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野外台站的“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兰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伟斌 赵传燕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75-1780,共6页
利用野外台站建设的优势开展“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是当前“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探索的重点方向。本文以兰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从野外台站的选择、实践内容的设计与优化、新教... 利用野外台站建设的优势开展“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是当前“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探索的重点方向。本文以兰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从野外台站的选择、实践内容的设计与优化、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基于野外台站的实践教学在“自然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分析了实践教学在“自然地理学”教学中的成效,并提出了改进方向,为今后“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应用和改进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台站 自然地理学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下载PDF
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三段制”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以兰州大学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飞 李发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3-398,共6页
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畜牧业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满足产业人才需求和研究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畜牧领域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培养方式和产业需求不太匹配、导师队伍实践能力弱... 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畜牧业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满足产业人才需求和研究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畜牧领域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培养方式和产业需求不太匹配、导师队伍实践能力弱和“双导师三段制”培养模式缺少标准等问题。本文从提升导师专业实践能力、系统设计“双导师三段制”培养模式和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等角度探索和尝试,为提升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 研究生 双导师三段制 探索 兰州大学
下载PDF
黄土高原4种高糖黑麦草在不同刈割方式下的营养价值评价
3
作者 邹敏 成慧 +6 位作者 宁娇 李腾飞 谢凯丽 Eun Joong Kim Nigel Scollan 常生华 侯扶江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9-617,共9页
为探究刈割方式对高糖黑麦草营养价值的影响,在黄土高原种植了‘AberStar’‘AberMagic’‘AberAvon’和‘Premium’4种高糖黑麦草(High-sugar ryegrass,HSR),并进行了动态取样,研究多次刈割和一次刈割两种刈割方式对其产量、营养品质... 为探究刈割方式对高糖黑麦草营养价值的影响,在黄土高原种植了‘AberStar’‘AberMagic’‘AberAvon’和‘Premium’4种高糖黑麦草(High-sugar ryegrass,HSR),并进行了动态取样,研究多次刈割和一次刈割两种刈割方式对其产量、营养品质动态和稳定性的影响,并完成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牧草的生长过程中,4个品种多次刈割的产量均高于一次刈割,但产量稳定性低于一次刈割5.38%~23.91%。多次刈割的粗蛋白含量稳定性显著高于一次刈割(P<0.0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稳定性最低为31.77%~45.20%。4个品种的再生速度和再生强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多次刈割的再生速度和再生强度分别高于一次刈割18.12%~105.21%和18.41%~92.63%,并在108 d时达到最高。多次刈割的食物当量显著高于一次刈割(P<0.05)。在所有处理组合中,‘AberStar’品种进行多次刈割产量和品质表现最佳。本研究确定了高产优质的高糖黑麦草品种及其刈割方式,将为黄土高原地区高糖黑麦草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黑麦草 黄土高原 营养品质 产草量
下载PDF
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4
作者 滕如钰 张来英 +3 位作者 齐效镰 孙翔 李霞 徐浩杰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9-560,共12页
