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水和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晓琳 翟鹏辉 黄建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4-288,共5页
随着全球变化的不断加剧,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备受关注,近年来预测未来降水格局变化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全球背景下降水格局变化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降水... 随着全球变化的不断加剧,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备受关注,近年来预测未来降水格局变化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全球背景下降水格局变化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降水量、强度、时间分布和频度以及氮沉降量、频度和形态的变化,通过改变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养分及微生物活性影响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最终影响生态系统水平的碳循环。降水格局变化和氮沉降增加对生态系统水平碳循环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没有统一的结论,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应采用多因子的实验,才能够更好的研究未来全球变化下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降水格局 氮沉降 草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硅的生物学功能及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当会 高天鹏 +1 位作者 李秋霞 牟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8347-8353,共7页
硅能增强农作物对干旱和重金属如铝、镉、锰等的抗性已得到大量的证实,但硅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至今没有明确。将国内外有关硅对土壤质地、植物个体生长以及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最新研究进行归纳,以期为硅在草地生态系统中... 硅能增强农作物对干旱和重金属如铝、镉、锰等的抗性已得到大量的证实,但硅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至今没有明确。将国内外有关硅对土壤质地、植物个体生长以及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最新研究进行归纳,以期为硅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总结发现,硅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施氮肥情况下,硅肥添加通过改善植物群落的光照条件,提高杂类草的生长高度,从而缓解因氮肥添加导致的物种丰富度降低,提高植物群落的地上生产力。因此,硅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应加强硅对植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调控作用、硅对草地生态系统中碳、氮、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和生产力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物种丰富度 生物学功能 草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沿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辉 丁祖栋 武玲玲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15,20,共5页
黄河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核心区之一,城市扩张给生态系统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按结构、功能、过程、发展等4个要素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模糊物元模型为基础,... 黄河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核心区之一,城市扩张给生态系统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按结构、功能、过程、发展等4个要素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模糊物元模型为基础,结合海明贴近度理论,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对2010—2018年黄河下游沿黄15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了黄河下游沿黄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2010—2018年黄河下游沿黄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现波动状,除菏泽、济宁、聊城、滨州四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外,其他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有所上升,郑州市、聊城市分别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提升、下降的典型市;从空间维度来看,2010年、2018年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最高与最低分别均为东营市与焦作市,山东省沿黄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普遍比河南省沿黄城市的高,但15个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模糊物元模型 海明贴近度 城市 黄河下游
下载PDF
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服务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欣 尤春赫 +3 位作者 李诗菁 田美荣 冯朝阳 张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2-239,共8页
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净化空气是生态系统服务主要类型之一,对于人居质量改善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服务及其量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阐述了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服务的... 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净化空气是生态系统服务主要类型之一,对于人居质量改善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服务及其量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阐述了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服务的来源、概念及内涵,归纳总结了市场理论法和生态模型法估算净化空气服务的优缺点,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实践与进展。针对净化空气服务研究理论体系不完善、时空动态研究方法较少、生态系统类型较单一和尺度整合研究成果不足等问题,提出未来应强化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服务理论基础针对性,重视研究方法动态化和精准化,加强多尺度融合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净化空气 评估方法 价值评估
下载PDF
