生存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栖萤火虫1年发生1代,整个发育历期一年,主要栖息于平静且洁净的水体中,如水流缓慢或静止的小河、沟渠及湖泊等,在表型和行为上对水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呼吸鳃和游泳等)。水栖萤火虫通过闪光信号进行求偶,主要捕食小型淡水螺类。此外,水质恶化及光污染是导致水栖萤火虫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最后,本研究建议今后应加强对水栖萤火虫的捕食、人工饲养以及生态适应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种群动态及生态适应性进化机制,以期为水栖萤火虫乃至其他重要环境昆虫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昆虫 水栖萤火虫 生物学特性 生态适应 保护与利用
下载PDF
蜜蜂益生菌活性研究进展
9
作者 周晨烨(编译) 刘畅(编译) +1 位作者 曹喆(编译) 郭军(编译) 《中国蜂业》 2022年第9期48-49,共2页
近年来,全球传粉昆虫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蜜蜂是全球生态和经济的最重要贡献者之一,蜜蜂的授粉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蜜蜂的健康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虽然导致蜜蜂损... 近年来,全球传粉昆虫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蜜蜂是全球生态和经济的最重要贡献者之一,蜜蜂的授粉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蜜蜂的健康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虽然导致蜜蜂损失的原因有很多,但农药、营养物质的数量、质量以及气候变化是最重要的原因。养蜂人自身对蜜蜂的健康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养蜂人的饲养方式也会改变蜜蜂的肠道菌群。在蜜蜂的肠道中,有9种不同类型的细菌群落,它们可随日龄、季节、用药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肠道菌群动态平衡的改变,可能是机会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传播 肠道菌群 细菌群落 营养物质 粮食安全 全球生态 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灌流浓缩培养的罗伊氏乳杆菌高密度发酵研究
10
作者 李子财 李林 +5 位作者 李光洲 王建清 辛维岗 张棋麟 王峰 林连兵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8-23,共6页
罗伊式乳杆菌作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和国家卫生部批准的食用级益生菌,具有重要的益生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与发酵行业,因此,研究其高密度发酵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首先探索了批培养、批... 罗伊式乳杆菌作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和国家卫生部批准的食用级益生菌,具有重要的益生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与发酵行业,因此,研究其高密度发酵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首先探索了批培养、批补料培养和灌流浓缩培养对罗伊氏乳杆菌发酵生物量的影响,然后以灌流浓缩培养方式探究发酵过程中培养条件对发酵液中活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流浓缩培养相比于批培养和批补料培养,能极大地延长菌株对数生长期的持续时间,活菌数高达2.98×10^(15)CFU/mL,菌体干重较前两者分别提高了5.3和3.6倍;在通气(氧含量恒定设定为15%)、恒pH为5.5、流速40 mL/min的条件下灌流培养,活菌数最高达8.1×10^(15)CFU/mL,菌体干重为60.96 g/L,相比于未通气和不维持恒定pH值的发酵方式,菌体干重分别提高了2.72和1.07倍。综上结果表明,灌流浓缩培养方式能实现罗伊氏乳杆菌高密度发酵,活菌数和产量都凸显出巨大的优势,该研究为罗伊氏乳杆菌的高效制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伊氏乳杆菌 高密度发酵 灌流浓缩培养
下载PDF
复合益生菌对染菌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及肠道形态、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美余 罗成莹 +4 位作者 辛维岗 张关令 王春 李亚萍 林连兵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6,共10页
为探究白羽肉鸡在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条件下,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益生菌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使用产气荚膜梭菌感染3日龄的健康白羽肉鸡,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高500 mg/kg、中200 mg/k... 为探究白羽肉鸡在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条件下,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益生菌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使用产气荚膜梭菌感染3日龄的健康白羽肉鸡,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高500 mg/kg、中200 mg/kg、低50 mg/kg)由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与金霉素制剂(50μg/g)饲喂21 d。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测定白羽肉鸡盲肠肠道菌群,分析其多样性和组间差异,并记录其对生长性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饲喂高、中剂量的复合益生菌显著降低了白羽肉鸡的料肉质量比,提升了肠道绒隐比(P<0.05),与金霉素制剂组结果相似。