估算潜在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可为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采用CENTURY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探究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ANPP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最适与最高温度是模型敏感参... 估算潜在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可为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采用CENTURY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探究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ANPP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最适与最高温度是模型敏感参数,且ANPP对两种温度的响应相反。ANPP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相关系数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分别为0.87、0.82、0.77、0.66和0.73,说明模型适用性较好。研究时段内,各草地类型ANPP均呈增加趋势,高寒草甸ANPP增加速率最高,为1.21g·(m^(2)·a)^(-1)。此外,研究区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年太阳辐射显著减少。A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年太阳辐射显著负相关。ANPP与气温的相关性略高于降水和太阳辐射。研究结果证实,暖湿化气候可能导致近20年来祁连山草地ANPP增加,各草地类型ANPP增加速率存在差异,应抢抓有利气候条件,以ANPP大小及其变化指导草地保护修复,筑牢祁连山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URY模型 祁连山草地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动态变化 气候因子
下载PDF
用食物当量评价草地农业的生产力 被引量:6
5
作者 娄珊宁 侯扶江 任继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6,共16页
根据食物当量的概念和模型,通过引入牧草消化率后饲草食物当量计算的能量和蛋白质系数,对原始模型进行了修正。以1 kg苜蓿(标准食部100%,含水量10%,总能14.267 MJ·kg^-1,蛋白质含量229 g·kg^-1,干物质消化率65.48%)作为标准饲... 根据食物当量的概念和模型,通过引入牧草消化率后饲草食物当量计算的能量和蛋白质系数,对原始模型进行了修正。以1 kg苜蓿(标准食部100%,含水量10%,总能14.267 MJ·kg^-1,蛋白质含量229 g·kg^-1,干物质消化率65.48%)作为标准饲草,计算并比较了天然草地、栽培牧草、青贮饲料与粮食秸秆等草地资源的食物当量,对不同地域、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资源的生产力进行了统一量纲上的对比。结果表明,我国牧草的饲草食物当量总体在0.2~1.2 FEU·kg^-1,其中豆科牧草的饲草食物当量在0.4~1.2 FEU·kg^-1,其中能量与蛋白兼优、消化率高的银合欢嫩叶为1.2 FEU·kg^-1;禾本科牧草的饲草食物当量在0.2~1.0 FEU·kg^-1,暖季型牧草多年生黑麦草为1.0 FEU·kg^-1;青贮饲草(包括青贮秸秆)的食物当量为0.1~0.7 FEU·kg^-1;秸秆的食物当量约为0.2 FEU·kg^-1。夏季21个主要天然草地类型(如荒漠草原和高寒草甸)的FEU生产能力为142~2739 FEU·hm^-2,玛曲的高寒草甸及河北草甸草原约在1300 FEU·hm^-2以上。FEU作为一种快速、易于计算和解释的牧草、畜牧饲料和饲料作物的饲料价值的测量管理单位,打破了单纯以谷物为粮食的传统食物观,统一了食物的标准,即将各个地域、农业系统、饲草和家畜种类、饲草加工和利用方式的食物按统一的标准计算,可以对居民的饮食结构和区域农业结构起指导作用,可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牧草 青贮 家畜 消化率 代谢能 粗蛋白 饲用价值 草地评价
下载PDF
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牧业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高雅灵 林慧龙 +1 位作者 马海丽 吴廷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72,共10页
我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历经7年,实证分析该政策对牧户牧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对于完善第二期补奖政策和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基于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前后甘肃省牧区及半农半牧区7个县220户牧户的调查,... 我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历经7年,实证分析该政策对牧户牧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对于完善第二期补奖政策和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基于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前后甘肃省牧区及半农半牧区7个县220户牧户的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的生产决策行为总体上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半农半牧区牧户牧业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高于牧区;草原补奖政策并不是影响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唯一因素,除补奖政策外,牧户生产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具有非对称性。从前期牧户扩大牧业生产规模的可能性来看,牧区主要受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而半农半牧区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后期牧户扩大多少牧业生产规模来看,牧区牧户关注更多的是资金、牧业生产的风险保障和饲草储备,而半农半牧区牧户则侧重于收入来源、市场行情和饲草储备。最后建议重视荒漠化草原类型,综合牧户家庭特征,实施差异化补贴;切合牧户需求,提高牧户主体决策水平,实现牧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生产决策行为 LOGISTIC模型 负二项回归模型
下载PDF
草业科学专业“生态学基础”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
7
作者 郭正刚 凌宁 《草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33-3040,共8页
