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贫血相关指标、铁代谢指标及炎症指标与铁调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汪丹 谢杨 刘建会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4期1496-1499,共4页
目的 研究贫血相关指标、铁代谢指标及炎症指标与铁调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血液病患者84例,按照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n=32)、非贫血组(n=52)。选择同期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目的 研究贫血相关指标、铁代谢指标及炎症指标与铁调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血液病患者84例,按照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n=32)、非贫血组(n=52)。选择同期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45名纳入对照组。检测并观察3组血浆铁调素水平,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红蛋白水平等贫血相关指标水平。分析血清铁、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铁蛋白等铁代谢指标水平,白细胞介素(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指标水平与铁调素的相关性。结果 3组血浆铁调素水平及RBC、MCHC、MCV、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血浆铁调素水平及MCV均较非贫血组、对照组高,RBC、MCHC、血红蛋白水平均较非贫血组、对照组低,非贫血组血浆铁调素水平及MCV均较对照组高,RBC、MCHC、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清血清铁、UIBC、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血清血清铁、UIBC、铁蛋白水平均较非贫血组、对照组高,非贫血组血清血清铁、UIBC、铁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清TNF-α、IL^(-1)、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血清TNF-α、IL^(-1)、IL-6水平均较非贫血组、对照组高,非贫血组血清TNF-α、IL^(-1)、IL-6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MCV、血清铁、UIBC、铁蛋白及TNF-α、IL^(-1)、IL-6与铁调素呈正相关,血红蛋白水平、RBC与铁调素呈负相关(P<0.05)。MCHC与铁调素不相关(P>0.05)。结论 血液病贫血患者存在贫血相关指标、铁代谢指标、炎症指标及铁调素异常,且多数贫血相关指标、铁代谢指标、炎症指标与铁调素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相关指标 铁代谢指标 炎症指标 铁调素 相关性
下载PDF
止血凝血试验用于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高英杰 王艳丽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8期211-212,共2页
目的分析止血凝血试验在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好的应用在临床上。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72例肿瘤患者(观察组),其中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分别有165例和7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止血凝血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浆4项指标,... 目的分析止血凝血试验在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好的应用在临床上。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72例肿瘤患者(观察组),其中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分别有165例和7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止血凝血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浆4项指标,同时检测10例正常人血浆4项指标(对照组),包括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和对照组患者比较,Fib、APTT、PT3项有显著差异的为食管癌、肝癌、肺癌、肠癌、卵巢癌、鼻咽癌,2项指标具有差异为恶性头颈部恶性肿瘤、宫肌瘤、宫颈癌、胃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4项指标中只有子宫体癌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可作为恶性肿瘤血象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凝血 恶性肿瘤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阿糖胞苷等8种药物用于白血病治疗的耐药性分析
3
作者 高英杰 王艳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32期410-411,共2页
目的分析阿糖胞苷等8种药物用于白血病治疗的耐药性,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近1年时间内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白血病患者116例,对所有患者采取MTT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取酶联免疫检测仪对各孔的吸光度OD值进行测定。... 目的分析阿糖胞苷等8种药物用于白血病治疗的耐药性,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近1年时间内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白血病患者116例,对所有患者采取MTT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取酶联免疫检测仪对各孔的吸光度OD值进行测定。结果阿糖胞苷等8种化学治疗药物对于患者的体外实验和体内疗效的总负荷率为82.76%,阴性符合率为83.33%,阳性符合率为82.43%。结论在采取化学治疗前,对于阿糖胞苷等8种用于治疗白血病的药物进行耐药性分析,根据其耐药性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避免复发情况的发生对于提高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糖胞苷 白血病 耐药性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贫血患者铁代谢、炎症指标与铁调素的关系及对病情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谢杨 汪丹 刘建会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10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贫血患者铁代谢、炎症指标与铁调素的关系及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12月MDS 48例,根据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28例、无贫血组20例,另选取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红细胞...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贫血患者铁代谢、炎症指标与铁调素的关系及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12月MDS 48例,根据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28例、无贫血组20例,另选取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红细胞系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铁代谢指标[血清铁(SI)、铁蛋白(FERR)、总铁结合力(TIBC)、铁调素]、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应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贫血组、无贫血组RBC、Hb、MCHC低于对照组,MCV高于对照组(P<0.05);贫血组RBC、Hb、MCHC低于无贫血组,MCV高于无贫血组(P<0.05);贫血组、无贫血组SI、FERR、TIBC、铁调素、IL-1、IL-6、TNF-α高于对照组,且贫血组高于无贫血组(P<0.05)。贫血组RBC、Hb与铁调素呈负相关(r=-0.773、-0.762,P<0.05),MCV、SI、FERR、TIBC、IL-1、IL-6、TNF-α与铁调素呈正相关(r=0.819、0.673、0.797、0.736、0.800、0.732、0.785,P<0.05)。MDS贫血患者RBC、Hb与病情转归呈正相关(r=0.859、0.871,P<0.05);MCV、SI、FERR、TIBC、IL-1、IL-6、TNF-α、铁调素与病情转归呈负相关(r=-0.813、-0.765、-0.744、-0.796、-0.826、-0.709、-0.737、-0.926,P<0.05)。结论MDS贫血患者红细胞系、铁代谢、炎症指标与铁调素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可通过上述指标对其早期病情转归进行评估,以针对性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贫血 铁蛋白 总铁结合力 铁调素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及疗效观察分析
5
作者 谢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6期0067-0070,共4页
