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8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群建设思路探讨——以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青峰 王敏 +2 位作者 杨瑞春 袁文才 姜峰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7-29,共3页
以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依托的学科群为切入点,拟从基于国家科技平台的优势学科群内涵、特点以及构建策略开展初步探讨。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科群 构建策略
下载PDF
新建农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凝练学科方向的思路探讨——以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青峰 李小琴 +3 位作者 袁文才 王敏 姜峰 杨瑞春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7-119,124,共4页
以2011年新建的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尝试从目的意义、依托基础、凝练思路与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归纳概括,为相关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培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科 培育 思路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显微成像平台的规划与建设探索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洁 胡炜 蒙冰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年第7期26-27,33,共3页
以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显微成像平台为研究对象,在平台开放与共享的背景下,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显微成像平台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以及研究型技术队伍的培养等问题。
关键词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显微成像平台 科研型技术人员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平台智能化管理系统与实践 被引量:9
4
作者 付强 朱平川 +1 位作者 王志强 卢春花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87-289,294,共4页
大型仪器设备是重要的科研资源,智能化管理是推进资源共享、提高仪器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建立了智能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将仪器管理、预约管理、收费系统和监控系统进行整... 大型仪器设备是重要的科研资源,智能化管理是推进资源共享、提高仪器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建立了智能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将仪器管理、预约管理、收费系统和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了仪器设备实验室无人值守的全天候开放运行,显著增加了仪器运行效率和服务范围。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平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仪器平台 智能化管理系统 预约系统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叶性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昶吟 张峰 朱师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300~600 m;简称季风林),在中山地带则分布为山地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1500 m;简称山地林)。山地林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对其树种的环境适应性仍缺乏足够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典型山... 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300~600 m;简称季风林),在中山地带则分布为山地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1500 m;简称山地林)。山地林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对其树种的环境适应性仍缺乏足够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典型山地林(广西大明山)和季风林(广东鼎湖山)的固定样地,共测定57种代表性树种的叶形态解剖特征、机械强度和水力学性状,比较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叶性状以及多类性状关联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季风林树种相比,山地林树种叶较厚、比叶面积较小、机械强度较高,有利于提高对较高海拔山区冬季冰冻的适应能力。在2022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时期,季风林树种的叶水势和水力安全边界均低于山地林。但是大部分树种水力安全边界为正值且种间变异较大,表明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的水力风险较低。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的叶性状网络不同,山地林树种叶水力安全性和效率性无权衡关系,而季风林树种叶经济学性状(如比叶面积)与其他指标的关联性较弱。基于叶性状的研究揭示了南亚热带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适应策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海拔梯度 常绿阔叶林 功能性状 水力学 性状网络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建设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胡炜 周洁 蒙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第23期26-28,共3页
