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赵海涛 徐丽华 +3 位作者 于凯 张广波 王拥军 朱东磊 《现代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任丘康济新图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3571例AI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S量表评分将其分为良好预后组(≤2分)、不良预后组(≥3分),采用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任丘康济新图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3571例AI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S量表评分将其分为良好预后组(≤2分)、不良预后组(≥3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脑卒中史、收缩压、FPG、LDL-C、WBC、未规范化治疗是AIS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未规范化治疗与AIS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结论:ACI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未规范化治疗与AIS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未规范化治疗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血尿酸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中的预测作用
2
作者 许大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051-054,共4页
评价血尿酸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2024年1月到6月期间在本医院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60例未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 评价血尿酸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2024年1月到6月期间在本医院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60例未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归入对照组,将30例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归入研究组。为两组患者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检测并进行对比,使用单因素分析法、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的血清尿酸水平为(324.65±80.02)μmol/L,低于对照组的(424.39±98.82)μmol/L,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研究组在年龄分布、是否合并糖尿病、脑梗死面积大小、NIHSS评分高低、尿酸水平上与对照组有明显不同,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在60岁以上、脑梗死面积超过5cm2、合并糖尿病、高NIHSS评分、低尿酸水平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主要原因(P<0.05)。结论 年龄在60岁以上、脑梗死面积超过5cm2、合并糖尿病、高NIHSS评分、低尿酸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升高,临床可以根据血尿酸水平高低来判断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从而予以患者可靠的治疗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酸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溶栓 出血转化风险 预测作用
原文传递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观察
3
作者 杨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053-0056,共4页
分析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有效治疗方式,评定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药物联合应用的作用。方法 时间选择2023.2-2023.9月,观察对象选择8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医学调查。基于随机模式统计为两组,有一般治疗组、优质治疗组,前... 分析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有效治疗方式,评定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药物联合应用的作用。方法 时间选择2023.2-2023.9月,观察对象选择8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医学调查。基于随机模式统计为两组,有一般治疗组、优质治疗组,前组接受胺碘酮干预、后者另外接受厄贝沙坦干预,分析患者治疗指标和安全性情况。结果 治疗后,优质治疗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项目均值(51.24±3.16)%、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项目均值(53.42±2.10)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值(50.24±1.35)mm,多个数据统计均较一般治疗组优,p<0.05;优质治疗组的治疗结果:显著治疗例数为11、一般治疗例数为30、无效治疗例数为3,总治疗率是93.2%,优质治疗组的治疗结果:显著治疗例数为10、一般治疗例数为28、无效治疗例数为6,总治疗率是86.4%,比较之下优质治疗组更高,p<0.05;优质治疗组胃肠道不舒适表现1例患者、心窦过缓表现1例患者、低血压表现1例患者、恶心头晕表现2例患者,总出现率是11.4%,低于一般治疗组20.5%(胃肠道不舒适表现2例患者、心窦过缓表现2例患者、低血压表现2例患者、恶心头晕表现3例患者),p<0.05。结论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应充分推广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的联合治疗模式,不仅充分改善患者心功能,还提高治疗效率,保障治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厄贝沙坦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应用价值
原文传递
胺碘酮治疗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4
作者 杨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062-065,共4页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胺碘酮在急诊环境下,对冠心病快速心律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同时评估改善的预后作用。方法 选择2023年8月-2024年4月间,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样本,共64例。采用的方法是随机法,分...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胺碘酮在急诊环境下,对冠心病快速心律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同时评估改善的预后作用。方法 选择2023年8月-2024年4月间,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样本,共64例。采用的方法是随机法,分成胺碘组、强心组,均32例,前者使用胺碘酮治疗,后则采用常规治疗法。对比两组治疗的效果,评估胺碘酮的作用。结果 碘酮组疗效比强心组更突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胺碘组与强心组心功能指标相近(P>0.05);治疗后,胺碘组与强心组心功能指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而胺碘组心功能指标比强心组更理想,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胺碘组与强心组心率相近(P>0.05);治疗后,胺碘组与强心组心率比治疗前低,而胺碘组心率比强心组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胺碘组与强心组的SF-36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胺碘组和强心组SF-36评分比治疗前高,而胺碘组SF-36评分比强心组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胺碘组与强心组血液指标相近(P>0.05);治疗后,胺碘组与强心组血液指标均比治疗前低,血液指标方面胺碘组更低(P<0.05)。结论 在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采用胺碘酮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心衰程度 心功能