创新生态学实验教学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仁懿 袁建立 史小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2-35,共4页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途径。根据生态学学科多交叉、毕业生去向多样化等特征,通过生态学实验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资源共享及队伍组成等方面的创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综合水平、职业规划及科研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途径。根据生态学学科多交叉、毕业生去向多样化等特征,通过生态学实验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资源共享及队伍组成等方面的创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综合水平、职业规划及科研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
下载PDF
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及其生态恢复近10年研究进展——兼论三江源生态恢复问题 被引量:142
6
作者 尚占环 董全民 +9 位作者 施建军 周华坤 董世魁 邵新庆 李世雄 王彦龙 马玉寿 丁路明 曹广民 龙瑞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共21页
"黑土滩"是全球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行为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区的特殊表现形式,严重威胁着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草地畜牧业发展。该文在调研近10年290多个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近10年内黑土滩研究和治理工作的主要研究进展... "黑土滩"是全球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行为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区的特殊表现形式,严重威胁着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草地畜牧业发展。该文在调研近10年290多个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近10年内黑土滩研究和治理工作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黑土滩二次发生"、"黑土滩的水热空洞效应"、"黑土滩人工草地暂稳态机制"等。作者建议针对黑土滩生态恢复,发展黑土滩治理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段"的技术体系;研究更多植物物种组合(>10种)的混合群落构建技术;研发启动和引导黑土滩人工草地自我恢复技术及近自然恢复模式;组织开展第二次"黑土滩"本底调查工作;完善低成本治理模式,推动三江源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三江源区 黑土滩退化草地 生态恢复 生产功能 生态功能
下载PDF
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案例综合分析:年限、效果和方法 被引量:32
7
作者 尚占环 董世魁 +2 位作者 周华坤 董全民 龙瑞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148-8160,共13页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着全球生态安全、草原区域居民生计和草原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退化草地恢复工作依赖于对有效研究案例的借鉴,不同研究年限的案例对生态恢复实践的目标、恢复方案的制定有不同借鉴和参考作用,而获得有指导价值的...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着全球生态安全、草原区域居民生计和草原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退化草地恢复工作依赖于对有效研究案例的借鉴,不同研究年限的案例对生态恢复实践的目标、恢复方案的制定有不同借鉴和参考作用,而获得有指导价值的研究案例通常是长期开展的研究工作。在调查国内外149个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案例基础上,该文综合分析了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研究年限分布、恢复目标、恢复方法,效果及长期研究数据获取方法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总结。(1)年限小于10a的案例数量较多,且更侧重于连续性研究;较长时间研究更多依赖于以前研究案例重访性研究。(2)相对而言,较长期的研究结果可靠性更高,其恢复技术的说服性更强,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一般比生态功能研究的案例年限短些。(3)在退化草地生态恢复中,恢复目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度和土壤碳库。(4)在调查的研究案例中关于动物群落的研究非常少。(5)退化草地恢复方法中应用最多是人工播种,围栏封育,放牧应用。(6)跨度时间较长的研究工作大多采用案例重访的方式,获取和以前可对比的数据资料。最后,建议特别应该重视案例重访方法的应用,尽可能更多的开展实地性数据获取再进行大数据综合,这样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生态恢复 研究年限 恢复效果 案例重访 '分散协作-方法统一’
下载PDF
创新生态科学,建设美丽中国--2016年第十五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综述 被引量:6
8
作者 王静 王建永 +5 位作者 田涛 张健 程正国 岳东霞 Wesly K.Cheruiyot 熊友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492-7500,共9页
综述了2016年8月25日至27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的8场特邀报告,29个主题会场和"全国生态学研究生论坛"的多个报告,内容包括全球变化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保护与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动植物行为与生... 综述了2016年8月25日至27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的8场特邀报告,29个主题会场和"全国生态学研究生论坛"的多个报告,内容包括全球变化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保护与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动植物行为与生态功能、人文与农业生态学等6个分支领域。内容从微生物到动植物,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从自然生态到人文生态均有涉及。报告内容表明,单纯的基础研究比例在减少,应用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重较前几届有增高,多学科交叉研究报告显著增加,未来生态学的发展不断贴近生产实践、朝向"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研究"方向发展,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趋势明显。另外,本文还结合现代生态学100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会议围绕"创新生态科学,建设美丽中国"的主题,旨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绿色发展的新道路,为我国生态学领域各类成果搭建了充分的展示平台,为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重要渠道,其中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含北京)的报告和参会人数一直维持较高比例。总之,此次会议不仅促进了我国生态学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也充分展现了我国生态学的研究水平,扩大了我国生态学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生态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生态学 可持续性科学 生态文明 会议综述
下载PDF
优化作物根系构型,发展生态农业——2017年作物根系与根际互作国际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7
