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1
作者 曹月敏 吕柏南 +2 位作者 石晓明 吴胜春 韩冰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345-347,共3页
目的探讨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总结 1997~ 2 0 0 2年手术治疗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 34例的经验。其中 2 3例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 ,11例无任何脑缺血症状。病变部位在颈动脉分叉及颈动脉起始处 2 5例 ,其中 2 2例行... 目的探讨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总结 1997~ 2 0 0 2年手术治疗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 34例的经验。其中 2 3例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 ,11例无任何脑缺血症状。病变部位在颈动脉分叉及颈动脉起始处 2 5例 ,其中 2 2例行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arotidendarferecfomy ,CEA) ,3例行CEA +补片 ;病变在锁骨下动脉起始处 5例 ,其中 4例行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 ,1例行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搭桥术 ;颈总动脉闭塞 4例 ,均行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搭桥术。结果 32例术后恢复良好 ,1例术后第 4天并发缺血性脑卒中 ,1例因术后第 2天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预防和治疗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血管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血管外科护理中护理安全管理不良事件率的价值研究
2
作者 陈峥 王宁 王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4期146-148,共3页
研究血管外科护理中护理安全管理在不良事件率中的价值应用。方法:将2020年9月5日至2021年10月6日我院收治的184例血管外科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92),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安全管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风险评分、护理满... 研究血管外科护理中护理安全管理在不良事件率中的价值应用。方法:将2020年9月5日至2021年10月6日我院收治的184例血管外科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92),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安全管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风险评分、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实验组患者得危险因素辨别评分、风险处理评分、风险预警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相比均显示P<0.05;(2)实验组护理护理安全管理后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相比显示P<0.05;(3)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相比显示P<0.05。结论:在血管外科护理中,护理安全管理可以提升病患的就医体验,减少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建立较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护理安全管理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核心问题为主的循证护理实践教学在血管外科护理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
作者 陈峥 董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4期100-102,共3页
探究核心问题为主的循证护理实践教学在血管外科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1日期间,我院血招收的198例实习护士,实习护士生全部安排于血管外科进行实习,探究过程中,将护士随机平均两组,其中对照组护士99例,... 探究核心问题为主的循证护理实践教学在血管外科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1日期间,我院血招收的198例实习护士,实习护士生全部安排于血管外科进行实习,探究过程中,将护士随机平均两组,其中对照组护士9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带教,观察组护士99例,观察组采取以核心为主的循证护理实践教学法。评价对比两组实习护士生的考核成绩(实践操作技能成绩、理论知识成绩);价对比两组实习护士生的综合能力评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创新实践、批判性思维、护理记录书写)。结果:(1)实验组护士的实践操作技能成绩、理论知识成绩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2)实验组护士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创新实践、批判性思维、护理记录书写等方面的能力明显比对照组强(P<0.05)。结论:在血管外科护理实习教学中,对护士施以核心问题为主的循证护理实践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实习护士生的各项技能更强,综合护理能力更全面,相关经验积累也更丰富,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核心问题 循证护理 护理教学 实践效果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3
4
作者 韩冰 张宏光 +1 位作者 周晨光 吉国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36-538,共3页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ASO)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1年内收治的5 6例老年DASO,其中4 1例采用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1 1例采用取栓并球囊扩张及持续血管腔内给药;4例行球囊扩张并人工血管搭桥治疗。结果5 6例患者...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ASO)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1年内收治的5 6例老年DASO,其中4 1例采用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1 1例采用取栓并球囊扩张及持续血管腔内给药;4例行球囊扩张并人工血管搭桥治疗。结果5 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1 2个月,6例术后3~6个月复发,再行经皮球囊扩张术(PTA)治疗成功,其他患者疗效满意。结论PTA治疗DASO效果肯定,且可重复应用,必要时联合其他方法。PTA可作为老年DASO血管再通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外科学 动脉硬化 闭塞性/继发性 血管成形 气囊 人工血管 糖尿病 Ⅱ型 下肢
下载PDF
红花对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韩冰 王家祥 +1 位作者 王兵 汪忠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0-171,共2页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 急性缺血 细胞内钙 凋亡调控基因 血管通透性 内皮细胞功能 内皮细胞损伤 缺血-再灌注 再通术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干预腔内治疗后血管再狭窄 被引量:3
6