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合理优化资源,保障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撑需要,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从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的科学化管理和高效建设。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型仪器设备 平台建设 仪器设备管理 技术队伍 科学化管理 共享平台 建设方
下载PDF
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樟科、壳斗科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地理格局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郑维艳 曾文豪 +2 位作者 唐一思 石慰 曹坤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676-8687,共12页
以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优势科樟科、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专著发表大量的样方数据和物种分布数据,分析樟科、壳斗科与群落构建的关系、它们各大属的地理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可能历史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北热带及... 以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优势科樟科、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专著发表大量的样方数据和物种分布数据,分析樟科、壳斗科与群落构建的关系、它们各大属的地理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可能历史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森林乔木层优势科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杜鹃花科。樟科、壳斗科物种丰富度均与其所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樟科对群落构建的贡献较大。樟科、壳斗科植物种的空间多样性分布中心均出现在我国亚热带中部偏南地区。樟科的厚壳桂属、琼楠属以及壳斗科的锥属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主要在南亚热带及北热带区域,以广西、云南省份的南部为主。樟科的樟属、新木姜子属、润楠属、木姜子属及壳斗科的柯属、青冈属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中部偏南的地区,其多样性分布中心与樟科、壳斗科科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极为相似。樟科的山胡椒属、楠属、黄肉楠属,壳斗科的栎属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中部以西的地区。研究结果佐证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生物地理学历史综合作用导致目前樟科和壳斗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北热带 中国大陆亚热带 樟科 壳斗科 物种多样性 群落构建 生物地理格局
下载PDF
南亚热带四种不同演化程度禾本科植物夏季光能利用策略差异分析
8
作者 张雅芳 王海玲 +2 位作者 朱师丹 张小燕 朱俊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0-449,共10页
为了探究甘蔗、地毯草、芦苇、佛肚竹这四种禾本科植物的光能利用策略,该文以大田或原生境植株为材料,于炎夏伏天最热时节活体监测其叶绿素荧光和光合气体交换特性,并分析其色素含量。结果表明:(1)C_(4)甘蔗和C_(4)地毯草具有高净光合速... 为了探究甘蔗、地毯草、芦苇、佛肚竹这四种禾本科植物的光能利用策略,该文以大田或原生境植株为材料,于炎夏伏天最热时节活体监测其叶绿素荧光和光合气体交换特性,并分析其色素含量。结果表明:(1)C_(4)甘蔗和C_(4)地毯草具有高净光合速率(P_(n)),是消耗利用光能的主要手段,并且高P_(n)和高水分利用效率(WUE)、高量子效率(Φ_(i))耦合在一起;(2)C_(3)芦苇也具有较高的P_(n)、WUE和Φi,其较高的类胡萝卜素与非光化学淬灭热耗散(NPQ)相结合消耗多余光能;(3)C_(3)佛肚竹P_(n)、WUE和Φ_(i)值均最低,但具有最大的叶黄素库容和较高的叶黄素循环转换效率(DPS),通过叶黄素循环和NPQ的偶联消耗多余光能。此外,四种植物光能利用策略也与其生活型有密切关联。该研究结果对甘蔗、地毯草和佛肚竹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对芦苇生境生态修复和生态规划有科学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演化 光适应 禾本科植物 高温 南亚热带
下载PDF
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及其自然干扰特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温远光 林建勇 +3 位作者 朱宏光 周晓果 叶铎 王磊 《广西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447-453,共7页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85个林隙的调查,了解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方法】在大明山3.2hm^2永久样地内仔细寻找每一个林隙,记录林隙形成木的种类,测量其胸径和高度,判断林隙形成...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85个林隙的调查,了解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方法】在大明山3.2hm^2永久样地内仔细寻找每一个林隙,记录林隙形成木的种类,测量其胸径和高度,判断林隙形成木和林隙的年龄,绘制树冠投影图。【结果】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1.70%和52.90%,干扰频率分别为1.793%·a^-1和1.32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76a。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翻蔸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8%,其次是干中折断而形成的,占37.88%。