9
作者 段海霞 罗崇亮 +1 位作者 Minha Naseer 熊友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51,共10页
2017年10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了"作物根系与根际互作国际研讨会",会议主要讨论了作物根系与根际互作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此次会议6个专题的研究进展:(1)作物根系对逆境胁迫的响应;(2)作物根系构型... 2017年10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了"作物根系与根际互作国际研讨会",会议主要讨论了作物根系与根际互作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此次会议6个专题的研究进展:(1)作物根系对逆境胁迫的响应;(2)作物根系构型与功能;(3)根系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4)根际互作及其分子机制;(5)根际微生物;(6)根系研究方法及模型。会议涉及的主要成果有:改良的根系构型(小根系)是提高干旱地区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旱地作物进化(人工选育)原则;提出作物根系可以利用根、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营养物质利用效率;为盆栽植物根系研究开发了半水培表型系统(Semi-Hydroponic Phenotyping System);在作物抗逆胁迫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进展,找到了一些调节根系构型、耐旱和抗洪性的关键基因,如GmPT家族基因可以调控根系构型和根瘤数目;探索有关研究作物根系构型的方法,改进了三维数字化方法并利用数据建立模型进行作物根系的三维可视化建模,进而监测作物营养条件。目前对作物根系和根际互作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优化根系构型,获得高产、高效和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其中应用型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比重较高,未来作物根系研究将朝着"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研究"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根系 营养元素 逆境胁迫 根际微生物 分子机制 会议综述
下载PDF
祁连山亚高山草地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11
10
作者 解欢欢 马文瑛 +3 位作者 赵传燕 乔雨 赵宇豪 王方圆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75-2882,共8页
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是扰动土壤水分的重要因子,研究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土壤呼吸机制。本研究选择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亚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降雨和人工降雨相结合的试验,利用LI-8100土壤... 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是扰动土壤水分的重要因子,研究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土壤呼吸机制。本研究选择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亚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降雨和人工降雨相结合的试验,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降雨前后的土壤呼吸(Rs)和生态系统呼吸(Re)进行观测,探讨了亚高山草地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对降雨的响应,并分析了降雨历时和降雨量与呼吸速率的关系。研究发现:短期降雨(降雨历时小于1 h)结束后,土壤呼吸速率减少66.87%,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减少9.88%;连续降雨对呼吸速率的抑制效应表现在降雨后的几个小时内,但在次日及以后时间又对呼吸速率起促进作用,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较降雨前分别增加了1~2倍;降雨历时和降雨量对呼吸速率的抑制强度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和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强,但当降雨时间达到60 min后,抑制效应减弱,降雨量超过30 mm时,抑制强度减弱;少许降雨会显著刺激呼吸速率,降雨量为0.2 mm时,土壤呼吸速率增加1.81%,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增加4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土壤水分 土壤呼吸 降雨历时 降雨量
原文传递
基于Netlogo建设生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库的实践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仁懿 袁建立 史小明 《实验室科学》 2018年第4期67-69,共3页
生态学传统实验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实验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提升。为弥补实体实验的不足,我们将可视化的Netlogo仿真软件引入实验教学的课堂。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构建生态学相关理论的模型,初步建设多平台共享的生态学虚拟仿真实验... 生态学传统实验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实验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提升。为弥补实体实验的不足,我们将可视化的Netlogo仿真软件引入实验教学的课堂。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构建生态学相关理论的模型,初步建设多平台共享的生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库,以期提高生态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培养生态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科研能力。生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库的建设与开放共享,能为推进生态学教学信息化进程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LOGO 仿真实验 生态学
下载PDF
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的构建思想及框架体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袁建立 张仁懿 张世挺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9期80-81,共2页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的构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的框架体系。该思想及体系对于国内开设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并对生态学人才...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的构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的框架体系。该思想及体系对于国内开设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并对生态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实验课程 构建思想 框架体系
下载PDF
