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古代地中海地区低技术力下的石作营造技艺探析 |
孙晓倩
陈兴
|
《古建园林技术》
|
2024 |
0 |
|
2
|
展示传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藏基泰工程司古建筑模型研究 |
白颖
诸葛净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3
|
善用能量--中国发达地区的绿色设计传统 |
陈薇
|
《世界建筑》
|
2022 |
1
|
|
4
|
明代南京应对水环境的石作营造 |
孙晓倩
|
《建筑遗产》
|
2020 |
0 |
|
5
|
中华古都营城智慧的创新探索——北京老城总体城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
王建国
吴晨
杨俊宴
陈薇
|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营造如何用木 |
孟阳
陈薇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7
|
地震带上的层叠建构——对滇西剑川匠系木构传统的重新诠释 |
孟阳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8
|
老城上空的“网”:基于数字技术的历史城区高度控制体系研究——以太原府城为例 |
沈旸
吴乐源
马骏华
周小棣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9
|
多层级与交叉的保暖设计系统--以北京东四头条至十条传统住区为例 |
贾亭立
郭菂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0
|
明代早期跨区域建筑的匠作传承——以瞿昙寺与南北两京建筑石作为例 |
孙晓倩
陈薇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1
|
明代庙学建制的“变”与“不变”:兼及国家权威的呈现方式 |
沈旸
宝璐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12
|
适于传统街区保护再生的“类型学地图”绘制与应用——以南京小西湖为例 |
董亦楠
韩冬青
沈旸
包宇喆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9
|
|
13
|
被历史和记忆缠绕的“过去”——古南街改造更新中的3个案例 |
王为
沈旸
俞海洋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5
|
|
14
|
写仿的背后:文渊阁与盔顶碑亭 |
贾亭立
沈旸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5
|
作为线索和方法的“城南旧事”——小西湖实践中的历史发见与城市想象 |
沈旸
张旭
俞海洋
谢冰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6
|
明代夯土长城的建造技术特征及其保护——以大同镇段为例 |
沈旸
相睿
常军富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17
|
礼在重门:作为紫禁城巨系统空间枢纽与等级表征的琉璃门 |
贾亭立
宝璐
沈旸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8
|
大木作术语的物外之意——以四川穿斗民居为例 |
赵芸
沈旸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7
|
|
19
|
晋祠的空间书写与文本再构 |
申童
沈旸
贾珺
周小棣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20
|
从汗国都城到帝国象征——后金/清中前期盛京城的层累形成 |
王雨墨
沈旸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