原文传递
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风险管理在重症医学科院感防控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吴秀英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222-225,共4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在重症医学科(ICU)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旨在评估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在重症医学科(ICU)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FMEA模式的护理风险管理。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MEA模式的护理风险管理在ICU医院感染防控中表现出显著效果,为ICU护理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护理风险管理 重症医学科 医院感染 护理质量
原文传递
联用静脉溶栓、神经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赵海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116-0119,共4页
研究联用静脉溶栓、神经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9年11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AIS病人80例,运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作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治疗价值。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高,P<0.05;研究组不... 研究联用静脉溶栓、神经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9年11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AIS病人80例,运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作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治疗价值。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虽高,但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优,P<0.05;治疗后,研究组NO、ET-1、NSE指标以及NIHSS评分更低,P<0.05。结论 运用静脉溶栓、神经介入动脉溶栓联用疗法对AIS治疗可改善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临床症状指标,提升神经功能,疗效与安全性有双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达格列净对射血分数降低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杨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037-0040,共4页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达格列净在优化射血分数降低型血性心肌病,所造成患者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 本次三个选取了2023年8月-2024年4月在我院内接触治疗的射血分数降低型血性心肌病并造成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研究,共60例。以就诊日期进...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达格列净在优化射血分数降低型血性心肌病,所造成患者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 本次三个选取了2023年8月-2024年4月在我院内接触治疗的射血分数降低型血性心肌病并造成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研究,共60例。以就诊日期进行划分研究小且,其中30例子分为达格列净治疗的治疗组,以及另30例的常规治疗组,采用传统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前,达格治疗组与参照治疗组氧化应激指标差异极小(P>0.05);治疗后,达格治疗组与参照治疗组氧化应激指标有所改善,达格治疗组在治疗干预之后表现出非常优秀的生理指标变化,表现在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丙二醛水平降低,P<0.05。干预之前,在6min步行和心率快慢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治疗后无论是步行能力又或是心率减缓等,治疗组的表现更优异,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而在一些指标,如醛固酮、氮末端脑钠肽前体等,浓度上在治疗前基本一致。完成治疗宾,这类和心衰有关标志物都有下降,而且达格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治疗前,达格治疗组与参照治疗组的SF-36评分差异极小(P>0.05);治疗后,达格治疗组和参照治疗组SF-36评分均有提高,而达格治疗组SF-36评分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格列净对射血分数降低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格列净 射血分数降低 缺血性心肌病 心力衰竭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早期脑卒中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8
作者 田艳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023-0026,共4页
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据行CT和MRI检查,分析不同检查方法诊断效能。结果 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MRI显示69例有梗死灶,检出率86.25%,其中单发病灶60例,... 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据行CT和MRI检查,分析不同检查方法诊断效能。结果 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MRI显示69例有梗死灶,检出率86.25%,其中单发病灶60例,多发病灶9例,病灶总数104个;CT显示52例梗死灶,检出率65.00%,其中单发病灶44例,病灶8例,病灶总数83个。MRI对发病时间<6h和6~24h内的患者检出率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发病时间>24h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RI在缺血性卒中诊断中应用价值高,尤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检出率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生长抑素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立献 王国珍 +1 位作者 韩雪 蒋光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6期640-644,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生长抑素对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血清脂肪酶(LPS)、前白蛋白(PA)、抵抗素(resistin)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急性胆囊炎患者8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生长抑素对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血清脂肪酶(LPS)、前白蛋白(PA)、抵抗素(resistin)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急性胆囊炎患者8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2)与研究组(n=42)。