生态学基础是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生态学基础统编教材为适用更多专业,内容相对笼统,因此各个专业需根据自身特色改革教学内容。本研究首先从系统化教学知识体系、融入思政元素以及丰富教学手段3个方面,分析了草业科学专业生... 生态学基础是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生态学基础统编教材为适用更多专业,内容相对笼统,因此各个专业需根据自身特色改革教学内容。本研究首先从系统化教学知识体系、融入思政元素以及丰富教学手段3个方面,分析了草业科学专业生态学基础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然后从完善教学大纲、知识点向草业科学延伸、增加生活化案例、挖掘思政元素方面,以示例方式改革了教学内容,提出了主讲教师通过同行互评和模拟授课获取反馈意见的备课方式,以及幻灯片、短视频、主题研讨等多元化授课手段,建立了草业科学专业生态学基础教学模式。该模式明显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果,学生满意度超过86%,为草业科学专业生态学基础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质量 生活化案例 思政元素 教学模式 阶梯式授课 多元化 知识延伸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甘安琪 姜佳昌 +6 位作者 李霞 王依婷 徐天宇 牛得草 杨晓霞 董全民 郭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2-1842,共11页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有机碳固存密切相关。本研究依托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系统研究了0~30 cm土层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影响。结果表明,与禁牧对照相比,中度放牧处理下0~10 cm土层(表层)土...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有机碳固存密切相关。本研究依托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系统研究了0~30 cm土层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影响。结果表明,与禁牧对照相比,中度放牧处理下0~10 cm土层(表层)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和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分别提高了13.43%和12.50%。所有放牧处理均降低了10~30 cm土层(亚表层)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和MWD。与对照相比,中度放牧下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了8.02%;中度和重度放牧处理下,亚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分别降低了29.85%和32.75%。MWD与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和有机碳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微团聚体和粉粘粒团聚体质量分数及有机碳贡献率呈显著负相关。该研究表明放牧强度对亚表层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高于表层土壤,这为探究放牧管理对高寒草地土壤质量和结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放牧强度 团聚体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真菌诱导子调控紫草素合成的分子机制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相吴 刘自扬 +2 位作者 徐玉俊 祝建波 吴燕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8,共11页
为探讨真菌诱导子调控紫草素合成的分子机制,以新疆紫草无菌苗为试材,经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制备成的诱导子生物诱导后,对其根部进行RNA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尖孢镰刀菌试验组差异表达基因1735个;立枯丝核菌试验组差... 为探讨真菌诱导子调控紫草素合成的分子机制,以新疆紫草无菌苗为试材,经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制备成的诱导子生物诱导后,对其根部进行RNA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尖孢镰刀菌试验组差异表达基因1735个;立枯丝核菌试验组差异表达基因1043个。GO(gene ontology)分析发现,2个试验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过程、细胞组分中膜和分子功能中催化活性等生物学过程。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2个试验组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苯丙素合成等通路均有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富集。2个试验组差异表达情况相同的转录因子主要包括bHLH、AP2/ERF-ERF和LOB等,并发现参与紫草素合成及其正向调控的AeGHQH、AeDSH1、AeAP、AePAL、AeDI2、AePGT、AeHMGR、AeG10H基因在2个试验组均上调表达,其中尖孢镰刀菌试验组上调表达较显著。以上结果从分子水平探究了新疆紫草对真菌诱导子生物诱导的响应机制,为未来真菌诱导子应用于新疆紫草种植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紫草 真菌诱导子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重要牧草组学数据图形可视化展示工具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嘉慧 刘文献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7,共11页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牧草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测序数据相继公布,生物科学已经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基因组学的研究重心也从基因组的结构转向基因功能的挖掘和验证层次,而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对基因功能挖掘具有重要指导...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牧草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测序数据相继公布,生物科学已经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基因组学的研究重心也从基因组的结构转向基因功能的挖掘和验证层次,而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对基因功能挖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先前的研究中,育种科学家经常通过柱状图、表格或普通热图等形式对不同组织间的表达量数据进行展示。