同时,饲喂不同剂量的复合益生菌和金霉素制剂后,白羽肉鸡盲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发生了变化,复合益生菌均能够显著提升Simpson指数(P<0.05)。此外,比较复合益生菌、金霉素制剂与空白组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变化,发现软壁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下降(P<0.05)。在属水平上,发现Fournierella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Lachnospiraceae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揭示了复合益生菌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结构均有促进作用,为更全面了解复合益生菌替代抗生素应用于白羽肉鸡养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白羽肉鸡 复合益生菌 饲料添加剂 肠道菌群
下载PDF
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江宇航 辛维岗 +3 位作者 周寰宇 杨瑞思 张棋麟 林连兵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1,共8页
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bacitracin methylene disalicylate, BMD)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与安全性,可作为一种药物添加剂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然而,目前关于BMD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尚不明确。作者选用3日龄健康白羽... 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bacitracin methylene disalicylate, BMD)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与安全性,可作为一种药物添加剂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然而,目前关于BMD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尚不明确。作者选用3日龄健康白羽肉鸡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在基础饲粮上添加50 mg/kg金霉素制剂与高(60.0 mg/kg)、中(40.0 mg/kg)、低(20.0 mg/kg)剂量的BMD进行比较饲喂管理。记录28 d内白羽肉鸡料重比变化,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8 d的白羽肉鸡肠道微生物菌群和组成变化进行测序分析,比较各组间与组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主要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差异。结果发现,饲喂不同剂量的BMD和金霉素制剂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均有一定影响,饲喂60.0 mg/kg的BMD时,白羽肉鸡料重比最低,效果最佳。同时,饲喂BMD与金霉素制剂对白羽肉鸡的肠道菌群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造成了菌群多样性下降、丰度上升。与空白组相比,添加BMD和金霉素后拟杆菌门、软壁菌门的优势菌群显著上升(P<0.05),而厚壁菌门显著下降(P<0.05)。在属水平上,Fournier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而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表明,饲喂BMD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结构均有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白羽肉鸡料重比且能够促进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 白羽肉鸡 第二代测序技术 生长性能 肠道菌群
下载PDF
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及嗅觉相关基因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雪娇 张蔓 +4 位作者 江宇航 唐启河 张棋麟 林连兵 陈均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7-726,共10页
【目的】瓢虫科食性高度分化。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触角转录组数据库,探讨其触角嗅觉相关基因与食性分化的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七星瓢虫成虫触角转录组进行测序、... 【目的】瓢虫科食性高度分化。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触角转录组数据库,探讨其触角嗅觉相关基因与食性分化的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七星瓢虫成虫触角转录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挖掘嗅觉相关基因,并与已发表的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yioctopunctata转录组进行比较。【结果】共获得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31775条unigenes,其中69.71%的序列得以注释,NR数据库中注释最多,为20539条。据注释信息,挖掘到27个嗅觉相关基因,包括1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基因,13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CSP)基因,4个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基因,7个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GR)基因和2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NMP)基因。相对应地,在植食性茄二十八星瓢虫转录组中鉴定到38个嗅觉相关基因,包括七星瓢虫中未发现的1个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IR)基因。在各类型嗅觉相关基因中,茄二十八星瓢虫转录组的OBP基因比例(13.16%)高于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的(3.70%),而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的GR基因比例(25.93%)则高于茄二十八星瓢虫转录组的(13.16%)。【结论】触角嗅觉相关基因数目不是昆虫食性分化的主因。本研究获得了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学资源,初步探讨了嗅觉相关基因同瓢虫食性分化的关系,为了解瓢虫乃至昆虫食性分化的分子基础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星瓢虫 触角转录组 食性分化 基因注释 嗅觉相关基因