分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从我院当中选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70例,入组本院当中的住院患者,为其实施单双号法分组,研究组采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结合对症治疗,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比... 分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从我院当中选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70例,入组本院当中的住院患者,为其实施单双号法分组,研究组采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结合对症治疗,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小板计数水平。结果:研究组疗效指标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治疗前,研究组血小板计数对比参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小板计数相比于参照组更高,两组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小板恢复时间、输注量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数少于参照组,存在对比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计数 不良反应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原文传递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效果分析
6
作者 谢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6期0058-0061,共4页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科学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分析选取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获取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近两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抽取62例展开研究,将2020年4月作为初选时间,2022年4月作为截止时间,所有患者均由临床证...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科学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分析选取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获取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近两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抽取62例展开研究,将2020年4月作为初选时间,2022年4月作为截止时间,所有患者均由临床证实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通过抽签法进行分组,各组有31例,参照组(重组人白介素-11),研究组(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将获取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血小板改善时间方面,即:血小板低于50×109/L和血小板恢复至70×109/L持续时间更短,与参照组数据验证后差异有意义,P<0.05。从血小板指标结果来看,研究组和参照组在治疗前其数据结果验证后差异无意义,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血小板水平升高更明显,与参照组数据验证后差异有意义,P<0.05。同参照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数据(22.58%)进行对比,研究组不良反应数据(3.23%)更低,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可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促进血小板恢复的同时血小板输注明显减少,同时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 急性白血病化疗 血小板减少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替吉奥联合紫杉醇对晚期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马少林 高英杰 +3 位作者 王卫军 李润浦 王艳丽 李冬杰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116-1118,共3页
目的评价替吉奥(S-1)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老年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探讨适合老年胃癌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将38例晚期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8)。治疗组采用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化疗:紫杉醇60mg... 目的评价替吉奥(S-1)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老年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探讨适合老年胃癌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将38例晚期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8)。治疗组采用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化疗:紫杉醇60mg/m2,第1、8、15天用药,替吉奥胶囊每1380mg/m2,分2次口服,连续口服14d,28d为1周期;对照组采用FP方案:顺铂15mg/m2,第1-5天静点,5.Fu750mg/m2,第1~5天静点,28d为1周期。两组患者至少治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40.O%、22.2%,75.0%、50.0%和50.5%、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KPS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胃肠道反应及Ⅲ~Ⅳ度骨髓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口服联合紫杉醇周疗方案化疗有效率高,老年患者耐受性好,是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值得选择的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吉奥 紫杉醇 胃癌 化疗 老年
原文传递
早期应用尼洛替尼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分析
8
作者 谢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9期0061-0064,共4页
探究分析在早期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采用尼罗替尼药物治疗后的实际效果以及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 自本院血液内科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以来,从接受治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选取了58例。将其中的29例分到对照组,药物采用伊马替尼进... 探究分析在早期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采用尼罗替尼药物治疗后的实际效果以及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 自本院血液内科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以来,从接受治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选取了58例。将其中的29例分到对照组,药物采用伊马替尼进行对症治疗;另外29例病人分到研究组,药物采用尼罗替尼对症治疗。观察对比2组白血病病患的治疗效果(血液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缓解效果)以及治疗中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9个月后,研究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血液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治疗效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比于伊马替尼药物,在早期采用尼罗替尼对慢性随性白血病病人进行治疗后的效果更为明显,且药物服用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洛替尼 白血病 慢性髓性 伊马替尼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小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老年慢性疾病性贫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谢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8期0030-0033,共4页
查看小剂量促进红细胞生成素在老年慢性疾病性贫血患者治疗中的使用疗效。方法 选择了2020年4月-2021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慢性疾病性贫血老年患者72例进行研究探讨,分组方法:抽签法,实验组进行小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法,对照组行常规... 查看小剂量促进红细胞生成素在老年慢性疾病性贫血患者治疗中的使用疗效。方法 选择了2020年4月-2021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慢性疾病性贫血老年患者72例进行研究探讨,分组方法:抽签法,实验组进行小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指标评估包括临床疗效、血红蛋白指标数据。结果 数据汇总可知,36例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为34(94.44),36例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26(72.22),组间形成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前,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标分数对比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病例的评估分数较高,组间形成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针对于慢性疾病性贫血的老年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干预下行小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标,有效纠正贫血症状,进而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缩短整体的住院治疗时间,缓解治疗经济压力,临床应用积极意义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 老年慢性疾病性贫血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