但这些展示方法形式较为单一,且结果不够美观,读者难以快速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为了更加直观、美观、全面地展示组学数据,本研究以TBtools软件为基础,以紫花苜蓿、蒺藜苜蓿、羊草、黄花草木樨等10种重要牧草为研究对象,结合Adobe Illustrator绘制的SVG文件,构建了一套牧草组学数据可视化工作流程,并以紫花苜蓿中MsSAP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不同逆境胁迫下基因的表达模式等为例,从数据获取、热图绘制以及结果展示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通过与传统的图形展示方式相比较,结果发现,利用本研究提供的牧草SVG图形文件以及可视化流程对多组学数据进行可视化,科研人员能够更快速、高效、美观地展示自己的多组学研究结果,从而为后续深入挖掘功能基因及功能验证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育种 基因表达 图形绘制
下载PDF
不同防风措施对无芒隐子草建植及植被恢复的效果评价
11
作者 石晓琪 钟天航 +6 位作者 金慧兴 米素娟 韩云华 胡小文 王彦荣 祁海燕 苏瑞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08-2516,共9页
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是我国西北荒漠草原乡土草种,在干旱区矿山修复中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建植及植被恢复效果极易受干旱区风沙气候影响。本研究在西北干旱区煤矿渣山立地条件下,评估了不同的防风措施(无处理对照、生态... 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是我国西北荒漠草原乡土草种,在干旱区矿山修复中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建植及植被恢复效果极易受干旱区风沙气候影响。本研究在西北干旱区煤矿渣山立地条件下,评估了不同的防风措施(无处理对照、生态棒、草帘、草方格、无纺布+生态棒和草帘+生态棒)对无芒隐子草建植和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防风措施均能够降低矿山风速,其中草方格的地面粗糙度为0.15,防风效应为83.00%,防风效果最好;草方格、生态棒、生态棒+无纺布处理显著(P<0.05)提高无芒隐子草建植初期的建植率(较对照分别提高0.53%、0.56%、0.43%)和密度(较对照分别提高60.64%、55.71%、45.69%);所有防风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植被盖度,其中无纺布+生态棒处理的植被盖度达到68.40%,较对照高31.77%。本研究结果显示,草方格和无纺布+生态棒处理可以降低地块的风速,提高无芒隐子草建植率、密度以及植被盖度,对风沙较大的西北干旱矿区植被恢复提供了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植被修复 矿区修复 无芒隐子草 植被建植 防风措施 防风效果
下载PDF
两种放牧模式下高寒草甸群落植被构成及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20
12
作者 施颖 胡廷花 +2 位作者 高红娟 罗巧玉 于应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0,共10页
适宜放牧管理模式,利于草地健康、生产力维持及草地稳定性提高。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冷季放牧(CSG)和四季放牧(WCSG)模式下,草地植物种重要值、群落特征、功能群生物量构成、群落物种Raunkiaer频度系数、草地演替度及土... 适宜放牧管理模式,利于草地健康、生产力维持及草地稳定性提高。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冷季放牧(CSG)和四季放牧(WCSG)模式下,草地植物种重要值、群落特征、功能群生物量构成、群落物种Raunkiaer频度系数、草地演替度及土壤养分进行定量分析,明晰两种放牧模式下草地植被构成变化和稳定性特征,确定适宜草地管理模式。结果表明:1)CSG和WCSG草地植被优势种分别为冷地早熟禾与矮嵩草和垂穗披碱草,地上生物量构成分别以禾草(86.5%)和莎草(59.1%)为主;2)草层高度、盖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均为CSG草地极显著高于WCSG草地(P<0.001或P<0.01),且前者分别为后者的6.5、1.1和3.0倍;群落植物物种数为CSG草地显著低于WCSG草地(P<0.05),后者是前者的1.3倍;3)CSG草地中地面芽植物的比例极显著高于WCSG草地(P<0.001),前者为后者的1.4倍;但前者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后者(P<0.01或P<0.05),且前者分别为后者的18.2%和6.8%;4)CSG管理模式利于草地土壤有机碳(C)和全氮(N)维持;5)CSG草地植物物种Raunkiaer频度呈典型反“J”型,群落趋于相对成熟且稳定阶段。研究认为,CSG管理模式促进高寒草甸由莎草/杂类草群落向禾草/杂类草群落演替,提高草地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季放牧 四季放牧 物种组成 生物量构成 物种Raunkiaer频度系数 演替度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甘南州高寒草地土壤氮磷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瑶瑶 冷若琳 +2 位作者 崔霞 宋清洁 胥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21,共10页
近年来,由草地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草地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现象屡见不鲜。研究土壤的理化性质,对遏制草地退化、维护草地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壤氮磷是草地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 近年来,由草地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草地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现象屡见不鲜。研究土壤的理化性质,对遏制草地退化、维护草地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壤氮磷是草地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揭示甘南州高寒草地全氮、全磷的空间分布状况,基于地面实测数据,采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该地区全氮、全磷样地间及垂直分布的含量变化,并将其与N/P、C/N、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含水量做相关性分析,最后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不同土层深度下土壤全氮、全磷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甘南草地表层全氮含量由西南向东北、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表层全磷的分布格局与全氮相似,呈西南向东北、从西向东南降低的趋势。