林隙大多由0~1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3.45株。EG的大小多在200~600m^2,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56.47%);CG的大小多在200m^2以下,以100~2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37.65%)。大部分林隙是在2年前形成的,占68.40%。林隙形成木种类超过42种,主要是云贵山茉莉(Huodendron biaristatum)、罗浮槭(Acer fabri)、栓皮木姜子(Litsea suberosa)、百色猴欢喜(Sloanea chingiana)、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天目紫茎(Stewartia gemmata)、糙皮桦(Betula utilis)和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占形成木个体数的68.51%。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5~20cm。【结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特征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也与南亚热带低地的常绿阔叶林存在显著区别。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是造成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分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山地常绿阔叶林 林隙 自然干扰 冰冻灾害 大明山
下载PDF
南亚热带11种珍贵阔叶树种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郭昉晨 刘世荣 +5 位作者 温远光 唐敬超 蔡道雄 明安刚 史作民 雷丽群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606-611,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南亚热带珍贵阔叶树种的光合特性,为造林树种的选择和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各树种的光响应曲线和二氧化碳响应曲线,采用模型拟合的方法,计算出各树种的光合特征参数并比较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南亚热带珍贵阔叶树种的光合特性,为造林树种的选择和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各树种的光响应曲线和二氧化碳响应曲线,采用模型拟合的方法,计算出各树种的光合特征参数并比较分析。【结果】不同珍贵阔叶树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各树种最大净光合速率为7.00~18.19μmol·m^(-2)·s^(-1),平均值为10.83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柚木Tectona grandis(18.19μmol·m^(-2)·s^(-1))、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13.07μmol·m^(-2)·s^(-1))、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12.60μmol·m^(-2)·s^(-1))、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11.63μmol·m^(-2)·s^(-1))、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11.29μmol·m^(-2)·s^(-1))、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e(10.85μmol·m^(-2)·s^(-1))、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10.64μmol·m^(-2)·s^(-1))、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8.90μmol·m^(-2)·s^(-1))、擎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7.72μmol·m^(-2)·s^(-1))、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7.22μmol·m^(-2)·s^(-1))、铁力木Mesua ferrea(7.00μmol·m^(-2)·s^(-1))。光合能力较强的树种为柚木、米老排和红锥,较弱的为擎天树、铁力木和山白兰;对高光强适应能力较强的树种为铁力木、柚木、观光木和降香黄檀,较弱的为灰木莲和山白兰;对弱光利用能力较强的树种为格木、红锥和香梓楠,较弱的为山白兰、擎天树、观光木和米老排。【结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可选择光合能力强的树种造林。格木、红锥和香梓楠对弱光利用能力较强,可作为松、杉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贵阔叶树种 光合特性 南亚热带
下载PDF
热带生态型龙眼种质资源在南宁的引种观察
11
作者 邱宏业 侯延杰 +6 位作者 秦献泉 李鸿莉 李冬波 房晨 张树伟 尤婧祎 徐宁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17,共7页
为丰富南宁龙眼品种,调整当地龙眼品种结构,以7份热带生态型龙眼种质资源为试材,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石硖”做为对照,在南宁进行引种试验观察,从物候期、植物学特性和果实性状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热带生态型龙眼花芽萌动3月下... 为丰富南宁龙眼品种,调整当地龙眼品种结构,以7份热带生态型龙眼种质资源为试材,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石硖”做为对照,在南宁进行引种试验观察,从物候期、植物学特性和果实性状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热带生态型龙眼花芽萌动3月下旬至5月,果实成熟期8月下旬至9月下旬;而“石硖”7月中旬成熟,热带生态型龙眼鲜果上市时间比“石峡”晚1~2个月。供试种质单果质量差异较大,变异系数51.22%,其中“同奈2号”平均单果质量27.12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食率、纵径、横径、侧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8.26%、11.78%、11.26%、18.24%、16.70%。果实果形指数0.90~1.13,变异系数8.00%,其中“泰国温带”“石硖”果形指数均为0.90,果实圆形或近圆形;其他种质果形指数均大于1.0,长圆形。综合来看,“同奈2号”成熟期晚,果实大,果皮较光滑,果肉黄白色且香气浓,与其他龙眼种质存在显著差异,是优质晚熟龙眼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热带生态型 南亚热带生态型 种质资源 物候期 可溶性固形物