下载PDF
罗非鱼源肠道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益生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秋月 杨雪娇 +3 位作者 谭春艳 陈家裕 林连兵 邓先余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共9页
为了筛选出优良的鱼源益生菌,作者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实验材料,进行肠道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抑菌活性、耐酸性、耐胆盐、人工胃肠液耐受、溶血活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等体外益生特性分... 为了筛选出优良的鱼源益生菌,作者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实验材料,进行肠道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抑菌活性、耐酸性、耐胆盐、人工胃肠液耐受、溶血活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等体外益生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从罗非鱼肠道中共分离得到109株菌,其中包括79株乳酸菌和30株芽孢杆菌,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最终筛选出3株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3株菌均无溶血活性,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对强酸、胆盐和人工胃肠液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对水产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抑菌活性。筛选得到的3株菌丰富了鱼源益生菌资源,它们均可作为优良的鱼源益生菌候选菌株。其中,菌株R1对强酸和人工胃肠液耐受性最强,菌株R29耐胆盐能力最强,可进行进一步的益生特性研究,挖掘其作为食品源益生菌的益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益生菌 筛选 益生特性
下载PDF
蜜环菌YN3862菌株的高密度发酵工艺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智文 刘洋 +3 位作者 焦云健 邓先余 张棋麟 林连兵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24-129,共6页
以蜜环菌YN3862菌株为试材,采用固体培养和液体深层发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蜜环菌的最优母种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以期达到高密度培养蜜环菌目的。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母种培养基成分为木屑100 g·L^-1,麦麸100 g·L^-1,葡萄糖2... 以蜜环菌YN3862菌株为试材,采用固体培养和液体深层发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蜜环菌的最优母种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以期达到高密度培养蜜环菌目的。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母种培养基成分为木屑100 g·L^-1,麦麸100 g·L^-1,葡萄糖20 g·L^-1,琼脂15 g·L^-1,牛肉膏5 g·L^-1;最佳液体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1%,蔗糖2%,蚕蛹粉3%,MgSO4·7H2O 0.075%,KH2PO40.15%,乙醇1%;液体深层发酵采用200 L发酵罐,装入100 L液体培养基,以5%接种量接入匀质后的液体菌种,发酵温度25℃,溶解氧含量(DO)为55%左右,在发酵的0~24、24~36、36~48、48~144 h,转速分别设置为60、80、120、150 r·min^-1,在发酵时间为120 h时,生物量(干质量)最高,达到2.5 g·(100mL)^-1。因此,采用上述培养基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产出的生物量大,菌丝球活力好,实现了高密度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环菌 培养基 液体发酵 高密度培养
原文传递
汞暴露对斑马鱼肠道菌群结构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棋麟 江宇航 +2 位作者 董志祥 罗智文 林连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45-1653,共9页