全氮、全磷在0~40cm的土层中均具有中等变异性。土壤全氮在0~20cm土层变异程度降低,在20~40cm土层变异程度增加。土壤全磷的变异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土层深度,土壤全氮的水平变异性都较全磷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全氮、全磷含量呈递减趋势,表层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普遍存在表面聚集现象。2)甘南草地土壤全磷在0~10cm、10~20cm、20~30cm土层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随深度增加全氮与全磷的相关系数逐渐降低,至30~40cm土层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N/P值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全磷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磷和N/P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相关程度分别为:全氮>N/P>全磷。在各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皆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甘南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同一海拔,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呈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全氮 全磷 有机质 空间分布 空间变异性
下载PDF
积雪对祁连山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郭朝霞 马文瑛 +4 位作者 赵传燕 李进军 汪有奎 席亚丽 魏生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97-3308,共12页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全球草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土壤碳储量约占全球总碳储量的1/5,在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各类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全球草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土壤碳储量约占全球总碳储量的1/5,在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各类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地的总碳储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16.7%,其中土壤层占93.1%,在碳储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其中草地土壤呼吸占陆地土壤呼吸量的5.6%,因此草地土壤碳库正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祁连山草地资源丰富,亚高山草甸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基质景观。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具有调控作用,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关于积雪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少见。研究区选择祁连山中部天涝池流域,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探讨了土壤不同融化状态下积雪对祁连山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地表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雪覆盖降低了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速率,但当日融化的积雪对次日生态系统呼吸有促进作用;(2)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地表温度呈显著指数关系(P<0.01),与地表空气相对湿度呈线性相关关系。降雪后,全融土壤中呼吸速率与温度和地表空气相对湿度间的相关性好;(3)温度较高时,温度对呼吸速率的作用强;温度较低时,温度对呼吸速率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土壤湿度 亚高山草甸 土壤呼吸速率 祁连山
下载PDF
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的高光谱遥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高金龙 刘洁 +4 位作者 殷建鹏 葛静 侯蒙京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85,共14页
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的优劣不仅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影响畜产品的品质,对草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光谱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深入研究天然草地牧草品质的动态变化成为可能。本研究综述了目前可利用的高光谱遥感数据以... 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的优劣不仅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影响畜产品的品质,对草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光谱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深入研究天然草地牧草品质的动态变化成为可能。本研究综述了目前可利用的高光谱遥感数据以及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遥感反演的主要成果、常用方法和最新研究动态,分析了我国在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监测与评价方面尚存在数据获取困难、相关研究缺乏、软硬件性能不足等问题;在多种观测平台及相关技术不断革新背景下,探索星载、机载和地面高光谱数据的有机结合,强化高光谱遥感仪器性能,提高关键营养成分的反演精度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牧草营养 品质 高光谱遥感 进展