常规干预基础上研究组采取生长抑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统计两组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肛门初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血清LPS、PA、抵抗素水平、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肛门初次排气时间、肛门初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术后第3天两组血清TBIL、AST及ALT水平较治疗前增高,但研究组各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第3天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LPS、抵抗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A水平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血清LPS、抵抗素水平较对照组低,PA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SF-36分值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基础上采取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胆囊炎,可缩短患者机体功能康复及住院时间,减轻对肝功能的损害,降低LPS、抵抗素等水平,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生长抑素 脂肪酶 前白蛋白 抵抗素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腹腔镜下不同肝切除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立献 张伟 +2 位作者 王国珍 韩雪 蒋光林 《肝胆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不同肝切除方式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1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120例PLC患者根据腹腔镜下肝切除方式不同分为解剖组和非解剖组各60例,分别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腹腔镜下非解剖性...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不同肝切除方式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1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120例PLC患者根据腹腔镜下肝切除方式不同分为解剖组和非解剖组各60例,分别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腹腔镜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观察围术期指标,评估残余肝功能,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内肝内复发、肝外转移及1年无瘤生存率情况。结果与非解剖组相比,解剖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但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明显少、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解剖组术后7 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非解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组、非解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26.67%,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期内,两组肝内复发、肝外转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解剖组1年无瘤生存率76.67%明显较非解剖组的58.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虽然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可控制失血量与输血量,减轻对PLC患者残余肝功能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并对1年无瘤生存率的提高亦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性肝切除 原发性肝癌 围术期 并发症 无瘤生存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1
11
作者 高素颖 颜应琳 +6 位作者 于凯 张广波 冀瑞俊 王拥军 李芳 张娜 朱东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32,共6页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506例(61.91%)、女1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 急性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卒中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0
12
作者 高素颖 冀瑞俊 +4 位作者 颜应琳 于凯 王拥军 李芳 朱东磊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4期389-393,共5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胱抑素C(cystatin-C,Cys-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1月于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胱抑素C(cystatin-C,Cys-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1月于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入院时NIHSS评分分为轻型组(NIHSS评分<7分)、中型组(7分≤NIHSS评分<15分)、重型组(NIHSS评分≥15分)。比较三组间血清Hcy、FIB、Cys-C水平差异,进一步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Hcy、FIB、Cys-C水平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共纳入4468例患者,中位年龄65.00(65.00~72.00)岁,男性2765例(61.88%)。轻型组3943例(88.25%),中型组441例(9.87%),重型组84例(1.88%)。三组间血清Hcy(P<0.001)、FIB(P<0.001)、Cys-C(P=0.035)水平比较,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轻型组血清Hcy、FIB和Cys-C水平均低于中型组和重型组。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Hcy(r=0.770,P<0.001)、FIB(r=0.440,P=0.003)、Cys-C(r=0.580,P<0.00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FIB、Cys-C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同型半胱氨酸 纤维蛋白原 胱抑素C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与出院一年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丽华 张广波 +4 位作者 于凯 杨红娜 何艳 冀瑞俊 王拥军 《北京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与出院1年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302例,登记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等,在患者出院1年时进行电话随访,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与出院1年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302例,登记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等,在患者出院1年时进行电话随访,按随访时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评分≤2分,3067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23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与出院1年预后不良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高脂血症史、卒中史、心房颤动史、外周血管疾病史、吸烟、过量饮酒、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SBP、胱抑素C、RBC、红细胞比容、Hb、PT、INR、FIB、同型半胱氨酸和入院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大(OR=1.052,95%CI:1.037~1.068,P=0.000)、卒中史(OR=1.568,95%CI:1.159~2.120,P=0.004)、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差(OR=0.642,95%CI:0.473~0.873,P=0.005)、SBP高(OR=1.008,95%CI:1.002~1.014,P=0.007)和入院24 h内NIHSS评分高(OR=1.371,95%CI:1.315~1.429,P=0.000)。通过年龄、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卒中史、SBP和入院24 h内NIHSS评分可联合预测脑梗死1年预后不良,AUC为0.836。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差可增加1年不良预后的风险,提高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可降低不良预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二级预防药物 依从性 预后