汞是水体中广泛分布的重金属,严重地威胁了鱼类健康。关于汞对鱼类的影响,特别是针对肠道菌群结构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人们还不甚了解。该研究分别收集未暴露(对照组)及暴露于氯化汞(HgCl2,下文均简称“HGC”,30μg·L^−1)24 h后(... 汞是水体中广泛分布的重金属,严重地威胁了鱼类健康。关于汞对鱼类的影响,特别是针对肠道菌群结构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人们还不甚了解。该研究分别收集未暴露(对照组)及暴露于氯化汞(HgCl2,下文均简称“HGC”,30μg·L^−1)24 h后(处理组)的成年斑马鱼,解剖肠道和肝脏,提取肠道细菌DNA和肝脏上清液。利用第三代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16S rDNA全长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优势菌群(丰度前10)相对丰度,揭示它们在对照和处理组间的差异。以斑马鱼肝脏重要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作为生化指标,检测HGC暴露对其酶活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该研究共得到71472条原始序列,保留69344条高质量序列用于后续分析。相比对照,HGC暴露处理后显著降低了斑马鱼肠道菌群多样性(ACE,P=0.0046;Chao 1,P=0.0087;Shannon,P=0.0170);优势菌群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P=0.0000)、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P=0.0002)、厚壁菌门Firmicutes(P=0.0153)等7个门及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P=0.0000)、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P=0.0002)、芽孢杆菌属Bacillus(P=0.0068)等7个属斑马鱼肠道优势细菌的相对丰度在HGC暴露后发生了显著上升或下降(P<0.05),其中梭杆菌门及鲸杆菌属、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细菌相对丰度发生显著上升,而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及鞘脂单胞菌属、芽孢杆菌、解脲芽孢杆菌属Bacillus urealyticu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的细菌相对丰度发生显著下降。此外,HGC暴露后,斑马鱼肝脏GSH-Px、CAT、SOD活性及MDA水平发生显著上升或下降(P<0.05),其中,GSH-Px、SOD活性以及MDA水平发生显著上升,而CAT活性发生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汞暴露影响斑马鱼肠道菌群和肝脏抗氧化酶的认识,也为更全面了解水体重金属污染物对鱼类的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微生物学及抗氧化酶酶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汞 成年斑马鱼 肠道菌群结构 肝脏 肝脏抗氧化酶活
下载PDF
豆粕添加和发酵时间对甜象草青贮营养品质与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何秀 徐美余 +3 位作者 辛维岗 张棋麟 王峰 林连兵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60-2171,共12页
为研究添加豆粕和不同发酵时间对甜象草青贮品质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以甜象草为研究对象,设置无豆粕添加甜象草青贮(LSL饲料)和添加20%豆粕甜象草青贮(HSL饲料),在青贮袋中发酵10 d、30 d和60 d,分别对发酵料进行感官评价,测定pH值、含... 为研究添加豆粕和不同发酵时间对甜象草青贮品质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以甜象草为研究对象,设置无豆粕添加甜象草青贮(LSL饲料)和添加20%豆粕甜象草青贮(HSL饲料),在青贮袋中发酵10 d、30 d和60 d,分别对发酵料进行感官评价,测定pH值、含水量、养分含量和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两组饲料在发酵期间的感官评价均为优质。发酵30 d,感官评价已达到优良等级,粗蛋白质、氨态氮/总氮、乳酸和乙酸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60 d有所降低;发酵期间HSL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LSL(P<0.05)。发酵30 d,厚壁菌门和乳杆菌属在两组饲料中的相对丰度最高,60 d有所降低,其在HSL饲料中的相对丰度高于LSL饲料,变形菌门和肠杆菌属在HSL饲料中的相对丰度低于LSL。综上,添加20%豆粕能有效改善甜象草的青贮品质,促进乳杆菌属细菌生长,抑制有害细菌增殖。推荐甜象草青贮饲料的适宜发酵时间为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甜象草 发酵时间 饲料品质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蛋白酶细菌的筛选 被引量:8
18
作者 江宇航 李宏伟 +2 位作者 蔡赛波 林连兵 张棋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46-1456,共11页
为分离鉴定马尾松毛虫幼虫肠道细菌,从中挖掘产蛋白酶的肠道细菌资源。以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幼虫为材料,通过常规细菌培养方法体外获得部分肠道细菌,利用16S rDNA鉴定细菌种类,采用酪蛋白选择培养基筛选具有产蛋白酶能... 为分离鉴定马尾松毛虫幼虫肠道细菌,从中挖掘产蛋白酶的肠道细菌资源。以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幼虫为材料,通过常规细菌培养方法体外获得部分肠道细菌,利用16S rDNA鉴定细菌种类,采用酪蛋白选择培养基筛选具有产蛋白酶能力的菌株,依据GB/T 23527—2009《蛋白酶制剂》的检测方法,测定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从马尾松毛虫肠道分离出18个不同种类的非厌氧细菌,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亚硫酸杆菌属(Sulfuro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泛菌属(Pantoe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经酪蛋白选择培养基筛选后共获得6株产蛋白酶细菌,均为芽孢杆菌。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这些产蛋白酶细菌均具有较高的产蛋白酶能力,尤其是菌株MW-39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酶活性最高可达255.36 U·mL^-1;其次为MW-50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MW-4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酶活性最高可分别达193.85 U·mL^-1和165.81 U·mL^-1。分析3个蛋白酶活性最高菌种的蛋白酶酶学特性,发现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和酸碱耐受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pH 5.0~9.0和30~50℃各菌株产生的蛋白酶活性相对较高,MW-39、MW-4和MW-50的蛋白酶最适pH分别为8.0、7.5、8.0,最适温度分别为45、40、40℃。本研究揭示了马尾松毛虫幼虫肠道多个细菌种类,丰富了产蛋白酶细菌资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昆虫肠道产蛋白酶细菌资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肠道细菌 芽孢杆菌 蛋白酶 酶学特性