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建立 张仁懿 +2 位作者 艾得协措 冯虎元 王勇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1年第2期50-53,共4页
生态学实验课程要体现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他们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本文分析了国内开展生态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设方案,如利用信息化、野外平台等手段实现生态学实验课程的多... 生态学实验课程要体现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他们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本文分析了国内开展生态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设方案,如利用信息化、野外平台等手段实现生态学实验课程的多方位、全过程教学。同时,基于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实施该课程教学的人员、时间、仪器以及实验方案和材料等方面的配置提供了一些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实验课程 本科教学
下载PDF
祁连山中部亚高山草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解欢欢 马文瑛 +2 位作者 赵传燕 高云飞 王清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3-661,共9页
草地碳通量组分的区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于2013年6-8月在祁连山中部亚高山草地开展了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研究,利用根去除法区分根系自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异养呼吸.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系统测定生态... 草地碳通量组分的区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于2013年6-8月在祁连山中部亚高山草地开展了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研究,利用根去除法区分根系自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异养呼吸.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系统测定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同时测定10 cm处土壤温度和5 cm处土壤湿度.分析呼吸速率和环境因子的昼夜变化动态,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速率占土壤呼吸速率的比例,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及与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曲线,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呼吸(11.07μmol·m^(-2)·s^(-1))>土壤呼吸(6.31μmol·m^(-2)·s^(-1))>异养呼吸(4.92μmol·m^(-2)·s^(-1))>自养呼吸(1.39μmol·m^(-2)·s^(-1));自养和异养呼吸速率分别占土壤呼吸速率的22.03%和77.97%;呼吸速率与10 cm处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Q10值排序为:土壤微生物呼吸(Q10=3.74)>土壤呼吸(Q10=2.76)>生态系统呼吸(Q10=2.49),呼吸速率与5 cm处土壤湿度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双因素模型明显提高了呼吸速率与温湿度的相关性,能够分别解释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变异的89%,79%和62%;地上生物量和呼吸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地下生物量与呼吸速率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P=0.01),未刈割草地呼吸速率大于刈割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刈割一年的土壤呼吸速率大于刈割两年的土壤呼吸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草地 生态系统呼吸 土壤呼吸 自养呼吸 异养呼吸
下载PDF
克隆植物沙拐枣的母株和分株对风蚀沙埋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樊宝丽 马全林 +6 位作者 郭树江 张剑挥 张晓娟 张卫星 杜鹃 尉秋实 赵长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491-2497,共7页
以中国荒漠区优良的防风固沙克隆灌木沙拐枣为对象,研究了长期风蚀、沙埋环境下沙拐枣母株和克隆分株的同化枝对环境异质性的响应。结果发现:(1)风蚀母株、风蚀分株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 以中国荒漠区优良的防风固沙克隆灌木沙拐枣为对象,研究了长期风蚀、沙埋环境下沙拐枣母株和克隆分株的同化枝对环境异质性的响应。结果发现:(1)风蚀母株、风蚀分株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只有沙埋分株的一半左右,导致同化枝的长度、数量、簇数也仅是沙埋分株的一半,而且风蚀母株的果实宽和果实长也都最小,但浅沙埋有利于沙拐枣的生长和繁殖,表明严峻的风蚀对母株和分株的生长与繁殖都产生了胁迫,但浅沙埋有利于沙拐枣的生长和繁殖。(2)风蚀母株倒伏后同化枝的形态特征是基部优于中部优于顶部,表明严峻风蚀下母株的死亡是从顶部-中部-底部逐渐舍弃的过程。(3)母株的全部根系以及风蚀水平根全部裸露在外但依然能够存活,间接证明沙拐枣克隆整合的方向性——不仅可在分株间进行传递,分株-母株间也可进行传递,否则遭受严峻风蚀胁迫的母株和克隆分株会直接死亡。本研究结果为沙拐枣克隆生长对风沙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也是对植物克隆生态学在自然异质环境中研究缺乏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拐枣 克隆植物 同化枝 风蚀沙埋 克隆整合
下载PDF
大气CO2浓度及温度升高对高山灌木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康红梅 李花花 +2 位作者 徐当会 秦鹏 刘美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7-376,共10页
以CO2浓度及温度升高为主要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将对我国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利用环境控制实验研究CO2浓度倍增(eCO2,C1:400μmol/mol和C2:800μmol/mol)和温度升高(eT,T1:20℃/10℃和T2:23℃/13℃)对高山灌木鬼箭锦鸡... 以CO2浓度及温度升高为主要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将对我国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利用环境控制实验研究CO2浓度倍增(eCO2,C1:400μmol/mol和C2:800μmol/mol)和温度升高(eT,T1:20℃/10℃和T2:23℃/13℃)对高山灌木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eCO2和eT表现出相反的生长和生理效应,eT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要大于eCO2对其的影响。eT使幼苗的总生物量、净光合速率(NAR)和相对生长速率(RGR)降低;但可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叶生物量比及叶面积比增加。eCO2可减缓或补偿由eT引起的总生物量、NAR和RGR的降低,并促进地下部分生长。对抗氧化系统来说,eT使得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降低;eCO2只增加常温下SOD酶活性,并使GSH、ASA整体水平提高。结论:温度升高和CO2浓度倍增没有协同促进鬼箭锦鸡儿幼苗的生长和光合能力。温度升高将对幼苗生长和抗氧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eCO2可促进生长并可能通过抗氧剂含量增加来缓解氧化胁迫。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度升高将会对高寒区植物产生较大影响,CO2浓度增加可缓解增温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箭锦鸡儿 CO2浓度倍增 温度升高 生长 抗氧化系统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两种优势藓类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姬明飞 姚航航 张晓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4-210,共7页