原文传递
马山黑山羊MAPK8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12
作者 雷志刚 潘宏 +4 位作者 张丹丹 刘权辉 孙哲 邓珊 黄奔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4-544,共11页
[目的]克隆马山黑山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8,MAPK8)基因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为山羊乳腺发育及MAPK8基因在转分化过程中的研究提供试验材料。[方法]参考山羊MAPK8... [目的]克隆马山黑山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8,MAPK8)基因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为山羊乳腺发育及MAPK8基因在转分化过程中的研究提供试验材料。[方法]参考山羊MAPK8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XM_018042429.1)设计引物,利用PCR扩增马山黑山羊MAPK8基因CDS序列并克隆;分别使用DNAStar和Mega 11.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并利用ProtParam、ProtScale等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慢病毒包装后收集病毒液上清,感染马山黑山羊成纤维细胞,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病毒组和对照组MAPK8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马山黑山羊MAPK8基因CDS区全长1 155 bp,编码384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43.98 ku,分子式为C_(1968)H_(3114)N_(528)O_(569)S_(22),等电点(pI)为7.13。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马山黑山羊与不同物种间MAPK8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高于85%,表明MAPK8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系统进化树显示,马山黑山羊MAPK8基因氨基酸序列与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斑马鱼的亲缘关系最远。马山黑山羊MAPK8蛋白为亲水性,不属于跨膜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52.2%)、线粒体(26.1%)、细胞核(17.4%)和细胞膜(4.3%)中,含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第26―321位氨基酸处)。MAPK8蛋白二级结构包括无规则卷曲、α-螺旋、β-转角和延伸链。互作蛋白预测显示,MAPK8蛋白可能与MAPK9、JUN、TP53、FOS、JUNB、MAP2K4、MAP2K7、MAPK8IP1和NFATC3蛋白存在互作。试验成功构建MAPK8基因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CDH-CMV-MAPK8-mchery-Puro,转染马山黑山羊成纤维细胞后产生红色荧光信号,试验组细胞内MAPK8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了马山黑山羊MAPK8基因CDS序列,并构建了pCDH-CMV-MAPK8-mchery-Puro真核表达载体,为山羊MAPK8基因功能及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山黑山羊 MAPK8基因 生物信息学 真核表达
下载PDF
慕课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MOOC+线上见面课”课程教学实践 被引量:9
13
作者 初志战 巫光宏 +3 位作者 王声斌 吴骏 朱国辉 郭海滨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64-1570,共7页
生物化学不仅是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发展最快的前沿课程之一。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面对生物化学的繁杂体系暴露出许多问题,通常教学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慕课与微课等线上课程为许多高校提... 生物化学不仅是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发展最快的前沿课程之一。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面对生物化学的繁杂体系暴露出许多问题,通常教学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慕课与微课等线上课程为许多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钉钉课堂、腾迅课堂、雨课堂、微信交流平台等线上课程直播,也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同步学习。线上教学在新冠疫情期间成为全国大中小学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但经过几年的推广,单纯的线上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各自优势,混合式教学成为发展方向。华南农业大学在2019年初开始与智慧树平台合作,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慕课,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采用了“MOOC+线上见面课”的线上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单纯依靠MOOC并不能很好地完成生物化学的学习,但“MOOC+线上见面课”则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该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为今后“MOOC+线下课”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 MOOC+ 线上见面课 教学模式
原文传递
