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相关性研究——以兰州两所医院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昱彤 石春蕊 +4 位作者 董继元 光奇 骆志成 郗群 武奕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皮炎湿疹类患者的门诊记录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对日门诊人次和气象数据采用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皮炎湿疹类患者的门诊记录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对日门诊人次和气象数据采用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行拟合。在控制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PM2.5浓度对就诊人数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2013年—2016年期间,PM2.5浓度与皮炎湿疹类调查人群就诊人数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进行性别分层后发现:大气中PM2.5每升高10μg/m3,女性皮炎湿疹类患者门诊人次在滞后0~6 d时增加1.67%(RR:1.0167,95%CI:1.0001~1.0336),在滞后0~7 d时增加1.70%(RR:1.0170,95%CI:1.0003~1.0339);进行年龄分层后发现:PM2.5升高可引起老年患者滞后0~1 d门诊人次增加2.43%(RR:1.0243,95%CI:1.0046~1.0444),青少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1.95%(RR:1.0195,95%CI:1.0002~1.0391),成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2.45%(RR:1.0245,95%CI:1.0004~1.0394)。结论:兰州地区PM2.5浓度升高对皮炎湿疹类老年患者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即时效应,对女性患者、青年患者和成年患者的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皮炎 空气污染物 细颗粒物 PM2.5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空气污染物对兰州市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
2
作者 李璨 王菲 +1 位作者 何苑 石春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69,共9页
目的分析兰州市空气污染物与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关系,为患儿的生活指导和相关部门的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假期效应、星期几效应和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兰州市空气污染物对儿童... 目的分析兰州市空气污染物与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关系,为患儿的生活指导和相关部门的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假期效应、星期几效应和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兰州市空气污染物对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和滞后效应。结果NO_(2)、PM_(2.5)、PM_(10)、SO_(2)对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在滞后当天(Lag0)最显著,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也在Lag0影响最显著,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增加的超额危险度(ER)值为0.05%(95%CI=0~0.10%,P=0.049);O 3在累积滞后第7天(Lag07)影响最显著,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增加的ER值为7.40%(95%CI=5.31%~9.53%,P<0.001)。年龄分层显示,0~3岁特应性皮炎患儿对CO最敏感,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门诊人次增加的ER值为0.09%(95%CI=0.04%~0.15%,P<0.001);7~14岁特应性皮炎患儿对O 3最敏感,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门诊人次增加的ER值为8.26%(95%CI=4.99%~11.64%,P<0.001)。季节分层显示,CO在夏季和秋季对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较强,ER值分别为0.45%和0.16%(P均<0.001);而O 3在冬季对门诊人次影响明显,ER值为20.48%(P<0.001)。结论兰州市空气污染物CO、O 3日平均浓度的升高与儿童特应性皮炎的门诊人次呈正相关,具有显著的季节效应和年龄分层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空气污染物 广义相加模型
下载PDF
生物共振技术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任万明 高军 石春蕊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2期143-144,共2页
目的观察生物共振技术检测过敏原的准确率及对过敏性皮肤病进行脱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310例过敏性皮肤病病人,其中男性144例,女性166例;年龄5~68岁,平均年龄37.6岁;病程1周~16年,平均4个月。其中荨麻疹75例,湿疹63例,接触性皮炎56... 目的观察生物共振技术检测过敏原的准确率及对过敏性皮肤病进行脱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310例过敏性皮肤病病人,其中男性144例,女性166例;年龄5~68岁,平均年龄37.6岁;病程1周~16年,平均4个月。其中荨麻疹75例,湿疹63例,接触性皮炎56例,异位性皮炎48例,药物性皮炎36例,过敏性紫癜32例。采用德国百康生物共振技术对其进行了过敏原检测和脱敏治疗。结果检测310例过敏性皮肤病病人的过敏原,阳性率为90.2%;脱敏治疗的治愈率为41.3%,有效率为79%。结论生物共振技术在临床上可广泛用于对过敏性皮肤病的检测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共振技术 检测脱敏 过敏性皮肤病
下载PDF
兰州地区105例头癣的发病情况及其病原菌种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恩文 骆志成 +2 位作者 牛桃香 杜华 曹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12期993-995,共3页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头癣的发病情况及其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方法:对临床拟诊为头癣的患者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及分离鉴定。设计统一的调查表,登记镜检阳性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头癣的发病特点。结果:105例真菌镜检阳性的头癣患者...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头癣的发病情况及其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方法:对临床拟诊为头癣的患者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及分离鉴定。设计统一的调查表,登记镜检阳性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头癣的发病特点。结果:105例真菌镜检阳性的头癣患者男72例,女33例,男女之比为2.18:1;白癣92例(87.62%),脓癣13例(12.38%);年龄1.34岁,平均(6.13±2.92)岁;72例有宠物接触史,41例有头癣患者接触史:培养菌株93株(阳性率88.57%),其中犬小孢子菌90株(占培养菌株的96.77%),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白念珠菌各1株(各占1.08%)。结论:兰州地区头癣的临床类型以白癣为主,脓癣次之;传染方式主要为动物到人、人到人;致病菌以亲动物性的犬小孢子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癣 犬小孢子菌 病原真菌