原文传递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东亮 高素颖 +4 位作者 颜应琳 冀瑞俊 于凯 范东娜 王拥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8期936-941,共6页
目的: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的发生情况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任丘市城乡100个村和20个社区。入选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2251例,对所有入选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 目的: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的发生情况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任丘市城乡100个村和20个社区。入选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2251例,对所有入选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正常229例(10.2%),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644例(28.6%),颈动脉斑块形成1227例(54.5%),颈动脉狭窄151例(6.7%)。与颈动脉正常组比较,IMT增厚、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狭窄的男性比例升高,年龄更大,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吸烟、被动吸烟、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比例逐渐升高,SBP、FPG、TC、LDL-C、HDL-C、尿酸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男性、年龄、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吸烟、被动吸烟、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SBP、DBP、FPG、TC、LDL-C、尿酸是IMT增厚+CAS的相关因素;男性、年龄、吸烟、被动吸烟、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SBP、FPG、TC、LDL-C、尿酸是CAS的相关因素;男性、年龄、心房颤动、吸烟、被动吸烟、抗血小板药物使用、SBP、FPG、LDL-C、HDL-C、尿酸是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P<0.05)。男性、年龄、吸烟、缺乏体力活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SBP、FPG、LDL-C是CAS的相关因素(P<0.05);男性、年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SBP、LDL-C是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减轻体质量、增加运动、戒烟、减少被动吸烟可降低CAS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患病率 相关因素 高血压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高素颖 张会玲 +3 位作者 于凯 冀瑞俊 王拥军 朱东磊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出院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于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4048例,按出院结局分为结局良好组(3213例)和结局不良组(835例);按Hcy水平分为低...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出院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于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4048例,按出院结局分为结局良好组(3213例)和结局不良组(835例);按Hcy水平分为低Hcy组(<15μmol/L,1723例)、中Hcy组(15~30μmol/L,1779例)和高Hcy组(>30μmol/L,54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出院结局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不同Hcy水平与AIS患者出院结局的关系。结果低、中、高Hcy组AIS患者出院结局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8.11%、22.37%和22.89%,出院结局不良的发生率随Hcy水平升高而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龄、文化程度较低、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颈动脉狭窄、高NIHSS评分及收缩压、LDL-C、Hcy升高是AIS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低Hcy组比较,中Hcy组和高Hcy组AIS患者发生出院结局不良的OR值分别为1.303(95%CI 1.104~1.538,P=0.007)和2.343(95%CI 1.062~3.697,P=0.014)。结论入院时血浆Hcy水平升高可增加AIS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发生风险,积极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预防颈动脉狭窄、有效控制血压、LDL-C及Hcy水平、降低NIHSS评分可降低AIS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出院结局不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压疮评分和跌倒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素颖 秦一凡 +3 位作者 于凯 张会玲 冀瑞俊 王拥军 《北京医学》 CAS 2021年第12期1201-120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压疮评分和跌倒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收治的ACI患者3996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压疮评分和跌倒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收治的ACI患者3996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入院24 h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型组(NIHSS评分≤4分)、中型组(5分≤NIHSS评分≤15分)和重型组(NIHSS评分>15分);比较各组压疮评分、跌倒评分及NIHSS评分与压疮评分和跌倒评分的关系。结果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增加,压疮评分水平逐渐降低,跌倒评分水平呈逐渐增高,且患者住院期间合并消化道出血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比例也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压疮评分(OR=1.745,95%CI:1.524~1.999,P<0.001)、跌倒评分(OR=1.316,95%CI:1.214~1.628,P=0.026)、住院期间合并消化道出血(OR=2.590,95%CI:1.148~5.839,P=0.022)及住院期间质子泵抑制剂治疗(OR=2.869,95%CI:1.594~5.164,P<0.001)是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压疮评分呈负相关(r=-0.651,P<0.01),与跌倒评分水平呈正相关(r=0.353,P<0.01)。结论压疮评分、跌倒评分、住院期间合并消化道出血及住院期间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与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压疮评分 跌倒评分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红娜 冀瑞俊 +3 位作者 于凯 何艳 徐丽华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1期1227-1232,共6页