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针阔混交林的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严理 王磊 +5 位作者 罗保庭 周晓果 朱宏光 尤业明 李晓琼 温远光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600-605,611,共7页
【目的】阐明中山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形成机理、分异规律及维持机制。【方法】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12块20m×20m的调查样地,研究中山针阔混交林的植物群落组成、植物多样性及分异规律。【结果】银杉混交林共有植物5... 【目的】阐明中山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形成机理、分异规律及维持机制。【方法】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12块20m×20m的调查样地,研究中山针阔混交林的植物群落组成、植物多样性及分异规律。【结果】银杉混交林共有植物56科76属94种,长苞铁杉混交林共有植物51科78属103种,广东五针松混交林有30科43属66种,小叶罗汉松混交林有29科38属49种。银杉混交林的针阔叶树优势种分别是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重要值IV为34.86)、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47.70)、五列木(Pentaphylax euryoides,27.69)、信宜杜鹃(Rhododendron faithiae,18.07);长苞铁杉混交林相应为长苞铁杉(63.44)、五列木(51.03)、马蹄荷(Exbucklandia populnea,13.24);广东五针松混交林为广东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43.19)、五列木(59.09)、大头茶(Polyspora axillaris,44.49)、马蹄荷(26.10);小叶罗汉松混交林为小叶罗汉松(Podocarpus wangii,58.22)、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32.89),南华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66.31)。中山区4种混交林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长苞铁杉混交林中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广东五针松混交林(P<0.05);其它类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中山区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针阔混交林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作为优势种的针阔叶树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是维持中山区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植物多样性 中山 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现状与策略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铎 吴溪玭 +3 位作者 罗应华 吴庆标 严理 温远光 《广西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514-524,533,共12页
【目的】全面了解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受威胁原因及保护空缺,为制定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面收集广西植被资源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空缺分析,揭示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及... 【目的】全面了解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受威胁原因及保护空缺,为制定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面收集广西植被资源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空缺分析,揭示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及受威胁原因。【结果】植被保护成效显著:建立了较完善的植被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8个,面积达145.90万hm2,占广西国土面积的6.17%;这些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广西40大片原生性最好的天然阔叶林,保护了广西90%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森林植被类型,保护了全区19.8%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植被保护现状:天然植被退化的严重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一些特有、珍稀植被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天然植被保护的约束压力加大,天然植被缩小、人工植被扩大,植被的生态功能下降。植被受威胁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过快增长、城市化和土地开发、森林火灾、病虫害、气候灾害、桉树人工林的无序发展、湿地开垦与污染等。植被保护空缺仍然较大,有66种森林、17种竹林、72种灌丛、45种草丛、120种水生植被尚未得到有效保护。提出了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保护类型。【结论】广西植被资源基本得到保护,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尖锐,构筑国土生态屏障和经营优质生态资产的任务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资源 威胁原因 保护空缺
下载PDF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OsOFP30基因创制水稻粒型突变体
16
作者 何勇 刘耀威 +7 位作者 熊翔 祝丹晨 王爱群 马拉娜 王廷宝 张健 李建雄 田志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7-515,共9页