下载PDF
兰州地区1287例荨麻疹患者变应原检测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石春蕊 任万明 +1 位作者 高军 董永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9期740-741,共2页
关键词 变应原检测 兰州地区 荨麻疹 检测分析 生物共振系统 门诊就诊
下载PDF
兰州地区人体毛囊蠕形螨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曹庚 伏继乾 曹和洵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4期278-279,共2页
我们对甘肃省兰州地区居民393人作毛囊蠕形螨调查,结果检出率为95.67%。毛囊蠕形螨对人的侵袭同性别和职业无关。我们赞同:毛囊蠕形螨是一种条件致病寄生虫。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 兰州地区 甘肃省 检出率 寄生虫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人次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静 石春蕊 +6 位作者 廖蓓 韩磊 潘亚娟 骆志成 郗群 何林 王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7-735,共9页
目的评估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兰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荨麻疹门诊数据和同期兰州市气象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通过分... 目的评估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兰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荨麻疹门诊数据和同期兰州市气象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并按照不同年龄段(0~14岁、15~59岁、≥60岁)及不同性别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气温与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呈非线性关系,且存在滞后效应。兰州市3家三甲医院荨麻疹日均门诊量为25人次,范围1~76人次。当日均气温在0~10℃范围内时,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随着气温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日均气温为2℃时,对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影响的滞后效应在第18天出现,在滞后21 d时相对危险度(RR)值最大,为1.12(95%CI:1.04~1.20)。高温时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加,且高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呈现出滞后效应,气温越高滞后效应越明显;在滞后21 d时,气温为19.9℃和25.5℃的RR值分别为1.20(95%CI:1.12~1.27)和1.39(95%CI:1.31~1.4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高温对0~14岁、15~59岁和女性人群荨麻疹门诊就诊的影响更敏感,高温累积滞后21 d时,对0~14岁、15~59岁和女性人群的RR值分别为1.60(95%CI:1.45~1.71)、1.34(95%CI:1.25~1.43)和1.43(95%CI:1.33~1.53)。低温表现为对≥60岁人群的影响,当日均气温为-4.8℃,滞后12 d时RR值最大为1.38(95%CI:1.03~1.85)。此外并未发现低温对其他人群荨麻疹门诊就诊的影响。结论兰州市日均气温会影响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主要表现为高温会增加0~14岁、15~59岁人群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低温增加≥60岁人群的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均气温 荨麻疹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门诊人次
下载PDF
兰州市气态污染物对痤疮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尹沫涵 石春蕊 +4 位作者 何苑 白瑶 光奇 骆志成 郗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0-187,共8页
目的探究兰州市气态污染物[SO_(2)、NO_(2)、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O_(3)8h)]与痤疮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痤疮门诊人次的临床资料和相应的SO_(2)、NO_(2)、O_(3)8h的浓度。在控制长期趋势与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 目的探究兰州市气态污染物[SO_(2)、NO_(2)、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O_(3)8h)]与痤疮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痤疮门诊人次的临床资料和相应的SO_(2)、NO_(2)、O_(3)8h的浓度。在控制长期趋势与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分布滞后非线型模型研究空气中SO_(2)、NO_(2)、O_(3)8h对痤疮门诊人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按照性别、年龄不同人群建立模型。结果平均每日就诊痤疮患者(34.94±15.27)例;SO_(2)、NO_(2)、O_(3)8h平均浓度分别为24.09、43.77、82.94μg/m^(3),经Spearman相关分析后显示痤疮门诊人次与NO_(2)呈正相关,与O_(3)8h呈负相关;SO_(2)与O_(3)8h呈负相关;NO_(2)与SO_(2)、O_(3)8h呈正相关。SO_(2)、NO_(2)浓度每增加10μg/m^(3),门诊人次分别增加2.61%(95%CI=0.98%~4.27%)、1.71%(95%CI=0.54%~2.89%);O_(3)8h浓度每增加10μg/m^(3),门诊人次增加-0.62%(95%CI=-1.12%~-0.11%)。多污染物模型分析提示各空气污染物对痤疮门诊人次仍有影响。结论兰州地区SO_(2)、NO_(2)与痤疮门诊人次呈正相关,O_(3)8h与痤疮门诊人次呈负相关,各性别、年龄人群痤疮门诊人次对SO_(2)、NO_(2)、O_(3)8h浓度变化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空气污染 NO_(2) SO_(2) O_(3) 分布滞后非线型模型
