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2022年甘肃瓜州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1
作者 王颖 姜艺凡 +6 位作者 管超 赵志光 卢丹 马晓俊 张金贵 安文娟 赵长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84-195,共12页
极旱荒漠生态系统通常位于干旱地区,降水量较低并伴有高温现象,其原生植被具有较高适应性,是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在帮助保持土壤稳定性、防止土壤侵蚀、维持独特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在全球... 极旱荒漠生态系统通常位于干旱地区,降水量较低并伴有高温现象,其原生植被具有较高适应性,是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在帮助保持土壤稳定性、防止土壤侵蚀、维持独特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了解中国西北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特征对于研究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在全球碳水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为甘肃瓜州极旱荒漠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瓜州站)所收集的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日尺度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采用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对该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进行野外观测,使用ChinaFLUX数据处理技术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校正、质量控制和数据插补最终形成日尺度数据集。本数据集包括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ER)、水通量(FH2O)、土壤热通量(SHF)、蒸散发(ET)、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和太阳辐射(R_(g))、气温(T_(air))、露点温度(T_(dew))、土壤含水量(SWC)、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相对湿度(RH)、饱和水汽压差(VPD)、降水(P)等关键气象环境观测数据。本数据集可为深入研究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在全球碳水循环中的作用与地位提供宝贵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极旱荒漠生态系统 通量观测 气象要素 碳水循环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豹猫及其潜在猎物的日活动模式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红勇 张德喜 +4 位作者 毛锐锐 王一竹 周倩 徐涛 张立勋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9-247,共9页
食肉目(Carnivora)动物对维持食物网稳定和生态系统功能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捕食者与其猎物的时间生态位有助于珍稀物种的保护。为探究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与同域分布潜在猎物的日活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种间活动重叠规律,... 食肉目(Carnivora)动物对维持食物网稳定和生态系统功能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捕食者与其猎物的时间生态位有助于珍稀物种的保护。为探究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与同域分布潜在猎物的日活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种间活动重叠规律,于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台红外相机开展持续监测,累计工作日33521 d,共捕获豹猫370次、灰尾兔(Lepus oiostolus)390次、鼠类(Rats)760次和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834次独立有效事件。基于核密度曲线和活动重叠度分析豹猫、灰尾兔、鼠类和环颈雉的日活动节律,揭示捕食者与猎物在青草期和枯草期的日活动节律变化模式。结果显示:(1)豹猫和鼠类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夜行性,环颈雉为持续峰型昼行性,而灰尾兔表现为峦峰型泛夜行性。(2)除环颈雉外,其他3个物种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枯草期均倾向于凌晨活动,且豹猫也增加了白天午后的活动时长,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豹猫与鼠类、灰尾兔的重叠度较高,但存在季节差异,青草期与鼠类重叠度最高(Δ_(4)=0.779),枯草期与灰尾兔重叠度最高(Δ_(1)=0.720),与环颈雉青草期(Δ_(4)=0.356)和枯草期(Δ_(1)=0.453)重叠度均最低。本研究从时间维度评估了豹猫与其猎物的活动行为响应,为探讨兴隆山豹猫与猎物的时空共存机制和为自然保护地开展关键物种保护与有害物种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科动物 活动模式 时间生态位划分 捕食者-猎物 红外相机
下载PDF
长汀生态恢复区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动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澳 王嘉铮 +4 位作者 卢思航 雷菲娅 宁宏涛 腾渝 李守中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7,共9页
[目的]分析我国亚热带生态恢复典型先锋物种马尾松在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的种群动态及其驱动机制,为深入理解亚热带植被重建与恢复进程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福建省长汀县生态恢复区4块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调查数据... [目的]分析我国亚热带生态恢复典型先锋物种马尾松在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的种群动态及其驱动机制,为深入理解亚热带植被重建与恢复进程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福建省长汀县生态恢复区4块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调查数据,构建积分投影模型并运用弹性分析、生命表响应试验等方法,探究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针阔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整体表现为持续衰退状态(种群增长率λ<1),随着阔叶树种在林分中相对多度增加,马尾松个体平均存活率和平均繁殖率以及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弹性分析表明,个体存活对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增长最重要,小径级个体正生长利于种群发展,繁殖对种群增长的影响较为有限。随着阔叶树种相对多度增加,对马尾松种群增长最重要的个体逐渐由幼苗转变为成年树,种群维持风险逐渐增大。生命表响应试验显示,个体生长差异是不同混交林间马尾松种群增长差异的主要来源。[结论]随着阔叶树种混交比例上升,马尾松种群内幼苗和幼年树的比例和重要性持续降低,成年树的比例和重要性不断增加,不同生活史阶段个体生命率的差异化响应驱动马尾松种群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动态 混交林 马尾松 积分投影模型 弹性分析 生命表响应试验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研究现状及热点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召松 吴焕青 +2 位作者 包婷瑞 安蓓 张立勋 《水产科技情报》 2022年第4期235-244,共10页