下载PDF
Epichloe内生真菌对禾草种子萌发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春杰 郎鸣晓 +4 位作者 陈振江 陈泰祥 刘静 金媛媛 魏学凯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206,共15页
种子是农业生产实践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萌发对植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此过程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种子在胁迫环境下的萌发质量对禾草建植具有重要意义。Epichloe内生真菌与禾草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可促进共生体种... 种子是农业生产实践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萌发对植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此过程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种子在胁迫环境下的萌发质量对禾草建植具有重要意义。Epichloe内生真菌与禾草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可促进共生体种子萌发并提高对环境胁迫抗性,使其在植物群落中占据优势生态位,因此对动植物及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广泛影响。将国内外关于Epichloe属内生真菌在不同生境及处理下对宿主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综述,重点探讨Epichloe属内生真菌对宿主禾草种子在正常生长条件和胁迫环境下的萌发及化感效应等方面的作用,发现内生真菌在正常萌发条件和胁迫环境中均能促进种子萌发,而在化感作用下萌发响应不一致,同时,内生真菌的侵染能显著缓解贮藏时间对种子萌发的负效应。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建议今后应加强对Epichloe内生真菌促进禾草种子萌发及提高抗性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内生真菌与禾草共生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机制,从而筛选出优良内生真菌菌株,以期利用内生真菌资源为禾草种质资源的创制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草-内生真菌 种子萌发 胁迫 化感作用
下载PDF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灵菲 卫万荣 +1 位作者 石高宇 张卫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3-100,共8页
利用草地改良措施探讨了禾草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以期为有害啮齿动物的植被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在高原鼠兔分布密集草地建立围栏样地50 hm^2,同时在围栏内选择20 hm^2样地进行垂穗披碱草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探... 利用草地改良措施探讨了禾草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以期为有害啮齿动物的植被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在高原鼠兔分布密集草地建立围栏样地50 hm^2,同时在围栏内选择20 hm^2样地进行垂穗披碱草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探讨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鼠害草地、补播草地和人工草地除物种数外,物种多样性指数(H′)、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其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补播草地>鼠害草地>人工草地;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补播草地>鼠害草地。群落中垂穗披碱草所占比重亦大不相同,鼠害草地中垂穗披碱草比重不足10%,而补播草地和人工草地群落中,垂穗披碱草比重分别达50%和90%以上。不论是总洞口数还是有效洞口数,在3种草地中都存在显著差异,总洞口数变化在35~411,其中,鼠害草地的总洞口数是补播草地的2.28倍,是垂穗披碱草草地的11.74倍;有效洞口数变化在11~188,鼠害草地是补播草地的2.26倍,是垂穗披碱草草地的17.09倍,表明垂穗披碱草群落对高原鼠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与草地植被特征间有不同的关系。无论是总洞口数还是有效洞口数与植物物种数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H′间则呈二次函数关系;高原鼠兔总洞口数及有效洞口数分别与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及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结果表明,相对于鼠害严重草地,无论是补播草地,还是人工种植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鼠兔种群密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植物群落结构 种群密度 高寒草甸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梭梭同化枝光合色素含量高光谱反演估算
18
作者 黄轲盼 杨雪梅 +3 位作者 刘志飞 张忠 王景瑞 徐浩杰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0-261,共12页