下载PDF
兰州市沙尘天气与痤疮门诊量的时间序列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倩倩 石春蕊 +5 位作者 何苑 白瑶 潘亚娟 骆志成 郗群 尹沫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063-5070,共8页
研究沙尘天气、非沙尘天气下颗粒物(PM2.5、PMC、PM10)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收集了2013~2017年兰州市沙尘期与非沙尘期3家三甲医院痤疮门诊量资料、大气颗粒物及气象数据,采用基于泊松分布的分布... 研究沙尘天气、非沙尘天气下颗粒物(PM2.5、PMC、PM10)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收集了2013~2017年兰州市沙尘期与非沙尘期3家三甲医院痤疮门诊量资料、大气颗粒物及气象数据,采用基于泊松分布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控制气象因素、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分析沙尘期与非沙尘期颗粒物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及滞后效应.结果表明:沙尘期时,兰州市3家三甲医院痤疮日均门诊量为26人次,范围3~54人次.非沙尘期时痤疮日均门诊量为37人次,范围1~89人次;单污染物模型显示,PM2.5、PMC、PM10均在滞后第6d(lag6)时效应量达到最大值,其浓度每增加10μg/m^3,痤疮门诊量的超额危险度(ER)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065(95%CI:0.260~1.877)、0.355(95%CI:0.018~0.693)、0.310(95%CI:0.054~0.567),PM2.5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性别及年龄分层发现,性别分层中PM2.5对女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浓度每增加10μg/m^3,痤疮门诊量增加1.077(95%CI:0.124~2.039);年龄分层中,0~18岁组受PMC、PM10影响显著,19~24岁组受PM2.5、PM10影响显著,各颗粒物对25~34岁组及≥35岁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在非沙尘期时,PM2.5、PMC、PM10不引起痤疮门诊量增加.双/多污染物模型显示,分别调整其他污染物后,PM2.5、PMC、PM10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与单污染物模型类似,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兰州市沙尘天气下大气颗粒物(PM2.5、PMC、PM10)可使痤疮门诊量增加,对女性及青少年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大气颗粒物 痤疮 时间序列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空气污染物对兰州市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苑 石春蕊 +3 位作者 光奇 骆志成 郗群 韩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1-530,共10页
目的定量评估兰州地区空气污染物PM_(2.5)、PM_(10)、NO_(2)和SO_(2)浓度对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门诊资料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采用基于泊松分布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季节性... 目的定量评估兰州地区空气污染物PM_(2.5)、PM_(10)、NO_(2)和SO_(2)浓度对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门诊资料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采用基于泊松分布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基础上,研究PM_(2.5)、PM_(10)、NO_(2)和SO_(2)浓度对就诊人次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在单污染物模型中,PM_(2.5)、PM_(10)均在滞后当日(lag0)时对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最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NO_(2)也在lag0时影响最明显,并存在滞后效应,其浓度每增加10μg/m^(3),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超额危险度(ER)及95%可信区间(95%CI)为1.95%(95%CI=1.09%~2.8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O_(2)在滞后第6天(lag6)时影响最明显,S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门诊人次增加1.52%(95%CI=0.48%~2.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对不同性别、年龄、季节分析后显示,女性比男性对PM_(10)和SO_(2)敏感,PM_(10)和SO_(2)每上升10μg/m^(3),女性门诊人次分别增加0.02%和2.47%。而男性对PM_(2.5)及NO_(2)敏感,PM_(2.5)和NO_(2)每上升10μg/m^(3),男性门诊人次分别增加0.47%和1.78%;气态污染物(NO_(2)、SO_(2))影响≤2岁人群高于其余年龄人群,NO_(2)和SO_(2)每上升10μg/m^(3),≤2岁人群门诊人次分别增加2.35%和1.5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3~59岁人群对NO_(2)浓度的升高敏感,NO_(2)每上升10μg/m^(3),13~59岁人群门诊人次分别增加1.39%;NO_(2)在冷暖季节时期对门诊人次有影响,ER值分别为2.35%和1.8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颗粒物(PM_(2.5)、PM_(10))在冬季门诊人次影响明显,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M_(2.5)和NO_(2),PM_(10)和NO_(2)以及SO_(2)和NO_(2)对特应性皮炎总门诊人次的交互作用明显。在双污染物模型中,引入PM_(2.5)、PM_(10)和SO_(2),NO_(2)对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影响较单污染物模型明显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兰州市空气污染物(PM_(2.5)、PM_(10)、NO_(2)、SO_(2))与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密切相关,并且NO_(2)和SO_(2)浓度升高更易增加特应性皮炎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空气污染物 广义相加模型
下载PDF