作者 韩冰 张宏光 +5 位作者 李玉媛 周晨光 吉国辉 杨錚 张亮 赵磊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将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120例患者成功实施腔内治疗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雷公藤多甙低量组及雷公藤多甙高量组各40例,3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分别口...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将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120例患者成功实施腔内治疗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雷公藤多甙低量组及雷公藤多甙高量组各40例,3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分别口服雷公藤多甙0.5 mg·kg-1·d-1、1 mg·kg-1·d-1,分2次口服,60 d 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术后1个月IL-10和IL-18的水平为(33.6±9.6)pg/m L和(68.9±15.1)pg/m L,下肢动脉中膜厚度为(1.49±0.18)mm,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雷公藤多甙低、高量治疗1个月IL-10、IL-18水平为(26..5±7.2)pg/m L、(55.0±12.1)pg/m L和(22.1±6.3)pg/m L、(42.9±11.3)pg/m 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两组间比较,高量组明显低于低量组(P<0.01)。治疗组血管支架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可能通过免疫抑制作用,降低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率,改善患肢的缺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免疫排斥反应 雷公藤多甙
下载PDF
雷红冲剂对腔内治疗后血管再狭窄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冰 葛长青 +6 位作者 张宏光 高洁 李令根 周晨光 吉国辉 杨錚 张亮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530-533,共4页
目的:观察雷红冲剂对下肢动脉内治疗后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骼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成功后随机分为:裸支架组(A),环孢素A组(B),雷红冲剂组(C)和环孢素A加雷红冲剂组(D)。记录支架植入前及后28 d血管直径,... 目的:观察雷红冲剂对下肢动脉内治疗后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骼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成功后随机分为:裸支架组(A),环孢素A组(B),雷红冲剂组(C)和环孢素A加雷红冲剂组(D)。记录支架植入前及后28 d血管直径,对血管组织切片行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另选下肢动脉闭塞患者80人,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雷红冲剂组行试验治疗,观察治疗后不同时间前炎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下肢动脉血管通畅性。结果:家兔骼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51.4±1.69%(A),10.9±0.71%(B),21.3±1.89%(C)和10.1±3.09%(D);下肢血管通畅率雷红冲剂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IL-10和IL-18水平及IMT(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减低(P<0.05)。结论:环孢素A及雷红冲剂对支架内再狭窄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免疫排斥反应可能为重要机制之一,雷红冲剂科有效地干预支架内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排斥反应 支架内再狭窄 雷红冲剂
下载PDF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宏光 韩冰 陈学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05-907,共3页
目的总结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多来手术治疗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全组26例,术前均经影像检查证实诊断。行择期手术21例,破裂型腹主动脉瘤急诊手术5例。26例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 目的总结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多来手术治疗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全组26例,术前均经影像检查证实诊断。行择期手术21例,破裂型腹主动脉瘤急诊手术5例。26例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为急症手术患者,总病死率7.7%,急诊手术病死率40.0%。随访时间1-5年。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8%,75%。死亡原因均与腹主动脉瘤和手术无关。结论CTA检查是诊断腹主动脉瘤的可靠方法。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方法。瘤体直径不是决定手术的唯一指征。影响手术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龄、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肾功能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腹/外科学 人工血管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肢体动脉硬化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9
作者 韩冰 汪忠镐 张宏光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8-8,共1页
目的探讨老年肢体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导管取栓、内膜剥脱、股深动脉开口成形、动脉内置管药物等综合治疗。动脉19例 ,股动脉15例 ,肱动脉5例 ,桡动脉3例 ,尺动脉1例。结果按cooley 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优秀26... 目的探讨老年肢体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导管取栓、内膜剥脱、股深动脉开口成形、动脉内置管药物等综合治疗。动脉19例 ,股动脉15例 ,肱动脉5例 ,桡动脉3例 ,尺动脉1例。结果按cooley 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优秀26例 ,良好24例 ,失败1例 ,死亡1例。结论对于老年肢体动脉硬化并发血栓形成应极积手术探查 ,导管取栓后动脉内置管持续药物方法治疗 ,确能有效缓解肢体远端缺血症状。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动脉 治疗 继发 动脉内 急性血栓形成 内置管 取栓 结论 优秀 方法
下载PDF
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的双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莉明 梁志会 +4 位作者 何景良 陈静 谢永伟 崔进国 张亮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6期47-52,共6页
目的探讨双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10例,其中9例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给予顺行开通治疗;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合并腹腔动脉闭塞,给予逆行开通治... 目的探讨双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10例,其中9例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给予顺行开通治疗;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合并腹腔动脉闭塞,给予逆行开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及体重变化情况,记录腹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均植入支架1枚,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开通良好,血流通畅,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完全解除,远端血管显影良好,成功率100%,且无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8例术后1周腹痛消失,2例术后1个月腹痛消失,且随访期间均无肠坏死、病死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血管狭窄未复发。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体重较术前增加,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成功率高,能够迅速恢复血流,改善肠道缺血症状,安全有效,且当肠系膜上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无法进行常规顺行开通治疗时,可考虑经侧支循环进行逆行开通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血管闭塞 肠系膜血管狭窄 肠系膜上动脉 血管成形术 气囊 腹腔动脉 红细胞 血红蛋白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11
