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活县域消费潜能:发展趋势与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斯丽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6-40,共5页
激活县域消费潜能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县域消费市场不断提质扩容,县域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进一步激发县域消费潜能,应从提高县域居民收入、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县... 激活县域消费潜能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县域消费市场不断提质扩容,县域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进一步激发县域消费潜能,应从提高县域居民收入、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县域物流基础设施、健全县域消费政策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使县域消费市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消费 县域经济 城乡融合发展
下载PDF
“双循环”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被引量:31
2
作者 郭爱君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37,共4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地位更具可重塑性、市场需求更具可挖掘性、供给质量更具可提升性、发展动能更具可培育性等特征,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为此,可从推进体制机制变革,做好产业链上的延链、补链和强链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地位更具可重塑性、市场需求更具可挖掘性、供给质量更具可提升性、发展动能更具可培育性等特征,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为此,可从推进体制机制变革,做好产业链上的延链、补链和强链设计,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县域内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着手,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县域经济 产业链 数字经济
下载PDF
高技术制造业效率的研究综述
3
作者 高新雨 《金融》 2020年第6期574-581,共8页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高技术制造业效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从效率的概念辨析、生产效率研究、高技术制造业综合生产率及其分解的研究和高技术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展开,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可以为日后的相...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高技术制造业效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从效率的概念辨析、生产效率研究、高技术制造业综合生产率及其分解的研究和高技术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展开,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可以为日后的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制造业 效率 文献综述
下载PDF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与重点突破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泉 《兰州学刊》 CSSCI 2023年第1期15-30,共16页
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简要梳理已有新近代表性文献成果和回顾近20多年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实... 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简要梳理已有新近代表性文献成果和回顾近20多年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立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之间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我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突破在于立足国土空间“四大板块”和特殊类型区发展基础,瞄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与面临的突出问题,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建设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为引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不同战略间的协同融合,加快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支持性制度设计,推动城乡区域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不同区域间分工协作、发展机会均等等重点领域取得渐进突破,并辅之以一系列长效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区域协调发展 实践探索 重点突破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绿色高质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星星 邓晓红 《甘肃科技》 2020年第23期6-8,共3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甘肃段在我国生态安全方面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区域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交织。实现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分区分类开展生态保护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甘肃段在我国生态安全方面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区域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交织。实现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分区分类开展生态保护和治理,并推实施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强化各类要素支撑,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探索绿色资产资本化途径加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协同研究,助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甘肃段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6
作者 郭晓佳 周荣 +1 位作者 李京忠 逯承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2-340,共9页
探讨农业资源环境效率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农业资源环境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1990—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资源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测度... 探讨农业资源环境效率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农业资源环境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1990—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资源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刻画,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资源环境效率总体呈现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且总体水平较低,山东和四川处于引领地位。(2)黄河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总体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布格局。从空间格局演化来看,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呈现以山东和四川为核心的“双核”特征;从上、中、下游来看,则呈现“中心-外围”特征。(3)从影响因素结果分析来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业结构对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财政支农政策、工业化水平、环境规制和农业受灾率则具有一定阻碍作用。最后,提出了黄河流域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环境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城市收缩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高新雨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5-158,共14页
城市收缩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正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选取近20年国外代表性文献,较全面地展示了城市收缩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发现由于城市收缩过程较长,欧美学界对城市收缩的概念界定逐渐全面、认知不断深入,并从城市... 城市收缩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正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选取近20年国外代表性文献,较全面地展示了城市收缩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发现由于城市收缩过程较长,欧美学界对城市收缩的概念界定逐渐全面、认知不断深入,并从城市生命周期理论、全球化与产业转移、郊区化与城市蔓延、资本的空间投资、收缩路径循环累积效应等角度对城市收缩形成的机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针对城市收缩产生的土地空置、税收下降、人力资本流失、社会隔离等问题,国外学者基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精明收缩"理念,对城市收缩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国提供了丰富参考。同时,中国城市收缩在成因、表现特征等方面与国外存在一定差异,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的实施,有望为中国城市收缩成功转型提供独一无二的有利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收缩 精明收缩 城市转型 经济社会效应
原文传递
2000年以来敦煌市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特征
8