兰州地区汉族寻常性、脓疱性银屑病与HLA-DRB1*0701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应宏 任茜 任万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95-396,共2页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汉族寻常性、脓疱性银屑病与HLA-DRB1*070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PCR-SSP)法检测42例寻常性银屑病、28例脓疱性银屑病和50例健康对照者HLA-DRB1*0701等位基因频率,并相互比较。结果寻...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汉族寻常性、脓疱性银屑病与HLA-DRB1*070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PCR-SSP)法检测42例寻常性银屑病、28例脓疱性银屑病和50例健康对照者HLA-DRB1*0701等位基因频率,并相互比较。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组及脓疱性银屑病患者组HLA-DRB1*0701等位基因频率分别(54.8%,46.4%)与正常对照组(22.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HLA-DRB1*0701等位基因可能是兰州地区汉族寻常性、脓疱性银屑病的遗传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性银屑病 脓疤性银屑病 HLA—DRB1*0701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
下载PDF
兰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诱因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永霞 石春蕊 +3 位作者 石春波 李文竹 贾育蓉 涂晨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5期352-354,共3页
2006-2007年间,收集兰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222例,同时收集163例非过敏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进行性别、年龄、饮食习惯等比较,并对本次发病两周前的进食状况、用药情况、预防接种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两组人群性别、... 2006-2007年间,收集兰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222例,同时收集163例非过敏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进行性别、年龄、饮食习惯等比较,并对本次发病两周前的进食状况、用药情况、预防接种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两组人群性别、年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例组在进食海鲜(P<0.001)、药物(P<0.002)、失眠(P<0.001)、遇冷(P<0.001)、热(P<0.036)、风(P<0.003)及摩擦(P<0.000)等因素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兰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发病两周前进食海鲜、药物、失眠、冷热变化、遇风、摩擦等因素是导致该病再次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复发 相关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兰州地区汉族寻常型、关节病型银屑病与HLA-DQB1*0201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应宏 任万明 任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7期500-502,共3页
目的:分析兰州地区汉族寻常型、关节病型银屑病与HLA-DQB1*020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法检测41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7例关节病型银屑... 目的:分析兰州地区汉族寻常型、关节病型银屑病与HLA-DQB1*020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法检测41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7例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和52名健康对照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组HLA-DQB1*0201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组HLA-DQB1*0201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HLA-DQB1*0201等位基因可能是兰州地区汉族寻常型、关节病型银屑病的遗传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关节病型银屑病 HLA—DQB1*0201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
下载PDF
兰州地区银屑病患者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的研究
14
作者 张天云 任万明 匡钱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10期746-748,共3页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寻常型银屑病发病的相关性,选取兰州地区汉族人群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11例及正常对照者138名的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寻常型银屑病组与健...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寻常型银屑病发病的相关性,选取兰州地区汉族人群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11例及正常对照者138名的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寻常型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检测,AA基因型和A型等位基因型分布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兰州地区汉族人群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血管紧张素Ⅱ Ⅰ型受体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高频超声在寻常痤疮中的应用进展
15
作者 杨贝 张炜阳 石春蕊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67-171,共5页
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损容性皮肤病,以往的诊治多依靠皮肤科医师视诊、触诊及个人经验,检查设备参与较少。近年来,随着皮肤成像技术的进步和高频率超声探头的发展,无创、便捷、客观、量化、动态的皮肤高频超声检测... 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损容性皮肤病,以往的诊治多依靠皮肤科医师视诊、触诊及个人经验,检查设备参与较少。近年来,随着皮肤成像技术的进步和高频率超声探头的发展,无创、便捷、客观、量化、动态的皮肤高频超声检测成为了可能。其不仅可应用于正常皮肤测量,还可应用于皮肤医学美容和多种皮肤疾病的诊疗。本文主要就高频超声在寻常痤疮和痤疮瘢痕的形态特征观察、疾病严重度评估、治疗方案指导、治疗监测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痤疮 高频超声 瘢痕 严重度评估 疗效评价