作者 韩冰 王素英 张宏光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46-246,249,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急腹症 肠梗阻 肠管血运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46
12
作者 韩冰 张磊 +1 位作者 张宏光 汪忠镐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9年来治疗的 2 11例下肢DVT的临床资料。直接患肢深静脉溶栓 179例 ,其中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2 9例(临时性滤器 5例 ,永久性滤器 2 4例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手...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9年来治疗的 2 11例下肢DVT的临床资料。直接患肢深静脉溶栓 179例 ,其中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2 9例(临时性滤器 5例 ,永久性滤器 2 4例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手术 (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髂静脉成型 ) 3 2例 ,其中植入临时性滤器 6例 ,永久性滤器 2 6例。结果  14 6例 (68.7% )随访 3~ 10 8个月 ,平均 54个月。 61只下腔静脉滤器均展开良好 ,有 1例临时滤器移位至下腔静脉近心端 ,其他无移位。临时滤器体内置放 2~ 4周取出。 1例永久性滤器植入 14个月后滤器中血栓形成。溶栓组显效 87例 ,有效 86例 ,无效 6例。手术组显效 2 8例 ,有效 3例 ,无效 1例。手术组显效率显著高于溶栓组 (P <0 .0 5) ,但总有效率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 ,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静脉炎 治疗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溶栓
下载PDF
多次TACE联合TIPS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13
作者 曹莉明 张勇学 +3 位作者 梁志会 李亮 崔进国 张亮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2期39-43,共5页
目的评价多次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30例行多次TACE联合TIPS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 目的评价多次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30例行多次TACE联合TIPS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观察TACE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观察其治疗效果及生存率。结果TIPS术后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37.58±7.26)mmHg降至术后的(23.35±6.4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TIPS术后共行TACE治疗85次,其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6例,疾病稳定14例,疾病进展5例;随访6、12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3%、83.3%和67.7%。TACE治疗后1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和1个月AST及AL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及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次TACE治疗后1个月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多次TACE联合TIPS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丙氨酸转氨酶 天冬氨酸转氨酶
下载PDF
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7
14
作者 牛连英 赵晓静 周辰光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1期2103-2104,共2页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观察。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入住保定市第二医院心内科的96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组和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观察。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入住保定市第二医院心内科的96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组和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口服缬沙坦80 mg/d,辛伐他汀20 mg/d;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1片/d。服用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125.7±11.5)mm Hg vs(141.4±12.5)mm Hg和(72.5±10.5)mm Hg vs(88.5±10.2)mm Hg,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4.83±0.72)mmol/L vs(5.79±0.74)mmol/L,(2.03±0.68)mmol/L vs(2.36±0.64)mmol/L,(3.06±0.92)mmol/L vs(3.23±0.93)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1.23±0.22)mmol/L vs(1.12±0.24)mmol/L,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高血脂 缬沙坦 辛伐他汀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5
作者 周辰光 董巍巍 赵晓静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期109-111,共3页
糖尿病足作为长期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另一个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是截肢的主要原因,而引发糖尿病足截肢的重要原因是PAD,因此必须有效治疗PAD,避免肢端... 糖尿病足作为长期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另一个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是截肢的主要原因,而引发糖尿病足截肢的重要原因是PAD,因此必须有效治疗PAD,避免肢端缺血坏死,减少截肢。介入治疗具有微创、高效的优点,可显著降低其对患者机体的刺激,对患者的机体创伤小,可反复操作,安全性高。目前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已经成为PAD合并糖尿病足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对介入的深入研究,其运用价值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症 糖尿病足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系统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5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韩冰 张宏光 +3 位作者 周晨光 吉国辉 杨錚 张亮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09年第2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8年11月间治疗的1455例下肢DVT的临床资料,直接患肢深静脉溶栓1379例,其中下腔静脉滤器植入22例(临时性滤器6例,永久性滤器16例)。下腔静脉植入并手术治疗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8年11月间治疗的1455例下肢DVT的临床资料,直接患肢深静脉溶栓1379例,其中下腔静脉滤器植入22例(临时性滤器6例,永久性滤器16例)。下腔静脉植入并手术治疗76例(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髂静脉成型),其中下腔静脉植入临时性滤器5例,永久性滤器61例。结果随访3个月~15年,溶栓组显效705例,有效648例,无效26例。手术组显效67例,有效7例,无效2例。手术组显效率显著高于溶栓组(P<0.05),但总有效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肺拴塞死亡18例。98支下腔静脉滤器均展开良好,有2例临时滤器移位至下腔静脉近心端,其他无移位。临时滤器体内置放2周~4周取出,8例永久性滤器植入14个月后滤器中发现血栓形成并机化。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防下肢DVT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 溶栓 手术