【目的】研究水稻OFP家族转录因子OsOFP30对粒型的影响,创制新的粒型突变材料,为水稻粒型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粳稻品种中花11为受体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OsOFP30基因进行定向编辑;通过T_(0)、T_(1)和T_(2)代连续筛选,获得3... 【目的】研究水稻OFP家族转录因子OsOFP30对粒型的影响,创制新的粒型突变材料,为水稻粒型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粳稻品种中花11为受体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OsOFP30基因进行定向编辑;通过T_(0)、T_(1)和T_(2)代连续筛选,获得3类无外源片段插入的纯合突变体(长片段删除突变OsOFP30^(-89)、单碱基插入突变OsOFP30^(+1G)和OsOFP30^(+1A));分析粒型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和测序分析,初步确定粒型变异原因。【结果】与野生型相比,3类突变体的粒宽和千粒重都显著降低,OsOFP30^(-89)和OsOFP30^(+1G)仅粒长和粒厚显著降低,穗型指标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OsOFP30^(+1A)的粒长和粒厚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仅一次枝梗数显著低于野生型;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3类突变体均由移码突变导致的翻译提前终止所产生,OsOFP30^(-89)突变蛋白长度为252个氨基酸,OsOFP30^(+1G)和OsOFP30^(+1A)突变蛋白长度均为282个氨基酸,两者仅第323位的核酸序列存在G和A的单碱基差异,导致突变蛋白第108位产生丝氨酸和天冬酰胺的差别。【结论】初步判断OsOFP30基因可调控水稻粒型变异。本研究创制了新的粒型突变材料,可为水稻粒型改良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OsOFP30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粒型
下载PDF
利用分子检测和基因编辑快速创制籼粳杂种亲和材料 被引量:1
17
作者 黎珠玉 蒋永捷 +6 位作者 冯耀明 梅林 李顺媚 郑琳 陈乐天 刘耀光 谢勇尧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7-494,共8页
[目的]利用分子检测和基因编辑技术,快速精准创制籼粳人工亲和系材料,打破籼粳杂种不育,为实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范例。[方法]本研究以优质籼稻‘黄华占’(HHZ)和优质粳稻‘中嘉8号’(ZJ8)为测试底盘,利用分子检测技术,检测HHZ和ZJ... [目的]利用分子检测和基因编辑技术,快速精准创制籼粳人工亲和系材料,打破籼粳杂种不育,为实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范例。[方法]本研究以优质籼稻‘黄华占’(HHZ)和优质粳稻‘中嘉8号’(ZJ8)为测试底盘,利用分子检测技术,检测HHZ和ZJ8中影响籼粳杂种不育的主效座位基因型,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对影响HHZ与ZJ8杂种F1育性的主效座位进行基因敲除,从而快速精准创建具有高结实率的HHZ与ZJ8籼粳杂种F1。[结果]HHZ与ZJ8杂种F1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但其小穗育性为半不育。根据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不育已有认知,通过分子检测,发现该杂交组合存在一个已克隆的杂种不育主效座位S5。为此,本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分别敲除S5座位籼稻的杀手基因ORF5+和粳稻的帮凶基因ORF4+,与野生型相比,这些编辑材料的重要农艺性状无明显变化。但这些编辑材料分别与野生型ZJ8和HHZ杂交获得的杂种F1的小穗育性能够完全恢复到全可育。[结论]利用分子检测和基因编辑能实现籼粳杂交育种的理性设计,快速培育出籼粳亲和型材料,最大程度地保留籼粳稻遗传多样性,为突破籼粳杂种不育和实现籼粳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检测 基因编辑 杂种不育 杂种亲和 水稻
下载PDF
温度和降水对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年内木质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乾林 郭明钢 +4 位作者 李佳音 郭霞丽 黄建国 陈林 李学斌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7,共9页
了解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树木木质部生长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评估和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产力和固碳潜力十分重要。通过微树芯采样技术,在2个生长季(2019年和2020年)监测了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内4棵蒙古栎(Quercus ... 了解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树木木质部生长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评估和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产力和固碳潜力十分重要。通过微树芯采样技术,在2个生长季(2019年和2020年)监测了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内4棵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年内木质部生长动态,并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别探索温度和降水对其生长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蒙古栎的年内木质部生长动态在2个生长季内无显著差异(P>0.05),均于4月初开始生长,9月中下旬停止生长,生长季长度为(177±17)d(2019年)和(165±24)d(2020年)。混合线性模型结果显示,蒙古栎年内木质部的生长速率与采样前7、10、15天的最高、最低、平均温及总降水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年内木质部生长可能受益于未来增温湿润的气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温度 降水 木质部 生长动态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突变株rRC-HL(GX074P1M1)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19