为了解淡水鱼类寄生虫的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为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量化的参考依据,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1980-2020年共1088篇相关文献为数据样本,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了淡水鱼类寄... 为了解淡水鱼类寄生虫的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为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量化的参考依据,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1980-2020年共1088篇相关文献为数据样本,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研究的发文量、发文地区、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频次和突现状况等知识图谱,并对发文趋势和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淡水鱼类寄生虫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后上升趋势明显;淡水鱼类寄生虫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巴西、捷克和美国是淡水鱼类寄生虫领域的研究中心;捷克共和国科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和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等3个机构是淡水鱼类寄生虫领域的高产研究机构;Poulin R、Scholz T和Salgado-Maldonado G等3位研究人员是淡水鱼类寄生虫研究的核心力量;发文国家间和机构间形成了良好且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研究者间合作关系较为分散,缺少跨团队合作;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Parasitology Research、Parasi-tology、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等10种期刊是淡水鱼类寄生虫研究领域的核心区期刊。目前淡水鱼类寄生虫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淡水鱼类寄生虫多样性和地理变异研究、淡水鱼类寄生虫与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淡水鱼类寄生虫流行病学监测及防控研究等3个热点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寄生虫 文献计量分析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的调查 被引量:5
5
作者 毛锐锐 张德喜 +4 位作者 孙章运 陈刘阳 张红勇 刘瑞 张立勋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3-594,共12页
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台红外相机开展调查,累积33521个相机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7877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60种,其中鸟类8目18科49种,兽类4目8科11种。新增保护区记录2种:栗背岩鹨Prunella immacul... 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台红外相机开展调查,累积33521个相机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7877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60种,其中鸟类8目18科49种,兽类4目8科11种。新增保护区记录2种:栗背岩鹨Prunella immaculate和苍鹰Accipiter gentili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1种、易危(VU)1种、近危(NT)2种。相对多度指数(RAI)和网格占有率(GO)最高的鸟类是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RAI=24.88,GO=95.00%);RAI最高的兽类是马麝Moschus chysogaster(13.99)和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13.99),GO最高的是亚洲狗獾(80.00%)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80.00%)。月相对多度指数显示物种在5月和9月活跃。物种多样性指数在灌丛(H=2.69)和中段海拔(2635~2835 m)最高(H=2.74)。红外相机还监测到较多的家畜活动(RAI=32.99,GO=67.00%)和人为活动(RAI=19.60,GO=73.00%),说明保护区仍然存在严重的人为干扰。本研究结果旨在为保护区野生动物的有效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物种多样性 相对多度指数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鱼类多样性与保护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召松 安蓓 +3 位作者 王子旺 吴发宁 孙章运 张立勋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58-1672,共15页
兰州市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是黄河流域综合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了解其鱼类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对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尤为重要。本文于2020年7–10月对黄河干流兰州段及其4条支流(庄浪河、大通河、湟水河和宛川河)开... 兰州市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是黄河流域综合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了解其鱼类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对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尤为重要。本文于2020年7–10月对黄河干流兰州段及其4条支流(庄浪河、大通河、湟水河和宛川河)开展了鱼类多样性、分布及影响因素调查,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Cody和Routledge指数、 Bray-Curtis相异性系数对黄河兰州段5条河流鱼类群落进行评估,同时通过相对多度(relative abundance, RA)判定优势种,利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展示物种空间分布格局。本次调查获得鱼类20种,隶属于4目6科15属。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受威胁鱼类4种,中国特有鱼类7种,黄河特有鱼类4种。区系组成属青藏高原区高原西北亚区,其中鲤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为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粗壮高原鳅(T. robusta)、鲫(Carassius auratu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庄浪河和黄河干流的α多样性较高。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干流与庄浪河、大通河、湟水河和宛川河间的鱼类物种明显不相似;大通河与湟水河之间以及黄河干流与宛川河之间的鱼类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NMDS分析表明,黄河兰州段鱼类被划分为地理空间上相近的4个地理群。水利设施建设、外来物种和水体污染可能影响了黄河兰州段鱼类多样性和分布。本研究为黄河兰州段鱼类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管理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调查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兰州段 鱼类 多样性 保护与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