作者 蒲利利 陈兴鹏 +2 位作者 姜丽 马斌斌 逯承鹏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27,共8页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优化对推动敦煌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文中选取2000—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客源吸引半径等方法分析了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集中化程度上来看,敦煌市国内客源市场...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优化对推动敦煌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文中选取2000—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客源吸引半径等方法分析了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集中化程度上来看,敦煌市国内客源市场集中化程度不断增强,2019年地理集中指数为25.74;从客源吸引力来看,敦煌市国内客源市场半径基本保持在2166.92 km,且相对稳定;从区域变化特征来看,呈现出“三升三降一不变”的区域变化特征,形成“两高一低”的客源市场格局;从空间演变趋势来看,敦煌市国内容源市场表现出“主要客源市场中心化、重要客源市场集中化以及其他客源市场边缘化的特征”.总之,敦煌市需要强化客源市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走旅游业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市 地理集中指数 国内客源市场 空间结构 演变特点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向东 王康龙 +1 位作者 单娜娜 沈孝强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6-185,共10页
当前全国各地正进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阶段,而综合发展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支撑。研究面向和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遵循地域综合分区的基本原则和在GIS技术辅助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开展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研究... 当前全国各地正进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阶段,而综合发展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支撑。研究面向和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遵循地域综合分区的基本原则和在GIS技术辅助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开展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研究。构建由3个维度、7个因素和21个指标所构成的"3+7+21"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由2个地域、8个地带、35个片区所组成的"2+8+35"新疆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区划框架,从多个角度对新疆各区域单元的综合发展定位进行概要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发展区划 地域综合区划 国土空间规划 发展分级 发展定位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人居环境的地方性与适应性:挑战和机遇 被引量:49
10
作者 汪芳 苗长虹 +7 位作者 刘峰贵 陈兴鹏 米文宝 海春兴 段德罡 王金平 张占仓 王成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6,共26页
黄河流域由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其人居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中,并且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人居环境空间与自然、社会各要素的耦合过程,源于人地关系变化进程中呈现出的动态、综合、系统性的适应机制。因而揭示系统适... 黄河流域由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其人居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中,并且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人居环境空间与自然、社会各要素的耦合过程,源于人地关系变化进程中呈现出的动态、综合、系统性的适应机制。因而揭示系统适应性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人居环境困境的关键。为此,本文以"地方性与适应性"为视角,邀请来自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的专家学者,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城乡发展、遗产保护等视角解读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特征,并为适应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寻找可持续策略。核心观点如下:总体而言,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适应性具有多尺度空间关联性和历史地理依赖性;黄河流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不同区段的自然环境面临着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推动人地耦合关系的绿色化;黄河流域特别是上游沿线聚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交融性特色,多民族协同共荣发展是必由之路;黄河中上游因复杂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窑洞等特殊的聚落空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转变和消失,留住传统聚落的文化基因,亟需分级分类推进其演化进程;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内外辐射带动是流域全境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城市结构的优化提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地方性 适应性 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based on the Tourists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Lanzhou City, China 被引量:3
11
作者 PU Lili LU Chengpeng CHEN Xingpeng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2年第6期1087-1097,共11页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HP model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fuzzy cognition, this paper builds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rura...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HP model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fuzzy cognition, this paper builds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cluding resource value,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ception conditions with three criterion layers, and 25 evaluation factors. We recovered 574 valid questionnaires through two online forms and field research in Lanzhou city, and then used them to complet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four main aspects of the tourists’ perspective on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Firstly, rural tourists are concerned about higher service facilities. The evalua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ception conditions, and touris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acilities of the reception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reception condition value accounts for a more concentrated 8–10 points(61.4%), which is higher than environmental elements(58.87%) and the value of the resource itself(54.26%). Secondly, tourists’ attention to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mainly focuses on the pleasurable(0.1152), tour line design(0.1014), experience(0.0765), ornamental(0.0747) and other aspects. Thirdly, the degree of cognition mainly focuses on nature(4508), environmental safety(4469), pleasantness(4387), accommodation conditions(4367), tour line design(4363)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Fourthly, the cogni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basically given priority with 6–9 point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ortion. However, rural tourists have higher expectation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but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is relatively low. Through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naturalness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reception conditions, and the enjoyment of external traffic and resource value, the overall benefi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maximiz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RECOGNITION tourist perspective AHP Lanzhou C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