目的探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出院后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调查其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服用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 目的探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出院后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调查其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服用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后3个月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4151例入组患者中,3个月随访时二级预防药物总体依从性为78.8%,在二级预防药物种类中依从性分别为抗血小板药物89.3%、降压药物87.5%、降脂药物86.9%、降糖药物79.3%、抗凝药物5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已婚(OR 1.589,95%CI 1.304~1.936,P<0.001)、卒中病史(OR 1.225,95%CI 1.037~1.447,P=0.017)、糖尿病病史(OR 0.570,95%CI 0.463~0.701,P<0.001)、发病前抗凝药物使用(OR 0.192,95%CI 0.060~0.619,P=0.006)、出院时二级预防药物种类数(OR 0.841,95%CI 0.736~0.960,P=0.010)为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已婚、卒中病史、糖尿病病史、发病前抗凝药物使用及出院时二级预防药物种类数是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药物依从性 二级预防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3年血管源性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邢红梅 张广波 +2 位作者 徐丽华 于凯 冀瑞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6-399,共4页
目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出院3年血管源性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老年AIS患者3361例,出院3年血管源性死亡213例(死亡组),非血管源性死亡3148例(非死亡组)。通过患者病史、人口学信息、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等资料分析其3年内... 目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出院3年血管源性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老年AIS患者3361例,出院3年血管源性死亡213例(死亡组),非血管源性死亡3148例(非死亡组)。通过患者病史、人口学信息、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等资料分析其3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年龄、脑卒中、心房颤动、冠心病、颈动脉狭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尿素、肌酐、胱抑素C、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非死亡组,吸烟、体质量指数、TG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非死亡组(P<0.0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401,95%CI:1.362~1.401,P=0.001)、跌倒评分(OR=1.285,95%CI:1.175~1.402,P=0.001)、颈动脉狭窄(OR=1.435,95%CI:1.048~1.926,P=0.025)、入院时NIHSS评分(OR=1.064,95%CI:1.048~1.105,P=0.001)、白细胞计数(OR=1.079,95%CI:1.022~1.112,P=0.005)是血管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患者死亡风险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IS患者准确全面掌握入院后相关信息,对于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颈动脉狭窄 白细胞计数 尿素 脂蛋白(A) 死亡原因 预后
下载PDF
年龄与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高素颖 秦一凡 +3 位作者 张会玲 于凯 王拥军 冀瑞俊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8期810-81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8年11月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青中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8年11月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青中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与1年死亡、预后不良(mRS>2分)及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3996例,年龄22~98岁,平均64.83±11.28岁,男性2481例(62.09%);青中年组1214例(30.38%),老年组2782例(69.62%)。老年组男性比例、文化水平、过量饮酒、糖尿病、住院期间静脉溶栓治疗比例低于青中年组,舒张压、空腹血糖、TG、TC、LDL-C、白细胞计数、压疮评分低于青中年组;老年组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卒中史、颈动脉狭窄比例,住院期间新发肺炎、新发消化道出血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比例,以及收缩压、HDL-C、Hcy、胱抑素-C、纤维蛋白原、入院NIHSS评分、跌倒评分高于青中年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1年死亡风险(OR 2.770,95%CI 1.479~5.189,P=0.001)、预后不良风险(OR 1.721,95%CI 1.301~2.275,P<0.001)及卒中复发风险(OR 1.396,95%CI 1.011~1.927,P=0.043)均显著升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老年组1年死亡、预后不良及卒中复发风险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及干预,以降低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年龄 预后
下载PDF
新型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孔娅娜 赵永娜 +6 位作者 李恩静 颜应琳 冀瑞俊 于凯 姚喜凤 许大萍 赵海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0-51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实用性与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住院的TIA患者299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颈动脉狭窄组(A组)186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实用性与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住院的TIA患者299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颈动脉狭窄组(A组)186例,颈动脉轻度狭窄组(B组)76例,中度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C组)37例,采集一般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颈动脉预测狭窄模型对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A组、B组、C组年龄、性别、已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TIA、吸烟、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舒张压及HDL-C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对A组、B组、C组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15(95%CI:0.346~0.484)、0.475(95%CI:0.398~0.552)、0.728(95%CI:0.639~0.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对C组预测敏感性较A组、B组更高(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对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较高,此模型的使用效能较高,值得在脑卒中防控措施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预测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高血压 糖尿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