原文传递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RANTES和MCP-3的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石春蕊 熊潇 +4 位作者 王敏 陈康兵 达晓静 匡钱华 任万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48-550,共3页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chronicu rticaria)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chronicu rticaria)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因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复发率高,临床治疗效果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使其近年来成为皮肤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
原文传递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IF和VEGF的表达 被引量:4
17
作者 郝江华 任万明 高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01-402,共2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方法用人MIF,VEGF的ELISA试剂盒分别测定40例银屑病患者和17例正常人血清中MIF和VEGF值。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MI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方法用人MIF,VEGF的ELISA试剂盒分别测定40例银屑病患者和17例正常人血清中MIF和VEGF值。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MI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进行期患者高于静止期(P<0.01);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VEGF水平高于静止期(P<0.01)及正常对照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IF水平与PASI评分成正相关,而VEGF水平与PASI评分无相关性(P>0.05);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IF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MIF和VEGF水平明显改变,二者可能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乳房外Paget病1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毛鹤 任万明 张鸫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2-423,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右侧阴囊及腹股沟出现红褐色斑块伴糜烂和渗出2年。2年前,患者阴囊及腹股沟皮肤无明诱因出现红色斑块伴渗出,自觉瘙痒,自行外用药物(名称不详),无效,且皮损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 乳房外PAGET病 临床资料 外用药物 腹股沟 患者 渗出 斑块 阴囊
原文传递
雷公藤多甙对银屑病患者NF-кB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高军 任万明 强志鹏 《西部中医药》 2013年第9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核因子的影响并为药物治疗银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KC)。PBMC与KC混合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ELISA法测上清液白介素-8...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核因子的影响并为药物治疗银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KC)。PBMC与KC混合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ELISA法测上清液白介素-8(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结果:银屑病组NF-κB表达及ICAM-1、IL-8含量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雷公藤可下调NF-κB表达及IL-8、ICAM-1含量(P<0.01)。结论:雷公藤可能通过影响NF-κB的表达而发挥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抑制NF-κB的药物可能有助于银屑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甙 银屑病 核因子
下载PDF
兰州市日均气温对两所三甲医院门诊湿疹人次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武奕 石春蕊 +4 位作者 董继元 潘亚娟 骆志成 郗群 王亚婷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75-578,共4页
的 探讨兰州市日均气温对门诊湿疹人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兰州地区两所三甲医院皮肤科门诊湿疹患者的资料和同时期气象数据,在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quasi-Pois... 的 探讨兰州市日均气温对门诊湿疹人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兰州地区两所三甲医院皮肤科门诊湿疹患者的资料和同时期气象数据,在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行拟合,并根据季节、性别和年龄分层后分析日均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结果 日均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大致呈“W”型。按照季节、性别、年龄分层后,日均气温改变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主要以秋、冬季为重,夏季次之,春季最弱。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作用、累积作用及持续作用,即在-9 ℃、滞后14 d时,RR值为1.12(95% CI:1.03~1.22),达到最大,且温度每降低1 ℃,男性、青少年、中年人群湿疹发病的风险分别增加16%(RR:1.16,95% CI:1.05~1.27)、14%(RR:1.14,95% CI:1.02~1.26)及13%(RR:1.13,95% CI:1.02~1.25),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女性及老年人群中,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温的影响效应在暴露当天即已出现,随着滞后日的推移其影响效应渐减弱,但这种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兰州地区日均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以秋、冬季为重,日均气温的改变可能为湿疹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存在滞后作用,滞后时间约为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温度 季节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日均气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