作者 李文芳 彭璟 +4 位作者 罗茜 杨文豪 韦显凯 李晓宁 罗廷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06-3116,共11页
【目的】构建狂犬病病毒(RABV)突变株r RC-HL(GX074P1M1)并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磷蛋白(P)与基质蛋白(M)部分区域联合突变对RABV转录和复制水平的影响,以了解RABV的致病机制,为靶点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 【目的】构建狂犬病病毒(RABV)突变株r RC-HL(GX074P1M1)并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磷蛋白(P)与基质蛋白(M)部分区域联合突变对RABV转录和复制水平的影响,以了解RABV的致病机制,为靶点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将RABV街毒株GX074的P蛋白P1区域(第48~78位氨基酸)与M蛋白M1区域(第1~22位氨基酸)联合嵌入弱毒株RC-HL相应位置,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测定突变毒株和对照毒株[RC-HL、GX074、r RC-HL(GX074PM)和CVS-11]感染细胞BSR/T7-9后的病毒滴度与核蛋白(N)基因、P基因和M基因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通过病毒拯救成功获得突变毒株rRC-HL(GX074P1M1)。病毒多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感染BSR/T7-9细胞24~96 h内,突变毒株rRC-HL(GX074P1M1)的病毒滴度均高于亲本毒株RC-HL和GX07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突变毒株rRC-HL(GX074P1M1)在感染24和48 h时,N基因、P基因和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同)高于亲本毒株RC-HL和GX074。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24 h时,与亲本毒株RC-HL相比,突变毒株rRC-HL(GX074P1M1)的N蛋白、P蛋白和M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小幅上升;在感染48 h时,突变毒株rRC-HL(GX074P1M1)的N蛋白、P蛋白和M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亲本毒株RC-HL与GX074。【结论】RABV街毒株GX074的P1和M1区域联合嵌入弱毒株RC-HL获得的突变毒株r RC-HL(GX074P1M1)复制及转录水平比亲本毒株高,在细胞内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表明街毒株GX074的P蛋白P1区域和M蛋白M1区域在促进病毒转录及复制中发挥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RABV) GX074 RC-HL P1 M1 生长特性 反向遗传
下载PDF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OsBADH2基因改良优质恢复系桂恢852的香味品质
20
作者 齐金岗 陈颖 +5 位作者 刘开强 王小姣 李林娟 赵丽冰 李孝琼 郭嗣斌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58-2068,共11页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桂恢852的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OsBADH2),以期快速改良广西优质恢复系桂恢852的香味品质,为广西香稻新种质的创制提供亲本资源及技术参考。【方法】以广西优质非香型水稻桂恢852为材料,对其OsBADH2蛋白...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桂恢852的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OsBADH2),以期快速改良广西优质恢复系桂恢852的香味品质,为广西香稻新种质的创制提供亲本资源及技术参考。【方法】以广西优质非香型水稻桂恢852为材料,对其OsBADH2蛋白的序列特征、保守结构域、保守基序、系统发育进化等进行分析,再根据CRISPR-GE网站信息挑选合适的靶位点,分别构建OsBADH2基因第1、2外显子的双突载体pLM62和第7外显子的单突载体pLM63。利用CRISPR-Cas9技术和水稻遗传转化技术靶向敲除桂恢852的OsBADH2基因,获取不同类型的osbadh2突变体。以桂恢852为对照,通过咀嚼法鉴定突变体osbadh2是否具有香味。最后,通过农艺性状测定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OsBADH2基因突变是否影响农艺性状。【结果】OsBADH2基因序列全长为6268 bp,包含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其编码区(CDS)为1512 bp,编码503个氨基酸残基,具有1个典型的Aldedh结构域(第16~485位氨基酸),属于醛脱氢酶,其蛋白序列与结构相对保守。通过OsBADH2氨基酸序列的BLAST比对分析,分别获得水稻的3个高相似性蛋白和拟南芥的4个高相似性蛋白,其中水稻OsBADH1、OsBADH2、OsALDH2B2、OsALDH2C1及拟南芥BADH1、BADH2、AL2C4均属于ALDH-SF(Aldehyde dehydrogenase superfamily)超家族成员。OsBADH2与OsBADH1为旁系同源基因,与拟南芥中BADH1和BADH2为直系同源基因。在桂恢852的遗传背景下成功获得4种突变类型且不含T-DNA的纯合突变体株系(osbadh2-1~osbadh2-4)。这4种突变类型均会使OsBADH2基因发生移码突变,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破坏OsBADH2蛋白的原有结构和功能,导致4个osbadh2突变体株系的稻米产生香气。4个osbadh2突变体株系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千粒重、长宽比与桂恢852野生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osbadh2-2突变体与osbadh2-4突变体的结实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桂恢852的4个osbadh2突变体株系均具有香味品质,且综合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表明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快速定向改变水稻品种的目标性状,极大缩短了育种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恢复系 香味 OsBADH2 CRISPR-Cas9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