基于民勤干旱荒漠区地面实测的人工梭梭同化枝高光谱反射率与光合色素数据,经光谱曲线处理和特征参数提取后,采用随机森林(RF)、反向传递人工神经网络(BP-ANN)、支持向量机(SVM)三种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模拟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 基于民勤干旱荒漠区地面实测的人工梭梭同化枝高光谱反射率与光合色素数据,经光谱曲线处理和特征参数提取后,采用随机森林(RF)、反向传递人工神经网络(BP-ANN)、支持向量机(SVM)三种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模拟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确定梭梭同化枝光合色素含量的最优估算模型,揭示影响光合色素含量的光谱关键变量。结果表明,RF模型在模拟精度上表现最优,对三种光合色素的R^(2)值介于0.73至0.77,RMSE介于0.023至0.302 mg·g^(-1)。其中,RF对叶绿素b的预测精度最高,R^(2)为0.77,RMSE为0.023 mg·g^(-1)。不同光合色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各异,导致影响它们的光谱变量也不同。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最优模型受到吸收位置(Absorption position,AP)、红边位置(Red-edge position,REP)和红边拐点(Red-edge inflection point,REIP)的影响较多,而类胡萝卜素的最优模型更容易受REIP、Vogelmann红边指数(Vogelmann red-edge index 2,VOG2)与水波段指数(Water band index,WBI)的影响。该研究为基于高光谱遥感与机器学习模型反演梭梭同化枝光合色素含量提供依据,服务于人工梭梭林的旱情监测与抚育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光合色素 高光谱 反射特性 模型模拟 变量重要性
下载PDF
禾草-内生真菌人工接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春杰 郎鸣晓 +2 位作者 陈振江 王正凤 陈泰祥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9-189,共11页
内生真菌侵染禾草既可提高宿主植物在群落中的竞争力,又可引起家畜中毒,因其特殊的双重特性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禾草内生真菌具有宿主特异性使其资源的利用开发受到限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 内生真菌侵染禾草既可提高宿主植物在群落中的竞争力,又可引起家畜中毒,因其特殊的双重特性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禾草内生真菌具有宿主特异性使其资源的利用开发受到限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优良的内生真菌被发现,禾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也已逐步建立,对禾草内生真菌人工接种技术的传统方法有一定程度的改进。筛选具有优良特性的内生真菌菌株,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建立既对家畜无毒又能提高宿主品质及抗性的共生体是当前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与热点。对现有的禾草内生真菌人工接种技术进行了综述,发现目前主要的接种方法有:无菌苗接种法、注射接种法、愈伤组织接种法、种子接种法和成株接种法。其中无菌苗接种法技术趋于成熟而应用广泛,但该方法与注射接种法均对植物有所伤害,增加了幼苗死亡率;愈伤组织接种法潜在成功率较高,但目前成熟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不完全而应用较少;种子切口接种法是新的接种方法的尝试,该方法操作简便,但目前并无成功接入的范例;种子浸菌接种法对植物组织造成的物理伤害小,幼苗存活率高,能够有效提高接种成功率。通过对现有人工接种技术的研究与探讨,以期借鉴开发其他微生物人工接种方法,同时探索新的接种成功率更高、相容性更好的接种手段,拓展内生真菌在禾草的共生范围,获得更多具有优良性状的共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草内生真菌 人工接种 无菌苗接种法 注射接种法 种子接种法 愈伤组织接种法 成株接种法
下载PDF
西北地区4种优质饲草的肉牛体外瘤胃发酵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霞 李妙善 +1 位作者 周恩光 王虎成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5-145,共11页
本试验选用黄土高丘陵沟壑区推广应用的玉米、燕麦、苜蓿裹包青贮及苜蓿干草为试验材料,旨在研究其在肉牛体外瘤胃发酵性能及组合效应,为其科学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将4种优质饲草按干物质基础组成7种不同比例组合,即C 1(50%玉米青贮+50%... 本试验选用黄土高丘陵沟壑区推广应用的玉米、燕麦、苜蓿裹包青贮及苜蓿干草为试验材料,旨在研究其在肉牛体外瘤胃发酵性能及组合效应,为其科学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将4种优质饲草按干物质基础组成7种不同比例组合,即C 1(50%玉米青贮+50%燕麦青贮)、C 2(50%玉米青贮+50%苜蓿青贮)、C 3(80%玉米青贮+20%苜蓿干草)、C 4(50%燕麦青贮+50%苜蓿干草)、C 5(70%玉米青贮+10%燕麦青贮+20%苜蓿青贮)、C 6(65%玉米青贮+15%燕麦青贮+25%苜蓿青贮)和C 7(50%玉米青贮+20%燕麦青贮+30%苜蓿青贮)共构成11种发酵底物。结果表明:4种单一饲料在各时间点的产气量(GP)玉米青贮最高,苜蓿青贮最低(P<0.05);7种组合不同时间点产气特点为,C 3的GP最高,C 4最低(P<0.05)。4种单一饲料的快速降解部分产气量(a)和产气速率常数(c)分别为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最高,与其他单一饲料存在显著差异(P<0.05);7种组合中的a和c均以C 2最高;慢速降解部分产气量(b)和潜在产气量(a+b)均以C 3最高,亦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体外发酵48 h后,4种单一饲料中玉米青贮的干物质消失率(DMD)显著高于其他3种(P<0.05);培养液的pH介于6.27~6.72,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氨态氮(NH 3-N)浓度燕麦青贮最高(P<0.05)。7种组合的DMDC 2显著低于C 5和C 7(P<0.05);pH介于6.40~6.69,其中C 3显著低于其他6种(P<0.05);NH 3-N的浓度C 1与C 2显著高于其他5种(P<0.05)。4种单一粗饲料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为玉米青贮显著高于苜蓿青贮和干草(P<0.05);7种组合培养48 h后,培养液的TVFA浓度C 2和C 4显著低于C 5和C 6(P<0.05)。综上,玉米青贮的体外发酵GP、DMD、TVFA及乙酸浓度均最高;苜蓿青贮的体外发酵GP较低,发酵速度慢;不同组合的综合组合效应值(MFAEI)均为正值,由高到低依次为C 4、C 2、C 5、C 1、C 3、C 6、C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牛 玉米青贮 燕麦青贮 苜蓿青贮 组合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