下载PDF
二甲酸钾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寰宇 江宇航 +4 位作者 张关令 徐美余 蔡赛波 张棋麟 林连兵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58-65,共8页
为评估二甲酸钾对畜禽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为一种抗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潜力,采用3日龄健康白羽肉鸡作为饲喂对象,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质量浓度为0.1%、0.3%、0.5%、0.7%的二甲酸钾和含量为50 mg/mL的金霉素分别进行比较饲喂管理。记录2... 为评估二甲酸钾对畜禽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为一种抗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潜力,采用3日龄健康白羽肉鸡作为饲喂对象,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质量浓度为0.1%、0.3%、0.5%、0.7%的二甲酸钾和含量为50 mg/mL的金霉素分别进行比较饲喂管理。记录28 d试验周期内白羽肉鸡的料重比变化,采集28 d时白羽肉鸡盲肠肠道内溶物,利用第三代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16S rDNA全长序列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饲喂0.3%的二甲酸钾能够显著降低料重比,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饲喂0.3%的二甲酸钾对白羽肉鸡的肠道菌群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优势菌群中,饲喂0.3%二甲酸钾与空白组相比,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上升,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Epsilonbacteraeota的相对丰度下降,产生了更有利于生长发育的微生物群落。同时,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上升,Barnesiella和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改善了肠道中微生物菌群的微生态健康。研究结果丰富了二甲酸钾和金霉素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影响的认识,也为更全面了解二甲酸钾应用于替代抗生素对畜禽的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微生物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酸钾 白羽肉鸡 生长性能 抗生素替代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布氏乳杆菌细菌素BSX0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江宇航 周寰宇 +4 位作者 辛维岗 徐美余 何秀 张棋麟 林连兵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26,共8页
为评估布氏乳杆菌所产细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培养布氏乳杆菌获得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物质,经纯化后鉴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与抑菌特性,并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布氏乳杆菌在3... 为评估布氏乳杆菌所产细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培养布氏乳杆菌获得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物质,经纯化后鉴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与抑菌特性,并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布氏乳杆菌在37℃MRS培养基中培养至20 h后进入稳定期,在26 h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峰值,为(26.36±0.86)mm。通过ÄKTA pure系统串联Superdex 30 Increase纯化后,鉴定得到抑菌活性物质(BSX01)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73.56,对多种蛋白酶敏感,推测为Ⅰ类细菌素。在pH 10(2 h)和121℃(30 min)处理后,BSX01仍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仅为12.50μg/mL。此外,BSX01在1/2 MIC时可有效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在2 MIC时能够完全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基于上述结果,布氏乳杆菌产生的细菌素BSX01是食品工业中的潜在生物防腐剂和抑制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有效候选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乳杆菌 细菌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特性 生物被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