该研究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两种优势藓类物种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和无边提灯藓(Mnium immarginatum)为对象,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海拔生境条件下苔藓植物绿色组织和土壤的C、N、P含量及其比值。结果表明:该区域内两种藓类植物绿色... 该研究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两种优势藓类物种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和无边提灯藓(Mnium immarginatum)为对象,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海拔生境条件下苔藓植物绿色组织和土壤的C、N、P含量及其比值。结果表明:该区域内两种藓类植物绿色组织的C、N、P含量范围是46.81%~49.09%、0.21%~0.25%、0.02%~0.08%;不同元素在海拔间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大羽藓的C、N含量在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无边提灯藓的N、P含量在不同海拔梯度间差异显著,但总体仅N元素随海拔的上升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土壤的C、N、N∶P和C∶P比值总体上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变化趋势,而土壤P含量以及C∶N比值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并未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同时,随着土壤C含量增加,大羽藓C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无边提灯藓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土壤N元素含量的增加,两种藓类物种表现的趋势仍然与前者一致;随着土壤P元素含量的升高,大羽藓的N∶P显著下降,而无边提灯藓的N∶P则显著上升;此外,叶片N∶P均值为8.51,介于14和16之间,说明植物生长受N元素的限制。以上结果说明:两种藓类植物对土壤P元素利用上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藓类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且与全球尺度相比,该区域的藓类植物的生长共同受到了土壤N含量的限制作用。该研究结果为预测藓类植物营养元素的限制情况和生态适应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学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海拔梯度
下载PDF
环保投资占比最优化:基于生态效率的考量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辉 韦斌杰 张大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530-3538,共9页
将生态效率作为综合衡量环保投资效益的指标,利用中国2003~2015年30个省(区、市)的数据,研究生态效率与环保投资的双向影响关系,并估算环保投资占比的最优区间.结果表明:(1)2003~2015年,全国平均生态效率整体呈略微下降趋势,由0.79下降... 将生态效率作为综合衡量环保投资效益的指标,利用中国2003~2015年30个省(区、市)的数据,研究生态效率与环保投资的双向影响关系,并估算环保投资占比的最优区间.结果表明:(1)2003~2015年,全国平均生态效率整体呈略微下降趋势,由0.79下降至0.69.(2)环保投资占比对生态效率构成倒“N”型影响,经历“降低—提升—抑制”3个阶段.根据所获数据进行计算和推测,当环保投资占比处于0~1.50%时,环保投资不能有效防止生态效率下降;占比处于1.50%~3.30%时,环保投资能显著提升生态效率,至3.30%时达到最大值;占比大于3.30%时,过多的环保投资投入反而使生态效率下降.(3)省际生态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省级政府环保投资策略具有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 最优环保投资区间 空间效应
下载PDF
基于Netlogo的生态学仿真教学——以种群增长模型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仁懿 袁建立 史小明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7年第2期39-42,共4页
生态学模型往往较抽象,其验证实验的条件控制复杂且时间长,限制了学生对生态学过程的理解和理论知识的应用。本文结合生态学模型和Netlogo软件的特点,以种群增长模型的虚拟仿真为例,对Netlogo在生态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 生态学模型往往较抽象,其验证实验的条件控制复杂且时间长,限制了学生对生态学过程的理解和理论知识的应用。本文结合生态学模型和Netlogo软件的特点,以种群增长模型的虚拟仿真为例,对Netlogo在生态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以期为生态学教学提供新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种群增长模型 生态学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被引量:132
20
作者 刘润红 陈乐 +5 位作者 涂洪润 梁士楚 姜勇 李月娟 黄冬柳 农娟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57-2071,共15页
基于样方调查,采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冈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占绝对竞争优势;重要值较大(小... 基于样方调查,采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冈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占绝对竞争优势;重要值较大(小)的物种,其生态位宽度一般较大(小),但两者顺序并非完全一致。(2)主要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较小,各物种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不高;一般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其生态位相似性也越大。(3)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间产生生态位重叠的概率较大,但生态位重叠程度并不一定大;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关系;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4)灌木层主要物种的总体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联结,表明该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阶段。(5)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的显著率均较低,种间联结性不强。(6)物种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相应的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种间正(负)联结越强,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越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岩溶石山 青冈群落 灌木层 生态位 种间联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