下载PDF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行性和效果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宏光 韩冰 +6 位作者 周辰光 吉国辉 扬铮 张亮 赵磊 范忠臣 牛秀兰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6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保定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32例(136条肢体)行腔内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8.5%(134/13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保定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32例(136条肢体)行腔内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8.5%(134/136),并发症发生率为5.30%(7/132),无围术期死亡。术后踝肱指数(ABI)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84±0.15VS0.45±0.13,P〈0.001)。术后6,12,24个月肢体1期通畅率分别为93.28%(125/134)、88.06%(118/134)和65.91%(87/132);术后12和24个月肢体累积2期通畅率分别为92.54%(124/134)和68.94%(91/132)。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00%(132/132)。结论腔内治疗下肢ASO成功率高、并发痒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 股动脉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铮 张宏光 +5 位作者 张亮 赵磊 牛海光 郭欣 范忠臣 索青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1186-1191,共6页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于保定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117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于保定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117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63,接受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和对照组(n=54,仅接受CD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清除率、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尿激酶总量、溶栓持续时间、住院时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肌酐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是否发生死亡、肺栓塞、大出血、血管夹层或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达到Ⅱ级以上的血栓清除率,且两组患者的血栓清除率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评分、D-二聚体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患者的静脉通畅评分、D-二聚体水平、静脉通畅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尿激酶总量少于对照组患者,溶栓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住院期间,联合组5例患者发生出血现象,其中,穿刺点渗血3例,血尿2例;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出血现象,其中,穿刺点渗血和血尿各3例;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末次复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肌酐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肺栓塞、大出血、血管夹层或穿孔、感染等。结论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DVT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血栓抽吸 导管接触性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的腔内疗法或联合门体分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36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冰 刘宏芳 +2 位作者 张磊 张宏光 汪忠镐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10-412,共3页
目的 探讨布 -加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超声引导下行下腔静脉扩张和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布 -加综合征 3 6例 ( 3例行单纯球囊扩张 ,3 3例行下腔静脉内支架植入 ) ,其中 13例因肝静脉闭塞 ,在介入术后 1周行分流术 ,包括脾肾分流 5... 目的 探讨布 -加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超声引导下行下腔静脉扩张和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布 -加综合征 3 6例 ( 3例行单纯球囊扩张 ,3 3例行下腔静脉内支架植入 ) ,其中 13例因肝静脉闭塞 ,在介入术后 1周行分流术 ,包括脾肾分流 5例、肠腔分流 8例。结果 超声介入治疗后 ,有 3例出现轻度心功能不全。分流术后有 1例出现胰腺炎 ,1例术后第 10天死于上消化道出血。随访 1个月至 8年 ,1例 2年后支架远心端出现狭窄 ,1例 1年后肝静脉血栓形成 ,1例支架术后 3年合并肝癌 ,1例 1年后合并丙肝死亡 ,2例不孕症 1年后得子。所有患者术后下腔静脉通畅 ,支架无移位 ,分流血管无血栓形成 ,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超声介入腔内治疗布 -加综合征 ,方法简便、安全 ,疗效较好。对肝静脉全部闭塞者需加行门体分流术。该法为治疗某些类型的布 -加综合征提供了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血栓形成/外科学 自膨性支架植入术 门体分流术 外科
下载PDF
激光灼闭术与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比较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辰光 董巍巍 赵晓静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2期2272-2273,共2页
目的探讨激光灼闭术与传统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80条患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剥脱术组和激光灼闭术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 目的探讨激光灼闭术与传统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80条患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剥脱术组和激光灼闭术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6、12个月的复查结果。结果激光灼闭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传统剥脱术组(t=2.012、14.685、22.749,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患者能够长期站立,血管肿胀情况、酸胀情况、静脉曲张团、湿疹及溃疡减轻或者消失,激光灼闭术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传统剥脱术组(χ2=4.8,P<0.05)。结论激光灼闭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其能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出血量,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灼闭术 剥脱术 大隐静脉曲张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